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精选10篇)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一篇】
背包虽小,却强有力地展现了司法的力度和温度。通过观看该剧,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人员,应当学习赵晓海法官用心用情服务人民的精神,主动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情怀,真正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二篇】
时长2个小时左右的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观毕,那个骑着电动车、背着双肩包的社区巡回法官在脑海久久萦绕。如果不是这部剧作,我可能还不知道在首都北京的小胡同里,还有着这样穿街走巷、把公平正义送上老百姓家门的“背包法官”,背包里装的是国徽、法袍、法槌和案卷,心里装的是人民群众。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能动司法理念的生动实践,看到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光明未来。
无“小”无“大”,案案在心坎里
提起法官,老百姓心中闪现的第一印象永远是身着法袍、胸戴法徽、手持法槌,端坐于审判台上,身后的国徽散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芒,让人觉得很亮,也让人觉得好远。这部话剧刻画的法官形象却与之截然相反,是亲切的、真实的、接地气的。法官是职业人,但不要忽略他们同样也是普通的、平凡的社会人,会因为衣食住行而发愁,也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忙碌。剧中赵法官在胡同法服站耐心处理了一起又一起纠纷,从婚姻调解到交通事故,再从遗产继承甚至到洗衣纠纷。实际上,这正是基层法院法官的真实写照,基层的案件多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案”,但“小案”却不代表是小事,记得之前在全院会上,冯院长曾谈到过基层法院是没有那么多要案、难案去办理的,但是不是只有要案、难案才能体现法官价值,对我们来说是“小案”,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大事。虽是“小案”,却不能小看,更不能小办。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不是空洞的、苍白的,而是铿锵有力的,公平正义从何而来?我想就从这些“小案”里来。
有理有据,句句在点子上
剧中赵法官全方位展现了一名优秀基层法官说话的艺术,首先就是要会说法,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官语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法律,从法出也循法行,和当事人的沟通交流应以法律规定为根基。其次是要说理,既要讲清法理,又要讲明事理,还要讲透情理,才能让当事人了然于胸,从而以理服人。都说北京胡同是最能感受人间烟火的地方,“人情儿”“老理儿”在整部剧作中贯穿始终。赵法官懂世故、通人情,晓之以理,逐个击破一个又一个纠纷。最后要说情。国法、天理外即人情,司法办案讲求三者的平衡,这在古今都是相通的。剧中人物金奶奶是一个“好面儿”的老北京人,赵法官懂得照顾情面,巧妙化解,就是做到了与人情相融、情同此心。这与张军院长强调的“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以‘如我在诉’的要求做好司法审判工作”正是不谋而合的。
我想,这是剧中人赵晓海法官的故事,是剧作原型冯晓光与赵海两位优秀法官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默默奉献的法律人的故事,也终将会是你我的故事。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三篇】
2月22日上午,我们集中观看了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该剧以基层“背包法官”赵晓海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其调解几起案件的形式深刻重现了当前我们基层法院法官及其他司法辅助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这部话剧不仅以小切口出发向大众讲好了法院故事,让百姓更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工作,同时,也为我开展日常审判执行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促推解决纠纷矛盾。“多讲一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效果才会更好。”剧中,因老奶奶砍伐了自己种的树,被园林局工作人员通知将对其进行罚款。在听证过程中,赵晓海法官向老奶奶耐心细致地解释了原因并向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安抚了老奶奶的不安情绪。而且就处罚方案积极与园林局工作人员沟通,为老奶奶争取到了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张军院长讲过,群众到法院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走程序的。如果我们仅仅生搬硬套法律法规,机械司法,最终对案件的处理并非能够让当事人服判而息诉,甚至可能导致案件二审再审,极大消耗当事人及法院的精力和资源。多倾听当事人的诉求,找寻纠纷解决突破口。剧中周工与其妻子闹离婚,赵晓海法官并非是直接打断他们,而是让双方先陈述一番,反而能更有利于找到案件处理的突破口。实际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案件的当事人面对法官可能更想说说心里话,发泄心中的不甘不满和遗憾等。所以只有走近当事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案件的处理上才会更有利于我们找到破解方法。时代楷模鲍卫忠常年奋战在执行攻坚一线,案子再小,他都追求案结事了人和;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他都以心换心;他把当事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像家人朋友一样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只要群众有需要,休息日、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都是他的办公室……这些事迹和道理都提示着我们在工作中要以“如我在诉”的态度来处理好每个案件。法律是有人情味的、是讲温度的。有时候案件的解决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突破,多方了解与当事人有关的情况,可能会更妥善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纵深推进诉源治理,源头化解纠纷隐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关注身边的细节。比如剧中提到胡同里新装的护栏引起了多起事故,赵晓海法官就准备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来解决潜在的纠纷隐患。诉源治理就是要把纠纷解决在源头。我们平时做工作,不仅是来什么做什么,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存在的潜在风险,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和解决。比如枝城法庭在案件审理中发现当地土地纠纷涉诉案件多发,便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向当地党委政府发出司法建议并得到了有效回复,对后续可能存在类似情形案件的妥善处置有极大帮助。我们要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不断做好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诉调对接、诉前调解等工作。加强府院联动,做好与综治中心衔接,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让大量简单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和初期,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
