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汇聚【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汇聚【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一篇】
一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男孩,他异想天开,他古怪行为不断,他可爱善良,他就是《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他夏天穿棉袄捂出了一身痱子,将碗柜改装成鸽子的新家,用蚊帐当渔网捉鱼……每每读到桑桑这些臭事,我便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桑桑偷偷用爸爸妈妈床上的蚊帐捉鱼的事,这个小故事我看了足足十遍。
一天桑桑发现渔民打鱼的网,非常像爸爸妈妈床上的蚊帐,便三下二下把蚊帐摘下来,划着小船到河中心撒网。中午桑桑妈妈发现蚊帐不见了,竹篮里的虾,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晚上把桑桑床上的蚊帐摘了,结果桑桑咬得鼻青脸肿。读着,读着,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快乐的、嬉闹的、勇敢的、坚强的桑桑。书中桑桑生活是那样的.快乐、有趣。我不禁想起自己的苦闷。我站在老师家里,一手握着小提琴,一手拿着弓,手指不停地按着,弓不停地拉着,汗水不停地流。窗外飞过的小鸟真快乐,我真想像桑桑一样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自由奔跑、嬉闹。我为了拉好小提琴,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花了很多心血,可有时还要挨骂。想到这,我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我现在的生活真有点郁闷,一天到晚作业,一吃完饭就做作业,即使出去也找不到玩伴,很孤独,爸爸妈妈很关心我,关心得我有点受不了。我真羡慕桑桑那时代的生活,自由快乐,不用拉琴,不用背英语单词,没有兴趣班,不用担心找不到玩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玩耍,还有没有爸爸妈妈过多约束。
我希望回到桑桑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电视和游戏的乐趣,但这样自由快乐的生活远远超过了现在生活的快乐!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二篇】
国人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因其未经时间的沉淀,往往难下判断;又因其复杂和敏感,一般人不敢触碰,或堕入平庸之论。
史学家及研究者高华对中国近代史尤其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延安整风运动等问题的研究,为史学界提供了多元视角。《革命年代》是高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他从1988年-间的广泛论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发生在革命的大背景下。革命是破坏一切秩序,革命战争年代是一个极端的年代”。他所做的只是对那个远去的革命年代的思考与追索。
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意味着“以进步光明的新政权取代落后腐朽的旧政权”。随着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革命被主流价值体系塑造为壮怀激烈的诗性往事,并以其除旧布新的逻辑一路高歌,终于高居正义、真理和尊严之上。汉娜·阿伦特说:革命与这样一个现代观念息息相关——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在这种逻辑里,革命意味着新生和纯粹。它不证自明地获得了清扫异己的合法性,以及向暴力转换的无障碍通道。如何对革命话语进行追索,需要坚实的史料,更需要史学家的技艺、勇气和胆识。
高华对红色政治的研究历来独辟蹊径,他对革命话语的建构过程与修辞动机有着犀利的观察。这使他的书写成为一个“去蔽”和“祛魅”的过程。在第三辑“革命词语”和第四辑“时代湍流”中,他追溯的并不是历史现场与历史景观,而是历史被建构的过程。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左翼文化”;如何撇开现成的结论,从诸多史料中还原关于革命的叙述、探讨革命词语的高地是如何形成的。
