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一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根据上述文字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范文。

题目:敢于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成长的道路上最能让人获得进步的,相信就是竞争了。

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在北京动物园里看到了至今难忘的一幕。动物园里有一个虎场,里面有七八只老虎。我们过去时,恰巧赶上给老虎喂食的时间。老虎的食物是一头小牛,我原本以为会有幸看到一个“群虎争食”的场景,不料却看到了“小牛逗虎”的奇观。

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想,我今天终于更深一层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

当时只见从草丛后面走出七八只老虎,它们缓缓地向小牛走去。一只老虎首先对自己的食物发起攻击,只见它腾空一跃,将小牛扑倒在地。本想小牛就要一命呜呼了,谁知小牛突然用头一顶,老虎却松开了利爪,反而退后了两步,其余的几只也仅仅是傻乎乎地在一旁观战。小牛却继续向那只老虎进攻且越打越勇。

不一会儿,那只被小牛追逐的森林之王怯懦地哼叫着向同伙求救。一只不行,一起上!老虎们围着小牛不停地转,但一次次的攻击都以失败告终。它们不得不灰溜溜地躲到草丛后面。

此时很多人哄堂大笑。我想这笑声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跟兽中之王决斗,为小牛喝彩,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是说动物园每天都按时给老虎送食物,老虎慢慢地变懒了,失去了自己本应有的野性,丧失了觅食的能力,不再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了。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想比别人优秀,比别人的贡献更突出,就必须努力。因为竞争是残酷的,如果你不努力,那你将成为那动物园中的老虎,慢慢地丧失自己的锐利及搏杀能力。

所以我想说:“成长需要竞争,只有竞争,我们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二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刚刚权威发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1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拓展阅读: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可以写得天马行空。

这次作文题,不难。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

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

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

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管维萍:包含“必然”、“偶然”

如果从作文题目出发进行解读的话,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思路。生活是可预测的吗?若可预测,则包含着必然性;若有变数,则指向偶然性。由此,学生可以就生活的必然、偶然展开思考。

题目中还写道,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这就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视角,引出不同的生活轨迹。年轻人怎么想的呢?其中的空间不小。

今年的题目,延续往年,既大气又温和,又有理性空间。对学生而言,既能引领学生思考生活,关注自己,也把视线更加扩大,有哲学意味。无论从题型、难度还是对思维品质的考察,对我们高中教学有很好的引领和契合度。例如,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身边世界、甚至对宇宙的关注。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三篇】

高考语文科目已经落幕,高考语文作文题陆续发布,20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发布: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刚刚权威发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1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必须跨过这道坎”

:“他们”

:“板桥体”

:丹麦人钓鱼。

:“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

:“微光”

:“重要的事”和“更重要的事”

:“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

:如何对待心中坚硬和柔软的东西。

: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思考。

高考作文预测:最可能考这4类主题及素材。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四篇】

高考作文占了非常大的分值,所以大家在考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多看一些优秀作文,学习一下优秀的写作思路。

请以“看看我们自己”为题,写1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3、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材料加命题的形式,首先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指向作用。材料先有一段引子,停下笔等,重点的在后边的引导性的话,“我们是否能从中看到父母的恩赐、社会的馈赠、世界的影子”这段话和前边的引子构成一种完整的意思,我们要停下来看看自己,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找一些东西,诸如“父母的、社会的”等。

看具体要求,以“看看我们自己”为题,首先对象是“我们”,是一个泛指概念,可以是以我为代表的一群,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我们最好就是学生这一身份,以这一身份为代表的一代人,这样要求实际体现一种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意图,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当然,“我们“的外延是很大的,他也完全可以指我们人类,只不过对学生实际写作而言,要有更好的把握意识,表达难度相应较大。然后对“看看自己”的理解。就出题的意图看,“看看”应该是强调一种反思,而不是停下来看看风景。最后“看什么”呢?我们认为出题者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现实,关注身边事。

参考范文。

看看我们自己。

合上书,放下笔,镜前的我们青春而有朝气。长久地被书本与作业覆盖,我差一点忘记我们还处在最美好的花季、雨季。

站在镜前,我渐渐地看清了自己,我不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生,我不是一个只拥有作业与成绩的学生,也不是一台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学习机器。我是一名高中生,固然也是一名站在绷紧琴弦上的高三学生,在拥挤而紧张的跑道上一样可以弹奏出美妙的琴音。

