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感想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汶川地震感想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汶川地震感想【第一篇】

5月12日,它本来应该是白衣天使的节日,而在今年,它却成了四川人民一个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噩梦。因为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8级大地震。共同阅读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最新,请您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1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许多房屋都倒塌了,人们都被埋在了废墟下面。特别是很多学校,师生们还来不及逃离,就被埋在了那大块大块的混凝土下。

这地震的威力是多么大啊!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水库裂缝……这种种情况,显示出了地震的强烈无情。可是,震灾无情人有情。当得知汶川大地震后,全中国人民行动起来了,炎黄子孙团结起来抗震救灾,和灾区人们一起并肩作战,用爱心战胜震灾,迎接光明。

“一方有难,八方援救”,在这场30年来最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每处受灾地方,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每位志愿者、自发的救援者都在不尽余力地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抢救着每一条生命,帮助灾区的人们重新站起来。

在后方,全国都掀起了救灾捐款的热潮,每一处场景都令人感动,有八十岁的老人、拾荒者、乞讨者……捐款捐物帮助灾区的人们。同样,我们学校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也组织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同学们都踊跃捐出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压岁钱,有五元、十元、一百几百甚至上千元,帮助灾区儿童重建家园、重返校园。我们的钱虽然不多,可是我们的行动都是发自内心的,无论是捐多少,都是我们向灾区儿童伸出的温暖的手,希望能带给他们战胜灾难、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心。

加油吧,灾区的人们!我们都是中国人,同心协力,团结起来!我们和你们心连心!

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2也许在此时,在四川又有一条生命因地震而丧失,也许在此时,一个昔日和谐的家庭因地震耳破碎!面对着一切有一切的悲剧,难道您此时就不想为他们说些什么?

相信大家都已经找到了,20__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级的强烈地震,给我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房屋倒塌,掩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废墟里隐藏着许多美好的梦想;废墟下一条条生命在痛苦地挣扎着,他们还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在抗在前线,在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救援人员永远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清晰、有力,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他们永远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的可能!

也许在此时,在四川又有一条生命因地震而丧失,也许在此时,一个昔日和谐的家庭因地震耳破碎!面对着一切有一切的悲剧,难道您此时就不想为他们说些什么?为他们做些什么吗?我们热爱生命,如果我们付出的爱能让更多生命延续,那样我们的生命才有价值!

这场无情的灾难,使我们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四川省内,房屋已经坍塌了许多,因地震而掩埋的人也不计其数。灾难无情人有情,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我们的兄弟姐妹正在受着折磨,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一点点帮助吗?哪怕是一元钱、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也是我们的一片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让我们不分你我,不分远近,让最美的太阳永远照耀在人们的上空;让最美的微笑永远挂在人们的嘴边;让最坚定的信念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是我们最好的诺言!

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3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

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

汶川一震,举国同悲。人间臻悲,天地动容

黑纸白字上的死亡人数每增加一个,这世上曾经鲜活的生命就会减少一个;时间每流逝一秒,一条生命得以存活的可能就会减少一分。。此时此刻,生命,高于一切、大过一切、急于一切。

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许多生命尚未充分展开便直接面向死亡,让许多也许普通至极的生活理想从此归于死寂,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物伤其类,何况生命如此成批成批的倒下,在废墟中被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灾区同胞的痛苦与呻吟,需要被听见,需要生者用尽一切力量去拯救正在受苦受难的灾区同胞。

有许多人在灾区奋力营救,或者正在奔赴救灾一线的路上,而有更多人也许无法去往灾区,冲向废墟,用脚感知大地的创痛,用手扒开掩盖在身体上的砖石尘土。但我们有心,灾区同胞的生死下落、性命攸关,会触动每个人心灵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心灵,可以超越一切时空阻隔,宛如在场,感同身受。

我们的眼里充满泪水,我们的心灵充盈悲痛,让我们携起手,让温度相互传递,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同胞祈福。我们并不只有心灵,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我们可以伸出手臂,献出红色的血液;我们可以解开包囊,捐出灾区急需的物资。忙碌者请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行走者请暂时停下赶路的脚步,为灾区同胞默悼、致哀。我们还可以点燃蜡烛,奉上鲜花,去照亮层层废墟下、阖上双眼的另一个国度的夜。

灾区不是一座孤岛,灾区同胞不是自然宿命的牺牲者,让我们做一切能力所及的事情去护佑和温暖,让我们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同胞祈福。