那些在革命年代起落沉浮的人物,如朱瑞、沙飞、陈琮英、丁玲等人,在他的铺展中缓缓绽露出带着政治印痕的生命形态。高华往往能从单一个体的命运引申出一代人的命运,并条分缕析地指出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如在《能不说丁玲?》中,他分析了丁玲的创作、革命道路和厄运。他认为,丁玲的一生凸显了20世纪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历史的基本命题。那就是,革命与知识分子、革命与人性改造等。其命运的巨大变化正是“革命惩戒机制的内在逻辑”的显性表现。他打开了个体生命的细枝末节,历史的真相和革命话语的内在逻辑悄然显露。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高华非常注重历史学家的技艺。他在第五辑“观察与史料”中提出“史料辨析”等若干问题。面对“重古轻今”的历史研究偏向,他指出,古代和当代都是相对的时间概念。所谓历史学或历史编纂学,无非是研究者感时阅世、青灯黄卷、在上下探究有所得之后的表达。比起那些预设政治立场的革命叙事,他更强调历史进程中的“多重面相”和“偶然性”。并主张中立、客观化的“灰色的历史观”和“新实证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这种态度无疑更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当代革命史。
“革命年代”是高华的研究对象,也是那一代人共同遭逢的时代。当大多数人都只在通过当下体验生活时,真正的思考者却能超脱自身的不幸与苦难,在知识积累和命运变迁中形成对历史的看法,从而具备现实洞见力与穿透力。从这个意义而言,高华提供的是一种深刻的认知。同时,他无功利的回望姿态也凸显出了当下日益稀缺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曹霞)。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三篇】
读完《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的感觉出现在我面前,书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我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书中的革命人物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个人觉得《觉醒年代》这本书的革命人物——蔡元培,堪称一代国土的灵魂人物,北大之校长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那些先哲的革命老师们的存在:如文学巨匠——鲁迅,扛起”科学民主“的大旗;一呼百应的《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还有敢为人民发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一直到后来聚集了胡适、刘半农、辜鸿铭、刘师培、徐悲鸿等这些学术权威性人才。
通过《觉醒年代》的阅读,让我认知了历史,懂得了革命者们在那种危机重重、坎坷不平的的历史环境中,还依然拼接着自己的革命信仰、爱国热情、学问和思想,为了新中国一路冲锋,不怕牺牲。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里,没有了流血、没有了压迫、我们要时刻劳记这些先辈们给我们换来的好生活,更加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四篇】
“一觉醒来是早晨”!小伙伴们,看到这句话,你千万别惊讶。你不必怀疑我是在质疑一觉醒来是不是早晨?不是的。这是我看的沈石溪写的成长写真《那个年代的我》这本书中,奶奶对童年的石溪经常说的一句话。
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沈石溪的童年时代吧!那一年一次数学摸底考试石溪同学考取了100分,但被老师和同学们误认为是作弊才考取了优秀的成绩。腼腆的石溪没有做任何解释,因此这件事使沈石溪蒙上了不白之冤,他觉得人生的道路一片漆黑,就像沉沉的深夜一样,找不到一丝光亮。从此以后,他每天都忧心忡忡,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一种独自乘坐小船漂流而被风浪吞噬的感觉。那么到底是什么消除了他的人生恐惧?就是他年迈的奶奶的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故事中的情节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她慈祥地摸了摸我的头,然后伏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奶奶的满头银发在黑夜里闪闪发亮,宛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就是这句话,让沈石溪觉悟了,他重新振作,与命运抗衡。
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从小过着艰苦的日子,大半辈子被泡在苦水里,正因为奶奶有这种经历,所以她更能读懂石溪的`心思。每当石溪面临一次又一次考验时,觉得又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是奶奶用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
