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感想【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感想【第一篇】

今天,我有幸现场参加了沙河口区图书馆《在读书中寻找乐趣》专题讲座。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你说我能不兴奋吗?

讲座一开始,主讲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假期里要做什么?”有人说要学习,有人说要读书,一听到“读书”,老师就笑着说:“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读书吧。”接着老师又问大家:“你们都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老师用这个问题引出了今天讲座的主题:“读书是快乐的”。

然后,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着名作家赵丽宏的读书讲座的录像。赵老师一开始就说:“读书,可以让人再活十次、十几次、乃至几十次。”开始我们没有发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后来才体会到。赵老师讲了他出身在一个佃农家庭,家里很穷,父亲曾经开办了一个工厂,但很快就破产了。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成为着名的作家,和自己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他说:他的才华都是书的馈赠,书带给了他今天的成就。赵老师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破万卷,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接着赵老师又说:读书可以给人带来乐趣。他回忆说,因为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买书都是奢侈的事情,所以他时常央求姐姐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书给他看。为了省钱买书,他每周步行4、5小时回家。因为酷爱看书,他在那时练就了快速阅读“一目三行”的本事,常常一天就能看完一本三、四十万字的小说。因此他读书速度很快,在一年的暑假里,竟然在60天假期中读了58本书。听到这里,我们发出一阵惊叹!看来读书不仅有用,还真的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呀!要不赵老师为什么这么“拼命”地读书呢?

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了赵老师的那句话,现在,我们已经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了。我感受到了读书中的乐趣和好处,我想,这就是这个讲座的内涵之所在了。

感想【第二篇】

一、内心深处的真诚

创作的想法应该来自于生活中最真诚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这种想法画出来的画面比较真诚。只有真诚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才有希望让别人的心灵感到震撼。但也有的时候画画是由于心中的某种渴望和急切的想表达某种想法而画出来的。比如对自己心中向往世界的憧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看法。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可视性的语言,用图像代替语言和文字传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知不觉遇上很多很多让我们的内心有所触懂动的事情,这种感受会在我们内心深处留下一种感想,在我们周围会有很多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山水,意外事故和血腥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感想。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点感悟。

二、状态的重要性

对于画画我最强调的是状态,只有内心沉稳,静心投入的状态才能创造出感人的画面。想拥有好的状态,首先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一个沉稳的内心和一个好的修养、素质和德行。齐白石的线条沉、稳、畅、强,体现了一种好的状态,说明他是很投入,内心很沉稳的,也是很安静地画出来的,这说明齐白石画画时有一个好的心态和状态。中国画强调入静有慧,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出画家当时内心沉静的状态。从他的画面中可以看出画面的大气沉稳,豁然开朗的气息。画面中有气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品味,因为品味能让人心静,而心静才能产生智慧。绘画的风格是骨子里慢慢带出来的,绝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做作出来的。当一个人陷入一个浮躁、急躁、急功近利并急于求成的状态下,当一个人陷入一种狂傲而又狂躁的状态下,这样的状态是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一个人在肤浅的状态下产生的智慧也是很低俗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可能创造出经典的作品。中国画非常强调自我身心修养的一种锤炼。而西方艺术则强调创造自我个人风格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融入,也可以说西方艺术更强调自我独特的心里感受和一种独特的情感融入。

三、感受周围的大自然、大智慧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感受周围的大自然,周围的人和事,因为周围的事物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比如上大学时在太行山写生,我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少了一只小腿,还少了几个手指头。但她走的每一步都非常强劲有力。我看她踏出的每一步,都非常的震动和震撼。当时我的眼睛是湿润润的,我还偷偷地跟她走到家,发现家里还有一个无能为力的病瘫子。我完全被这个顽强的生命力所深深打动。仿佛是太行山的灵魂赐予了这个小女孩力量。我还记得当我在四川区考察的时候,我发现那里的山是一层一层层出不穷的。那里的树长得很高很挺拔,有些树没有树叶,没有水分,但是长得照样很高很挺拔,死都是站着死的。这样的人格魅力让人佩服不已。考察回来不久就发生了汶川地震,上万同胞的生命瞬间消失,让我倍感心痛,也倍感失落。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看到很多同伴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流出了幸福的眼泪,我的内心似乎感觉到了他们背后的付出。在残奥会上我看见那些残疾的人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我倍受感动。在我们周围会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就看我们如何去感受。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智慧和启发,就看我们如何去思考和感悟。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独立而又深入地去思考和综合地去感悟,这样我们的内心深处才会有更多纯真而又天然的修养。我更喜欢那些有感而发的作品。因为那样的作品更能表达一种心灵深处最天然而又真诚的那一种本真。