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

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420__年5月12时14时35分,在家上网写作的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屋子的晃动,鱼缸里的鱼也在拼命的跳着,只有短短的三分钟。所有的人们都意识到地震了!外面都是喊叫声,妈妈也在楼下喊我,我走到窗边回应,外面人们都匆忙奔跑着。

我意识到是发生地震了,在处理好家里水电开关后,在监狱里值班的哥哥打来了电话,听到我在家,直接就骂我怎么还不跑出去,又问我妈妈在哪?我说在下面等我,我这就下去。下楼的时候我边给爸爸那边打电话,边想着地震的后果,想着就觉得很可怕,如果地震的震心在我们这里后果是什么?如果……?如果?一连串的如果在我的脑海中跳出来。

爸爸那边一切安好,那边的社区已经组织他们去空旷地带。之后我又开始拨打很多电话,给我牵挂的人,我担心他所在地区受到影响后他的安危,也打给牵挂我的人,我知道他们也牵挂着我是否安好。可惜,信号已经受到地震影响,除了知道牵挂的他还安好以外,其余人都没有联系上。

我的一个老同学老家就在汶川,她是我们成都市某医院的一位护士长,一直忙着抢救病员,都顾不上担心到现在为止都还失去联系的家里父母的安危,有新闻记者采访她时,她什么都不说,只是背过镜头时才掉下眼泪。记得四年前,我去汶川卧龙看大熊猫时,还去我这个老同学家吃过饭,她父母为人善良淳朴。老同学前年在成都买房后,本想接他们来同住,但他们习惯了在当地的生活,说只要女儿幸福就好,想到这里我心里就很难过,现在没有消息,只希望他们二老都平安。

还有一位住家离我近的老同学骑着电动车来了,看到我后她说了声:“还好,看见你没事,庆幸我们还活着。”跟着她就哭了,我们担心其他联系不上的老同学,都开心不起来,心里都难受,突然之间发现生命真的很脆弱,我们能做的太少太少了。地震过后,你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谁?你最牵挂的人是谁?我们心中的答案不一样,但是却是我们生命中最在乎的东西。

无法和外界联系上,甚至就是跟本地朋友都无法取得联系,惟有重新回家,打开电脑,迅速挂上QQ,好让很多朋友看到我还安好。写下《地震时很担心我不能失去你》后又关机下楼去和妈妈会合。

512汶川大地震演讲稿5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县发生了级的极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震坏了一个个城市,令一个个原本很漂亮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还把附近的村庄也震得七零八落,几间学校也不例外,死伤了许多学生。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

灾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党中央的领导到平民百姓都牵肠挂肚,四面八方都伸出的友谊之手,全国人民都表现出对灾区人民的极大关怀,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灾区,各种抢险部队在前线救人,各种医疗队伍,陆续到达灾区,开始了紧张的救援工作。国家领导人温总理不辞劳苦,亲临抗灾第一线,亲自指挥抢险战斗,亲自慰问失去亲人的人们,场面十分催人泪下。我们还看到灾区人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化悲痛为力量,奋起抗灾,英勇无畏地自救精神,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动人场面。

我们学校也发起捐款救灾的号召,大家都在老师、校长的带领下踊跃地去捐款,同学们有的捐五角,有的捐一元,有的捐五元,还有十元的,一百多元的,无论多少都表现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同情心。

我们相信,有全国人们的支持,有灾区人们的自力更生精神,地震震不垮灾区人民的信心和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战胜,灾区人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重建家园,胜利一定属于坚强的灾区人民!

汶川地震感想【第二篇】

接下来的日子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一天比一天狠,恨不得要把它所有的热量一股脑儿的发出来,象对我们有仇似的将大地和我们一起炙烤着。截止今天(7月5日),我们医院的板房还没有搭建,我们只好在帐篷里煎熬着。镇上,学校里的板房已经投入了使用,有个老师在上课时也热得晕倒了,在我们医院里治疗过,可见板房也未必就凉快多少。我们也还是期待着能早日搬进去。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了。