是呀!“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人生难免会有低潮和黑暗,难免会有愁苦与伤痛,不要悲观,更不要沉沦,要相信命运会有转机,黎明的曙光就在前面等候着。要放下忧伤,把折磨人的愁绪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地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再次睁开双眼时,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了――生机勃勃,充满新的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我也会铭记在心,我坚信它会变成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帮助我驱除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五篇】
中国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大多怀着猎奇的心态。毕竟杀人,而且在短短3年间有组织的屠杀了110万人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对于生性包容的中国人来说,始终不能理解什么力量在驱使着纳粹大规模的屠杀犹太人。真的存在魔鬼吗?我们最多会把这个问题归结为战争的一个附产品。这一切发生在过去的那个世纪,也许是欧洲人过于野蛮,也许是犹太人真的令人厌恶,再或许是纳粹分子的魔鬼附身。但总之会引发我们的沉默。
当二战结束时,德国仍然有800万纳粹党人,而几十万犹太人基本上从德国的版图上消失了。而整个欧洲有600多万犹太人被种族灭绝。这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个数字。但是看过《辛德勒名单》的人都会被黑白色胶片和冒烟的焚尸炉压抑的透不过气来。而现实要比电影恐怖的多。而最为恐怖的则是,当女人、儿童、老人走向毒气室的时候,年轻的警卫脸上的麻木和鄙夷。什么力量在驱使着文明的兽性。我一直认为屠杀只是纳粹的恶行,当我从书中看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挪威、波兰、比利时这些国家的所有人都在扮演者刽子手的时候,我变得茫然起来。是的',所有人,就连瑞士和瑞典这样的中立国家也没有给犹太人一条生路,甚至是梵蒂冈,也在用沉默来默许针对犹太人的屠杀。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并没有找到答案。我想会有人给我若干的答案。但是不是亲历者,一切都无法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不要装作很懂的样子来蒙骗谁,其实答案是无法真正的揭示。
我只想问,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是不是都需要剥夺其他民族生存的权利。种族主义背后凝结的仅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人性压抑太久而不得释放的贪婪在作祟。当杀人成为一种工作,当死亡被熟视无睹,人类彼此之间连种类都无法相互被认同的时候,此刻,我甚至无法从恐惧中自拔。人类比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聪明,同时我们也比任何的物种都残忍。我们似乎懂得爱,但我们却真的知道该如何偿还仇恨。这便是人类永远矛盾的自己。
也许这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在面对这样纷乱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愿意选择放弃。人类历史上的苦难就是在不断的忘记中重新上演,而每一次遭到伤害的种类却各不相同。我们喜欢人云亦云的呼喊世界和平。可和平的真正含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在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含义。可怕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宁愿在电视和广播中接受一些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历史观和偏见,而不愿去阅读和认知那些记载真实的文献。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一部记载我们自己苦难历史的电影可以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触动心灵。我们宁愿花时间去制造杀戮的美,而没有人愿意思考死亡和战争的残暴而对人类造成的最终伤害。而精神的创伤比肉体的伤害更为久远,也许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于是,太多人选择遗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许谈不上遗忘,因为很多事我们并不清楚,也没有记忆。我们寄希望别人的忏悔。而同时又用一切办法来让我们的下一代记住仇恨。我们把自己标榜的强大,同时又要用极端的无知在自我的内心深处埋下仇恨的种子。而终有一天,它会开花结果。也许我们足够强大,就不会被别人伤害,但若只记得仇恨,我们又要去怎样伤害别人。1870年才知道统一是个什么滋味的德国人又何尝想到未来将会手握屠刀?不要忘记,1933年,那些被经济危机折磨的人们,只要用一点火花便点燃了仇恨和偿还。而仇恨的矛头却指向了8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犹太人。不要把一切罪恶都指向纳粹。真正点燃杀戮的是人类内心的脆弱和贪婪,无知和偏执才是塑造苦难的真正的恶魔。
