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例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例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一篇】

本书的主题是清算20年来有关经济问题的种种错误思潮。这些思潮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披上了“经济学家”论述的观点,不过也有一些思潮并不曾以“经济学”或“经济理论”的面目出现过,而只是一些人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不管怎样,本书所涉及的那些有关经济问题的思潮都曾经在最近的20年中流行过,而且都对中国的经济策略、对中国的经济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平心而论,在这些误导中国经济的错误思潮中,有许多是根本配不上“经济学”的称号的,它们至多不过是一种随意的胡说而已。但是它们在人们中发生的影响,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就特别地有必要。有鉴于此,本书毫不吝惜地也送它们一个“经济学”号,以方便对它们的清算。

本书在清算错误的经济思潮上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没有文本依据”。时下经济学界在学术上的时髦,是“说话要有文本依据”。学术论著往往要引经据典,罗列出一大篇文献来。与人论战,特别是进行批指责,更是要有文献或文献上的依据,摘引出白纸黑字的文献来,说明某人在何时于何种场合说了什么什么。而文本的特点却恰恰在于根本就没有这种文本上的依据:本书批评一种经济思潮,知识说这一思潮主张什么。它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提是谁在什么地方提出了这一观点。更不会说有多少人主张这一观点。

最后,本书所清算的很多思潮,往往是笔者的熟人以致朋友所主张的。笔者只想说明这些思潮的之有害,而并不想得罪这些熟人和朋友。在批评这些思潮时指明文本依据,说某某人在何时何地表达了某一观点并痛说此种观点之害。这在中国当然难免导致与这某某人的关系破裂,这不是笔者的愿望。

读完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中国的经济有所了解,中国的经济自由主义信徒们所主张的观点,恰恰是与对立的。而本书所清算的那些观点,大多一他们为典型代表。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二篇】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制度基本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语言通俗、体例新颖。《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是促进经济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推动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三篇】

多数情况下,人是感性动物,在生活中的种种选择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多数时候,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下,才能做出选择。

免费的诱惑,无人能抵挡,所以,免费也是商家最常用的营销手段。这一点我直接联想到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简直把免费套路玩儿到了极致。现在我们获取的各种信息都是免费的,但是我们付出的,确实最珍贵的注意力。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是真话!

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就算不能实现,也能也能让自己进步一点;如果任由自己随心所欲,恐怕会堕落的很深。虽然多数人觉得生活是有底线的,人们常说,最坏还能坏到哪里?事实上,生活是没有底线的,它能让人一天比一天惨。

虚拟的所有权:当你看中一件商品,幻想着拥有这件商品,你会如何如何快乐,享受,获得怎样新奇的体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这件商品的虚拟所有权。虽然你还没有买下来,但是,你会高估这件商品的价格,当付款结账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买贵了。

人的感觉会夸大损失,缩小收益。

同样的100元,同样的一个人,丢掉100元,它会感觉自己丢掉了一个亿(夸张手法);如果他捡到100元,他会觉得自己捡了一瓶买可乐的钱。

当两个选择相差不多时,行动比选择最重要。

当人在纠结于吃猪肉还是吃鸡肉,苦于取舍选择时,猪和鸡都已经跑远了。所以,干,就完了。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四篇】

阅读了《土地经济学》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

首先,让我们争取认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知识。土地资源的基本内涵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具体讲就是土地资源要高效持续利用,同时又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持久发展。而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了以下的基本目标:一、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二、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三、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四、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总之,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的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现在,让我们了解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土地质量不断下降。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生产力低等。二、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增大。三、土地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用途发生变化。四、土地污染。主要包括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了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充分的规划,应该同时包括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规划内容,充分考虑城乡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问题,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的土地利用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主要包括:1、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2、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顺德通过改造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的“三旧”改造,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推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另外,必须科学有效地增加土地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挖掘区域资源潜力,加快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根本转变。

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土地污染防治。另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可持续发展。

对于土地制度落实不到位,政府应该做好土地制度的完善。通过健全土地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对于耕地给以最严格的保护。尤其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综上所述,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五篇】

纯阳书评二百七十九之《小岛经济学》。

最易读的经济学入门读本!最有趣的经济学入门读本!但同时也是最偏颇的经济学读本,因而也是最不应该让初学者读的经济学入门书!

