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感言(全文最新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莫言获奖感言(全文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一篇】
关键词:莫言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魔幻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32-01
莫言是我国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崛起的乡间文学作品作家。其作品表达感情十分丰富,其写作手法具有乡土风采,其内在的表达也十分具有内涵性,在“怀乡”与“怨乡”中不断地进行纠缠给人以深入的思维层次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自拔。莫言的文学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许多人来说感觉到十分惊讶,就像是晴天惊雷一般,之前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家突然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人十分的不理解,但实际上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在我国文学界十分的出名,其优秀的文学作品被众多的文学人士所认同,因此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风采,而魔幻现实主义说得通俗一些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不一定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一本优秀的小说就必要有着大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充入其中。莫言曾经也自己谈到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喜欢字随心动、无拘无束,其间有着许多的狂气与豪情,也有着推理与疑虑,也有着正义与争议。这些各种各样不同的元素构成了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这些完全不相干的元素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完全脱离了现实但是又与现实紧密关联的魔幻性的色彩。
除了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还包含了强烈的独创影响力,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对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与模仿,但是却从来不脱离我国实际的乡土情况,在中西结合的情况下,对我国的乡土色彩进行强烈的渲染,运用了大量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包括深厚的想象力与强烈的民族性,这些都在莫言的笔下被无限地放大。可以说莫言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十分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也预示着我国的文学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也会越来越被重视,我国传统的民族风采也会被世界其他各国所感受。
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国掀起了一段强烈的文学风潮,在此之前我国的文学一直处于默默的沉积当中。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具备的哲学性、科学性、现实意义、文学意义有着非常多的推崇者。但是随着中国近现代的过程中崎岖坎坷的情况,文学创作也随之变得十分艰难,尤其是在十年浩劫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真正地进入了低谷。近年来我国的文学作品数量剧增,但是这些作品并不精良,大部分都是模仿与借鉴西方的写作风格来进行创作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文学界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其填补了我国近几十年来文学创作的空白时期,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创作有了肯定的寓意,帮助我国的文学作品进入全球化的文学世界有着奠基性的作用,对于中国的文学界来讲也是如雪中送炭一般,以2012年为起点进行一个好的开端与延续发展。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对于我国国内的文学风潮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帮助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对于我国的文学作品进入到世界文坛也有这非比寻常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与中国政府相关的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我国的文学作品被世界所认可的一种精神作用,是我国文学作品切实有了显著提升的一种象征。让我国的文学界以及文学人士都不断地以走向世界为目标,并不是依靠我国的经济地位,而是依靠文学精神本身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结论
诺贝尔文学奖是目前国际上文学作品能获得的最高殊荣,其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优秀,更多的代表着对于这个国家的文学界的肯定,对于我国文学界为世界文学作出贡献的一种肯定。相信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的文学作品会越来越优秀,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学精神与文学内涵带动到世界文坛中有着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敏。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兼论其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J]. 学评论,2015(6):98-109.
[2]柳欣。国的胜利还是文的胜利――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0-42.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二篇】
中国籍作家在与诺贝尔文学奖上百次擦肩而过之后,莫言终于获得这一荣誉。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这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他本人则“狂喜并惶恐”着。
走近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祖籍在山东省高密县,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共产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他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在社会上反响较大。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得中国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小时候便痴迷读书,常跟二哥抢书看。他抢到书便跑到草垛里去看,被虫子咬过,被马蜂蜇过,但依旧坚持。小学三年级时,他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小学五年级时开始读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同时还阅读了像《聊斋志异》这样一些古典文言小说。那时,方圆几十里内,一个村子里有几本书,他都了如指掌。为了看更多的书,他想尽办法。总是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他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的报酬便是阅读人家的藏书。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被他看完了,实在没书看。他就看《新华字典》。有人曾说莫言能把《新华字典》倒背如流,莫言认为太夸张了。不过,那时他便把《新华字典》读得很熟,有时候甚至能找出《新华字典》中的错误。
