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感言【热选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志愿者感言【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志愿者感言【第一篇】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16-02
一、志愿服务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是: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指人们在正式(非私人)场合中,在一段时期内自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术。对于志愿服务,人们要进行务实的考量和安排,比如志愿者维持生活所需的费用、交通费以及安全问题。根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的章程,志愿服务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1.志愿服务个人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志愿服务可以将大学生的知识变成实践,提高了应用技能。比如科技电脑维修服务,在维修电脑的过程中,志愿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维修,遇到问题后又迫切需要自学新知识,这就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志愿者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学习如何招募、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义工队伍。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了社会、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志愿服务所传递的爱心和关怀能够满足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精神需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有助于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而且,当爱心在人际间传播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时,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志愿服务能够使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心怀感恩之心,传承社会美德。就现实而言,服务对象一般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有效拉近他们与社会的心灵距离,并促使他们以感恩之心继续回报社会。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活动缺乏长期性。志愿活动很多是学校团委或系部团总支临时发起的,这些活动本身没有长期性,比如临时的赛事服务、临时的大型活动服务等。组织者通过通知临时招募,没有专业的培训,更没有专业的组织建设。组织者只是简单介绍服务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可。活动一旦结束,组织立即解散,志愿者又回到游离状态,等待下一次招募。若是活动较多,则招募频度较高,反之志愿者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参与。志愿活动缺乏常态化、长期性,造成志愿者各类活动都参与,但各类活动又不擅长的结果。
2.志愿组织不健全。志愿服务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队伍,否则像一盘散沙,缺乏目标和方向,缺乏制度和培训,所以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组织,这样才可以安心和全力地服务社会。目前高校基本都成立了专门的义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但是很多队伍只有有任务时才聚合在一起,平时没有组织内部的建设活动,更缺乏相应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甚至组织领袖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整个组织是松散的。对组织成员而言,每次高校志愿者组织纳新的时候,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会降低。很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成员大多由新生或低年级的学生构成,高年级学生则因为学业原因或者是兴趣降低、激励不够等原因退出,即使选择留下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对于整个组织建设非常不利。
3.培训机制欠缺。志愿者不仅仅完成规定的任务,他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甚至在国际赛事服务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范。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将文明、友善以及高素质传达给受服务的大众,起到宣传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刚加入志愿服务的同学们而言,绝大多数缺乏志愿服务的基本素质。他们只有一腔热情,但缺乏基本的礼仪、与人沟通的技巧,甚至个别志愿者出现着装不整齐、言语不友善、举止不文明的情况,甚至心态偏激,认为我好心好意服务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终导致整个志愿者队伍受到负面影响,进而损害了学校形象。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志愿者培训。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培训,也没有长期的培训计划。从培训人员、培训方案到培训内容都是业余的,随便找个做过志愿者服务的老师或学长,从自身经验谈些感受就算培训,这样的培训作用不大,错误的看法、不专业的知识还会误导志愿者今后的工作。
4.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奉献,不求物质的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者连最基本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都不需要,这不符合人性。正如享誉全国的优秀志愿者丛飞所唱“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事实证明,正是人们的认可、感谢,以及社会对志愿者的激励,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尤其对于刚刚加入志愿组织的新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5种层次,而对于志愿者而言,社交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需求。这些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精神激励实现,比如评选优秀志愿者、树立典型,对他们进行表彰,宣传他们的事迹。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没有形成可行的激励措施,导致该表彰时没有表彰,评选优秀也是随随便便。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打击了积极性,丧失了坚持的信心和动力。这不仅仅损害了一个善良的人,更损害了整个志愿者服务的风气。
5.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我国高校志愿服务领域涵盖很多,比如扶贫济困、扶幼助弱、社区服务、帮老助残、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慈善招募,甚至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服务。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很狭窄,仅仅重复地开展去敬老院、清洁卫生等活动,这些活动没有太多的技术需求,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不多,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成功的活动策划具备执行力和吸引力。具体包含活动前期的调研、论证、预期,活动组织流程、细节准备以及事后评估。但是不少志愿活动实际组织时,缺乏调研论证,对帮扶的群体缺乏基本的了解,盲目开展活动。调研问卷编制草率、不科学,调查对象选择随意,根本不具备应用价值。活动结束时一哄而散,虎头蛇尾,没有活动总结,失去了最好的经验总结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是很严重,既耽误了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它主要包括被高校全体志愿者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高校志愿者队伍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体现在每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服务态度、服务理念等方面。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鼓舞力,激励着一批批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投身于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在高校要大力推进志愿者精神文化建设,凝练志愿服务口号,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志愿服务典型。借助主题教育活动,聘请知名学者开展以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讲座,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邀请优秀志愿者开展讲座,分享他们志愿服务的幸福;树立学校优秀志愿者,广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开展有意义的志愿活动,让学生感受志愿服务带来的快乐。