“背包法官”赵晓海说:“作为一名法官,代表着的就是法律”。我们每一名法院工作人员,同样代表着法律,也更代表法的温情。法治之途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都散发法治之光,共同谱写新时代法院工作的美好蓝图。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四篇】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法条堆积,法律是要有人情味的、有温度的。”《鼓楼那些事儿》中的赵晓海法官如是说,也如是做。
该剧以社区巡回法官赵晓海一天的工作为缩影,讲述了身边无数基层法院法官真实的工作现状。剧中的赵晓海法官是一名36岁的年轻法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不同于其他电视剧中穿着法袍、拿着法锤、坐在审判台上的法官形象,而是骑着电动车、背着法徽、每天走街串巷地为群众解决婚姻家庭纠纷、遗产继承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案件。乍一看都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小案”里却有“大民生”,这些案件关乎到家庭和谐、邻里关系、社会稳定。针对不同案件的现实情况,赵晓海法官采用背靠背调解、情义调解、亲情调解等多种调解方法来进行调解、打开当事人之间的心结,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小案”。剧中赵法官对于面临行政处罚的金奶奶的请求,懂得说“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话”,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与执法人员沟通,最终寻求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体现了法治的温度;但是在面对反复变卦、请求不合理的吴德普时,却态度坚决、严守底线,这体现了法治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他敏锐地察觉到交通事故多发地的栏杆设置有问题,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的可能,及时约见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解决,真正做到了“抓前端、治未病”。
除此之外,剧情之中穿插的赵晓海法官的个人生活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不同于之前大众观念里对于法官的刻板印象,这部剧里展现出来的法官更贴近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会在休息时间通过打王者荣耀放松,也会面临事业和相交多年女友二选一的困境。当他得知女友坐上了一架风险未知的飞机且联系不上时,内心是无法克制的担心、害怕,但他却能及时调整情绪,继续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这是我们作为年轻法官助理要磨炼和学习的地方,工作的时候切忌受自身情绪的影响。后来在调解遗产继承纠纷案件时,被情绪激动的大学生王凯失手打到,在他的书记员准备报警时,他急忙阻止,避免了事态恶化和矛盾升级,最终成功调解了这起案件,也解开了王凯一家人之间的心结,这也是我们年轻助理应当具备的心理准备,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委屈,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一枝一叶总关情,就像剧中的赵法官一样,我们办理的案件看似不起眼,但是用心用情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又何尝不是在传递法治的温度与力量呢!每一个基层法院工作人员都曾像赵法官一样遇到过困境、受到过委屈,但那又何妨。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五篇】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塑造了以赵晓海为代表的“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的社区巡回法官的鲜活形象,讲述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能动司法故事。这部作品接地气,有人情味,充满“烟火气”,生动展现了基层法院工作的真实场景和基层法官的酸甜苦辣。
在观看话剧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觉得感同身受,因为剧中呈现的很多场景就是我们工作的日常,既充满了繁琐、忙碌和疲惫,又时常在纠纷解决后获得小小的成就感。剧中的法官也不再是手拿法槌高高在上的庄严肃穆的形象,而是一个接地气、办实事、有血有肉的人,既有作为法官该有的责任与担当,也有着作为普通人的压力和困苦。看完话剧,我深受触动,同时也不禁思考,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岗位需求呢?我想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要有坚定的信念。法院是一个讲政治的机关,法院干警必须心中有党,要学深学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法院也是一个权力机关,拥有着司法、执法权,法院干警只有不忘初心、信念坚定,才能抵挡住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是要有学习的能力。法院属于业务机关,主要职责是执法办案。要想把案件办好,必须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综合能力。法院干警尤其需要注意克服怠惰思想,时刻把学习作为立身做人的必修课,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学习办案经验技巧,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全面提升执法办案综合能力。
三是要有负责的态度。基层法院的工作是非常繁杂而忙碌的,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更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法院干警必须学会调整心态,克服浮躁情绪,愿意沉下心来干事,认真对待手中的每一起案件,发挥好调节关系、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的作用,并在干事中总结归纳经验技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是要有担当的精神。司法审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院干警不仅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敢于担当的自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坚守底线,避免任何不正当的干预,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的底线。
