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电影《八角笼中》观后感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八角笼中观后感800字1

“那大泷山的孩子怎么办?”

“他们怎么办?我怎么知道他们怎么办?”

举头,星垂野阔;俯首,大地苍茫。大雾黄土盖着大泷山,也盖着那儿的人。

《八角笼中》设定的时间是2000到2011年,如今时间已经阔步十三载。若谈学习,已无太大意义。或许,这是对苦难的一种纪念。

何谓苦难?是病痛,是饥馁,是无处可为家,是无处寻父母,是被人遗忘的心痛,是四处流浪的孤独,是不知何为出路的迷茫——这便是生民深深的苦难。

“我没得父母,真没得。”马虎不止一次对向腾辉这么说。几人寻到一处土坡,那儿有间破屋在风沙中摇摆。里面卧着苏木的姐姐,马虎就住在苏木家。

“他们没惹事,在我沙场里上班,我来送他们工钱。”此话说罢向腾辉便离去,屋中只回响着那会漏风的门的干咳。

人性的一点微光于此亮起,躲闪但温暖。这也是苦难,是人性的苦难。

边沁曾提出“电车难题”:两个轨道,一个轨道绑着七人,另一者绑着一人。两条路,一端捆着向腾辉自己,另一端捆着大泷山的孩子,从哪里压过都有钻心剜骨之痛。犹豫,后悔,愤怒,崩溃,他本想选择为自己博取功利,但他不彻底,又选择了孩子。

我更相信世上的英雄不纯粹,于此才诞生人性的可贵。《血战钢锯岭》中有句话:“上帝啊,让我再救一个吧。”便是这些人,自己深陷深渊却选择睁眼去环顾周遭之人的苦楚,环顾且救赎。无论是人抑或生物,对于他们生存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趋利避害,这是复刻在基因里的。某一刻,人性闪耀,他们违背自己的本能与天性,不知作壁上观、隔岸观火的那些人是否略有汗颜。

另一重苦难便是个人与社会,是社会鸿毛重加在个人头颅上,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当向腾辉正认为这些孩子有救了,格斗是他们的出路,有人一把拔下他们的氧气管,“打黑拳,打假拳,用儿童攫取利益……”正义扑面而至,压在了向腾辉的头上。换做谁都会被这一“重拳”打蒙:自己的过错在社会这过错与罪恶的容器里暴露,便会无限放大。众人便化作看客,媒体宛如疯狗,社会的枪口直指向一个人的心脏。浙大粉发女孩自杀,张雪峰遭抨击,罗翔退网……无错之人的过错在此被投射。

乾乾以自强不息之貌行进,我们已走了很远。某些苦难已被尘封进历史,某些永远不会消失。我们纪念苦难,我们钦佩浸泡过苦难的人,但须知:没人应该受苦受难。

八角笼中观后感800字2

身处井隅,生如野草;心向璀璨,不屈不挠。不历一番寒彻骨,怎迎得梅花扑鼻香。

“八角笼”——向腾辉和大泷山的孩子们渴望冲破的偏见与歧视。它既是一个无形中束缚的囚笼,也是一个出身决定命运的枷锁。它强大,它坚固。大泷山的孩子们想要逃脱他,可谓“比登天还难”。

马虎,天生傲骨不屈的有志青年,总是怀揣着热血与理想的他,却也没能挣脱这八角笼。受生活所迫,他因“重操旧业”入狱。在稻田里面对着一年未见的向腾辉,曾立志做九天骄影的少年终化作泡沫,只留下一句“手里握着的那块石头,无论怎样用力,最后都是要沉下去的”。昔日踔厉奋发,桀骜不驯,又心怀热诚的马虎,终是向命运垂颔,少年眼里的荣光也在警笛声响起的那一刻,泯灭在夜幕中。眼角的泪水或许是为大泷山的孩子们感到的心酸委屈;或许是为失去自由无法挣脱枷锁而感到悲伤绝望;更或许是为苏木的意外残疾而感到无能为力……

苏木说:“格斗就是我的出路”。山里没有路,山里的孩子更没有出路。受命运的捉弄,苏木和马虎都被困在了八角笼中,陷入了人生的诡局里。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跌入低谷,就像石缝里生长出的野草,刚窥见天光便被更多碎落的石块摧残碾压。这个世界无疑是不公的,有的人生来便含金汤匙,起点便是他人的终点;有的人家境贫困,即使奋斗一辈子,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但命运又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心怀热爱,追逐梦想的权利。起初并不被向腾辉接受的“野孩子”中的苏木,却因为内心足够坚定与果敢,终夺格斗的桂冠。

熬过漫漫长夜拥抱黎明,这是星空的奋斗;历经凛冽寒冬傲雪绽放,这是寒梅的奋斗;流过曲折河道的百川入海,这是小溪的奋斗;冲破八角笼改变社会对深山孩子的偏见,这是苏木的奋斗。冯骥才落墨:“风可以吹走一张大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纵使我们每个人的起点不一,但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好的影片不仅源于他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源于他深处的细节掷地有声。向腾辉在舆论的压榨与恶流的毒打下,坐在车中所见的川剧变脸,无疑反映社会人心复杂多变让人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同时也寓意人民群众在新闻媒体的引导下,让事实由红变黑,也让其由黑变红。在苏木和马虎回国时,向腾辉在车里用牙签点雪茄,这是他脆弱的体现。而苏木夺冠时,向腾辉用强劲的打火机点燃雪茄,这是努力终有回报,他终于不用像牙签般不堪一击的体现。

