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500字]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500字1
很少看电视的我最近也在“追剧”了。不是奇妙深邃的美国科幻剧,也不是精致细腻的英国历史剧,而是一部讲述邓小平生平的电视剧。
花了三天三夜,追完剧的我关掉屏幕,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也许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吧,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以致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除了毛**之外,国家**是谁,更不用提康生、陶铸、王志美、荣毅仁这些名字了。但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不仅在新中国由“十年**”的废墟中崛起的过程中,熟悉了这些名字和他们代表的历史,而且通过“小平同志”一次次激动人心的讲话中,再一次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理念在那个特殊时期的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总设计师——邓小平。
我是从微信上一小段视频里接触到这部电视剧的。视频中,小平同志左手坚定的一挥,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香港的主权问题,没得谈!”那嘴唇微微撅起的倔强和坚定的眼神,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这部电视剧有了浓厚的兴趣。
有人说,演员长得的一点也不像邓小平。我倒是觉得,他把小平同志演活了。商量的时候伸出右手两个手指,做决定的时候伸出左手一个手指,还有挺直的脊梁,亲切的眼神。也许马少骅是不像邓大人,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一代伟人活在我心中的样子。
他总是先默默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还总是说“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该拍板的时候坚定不移,而敢于承担风险。一切领导者的优良品质,在他身上完美的演绎了48集。“黄猫黑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小到大在政治课上背诵的一条条《邓小平理论》,忽然之间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让我突然有一种从新拿起书本的冲动。
最令我感动的,是小平同志登黄山光明的一幕。七十五高龄的他,看着云端中若隐若现的高峰,眼神坚定的说:“走,今天一定要拿下这个山峰!”就像是一位黎明出征前的将军,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登上巅峰。一位中学生请他签名,一笔一划写得仔细认真——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高龄的邓公尚如此,三十六岁的我有什么理由畏惧一个个疑难病例,有什么理由不一针一方做好每一个治疗呢?
唐太宗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七十年代,是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开始腾飞的年代。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和邓公的贡献,对于当下千千万万被物欲挑战信仰的中国青年有着特殊的意义。每当我想到现在快捷的高铁、发达的深圳、人才鼎盛的高校和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不由就回忆起电视剧中邓公三十年前极具魄力的预言,就更是崇敬,更是缅怀,更是激励了。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500字2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热播引来巨大反响。该剧讲述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本以为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是像我们五六十年代的这茬人,因为这段“历史转折”我们都经历过,有过切身的感受。意想不到的是,许多80后也爱看,碰到一起,还和我们这些过来人聊起有关这部电视剧的许多很有意义的话题。类似这样“无代沟”,是很少见的审美现象。
关于邓小平的影视剧拍过不少,而写这段“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却是第一次。观看此剧,有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邓小平复出。当初中央安排他抓全面工作,但是邓小平却选择了分管教育和科技。教育与科技乃是事关祖国前途的大计。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剧中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及邓小平与应邀进京的苏步青等科学家共同参加科学座谈会的故事。其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著名学者马寅初看到这个特殊的班级,既有叔侄同班的,也有夫妻同班的,于是笑着对同学们说,这真是世界奇观。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一次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二是,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十年动乱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匮乏,更体现在思想上的教条和僵化。该剧重点描写了《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节,这些鲜见的内容首次在荧屏上呈现,而这篇文章引发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入了深水区,突破利益藩篱,动自己的奶酪,还是要有当年小平同志坚持改革的勇气、解放思想的锐气和责任担当的正气。
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三是,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小平同志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油田的时候,问一名生产能手、劳动模范月收入是多少。职工回答:45元2角。小平同志感慨地说,收入太低了,再不能搞平均主义了,要按劳取酬。小平同志心怀人民,尊重群众,他推动的改革开放,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正如***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让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坚信“中国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500字3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历》)是一部重现民族记忆、具有史诗风范的扛鼎之作,也是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重大收获。《历》以全景式的宏大视野、多维度的生活画面、多样化的影视手法,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从1976年10月粉碎“***”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的重要历史,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拨乱反正、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和艰难历程。