犹太人所坚持的便是主宰自己,付出了几乎灭种的代价。哪一个民族又何尝希望被历史抹去,而人类到底想要的是主宰别人,还是恐惧被别人主宰,我依然困惑。作为个体,我们又何尝不是孤单的,作为整体,人类又何尝不担忧失去未来。
不要忘记别人的苦难,更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我,才会拥有未来。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六篇】
沿九瑞路走了几天到达了瑞昌花园镇,休整二天。老师她召集会议,批评我们男生,指责我们男生天天抢饭吃,占了女同学的口粮。烧火做饭的都是我们男生为主,饭熟了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另外还要我们为宣传栏写稿子,行军走路累死了,那个还愿意写呢?我写了28个字的顺口溜应付差事,当场就给打回来重写。晚上又开会,我们又遭到了批评。我们男生真是又饿又气,不过看到老师行军也很辛苦,我们也就隐忍了。
走平坦的路老师她还行,她身着旧军装、戴军帽、挎黄军包,英姿飒爽斗志昂扬,还真象一个女军人。不过爬高山时还是有点露怯了,气喘嘘嘘、嘴唇青紫,有男学生想帮她,可她断然拒绝了。她以她坚韧的意志力很快适应高强度的行军。
行军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过元旦了,我们在德安聂桥镇休整了二天。那天包了一顿饺子,男生洗菜、洗肉,烧火,烧水,女生砧饯包饺子。她们还是不如我们男生,崔永林北方人,擀皮、包饺子,大显身手。很快,我们就吃到了香喷喷的饺子。
渐渐地大家都适应了行军的坚苦,支左部队又加快了我们的行军节奏,经常一天要走80里,中午不休息不做饭,配给两个“发饼”充饥。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宿营,宿营后就可自由活动,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到处溜达,四处瞎逛。放眼望去那弯延的河面上,女生们在清洗衣裳,支左战士饮着战马,青山荡漾在河水上,晚霞吻着夕阳,在青山绿水之间回荡着悠扬的歌声。
当时的武宁山区风景幽美,层林森森,溪流潺潺,汇集到河里,河水清澈透底。我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中,不时会有一种荒凉与孤独的感觉,走很远都难得见到一户人家。一天我们行军晚了,宿营在在一个小山寨,这个山寨坐落在半山腰上,房子的墙体是小树棍编织的,里外都糊一层黄泥,屋顶是石板块。屋内的煮饭的小火灶,烧的柴草,没有烟囱,煮饭蓖出的米汤全是黑的,菜是清水煮萝卜。草草的吃过晚饭,摊开稻草,打开背包倒头就睡了。半夜总觉得似有鬼魅一样,压得人很难受。一夜似睡非睡的总做着恶梦,第二天清晨一起来,看到屋子后山都是久年的坟冢,心中只有暗暗吃惊。
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原始村落,其它村镇要好一些,但也都是穷乡辟壤,当时农民极端贫困,没有什么食品可供出售的,一路走来不知老师和女生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生活上极端不便,我们男生只携带一床被子,一个大碗、一把牙刷、一条毛巾,渴了喝冷水,有时晚上喝点热米汤。早上或溪边或井边冷水洗脸,晚上没有热水基本不洗脚,偶尔就在溪水里洗一下。穿过永修虬津来到了星子县温泉镇,镇上有个温泉疗养院,一个多月了,才在那儿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热水澡。
从温泉镇到九江县岷山乡,瞻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年青的红军战士。烈士陵园很荒芜静悄悄的,一派萧瑟景象、看来很少有人到过。而岷山一九二七年也是秋收起义的一个策源地,后来成为一个红区了,有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遍红色地土上浴血奋战过。而这里却成为这样的景象。
从岷山又走到了星子县,在县城附近有一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一次就杀害了一百多个村民,为不忘报仇雪耻,村民在那儿立了一块“一见心寒”纪念碑。一位长者向我们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我们还在那儿进村入户,学着搞什么“访贫问苦”,其实就是蹭了一点热茶喝,还尝了农家的好香好香的咸生姜、咸萝卜。
从星子县城经观音桥过白麓洞穿过海会镇,再到鄱阳湖畔的庐山水泥厂,鄱阳湖烟波浩瀚、候鸟飞翔,风景名胜“蛤蟆石”孤零零的望着湖对岸的都昌,看上去没有一点神彩。在水泥厂礼堂里作最后的宿营。第二天到威家镇沿古驿道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边界”吴障岭。翻过这个岭就是莲花镇潘湾村、顺岭而下至谭畈村、冯家村一路欢歌回到九纺,到家啦!
