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优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一篇】
1、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噶性材料。
2、要注重实践活动,突出探究过程。
3、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4、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5、教学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又要注意排除某些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干扰。
6、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
7、教学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9、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10、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11、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2、一定要渗透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13、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学习对象的差异性。
14、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做法:抓住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并组织各教学环节,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似是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还是为学生提供想象环境、条件和刺激的创造者。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方位知识和了解观察方法,教师不仅渗透了动与静、局部与整体、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以及相对论等思想,而且大胆创新,二度开发教材,使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1、以学生为依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这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听过,说过,见过,玩过,做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且它们的表面是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物体的经历作为重要的`数学资源。但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比如“直线”这个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又如严格的几何意义上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非但不能起促进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更为贴切的学习素材。
2、以发展为主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拓展,提升了教学内在的价值。如巧用闭眼思想“整捆书”、“恐龙”、“汽车”“茶杯”等实物的样子,遵循了由“实物观察—建立表象—抽象图形—建立模型(空间观念)”的认知规律,使方法在观察中形成,知识在引导中增值。教师把准了学生的脉搏(认知规律),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目标产生共振、供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二篇】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但两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从奇点爆炸之后,宇宙的状态由初始的“一”分裂开来,从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运动状态等差异,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之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则由“时间”度量。空间由。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优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许多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遇到了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十分复杂,而且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为此,教师便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自主展开学习,进而满足其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往往也会对员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小学生当前正处在个人成长的重要使其,思维反应极为迅速,对图形的感知非常强,但却很难保持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锻炼,让其自主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准确把握定理和背后的规律,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问题处理。总体来说,通过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锻炼,可以使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都能够上升一个档次,并逐步树立学习自信,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
(二)改善师生的关系。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除了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之外,同时还扮演者课堂的引导者以及学生们的朋友。由此能够看出,促进师生的关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早期教学时,教师虽然会尝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但多数会以提问的方式为主,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让一些学生感到畏惧。而如果依靠引导学生们展开自主学习,可以让其自主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处理。
(一)在预习阶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预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新知识讲解之前都会给学生们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以此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然而从目前来看,这一环节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引导,一些学生单纯认为预习不过是粗略浏览以下课本而已,导致预习的作用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为了促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首要工作便是对其阅读能力展开培养。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时,很多学生认为其概念过于抽象,很难进行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预习任务布置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以前学习的四则运算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之后再展开课本也读。同时也要对总复习的内容进行通读,以此保证知识点能够完全理顺,从宏观角度上完成方程的含义理解,并标出自己暂时无法理解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逐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进而提升预习效率。
(二)在课程阶段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帮助其逐步养成优良的个人习惯,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便需要按照规定要求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效果的题目,促使学生们可以认真投入到学习之中,增强自身综合水平。
例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具有发散性效果的问题:“如果圆柱和圆锥处在不同的面上,二者会有怎样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一些学生或许无法制剂得出自己的答案,但是通过和他人交流之后,便会有了自己的看法。经过多次讨论,学生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会变得更为全面,从而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们自身的思维水平,并使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课后阶段对学生的复习能力进行培养。
每当学生们完成新知识学习之后,都需要及时展开复习,以此可以有效起到巩固的效果。数学知识本身便有着很强的连贯性特点,各个知识点之间均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保证学生们的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自主展开总结工作。
例如,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内容学习完之后,教师应当预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完成本堂课程的复习工作。不同学生采取的方法不一样,有些学生选择阅读笔记,有些学生选择绘制思维导图,而有些学生则是做一些题目训练。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将复习总结的工作和学生们的成绩进行挂钩,设置一定的占比。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逐步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于复习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学生们在未来可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给学生们授课的过程中,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自身理念,并尽可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此一来,学生们便会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同时能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自己的水平。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在逐步地培养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等空间意识。对小学生来说,培养空间观念的重任,主要落在数学教学上,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对于空间图形的理解,学生总感觉十分抽象而兴趣不高,但对于现实中可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他们却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首先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引出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那什么是角?红领巾上面有几个角?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又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儿也见过角?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校园中的角。教学中教师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联系生活能尽快接触到教学内容,而且一下子就接触到了教学内容的实质,使学生对角的形状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分享着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从而构建新知识,空间观念由此不断地发生并逐步形成了。
而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实物、模型能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日积月累,学生逐步做到离开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了。
例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空间”、“空间大小”的实际意义,然后理解体积的意义。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实物的作用,将装得满满的书包塞在课桌里后,用手摸摸课桌里剩余的部分,发现课桌里很难放其他东西了,说明书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然后比较书包与文具盒在课桌中所占空间的大小,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就是物体的体积。这样借助实物进行感性体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空间知觉,为发展空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同一张桌子,并互相说一说观察到的桌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生1:我站在桌子前面看,只看到桌子的前面和上面。
