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观后感范例【汇编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北大红楼观后感范例【汇编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北大红楼观后感1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持续发掘丰富团史团情相关资料,同时以全国共青团、学联改革为契机,鼓励广大团员青年到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党史展览馆等场所,广泛开展团史团情寻访、走访革命前辈、参观学习、历史文物寻迹等活动,让广大团员青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搜集发掘“五四”运动等相关团史团情资料,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团支部成员自发前往并参观了北京大学红楼。
红楼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学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这座建于1916年已历经百年沧桑的红色建筑立于高楼林立的北京显得其貌不扬,尽失往昔风采。然而,走进这座建筑时,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令参观者折服、震撼与肃然起敬。
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入目所见即为蔡元培铜像,栩栩如生。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蔡元培先生对北大作出的贡献无法估量。
在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时,毛泽东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在认真工作的闲暇时间,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
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的展室。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是陈独秀留给我们的。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参观者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光阴易逝,精神长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如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团员,我们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
北大红楼观后感200字 红楼观后感300字北大红楼观后感2
今日,我有幸随大家一起到北大红楼参观学习,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参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在北大红楼,我们宣读了入党誓词,参观了蔡元培、陈独秀专题陈列室、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还原的“五四”前夜场景的“新潮社”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等。一幅幅高度还原的场景、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实物,把我带回了那个热血燃烧的岁月。
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其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红楼”。这里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还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北大红楼是红色中国的起点,无数革命先辈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使北大红楼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根据地;在这里,五四学生发出“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呼声,无数青年学子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紧要历史关头,勇敢的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救亡图存的使命,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唤起民族的觉醒,挺起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使五四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在五四运动后的北大红楼,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随之在《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门。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便将马克思主义一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宏伟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书记怀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此时此刻,回首自此起源的五四运动百年历史,我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深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灵魂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
北大红楼观后感3
说起五四运动从小就知道,但是五四运动的深刻内涵却连皮毛都道不明。怀着求知的欲望和崇敬的心情,那天我走进了住所相邻的早期北京大学红楼“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他和我们50后看到自己刚工作时住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当我从正门进去,看了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或一个纪念馆。这栋楼是1916年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
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需要的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组织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红楼的盛名,还源于9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下午2时,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积极响应,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爱国学生遭到逮捕,后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所有被捕学生。学生归来的当天,蔡元培亲率全体北大师生员工在红楼前迎接,并发表讲话,倍加慰勉。他也因此被北洋政府一度免职,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一场“挽留蔡校长”运动。我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
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文物,她即证明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也见证了诸多文化名流流金岁月。我从这里的每一扇门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这个民族就永远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保存它,永远保存它!
北大红楼观后感4
7月18日,按照党支部“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的安排,我有幸随大家一起到北大红楼参观学习,实地感悟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深刻感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在北大红楼,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蔡元培、陈独秀专题陈列室、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还原的“五四”前夜场景的“新潮社”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等。一幅幅高度还原的场景、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实物,把我带回了那个热血燃烧的岁月。正是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使北大红楼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五四学生发出“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呼声,使五四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备受震撼、备感鼓舞。主要有三点感受。
一、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正是在五四运动后的北大红楼,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随之在《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门。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便将马克思主义一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北大红楼,回首自此起源的五四运动百年历史,我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深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灵魂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一以贯之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反复学、联系实际学,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决夯实理想信念根基。
二、深刻感悟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血书“还我青岛”,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五四运动后,我们党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出发,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总书记怀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于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要不忘初心使命,就是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时刻践行共产党人代表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把初心使命落实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点滴工作中,时刻践行好党员本色。
