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观后感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电影《抓娃娃》观后感精编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1

《‌抓娃娃》‌是一部深刻探讨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与梦想追求的喜剧电影,‌通过荒诞离奇的剧情和密集的笑点,‌引发观众对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

电影《‌抓娃娃》‌由闫非和彭大魔联合执导,‌沈腾和马丽主演,‌于2024年暑期档上映。‌影片延续了“沈马组合”一贯的幽默风格,‌同时包裹了深刻的教育主题,‌让人在笑声中反思,‌在泪水中感悟。‌通过讲述一对看似贫穷实则富有的夫妇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和坚韧,‌不惜伪装成穷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儿子的故事,‌影片展现了家庭教育、‌自我成长与梦想追求的重要性。‌

影片的核心主题在于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意义,‌在“穷养教育”与“富养教育”的碰撞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是在顺境中安逸成长,‌还是在逆境中锤炼意志?‌通过角色的极端教育方式,‌揭示了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冲突,‌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

沈腾和马丽的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们分别饰演的马成钢和春兰,‌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保护着儿子的纯真与梦想,‌同时也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成长。‌影片在艺术手法上也颇有特色,‌导演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喜剧元素,‌如夸张的表演、‌巧妙的误会、‌幽默的台词等,‌使得影片充满了欢声笑语。‌同时,‌影片在视觉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贫穷的乡村环境,‌还是富裕的豪宅生活,‌都通过精致的布景和细腻的镜头语言得以展现。‌

此外,‌《‌抓娃娃》‌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热点话题,‌如教育焦虑、‌亲子关系等,‌使得影片在娱乐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影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深刻的教育主题,‌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自身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在追求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与情感世界。‌

总之,‌《‌抓娃娃》‌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它让我们在笑声中收获感动,‌在泪水中获得启示。‌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2

近年来,观身边父母之教育子女,脑中常常响起古书中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赵君新亡,秦兵来犯,赵后求助于齐国,齐国要求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舍,触龙相谏,“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以此劝服赵太后质长安君于齐。即使如长安君身份地位尊贵,俸禄珍宝丰厚,生活殷实无虞,但于国没有功劳,则一旦失去长者托庇,又何以自立于赵国。

有人说,电影中的马继业即使像个普通孩子一样长大,最后也至少能够生活无忧,花着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金钱,过着多少人都过不上的生活。他本可以不受这些“苦难”。

当然,要谈苦难教育,首先要厘清到底什么是苦难教育,其于人的意义何在。是“苦难就是苦难,永远不要去赞美他”,还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是我今天要厘清的内容,但我相信它一定是辩证的。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电影以《抓娃娃》为名,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之意。俗话说“三岁看老”,从孩子三岁起,便能够根据他的行为表现判断将来的发展趋势。遗传学认为,人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同时,教育学和心理学则更强调环境的教育作用。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天价学区房。诚然,0-3岁是儿童建立安全感,发展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长期心理创伤的发源地。这一时期孩子与父母、与外界的接触方式往往是未来生活的影子。因此有些习惯,有些伤痛,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仍旧无法改变,有如附骨之疽。

我的童年,说好听些,是生长在一个无忧无虑、宽松平和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一个深刻的童年印象是炎热的暑假,煮好一锅白粥,蹲在家门口望着路口的方向,期待着下一辆破风而来的摩托车上是那张熟悉的面庞。背后西日渐沉,红霞漫天。最后等到了吗?一定等到过,只是没有一点印象了。除了那点总是等不到的失落和孤独,我还慢慢学会了抱怨。抱怨自己没有自制力,更抱怨在没有自制力的年级没有得到父母的严格约束。于是在一个个漫长的暑假里,我沉浸于一部又一部台湾偶像剧,迷上了言情小说,产生了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漫长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它以看似不起眼的力量渐渐蚕食空虚的精神世界,当我终于意识到它的存在,早已深陷这片久远无边的虚妄之海中美梦沉酣、难以自拔。我也抱怨父母的勤劳,尤其是母亲。她总是事无巨细地照顾到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也总是抱怨其他人什么都不做。若做了,便转而抱怨做的不够好。多少父母,以“我辛苦点没事,只要你好”为美名,扼杀了孩子的行动力和创造力,阻断了孩子的成长之路,却存以“年级大了总能照顾好自己”之幻想和“以后没了我可怎么办”之纠结。当然,父母自有其榜样作用,母亲身上的“勤劳”美德终于在年近而立的女儿身上看到了传承的影子。