先说最易读。作为一本经济学读本,无论多入门,多基础,都免不了要下定义,立概念,然后在定义和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构建理论,而但凡概念和定义都是抽象的,距离生活很远的,都免不了会增加阅读难度,带来阅读困扰,而这里恰恰是这本书出彩的地方,堪称神奇的地方,也是其他众多经济学入门书所没有做到的,或者说做不到的地方,即全书基本上没有抽象概念,没有学术术语。正是因为没有令不少读者望而却步的抽象而费脑的语汇,就为本书的易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没有了概念和术语,怎么去说明道理呢?答案正好与本书的第二个特点相关。

再说最有趣。没有了概念和术语,作者采用了一种老祖宗就开始使用,因而是最原始,同时又最管用的方式来阐述道理,通过讲故事,一个连续的故事来说明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在故事里,作者通过最朴实的,同时也是最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经济学概念,说明经济学逻辑,因而一方面很好的回避了经济术语的'枯燥乏味,显著降低了读者的理解负担,另一方面又通过生动有趣、浅显而具体的语言和情景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不是采用不同的故事来分别说明不同的原理,而是采用一个连续的故事来说明所有的原理,所以连续故事本身对读者所自带的情节吸引力也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往往会令读者拿起来,就放不下。

最后再说这本书的偏颇。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像一颗大树一样会长出众多枝枝叉叉,这些不同枝叉之间会有分歧,会有争论,很多时候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或者说都从某个角度,某个维度对现象做出了更好的解释,但是单独拿出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真理本身,更可能的是把这些貌似矛盾的观点组合起来才更加接近真相。在经济学中也是如此,作者显然是坚定的奥地利学派,同时坚定的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当前世界经济混乱之源,而且必将进一步带来混乱。

尽管作者的故事讲的很好,但是有关这些内容的故事只是强化了自己观点的表现力,并没有丝毫改变观点本身的真理属性,但是这样的表现力对于经济学入门读者来讲的话,可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给这些读者带来先入为主的成见,因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初学者最好别看,如果要看的话,最好看到中间就放下吧。免得中毒啊,说到中毒,还有一毒,必须得提,故事中的中岛之国颇有映射中国的意味,尽管可能是作者的无心之作,但是读了以后免不了会浮想联翩,不过考虑到作者们这么偏激的学术观点,作出这么极端化的比喻和影射应该也是很可能的。不管怎么样,读了令人不舒服,提出批评,并旗帜鲜明的反对!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六篇】

说来惭愧,作为主修经济的大学生,时至今日,若让我谈谈对08年经济危机的看法,实在列不出那么一二三点,此次便选择峭壁边缘一书,也算是倒逼自己对那次贷危机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

峭壁边缘一书,是美国时任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对08年前后的回忆录,以第一人称叙述,分别讲述了其本人如何从高盛入主财政部,在08年次贷危机中,如何在国会、华尔街、白宫之间斡旋,先后尝试插手管理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保住整体经济不垮,并尝试“拯救”贝尔斯登、雷曼和花旗,其中,各方利益纠缠,政治斗争也时时阻碍着救市的进程,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进行,也有极尽心思,无论如何,从美国财长这一视角来纵览整个经济危机,无疑能更全面地,多切入点地感受经济危机是如何牵连着世界上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个人。本书语言风格整体更偏向讲述故事,在同类书籍中也算通俗,但苦于翻译的问题,某些篇章看起来仍略艰涩,甚至让读者联想到其英文原版的表达方式,其实在经济金融学科上,西方研究不可否认地走在更前列,若要及时地跟上他们的步伐,英语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此,阅读相关书籍时能选择原版,或许更能意会作者的思想,能得到更多。

翻开书本,在正式章节开始之前,是书中涉及的人物一览表,人物之多,整整占据了8个版面,人物之复杂,从国会到华尔街,从白宫到财政部,从美国金融领袖到世界各国主要领导人,甚至未看正文一字,便已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从而监管者在其中监管、协调、周旋的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

行里规模最小的两间,但一旦他们破产,其牵连的不是一两家公司或区区几百人,这也是现代经济金融里最为棘手而又巧妙的一点,投行和商业银行,和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保险公司等等,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一个精密的庞大的机器在运转时,若其中一小个环节出错,或许几十年来建立的金融大厦也就轰然倒塌,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将被拖累,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经济都陷入恐慌,正因后果复杂如此,严重如此,往往当局政府都不可能以牺牲大局为代价而坐视不理某金融机构的问题。大而不倒,已经是当今世界各政府面对的一个非常普遍而棘手的问题,这样一个愈演愈烈的桥段,却无形中成为了各大拥有政府撑腰公司的保护伞,成为他们肆意妄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甚至他们乐观地坚信这防线坚不可摧,换句话说,无论如何,政府会人为地让它坚不可摧。

此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直至“房地美错失了融资机会,国会仍然未对我们提议的改革做出反应”,在金融危机时,这种权力的限制仿若给财长束缚上手脚,只能叹息爱莫能助,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往前探索,通过出现问题时,为了解决问题而形成的需求倒逼制度的改革。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年代,无论是人还是机构,时代在变,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倒逼”是方法之一,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总是等到问题出现再想办法解决,本身就面对着失败的风险。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各种新式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甚至金融从业者们自己都难以解释清楚,而监管者不应脱离最前线的市场,应紧跟新形势,并以监管者的眼光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关对策。我们一向都强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通过各种形式让权力之间互相牵制,可是在危机来临之时,这种牵制是显得那么地羸弱不堪,文中保尔森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国会申请临时权力,但这位尽心尽力的财长也袒露着“我们的权力越广越大,我们用到这些权力的可能性就越小,纳税人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我们正面临一场国家危机,我希望我们永远也用不到我们的新权力。”满满地是对国家的担忧。

