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开幕式感想【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两会开幕式感想【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两会开幕式感想【第一篇】

北京奥运会,我想全世界中华儿女都会感到自豪与骄傲,奥运会是我们的百年梦想。从刘长春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到许海峰那神圣的一枪,这一枪让许海峰获得金牌,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是数字“零”的突破,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复苏,拉开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帷幕。我们带着这种远大的理想和重任,一步步地迎来2008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激动人心的一夜,值得人们纪念的一夜。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要开始了,首先是两千零八名“击缶”演员,敲击着,时暗时明,此起彼伏,有声有色,让观众深深陶醉其中。在演员们有规律地敲击中,出现了开幕式的倒计时,10,9,8,7,6,5,4,3,2,1。就在8时整,16天的奥运会拉开帷幕。开幕式的主题是由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开始,随后表演的是带有中国色彩的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演员刻苦练习了两年,为我们展现出的“和”字。演员们把活字刷“和”字的演变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别看这简单的一字,它却把中国人民与奥林匹克的精神表达了出来,真所谓一字千金。

前半节,中国古老的文化表演结束后,随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功绩,一个个演出,让世界看到了一条东方腾飞的巨龙,一个脱胎换骨的新中国。接下来的高潮是由刘欢和英国女歌手一起演唱的《我和你》,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发展。顿时,首都体育馆——鸟巢,绽放出了两千零八张笑脸。还有一个令人期待的时刻,最后一棒火炬是谁传递的?火炬台在哪里?而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回复,当体操王子——李宁传递火炬时,万众沸腾,李宁被钢绳吊向空中,绕鸟巢体育馆一周,这可是前28届奥运会,前所未有的点火炬仪式,李宁走过的地方,演出了火炬手的图片,火炬点燃时,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哪个炎黄子孙不会为这感人的场面感动呢?

这时,胡锦涛主席隆重地宣布:“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会场上又一次迎来排山倒海的掌声。主持人讲到:“运动员入场。”不同国家风格的歌曲奏鸣,入场国家的顺序是按照每个国家开头的字的笔画排顺序的。首先是希腊队入场,他们的旗手,高举国旗,运动员向各位来宾打招呼,随后,有200个国家入场。各国首相,与自己国家的队员鞠躬、招手表示祝贺。最后是中国队,音乐轰鸣,全中国人民都在向体育健儿表示亲切的祝贺,中国队浩如烟海,像一个军队似的走进体育场。那高高的个子,手挥国旗的人是谁?噢!是姚明,身边带着“救灾小英雄—林浩”,浩浩荡荡的走在队伍里。

接下来的16天,由于有了好的开端——精彩的开幕式,使得各位健儿奋力拼搏,最终以51枚的金牌总数,位居第一,圆了百年奥运梦!

两会开幕式感想【第二篇】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这一天,对于参会报道的3000多位中外记者而言,拿到由会议发言人傅莹发出的总理记者会请柬,将是一种责任和荣耀;而对于傅莹来说,这一天,她也圆满地完成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这个富有挑战的任务。

从作为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于3月4日11时许出现在公众面前,傅莹就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用能最大化展现美丽的词语来形容这位60岁的女性:微卷的白发、轻柔的语调、亲切的笑容、优雅的气质……

那天去现场参加了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会的一些记者甚至忍不住赞道:“好漂亮”。因为她,历来显得硝烟弥漫的新闻会,也多了几分柔和的气息。

她身上散发出的,仅仅是魅力吗?或许,从傅莹这些年的演讲、访谈以及文字中,我们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过了盖茨!”

“我们更需要主动地介绍自己,尤其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平常的语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递我们的信息。”

傅莹在《在彼处――大使演讲录》这部书的自序部分,便写下这段话。

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很多人便知道傅莹,新闻发言人,只是她的新角色。她最熟悉的领域是外交,她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2009年12月起,她出任外交部副部长。

但傅莹的外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担任大使期间,她常常为笼罩在中国形象上的那层拨不开的偏见迷雾所困扰。在她看来,这不仅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损害,也对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构成了潜在障碍,只要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暴露出双方关系的脆弱。

