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读后感实用精彩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电影读后感实用精彩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电影读后感【第一篇】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辛巴的小狮子在困难中进行历练,最终成为丛林之王的故事。
故事中,小狮子辛巴的爸爸被猎人杀害,从此他和2个弟弟(一开始是弟弟,后来变成妹妹了……)由狼妈妈收养并长大,还结识了小鹿巴克沙、一直想找财宝的胖瘦双鼠、城市里的看门狗托依(后改名叫威娜)、总是想唱歌的金丝雀等伙伴。在森林中,由熊巴鲁、蛇王卡、豹巴西拉、知识渊博的猫头鹰教授奥古斯丁等伙伴教给他们各种技能与生存的本领,目的就是与老虎歇利和他的手下们斗争,并夺回王位。除此之外,为了让辛巴和巴克沙成为丛林之王、森林之王,萤火虫女皇和树王亚波分别给了他们北斗七星的神圣力量,并且在成长与冒险的过程中,胖瘦双鼠还得到了两块由古埃及的鼠王鼠后赐予的圣像,瘦子的圣像可以看见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一切,而胖子的圣像可以变出任何他想要的东西。辛巴就在这个故事里成长着,最终成为了万兽之王。
电影读后感【第二篇】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名为《上学路上》的电影,观电影《上学路上》有感。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燕,由于她家境特别贫寒,母亲又重男轻女,家里决定不让她继续上学。可是王燕是个十分好学的孩子,她非常渴望上学。为了挣够下学期的学杂费——二十四元八角钱,能够继续上学,她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每天冒着酷暑炎热卖鸡蛋,拉着板车割羊草,背着包袱去打工……整整一个暑假,她不知受了多少苦难和委屈,终于挣够了所需的钱。开学那天,她把攥在手心里已经被汗水浸湿的依靠自己辛苦所挣的二十四元八角钱交给了老师,圆了自己能够继续上学的梦,小学三年级作文《观电影《上学路上》有感》。看到这里,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了能够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我的家庭条件比她要好很多,我从来就不用为学费而发愁,自己过一次生日的花费就够她报一次名的费用。书包、文具等也是喜欢什么样的,爸妈就给买什么样的。与她相比,我的学习条件要好很多,但我刻苦好学的精神却远远赶不上她。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有时遇到不会做的题也不主动去请教别人。想到这些,我很惭愧。
我今后要向王燕同学学习,珍惜自己优越的学习条件,抓住美好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成材,多为社会做贡献,也为象王燕那样因家庭困难面临失学危险的孩子主点力。
《上学路上》,可邻的小女孩不仅受到当地习俗的阻挠,就连和她拥有相同际遇的妈妈也有些重男轻女。为了圆自己的上学梦,勤奋的小女孩总在不停地奔跑,一毛一毛的攒着那个希望。近了受感动的除了我们这些幸福生活着的人们山村淳朴的村民也为小女孩的确那份坚定和执着感染,当她终于凑齐学费,迈开疲惫的脚步,向学校奔去的时候,我们知道,坚持就会成功。
《上学路上》对于现代的许多人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看完《雷锋》让我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同样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不能做什么很有影响力的大事,却能从身边的许小事做起,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上学路上》这部电影反映一些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的教育问题。很多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顺利的读书,而《上学路上》中的主人公在面临辍学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挣钱,在面临许多问题时都尽力克服,最终挣到了自己的学费。其实,在我们坐在教室里安静的上课的时候,有很多想读书的人都面临着辍学的压力。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为以后的人生做好铺垫。
《上学路上》讲述了一位黄土高原上的小女孩积攒学费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在我看来,该片给了我们至少两点思考:其一,在我们国家西部的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小孩,因为家庭的拮据而无法上学。相比之下,能够安心在大学校园学习的我们真是幸运太多。感恩,奉献,帮助,关怀……这是我们仅能为孩子们做的一点事,也是学习雷锋精神的体现;其二,虽然已进入21世纪,但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女性要独立,自强,争取平等的权利,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正如片中的小女孩所说:“为自己读书!”在困境面前决不低头,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能够实现内心的愿望。
积木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团结起来,共同出一份力,就会有星火燎原之势,学习雷锋精神,建设和谐家园,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
电影读后感【第三篇】
《英语电影欣赏》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并进一步促进英语的听说能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甚至导致将影视欣赏课变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
所以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赏析英文电影以提升语言技能和学习文化,可以在英语氛围中锻炼听力、口语。同时把视听说和英语文化等课程引入英文电影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西方的风土人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教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长期以来,学生对英语学习都怕,在学习中都存在很多误区。所以学习能力一直得不到好的提高,这样的课程无疑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获得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会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会进行表演,一些生词和语句的学习就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