生2:我站在桌子侧面看,只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右面。
生3:我站在桌角看,能看到桌子的前面、上面和左面。
……。
我让学生不停地交换位置观察,并讨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且能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的阶段,具体几何形体的形式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图案的欣赏和设计”等等是否具有表现力,是否对学生的感官具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几何形体本质特性的把握。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动手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在实践中对几何形体亲自去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数一数,画一画,拼一拼或摆一摆等操作活动,以逐步形成几何体的空间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长方体。全班学生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废烟盒等材料,仿照长方体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上课时非常投入,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原本感到很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却对答如流,还向老师提出许多超出本节内容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做数学中学会数学。
再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首先采用红蚂蚁和黑蚂蚁分别沿着长方形草地和不规则草地的边框爬行一圈,引进周长的概念;接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指出数学书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指出周围物体的周长(文具盒、课桌、椅子、树叶、硬币、黑板……);接着让学生描出下列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周长;最后辨析是否有周长。这样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辩一辩等数学活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周长的正确表象,为发展空间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才能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数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现实空间和图形问题过程中学生总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大脑中有意识地反映已有的空间图形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实际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总面积?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油筒要用多少铁皮时,则应求六个面的总面积;计算粉刷长方体蓄水池要多少水泥时,则应求五个面的总面积;计算长方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或烟囱的面积时,则只需求侧面积就行了。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这样,学生的大脑经过了“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在这一次次想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再如,教学“东南西北”后,让学生解决“设计动物园”的问题。我先让学生剪下书后附页中的图片,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各部分粘贴在相应的位置。这一过程可谓简单而有趣。接着我又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动物园。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综合利用了学过的有关方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方向位置的观念,并懂得运用不同方式来表达物体的空间形象,加深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空间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建立表象,进而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我们所说的空间,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标》重点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空间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学阶段如何促使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一定要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然后学习近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较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摸一摸、数一数,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后,及时变换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供学生观察判断,有效巩固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使学生能准确的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另外,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中,还可以改变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区别图形,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果把其中本质属性进行不同的变式,就会出现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果使其中一组对边不平行,就变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同时四条边相等,就变成了“正方形”。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图之间相互联系,就可使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丰富和逻辑综合。
2.在画图中形成空间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学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时,首先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他们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渐渐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通过实际画图,引导他们理解并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在帮助学生形成垂直的概念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以用两条颜色不同的直线来演示它们相交过程的再现,把一条线呈水平方向固定在黑板上,转动另一条垂线,当一个角成为直角时,让学生观察其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引出垂直概念后,让学生明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健是看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它与两条直线的方向无关。在教学垂线的画法时,课本上用三幅图来分别详细说明了画垂线的方法,包括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此外还设计了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在画图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表象,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观察、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长方体的教学中,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得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概念。先引导学生观察粉笔盒、三角柜、篮球等,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平面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初步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已准备的长方体,让学生先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规律地边摸边数(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同时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有几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操作的同时,再结合进行演示,出示涂有三种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将三组相对的面一一揭示下来,贴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同样在认识“棱”的特征时,也让学生摸一摸,有顺序数一数,量一量棱的长度,再看一看哪些是相等的?出示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相对棱的长度,使他们明白相对棱的关系。同时通过量一量,再来算一算每个面的面积的大小。通过这些操作,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发生并渐渐形成。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空间图形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的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在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好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距离就是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角的认识”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出示:主题图、剪子、水龙头、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从中抽出角的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并用红色标识出来。为学生初步认识角建立表象。当学生对角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的物体表面上有角,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中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培养空间观念。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1.联系实践,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几何形体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初步知识的成功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而且要在理解相应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明确不管长方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积,因此,求油箱里油的体积,游泳池里水的体积都是长、宽、高的积。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2.用儿童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
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教师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材料,重新建构教学过程,达到有效培养空间观念目的。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玩具去观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辨认简单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常常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空间与图形”。
3.创造机会让儿童自己去捕捉。
重视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他们进行空间观念的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经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在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盎然,找出很多。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4.给学生呈现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拓展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实践操作等途径,注重多媒体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再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教活几何初步知识,有助于空间观念的深化。