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说,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事表现上,以及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史实与诗学的艺术处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难度和限制。因其如此,历史叙事模式化、人物形象符号化往往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难以超越的“瓶颈”,从而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和社会渗透。电视剧《历》在长达五年的创作实践中,秉承邓小平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探索勇气,在历史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彰显出得到主流人群认同的个性特色,实现了艺术超越,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
虚实相生、家国同构的历史叙事是电视剧《历》最大的亮点。家庭的沉浮折射出国家的动荡,国家的变革则主导着家庭的命运。这种家国一体的史诗化叙事形式,既生动流畅又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现历史转折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粉碎“***”到“小平复出”、从“恢复高考”到“拨乱反正”、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平反冤假错案”、从“知青返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艰难曲折积重难返的八年历史,不仅是这部电视剧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是叙事展开的丰富情节。而相关的故事和情节又紧紧围绕着邓小平拨乱反正、力挽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政治实践来描述,从而使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流畅的影像叙事中充满了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戏剧性和崇高感,把无数观众的思绪吸引到当年历史风云的巨大变化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是,这部电视剧在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按历史真实原则艺术地链结成戏剧化的故事时,其虚实相生、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表意功能。历史转折的全部故事是在两条既交叉又平行、虚实相生的情节线索中展开的。而所有的情节线索背后则彰显出“家国同构,命运一体”的历史意识和社会理念。
国家是大家,但国家这个大家的主体正是由千万个小家组成的有机共同体,故事实线中邓小平的家庭、虚线中田志远和夏默一家以及刘金锁一家都是其中的小家。在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国家的历史命运与每个小家的现实命运唇齿相依、休戚与共,是“家国同构”的命运共同体。因此,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大落大起的历史命运和他在历史转折中的政治实践,就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以至改变每个小家甚至每个个体的现实命运。电视剧的主创人员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这样的历史观和命运感,因而在剧情的呈现和推进中以史诗方式设计了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恢复高考”、“四五事件平反”、“平反冤假错案”、“知青返城”等国家重大决策,在邓小平拨乱反、解放思想的政治实践中相继出台和贯彻实施,从此改变了包括田志远、夏默两家在内的亿万人民和家庭的历史命运。
在“家国同构”的历史叙事中,坚持从日常化和平民化的视角塑造历史伟人邓小平,是电视剧打动人心的显著特色。将邓小平在历史转折中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智慧融化在日常生活中,从他个人平实的情感生活层面着力表现伟人的夫妻情、父子情、爷孙情、战友情和同志情,突破了伟人形象符号化、单一化的叙事局限,使伟人形象的人格内涵更加丰富饱满,也更有精气神。与此同时,电视剧还将邓小平日常化的家国情怀与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艺术地融汇在具像化的政治实践中,使伟大人物的平民色彩在举重若轻的政治实践中得到精彩生动的视听表达。在“知青返城”的重要会议上,小平同志拍板定钉时的那句“让孩子们回来吧”的经典台词,犹如慈父的乡音,既温暖亲和,又气贯长虹。从此,两千多万“孩子们”回归城市,实现了人生历史的“伟大转折”。
在“家国同构”的历史叙事中,一些历史细节的还原和再现,也从国家政策与个体命运、宏观政治和微观人生的契合处和链结点,凸显出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历史感。如在“恢复高考”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心系天下、深谋远虑,既为“老三届”知识青年被十年**荒废的青春岁月深感忧虑,也为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寻找人才资源。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决定把招生对象从原来的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全体社会青年,从而使几百万社会青年获得了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机会,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夯实了人才基础。一个不同凡响的历史瞬间、一个精雕细刻的历史细节,真实感人地再现了邓小平的爱民情怀和远见卓识,蕴含着意味深远的历史内涵。正如电视剧总编剧龙平平的深情诉说:“只要是中国人,在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起重大作用的事情,一定可以追溯到小平同志。如果没有他的一些政策,你所遇到的这些事情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家国同构的史诗化叙事,把1976到1984的八年故事放进“家”与“国”命运一体的历史关联中,融入到宏大而具体的历史转折和社会变迁中,生动地再现了民族历史的公共记忆,唤起了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后来者的个人记忆和历史体验,促动他们抚今思昔的深刻反思与情感共鸣,进而建构起人们对现实生活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认同。《历》在央视播出后激发起社会各界巨大反响的现象,业已表明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连续剧,《历》为建构当下中国的社会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