另外看完电影后,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妙语好句,让学生背出来,学生非常喜欢,在写作中也非常用得到。
总之,通过此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电影读后感【第四篇】
今天下午我们小记者班的
同学
一起观看《功夫熊猫》。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熊猫。主要演义着这只熊猫通过自己的信心,浣熊师傅的信任,勤劳、刻苦的练习功夫,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最终练出一身好功夫打败了太郎。影片赞扬了这只熊猫相信自我,不轻易放弃,勤劳刻苦的奋斗精神。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还是浣熊师傅在厨房发现熊猫只要有了食物,就会实现它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浣熊师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导它学功夫。这一画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深深的体会到浣熊师傅的`用心良苦。师傅它以引食学功夫的方法来刺激熊猫学功夫的兴趣,熊猫也知道这是激起它学功夫的兴趣,但它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勤奋和刻苦的坚持学下去。熊猫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同时我也从熊猫这种精神中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妈妈认为我写日记方面很欠缺,便让我每天写1篇日记。我听后十分不情愿,每次三言两语就没了下文,最后彻底放弃了写日记,现在想起来都有些惭愧,与功夫熊猫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过观看功夫熊猫,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在以后的
学习
上,时时牢记《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为榜样,认认真真的走好每一步,争取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电影读后感【第五篇】
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奶奶病在床上,妈妈要照顾一家老小和田里的农活。他和姐姐娜香两人没有别的玩伴,陪伴他们的只有一条叫明明的狗。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但因为常有人掉落湍急江中,或溜索受伤,所以妈妈坚决不让瓦娃过江,买盐打酱油的事情,也都由姐姐承担。妈妈要瓦娃等外出打工的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后来他又几次过江趴在墙外看其他小伙伴念书,玩游戏。没想到,聂老师给娜香送来一双红雨鞋时,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无意中被妈妈知道了。妈妈大发脾气,瓦娃只好答应妈妈和姐姐:姐姐把雨鞋给他,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聂老师在商店里碰到娜香,她给瓦娃买鞋了一双新鞋。娜香十分高兴,赶着给弟弟送鞋,在过江时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电影读后感【第六篇】
正是如花一样的少年,正应该去学知识,学文化的时期,但却有那么多的少年们成了“抢劫犯、强奸犯、杀人犯”。莫让悔恨伴青春,电影中的这一个标题说的多么透埃但是世上有后悔药吗?没有!所以才会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世身。”
对于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除却家庭的影响,最多的是周围同学们的言谈举止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每个人自身的原因。
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都是教育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不要认为那些事没什么,须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习为例。可能刚开始时有一次不交作业,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在这个时候如果仍然不把老师的要求当回事,自己也没有警觉起来,只是认为不交作业挺轻松的,那么就会渐渐地不写作业,进而成绩逐步下降,最后什么也不会。再想学习想把成绩提高那可真是难上加难了。此时就产生了一个质变的过程。即:本来你可能是一个中等程度的学生,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学差生”,最终成了老师们所说的那种“破罐子”,只好破摔下去了。
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我想一个词语就可以说明了,那就是“防微杜渐”。对于第一次发生的事情,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要想让这些事不出现第二次,那么就一定不要有第一次。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第一次不交作业?不要给自己找什么借口,一定要强迫自己,牢记这次不交作业的可怕,今后绝对不可以发生再一次的情况。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对于学生犯的第一次错误都很紧张,正是这个原因。因为如果第一次犯错时轻轻放过,那么就可能会有第二次第n次,以至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防微杜渐”是我们需时时提醒自己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做到“防微杜渐”呢?我想孔子说的一句话就可以的了:“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一个检讨式的反观自省,看看这一天有哪些事做的不太合适,今后要多加注意,倘能经常这样作,那么虽不敢说离圣人不远,但至少你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品德高尚、得到大家认同与尊敬的人。
当然这样做很不容易,但世上有哪些事是容易的呢?或许象一位哲人说的那件事是最容易的:世上唯一不用花费力气就能做到的事,就是慢慢变老。
---------------
编导涉及这一题材时,多以大量的篇幅为我们描绘高-官之间的尔虞我诈、贪官的无穷贪婪和反贪的无比困难,权欲、贪欲、情欲等等错综复杂的交换比比皆是。但是经过最后的曲折斗争,正义终于战胜邪-恶,清官毕竟打败贪官,反贪获得彻底胜利,老百姓是皆大欢喜。