好在,傅莹有很多被邀请演讲的机会,出任澳大利亚大使后的四个月内,她就发表过20多次演讲,她和她的团队思考着并想办法在演讲中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2004年7月29日,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毕业典礼上,她讲的是“迎接多彩的世界”;11月8日,在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年会上,她讲的是“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转年6月24日,在中国20世纪版画与当代陶瓷展开幕式上,她告诉堪培拉的朋友们如何“从艺术作品中了解现代中国”……

这些“主动地介绍”,老外们会有兴趣吗?一场关于中澳关系的讲演最能说明问题,550多名听众闻讯而来,而且均是自费购票入场,讲演活动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听众的提问热情也非常高。这样的效应在澳大利亚其实并不多见,甚至非常罕见,所以主办方都惊讶地和傅莹开起了玩笑,“比尔・盖茨来墨尔本演讲时都没有这么多人参加,看来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过了盖茨!”

然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传递中国的信息,却还只是傅莹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更大的挑战来自文化差异,有时也会夹杂着政治因素。

是前进还是后退?

“作为演讲者,当你期待别人付出时间和注意力的时候,就要准备好应对可能的难题。”

这是傅莹笔下的一则关于莎翁故居演讲的趣事。2009年4月24日,在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莎翁故居举办大规模的纪念巡游活动,傅莹受到邀请,将代表宾客致辞。

主持人是英国很有名气的86岁高龄的话剧和影视演员唐纳德・辛登,在傅莹演讲前,他一连讲了三个笑话,最后一个笑话显然是“冒犯”了傅莹。他讲,一位中国老人在弥留之际,他的英国朋友来看望,老人费劲地反复讲着一句话,英国朋友没听懂,就记了下来。之后他找到老人的后人,模仿着转达。不料老人的后人一脸恼怒:“老人好像是在讲,‘你踩着我的氧气管子了。’”

全场的听众几乎都笑了,只有傅莹在思考。

“可见语言是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中国大使致辞。”主持人说完这句话不到一分钟,傅莹就走上讲台了,讲台上有好几个话筒,每个话筒都带出几条线来,站上讲台时需要小心地绕过脚下的线头,只见她站好后抬起头来,面对听众,慢声地对着话筒说:“我得小心一点儿。”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听众们都静下来后。她说,“我可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

结果,不仅仅是听众们笑了,唐纳德自己也笑了,接受了傅莹的回击。

“我面临的难题在于,一方面,我是作为各国各界宾客代表上台致感谢辞的,在好几百宾客面前不好直白反应;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也不能回避。斗智就像打网球,球打过来不能不接,回球出界也不行。”

如何“打好网球”,其实是傅莹在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出任中国驻英国大使期间,一直面临的课题。以前参加外交谈判时,每当双方僵持不下,傅莹常借用哈姆雷特的名言“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她把这句话改成,“是前进还是后退,这是个问题。”而“打网球”,也同样面临着“是前进还是后退”的问题。

那段时期的中英关系并不平静。2008年3月14日西藏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后,英国部分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而且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制造假象,甚至“唱衰”北京奥运会。

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作为女性,常被称赞为有着温婉个性的傅莹会如何应对?17天后,她在曼彻斯特市政厅发表演讲,在围绕着“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英国的作用”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说后,傅莹严肃起来,“我想再谈谈两国关系出现的一些困难,特别是最近的拉萨骚乱造成的不友好氛围。我觉得西方一些媒体的表现起了不好的作用。”她直言,骚乱一开始,他们就假定有“镇压”,便在报道中说中国“镇压”,要求中国“克制”。但随着事件发展,他们找不到图片或事实证据,就把其他国家警方驱赶人群的照片拿出来,说成是中国警察镇压。“这些错误报道不仅误导了公众,还营造了负面的情绪。这种移花接木的做法在中国招致了很多民众的不满,激发了批判西方媒体的浪潮……”

真诚而直接地表达,让人们看到了傅莹的柔中带刚。除了利用演讲机会“主动地介绍自己”外,傅莹打算在“打网球”的过程中来一次“主动出击”了。

“主动出击”的智慧

“外界为什么不理解中国?我们自己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还是缺乏沟通……另一方面,西方也应该冷静下来,认真看一看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继续猜测……”

