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例【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邓小平文选读后感范例【汇编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

从《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等公开发表的著作看,邓小平理论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重在实践。   从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看,他是个出生入死的实践家   少年时期,为觅真理,小平同志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回国之后,在与“第一代领导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打江山过程中,从“百色起义”到苏区工作,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从“油印博士”干起,慢慢成为“军神”、“政神”,无不与“实践”两字紧紧相连。邓小平同志胆略过人,这与他积极实践实事求是的秉性风格有关。他一再宣称“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文选》三卷第209、249页),我就是“相信毛**讲的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82页)。正是有着这种敢于从实践中求实的精神,在中央苏区抵制“左”倾领导时,他被打成“毛派”;十年“内乱”时,他是“**”的反对派;在对“两个凡是”问题上,他是否定派;在面对僵化体制上,他是改革开放派;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他始终坚定不移,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独特的个性,充满着敢为人先的实践风采。回顾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重温《邓小平文选》,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血汗,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过程看,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还是实践   结束“**”,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的经济从“崩溃的边沿”拉回来,进而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神来之笔。为杀出一条血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少学者认为,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讨论实际上是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哲学前提。   在此前提下,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实践开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实践家的博大胸怀,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书写着新的篇章。农村一系列改革的成功,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了温饱和实惠。农稳政通,政通人和。之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大胆举措,改革了政体,搞活了经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使中国各条战线的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实践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三大,着力论述了“生产力标准”,使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讨论的新热点、思想解放的新起点、各种科学理论观点的核心问题。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作为评价革命实践活动好坏之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的祖训。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便提出并论及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80页)。   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中,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只有使生产力发展,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等论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又比如,在改革实践进程中,每每遇到各种错误思潮和阻力,他就重申这个标准、强调这个标准,要求全党同志在改革过程中紧紧把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哲学前提下,通过积极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如果说“实践标准”只解决了人们认识论范畴上的一些偏差,那么,“生产力标准”则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协调了认识论与历史观两个领域的敏感关系,揭示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同时,“生产力标准”对“实践标准”具有一种导向作用,两者用于检验的对象不同,这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大的飞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各种理论偏差和迷惑困扰着中国,姓“社”姓“资”等争论,在搞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热点。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以理论家的简洁和实践家的胆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党的十四大将这石破天惊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表述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这个标准,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是前两个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综观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具理论代表性的“三个标准”,可以这么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精华,全都蕴含在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积极实践之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源头是“实践标准”的讨论,核心内容是注重实效尊重实践的“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从《邓小平文选》主要篇目阐述的重要观点看,邓小平理论完全建立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尤其是第三卷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探索实践中求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邓小平许多充满个性的论断中领略其精神:   一是家喻户晓的“猫论”。这一论断饱含哲理,实事求是,重实际效果而忌花拳绣腿,始终坚持了“实践标准”。猫之好坏,不看重其毛色音质个头,只看它是否能逮住耗子。何其生动实在!何其鲜明扼要!推而广之,以猫喻人喻事,情同一理。衡量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好坏的标准不在其说得如何,外形怎样,关键要看“履行天职”的效果。“猫论”反映出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风采。   二是关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邓小平指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73页)。回顾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无不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中走过来的。所谓“走一步”,就是在看准目标之后,按照一定的决策、措施大胆实践;所谓“看一步”,就是在慎重地走出一步之后,对这一步的实践结果进行检验,看它进行得怎么样,有何经验教训。“看一步”即反馈,把原来决策了的行动效果收集起来、分析研究,以便通过调校使下一步走得正、行得实,快步走向预定目标。所谓“走一步看一步”,说到底就是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每一步,让事实说话,用效果来证明决策的正误,而不要等到有了全面成果后再去回头看。由此可见,这“走一步看一步”的六字方略,充满着实践标准的哲理,是小平同志为适应瞬息万变的改革开放新形势而在思维方式上作出的重大突破,有着鲜明的思想解放意义,是邓小平理论中鲜活实践色彩的一个形象表述。   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路该怎么走、河将怎么过?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唯一的办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用小平的话来讲,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走一步看一步”是在决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解决如何走好的问题,属常规实践的话,那么,“摸石过河”则纯属试验性探索,是面对全新课题所采取的办法,属非常规实践,适用于没有先例的实践。后者比前者的风险更大、难度更高。小平同志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通过“干”这一具体实践,明辨是非,评判得失,争取时间。可以说,“摸石过河”是我国新时期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邓小平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运用,是充满实践哲理的睿智创举。   四是“敢闯敢冒,大胆试验”的思想。小平同志是思想解放的先驱,“敢闯敢冒,大胆实验”是他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主持全面工作后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许多篇目中都有角度不同但精神一致的阐释。概言之,他的这一理论仍然强调实践。其精神实质是:   (1)敢闯敢冒勇于实验,首先要解放思想,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更新思想观念,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敢闯的主体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劲,要有敢冒险、敢为人先的气魄。实践出真知,而在实践中如果没有先走一步的勇气,主体精神状态上没有胆略,不敢闯,人云亦云,墨守陈规,就永远杀不出一条血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   (2)敢闯敢冒勇于实验一定要“看得准”。要把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不能瞎想蛮干,不能重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老路。敢闯的前提是要思考与摸索,坚持实事求是,力求“看得准”。只有看准之后,才能甩开膀子大胆干,通过实践结果验证看得准不准。   (3)对上述两点,不是一般争论问题、裁决问题,而是一个试验问题,即实践问题。小平同志最讨厌耗时无功的无谓争论,反复强调争取时间干。思想解放了没有,看问题准不准,只有通过“敢于试验”这个环节才能清楚。可见,“敢闯敢冒,大胆实验”的思想,深含哲理,环环相扣,其中包含着闯的精神和闯的行为。没有敢闯的精神,思想僵化,就不会有闯的行为;反之,闯的行为、冒的行动又必须既是创新的又是科学的,创新是指走新的路子,科学是指通过试验,要用实践来检验。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2