帐篷里,中午热得简直马上就要燃烧的样子,晚上又湿得快要捏出水来。人们饱受湿热的侵袭。床下的野草已有一尺高了,昨晚我还看见一只老鼠还在慢腾腾的爬着,远不象在我们的房子里那样惊慌,似乎这就是它的地盘,我们本该给它腾出来。夜晚,篷子里内外都有青蛙和蚱蜢在不停地叫,似乎要驱赶我们。听说还有人在帐篷外去厕所的路上看见有蛇,弄得晚上很多人上厕所都小心翼翼的。帐篷顶上,不少蜗牛背着它那令人羡慕的房子(壳),仰面停着,炫耀在了我们睡觉的地方,似乎想给我们说,它的房子才抗震呢。

前面提到女儿领过的300元救助,现在听说没有了。不,听说按“都江堰市的文件”(我们没有看见,还听说乡镇上都没有这个文件)本就不该发,理由是父母都有工作单位。我纳闷:哪些人能够得到这个救助的条件,政府发钱之前不就应该向公众公开么?登记时叫我们带户口薄,发钱时签字又按指纹印,这不成了慎重而虚伪的形式么?现在又突然改口(有些同事由于没有时间去,还只领到150元呢),可见政府在发钱时都没有弄清楚救助的条件。这让人们对大力提倡政务公开和提倡诚信的政府怎么看呢?

再说我们“有单位的父母”,医院里,直到今天对外看病还是不要钱的。我们也因此没有一点点收入。几天前,一个卖东西的人问我:

“你们医院还是不要钱?”

“是的。” 我说。

“看牙齿痛也不要钱?”他显然有些怀疑,我想他可能以为最多只有因地震受伤的才免费。

“当然。”我实事求是的说。

“那你们拿啥子发钱呢?”他有些不明白。

“现在没有发嘛,听说以后政府要管我们的。”我有信心地回答,因为我们院长说了政府不会不管我们的。

“政府——”他没有再说下去,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当时一瞬间我真的有种职业耻辱感。真的!从地震以来,我们只发了几百元的钱。政府的救助没有惠及我们“有单位的人”,连无经济来源的子女也排除在救助之外。我们似乎还比不上农民——他们又吃救助,又打工挣钱。(听说这几天,平工都是好几十甚至上一百多一天呢。)

汶川地震感想【第三篇】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关键词:创伤记忆;媒介影像;汶川地震;创伤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45-02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特大地震。这是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和人间灾难,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伤痛与记忆。五年过去了,汶川地震后的每一个周年祭,纪念仪式、地震逝者与生者的影像在媒体中重述,唤起人们对这一并不遥远的事件之创伤记忆。这种由沉痛记忆的周期性重述而被唤起的已经过去并将成为历史的事件,可称为“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所隐含的特质,就是尝试建构具有重大意义的过去[1]。对于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每年事件发生日的纪念也愈来愈成为仪式化的过程,如何纪念与对待过去的伤痛,媒介发挥着积极的历史诠释作用。

汶川地震作为中国当生的重大创伤性事件,媒介在地震周年纪念时都会进行相关的报道,追忆逝者激励生者成为报道的基本主题。而在读图时代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汶川周年纪念专题中,新闻图片等影像成为主要的表达形式。本文以汶川地震五周年网站专题报道为切入点,探讨媒介影像如何重现、建构创伤性事件,又如何重构人们的创伤性记忆?

一、创伤记忆与影像

创伤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及媒介发展理论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创伤”理论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西方理论学者研究在大屠杀等历史事件中人们产生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创伤,多见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与探讨。社会学家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将创伤与社会文化甚至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抹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就发生了[2]。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如何渐变为群体的记忆,形成文化创伤;或者说创伤记忆以何种方式或媒介形式得以保留与传承。可以通过事件纪念仪式、纪念碑(纪念馆)等仪式记忆形式存留创伤记忆,也可以通过事件经历者的口述传承。而在大众化媒介时代,影像与照片的功能在媒介记忆的留存中尤为凸显,因为“记忆是实现历时性和时间延续的器官。从本质上讲,它有两个不同的功能:储存和重建。[3]”影像特别是照片有其复制、固定的形式特点,对于历史性事件的记忆来说,人们通过对影像或照片的回顾,对当时的场景、人、事物进行再现描述,记忆得以重建。因此影像(照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媒介形式,对于创伤记忆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人类学者露丝·利思(Ruth Leys)在其对创伤理论的批判研究中,回到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于摄影照片的思考中。露丝·利思认为如果“传播”创伤体验是“强制性”的重复,或创伤体验是可视化的幻象或“闪回”(flashback),就是会有一定程度的象征和幻想在其中。而象征和幻想的进行就如同罗兰·巴特对摄影照片的反思,在象征与创伤影像之间存在的张力[4]。罗兰·巴特在《明室》一书中,赋予了摄影照片两个概念“意趣”(studium)与“刺点”(punctum),前者为摄影者通过作品为观者展示的文化空间,后者为照片中能刺激观者感官的局部与细节。罗兰·巴特通过自我被摄影的体验,描述到“在摄影的过程中我摆出姿势瞬间变换成另一个自己,而我则提前使自己成为了影像” [5]。从罗兰·巴特运用符号学模式对“照片信息”的分析中,可见照片成为了人们创伤记忆建构的基础,它不仅可以通过摄影者的“意趣”(即所创造的文化空间)来建构创伤记忆,同时,观者通过照片中所各自体味到的“刺点”(即照片刺激观者的某个细节)甚至能重构创伤记忆。