各方声音
1。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2。莫言没有匠气,甚至没有文人气(更没有学者气)。他是生命,他是搏动在中国大地上裸的生命,他的作品全是生命的血气与蒸气。(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家族》的出现,乃是一次生命的爆炸。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作家,没有一个像莫言这样强烈地意识到:中国,这人类的一“种”,种性退化了,生命委顿了,血液凝滞了……在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他始终是一个最有原创力的生命的旗手,他高擎着生命自由的旗帜和火炬,震撼了中国的千百万读者。
――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缺席》(1998年)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进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长春的贺信
历史脚印
鲁迅 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相商,拟提名作家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感觉这是一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询问鲁迅的意见。当年9月,鲁迅回复:“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就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老舍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透露,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参评诺贝尔文学奖。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1966年就已经去世。而诺贝尔文学奖一般不颁发给已故之人,最后,那年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沈从文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表示,沈从文入选1987年和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的候选名单,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不过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巴金 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的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著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莫言观点
1.关于荣誉:不希望引起莫言热。莫言在见面会上坦承,并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尽快忘掉。
2.关于和平:应搁置争议。在会上,莫言对争端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争端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解决争端,打仗并不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3.关于爱国:不会出国定居。在回答记者是否会选择出国的问题时][,莫言幽默地表示,“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不会出国定居。
4.关于人格:感谢批评过自己的朋友。“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
5.关于心灵: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在被央视主持人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6.关于财富:无功不受禄。莫言获奖后,陈光标发帖表示,将送给莫言一处位于北京的别墅。莫言表示,无功不受禄,不要陈光标的别墅。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三篇】
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及到对他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很多人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但仍然可以信口开河,肆意攻击。甚至有人以为莫言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作家,靠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炒作才爆得大名。其实,近年来莫言一直出现在诺贝尔传闻名单之上,各种传闻或风言风语一年一度地满天飞。只是今年传闻依托着新媒体的新力量,传播得更加迅速、更加广泛而已。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处在争议漩涡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带来了几乎决然相反的争议态度,而与他及他作品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惊人,在专业数据库里,可以搜索到大量与莫言相关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他在中国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创作成就已经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的肯定,其中重要的有: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从1988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翻译《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起,莫言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作品也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是对他文学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四篇】
莫言获奖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家世界性的最高承认方式,对中国作家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其获奖的特殊意义还在于,他并没有去做一个“持不同政见者”,没有表现出一种脱离中国社会和体制才能创作的特定形象,而是在现实条件下,书写出他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文学,一定意义上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气象。
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政治”。他出身农村、当过兵,现在是作协副主席,有着官方的身份,他的获奖引起了争议,使那些充满政治无意识的“中国式的解读”失灵了,使得标榜客观性、推崇艺术自律性、遇到中国文学不自觉贴标签的西方媒体轮空了批评的靶子。相对于其作品的具体性、真实性和丰富性,面对其比较公允的文学立场,这些流俗的标签和批评都不再适用。
文学意义上的莫言
莫言获奖,可谓汉语文学凭借自身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把世界目光引向中国作家,成就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进行密切交流的契机。
就文学性而言,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有其创作的独特性和话语表达方式。只要认真读过莫言的《酒国》、《生死疲劳》、《十三步》、《蛙》等小说,就不能否认,莫言的思想与艺术高度绝非表面肤浅的“迎合现实”,而是令人震撼地挖掘了现实和历史中最隐秘的真实,并且用各种富于魔力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进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话语能量。