作为藏二代的我,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爱好文学阅读,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勤读书”的习惯,最近再次拜读《邓小平理论》一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万千感慨在胸中澎湃、呼之欲出,想写下点什么,但却不知该从何处下笔。手捧书卷思索万千,回眸自己学习走过的几十个时光,喜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祖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远眺祖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从心底更加感慨今天祖国的巨大变化,更加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感念为亿万中国人民铺就康庄大道的中国共产党!   站在中华之巅,回眸华夏历史,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国情,传承马列主义翻开了中国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科学体系。当然,我们不难看见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站在中华之巅,回眸西藏巨变,西藏作为祖国西南边陲之一的民族自治区,自1959年民主改革,特别是1965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全国援藏省市的无私援藏、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区30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经济、社会、民生、稳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感慨的成效。如今的西藏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安居乐业、尽享着新西藏发展形成的成果,全区上下日益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社会安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和谐发展局面。   站在中华之巅,感悟学习乐趣,态度——以常学之心,逐步提高新能力,学什么?怎么学?毛**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态度是前提,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我,将常怀勤学的心,从该理论著作中学习精髓,领会学习内涵,在今后的文学写作道路上更加钟爱文学写作,也将鼓舞我更加学习、更加提升;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方法——以敬畏之心,做好本职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在写作的路上不断摸索、不断改良、不断较量、不断总结、不断抉择、不断超越。   感受、思索——记得我的一位学习良友,他常说:不学习,工作就难以创新;不思索,工作就难以开展;不借鉴,工作就难以突破;不总结,工作就停滞不前;不交流,工作就缺乏活力;不宣传,工作就没有特色”。我将牢记教训,不断学习思索借鉴总结交流,感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感悟学习的内涵。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3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谈及理想和纪律问题,并把它们称之为“我们的真正优势”。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严明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团结一致是顺利推进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讲话节选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题目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今天读来,仍然可以给予我们诸多深刻启示。   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之所以强调理想和纪律,既是针对全社会思想政治状况而言,也是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后各种思想思潮扑面而来,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里面既有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也有暗藏祸心的歪理邪说。社会上一些人的思想受其影响很大,如何应对确实值得思考。   邓小平曾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对于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党中央保持了清醒头脑,并有充分估计。党中央对一些错误倾向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坚决和果断的措施。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整党任务。《决定》列举了“三种人”,严重的经济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以权谋私、严重损害党和群众的关系的人;长期在政治上不同中央保持一致、或者表面上保持一致实际上另搞一套的人等。邓小平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党内的危险因素、腐败因素,是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严重表现。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农村改革取得一些成效的基础上,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如何确保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党中央提出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主要观点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邓小平,深知中国共产党靠什么才能生生不息、永葆朝气。改革开放后,他多次谈及理想和纪律问题,并把它们称之为“我们的真正优势”。   坚定理想信念是战胜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邓小平还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严明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邓小平指出,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的,缺一不可。没有理想,一切向钱看不行;没有纪律,搞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以及其他种种不正之风也不行。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无论是不是党员,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纪律里就包括这一条。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团结一致是顺利推进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坚持理想和纪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团结奋斗。邓小平指出,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成功的。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就指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1985年五六月间,他又指出,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内部就成了一个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   重要启示   时代发展进步了,一些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一些痼疾也在翻新变样。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但我们仍然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用理想和纪律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好精神上的“钙”。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社会思潮多样多变,各种思想交流交锋日益明显,一些错误思潮对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体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不动摇,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只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和考验。   增强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有了理想,还要有法律纪律作保障。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要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挺在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的纪律更加严密严肃,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日益好转,赢得了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拥护。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形成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凝聚和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共同奋斗。应该说,理想信念不坚定、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极大。邓小平曾经强调,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继续依靠理想和纪律的“真正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4