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组织教学,就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铺平道路,真正起到发展思维,促进技能提高目的的作用。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由于学生以前对角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材是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如果教师不注意用活教材,只是照本宣科地生搬硬套,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形成一个角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进入中学阶级学习任意角造成了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学具,找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个硬纸条,让学生观察它们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由此,还可以得出,角还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而成的,同时教师还可用“教具钟”进行演示,把钟的时针作为角的一条边,教师拨动分针反复进行演示,使学生意识到,两条射线沿着共同的端点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在此基础上很快认识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又如在圆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教学,用一条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拉紧绕固定端点旋转一周所有点的集合就成了圆。这样圆的一些性质就很容易得到了,如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的性质等。同时为学生将来学习抛物线,双曲线等奠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优势,有效增强空间观念的形成。
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应用传统教学手段虽能体现教学目标,但收效甚微,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课标》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段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形成的标准,即“识别”和“再现”,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识别、再现,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具有深刻性。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出示遮去两个角,出现一个角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对于只显示直角与钝角的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判别,但对于只显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争议纷纷,通过电脑动态显示,再连上第三条线段学生发现是个锐角三角形,继续延长角的一边,再连上第三条线段,发现是个钝角三角形,从而肯定两种可能性存在,并深刻理解: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锐角,并且至少有两个。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空间观念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内容、情景和教学方式也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三篇】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
(一)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二)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为。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三)积累的功效。
毋庸讳言,立德树人的成效应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不仅在于一般意义上作为“人”的道德养成,更在于具体的人的私德和整体社会公德的统一,还在于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养成。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的发展要求出发,各级各类学校既要注重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品德养成,也要凸显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在特殊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培养,更要强化作为文化支撑的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营造。
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同时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比如陶行知曾提出“德育与智育统一论”,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选择、构建有道德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树立道德生活化的观念,通过人们的生活选择来提高和发展个体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必须引导教师以身作则、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从而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四篇】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较低,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其实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通过看、摸、说、画、比等方法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形状及性质。在认识平面图形时,必须让学生自备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实物,让学生先把实物的某个面画在纸上、印在沙上或纸上,然后指导他们认识这就是平面图形,再认识各自的形状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手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图形。有了亲身感受,对以后的观察物体和动手操作奠定基础。
观察联想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五篇】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因此培养他们的语感,应首先从听开始。教师不妨多范读或者听录音范读,范读者语句的停顿、音调音色的变化等,能较好地反映文学的形象、作品的思想与情感,或喜爱、赞美,或悲伤、愤怒,这样学生的思路也会跟着教师的语言、情感走,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也培养了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实践。小学语文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潜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这样学生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课本之余,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一些经典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等,加强对语言作品理解和领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从字、词、名、到段、篇,从语音到文字、语义,对语言作品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揣摩文意,体会感情,领悟神韵。
不少学生羞于说话,更谈不上能言善辩。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如可以在座位上说,可以到讲台上说,内容可长可短,可以无准备到有准备,总之,要不拘形式,不设条条框框,让学生真正想说、敢说、会说,在说中梳理对文字的把握,培养语感。
如果说多听、多读、多说是通过言语的输入增加大脑的语言信息,那么写就是调动大脑中语言信息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重组的过程。虽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并无写作方面的要求,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社会见闻,有所思、有所感,都可随手写出,不强调模式,不求内容大而全,不求结构是否完整,让学生不至于怕写,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感。如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小练笔,让学生用学过的几个词语说一段通顺的话;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或编一个小故事;可以出示1篇“病”文,让学生“诊断”;还可以指导学生办各种内容的手抄报等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六篇】
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联系,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知道如何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从教育现状来看来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有“三色污染”:一是文化宣传中的黄色污染,擦边球书刊。影视剧的渲染的危害就是例子;二是治安秩序中的黑色污染,一些犯罪分子的黑手伸进学校,拉学生下水;二是少数家长的灰色污染,某些家里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一些家长的扑克风,麻将风、电视瘾。使学生玩物丧忠,产生厌学情绪,另外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形成了“见利就想,见钱就图”,“有钱就有一切”等错误观点。所有这一切对学生都不无影响。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思想活跃,社交面广,信息最量大,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到这些污染和观点的影响.要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必须摒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做法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重视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充实,哲理的启迪,做人的道理。
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道德规范,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白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高一级道德水准时发的内在动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克服那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脱节的弊端,为此,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在班上建起了“四栏”(时事政策宣传栏,学雷锋,学英模专栏,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专栏及书报栏)并开展“五无”(地面无纸屑,地上无痰迹,桌上无划痕,墙上无漆抹,花术无采摘)和“十要”(升旗仪式、集合列队、课堂秩序、上下楼梯、做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仪表着装等十方面的规范化要求)活动。开展的所有活动中,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星期五卜午的班队活动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对表现优良者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表扬。
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德育实效从高尚的的师德中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能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试想,一个没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怎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者如不尊重被教育者,又如何谈被受教育者尊重?教师没有文明礼貌和良好的卫生习生习惯谈什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从心底没有环保意识行为?谈什么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求学生做环保小卫士?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止为范。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当教师要求学生时,学生也在刚要求衡量教师,孩子们常以身边的老师作为道德榜样的,一个教师若在生活中,教育教学中的道德问题一旦败露给学生,他就丧火部分教育学生的道德力量。所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一旦为人师表,就要求教师要以“德”服人,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学校、班级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就不可能有真止意义上的发展,教师平时的知识传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孩子们遗忘,但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使他们终身难忘.