二、媒介中的创伤影像——重现、建构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创伤事件的亲历者或体验、关注者在每年的特定时期或场景会激发起创伤记忆,如事件周年纪念日或纪念活动,特别是某些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媒体会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再现“创伤”。媒体的再现并不等同于创伤性事件本身,它们之间是有差距的。杰弗里·亚历山大认为,创伤性事件与再现之间的差距可以设想为“创伤过程”(trauma process),而在这一过程中,想象支撑了创伤的建构,唯有透过再现的想象过程,行动者才掌握经验的意义[2]。而媒体运用给予人们视觉冲击力比较大的影像照片再现创伤性事件,让受众透过再现的想象过程,来重构创伤性事件。汶川地震是一次重大创伤性事件,留给人们沉痛的创伤记忆。媒体在地震周年纪念时也会以文字、影像等多种形式纪念。在地震五年后,媒体的周年纪念专题中影像(照片)给予读者更多的创伤记忆的想象空间,而这些影像(照片)从不同的层面再现创伤事件。

地震发生时图景的回望,这是在汶川五周年纪念专题中大多会呈现的图景。如人民网的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专题“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以高清横幅滚动模式的图片,就是地震发生之图景:有仍被压在石块下等待救援顽强的男孩、有抱着不幸罹难的亲人痛苦的母亲、有劫后搀扶着痛苦的姐妹、也有在救灾简易帐篷端着一碗米饭微笑的女孩。专题中虽只呈现六幅地震发生时的图片,但这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刺点”,图片中被压男孩期待的眼神、端碗女孩甜美的微笑等,都是刺激观者创伤回忆的细节。而这一具有冲击力的视觉细节图片的呈现,在21CN网所制作的汶川五周年专题“国殇日 长达五年的追思”表现就更为突出。该专题以图片为主体,选取十幅地震中“母亲”的图片。第一幅“定格的母爱: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这是专题中让人痛不忍睹的一张照片,但也最能刺激读者的感官,建构创伤记忆。

汶川地震感想【第四篇】

广东顺德西山小学三(10)班

梁宏臻

去年五月十二日14:28是一个黑色的时刻。在这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级大地震,它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十三亿人的心。今天是星期五,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暖暖五月,微笑汶川”主题队会,和我们纪念这个沉痛的日子。

上课了,两位主持人走上讲台。她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缓缓说道:“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时刻……”大屏幕上播放着汶川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主持人深情地朗诵着:“山崩地裂,震撼华夏,万人罹难,九天同歌,骨肉同胞,心系汶川,神州大地,情暖人间……”我们看着那断垣残壁,听着那废墟中的呼唤,大家静得没有一丝声响。90000活生生的生命仅在一眨眼间,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生活,离开了他们的亲人……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他们在板房里依然坚持读书、生活,和他们比起来,我们生活条件这么优裕,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接着主持人请大家讲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冯典立第一个上台。他动情地说:“一个男生从废墟里被刨出来的时候,手上还握着一支钢笔。地震发生时,他也许正在认真地听课做笔记。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他花样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美好的梦想。当他被装进白袋子时,钢笔滑落了。人们不忍他这么孤单地离开,就把他心爱的钢笔捡起来放了进去……”

感人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我们静静地听着,泪水在喷涌。这次大地震损失巨大,这么多人失去了生命,而今一年过去了,在今天这个纪念日里,让我们为逝世的亡灵祈祷,用我们火热的心为汶川献上一份心意。让暖暖的五月温暖汶川,用浓浓的情意让汶川微笑!

61 1241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