2.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以专业化推进规范化,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高校要依托高校教师、社会人士,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积极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编辑相关培训教材和志愿服务手册,通过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形式,重点抓好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建设。
3.组织建设。高校自上而下组建一支志愿服务的管理队伍,形成以校团委领导的,二级学院负责的管理架构和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组等组成的组织网络。最终实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有序,执行到位。各组织内部开展相关培训,定期召开会议,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总结工作的执行情况。要把志愿服务作为评选优秀干部、党员发展的实践环节,要有专人负责,要逐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招募注册、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形成一支能吃苦、高效的志愿者管理服务队伍。
4.品牌化建设。品牌,在《牛津大辞典》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事实证明,品牌既是特色,又具影响力。当今社会差异化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胜出。志愿服务遍布社会,义工服务处处开花。要想赢得资金支持、赢得队伍的稳定,需要创出品牌。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结果,需要从一开始谋划发展,精心确立目标和发展方向,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发展中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培训,对于的确能产生影响的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章洁。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沧桑,2012,(6).
志愿者感言【第二篇】
一、适应形势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情况是在不断发生和变化,作为基层工作者,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办事能力,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学习,在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的同时,今年以总书记的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理论学习为主,通过学习能够初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到今天,江总书记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以及为什么要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基层工作虽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去指导,但如何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更能长远的发展,就是要求基层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要学习政治,学习法律法规,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对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
二、从思想上扎根基层,与时俱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到基层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科普志愿者真正的安心基层,热爱农村,埋头苦干,心系百姓,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首先,要带着感情工作。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这方土地上的父老,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因为热爱农民,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总有使不完的劲,在校的事情做起来也是兴致勃勃。其次,要不辱使命,认认真真地抓好每一项工作。在基层,就要俯下身子,沉入实际,和农民交朋友,把农民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再有,工作要有韧劲。自工作以来,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工作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但是我始终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切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才使我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在新形势下,科普宣传工作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宣传形式上,要善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既注重“阳春白雪”更注重“下里巴人”,千方百计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是宣传生动活泼、入心入脑,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观念创新。在社会主义的正确领导下,现在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村里宣传事情都靠广播,现在显然已经打破了正中单一的方式,村民可以通过宣传栏、电视、电话、电脑等通讯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
当前全球环境状况的现实是:“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界也将以其不可征服的力量向人类进行报复,而觉悟的人类似乎不再依据自己无穷的智慧来征服自然了,而是正试图建立一种与之更加和谐的关系,人类的目光开始更多的投向未来”。否则“扭转人类遭受巨大不幸和地球发生突变之趋势只剩下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了!地球是有限的,不加限制的人口增长构成的压力,对自然界的要求,可以压倒为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所做出的任何努力!”因此全球环境状况可以这样评价:“局部有所好转,整体还在恶化,形势相当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其中,“生命之伞”臭氧层变薄洞开、大气污染严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致使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加剧、水资源馈乏并污染严重、海洋毒化、农田破坏、滥伐森林、动植物物种减少,有毒化学品和核污染废弃物猛增、环境公害损失巨大,人本健康状况恶化、以及全球每天以25万人的纯增加(注:全球每14个月纯增加约1亿人,地球上的资源最多能养活80亿人,现在已达到68亿)这是对地球最严重的危险!这一切绝非危言耸听!