三、激发兴趣,帮助后进生树立远大理想。
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对于那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成为思想落后。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低下,不思进取的人。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不是更多地想办法克服战胜,而是想法避开。对此,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只要功大深,铁棒磨成针”的信念,同时,还需帮助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远人理想,把学习知识利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外因和内因两个因素在起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刚。冈此,只有后进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在生活中有了止确的奋斗目标,才能积极地上进,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晶德时,应该时刻谨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逐步转化后进生的变态心理,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四、家庭、社会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社会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多方努力,创造环境,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家长认为孩子一口.进入了学校,就是进入了“深险柜”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往往漠不关心,放任白流,认为学生交给了老师,就是教师学校的事了。殊不知学生接触和生活的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迹环境等。这些环境冈素都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学生作为社会性的人,他不仅要接触家庭、学校,还是接触社会。而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诱感相当大,稍不加以重视,他们就极有可能走上歧路,堕落为犯罪分子,甚至成为千古罪人。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人的,学生在他的一生中首先接触到的教育利一生中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教育就是家教,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家k法定的义务,义是家长的社会责任利道德责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必须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自觉地克服或改变自己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作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教师-家长的示范做起,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面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以适应新时期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为建设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七篇】
一、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我就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接着再揭示课题: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整节课的目标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由表及里,突破难点
由于本节课抽象性较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教案设计时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猜测、说理后,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猜测、简单说理、计算验证后,通过观察并得到结论。接着,可以进一步进行反面验证。即:用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减少的两个面的面积,看看是不是和新长方体的表面积结果一样。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八篇】
在日常学习与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都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更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往往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讲礼貌,首先自己要做到谈吐文明;要求学生热爱劳动,首先自己要做到不怕脏、不怕累、带头干;要求学生勤奋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想学生做好,务必先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琐事中,要根据传统习惯、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行为的准绳,时刻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讲究卫生,尊敬师长,诚实待人,不打断他人说话等。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不能一味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和过多的物质上的满足,以免使他们产生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导致生活上有依赖,学习上则缺乏进取心的不良后果。
平时,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捕捉学生思想中的不良火花,使这些不良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俗话说:“要成才必先成人。”成才与成人是不可分割的,除了要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它的养成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交流、沟通。
青少年阶段是汲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为了使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明确目标和方向,加强思想灌输和情感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等,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如教育孩子不自卑、不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感到欣慰和快乐,因为我们毕竟付出过拼搏的汗水,向成功又迈出了一步。”……就这样,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谈学习,论理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后进,鞭笞先进,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充分发挥了学校的教育功能。
(三)及时排除消极情绪。
在当前经济大潮中,有不少不良因素也纷至沓来,有些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贪图享受、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教育引导,把粗暴的批评斥责,化作中肯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家长的苦心与厚爱,信任与期待。我们还可以用名言名人的事迹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如果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悔都来不及了。只有不怕吃苦,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又如:我国的大画家徐悲鸿常说:“任何天才都需要勤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执着追求,顽强进取,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画家。学习不能三心二意,悲观泄气,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需要专心努力,持之以恒。这些道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工作,容不得我们来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也可通过学科的实际应用,不断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人行为活动的一种固定化倾向。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很大,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能产生创新;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妨碍学习的进步,阻碍创新。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勤奋好学、充满自信、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和训练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知识,逐步掌握这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中受到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养成科学态度,敢于克服困难,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等良好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计算过程完整,发现错误自己改正,找出原因,不懂的题目弄懂后才动手去做,不抄袭别人或别人代做,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待任何事都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敢于正视错误,自觉查找原因,积极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钻研课本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再做作业,练习遇到困难,带着问题,再去钻研课本,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育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首先,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时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其次,教育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想法,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并想方设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并热情地帮助别人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形成任何事都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自己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端正思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大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九篇】