这是2010年1月30日,与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巴伯共进午餐时,傅莹说的一段话。

在这之前的近两年时间里,傅莹成功地进行了多次“媒体公关”――这就是她的“主动出击”――虽然她知道和媒体打交道是有风险的,而且在聚光灯下,她也会紧张。

2008年3月28日,傅莹来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接受现场直播的电视采访。她穿着中式服装,还把两只“福娃”抱在怀中,她希望大家能够“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4月5日,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的前一天,她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奥运之火生生不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经历与感受,并用翔实的数据,展现西藏真实的历史与现实。4月13日,傅莹又在《星期日电讯报》上写下《奥运火炬传递后的思考》,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同行的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中国年轻人的愤慨和自己女儿的困惑不解。

然而,要做到每一次都把愤怒隐藏,却也并不容易。傅莹也曾因为心中不爽而随手写过几页纸的感想,再找出来的时候还丢失了一页。

傅莹的著作《在彼处》中,收录的唯一1篇国内中文演讲节选是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谈的是“从外部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的主题,从那个时候起,傅莹就意识到“与西方媒体打交道风险是比较大的”。在她看来,公共外交对外交官的个人素质是很大的挑战,因此她很希望将来的外交新一代在与媒体打交道方面具备更好的能力。

在国际上积累了“与媒体打交道”的丰富经验的傅莹,在2013年3月迎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全国人大的新闻发言人。这一次,她更多面对的是中国的媒体,当然,她仍要面对常常“毫不客气”的外媒,她仍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这一次,最大的挑战是她必须要突破往常以外交为主的知识经验积累,熟悉中国近期方方面面的热点问题。

“新手”成功的武器

“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

“最能清晰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这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对傅莹的评价。在他看来,傅莹一直致力于把中国介绍给全世界,并向全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

受到过如此赞誉的傅莹虽然在普遍都比她年轻许多的记者们面前自称“新手”,但她的新闻发言人“首秀”还是受到了极高的好评。她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讲故事、拉家常,“以柔克刚”。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时,傅莹讲到了自己的感受,“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都要看一下今天有没有雾霾,我家也有两个口罩,我女儿一个,我一个,但是还没有用过……”而对于日本共同社记者提出的“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这个问题,傅莹则用平和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尊重事实”的建议。她说,“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这个差距是存在的。”

“发挥得不错”,是丈夫郝时远对傅莹的“首秀”评价,不过,他也注意到,傅莹在回答“全口径预算”这个经济问题时稍微有些“小磕巴”,郝时远也参加了全国两会,他是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他还建议妻子抽空看看直播视频,可以总结总结。

郝时远还向媒体透露说,年轻时的傅莹对未来其实并没有特别的预期、规划,只是她的工作很努力、很敬业,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为了做好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她每天睡得很少,做了大量的阅读。在郝时远看来,“努力”是对妻子最公允的评价。

说到傅莹的努力,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丘吉尔。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傅莹曾到丘吉尔故居参观,还买了一本丘吉尔自传。对于当时的她来说,买课外书是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她把那本书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

“丘吉尔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他在自传中讲到,没有勤奋就不可能有聪明……这对我很有启发,尤其是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直到今天,我对自己做的每一场演讲和接受的每一次采访都精心准备。”

傅莹的勤奋当然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官至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在彼处》的扉页,印着傅莹亲笔写下的字迹: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

傅莹的英语很好,她曾跟着中国的广播电台学习初级英语,还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后,她做过邓小平的翻译,除了汉语、英语外,她还掌握了法语和罗马尼亚语。

傅莹认真地学习、工作,也认真地做每一件事情。很多与她接触过的英国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说她是第一位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有幽默感。

工作之外,傅莹对于生活的热爱则鲜为人知。

傅莹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她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亲友、同事。她会记住并感谢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她身上有着蒙古族人豪放且重情义的气质。

她会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一些隆重的场合,显得别有韵致;她喜欢喝奶茶,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她对当地媒体说,自己从国内带来了砖茶,周末还会熬奶茶喝。她还喜欢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常常将蒙古族歌曲的CD作为送给老外们的礼物。