在阅读本书中,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美国的政治斗争,原来高中学的三权分立,两党之争,在拯救经济危机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和中国只是一党执政不一样,在美国,很多法律法规的签署,在救市里的各种方案,都需要多方达成共识才能真正实施下去,而协商的这个过程,便关系到两党各自推崇的不一样的经济思想,关系到派别之争,关系到总统选举,这一切的“关系”都在纠缠着救市方案的落实,作为旁观者、读者的我,看着一个一个类似的描述,“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抗状态下,只要不出现危机,哪怕想完成一项温和的变革也是不可能的”“众议院共和党人和白宫对民主党人提出的所有住房立法提案都深恶痛绝,尤以拨款计划为甚。”“?这样的立法对于共和党众议员们来说是多么难以容忍?”“这也就是南希·佩洛西有恃无恐地坚持联邦拨款计划的原因”,仿佛政客们都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只关心自己所在党团的利益,更少人能够给予经济危机本身足够的重视,这样的权力牵制无疑给美国带来了先进的民主自治,然而在特殊时期,或许更强有力的、理性的中央集权能够更快地给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呢。

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人们的私信、贪欲,但也看到了更多人在全力地保住苟延残喘的世界金融。在花旗ceo仍慌张地担心政府是否会补偿自己的损失时,拯救了贝尔斯登的大摩杰米·戴蒙能毅然质问到“我已经站出来了。你为什么还要问这些问题。”期间,保尔森早已全身心投入至救市中,“我认为监管者们之间的合作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对权势之争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市场稳定性”,在这紧急关头,大家更应从总体出发,顾及大局,所做的决定,所投的每一票,都是为着每一个孩子的父母,是为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大而不倒”的问题在中国或许有更鲜活的例子,国字当头的企业、公司,有着国家的隐形担保,但在中国的“大”面临的问题又或许和美国不尽相同,我们更关心的或许是如何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真正融入到市场当中。

读《峭壁边缘》有感,以上。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达到选择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现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作为一名读保险专业的学子,我在闲暇时间当然不忘品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有趣书籍,一来有助于学习专业知识,二来可借机放松心情,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书,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编写。书中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妙趣横生的分析。而作者的主旨正是要让每位读者都通过思考这些生活中显浅的道理成为经济学家。

《牛奶可乐经济学》,顾名思义,这本书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很大的关系。书的开篇便提到了一个平时我们总会发现却不曾留意过的问题:为什么牛奶盒子往往是方的,而可乐瓶子总是圆的?我感觉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可爱”。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来就是常识啊,何必去深究呢?其实不然,这个常识并不简单,它包含了很多人没考虑到的学问。牛奶是易变质食品,需要长期储存,方形容器节约存储空间;而可乐的包装则考虑到如何用最少的材料装同样多的东西还有碳酸饮料气体压强的问题。

其实书上举的例子大部分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却得到了用经济学解释的答案。比如说24小时营业的超市他的大门为什么还需要锁。刚看到问题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因为他总有要关门的时候,但仔细想一想如果除去突发事件,24小时营业的超市是不需要锁的。然后看看书上的解释才知道原因是市面上卖的大门都有锁,如果要没有锁的大门只会增加大门的成本。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周边的事物,没有对发生在身边事物的存在性进行思考,更没有对其合理性进行考量,没有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入地探究。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习惯了,认为是理所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我阅读这本书时还在发挥着作用。直到看了此书后,才发现以前的认识水平有多浅,原来很多所谓合理的事物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通过无数次实践。

总结。

出来的最佳结果。看完整本书以后我才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缺少发现的眼睛,回想以前看到小孩们提出的一个一个令人可笑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现在想想那些问题中有些也不失为是一个好问题。

以前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对“学问”的作出这样的解释:什么是学问?学问,那就是学和问。只有做到不断地学习同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做好学问。现在想想我在不断的成长中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了,对生活的思考也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因为我懂得多了,而是因为我失去了发现问题的心。生活中碍于面子我尽量不提出这类“可笑”的问题,时间长了也就变得麻木,渐渐地就对于这样的新奇问题视而不见了。人生路上,假若带上童心上路,多问为什么,也许就会获益匪浅。

读完了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我迫不及待向同学推荐它。读这本书,美其名曰是学习,但实际上,在读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像看小说消遣的感觉。除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们还能从中学到丰富的生活经验,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源于生活,使得经济学的学习不是纸上谈兵。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七篇】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范文【第八篇】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书籍那样冗长又枯燥。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当今社会,时常会有新闻报道:“xx研究所声称中国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预测是错误的。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发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变化。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未知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责任的。作者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规划。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若想要经济发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诚然,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花在刀刃上,用他们的专业去指引经济发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我们今天的经济,缺少的是创新,缺少的是一种推动创新的温床,能够让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未来很远,我们向往,把握当下,完成当下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经济二字与常人的生活太遥远,读了之后才发现,经济二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货币、gdp、买卖与市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都是经济社会运作的一员。

61 302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