学习,是人类的的基本活动,是完善自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当下生活的重心。初中生应该培养勤奋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等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不仅应引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将学习与个人成长、学习与社区建设、学习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
就是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发原理。内在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学生自觉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内在成就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为自己确立一个争取的目标,无须别人的监督、鼓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成就动机,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综合利用两种成就动机激发原理,既要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是苦乐相伴的过程,寻找学习中的乐趣,总结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经验,唤醒学习的内在自觉性,更要树立多元智能观,激励与欣赏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美妙,不断在内外两方面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第十篇】
新时期的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思维开阔,知识面宽,信息的吞吐大;同时他们很重视个人价值,进取心和民主意识很强;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具有求异意识和创新精神;个性鲜明,善于表达和表现,敢想敢说、有主见,为人热情,具有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但他们也有突出的缺点和不足:以自我中心,自私、利已主义思想普遍,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娇气十足,任性、固执、霸道、爱发脾气,不懂感恩;虚荣,盲目攀比,重金钱,重物质,缺少艰苦奋斗精神;是精于算计,过于现实,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学习主体特征的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破解学生管理中的时代性难题,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不妨回到根本上去。教育以人为本,人又以德为根,由此可见立人必先立德。道德情感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观的高度,着眼于发挥教学整体效应来认识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和意义,遵循教育的规律,具体实施道德情感的教育。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合理地借助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逐步向正确的道德情感靠拢。
1.在教会他们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有效合理地借助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应当毫不吝啬地使用赞赏、颂扬的词汇,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种行为给集体和个人带来得荣誉,从而产生自豪、羡慕、向往等愉快的情感体验。此后,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强化效果,让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自我向上的强大内驱。当然有表扬就会有批评,讲到不守纪律,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时,则应使用指责或否定的词句,使学生产生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但这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要让学生明白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否则正确的道德观念是无法培养起来的。
2.情感教育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首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自身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重视知识轻视情感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用充满感情的讲解,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丰富的情感。
体验。这样,会使学生爱老师,爱班集体,爱学习,爱自己,增强其集体主义感,自信心,荣誉感,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等积极情感。
二、利用榜样的形象与感人事例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通过榜样和感人事例,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的内容。情感与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就必须使他们的情感指向鲜明的形象,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学生的对榜样的形象理解得越深入,他们的情感就越持久,越巩固。
康德马甲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中的一切”。老师人格像阳光一样播撒给学生,像甘露一样滋润学生。学校的老师要以德为本,树立起道德的光荣形象。
三、升华中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
在阐明道德要求的观点时,要使学生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在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的基础上孕育起来的。为了使学生道德情感能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对道德要求的认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
家长、学校教师的谈话,说服,赞扬和责备的方式要讲究艺术性和机智,切不可千篇1律。否则,会使学生的情感变得迟钝,甚至消退。应该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时,应当避免矫揉造作。要善于审慎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任何不真实的情感都会导致学生不愿遵循他的忠告。不冷漠无情,对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家长的真诚才能唤起学生的真诚。在处理每一件事时,教师家长应懂得教育科学,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个性特点,不对学生产生偏见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可以产生“期待效应”使学生在得到教师家长的期待与要求中形成自我肯定的情感。从而增强学习向上的动机,因此以积极,振奋的情感使学生参与教育教学,从而道德可以升华。因此,要善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感,在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感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 第一,不要采取简单禁止的方法,要耐心地改变学生产生消极情感的认识和观念;对于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往往比较心虚、敏感,对人有戒心、怀敌意,对其他人常常采取沉默、躲避或粗暴无理的态度。为了消除他们的消极情感,教师家长应创造良好的道德情境,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热情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教师家长的善意,相信他们的真心,相信自己是可以转变的,从而激起重新向上的意志。 第二,不要盯住学生的某些消极情感不放,而要通过各种活动从正面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加以注意,例如,胆汁质类型的学生,他们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并有强烈的外部表现。就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耐性、沉着和自制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上一篇:借形想象大班教案精彩8篇
下一篇:高考生命的出口实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