在英国期间,傅莹喜欢参观文学家的故居,像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故居,她都去过。她还喜欢英国的文化生活,例如伦敦西区的剧院和足球赛。傅莹非常喜欢足球,在一位好友的感染下,她成了阿森纳的球迷,还拥有一件阿森纳的8号球衣。她把外交与足球有趣地联系在一起,并把她在足球场上“外交失误”的故事讲给了莱昂内尔・巴伯听。

那是2009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日,傅莹去观看阿森纳队对切尔西队的比赛。

“天冷极了,我穿上羽绒服,是亮丽的蓝颜色,配浅蓝色牛仔裤和湖蓝色围巾,很漂亮,我对这身装束非常满意。但当我抵达赛场的时候,发现不对劲了。”

怎么了?

原来,傅莹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穿蓝色衣服给红色的阿森纳队加油,岂不是很尴尬。“我的朋友接我去看比赛,一路上也没有提醒我。这就是英式礼貌吧?”傅莹显得有些调皮地反问巴伯。

从事外交事业的傅莹也是爱漂亮的,她很讲究装束,今年3月4日的会,她选择的是一件宝蓝色西服外套。直到3月17日全国人大会议落幕,仍有媒体在做“两会盘点”时再次提及傅莹时尚的着装风格――“东方范”、“很国际”――这几乎给所有现场的媒体记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仅仅与傅莹共进过一次午餐后,巴伯便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傅莹女士很有魅力,但她明白,魅力还可以用作武器。

(抽文)

我面临的难题在于,一方面,我是作为各国各界宾客代表上台致感谢辞的,在好几百宾客面前不好直白反应;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也不能回避。斗智就像打网球,球打过来不能不接,回球出界也不行。

‘发挥得不错’,是丈夫郝时远对傅莹的‘首秀’评价,不过,他也注意到,傅莹在回答‘全口径预算’这个经济问题时稍微有些‘小磕巴’,郝时远还建议妻子抽空看看直播视频,可以总结总结。

两会开幕式感想【第三篇】

慷慨捐票

好心人助绝症妈妈圆梦

今年39岁的董昌毅是安徽巢湖市无为县六店乡竹山村人,12年前和丈夫朱得寿来到宁波,靠捡废品为生。多年辛劳之后,夫妻俩手头有了一些积蓄。看到儿子朱定天自幼喜欢武术,2006年,夫妻俩便把9岁的儿子送进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沟武校。

2008年春节后,董昌毅夫妇突然接到儿子一个令他们全家都激动万分的电话:“我被选中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是在几万人中被幸运挑中的!”“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们都希望能到现场去看他表演,为他加油!”董昌毅兴奋不已。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是在全世界发售,在中国境内发售非常有限,全家人为张罗买票忙活几个月无果,只得决定在电视机前观看小定天表演。

今年5月的一天,董昌毅突感全身没力,胸口剧烈地疼痛昏倒在地。去医院一检查,一个惊天噩耗传来:因为长期与废品打交道,董昌毅患上了肺癌,生命最多不会超过3个月了!朱家为治病砸锅卖铁花掉10多万积蓄,还欠下好几万外债。为了照顾病危的妈妈,上高中的女儿也放弃了上学。眼看着儿子刚有点出息,她就可能要离他而去,董昌毅百感交集,但也更增强了她去奥运会看儿子表演的心愿。“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心愿。”住院期间,她反复地跟亲人们讲着这句话。

但如何才能弄到一张开幕式门票呢?董昌毅的弟弟董昌宝就多次上网进行购票登记,并三天两头拨打奥运会票务中心热线,可直到奥运开幕式门票停止申购之时,仍未成功。

6月初,董昌毅病情加重,一昏迷就是一整天,可嘴里还不断地叫着儿子的名字。原本老朱想把妻子的病情告诉远在河南进行封闭训练的儿子,但妻子死活不同意,“这样做就意味着要儿子放弃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决不能因为自己让儿子留下终身遗憾。”朱得寿也曾经想带着妻子到儿子的训练学校去,但都没能成行。因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封闭训练期间孩子是不能外出的。朱得寿多次试图和儿子用电话取得联系,都没有成功。

7月12日,无奈之下的董昌宝拨通了当地《宁波晚报》的热线电话,向记者讲述了姐姐的故事后说:“谁能帮我姐姐圆了这个心愿,转让一张开幕式门票给我,我倾家荡产也愿意买!”