我们的小“长征”的时间,应该是1970年冬。路线图是:九棉一厂,九瑞路、瑞昌、花园镇、德安县聂桥、武宁巾口、箬溪、柘林库区老武宁县城、石门、罗溪、黄坳、折返回来。永修虬津、燕坊、星子温泉疗养院、隘口、星子县城、白鹿乡、庐山区海会镇、水泥厂、威家镇、莲花镇潘湾、谭畈、冯家村。参加人员不详。走了一个多月,肯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发掘。请各位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的同学仔细回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初中篇)之三。
冬去春来,微暖咋寒早春的风,带着湿润的芬芳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吹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很大山坡,坡上的树开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柔软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那残冬的荒凉正在孕育着早春的生机。春天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湛蓝。太阳已经升高,她那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我的脸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这就是初中时------我们对新学期开学的美好印象。
冬天我们千里“长征”,春天我们学农种菜。学校山坡上有很多菜园,成了学农基地。我们工厂远离市区,坐落在农村,耳濡目染、附近农民的种菜套路都熟悉了。我们把严肃的学农,当成一种玩闹的活动,热情高涨的去种菜。铲草、翻地、松土、平整好菜地、种了很多萝卜、油菜、茄子、还种了少量的辣椒、冬瓜、丝瓜、豇豆、花菜、莴笋。下午放学早,拔草,捉虫,浇水,老农似地忙碌。到粪池里舀点粪,再掺点水抬来浇。那时是不怕粪的,因为,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经常有人做好人好事,抢着去扫厕所,唯恐粪便不是太臭,要在明显之处表现自己的革命很气概。我们粗粗糙糙的种菜,而学校夏尚志老师,农活做得很好,经他加工一下,地整齐了,菜也长得很鲜亮了。
初中生的热情总是一时的,久了,厌烦了,不愿意再做那农活。学校及老师逼着我们继续下去。经过千里长征的洗礼,班主任英语老师似乎入乡随俗了,每天也作严肃状,天天训诉着我们。种菜在继续,随着天气的转暖菜是愈来愈多了。没有教师敢去分这个菜,菜多了怎么办?那就养猪。我们又热情高涨的去搭猪圈。不知是捉来几头小猪崽,反正那些菜,就成了猪的主食了,其时是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报载:养猪用“糖化饲料”,既节约也成本,又能使猪长膘。英语老师用她那革命的热情鼓励我们也来试验,她自掏腰包,经常拿钱和粮票,让我们学生去买酵母老面等去做“糖化饲料”的试验。养猪对于学生还真是新鲜事物。猪在一天天长大,转眼到到了深秋。一天早晨到教室,只见黑报上有一行漂亮的大字“接生能手某某某”,问其由,母猪下崽了。我们兴奋的跑到猪圈,果然有一窝小猪崽,接生的居然还是我班的仁贵二哥。一时传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母猪下崽后要给小猪哺乳,食量大增、晚上还得喂几遍饲料。谁来给猪喂食?当然只有学生轮流值班。那一夜轮到翁小平、钟庐设和我。毕竟是第一次的值通宵班,既兴奋又紧张。给猪喂几遍饲料,猪安睡了,我们却兴奋得一点也不困。夜深人静整个学校就我们三人,黑灯瞎火,感觉很骇人。相互鼓励,说了一会儿话,感觉腹中饥饿得很。才记起从家中带了面粉,翁小平还带了一大勺猪油。当时经济困难时期,面粉准备得不多,约莫有一斤吧,三人吃肯定不够,按白天计划、在深夜到菜地去搞几棵大花菜。看着外面一片漆黑,又怯阵了、不敢去,肚子实在熬不住了,三人壮着胆子,一路相依同行,爬上小山坡到菜地,间隔的拔了三棵花菜,掩盖了痕迹,顺便扯了大蒜苗,一阵小跑回值班室。那时值班绝对是义务,我们搞菜性质是偷,让人发现当时也是了不得的事啊。花菜、蒜苗都是很好清洗的蔬菜,用水冲一下了事。翁小平和面,加盐加水,将面搅拌成浆状、钟庐设切菜,我烧火,水沸了,下花菜、下蒜苗。复又沸,将面浆用筷子一坨坨的挑下锅,我们九江称为“羹巴”,也就是北方说的“面疙瘩”,不一会儿,面疙瘩一坨坨浮起,就是熟了。再加猪油,6起锅、一人一大海碗“羹巴”加面汤,呼隆隆一下就吸到胃里。饱了,感觉很舒畅、很美。
如果说学农给我们广大的嬉戏空间,工厂车间就开阔了我们眼界。那高大的厂房,隆隆的机器,初次看到很激动,很兴奋。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前后相连,大概有一公里长。四季恒温,还有固定的湿度,这是纺纱织布工艺的需要。在车间里人们无法说话,那种轰鸣如耳边的瀑布。空中飘荡着飞絮,好多一样的机器在整齐的舞动着,看久了人会有点恍惚。从棉花成为布匹,经清花、梳棉,粗纱、细纱、捻线,穿扣、织布,等工序,就成了可以做衣裳的布匹。真觉得工厂太神奇了。
文革时期以褒义的说法“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精神是那么的亢奋。开会-学习、学习-开会,文艺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也是开会的一种形式。互相拉歌是前常有一个的热烈歌场,一般都是喜欢出头露面人物挑头大喊:“一班来一个”,众人和:“一班来一个”,然后齐呼“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怩怩不象样”,反复数次再整齐划一的鼓掌:呱呱呱……唧唧唧……每天都有新鲜事。文艺演出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一首首革命歌曲穿透过我们的灵魂,震撼过我少年的心。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九纺厂成立一支高水准的文艺宣传队,在我们学校选了六名靓妹帅哥去做演员。有一个歌颂“革命里程碑”的大合唱节目,是由我们的同学喻卫平、傅力群来朗颂。大幕拉开,一群与平时不一样的同学在我们面前展现,平时怎么就没注意到女同学的美丽俊秀、男同学伟岸挺拔呢?朗诵声一出,台下鸦鹊无声:“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一段段朗诵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曲“英雄赞歌”唱得我们热血沸腾。
