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读后感【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心之力读后感【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心之力读后感【第一篇】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作品,有种清新、安静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于是乎,我从网上买了两本林清玄的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自己的书,可以慢慢读,细细品味,可以勾勾画画,以记下印记再反复重读。

怀着一颗菩提心,怀着一颗慈悲的心,细读每1篇散文,寻找心灵的安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能够有如此让人宁心静气的文字,真的很少见。

也许作者是学佛的缘故,每1篇文字都会归结到心灵,周围的人和事,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的一切的变化,都会表现出对生命的最深刻理解。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又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所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识是说不只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消瘦了来了,衣带渐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意思是说经过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处。

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深刻理解,只有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历程之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内心的最深刻的体悟,才能走向生命的大美。

对生命的化妆,只有体会到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化妆,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心之力读后感【第二篇】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我特爱他的菩提系列散文十书,《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林清玄曾在《凤眼菩提》的自序中说:“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他时,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那么她卖的花一定不会太坏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我喜欢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我最喜欢菜市场卖菜的一位阿婆,因为她梳理得最整洁,笑起来温馨自然,就像她架子上的青菜可惜,这样的惊见是不多的,所以我珍惜这样的缘。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时,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作者所描述的如此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如花的姑娘、充满书卷气的书店老板、温馨自然的卖菜阿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这份爱生活、爱工作的.情绪还会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连没有看到他们的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快乐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凤眼菩提》用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

心之力读后感【第三篇】

有则笑话说的是普通市民的烦恼:有人在火车站错过了火车,心情郁郁,决定去喝杯咖啡。走进咖啡厅发现当日推荐咖啡已经售完,只好买了一杯价格昂贵的特调咖啡,看看价格,心情愈发好不起来……笑话看起来好象是“倒霉蛋的小麻烦”,令人忍俊不禁,但是现实生活中除了过不去的难关,困扰人们的也不过是这些琐碎无聊的小事而已。

现代人发明了“心塞”这个词,可是心到底是被什么塞住了呢?或许不过是心情这只姿态柔软的虫,无法顺利地通过某些事情,才带来了许多的痛苦与烦闷。能够___这些情绪的,恐怕只有现代科技带来的各类享乐了。所以,你会发现压力越大、加班越多的白领,越会频繁地组织聚餐或者派对,好像吃喝玩乐就能让自己释放压力。而事实上,即便到了休闲交际的场合,很多人也不过是各自低头划手机或者沉溺于平板电脑的小游戏中。

早在1951年,美国哲学家瓦兹便于《心之道》一书中警告过读者,现代人产生幸福感的心理机制过分依赖于大脑、依赖于对感官的剥削,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它必须要么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欢乐,要么垮台。”他拿来警醒读者的现代人形象,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对手提收音机爱不释手的人。联想60年后的今天,我们确实无时无地不低下头看手机,好像攥在手里的才是某种力量的源泉。

哲学无法预测未来的科技和时代的变化,但是却能预测到人心的走向和思想的歧途。人们不再需要问路,不再为迷路而忧愁,只需要坐在车里打开gps,好像一切就迎刃而解;人们不再需要“多余”的社交,即便在人流密集的健身房,也可以带上耳机,目视屏幕,按照自己的节奏奔跑;人们不再感受到孤独,因为只要打开手机,就有无数的朋友在和你分享他们的照片、生活状态甚至每餐吃了什么……大量的信息涌来,让你相信自己可以碾压、掌控心情这只虫。然而在瓦兹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它的解决方法是制造出更多的欲望,而这将会导致不可逆的感官的钝化以及大脑的疲累。瓦兹告诉读者,要相信身体的本能智慧,并且把矛头指向了大脑听命于的那个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我”。被“称作‘我’的那个东西——事实上是由持续变动中的经历、感受、想法和感觉构成的一股流。然而因为这些经历包含记忆,我们就有了‘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事物的印象”。瓦兹深刻地指出,我们心中非常固执地保有的那个“我”,是造成不安和焦虑的罪魁祸首,而意识到这样一个“我”的虚幻性,则是通往解决之道的智慧。

这是从东方智慧中提炼出的哲学理念:如果你不那么关注自己,那么没什么可以困扰你。拥抱当下的时刻,超越焦虑,就可以找回心灵的平静。那只小小的虫还在那里,别做个笼子困住它,任它来来去去去,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得到和失去的次数多了,思想的道路反而更通畅了。

心之力读后感【第四篇】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心之力读后感【第五篇】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1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

《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

心之力读后感【第六篇】

一要果行。古人讲“果行育德”。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是“行到有功方为德”,就是做事情要有事功,没有就不算果行。我们做事情,也要有果行意识,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即使是拖地,大家可能都认为是件小事,但如果我们有果行意识,拖得时候就会用心,地就会被拖得很干净,大家看了都很满意,自己也满意,就有了事功。所以,我认为,果行意识是指引我们投注心力于所做之事,从而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二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学专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认为能力不变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奉自身可以变化这一事实能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学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做到不自卑,也不自负。选择好目标,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要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自信。