记得总理在湖南大学的讲话上为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三个词“此时”“此地”“此身”。这三个词像是三个神奇的音符,编织出了一曲青春的歌声。

此时,我们即将成年,正走在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中。两种时刻相融,我们应该肩负起更深重的责任。我们很快就要在成人礼中正式成为时代的主人与建设者。而高考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高考不是决定命运的选拔,但高考前为梦想挥汗洒泪的拼搏过程却为我们更好地成长埋下了一颗饱满的种子。我们正是在此时做好此时的事,将来才会成为最优秀的建设者。

此地,自然是指教室与家的两点一线。更主要的当然是指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我们正处在父母殷切的爱的目光之下,我们正处在老师细致地关怀之下,我们还处在社会的关切之下,我们是正在阳光与风雨中成长的幼苗,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此地的我们不该忘记此地,在高三学生的位置上,我们除了学习也该关注的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群体,关注未来。

此身,就是镜前的这个我了。我是太多太多爱与呵护的结果,是各种风雨洗礼的结果。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都能在镜子前看到最出色最独特的我们自己。然而我们也该付出,也该承担。这个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就是肩负起祖国、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我们就该是一个独立自强的个体。

看了镜前的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责任,看到了自己的责任,看清了自己的方向,更看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终于了解了自己,明白了自己,也更懂得如何做自己。

佳作评析。

在一系列批判自我近乎自戕的文字中,本文凭借阳光心态、清晰结构和养眼文面脱颖而出。******总理“此时、此地、此身”的勉励,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成为“怎样看待自己”的运思纽带,不愧为“三个神奇的音符”。值得称道的还有文章开头,“我差点忘了”、“我不是”“也不是”“固然也是”等句丰富的句法,对那些不善于展示自我最佳形象的考生颇有借鉴意义。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五篇】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仅如此。你怎么看?请写1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由于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字斟句酌的细看,几乎不可能。阅卷老师肯定会把目光盯在标题、首尾段、段落首句和字迹上。关于标题,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我们要在首尾段和每段的首句上做文章、求出彩。如,开篇扣题,亮出观点,或用排比句式,或用比喻拟人,或用名人名言,或用诗词典故,只要用得恰当,就放心大胆去用。语言要精炼,段落不宜太长,以四行为好。牢记结尾点题呼应,中间段落承接自然,如用“然而”、“诚然”、“因此”等连接,给人思路清晰、行文连贯流畅之感。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六篇】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1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一双鞋,售于地摊,几十元而已;若于商店,则百元不止。

一个人,用于饭店,打杂而已;若于实验室,择创新发明不止。

可以见得,即使同一样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工作,便是有不同的价值。所以说,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古之有人,不仅未实现自己的价值,还为之丧命。

比干之略,于商时,举世誉之,然商王不知国事,只知酒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沉迷于此,而后还将比干心肝挖出,是屈比干之才。若是他即使逃离,投奔武王,想必他定是有英雄用武之地,总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因此,找对主子,方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连性命都难以保全。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没错,白天晴朗之时,必然是会金光闪闪,可于黑夜,无灯光火光,更无月光,则何以发光呢?地方的选择,人生的选择,决定了你能否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微软龙头,比尔盖茨,高中时何等用功,考入了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可没过多久,他便辍学,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办公司。这可能叫人难以理解,可他确确实实就是这么做了,并且还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许他继续在哈佛读书,毕业之后的成就也会不小,但他能是世界首富吗?这恐怕就是很难说的了。只有选择最对的,才能发挥你最大的价值,不然比尔有可能只是苹果公司的一个小员工罢了。

不仅要选择最对的,最适合的,还要不怕失败。当你失败时,也许最适合的就已经不再适合。

飞人刘翔,跑出了中国,跑出了亚洲,跑向了世界,在他110米栏的背后,几人曾记得他还练过跳高,他本想跳出个名堂,跳到世界,本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途径,可事与愿违,他跳到110米栏上了,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坚定着成功的信念。于是,他踏上了新的征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一场梦,若是忘却,则是浮云;若是为之拼搏,则是成功。