在那个灵魂深处革命年代,赞美、羡慕,妒忌心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经常有同学装腔作势的学说:“啊,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半是赞美半是揄喻的玩笑让喻卫平、傅力群同学显得很恼火。那时男女同学之间界线森严、从不说话。同学们笑他们关系密切,或许还故意笑他们关系暖昧,傅力群是一脸严肃,喻卫平是拼命追打。这等玩笑很闹了一阵子。
宣传毛泽东思想是一项革命的任务,同时也是人们一种娱乐方式。厂部的工人都是那么热衷于文艺演出,学校也不会甘于落后。在英语老师策划与导演下,排演了两场革命现代京剧片断。一场是《沙家浜》中的《智斗》,一场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问苦》。
一、阿庆嫂对唱西皮流水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领略了梦幻般的江南风情,来到了雄浑的东北,来到莽莽的林海雪原。皑皑的白雪,穿山的狂风,密集的枪弹。年青的战士,披着白色的斗蓬、踏着雪撬疾行而至。由俞卫平扮演的杨子荣,他做了一个京剧程式化“亮相”动作,唱道:“紧跟踪可疑人行迹不见,再访问猎户家解决疑难”,率众战士缓缓几步就到猎户家中。猎户老常无妻与女儿相依为命。因为是再访,杨子荣循循善诱、引导、激发老常,将自己的苦难说出来。朱仁贵同学寻常就是一付苦大仇深的扮象,他这时就是猎户老常,作悲怆、激愤之态半天才说一句话:“八年了,别提它啦”。翁立曼扮演老常的女儿小常宝,她满腔悲愤,喷射而出:“反二黄导板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快三眼座山雕杀我祖母掳走爹娘。夹皮沟大山叔将我收养,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娘啊!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一曲唱罢、掌声四起,同学们在为翁立曼喝彩。在此剧中我和黄新乐同学都是众战士之一,还有那些同学出演就记不清了。
初中那个年代,我们头脑一片空白;除了革命思想,没有其它思想感情。因为有千里“长征”,有“养猪”,有排演文艺节目,才让我们有这些美好记忆。应该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年青的英语老师给我们的精神引领。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七篇】
毛面对夺取政权后党内逐渐抬头的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倾向,在身边无人可用、众叛亲离的处境下,毅然发动新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毛希望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也就是通过群众的自下而上地全面夺权,踢开现有党委闹革命,进而成立新的“三结合”的政府和上下沟通畅达的国家政治结构。然而毛并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也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放出无政府主义这只魔鬼后,毛本人也骑虎难下了。
待各级革委会建立,新上台的却是比上一届更狡猾更无耻更懂得迎合上意的野心家们,“三结合”永远只存在于毛的幻想之中。而无奈的是毛并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野心家们也不会放弃已有的权力,破此死局的唯一方法只有毛的逝世。这就是历史的荒诞吧。
毛一生意气风发,前半生天下无敌,后半生为对抗党内官僚,以整个国家为棋局,林彪江青也不过手中棋子,何等气魄!然温格十年经济倒退生灵涂炭,制造百万冤假错案,毛作为首事者难辞其咎。其之生手握权柄,君师合一,千古无出其二;其之死不得入土,剜去五脏悬尸广场,因果之报,斯为证矣。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第八篇】
《激动人心的年代》这部小书,是一部近代物理学史,它融会了对历史的考察和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反思,以至于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版再版。如果说,七十年代末的真理标准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结论,是哲学界借助超学术的力量发起的对当时思想禁锢的巨大冲击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那么八十年代初李醒民教授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历史局限性的犀利剖析和指谬纠误,则是平庸时代屈指可数的创新探索与激情之作,其社会影响固不如前者,但学术探索之深度,无疑超越于前者。
本书从科学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角度,从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全面考察、论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对这场革命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局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运用翔实的史料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从哲学的高度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中肯、独到的分析和总结;澄清了诸多源自列宁著作的误解、曲解和讹传,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本书被评论者认为“对世纪之交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是国内专门涉及物理学革命的第一部专著”。