笼中鸟,镜中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八角笼中。我们看到过舆论的压力,感受过人言的可畏;我们愤慨过小人仗势而青云直上又无可奈何;我们见识过社会对金钱至上的追捧并随波逐流……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身处井隅,仍可奋斗追梦,打破牢笼;仍可走上生命的正途,昂首挺胸;更可清醒而又从容地活着。

生如野草,不屈不挠。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温室内的红花绿叶惊惶失措,唯有野草迎风而上,无畏土砾与磐石,爆发出生命的力量。风尘裹挟着泥沙,稀疏的野草随风摇动。路虽坑洼,可荒芜的大山深处却是我的家。不同的是,遗忘于山野中的雏鸟,终将丰满羽翼挣脱牢笼。

跨过春寒料峭,翻越崇山峻岭,不妄自菲薄,哪怕匿于山海,亦可熠熠生辉。

曾经看不到光的孩子也会成为自己的太阳。生如野草的我们,虽历一番寒彻骨,终迎梅花扑鼻香,我们永远心向璀璨,不屈不挠。

八角笼中观后感800字3

“小时候你问我一句话,你知道格斗是什么吗?现在我能回答你了,格斗就是我们这辈子唯一的出路。”这句话像铁一样烙在了我的心头,这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想要仅仅是过好一点的唯一出路。

一个孤儿想要冲破他命运的牢笼,命是他唯一的底气。一个个弱小的身躯绑着沙袋在沙石场上奋力奔跑,一个个从未吃过完整的饱饭而狼吞虎咽的样子,一个在面对兴奋剂宁死不屈的苏木。若要问他们有什么,有人说他们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有人说他们有一腔孤勇的热情,我说他们人人都只有鲜活的生命。

世间的黑暗,阶层的分化都足以成为这群孩子的层层巨笼。片名《八角笼中》,第一层笼是客观条件。他们身在大泷山。“大泷山的孩子,谁管他们怎么样?”他们生来似乎就在一个无形,但又如影随形的“八角笼中”做困兽之斗。第二层笼,是更远视角、更长链条之下的种种误解和困境。向腾辉虽然出发点有点自私,但此后对孩子们一路护持,真心昭昭日月可鉴,而种种条件限制和有选择性的不全面的视角之下,善恶难辨,前路难行,以为已过万重山水,原来依旧在小小的困兽八角笼中。第三层笼,这是心结和选择。拼得一身裂痕,撕开层层乌云,撞开重重大山,走出茫茫森林,才能有光。我很喜欢电影里大泷山的孩子们,贫而不贱,寒而不卑。物质上特别匮乏,情感上格外真挚充沛,心里有一把火,一道光。笼子不足以为笼,而是他们燃烧生命的舞台。

双方亦为救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是向腾辉的写照。有着极强天分的格斗选手被人陷害,奖牌取消了,人也锒铛入狱。“我这辈子不会再碰格斗了”,这是向腾辉说的。而马虎说:“你知道打水漂吗?不论你把石头打出去漂多远,这块石头最终都会沉下去”。影片中人人都以为自己命运已成定局,莫不知道最后却互为救赎,他们都会由衷地感恩对方。

这部影片中似乎从头到尾都在写人性的恶,又其实从头到尾都在写人性的善。当善、恶交织,孰强孰弱?现在,我亦可知:“人云亦云的有很多,逆流而上的寥寥无几,大浪淘沙,谁主沉浮,自有定律。”

八角笼中观后感800字4

在看《八角笼中》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时,我以为这是一部群像电影,讲一群留守儿童为了实现格斗梦想而奋斗的励志故事。看到中间时,我又觉得这部电影主要是写苏木和马虎,两个最有天赋的孩子成为格斗冠军的故事。这也就导致,当电影到了结尾,只有苏木拿了“金腰带”,而马虎仅仅在片尾的字幕中交代他出狱后成为职业格斗选手。当时,我的心里是有失望的。但过了一天之后,我再回想这部电影时,又觉得这个结局太合理了。

为什么是苏木,而不是马虎?不是其他孩子?