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啊!难道真的有人舍得将门票转让吗?记者的心里也没有底。没想到就在当晚7时许,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宁波一位市民打进了晚报的新闻热线,说愿意将开幕式的门票送给董昌毅。“真的?”接完电话的记者竟有点不敢相信!给报社打来电话的市民名叫王山松,是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第二天下午,他亲自将这张珍贵的开幕式门票送到了报社。这张印有“2008/08/08/20:00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字样的橘黄色门票上面写着座位号是3层13排11座,王山松表示这张门票他将免费赠给董昌毅,“对她来说,这张门票的意义更大”。

董昌毅的家人三番五次地要将门票钱塞给王山松,都被他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去。7月14日,王山松和董昌毅的家人在中国银行办理了正式的转让手续。而这一天是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转让的最后截止日期。

接过“滚烫”的门票,董昌毅一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禁热泪潸潸:“我要感谢好心的王先生,是他帮我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心愿,我走了也没有遗憾了。”

爱心搭桥

一次充满感动的奥运之行

就在董昌毅为一张珍贵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欣喜和感动时,11岁的朱定天还在顶着烈日演练武术招式。小小年纪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身患绝症,更不知道因为自己的理解错误,造成了一次美丽的误会。

7月16日,朱得寿终于打通了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的电话,可对方告诉他,朱定天参加的是残奥会的开幕式表演,并非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可能是由于定天年龄太小,还不了解这中间的区别,而你们也没有问清楚。”朱得寿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遗憾,“老婆想看的是儿子的表演,看来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了,而这张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根据规定现在已经无法还给王先生了。”

看不到儿子的现场演出,董昌毅也十分遗憾,“多亏了好心人,我才有这张奥运门票,费了那么多周折,不去北京也对不住人家,北京我还是要去的,以后儿子的演出还可以看电视直播。”

按照安排,朱定天于8月12日才能抵达北京。可董昌宝希望姐姐能在北京看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和儿子见上一面。塔沟武校的相关负责人得知董昌毅这个心愿后,决定让朱定天的行程提前。为了让董昌毅能顺利到北京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王山松所在单位――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全体员工为董昌毅募捐了1万元,北京某酒店在得知董昌毅的情况后,也愿意无偿地提供给她3天的酒店住宿。

临近奥运会开幕时,董昌毅的身体奇迹般地好了许多,“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北京去,不然我会死不瞑目!”

8月8日,董昌毅在丈夫和弟弟的陪同下,从宁波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在下午进入鸟巢观看开幕式时,北京奥组委的官员获悉董昌毅的感人经历后,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安排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全程陪同。虽然儿子没有参加开幕式表演,但在整个开幕式表演期间,董昌毅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

第二天,董昌毅在北京见到了提前来京的儿子,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10日,由于董昌毅的病情加重,只得和儿子告别回家继续治疗。

了却心愿

在鸟巢看儿子表演

虽然没能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儿子的表演,但董昌毅已经很知足了。她说:“能在北京见到儿子,我觉得这辈子活得很值!”然而,满足这位绝症母亲的最后心愿,让母子俩相会在残奥会开幕式现场,这个想法却一直萦绕在塔沟武校总教练刘海科心里。

9月3日,距离残奥会开幕式举行仅有3天时间了。刘海科专门召集工作人员开会,研究朱定天母子的事情,决定想方设法也要实现董昌毅的最后愿望,“无论朱定天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既然我们知道这件事,就得帮忙!”

随后,塔沟武校的工作人员四处寻找残奥会开幕式门票,时间紧迫,学校专门抽调两个人负责买门票。几经周折,终于在9月5日花1万元买到一张残奥会开幕式门票。此外,学校还给董昌毅准备了望远镜,希望她能看见自己的儿子。

当董昌毅接到塔沟武校的通知时,既意外又感到激动。医生不主张董昌毅去北京,因为担心她的身体受不了长途的车马劳顿。可是董昌毅却说:“我拼了命也要去,一是我想我儿子了;二是塔沟武校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我得去感谢他们!”