莫言是躁动在中国大地上裸的生命的宣泄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和他的《红高粱》的出现是一次生命力的昂扬勃发。在层层叠叠、积重难返的教条窒息下,只有生命原始欲望的喷薄,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燃,才能让中国从垂死中恢复它的生命。无论是透明的红萝卜和赤热的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都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从《檀香刑》、《四十一炮》,再到《生死疲劳》、《蛙》,莫言以强劲的想象力与磅礴的魔幻笔触,书写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张扬了民族心灵的生命欢歌。
在遗嘱中, 诺贝尔希望把奖金“授予在文学领域中创造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莫言的“理想倾向”是以魔幻的书写方式显现的,经由莫言的特异文字,可以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的小说像热闹的农村喜筵,夹杂着中国悠久的叙事传统和技艺。他的小说里,汉语言所负载的巨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显现了当代阿拉文库惊人的包容能力、吸收能力、夸张变形能力,以及戏仿或“恶搞”能力。这种史诗性的综合包含着巨大的话语张力,再现或者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内在令人震撼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他以地方性的中国式叙事,对当代中国经验做了有力的表达;他的汉语阿拉文库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
莫言的语言并非“狂欢化”,而是带着悲伤的从土地中蹦出的泥土腐味。莫言也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停留在“伤痕文学”上,而是在超越中升华为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他以其有意味的文学形式,既凸显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味,也扬弃了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民间性”中本质的欢乐精神。莫言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常强,在他的作品中会看到纷繁的色彩,有时候会感觉“土得掉渣”,但由此显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同时,他的叙述技巧又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从而是一个奇妙的结合。这位中国北方农民的儿子,用语言的犁头,犁开了古老中国乡村沉默的土地,从大地的深处开掘出钻石般光芒四射的文学矿藏。
当然,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文学意义上的莫言,引发人们重新关注文学,思考什么是“作家”。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知名汉学家马悦然一再所讲,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文学。莫言获奖是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成就,而不是其他,既没有必要将其获奖过度拔高,也无须上纲上线。莫言的文学成就建立在他卓越的文学语言、结构和表现能力,以及他的丰沛人性关怀上。莫言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
作为文化符号的莫言
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很多人的眼里,莫言得奖被视为一个超出文学意义的“文化事件”,把世界眼光引向了不可小觑的中国文学,表征着国际主流社会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可,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符号”。的确,莫言获奖意味着中国文学不再是隔绝、封闭的,正在融入世界文学。如何借助这个文化符号的力量,通过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全方位关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加快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进程,获得世界的普遍认同,而不是急于把它“产业化”,成为当下必须思考的事情。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五篇】
《红高粱》的作者就是莫言。我读到莫言的简介,从此知道这世上有一个艺术学院文学系,冥冥中向往。
1998年我考入军艺文学系,做了文学系的第二届研究生,师从写过《莫言论》的张志忠,莫言的同学黄献国、朱向前、李存葆等先生。
这最初的缘,自然来自莫言。
入学刚数月,我就有了采访莫言的机会,恰巧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说有关。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马悦然,在不少场合演讲,都说国内最有希望获奖的是莫言。这条新闻很有价值,一家刊物希望我采访一下莫言。我早先对莫言就有好感,便欣然前往。
那时候莫言的长篇只有《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一晃十五年,莫言获得传言里的诺贝尔文学奖,众望所归。
也可以说对莫言而言,这个奖迟到了十五年。这十五年,莫言即使不再写小说,也完全够资格拿奖。
这十五年的意义,对莫言大不一样,起码北京的房价上涨十倍,奖金不增而减,原先可以买1000多平米的大奖,现在就只能买100多平米了。
这十五年的意义对我也很不一般。
我写莫言的文字前后近十万,赞美、批评均有,赞美的很少有人读到,批评的却已天下传闻,因为那本著名的《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这本书非我策划,但作为好友,人家向我约稿,要求多说不中听的意见,少讲好话。莫言、贾平凹已经很强大,说好话的太多,他们不需要说好话,任何批评都动摇不了他们在当代文学里的地位,他们是“皇上”,我们就是来向“皇上”进言。
我觉得有理,未曾多想,就开始傻愣愣“挑刺”,“片面的深刻”,一挥而就,感性有余,理性欠缺,更不全面。他的《丰乳肥臀》一直没买到,他获诺奖后我才拜读。
这书经过一番“包装”,隆重上市。
我这才知道其他的评论家,包成了“伪批评家”,而莫言、贾平凹、王安忆这几位我最喜爱的中国作家,也包成了“伪作家”,做了我们的“对立面”。
大概不这样“决绝”,这书很难卖?
拿到样书后,我摇头笑笑,抗议说:如果莫言、贾平凹、王安忆都是“伪作家”,那国内就没有真作家了。策划人也朝着我笑,我只能表示理解。
自然,这本书的影响力超出了我的想像。
在我看来,莫言他们的作品恒在,怎么解读无损于作品本身,阅读者仍得去买过来看,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因为各人的喜好不一,别人爱得死去活来,在你眼里可能什么都不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确信,莫言是那种值得大家阅读,进行评价的作家。
既然他早在1998年就已是小说“大师”,应该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们所做的,无论是捧场,还是敲打了杂音,那都是“锦上添花”,会让他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读者。
如果毫无关注,那作家才是应该着急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则说,“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这应该代表瑞典文学院的意见,认同者有多少,只能留待历史来评价。
至于德国汉学家顾彬批评莫言时说,1949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这句话并不很恰当。因为1949年以后,仍有精妙浑厚之作,尤其篇幅不长的作品中不少。
我揣测顾彬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说这番话的,但是杨绛、王安忆、阿城、黄国荣、阎连科、贾平凹、曹乃谦、李锐、郑义、刘恒、章诒和、韩少功等人的代表作,语言都很精湛。莫言早期的中短篇小说,语言也不错。汪曾祺的语言,无论小说、文论,还是散文,都深得传统文化底蕴,不让乃师沈从文。这都是茅台、五粮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