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热选【精编8篇】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热选【精编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一篇】
《拖延心理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的讲坛。
通常一本书的可读性往往取决于作者的阅历,写书的人往往被认为对他们的写作倾向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确实,作者对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简·博克曾经说:“我们两个都知道对方的那些丑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写博士论文而挣扎了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两个人对此的个人亲身经验之外,作者也有多年与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职业经历。当作者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咨询中心成员的时候,作者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拖延者创设了据作者所知的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团体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倾向一再地呈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原计划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作者一周的团体治疗课程,结果作者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在十点之前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现场!当作者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的时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这个拖延怪兽。作者差点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个工作坊,因为在预订的时间内没有几个人报名。结果,几乎2/3的人是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报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个更大的房间里才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者不仅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她从医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否认。30年来,作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诊所内也处理了很多个案,很多人因为常年拖延而积重难返,这让作者有机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这个问题。作者感到幸运的是,患者们都勇于向作者敞开心扉,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从中受益良多。所有这些经验都再次坚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并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书中作者还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在书中作者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就是懒惰的一种表现,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拖延并不只是懒惰,他跟很多因素有关,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也发现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对事情发展的影响。我深深地认识到拖延让我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拖延不是单纯的懒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懒惰,我也意识到拖延必须改正。
一旦意识到拖延的危害,我们该马上制定相应的更正计划。
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内学会德语,而是我要在两个小时内记住十个德语词汇。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事实。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点,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二篇】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文档为doc格式。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三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每个人都有拖延症,下面是网友带来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
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刻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此刻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务必打印,因此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相册名字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
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务必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立刻开始。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
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甜蜜爱情签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
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
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
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
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
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隔了21个月,最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
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向拖延,最后失败了能够说不是他是关联,是时刻不够补。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
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
好多时刻下决心的时刻比做的时刻还长,喜爱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后务必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体此刻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能够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
能够透过拖延和自己厌恶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能够报复他人。
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透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
实际上他们只是期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
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透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刻根源
拖延者的时刻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
他们的主观时刻和客观时刻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时刻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刻方面无序和误解。
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刻区域里:时刻迷失、时刻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刻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
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
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潜质,能够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
就是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
生活经验能够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
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能够打破的,能够重新建立新连结。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
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
透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
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能够透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应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
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
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
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
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
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
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正因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
抑郁症的人则正因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样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状况是“脑锁住”。
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
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
应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状况,都是能够透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
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状况。
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联而做出拖延行为。
有些则期望透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
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联而选取拖延。
虽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么多,我觉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懒;二是时刻观念;三是执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义;五是强迫症;六是抑郁。
这六大原因。
当然,我此刻也在想办法重建大脑神经回路,应对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来。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百度百科)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墨菲定理)。
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
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工作,新的语言,一种乐器)。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
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
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
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
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习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
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四篇】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临近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五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不知道你有没有拖延症呢?下面是网友带来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
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
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
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
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
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
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
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习室自习,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
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
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
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
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
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
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
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
《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
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
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
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
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
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
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
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
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
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
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
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
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
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
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刻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此刻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务必打印,因此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相册名字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
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务必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立刻开始。
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刻……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
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甜蜜爱情签名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慢慢来。
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
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
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
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证明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
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六篇】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向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期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齐而构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此刻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因此那样,是正因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因此,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这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能够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透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1篇稿子,又没有出此刻修改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潜质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能够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期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理解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1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重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七篇】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读后感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1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1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第八篇】
初次得知要读的书是关于拖延的,我打心底没有感到像听到共读的第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书名时那么有归属感,那么亢奋,仿佛自己正需要这种正能量,仿佛生命会因为这部书而更加完满……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经八百”的拖延者,我从来不无故不拖延约会,老师布置的任务,家务……只是简单的把自己所有延后完成的事情或因时间期限已过而不能做的事情归结到自己的懒惰上。
但是,读到第二章,我便惊讶的发现,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太优秀而疏远自己,或者不愿意取得成功后面临更大的退步的空间,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进——这听起来好像恰恰和我想要获得进步的目标背道而驰,但这无疑是真的。虽然我从来没有在心里总结出这句话,但是只凭“自己取得较好成绩时感到的焦虑甚至超过了取得很差成绩的所感到的焦虑”这一点,我就断定:我是一个拖延大亨,一个不自知的隐性拖延者。因为我的拖延在我浑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脑里自动生成了一个框架,目的竟然还是保护自己——用一种近乎伤害自己的方式。
读完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经逐渐被我接受,并且逐渐被我实践到具体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两个码的绿胶鞋,有气无力地走在楼梯上,正是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随着我“啊”了一声,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装趴在了楼梯上,手按在了壶胆的碎片上,血流出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上楼,拎着我刚刚牺牲的暖瓶,让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转念一想:现在上楼,拖着不去买暖瓶,中午洗刷没有热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于是我没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也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更喜欢的自己。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导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种,这些令人讨厌而我们却不得不依赖的拖延行为,大都发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且治愈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重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为只有一个结果——优化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