四、从事艺术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从事绘画艺术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透的思考能力和坚强的记忆力,这三大能力。从事绘画艺术得做到这四个方面:1.研究传统;我们不一定要学太多太多的技法,因为技法永远学不完。我们需要继承的是传统良好的状态。2.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感受与回忆。3.反映时代;要善于从传统中吸收营养,更要利用现代人思维的活跃去不断地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反映时代。4.创造个性;物以稀为贵,稀有的东西肯定是创新出来的东西,但创新不一定是稀有的东西,所以在开拓和创新的同时,要寻找自己最突出的个性,这样的东西才能是稀有的东西,才能让更多的人去喜欢,才能体现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绘画也需要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创新,需要不断地开拓。所以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们能否在不经意的地方或瞬间去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感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我们要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比如我们会经常发现过去我们的的肤浅、浮躁、幼稚无知和急于求成的心态,那么就需要不断地自我否定,然后再自我成长并不断地自我完善。就像画画一样,我们要不断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目标,不断地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就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和理想值都是美好的。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相差甚远。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那么多磨难,坎坷与艰苦。当我们正确的去面对那些磨难,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经历一段时间后,理想就会不知不觉地实现。我们平时从现实和感性中去思考和感悟,然后到达理性而又抽象的深度,在这理性而又抽象的深度之下,它又将成为一门哲学。想拥有哲学的思维,就需要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与消化。并不断地完善思维体系和思想体系,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那种思想的深度,最终拥有的是独立而又深入性的思想。

感想【第三篇】

自20__年起,__省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经过“七年之痒”,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暴露了“课程结构性缺陷”、“育人模式转型效果不佳”、“唯应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学业负担未减轻”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种情况,自今年秋季开始,__省决定“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此,“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便成了暑假师德培训的最重要主题。在有关这方面的阐述中,听到最多的便是“课程化”和“校本化”。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市的高中语文课前培训上,一些改革的先行者还结合本学科阐发了自己的认识并介绍了一些实践经验。他们的认识和做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但是,这当中也流露出了校本化和课程化的泛化倾向。

某老师提出要将“必修内容的校本化”,这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话题,体现了她对课程改革的深度敏感。但其观点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有贴标签的嫌疑。她所谓的“校本化”,实际上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或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她也对“校本化”和“个性化”进行了区别,认为“校本化”是学校行为和集体行为,而“个性化”是个体行为。但我以为,这只不过是原来一个人做的事变成几个人来做,只是量的改变而已——还很难说是从“个性化”到“校本化”的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在没必要在“个性化”之外再泡制一个“校本化”来。

就我的理解,一个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认识的深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个人认为还是守旧为好。不过,就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来讲,她所说的还是很有启发性的,也许可以促进教师对“个性化”的自觉认识。

某老师介绍了文学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建设,他列举了学生作文的发表和获奖情况,自己和编辑们的联系及以毕业社员为主的文学沙龙等等,表现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工作热情。其中,最具课程化特点的是他的“分段分类的文学社团教学体系”,他将文学社团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即“初三升高一的社前培训,重在师生的相互了解”、“高一的文史家园,拓展社员的知识面”、“高二的文学创作,针对各种文体讲解并创作”、“高三的高考课堂,链接高考作文、语言运用”。

从理论上看,他的教学体系是较为合理的,因为较符合学生的主体需求。但结合一系列数据,我便有了质疑的冲动。他说,每届社员原则上定为50人,也可适当扩招至70人;社员的文章原则上定为每周1篇,不设上限;文学社每周一和每周五下午第三第四节上课。因此,我就有两个疑问:第一,文学社指导师究竟有多少工作量,这是一个兼任指导师能做到的吗?第二,学生究竟有多少活动量,他们的课余时间能完成这样的写作量吗?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教师和学生是难以承受这样的负担的,至少在我和我的学生是这样。

所以,我甚至怀疑,他的这些说法是不是为了完成课程化主题而临时拼贴起来的。如果这样的话,那真是太悲哀了。即便事实真如他所说的,那么恐怕也只有他能做得到,而他的课程的推广价值就不好说了。

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这种校本化和课程化的理念应该说是很先进的,但是在实践中也不可不警惕“异化”现象——校本化和课程化的泛化——的出现。

现在,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之下,几乎每所高中都在大搞校本课程开发。校方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可以课程化的蛛丝蚂迹。戴上校本化、课程化的有色眼镜之后,它们触目所见都是校本课程。原先就有的一些社团活动、竞赛辅导等等被贴上课程的标签,被强加许多不必要的规定。而每个教师在繁重的必修教学负担之外,还必须承担至少一门的校本课程任务,因为这将和先进评选及职称评选挂钩。于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在加重。喊了这么多年的减负,实际上越减越负。减负的定义,无非是将原来一块铁的重量,变成等量或超量的十块大石头而已。

个人以为,校本化和课程化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不能为了应付课程改革的评估而赶鸭子上架。而至关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尊重教育的事实和规律,不宜大一统地将校本化和课程化作为评估学校办学的一个标准。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教育的错乱和浮夸;深化课程改革就有可能成为教育的,那将会是又一场民族灾难。

感想【第四篇】

感想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本能,也许,有的透透彻彻,也许模糊不清。当你看见在街上流浪的乞丐,你会做何感想,你是否会想到“活该”两字,还是“可怜”两字?

也许在你的身边就有许多人会发出这种感想:“又不是我,不关我的事!”“这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想”

感想会给人来带希望,也会将人的意志磨灭!所以感想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当你在做错一件事,你会有所感想,当你帮助了别人,你会有什么感想?感想会将人变得善良、天真、可爱,但是也会把人变得不可理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有理也所不出来时,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个是公正的人!”这句话来自我的感想。我也有天真的感想:“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你不信就看看前面那片草地!”

遵义县第二小学五年级:张舰航

61 1234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