三要豁达。要学会拓展胸襟。有一句话叫做“人的格局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和胸襟。如果遇到挫折之事,就当做磨练意志的挑战,勇敢面对;如果遇到轻慢之人,要想别人的言行是自由的,他们没有善待我们的义务,如果善待要怀感激之心,如果恶待切不可气恼,因为有一句话说得好:愤怒往往由愚蠢开始,由后悔结束。要学会一笑了之,就当做人生经验的丰富。要明白太阳背后总有阴影,关键是自己要往哪里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多交益友,用正能量旺盛精神,强健心力,保持阳光心态。

四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什么?首先要自省自己做事的坚持精神,要做的事有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有什么失败的教训,明天要怎样做。其次要自省对人的态度。检查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人。我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有1篇文章叫《一生一会》,他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时只为一次相会”。无论相处时间长短,都要珍惜缘分,与人为善,尽到做子女、父母、朋友和员工的本分,做到心中无愧,这样,即使我们的人生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后悔。

心之力读后感【第七篇】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1917年,青年毛泽东写下的《心之力》一文,气势磅礴、格局广大、思想深远,一字一句无不饱含着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无不展现出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无不体现出不畏邪恶的斗争精神。至今读来仍意味深远、发人深省,让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

矢志不移,将人生之“小我”融入国家之“大我”。“志者,心力者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毛泽东生逢“乱象当前之世”,却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生逢盛世,就当肩负重任,就要坚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信念信心,同人民一道拼搏,同时代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书写无悔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作为大飞机人,我们赶上了大飞机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当珍惜难得的人生际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的嘱托,努力在为大飞机事业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铸魂强根,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新学为思想理论之基石、栋梁,新学不兴,御敌难成”。青年毛泽东提出“立新学”的主张与我们党不断探索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大飞机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在前进路上,我们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清醒和坚定,自觉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面对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飞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不动摇、不懈怠、不犹豫、不彷徨,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识变应变,不断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奋力实现大飞机事业新胜利。

聚爱成行,为早日实现“大飞机梦”团结奋斗。“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青年毛泽东在文章最后发出“聚爱成行”的号召,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一脉相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在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要加快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要奋勇攀登一切科技高峰。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永葆奋斗姿态,一茬接着一茬干,更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建大飞机生命共同体,汇聚形成同心共圆“大飞机梦”的强大合力。

心之力读后感【第八篇】

一要果行。古人讲“果行育德”。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是“行到有功方为德”,就是做事情要有事功,没有就不算果行。我们做事情,也要有果行意识,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即使是拖地,大家可能都认为是件小事,但如果我们有果行意识,拖得时候就会用心,地就会被拖得很干净,大家看了都很满意,自己也满意,就有了事功。所以,我认为,果行意识是指引我们投注心力于所做之事,从而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二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成功学专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表明,认为能力不变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奉自身可以变化这一事实能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学会在内心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做到不自卑,也不自负。选择好目标,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要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自信。

后悔结束。要学会一笑了之,就当做人生经验的丰富。要明白太阳背后总有阴影,关键是自己要往哪里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多交益友,用正能量旺盛精神,强健心力,保持阳光心态。

四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自省什么?首先要自省自己做事的坚持精神,要做的事有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有什么失败的教训,明天要怎样做。其次要自省对人的态度。检查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人。我喜欢林清玄的散文,他有1篇文章叫《一生一会》,他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时只为一次相会”。无论相处时间长短,都要珍惜缘分,与人为善,尽到做子女、父母、朋友和员工的本分,做到心中无愧,这样,即使我们的人生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后悔。

《心之力》著于1917年,堪称神州青少年爱国济世精神英武之楷模,曾被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0分,另加5分共105分的超高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救世奇文。其中98%的智慧和分析,早在约100年前就为21世纪中国的各种问题和以后应对各种国内外危险指定了出路,是过去和今后中国自强和自救的真正方向,为我们的前进奋斗亮起了航行明灯。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几度失传。今由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发现并传出。《心之力》写于1917年,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和治国、兴国、强军、外交等理念,从此,毛泽东主席带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自汉唐盛世以来最伟大的千年辉煌。更为惊诧的是即使以今天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来看,《心之力》毫不过时,可见毛泽东主席24岁时的思想如何的杰出与深远。《心之力》俨然就是毛泽东思想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几乎所有新中国的成就早就在此文中预先展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词原来当年是毛主席所用,令人惊叹。

而我是通过老师的推荐,接触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心之力》,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毛泽东如此慷慨激昂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才24岁还是湖南一师的一个普通学生,在面对当时中国落后的局面,毛泽东以长远的眼光分析了中国这种造成局面的原因以及该如何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