一世界,若是随性作恶,则是意乱行糜;若是善待,则是万事顺利。

惟有对的选择,才有对的价值。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七篇】

如果将今年高考作文题作一比较,那么,很明显,上海卷远胜于北京卷,更胜于全国卷。北京卷去年是“规则”,今年是“转折”,不但容易被猜中,且太贴近热点,对学生束缚太大,很难展示学生的文化底蕴。全国卷则捆绑得更厉害,“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已经将作文的思想观点限死,学生只能在这条小巷中施展拳脚,几乎无法表现自我了。学生的水平很大部分表现在思想见识方面,一旦文章思想、内容、观点都被规定死,那还剩些什么呢?我敢断言,全国卷是不会有多少好文章的!

与之相反,上海卷的“杂”就大气多了。这道题实际上是在讲“读书”,讲“做人”,讲“城市精神”,既可以谈历史,也可以谈现实,既可以谈学习,也可以谈做人和治国,既可以谈身体健康,又可以谈精神成长;题材广阔,凭君驰骋;但又必须围绕“杂”这个话题。

这道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读书范围,文化底蕴,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反映出学生文字功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更像语文。由于它与前几年的作文题区别很大,因此又很难猜题押题,使抄文套文者无所逞其技,于是拉开了档次。我同样敢断言,今年上海卷一定能有许许多多好文章,使阅卷官的眼前一片光明——这才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出的作文题。

遗憾的是,与作文题相比,上海卷的阅读部分实在不能让人恭维。现代文阅读素来是一个难题,这是先天带来的,“出浅了”等于不出,“出难了”往往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弄不好还会无答案甚至答案错误。笔者近两个月在《招考特刊》上写了十几篇辅导短文,没有提到现代文阅读,并非偶然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在我看来,照现在的考法,现代文无法辅导,不必复习。这样考法,还不如不考;用功复习,不如不复习。

今年上海卷现代文阅读,撮其要,有四不足:

一、选文差高考选文应经得起分析、咀嚼、品味,即使不是经典也应有经典性,至少是耐读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文字浅,内涵却要深,能考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然而今年的3篇文章,都不是大家作品,不能说是平庸之作,至少是平平的。比如1篇平常的访谈,问答还有相当的随意性,如第5问,王洛宾先生本身就是答非所问。用这样的文章去挖空心思出题,怎能不出问题!

二、失之浅如“好山万皱”句说明什么道理,只要照抄前一句即可,有如傻瓜相机;谁要深究,反而出错。第3题问“目光有压力”的内容要点,本来一看就懂,却偏要人回答是“有压力,但压力不大。”

四、答案怪第2题,问“罗丹敲掉优美的手说明什么?”稍有阅读能力的人,稍懂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正是为了突出整体美,让观者目光更集中,而正确的选项却是“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第15题,问“符合文意的答案”,竟是“语言流畅……”。第13题“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仰慕不已”难道就是因为写了送别诗吗?这样的答案怎不叫人心惊肉跳!

至于古诗文阅读。应该说有了一点进步,其进步特别表现在同现代文一样,没有了诸如修辞、语法等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上都是对文意、词语的理解。但与现代文有一个同样的缺陷,就是选文不理想,因此,出题也发生了不少问题。第17题“矗立云间”“近青天”,要求回答“楼之高”,太简单。第18题要求从“空间”“时间”回答,是套话。第19题,一定说“倒映在酒樽”是错的,太武断。

总的说来,这阅读部分正应了某些人所说的一句俏皮话:“现代文读得懂做不出,文言文做得出读不懂。”如此考法,怎不令人扼腕。

阅读题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并非某人之责。去年笔者参与命题,也同样发生类似问题。这是命题框架和思路所决定的。这样的测试不利于选才,更不利于导向素质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对今后语文怎么考,应该引起语文界、教育界、知识界的讨论,不能再讳疾忌医,不能再含糊过去。笔者在此提出二点想法,以引起争鸣。

一、“死去活来”,要重视基本功考查现在写错字,读错字的现象十分普遍。全国卷一直坚持考查这些基本功,上海卷为什么不借鉴。还有成语的积累,名言、名句、名诗、名文、文学常识等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什么不加强。考这些内容答案唯一,学生复习有方向,这些看似是死的内容,却有利于积累。只有“死去才能活来”,只有下这样的死功夫,今后才能灵活运用。一味考似是而非的分析、选择,将贻误学生的多少光阴!

