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读后感汇聚【优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云南的歌会读后感汇聚【优推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本文是1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依据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自学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通过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批注字词句义及写法、作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新大纲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

有关材料。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不再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构成教学的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课内而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看似闲话的“谈”旨在介绍云南风情,为“说”蓄势,多层次的“说”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为“学”铺路。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2、了解作者、

作品、风格。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沈从文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就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那些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了解。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地理书上的介绍、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影视资料上的渲染、结合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总之,就是让学生认识正是这方美丽、宁静、神秘的土地,养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比较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们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细致的勾画。“轻轻地打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得意,“你们看,我唱赢了”。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接着用一个小段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这一类年轻女人的情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类年轻女人共性上的特点,对她们的面容、牙齿、服饰等作了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人民这种纯朴美的赞叹之情。

“山路漫歌”先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声传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烂漫,山鸟齐鸣。为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接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像被赶马女孩子的歌声感染了,它们或“发生了兴趣”,或“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可见女孩子歌声的那种出口自然、纯朴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学生齐读第四段,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

“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叫“金满斗会”的盛会场面,从盛会的发起写起,写到了盛会的规模。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每桌轮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咏凤哕意味。”还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歌会的情况。这是“面”上的描写。最后还着重描写了一个老吹鼓手。这是“点”上的描写。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小时候常听老太婆的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收束全篇,既是从另一角度对盛会的评价,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三读课文,联系我们平日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说说云南歌会有哪些特色。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

人人参与——演唱者从年龄上说: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岁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可谓来者不拒。

独具云南地方特色——这体现在歌会场境的地域性:如三个场景中都写了歌会地点,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云南山野风光;歌手模样和服饰的民族性:如对歌唱妇女的衣着和神态的描绘。

淳朴自然——全是自然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演唱。歌唱时没有任何预设、造作的成分。唱歌内容灵活,声音出乎自然,赶马女孩的嗓音还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独特的传承方式——以会相传,以口相传,反复演唱,到大家熟悉为止。

总之,古老的云南歌会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写作指导。课文在描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种是什么?“山野对歌”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运用其中一种写作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写人,写景,或写一个场面〉。150字左右。最后,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二篇】

云南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描写了那里如画的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西南原是诗歌的家乡,我住云南乡下整整八年,所听到的不过是极小范围内一部分而已。解放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欢畅,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泼和热情。唱歌选手兼劳动模范,不是五朵金花,应当是万朵金花!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三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四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完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五篇】

今天,我们语文组集体观摩了杨老师的教学录像《云南的歌会》,看完后感慨万千。

回顾语文界,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师体现教师的教学到重视学生表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说,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最根本的一点,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才是改变的根本目的。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呼呼;曾经,我们的课堂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语文又向新的方向变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起劲,有收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精彩的瞬间”。

而杨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让我欣赏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终于在现实中浮出水面,让学生或者说让听者在课堂上感悟到生活,提高人文素养,这应是语文追求的境界。在朴素的课堂上感受到瞬间的精彩。

于细微中感悟文章语言。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敏锐而明确地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信息,课堂环节的开展很顺利,请看教师精彩引导的语言:

我们不防再来静静地默读文章,从细节中和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划一划,写一写。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地默读课文,去发现他们眼中的发现,去认识文章带给他们的认识。当然,他们果然发现了:

“第五段第六行……声音极其轻柔,我觉得这里既有声音,又很有意境,还带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让我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听听。”

在看了以后,在品味了以后来读文章,读出文章的字字句句,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再读,学生再评,教师再评,全班一起来读。在读的环节学生渐渐领悟情感,融声音于情感中,用声音来传达他们领悟到的情感。于是,渐渐领悟文章的主题:无拘无束的生命。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六篇】

《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主要是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通过重点词句、段落的阅读理解,学会描写方法并加以运用。因为该文文笔的优美,我在导入上,通过运用媒体,以音乐艺术情感渲染教学氛围,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加强朗读,注重重点词句的积累,设问铺陈,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山路漫歌”和“村寨传歌”的段落时,基本能独立完成。在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时,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了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侧重点,因此基本掌握描写方法并加以运用。不足的是,在时间安排上,因为注重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比较纠结于细节,因此在教学设计安排的“拓展”练习上,时间不够。今后,自己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合理分配时间,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中展现,实现教学目标。

影响部分同学学习的因素还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像在小学那样等教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后才会知道记什么,不会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暗示的反复、强调等语气,也不会从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养成思考、反思、合作、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样便于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考虑作者的写作构思上,引导同学们对于文章的整体的课文的构思。激发大家写作的兴趣。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七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

[4][5][6][7][8]。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八篇】

门楣。

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

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络子。

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肃然起敬。

十分恭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囊萤映雪。

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脱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

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与有荣焉。

因而也感到荣幸。

腌。

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苋菜。

一年生草本植物。

城隍庙。

为传说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庙。

大襟。

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

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避邪。

避免或驱除邪恶。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九篇】

《云南的歌会》是1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个场合写“对歌”,注重对唱歌人的描写。例如第2段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她唱败了三个对手之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动作,神态:“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显得轻松快乐”,我们会对云南的妇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不禁再次从心底萌生出几许赞叹。

第二个场合写“漫歌”,注重对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的描写。文章中第4段描写赶马女孩子唱山歌,与上一场合不同之处,本段没有着重对女孩子进行描写,而是描写了她们周围的环境:“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描写出云南美丽的.风光。特别对充满生机的山鸟的描写,更增添了“漫歌”独有的特色。

第三部分写“传歌”,因为所介绍的“金满斗会”比较热闹,所以作者注重对场面的描写。“金满斗会”的发起人是“村子里人”,地点就设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人员是“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妇女占多数”,参加人员也大多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宝气,银光闪闪,像过年一样因此这个“盛会”显得隆重而热烈,并且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第十篇】

《云南的歌会》是1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个场合写“对歌”,注重对唱歌人的描写.例如第2段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她唱败了三个对手之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动作,神态:“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显得轻松快乐”,我们会对云南的妇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不禁再次从心底萌生出几许赞叹.

第二个场合写“漫歌”,注重对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的描写.文章中第4段描写赶马女孩子唱山歌,与上一场合不同之处,本段没有着重对女孩子进行描写,而是描写了她们周围的环境:“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描写出云南美丽的风光.特别对充满生机的山鸟的描写,更增添了“漫歌”独有的特色.

第三部分写“传歌”,因为所介绍的“金满斗会”比较热闹,所以作者注重对场面的描写.“金满斗会”的发起人是“村子里人”,地点就设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人员是“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妇女占多数”,参加人员也大多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宝气,银光闪闪,像过年一样因此这个“盛会”显得隆重而热烈,并且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61 3197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