刚刚看类似题材的电视觉得新鲜,因为这是过去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禁区,即使有,也是说的不痛不痒,但随着举国反腐力度的深化与加强,这类事情暴露出来的就多了,而且有些还涉及到深层次的原因,官阶也达到省级,有些还有生活中的`原型。但是看的多了,就有了一种似曾雷同的感觉,好像又是在走公式化的道路。
一是反面人物行政口的多,党群口的少。电视里的贪官多是市长、省长、厂长、总经理之类的,绝少有书记什么的。比如《国家公诉》里的市委书记唐朝阳就是敢于顶硬反贪不惜丢乌纱帽的清官,那个林市长就软了;《抉择》好像也是这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卖官的倒好像是书记干的多,组织干部问题的腐-败,不是一个人的腐-败,讲导致一大批干部的腐-败。其实说书记好不一定就是歌颂党,说市长坏也不一定就是说党不好。
二是反面人物副职的多,正职的少。电视里的副市长、副省长多是贪官,正市长、正省长多是清官。同样是《国家公诉》里的副省长道貌岸然,实际是个坏贪官。实际上,一把手的职务犯罪更难受到监督,副职对正职的监督等于零,所以现在特别提出在反腐中,应当加强对第一把手的监督。
最最重要的是第三,反贪的最终结果还是人治大于法制。所有反贪的胜利似乎不是法律的胜利,制度的胜利,而是权利更大的官胜利了。由于更大的官表态了,于是贪官才被揪出来。在《国家公诉》里,检察长办案的每一步都得向市委书记汇报,好在书记是清官,但尽管如此,市委书记还是的向副省长汇报,否则还是办不起来。为了表示精彩,好些剧情都在关键时刻,或杀头、或丢官时,省委书记匆匆从外地赶到,并出现在会场,贪官纷纷落马。在此之前,各种渠道反映、斗争都毫无用处,而只有更大的清官出来了,事情才得以解决。《国家公诉》里的市委书记差点丢掉官,还是省委书记一句话,市委书记官复原职,人们皆大欢喜。
剧情里反映的官上面还有官,监督是上对下的监督,负责是下对上的负责。反贪亦是如此,只有上面反下,下面是不能反上的,倘若《国家公诉》里的省委书记也是个贪官,像唐朝阳那样的清官还是要倒霉的,因为官员的命运始终掌握在更高-官员的手里。
也许这不是编导的错,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但我总觉得有点别扭。
电影读后感【第七篇】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
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目标中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成目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文档为doc格式。
电影读后感【第八篇】
“活着就是一切”。这是我看完电影《活着》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对于作家余华的小说至今还未拜读,但是仅就看完电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内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说肯定所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大于电影,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小说,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对于故事的叙述。
现在我只能说一说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感悟吧。
电影《活着》主要是围绕福贵的一生展开的,可以说福贵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一生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一种效果,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都是将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点上尽情的表现它所需要的题。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它都可以运用,只要恰到好处,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可以了。当然,《活着》正是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贵的一生之中。
一个地主阔少在开始拥有人生的财富是没有好好的运用或是创造一翻,而是将其应用于赌博之中,直至将其所有输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许意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就是实践给予了我们认识的一切,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开端给了福贵认识的基础。
回家之后,富贵的母亲已死,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虽然这不是怎么好的情形,可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富贵已经满足了。之后富贵有开始了他那清贫但却快乐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他就这样快乐下去,因为编导所要讲的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福贵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样一中社会背景下,活着是多么艰难的意见事啊,可是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还是那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初看完电影总觉的导演似乎过多的涉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可是后来细细想来对于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电影我们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为局限的,我想这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
电影在继续,福贵的不幸也在继续着,可怜的凤霞——富贵的女儿,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七个馒头加水变成四十九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听同学说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妻子,外孙甚至女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不免让我对导演的改编表示赞同,因为导演在给我们讲述活着的深层含义时,在我们对于富贵的不幸深表悲痛时,导演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一篇:读贝多芬传读后感热选【实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