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望道观后感大学生 电影望道观后感范例3篇
望道观后感800字1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年轻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年轻人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也是“真理之甘”的缘起。
3月24日,早春的廊坊乍暖还寒、晚风微凉,而壹佰剧场的一号演播厅内却春意浓浓、座无虚席,民盟廊坊市委组织全体盟员观看电影《望道》。影片片名源自陈望道之名,也透露着“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陈望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修辞学家,也是我国完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人。同时,陈望道先生也是民盟的旗帜性人物,1951年由史良、沈志远介绍加入民盟,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复旦大学校长等职。
影片以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线索,塑造了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群像——百年前,他们正青春,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作为一部致敬信仰之作,《望道》向百年前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致敬,也是向所有昨天和今天的“正青春”的信仰者致敬。100年前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无畏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
正如导演侯咏如所说:“《望道》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它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目的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同龄人’的精神状态,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望道》电影背后的故事也同样精彩。为了这场相隔百年的青春对话,电影剧组在十几所高校募集了上百名群众演员,由学生来演“百年前的自己”,也借此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党史。导演侯咏感慨:“100年前的那群年轻人,他们大多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我们希望电影《望道》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看见100年前‘90后’的精神力量。是怎样的信仰,让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从影院出来,晚风吹过脸庞,寒意略浓,我不禁拉紧了衣领。“百年前一粒火种,汇成漫天遍野的火海。”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又充满了信仰的力量和火热的激情:在大的时代变迁中,人们如何守望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何追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革命征途中,既有不懈奋斗,也会大浪淘沙。师与友因为信仰聚集,也最终因为信仰分道扬镳,在重要关口上作出了不同的抉择。幸运的是,陈望道先生以及众多先贤们在历史的交叉口上,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望道观后感800字2
信仰是石,擦起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亮希望之灯;信仰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信仰是路,引你走向黎明。4月7日,我有幸参加民盟南通市委组织的电影《望道》的观影活动。电影的开篇画面是陈望道孤身站在废墟里侧影,右上角两行字“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就这样一个画面,仿佛有股穿越的力量,能感受到他的呼吸和情感,感受到他面对理想和信念时的那种热爱和坚定的力量。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场景,1920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29岁的陈望道正夜以继日地翻译中国第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天陈的母亲心疼儿子,给他端上来一盘热乎乎的粽子和一碗红糖,嘱咐他粽子蘸糖吃掉。陈望道因为过于专注于翻译,误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经母亲提醒后,陈望道笑着对母亲说:“这墨汁与粽子搭配起来吃,甜得很!甜得很!这是信仰的味道!”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铺下了最坚实的第一块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进程。十几年后,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就是1920年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如夏征农所说的:陈望道是“新文化运动”的老战士,从五四运动到他逝世,对发展我国新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片名《望道》不仅指影片的主角陈望道,更意指的是一代人的信仰与追求。影片从刘烨饰演的男主角陈望道的视角入手,多线叙事,刻画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群像。交织在陈望道身边的主要人物有独立果敢、互相扶持的妻子蔡慕晖,见证了什么是“灵魂伴侣”;有与他亦师亦友、因“非孝”一文激起千层浪的学生施存统;有作为他的挚友、邀他翻译宣言的陈独秀;也有后来与他分道扬镳、走上反革命道路的戴季陶;还有逃婚的林茵、追求进步的杨阿龙等等。影片叙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百年前的热血青年在风雨飘摇的旧社会拼搏奋斗,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历程。这个过程中,有困惑也有挫折,甚至还要面对死亡和别离,但心中有了信仰,认定了前进的方向,便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地砥砺前行。陈望道是影片中所有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看着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时代里来来回回,那稚气的脸庞,稚嫩的肩膀,却挺起了一个国家的脊梁。
陈望道他们作为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有志者,是那群逆境之中仍然胸怀信仰、用热爱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青年人的真实写照。《望道》让我们看到了那代人的信仰和坚持,执着和奉献。坐在影厅里心潮澎湃,二十世纪的党史回溯在我们眼前,历久弥新的中华精神回荡在我们的心间,通过影院的屏幕,在时空的那头他们似乎在苍穹里对我们微笑……现在的我们与曾经的他们,脚踏同一片大地,仰望同一片天空,我们终于生活在了他们所期望的未来,这不啻是一次穿越百年时空的双向奔赴。纪念峥嵘岁月,坚守红色的信仰,传承红色精神,望道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辈将秉承先辈精神,继续前行,求索在路上。
望道观后感800字3
没有永恒的孤独和绝望,有黑暗的地方,必定有光。那束光,是信仰,是灵魂,最原始最热烈的追求,它在心中某处,在失意之时给人最耀眼的火光。电影从刘烨饰演的男主角陈望道的视角入手,以事件进行串联,呈现那个年代的故事,跨越几十年的全景式演绎。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角色刻画,将角色的心态与为理想和事业奋斗终生的情怀进行了联系,让青春热血的气息以更为丰富的维度、更有层次的视角传递出来,把我牵着走进了那个年代。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青年人,甚至是孩子们太需要红色电影深入信心了!展现望道先生为了寻戈、捍卫自己的道,为正道、大道,奋斗不止。谁能想到,我国完整译完《共产党宣言》的场地竟然是一间柴屋,两条长凳架起一块木板就是书桌。桌前,有一位年轻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帮忙整理被褥时问:红糖够不够,用不用再加一些?够甜了够甜了,望道先生回答。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红糖一点没动,儿子口中却满是墨汁。原来年轻人竟蘸着墨汁吃的粽子。这是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当《共产党宣言》被翻译出来的那一刻,我感到莫名的感动。新中国需要的不就是那一代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嘛。
一百年前,他们正青春,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作为一部致敬信仰之作,《望道》向百年前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致敬,也是向所有昨天和今天的“正青春”的信仰者致敬。100年前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胸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无畏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
正如导演侯咏如所说:《望道》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它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目的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同龄人”的精神状态,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我们党一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斗在路上,有多方寻求救国真理的陈独秀、陈望道,有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黄大年。正因为有无数个他们在艰苦付出。才有我们今日中国的繁荣。
从影院出来,晚风吹过脸庞,略有寒意,我不禁拉紧了衣领,百年前的一粒火种,汇聚成为了漫天的火海。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充满了信仰与力量。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他们的伟大,历史书太大,一页便是他们的一生,在此向前辈们致敬!
上一篇:老师鼓励的赠言(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