同时,保护环境不单纯是政府行为,更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举一个小例子:人们都知道粮食、蔬菜、水果被污染后会影响健康,但不知道一节废旧电池当生活垃圾丢弃在自然界将污染1立方米的土壤。这个知识在发达国家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而我们的居民即使知道也照扔不误,因为他找不到回收旧池的地点。因此,利用社区科普大学这个平台,宣传环保,唤起民众环保意识,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造福子孙后代,这是我作为一名老环保局工作者择善而从,责无旁贷的义务。
三、继往开来,不断创新
志愿者感言【第三篇】
志愿者面试与其他职业的面试技巧有所不同,由于志愿者要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故在着装、外貌、形象、气质等方面要尤为突出。志愿者在礼仪、语言、表达方面也要表现良好,做到志愿者应有的职责。
面试时,穿着大方得体、整洁,坐姿端正,面带微笑。积极发言,有自信,要收放自如。不要戴各种首饰,穿正统着装,发型要大方,体现出自然、气质的精神面貌。
普通话和英语在志愿者看来尤其重要,建议大家在面试的时候不要太过紧张,尽量将语言表达清楚,要适当地运用停顿、语调等手段来增加语言效果。说话时,要语言平和,音量不要太过响亮和微小。
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流畅清楚,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意思,善于运用语音、语调、目光和手势。面试时,思路要清晰流畅,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每句话有运用自如。面试回答问题要注重诚实,热情,要富有朝气和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回答时也要点到自己很注意细节,具有吃苦精神。
有较好的交际能力,对于交际礼仪较为熟悉,面试场面活跃便能胜人一筹。曾多次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丰富且认识深刻,对志愿者工作充满激情并且以此为乐者在面试时便多了一块筹码。
志愿者感言【第四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
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短缺
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二)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志愿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积极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与专职人员的合作,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拓宽了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
2、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在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及志愿人员工作的价值虽然已经被普遍地承认和认同,但对于如何进一步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志愿人员在志愿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志愿人员人力资源等等,往往被人们忽视,非营利组织通常将志愿服务当作开展工作的辅助手段,认为志愿人员的地位和岗位是短期的和不明确的,一旦志愿人员完成任务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志愿服务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源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特点: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人员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人员的参与是建立在自己对社会与自身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在参与过程中,不存在强制力的约束,也较少有功利性的诱导。这种参与并不受制于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权威,其进退也不为世俗的利益交换所左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次,志愿服务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是辅助其完成自身职能的手段。非营利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在编人员,但是由于公共事务的大量增长,使得这些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相关服务需求的大幅提升,而志愿人员的加入则从人力成本、技术资源结构诸方面提供了有益的、低成本的补充。再次,志愿人员在志愿服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一方面,作为编外人员,志愿人员的参与对于相关部门的工作只是起着一种辅助作用,志愿人员一般总是从事那些没有被做完的工作,他们本应是置身于组织内部既有的规则(包括潜规则)、氛围、人际关系之外;但是实际上,志愿人员参与到组织的相关工作中,自然成为部分参与者,甚至是完全参与者,不可避免地受到组织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使志愿人员的工作心态产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影响志愿人员的参与初衷与热情。
志愿服务活动的上述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一)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使命都抱有较为一致的认同,而这种条件对于一般的组织来说是难以充分具备的。
(二)志愿人员参与动机的多元性导致组织需要兼顾更多的激励因素
志愿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出自个人的自我动机,而每个人因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个体的经历不同,参与的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同时参与的志愿性、无偿性则使得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更应该得以满足。志愿人员中有的人是为了实现个体价值,有的人是想实践所学专业,也有的人可能只是受亲友的影响而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参与动机的多元化导致组织在对志愿人员进行激励时必须兼顾更多的因素:个人成就感,专业能力的提升,团队的和谐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种情感需求等等。仅就某些必要的物质回报而言,组织也要考虑到成员不同的要求,必须尽可能的满足组织成员多样的需求,但这对于作为微利组织的非营利组织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当志愿人员在组织中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之后,志愿服务的参与便失去了初始的动力。