9月5日晚上8时30分,董昌毅在丈夫的陪伴下到达北京,塔沟武校考虑到她身体不好,专门派人去接,并专门安排了食宿。9月6日下午5时30分,塔沟武校派车把董昌毅送至鸟巢安检口,因为安检口距离鸟巢还有数公里,学校老师又向志愿者求助,让她坐着电动车来到鸟巢。

9月6日晚上,残奥会开幕式盛大举行。当近23点的《节日》开演时,坐在E区的母亲董昌毅激动万分,在看台上不停地抹着眼泪。虽然在2000个小演员的茫茫人海中,她不可能看清谁是儿子,儿子也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但他们彼此清楚,亲人就在身边!

两会开幕式感想【第四篇】

“四排的Bruce是个帅哥哦,欢迎组团来围观”、“空调太冷,求美女抱抱”、“七排的姑娘,刚才你去洗手间的时候,你的男票吻了你的闺蜜,不谢”……当这些五花八门的句子出现在大银幕上时,黑暗中的观众们似乎不是在开电影,而是开派对。让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参与互动中,《小时代3》和国产3D动画片《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就是试水这一新潮玩意儿的“先锋”。

如果说,这两部电影因为槽点满格和粉丝众多,需要“宣泄”的话,那紧随其后的《绣春刀》,这部正经的古装动作片也玩起了弹幕,倒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新鲜感来袭的同时,质疑声、吐槽声也随之而来。弹幕会不会影响观影效果?弹幕电影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时光网遍访了影片导演、影院经理、业内人士及普通观众,听听他们对弹幕这一新鲜玩意的看法。

科普:什么是弹幕电影?

“弹幕”原是军事用语,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而在视频中,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因此被叫做“弹幕视频”。这一视频模式源自日本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后来在中国的bilibili等网站也模仿使用。随着这一视频模式在网友群中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优醋、土豆、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也开始着手开发此项技术。以土豆网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土豆网如今的日均弹幕数量达到10万条,每天有超过40万用户观看弹幕视频。

在“弹幕”的发明地日本,暂时没看到有商业影片进行“弹幕”放映的宣传,而在中国一些电影发行方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弹幕吐槽要花钱?单场成本3万!

今年7月31日,国产3D动画电影《秦时明月》率先提出弹幕电影的概念,并首次在杭州某影院使用,随后,8月,“槽点大片”《小时代3》也启动了弹幕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一“新产品”,就体验感来说,却收获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秦时明月》在影院的弹幕是通过投影打在银幕两边的墙上,而非直接覆盖在电影内容上。但这种“温柔”的弹幕方式却被很多前去观影的观众觉得“不够丧心病狂,弹幕要的就是糊满一脸”。此外,观众进了《秦时明月》的弹幕场才发现,由于影院网络承载有限,想参与互动,就需要靠发短信的形式发表弹幕评论,每条短信收费1毛,此规则引发了很多观众的不满。

《小时代3》的参与则相对更接近网络视频弹幕,片方将参与方式改变为网络发表评论,即现场有专门的WIFI可供观众链接,然后用手机的浏览器打开一个专用网址,在这个网页内就能免费、无限制地发表评论。“弹幕电影”作为一个新兴的观影模式,在技术发展上还并不成熟,记者在《秦时明月》北京观影时看到,要在银幕两边的墙上打上弹幕,至少需要6名技术人员同时操作,并且在座椅两边分别摆上笔记本、投影仪等设备。收摆、调试这些设备均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从而影响其他场次电影的放映,这势必会对影院的正常经营造成干扰。此外,在观影过程中,一边墙上的弹幕投影出现过短暂中断的现象,这也是技术还不成熟所造成的。

互动社交有需求?交朋友看片两不误

有人说,弹幕走进电影院,之所以会吸引到年轻人趋之若鹜,多是一种社交心理。观众看到自己的评论出现在了大银幕上,参与感得到满足,更有观众觉得,弹幕也是有知识补充的作用,比如民间处处有大神,电影中某一段没看懂,还在寻思琢磨着,弹幕解释就让你茅塞顿开。从根本上来说,是坐在电影院里的陌生人之间的一种自然的互动方式。《秦时明月》弹幕活动现场,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观众都表示,能在看电影的同时交朋友、聊天,是在以往的观影过程中都没法实现的,“原来看电影都是安安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现在大家就像一个集体一样,能互动能交流,的确是一种很新鲜刺激的体验。”