先让我们回顾电影的开头。当向腾辉第一次为了糊弄领导而让这帮孩子表演时,他随手一指,指的那个孩子就是苏木。从那一刻开始,一场测试就开始了,一场存在于观众头脑之中的评判开始了。我们看到苏木,为了背好那段对于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发言稿,用那蹩脚的方言,一遍一遍地背着。连晚上睡在床上时,嘴里也不断地在念叨。就连最小的那个在他日夜背诵的“耳濡目染”中,也连带着背上了大半,尽管最后那套假模假样的表演并没有派上用场。但观众可以看到这个少年为达目标,坚持到底的品质。

再反观马虎,他在影片的最初,就是以抢劫被发现并抓住,却不肯低头的形象出现的。他与苏木二人是这群孩子的领头人,可二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马虎,这个少年是刚烈的,是敢于反抗的,所以在面对向腾辉时,他是不屑的。他是最早看出向腾辉目的不纯的人,所以在那第一次表演未果后,向腾辉要赶他们走时,他几乎没有迟疑,转身就离开。在这一刻,格斗对他的吸引力远远不及对苏木的。

这或许也与他的身世有关,在向腾辉跟着两人回到他们家的路上,苏木告诉了他马虎的爸爸死了,妈妈也跟别人跑了,他只能住在苏木的家里。在前面也有所暗示:当向腾辉询问他,家在哪儿时,他的回答一直是“我没有家”。或许对于马虎来说梦想什么的,已经无所谓了吧。这是苏木和马虎的第一种区别。

故事线再往后推,到了向腾辉准备让孩子们打假拳,从而在店铺里吸引顾客的剧情。苏木和马虎的第一次“表演”,在一开始是令顾客不满意的,于是向腾辉在笼子旁用激将法,成功让苏木“觉醒”,开始了真打。最后二人鼻青脸肿,赢得了顾客的叫好声。然后孩子们就在向腾辉的指导下,开始了辛苦的训练。其中,苏木自然是响应的最积极的。而马虎,则是不时地偷懒,并嘲笑其他人那样卖力。因为在他的头脑里,向腾辉只是把他们当成赚钱的工具,是不用花钱就可以雇佣的演员。既然他不是真心想教,他自己也不必卖力去练。而苏木的想法则不同,他是真的想练拳,因为她想带姐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这从他第一个在“卖身契”上按指印也可以看出来。

但二人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二人对事的态度,影片中有个很重要的伏笔,是向腾辉领着他们在县城表演时,遇到有人砸场子。向腾辉带着苏木和马虎逃跑,却被人围在了楼梯间,为首的那人掏出了刀,马虎夺了他的刀,想和他拼命。这时向腾辉有一个旁白,他说:“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马虎的表情,马虎是真的起了杀心。”,所以马虎就这样被暗暗地划上了一个叉。

不过就我的观点来看,那最后的部分对于马虎来说又有些太残酷了。或许是悲悯吧,在我看到马虎对着向腾辉说出自己就像那块打水漂沉下去的石头,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了时我落泪了,或许给马虎安排的这个结局还是太草率了。

对于苏木和其他孩子之间,就更好选择了。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也都不是真正的想学格斗?他们只是无处可去而已。在他们的理解中,学了格斗,意味着可以有更软的床,更好的鞋子,更好的生活。向腾辉在笼子外敲打时,问了一句:“是不是还想出去捡石子?”

不,他们不想的。电影,最终还是选择了有梦想的那个去接受光环。

八角笼中观后感800字5

八角的格斗笼,围住了血搏的少年,也将他们的一拳一拳地带出了“笼”中。

每一个人看完《八角笼中》的感受都不同,有人愤慨于利欲熏心、颠倒黑白的媒体;有人痛心于冷漠无情、人云亦云的看客;有人遗憾于惨遭偏见、双双陨落的双星;也有人欣喜于和谐圆满、励志温馨的结局。而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大山孩子从孩童到青年,伴随其始终的,无处不在的“笼”。

“格斗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这是电影主人公苏木少时对向腾辉提出问题的回答,也是他对自己人生方向的坚定。很多人会疑惑:怎么就是“唯一的出路”了?他们可以读书呀。但事实却是,大泷山的孩子,要家没有,要钱也无,匮乏的物质条件捆住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步伐,也成了困住他们的第一个“笼”。大山的孩子如何才能冲破“笼”的束缚?在这个寒门常出贵子的时代,他们却可能连大山都出不去。

向腾辉被迫将苏木和马虎转移到其他俱乐部,以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训练,实现他们的梦想,却等来了一个断腿,一个入狱的消息。大泷山的娃儿,他们分明已经冲破了山的“笼”,却还是因为出身被他人嘲讽、针对甚至拳打脚踢,又被塞进了人生的第二个“笼”。对于《八角笼中》这部影片,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愤慨、痛心、遗憾和欣喜中,更应该看到在这背后大山孩子的辛酸与无奈。

曾几何时,“小镇做题家”这一名词席卷网络,今天《八角笼中》再次将寒门出路问题拉回到大众视野。其实,寒门子弟要战胜更多的现实困难,才能和大多数人比肩齐战,我们应当肯定和赞扬他们不畏困难、逆天改命的勇气,理解和包容他们的时代局限性,尊重并平等对待他们。

身在大山仍然仰望苍穹,一些被瞧不起的“泷山娃儿”,恰恰是敢于冲破牢笼,追求更好的人生勇者,是生活的强者。陈景润出身贫寒,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破“笼”登上数学高峰;塞万提斯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凭借坚强的意志,破“笼”写出了巨作《堂吉诃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当有破“笼”的勇气,仰望星空的斗志。

电影的最后,苏木赢得了格斗的冠军。现实中,无数大山,孩子也一步步走出笼中,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61 301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