三、更加坚定做好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政治自觉
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定海神针。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我们肩负着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推进党自我革命的神圣职责,在守护党的初心使命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面对特殊的职责使命,我感到必须更加坚定做好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政治自觉,牢记党章宪法赋予的双重职责,牢记我们肩负的“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坚决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正确性、人民性。在日常工作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际行动,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踏踏实实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有关要求落实落细,认认真真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在实践历练中,注重长经验、壮筋骨、增才干,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业务水平、攻坚克难水平,始终做好一名对党忠诚、勇于担当、谦虚谨慎、三严三实的新时代纪检监察人,把守护党的初心使命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责任落实到点滴中、体现到各方面,为推动派驻监督高质量发展、推进应急管理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大红楼观后感5
在北京,有一处建筑不像万里长城那样,有壮观的景象;不像天安门广场那样,是我国的标志性建筑;不像承德避暑山庄那样,清凉宜人;不像泰国的泰姬陵那样金碧辉煌。它,就是位于北京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
升入中学,我去过好几次北大红楼。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讲述北大红楼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深有感触,并且对北大红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义务讲解活动,能成为一名北大红楼的义务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
一般来讲,外地人或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会去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地。比较时尚的,会去鸟巢、中华世纪坛等地。喜爱休闲购物的,会去王府井步行街、前门、西单商业街等地。对北京小吃感兴趣的,一定会去便宜坊、全聚德等地。但很少有游客专门跑到北大红楼去参观。很多人认为:北大红楼有什么好看的?既不宏伟壮丽,也不舒适怡人,年代也不久远,去那里参观实属浪费时间。我却认为,北大红楼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爱国气息,足以让它与任何名胜古迹相媲美。
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睁开了双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青年》杂志诞生在这里,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这座而今默默无闻的北大红楼,见证了这一热血沸腾的时刻,它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之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说起故宫、天安门这些景观,外国人几乎都知道。而走在外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北大红楼吗?他也许会回,不知道,甚至还会疑惑地反问,北大红楼?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我认为,北大红楼比起故宫,更有历史意义;比起承德避暑山庄,更显其独特魅力;比起万里长城,更显国人的内敛之美。年轻的北大红楼古朴而典雅,它让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精神传遍了五洲四海,它庄重地将爱国写进了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人的心中,它秉承了古老中国最坚韧的精神,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笔新的华章。
一个世纪过去了,原在时代滚滚潮流中的北大红楼,如今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深沉中的坚毅让人不由得回望过去。走进北大红楼,触摸着熟悉的历史,不禁放慢脚步,抬眼看到朝阳中的北大红楼熠熠生辉。
北大红楼观后感6
4月28日,我们到五四大街参观了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如果我们误打误撞没有注意其他的标志,那么他和我们50年后再看到自己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
而实际上,当我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完完全全被我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
当我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到,我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
在这里,例行公事地介绍行进路线等工作全部免去,因为我认为以我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它们所能给与我的感觉,而我的一切都不足以说明它们给与我的震撼,因此,我们还是做几个横截面聊作观察吧。
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
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
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人说,一个国家能否强大要看他所拥有的学校够不够强大,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学员多没有上进心,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入门展出的蔡元培先生回忆录中的一句话,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这里很难整顿得好,下来之后既得罪人又吃力不讨好,于事无补,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实在向往,我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
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需要他们!讲解员告诉我们辜鸿铭负责讲授英国文学一段时间之后被学校辞退,我们不仅要怀疑这样的精神是否货真价实,然而实际上,辜鸿铭是因为一年仅仅教授八节课的教学态度而被辞退,这使我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争权夺利,这里不需要这些,需要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们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军政府的办公室里是决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思想的,决不会!
很多人看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启蒙思想的著作,里面的文字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有人说,读着他们的文字,感觉就像热血沸腾一般,那是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在刺激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扣人心弦,他们的作品不仅让进步的青年、学者为之振奋,而且也让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特琳娜二世这样的封建君主为之击节,这就是民主的思想带给人们的震撼。我来到这个北大的原址,看着这些照片图文,我同样也能感觉到相同的感觉,看着这些文字,我就像是在品读一部民主著作一般感觉自己的精神为之一震。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十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当时有学生回忆说,他们看到校长先生在风中无声垂下热泪,风将先生的头发吹乱,然而先生却在鼓励所有的学生,这让看到这一场景的所有人无不感动。我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没法为这样的精神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他就是在亲手将这所学校的奠基拆除。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即使在日占时期将校长换作是周作人也丝毫没能改变这所学校所应拥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之所以钦佩北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支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如是说。而实际上,在这栋四层占地不大的教学公寓中,通过我们参观陈独秀、李大钊的工作、生活的原址,我们感到,当时的中国是有所有拥有这样进步思想的人们所支撑起来的,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否,决定在他的精神是否已经坏死,坏死的精神足以让一个民族休克甚至死亡,而在当时,我们的民族在这样几间小屋中散布出了新的生机,而且是蓬勃欲出!
我们从这里的每一扇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可能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
保存它,保存它,永远保存它!
如果有人怀疑中国缺乏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的精神,那就来看一看这里的展览。我们找到,在进德会的名单中,要成为丙类也就是最高级别的品德兼优的成员需要不吸烟不喝酒,而当我们发现,蔡元培先生和李大钊先生的名字写在了乙等一栏,讲解员告诉我们——蔡元培先生喝酒,李大钊先生抽烟……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正是在这里,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回顾那段坎坷而又精彩的历史,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波澜壮阔。
这是1篇观后感,但是也不仅仅是1篇观后感……
其实说,在这里我们应当找到许久迷失的自我,需要认清我们将要前进的未来,还要知晓,何以有我们,又何以有我们的未来……
下一篇:祖父的园子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