最近,趁闲暇时间,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这本书,由人民出版社一共分三卷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它讲述了一位伟人在其辉煌一生的不同阶段中的各种重要讲话、文章和着作,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他遥远又亲切的形象深深地征服了我,使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邓小平同志,能够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因为他经历了与众不同的坎坷一生。邓小平也如同那些历史人物一样,是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他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在父亲严格而又谦和的教育下,形成了自信、有抱负而又处事果断的处世态度。在他到法兰西求学时,他过的十分的艰苦,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漂泊过许多的地方,而他却一直都坚持不懈。后来他遇上了周恩来,在周的影响下,他开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而后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虽然,邓小平身处国外,但是他仍然心系祖国的形势变化,在祖国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毅然回国与同胞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邓小平虽曾三起三落,却从没被真正的打倒过,他总是从一次次的磨难中,积累经验,纠正自己的失误,再以郑重、严谨的态度做出符合实情的科学判断,走出一条新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而第二卷收入了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最重要的第三卷记录了邓小平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着作,这一部分内容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部分,其中的言论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邓小平同志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之后,我认为作为时代的代言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新一代的代表,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而目前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积累知识和经验,掌握不断创新的科技,不要让过多的课余活动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知识的天堂、智慧的书屋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殿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5

一向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不感兴趣,在一次次被公式电影把政治灌输到脑中后,开始了对这类题材电影无可抑制地烦躁。政界勾心斗角的剧情,一炮轰死几百人的场景实在没有什么看头;有时对纪录的人物有好感的,也被高大全的幻影逼迫得喘可是气来。又也许,其实我本身就没有看过几部相关题材的好片,所以“小平你好”这片子在课上播放出来,我对自我体验到感动也有了惊诧。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能够与他相媲美的,仅有以往的毛**、周总理。“三落三起”,是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是他心怀大局的胸襟与气度;而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不得不为邓小平深深地鞠上一躬。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当时的录像照搬到荧幕上的,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感动莫名。

在很多的场景中,仿佛自我也处于那些高压的风口,很茫然无措,只能看着他举重若轻地谈笑风生;也仿若是抓着最脆弱的钢管,而潮水涌至,可是自我心中平定,明白总有渺渺的期望积聚,然后澎湃出来。