(三)志愿组织的管理特征导致志愿人员绩效评估的困难
首先,志愿组织的松散性特征与组织的不规范性特征相伴而生,在一个内部缺乏权威,规则地位缺失的组织中,很难想象绩效评估能够有效开展。其次,绩效评估对于组织成员的约束力较为缺失。对于志愿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等非志愿组织中受到的绩效评估会给自己带来诸如薪酬、升职等压力,而类似的压力在志愿组织中都几乎不存在,在重在参与的信条下,干得好不好绝对抵不过干得快不快乐,绩效评估的结果能否起到督促与激励的作用完全要看个体的感受。绩效评估的困境,最终会带来组织整体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下降。
(四)志愿服务的辅、补充性地位使得志愿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志愿人员的加入从人力成本、技术资源结构诸方面为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职能的行使与完成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这种补充对于相关的组织而言并没有附加太多的成本诉求,这是非营利性组织对志愿服务与志愿人员青睐有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志愿人员群体仿佛就是一个招之即来、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库,而且铁打的部门,流水的志愿者,对于部门在编成员的培训与开发都尚要顾及人员流动带来的培训成本损失,更不用提编外的志愿人员了。培训与开发缺乏的后果,就是相关部门的志愿人员在志愿服务中不能很好的实现部门的任务,甚至有时会损害部门本身的形象与职能实现,同时也造成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大部分尚停留在廉价劳动力的层次。
(五)志愿人员体制上的编外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参与性之间存在矛盾
志愿人员需要不断在编外人员与参与者之间进行角色的转换,这给志愿人员的角色定位与扮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表面上看,志愿人员虽不能享受组织内部在编人员所能享受到的各种待遇与福利,但也不涉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利害关系,身份更为超脱,但是实际上因为志愿人员身处于组织之中,从事着组织所需完成的各项事务,毕竟能够感受到组织的内在氛围,也能窥探出组织的瑕疵。组织内部呈现出来的些许负面情况如:人浮于事,组织职能的正当性等等都会让志愿人员反思:从事这样的工作值不值得。参与热情的维持需要多重因素的保证,如果因为身处其中而对参与的价值产生怀疑,就会影响这种参与的持久性。
三、非营利组织应以人为本,建立一套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制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和引导,通过能反映社会需要的“使命”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吸引志愿者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工作。
(一)保证志愿人员成功融入组织之中
保证志愿人员成功融入组织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志愿人员应当接受培训,知道应该如何完成其任务,以及组织的工作表现标准是什么。他们需要不断的训练,需要看到成就,得到自我实现。志愿者是基于对组织的宗旨、价值观的认同而加入其中,志愿者不支薪,在经济上并不依赖于该组织,有些甚至还是主要的捐赠者,所以他们要求从工作上得到比支薪者更大的满足。他们最需要的是挑战和满足,他们需要了解整个组织的使命,并且将其作为人生信念。同时保证志愿者也融入到组织文化中,通过强化组织文化能使组织对志愿者产生巨大的维系力,对志愿者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从而孕育无限的创造力,使组织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具有可实现性和巨大的凝聚力。
(二)尽力避免商业化和官僚化的负面影响,维系组织文化,并且建立志愿者与组织的良好沟通机制
非营利性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商业化和官僚化的负面影响,维系组织文化,并且建立志愿者与组织的良好沟通机制,使之感悟组织文化,了解组织的运作实情,以有效地开展人本管理。这也是志愿者人本管理的精神内核。对志愿者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志愿者不是处于机械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我管理的主动状态,主要运用以下的机制:
1、激励机制。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旨在形成志愿者内在强大的追求动力,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而对于志愿者而言,则主要是靠精神激励,激发其荣誉感,满足其成就感。
2、压力机制。因为志愿者的工作是基于志愿的一种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所以,灌输目标责任压力并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3、实施目标管理,使其真实地感觉到工作的意义,看到工作的成绩以尽量克服其惰性。
4、约束机制。通过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志愿者的行为有所遵循,使其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凡组织皆有一定的制度,非营利组织也不例外。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通过约束机制,使志愿者的行为更加符合组织的实际运行情况,更好地为组织提供服务。
5、保证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使志愿者深切体会到作为组织的一员,享受到的来自组织的关切。这也是一种激励和增强凝聚力的手段。
6、选择机制。志愿者不像组织内的专职人员,对专业的背景与学习经历要求不是很高。他们的志愿工作更多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因此,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的机会,既可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
7、环境影响机制。包括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的影响。因此,组织内专业化的主管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对志愿者加以积极的引导。
四、结束语
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政府在人的管理上的共性的话,志愿者管理则鲜明地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性的、策略的和成功的志愿者管理将产生持续不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志愿服务的普及和志愿精神的光大,不仅可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克林格勒,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屠呦呦获奖感言精编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