二、“化繁为简”,重视理解、见识的考查一般地说,对作品的理解不应有标准答案,应鼓励考生自由发挥,从中看出考生的阅读量及见识高下、悟性高低。比如,可以给1篇文章,要求写读后感。甚至可以将阅读与写作合而为一。对于古诗文的考查更应简化,只要考查是否读懂就可以了。

语文高考试卷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的改革将需要各方的配合(比如对阅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上海高考历史采用网上阅卷的方法便可借鉴),但无论如何是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再不能满足于小改小革,必须有大动作。

上海卷高考题目及专家点评【第八篇】

在课本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冬天在一个车站专供母子上车的地方,几个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却站在那里,对于旁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却视而不见。车站旁边,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十分无奈,却又敢怒不敢言。

在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车上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坐在哪里。而当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车时,却没有人让座,对于车上赫然贴着的“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标语,许多人视而不见。倒是一些六、七岁还不太认字的小孩,会给他们让座。假文盲们不管,不太懂事的小孩能做,这是什么现象?他们难道连小孩都不如吗?!我想,这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寒意,是心寒!

说实话,在贴有明确标语的地方装成假文盲去故意违反规则最令人厌恶,比起违反那些没有明确、基本指出的规则,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人是真正的小人。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按标语要求做就会损失很多吗?不会。最多不过是多走点路、多站会儿、多等会儿、累一点儿,可这又有什么呢?久违了这么一点点儿,去做一次“假文盲、真自私”的彻头彻尾的小人,值吗?做一次也许没有什么,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去,你真得是赚了吗?不,是赔了,赔上了公德。

所以,我呼吁:不要为了一时图省事儿而做“假文盲、真自私”的小人,哪怕累一点儿,也不能在品德上打折扣呀!

其次,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又是什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嚣张气势呢?我想到了那位妇女。她上车的位置被占,而那“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就是证据,真理在妇女手上,完全可以说服那群男子。妇女为什么不走上前去,指着牌子对那些男人说“同志,您们站错了!”我就不相信,那些男人的脸皮就这么后,面对妇女的指责就一点不感到脸红!也许,弱小的妇女并不是男人们的对手,但毕竟,在对于错的较量中,对总会取胜。如果因能力的强弱而改变了对于错的胜负,那么社会成了什么样子?!华君武先生的《假文盲》生动形象,具有很深的蕴味,他批判了“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错误要大胆提出,不能因能力而改变对于错的胜负。

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譬如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个样子。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看了那些话就骂了白烨,而白烨不答话,然后白烨的哥们跳了出来,接着哥们的儿子也跳了出来……跳来跳去,全是些不相干的人,都只听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骂了,就不管孰是孰非,这个说韩寒是“红卫兵”,那个要抽韩寒俩巴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啊,典型的“帮亲不帮理”。

现象二:长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长辈说:“不对,你是错的。”那么你就是错的。如果你说自己没错并指出长辈的错误,就会被说成叛逆不尊重长辈,然后一群长辈围着你骂(一般地,他们不会耐心教育。还教育个屁,他们连是非黑白都不辨,就他们说的是真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晚辈应该尊敬爱护长辈,但是,我认为长辈并不就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对那些不辨是非歪曲事实甚至诋毁别人的人,纵然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大也不必把他们当长辈来尊敬,而是要大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毕竟爱心的泛滥,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等到他们改正了错误,晚辈还是要视他们为长辈,而且加倍地尊敬他们。

现象三:暴力倾向严重。

以上是我从“韩白骂战”中看到的几个与现今社会现象有关的问题。至于“韩白之争”,我看那是必然的,即使没有韩寒骂白烨,也会有其他人骂白烨或其他胡诌之人,在整个事件中,韩寒不过说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姑且把“韩白之争”看作是现今社会某些长辈(勉强这么称呼他们)心胸狭隘自以为是或不了解后辈,而年轻一代渴望被肯定被尊重的一个见证吧。

59 1957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