短短的一部影片也许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然而人们会明白、会记住,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于科技与教育,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邓小平都是无愧于人民“小平您好”这一满含敬意的称呼的。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生前的丰功伟绩,也在于身后的深远影响。邓小平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研究,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我“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在最终,看到他说期望活到1997,亲自到香港走走。真是酸楚,这就叫做命运弄人。尤记得1997年看着《中国少年报》整版的黑白,没有太深切的难过;如今想来,人不经历些事,总是无法感应到一些情怀的。

我其实一向认为,与其承认时代造英雄,倒不如说是很多英雄创造了一个时代。我不会盲目崇拜一个国家领导人,可是邓小平所折射出来的沉稳与果决,实为我所期冀的品性。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6

对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新时代下的研读,以及通过研读汲取新时代最需要的“营养”,我们可以从理论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进行。

一、要创造出先进的、正确的理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首要的意义在于其理论成果是划时代性质的理论,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说它是划时代的,是因为与以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和研究相比,它最突出的是科学的界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共产呢?共产简言之即共享生产资料,因此,人们通常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当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拥有这些本质特征的即为社会主义。但是从特征去定义本质却往往会偏离本质,因为本质具备的特征并不一定都会外在表现出来,也并不一定会被人掌握,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方法。

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界定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抓住了本质,告诉大家社会主义追求什么,要实现什么。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不止一次提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邓小平的理论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正是在这一科学的论断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一系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

同时,把它称之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也是有原因的。十四大报告[2]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为“十年**”结束后仍然迷茫的国家建设者们拨开了重重迷雾,并指明方向。

在这一理论中首先对于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中国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定位下,中国建设者们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它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道路,并且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指路明灯意义的理论。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中汲取的经验,必须在理论的建设上保持正确性和先进性,尤其要对我们所处的阶段有明确的界定,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3]中明确了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相信党中央作出这一判断一定是在充分认识当今中国的历史轨迹和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摸着石头过河——社会建设试点先行

摸着石头过河,是陈云[4]同志提出的,后来都用来对邓小平同志在完全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的前提下所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进行的简要概括。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这种观点多次出现,比如,在关于股票问题上,邓小平指示,可以小范围放开,如果是好的就可以逐步全面放开,如果不好,强行关掉就是了。

“摸着石头过河”作为边摸索边去做,大胆地去闯的意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运用。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所以要敢闯敢干,在摸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醒说[5]:“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还指出[6]:“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他还指出[7]:“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近些年,许多人认识到“摸着石头过河”不应该不要理论指导的所谓“胡乱摸索”,而是尊重规律、稳步前进,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尝试探索。这与陈云同志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原意是相符的。例如,最近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好多重要领域的国有企业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的公司,这一点并不被所有人看好,可能会对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造成影响。这种担心是理所应当,并且折射出另一种担忧,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掌握已经不满足改革的需要,现在的尝试是有风险的。

不过在新时代,发展仍然是我们最大的诉求,不能为了这一点点的风险而不敢尝试,总的基调还是应该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直以来,我们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发现采用设立试点的方法去检验一项政策的好坏,这种方法非常的有效。面对接下来的社会建设,我们要继续坚持使用这种方法。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7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第二代领导的核心。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党和军队的重要职务,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为粉碎***做出艰苦斗争,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伟大胜利,取得经济、政治、社会跨越式发展。他三落三起的坚毅品质,以及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改革全面胜利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值得我们学习。重读《邓小平文选》后又有许多新的感受。 

一、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邓小平同志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寻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之路。经过实践考察和切实感受,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带头人和实践者,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有了此种认识,确定了他始终实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说过“我是人民的儿子”,他始终把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战争年代,探索民族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社会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初心,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始终站在人民的利益上的。 