我的家庭是一方不设规矩、无拘无束的自由天地,是一方可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安逸之所。而我却并没有因此飞向更高远的天空,也没有真正踏实地安居在这片土地之上。所以当被自律和自弃拉扯得难以自洽之时,便把矛头对准了父母,把痛苦归咎于缺乏他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凡是群体,便有群体生活之规范。在家庭中,社会规范又是如何在运作呢?我们家有一个吹风机,插线很长,每次用好后都是揉作一团塞进柜子里。直到有一天,我打开柜子准备吹头发,发现插线对半折好整整齐齐绕在吹风机柄上,于是那一次,我在用完吹风机后也把插线整齐绕好放回原处,并且从此在收纳吹风机时多了一份思考。难道我以前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想到过吗?当然不是。只是在“大家都这样做”的环境中,故意忽略了那些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罢了。这便是“破窗效应”。规则属于意识范畴,是后天的,也是主观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中不断选择、适应、建立、舍弃繁杂多样的社会规则。一个家庭或为麻,或为涅,家庭规则由家长以自身的意识选择,由自身的行为体现。

父母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也许是生命的底色。或者说,是“操控”。这个贬义词里可以包含很多东西,就像《抓娃娃》电影中所展现的:欺骗造成的不信任,情感绑架造成的心理压力,贫穷造成的自卑,沉浸式、实践式教育形成的博学多闻,挫折教育形成的坚忍不拔,以身作则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难以片面、简单评价老马的“操控”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教无定法,教育之路上,多少人前仆后继,怀揣着不同的教育理想,奔赴受教育者漫长未知的人生之路。

试图操控这重大而影响深远之未知者,也必将为其所操控。

要成为好父母,多难啊。

后记:关于自由,我有过很多挣扎,有过很多向往。向往旷野的风,无所拘束,天地任我遨游,又若有所失,像脱离了地心引力般空虚无力;若是牵根线做那风筝,倒是有了一份牵挂和支持,也有了来处与归途,又拘束于方圆尺寸之地。个人而言,既来了,便要有一份意义和价值;个人之外,于自然和人类文明也有一份责任。植物以光合作用平衡空气,昆虫传授花粉,水滋养万物……自然界的一切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它们都自由吗?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自由?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3

中国式家长:倾其所有的“托举”,可怜又可悲!

这部剧,让我看着,笑着,笑着又哭了!

清北大,每个中国式家长的梦,就像剧中的沈腾,马丽,望子成龙,为孩子“筑梦”,教育家“李奶奶”掐分等秒式规划,攻心式教育;生活圈里教育专家式“假邻居,随时随地,语文、数学、物理生活式教育;外籍生活情境英语老师……让教育生活化,家庭父母陪伴式阅读,彰显“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生活困难,包场式捡垃圾,见证了一位优秀管理者的金融理念……一路走来,看似完美,但又是多么的不真实,以至于长大后的马继业怀疑(发现)人生,自己一直都是在别人的掌控中朝着别人预先设定的目标行动,自己就像一个提线木偶……甚至崩溃……

让人哭笑不得的名场面:奶奶可以假扮,奶奶暴露了后,直接被送进火葬场,大家轰轰烈烈的为奶奶“离世”,开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大家一起陪孩子“演”,所有人的眼泪都来自“眼药水”,只有继业一个人的眼泪是真,情感是真!看到这里,我心里有的是可怜、可悲!所有人都在认认真真的“陪演”、“筑梦”……打着“爱的旗子”,骗走了孩子的情感,骗走了孩子的体验,多么的荒唐……剧中的两位家长和所有“演亲朋好友”的都失了自己,也毁了孩子的人生……

剧中让我感触最深,最难过的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周围所有人都在“假演”中。孩子明明热衷的体育,可却被父亲在“谋演”中扼杀,假的人际关系,假的情感体验,这些对孩子太残忍了……

我想,真实的感情,快乐的童年真的对每个都很重要!如果可以的话,请无论怎样,请一定尊重孩子。我想,人生之所以宝贵,是因为我们真实的获得情感体验——爱与被爱。如果父母打着爱的旗号,用“弥补自己的遗憾”来左右孩子的人生,是非常残忍的!我觉得再优秀的人生规划,如果是以剥夺孩子的情感体验,破坏他们的梦想与热爱,不要也罢!成龙成凤,自有天定!真实的人生体验,自己的喜欢更应该被尊重!

电影《抓娃娃》观后感4

我是在笑声不断中看完了新上映的电影《抓娃娃》,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家庭教育中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诸多问题。

影片中,大富豪为培养接班人装穷十几年的决心令人钦佩。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在没有财富庇佑的环境中磨砺成长,学会独立、坚韧和珍惜。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发孩子的斗志,让他们明白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富豪对孩子的道德绑架和牢牢束缚,成为了孩子心灵上沉重的枷锁。他以自己的期望为标准,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自主探索和犯错的机会。

这种教育,抓得越紧,孩子的内心越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们一方面渴望满足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渴望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兴趣。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孩子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限制,甚至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和心理问题。

这让我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期望中的模样,还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大富豪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但他却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类似的情况。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为孩子规划好了一切,却没有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方式,即使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成绩,却未必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非强制,是启发而非灌输。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去失败、去成长。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们意识到,爱与期望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过度的爱可能会变成束缚,过高的期望可能会成为压力。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抓娃娃》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道路上,不能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要让他们在爱与自由中茁壮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希望我们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汲取教训,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关爱和教育下一代。

61 3229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