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多有创新,而且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在马克思安葬时的墓前演说中讲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光辉论断。
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科学之所以能成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首先就在于它同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生产工具,开辟新的生产资料领域,并给劳动者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武装,而且它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物理学革命,不少物理学家认识到:“发展理论物理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其立足点是唯物论”。特别是在日本,辩证唯物主义广泛渗透到物理学家中间,这除了社会背景因素而外,也可以说,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为他们准备了容易接受新思想的土壤。
二.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科学观念的根本改造,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理论体系、自然观、科学方法等的全面变革。
科学革命并不是完全抛弃旧的理论,而只是政变了理论的基本框架,使新理论不仅能容纳旧理论所包含的全部知识,而且能容纳旧理论所不能包括的“反常”知识。而且,旧的科学观念也并非统统被废弃,其中一些只是丧失了自己以前独有的统治地位,从以前的不正确的、与事实不符的壳体中解放出来,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们原有的真理颗粒继续被保留下来,并作为从属成分有机地溶入新科学观念中。
科学观念的根本改造必然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重建,导致自然观和科学方法的变革。例如,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表明,适应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把很大的地盘让给探索性的演绎法。在这里,尽管所观察到的事实无疑还是最高的裁决者,但是公理同它们的可证实的结论被一条很宽的鸿沟分隔开来,在没有通过极其辛勤而艰巨的思考把这两者连接起来之前,它不能作出裁决。因此,科学家必须自由发挥他的想象甚至幻想,才能超越二者之间的逻辑上不能逾越的鸿沟,建立起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从而演绎出可供实践检验的具体结论。
三.哲学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清楚地表明,把哲学认识论和对自然规律的实际探索及创立新科学理论结合起来,这是在科学上富有开拓精神的物理学家们共同遵循的原则。对这些物理学家来说,认识论能动地指导他们的科学实践,使他们在科学上有所建树;而科学成果又反过来加深了他们对认识论的理解。爱因斯坦、玻尔等人就是使科学与哲学珠联壁合、相得益彰的杰出代表。
在科学处于革命变革之中时,哲学能够起到那些作用呢?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来看,哲学显著地起着批判、探索、创新、解释的作用。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表明,唯心主义是一个泥潭;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又是一种“自发的、不自觉的、不定型的、哲学上无意识的信念”,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因此,自然科学家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抵挡坏的时髦哲学的侵袭,在科学探索中方向明确。
四.物理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的前景永远光明。
自然是无限多样的,而人的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却是有限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
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因此,人类不可能“在某个时候达到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不可能在某个时候达到“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的地步。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作是尽善尽美的,尽善尽美的包罗万象的物理学理论只能是在幻想中才存在的东西。黑格尔就科学的发展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旋绕的圆圈,中介把末尾绕回到圆圈的开头;这个圆圈以此而是圆圈中的一个圆圈;因为每一个别的支节,作为方法赋予了灵魂的东西,都是自身反思,当它转回到开端时,它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支节的开端。”
物理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的前景永远光明。德布罗意深有体会地说:“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科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识的每一个成果提出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在认识领域内,新发现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使我们推测到,还存在着我们尚未知晓的无边无际的大陆。”
恩格斯则从更高的哲学视野上断言:“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