二、高度敏锐的洞察力。***粉碎后,国家处于动荡和迷茫之中,如何发展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摆在人民面前的主要问题。他主张确立建设四个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纲,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自己主动承担教育和科学方面的工作,因为他清楚,没有教育和科技的现代化,就没有其他三个现代化,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解放了当时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推动全社会对教育和科技的认识和发展。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是不会认识到以此为突破口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具体的工作是无法解决全社会的思想问题,大多数人还禁锢在旧思想中,他组织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进一步拨清人民心中的雾霾,解放思想为国家的发展扫清思想的障碍。八十年代初期,在国家刚刚走上正轨时,被打倒的大批老干部刚刚恢复工作时,他又敏锐的认识到接班人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出老一辈的领导当前主要任务是培养接班人。这是何当的英明。 

三、无与伦比的执行力。***粉碎后,邓小平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恢复高考,为国家培养选拔人才是当务之急。他当机立断决定恢复高考,并且就在当年恢复。在决定那些人能参加高考时,分歧很大,他确定老三届和知青都能参加高考。而且是在极短时间内组织两次高考。在日本考察后他认识到我国钢铁工业的落后,提出建设宝钢,当时我国的外汇总共600亿美元,建设宝钢就要200亿美元。拍板建设宝钢是需要很大的执行力。特区建设是国家确定的方针,但建设中牵扯的税收、资金、利润、土地出让金等方方面面涉及政策、姓资姓社等问题。为了解开这些束缚手脚的问题,邓小平指示按照实事求是和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两条原则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使具体执行政策的人问题迎刃而解,执行力得到大力加强。 

四、勇于担当的魄力。1975年,是邓小平第二次进入国家领导核心。国家经历了*****的动荡,国家经济,军队院校,农村工作,城市工作,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命脉都期待整队。邓小平同志大刀阔斧的对各方面都进行治理整顿,这些整顿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中的错误进行改善,这是关于对*****的评价问题,与毛泽东**的一些看法是不统一的,但邓小平同志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不避个人安危和进退,大力开展整顿工作。香港问题是党和国家必须解决的事关领土和主权的问题,妥善解决香港问题是历史留给共产党人的使命。邓小平斩钉截铁的明确表态,如果中国在1997年不能收回香港主权,那么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当代领导人就是李鸿章。这些有担当的表态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只有心中装满人民,心中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目前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重读《邓小平文选》,使我更加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更加领略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情怀。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8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这本书启迪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审视世界和未来。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着名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他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国亡党”。通过这本书,我变得善于理论思维,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邓小平理论同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结合起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要联系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本书还启迪我树立爱国观。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祖国为最大的光荣。”“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国家发达起来”。邓小平的这句话,既是对全国人民的期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是邓小平爱国的主旋律。

这本书还启迪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9

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一“不争论“,同时也是邓小平的发明之一,我想这也是对我的学习最有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在寝室里我们早已习惯说些什么,发发牢骚,对某些问题辩论一番或是怨天尤人,这难道能改变现状吗?与其天天对不好的现象大加评论还不如我们都从自己做起,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纸上谈兵,这时就应该想想“不争论”,赶快拿出实际行动来,光说不能解决问题,光说不会有所作为,要大胆尝试,大胆地闯。我想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融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时刻用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活动和思想。

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时刻能感受到那股朴实而执着的爱。或许我们从小就被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封闭在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小圈里,以至与在今天和平、安定、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淡薄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我觉得爱国并不是在大使馆被炸之后上街游行示威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方说,珍惜淡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许有人觉得这和爱国不搭边,但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祖国的一草一木都不爱护,他怎么会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呢?如今,大学生的热点依然是出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向往那看起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可是当我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了解了共和国艰辛的成长历史之后,我越发热爱我的祖国,我越发了解到她和别人相比不足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足之处,应当成为我们年轻人奋发的动力。立志建设她成为我最崇高的理想。

总之,在入学以后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深刻地体会到时代赋予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这是邓小平将历史的重任放在了我们新一代青年身上,因此,珍惜优越的条件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新挑战,新一代的青年更要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先辈的精神鼓舞下不断前进。我们是中国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61 2578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