当时的中国情况是“近代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实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而毛泽东当时正是一个热血方刚的青年,他对中国这种屈辱的现状变现出极大的不满,对于这种情况抒发他自己的深刻见解,希望国人可以一起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可见其鸿鹄之志,这也证实了伟人的过人之处。~1/4~而作为同是青年的我们,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却缺少对社会的观察注意,我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是忙着打游戏,忙着谈恋爱。对于外面的世界是一无所知,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毛泽东在苦苦的寻找自己,家族,民族,国家的出路,他已经清晰的看到国家的兴旺,需要“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以此为根,以“护持正义道德”为目标,他发下了愿望。他自己对自己的这个愿望形容是“荧荧之火”“星星之光”可见其伟人思想境界已成为雏形,但能量仍非常小。可是他对于这个愿望并不是无奈的呻吟,毛泽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中国种种的磨难,在后面的生命中,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建设工作,就是为了他年轻时的梦想,最终将中国带上了正常的轨道。他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通过毛泽东的这种勇气,我看到了我自己,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垂头丧气的,缺乏一种年轻的朝气与活力。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事情表现出一种莫不关己的态度,觉得自己的行为改变不了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比如腐败、受贿、拍马屁以及表面一套背面一套的小人行为,我们要么是若无其事,要么就是随波逐流,最后从一名愤青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变成一个老奸巨猾左右逢源之人。为什么会这样你?就是因为我们觉得仅凭自己微小的力量改变不了整个社会。殊不知,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被外界所蒙蔽,那么整个社会定会被我们所改变。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心存希望,对自己有信心,那么我们定能够展先出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这是何等大气,然而,不仅仅在于大气,更在于内涵!这就是毛泽东的宇宙观,这就是毛泽东的哲学观!24岁的毛泽东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24岁的毛泽东的心!毛泽东还举出宗教信仰以及古今贤圣的理念为证据,“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新约爱民之改良。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证明了心的力量。~2/4~以下是他的看不惯,解释了“天书”的形成诱发原因:“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他的忧患意识带着热血青年的豪情,更对时局的分析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正如一危在旦夕的病人,其缠在身上的病魔被医术高明的医生一眼识破,并让企图入侵妖魔鬼怪者胆寒!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这里提到了”教化“二字,为什么说”教化为根“,我理解的是通过教育实现降低消耗让每个人转化成能力,在降低消耗中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的”天书“。在寻找这条路上唯一有教育可以做到。简而言之每个生命如果在有生之年可以找到自己的“天书”那么就可以使能力增长,不会平白消耗,成为像毛泽东这样暗读天意的天之骄子。

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这段话讲了找不到自己的”天书“则变成以上这样的愚蠢者。鲁迅先生的《野草》也有类似的描述,同样的见的。这里批评了国人之麻木,并再一次用警告,用心力唤醒沉睡的民族精神。

在当下的今时今日仍然让人对此文有共鸣。对毛泽东的文章100年后不老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好奇,如果毛泽东在世他又会在写些什么?毛泽东完成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天书“,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需要:“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这是他的天书。~3/4~“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所以一个人的强大在于其内心的强大,只有心强大了才能够克服艰难险阻,才能不被外部的事物所影响。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毛泽东认为世间器物的原力是心,即心决定了一切,可见心之力的强大。

读完毛泽东的《心之力》确实对我感触很大,他让我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目光看得远一点,看得广一点,看得深一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不是匹夫,而是有知识有活力的大学生,我们必将创造辉煌,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4岁的毛泽东对文化的认识已经非一般人可比,他也在苦苦的寻找自己,家族,民族,国家的出路,他已经清晰的看到国家的兴旺,需要“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以此为根,以“护持正义道德”为目标,他发下了愿望。

他自己对自己的这个愿望形容是“荧荧之火”“星星之光”可见其伟人思想境界已成为雏形,但能量仍非常小,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如易经中的“蒙”卦,就像在历史帝王群雄长河中拥有了“准入证”一样,如果不是他24年的苦苦寻找他可能发下如上“弘愿”吗?是不能的,他得益于他的童年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感知、认知、变之、论之四个阶段的基础,他才会成为幸运的那个人能找到。是幼年时期那种文化的土壤长出了这样的生命。每个生命成长的空间虽然不同,但君子圣贤寻找真理的目标是相同的,比如孔子,鲁迅也是这样长出来的。毛泽东24岁就找到了起点,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正是因为没有人是相同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基因也不尽相同,所以毛泽东不可以复制,孔子,鲁迅等等先贤圣不可以复制,这正是有趣的地方,也是关键的地方,生命研究院的和先生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成材,拥有属于自己的“天书”,才能让人生的消耗降到最低”毛泽东找到了自己的“天书”,并应乱世出英雄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才长出他这样的生命。

61 3266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