五是要有为民的情怀。司法权是人民赋予的,司法为民是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法院的案件标的往往并不大,但却关乎着每一个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法院干警必须深刻认识肩负的工作责任,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杂而错为。要俯下身板,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方式、理解得了的法理、接受得了的道理执法办案,老百姓才会信服你,纠纷才能得到实质性化解。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六篇】
“背包法官”深入社区千家万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向我们诠释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法条堆积,法律是要有人情味的、有温度的”。作为基层司法人员,应当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以“如我在诉”的切身体验和“小案不小办、小案事不小”的政治站位,聚拢市井烟火气,处理好百姓身边琐事。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七篇】
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鼓楼那些事儿》中的法官,我应该如何处理好社区中各种案件呢?处理老百姓的纠纷正如话剧中所展现的那样,是非常接地气的,通过穿梭于社区之中,用家常便饭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这种接地气的精神,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八篇】
《鼓楼那些事儿》通过讲述基层法官的能动司法故事,生动展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让人民群众了解到基层法官工作的苦与乐,也了解到走街串巷巡回工作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人民法官,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大力发扬“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的泗水精神,努力打造泉乡人民法庭“枫桥经验”升级版。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九篇】
鼓楼社区,胡同纵横,这里有老院子亦有新文化。在这里,“流动法庭”开到了家门口,通过讲述“背包法官”赵晓海的工作经历和司法家常事儿,为观众们展现了法治与人情温暖的奇妙结合。
精巧而又形象的舞美,生动鲜活的京味儿人物,贴近现实而又艺术化处理的叙事线索,在一方舞台上更深刻地反映了法律与京风、京情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们共睹了司法下的诸多“微观瞬间”。
整部剧围绕着“背包法官”赵晓海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他以鼓楼苑社区为岗,凭借智慧和坚守的精神,灵活和包容的态度,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并解决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角色的塑造上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关怀,将法与情、治与理相结合,真实而又立体。观众在剧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背包法官”的聪明才智,更能够体会到他与社区居民间那份浓厚的情谊。
而故事中的鼓楼苑社区则成为整部话剧的背景,通过展示社区居民的生活琐事,让观众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舞台表现上的京风。社区是司法与人民之间的桥梁,通过法治的力量,社区居民的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在百姓中间,离群众最近”,这种以社区为中心的视角,使观众对法治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也为今后的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整部话剧以深刻的京味儿人物刻画和生动真实的情节设计,展现了法治与人情之间的微妙关系。观众们在走出剧场时,内心不禁涌动起对法治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通过赵晓海和社区居民的故事,让我们向有责任、有信仰、有担当、有温度的“背包法官”致以崇高的敬意!
《鼓楼那些事儿》话剧观后感【第十篇】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以一个骑着电动车,身背国徽的“背包法官”赵晓海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基层法官在深入社区治理时遇到的点点滴滴。在皇城脚下的北京二环鼓楼湾社区,不仅仅有老北京人的恬淡和阔达,更多的是你我熟知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传统的“人情世故”和现代的“司法治理”在此处汇集、碰撞,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的特点,也考验着每一个立志维护这一方水土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者。在剧中,赵晓海不是身穿法袍,高举法槌的传统法官形象,而更像一捧水、一阵风,滋润干涸的心田,吹散矛盾的阴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丈量法律的温度。
在基层要完善诉源治理,将矛盾消灭于萌芽。在审理案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恶性事件的起因往往是一次简单的争吵或者冲突。恶意的种子入了土,时间便会让它长成矛盾的藤蔓将当事人纠缠住。这时候,基层诉源治理就应当成为一名园丁,及时剪除枯萎的枝叶,除草杀虫,保持整个花园的整洁与健康。当前,宜都法院始不断加强诉源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的解纷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基层要提高干警素质,做神通广大的多面手。在话剧中,“背包法官”赵晓海就体现了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他虽然尚未结婚,却对离婚调解信手拈来,几句话便让高材生夫妻重归于好;他虽然下沉基层,却也对专业的园林绿化法规了如指掌,让金奶奶免交罚款,减轻了生活的重担。基层绝不是躺平养老的“流放地”,而应该是年轻干警的大学校、竞技场,在基层熔炉中锻炼出一身本领,反哺到司法事业中去。除了要在基层工作中锤炼技能,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时刻内省,时刻学习。我院组织的研学启航读书班就是一个绝佳的平台,让年轻干警充分交流,思维碰撞,激发研究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育我们成为高素质的政法干警。
在基层要牢记司法为民,用真心诠释法律的温度。剧中的赵晓海像一个大男孩,微笑着面对邻里街坊,在唠家常的过程中解开当事人心结,以求同存异的同理心连接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自然也换到了当事人的一片真心,纠纷得以顺利解决。作为党员,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政法干警,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司法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真心换真情,学习赵晓海法官司法为民的精神,不断提高司法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上一篇: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