但也有人吐槽觉得影迷花钱买票就是来看明星、看剧情、看特效……说白了就是来看电影本身的内容的。而弹幕的出现却狠狠地打乱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们不再关注剧情的逻辑性,不再关注导演在细节上的用心,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发弹幕、看弹幕上,而看电影却成了“走马观花”。弹幕狂欢者也对非弹幕爱好者的观影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不少观众表示这种观影模式更适合二次观影或者一些已经上映过的影片重映时使用:“看第一遍的时候还是不太方便,感觉都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此外,也有观众表示这种方式只适合包场,毕竟有观众连旁边有人拿手机出来看微信都认为是干扰,更加无法忍受大量人拿着手机出来发射弹幕,“说白了,只要影院和片方同意,而且不违法,小圈子包场不仅可以弹幕,吃瓜子、大声聊天都可以。但不能打扰不认可这种观影方式的人。”

那弹幕电影如果继续发展,会不会对观影礼仪造成恶性影响呢?美嘉影城市场副总监杨蕊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弹幕电影只是给观众制造了一个情景,只有在特定情景下,观众才会去做这些“有失礼仪”的事:“就像我们去图书馆一样,走进那样一个环境,我们肯定自然而然就能安静下来。同样地,在弹幕观影厅的情景下,我们可以玩手机可以交流。但是走进一个普通的观影情景,观众自然会规规矩矩看电影。”不少观众也认为,在这样一个互相交流、吐槽的环境中,没有人会因为别人在观影时说话、玩手机而感到不爽了:“大家都在玩手机,而且也可以玩手机,就不会觉得不礼貌了。”

对创作者的不尊重?是导演和观众的对话

导演辛辛苦苦把电影拍出来,观众却把精力都集中在弹幕上,听起来这种观影模式似乎是对电影导演创作上的不尊重。更有人认为弹幕吐槽是烂片的专利,也因此,当被誉为今年最好国产片的《绣春刀》启动弹幕场时,遭到了一片恶评,“《绣春刀》是一部严肃的讲人性的电影,做弹幕场这个行为简直就是自黑”,这样的言论,屡屡被传达到《绣春刀》导演路阳的耳中。

不过,在路阳看来,弹幕跟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绣春刀》的弹幕场是观众的互动和一种娱乐,应该算是电影的一个周边产品,类似于一个party。”他透露,自己也是一个弹幕爱好者,在看喜欢的电影动漫的时候,也会想看看其他人对这部电影的意见。他觉得,一定是对一部电影有情感有爱的人才会去看弹幕,因为从中可以得到另外一种乐趣。“开心本身是没有错的,不过我们《绣春刀》也只做了一场弹幕,如果每场都这样,我肯定不高兴。只有一场的话,为什么不可以呢?”

《秦时明月》的导演沈乐平也对弹幕持乐观态度,“现在的年轻人上网看视频都流行用‘弹幕’的方式看,而《秦时明月》的主要观众群就是15岁到29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90后’,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电影院里也体验到‘弹幕’呢?”有影评人认为,如果观众把吐槽当作观影目的,会拉低对电影的欣赏能力,会让烂片越来越多。《秦时明月》导演沈乐平却指出,弹幕能直接反映出观众的情绪,可以知道哪些情节是“有效”的,他们的主创团队将弹幕看作创作的重要参考,并根据弹幕密集程度的相关数据,增加了反派角色的出场次数。

他觉得弹幕很符合当下90后,00后的个性和表达意愿。弹幕的形式在他看来,是导演与观众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进行的一种交流和对话,“导演有一块屏幕表达想法,观众有两块屏幕表达他们的想法。”至于弹幕观影影响到看电影礼仪的说法,沈乐平称,“看电影不见得是要坐在电影院里一本正经地盯着屏幕,弹幕场对整个电影应该是个带动,不会影响普通电影场的基本规则,更不会影响礼仪。”

是昙花一现,还是价值可观?

61 1736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