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精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一篇】

写在之前,“这个发表出去,也许有些人会拿《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来对比,其实我觉得《流血的仕途》更像是这两本书的过度。这本书继承了《万历十五年》的历史切入角度,同时也影响了后来《明朝那些事儿》的叙事方式。”

曹三的作品其实不懂。记得四年前,《百家讲坛》还在播王立群讲秦始里.那时我眼中的李斯,也迎合着大家的普遍认识——不过一名厚黑而幸运的权术者而已。可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对李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历史从来不乏精彩,可苦于身边关于李四题材的作品却忌都是按照上述的模板塑造的他,我是真不感冒。那天无意中去书店,看到《流血的仕途》,一开始也兴趣不大,也只是觉得是个网络小说吧,可是随便翻了几页觉得还是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符合对当时的事实的。

上下两部一口气看完,一直忘了我前面还在看的书了,归结原因史实充实人物饱满外,还完不乏了现代词汇及西方文学的融类旁通,但最让人难得的是直观的历史脉终和笔者倾向于人心的立场角度。

“三天之后,赵高代替李斯,进位为丞相,总揽朝纲。十个月后,赵高弑君,杀死了二世胡亥。十一个月后,子婴继位为秦王,车裂赵高。十二个月后,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天亡。十四个月后,项羽抵达咸阳,杀子婴,烧宫室,属咸阳。六十二个月之后,项的垓下兵败,自刎而死。六十四个月后,刘邦称帝,天下再次一统。”

又不失站在新的高度去看待当下。可见曹三不仅满足于强大历史、文学基础,更想让我们了解历史脉络,让更多的人对功史感兴趣。“19世纪英国首相帕斯麦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都什么论调?化外之民,犬戎蛮夷。有奶便是娘,动物即如此,号称万物之类的人类,难道就不能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解读历史不是为了强调“唯利是图”的谋权之术,而更重要的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从另一方面讲,曹三既不是厚古薄今的历史崇拜者,也不是时下社会的唯物批判者,他更想要表达的是历史中的人文情节。

历史由每个人组成,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才是造就历史如此精彩绝伦的真正原由。无论嬴政、吕不韦、缪毒、成嬉、赵姬、韩非……都不能用史实来反过来评判个人的好坏,纵然真有好坏,我们也要去切身去了解每个人的一步步心理的蜕变。这样我们才能让历史变得生动,才能让历史变得难忘。

全书最后,作者还意淫了一下李斯诛灭满门的心理活动。他相信李斯是和他一样,想念的是当初在上蔡倍伴妻儿的时光,也许他宁愿不来这风云笑测的舞台上走一遭。人生最后怀念的原来不是最快乐的时光,而足最无忧的日子。

一念回首,只奢无忧。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二篇】

《流血的仕途》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新颖小说,最近我刚读完,初看标题,还以为我以后不太可能会从政,故没有抱一个很渴望的心态去阅读。不过我错了,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有特色,而且让人有种忍不住一口气就看完的无比欲望。

作者曹是一位奇才,也许这只能代表我个人的心声,全篇文章,记录了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的时期,主人公李斯从一个卑微低下的客家人,迁居秦国,却一步步稳稳的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当然,其中有许许多多的引起奇诧,无比激动的故事发生,就让我慢慢为大家一一讲解,我读了这本书的读后感吧。

李斯作为一介布衣为何能够成为秦国的二号人物,并且能获得嬴政的我读完后总结了四个字“不要放弃”。即使再苦再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谁又能果断的说“山穷水尽之后,一定不是柳暗花明”!

李斯的晚年,是他的真实感动了我,嬴政的死对他来说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左右手,寸步难行。然而在这危难时刻,也许是李斯一辈子作出的一个最大的错误,他轻信了赵高,低估了这大宦官的实力,立胡亥为帝。当一切都已成定局,李斯入狱,年旬七十的老人怎能经得起这般折磨,严刑拷打他,受不了了,屈服了。面临的是难以置信的腰斩,也许在他看来是值得庆幸的,因为他保住了他家人的性命,这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细细品味曹的这篇佳作,是如此的。通过这本书,我读懂了李斯,更领悟了一个道理,正如书前言所述:读文章一遍参透历史,细读文章两遍醒悟人生。这就是我读此文的心得小感,人生路远,选择须谨慎,找好方向目标,拼。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三篇】

从他一生的成就来说,就无愧为千古一相。首先,他辅佐的是中国第一位始皇帝,诸多政令都是由他策划安排、由他具体执行的,大秦王朝的建立与他的殚精竭虑密不可分,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始皇帝之称。其次,他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成为立国之本。再次,在秦王朝建立起来后,他还审时度势地主张统一了度量衡、书法文字、货币、车轨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一项又一项重要举措,惠及了中国千年民生大计。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李斯一生也有许多颇具争议的地方。首先,他亲自下令毒死了自己的恩人――韩非。韩非是他的知己,也是他的恩人,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是韩非赠金与他上路,是韩非帮他照顾妻小,是韩非帮助他得以面见吕相,进而取得伴随秦王的机会。如果杀死韩非是他本人的意思,那么这件事就显示了他妒才妒能、不知报恩、自私自利的本质,即使他成就再高,功劳再大,也枉为“千古一相”的美赞。其次,他“蛊惑”秦始皇焚书坑儒,把秦记以外的史书,包括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焚烧掉,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毁之一旦,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再次,他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不会丢掉“男二号”的.巅峰权力,在秦始皇殡天之后,与宦官赵高共谋篡改了遗诏,拥立胡亥为秦二世,赐死长公子扶苏及大将蒙恬,这一步昏棋,也给自己最终被诛灭三族埋下了苦果。

回眸李斯的一生,我也有几点感受和思考。

首先,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李斯在上蔡思考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同时也明确了目标和步骤。他没有第一时间盲目地混入仕途,而是选择了再入学堂,再次深造。当他学有所成、坚信自己已经具备能够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雄才时,心如磐石,坚定地离开了荀子门下前往秦国。由于他是一介布衣,人微言轻,且又心高气傲,不希望通过“捷径”投入吕相府中,因此初到秦国后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得到了面见吕不韦的机会,有了人生第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面对朝廷重臣,两人身份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他却能够侃侃而谈、面不改色,就是因为他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坚信自己的才华能够安邦定国。但在见到秦王前,他在相府志不得伸,未能得到重用,忍气吞声的又等待了三年。在这期间,即使遭遇低谷,即便无事可做,李斯仍不断寻求机会,从未放弃,也未气馁。因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受外界环境的纷扰,不会受短暂逆境的纠缠。最终,他得到了与秦王一谈的机会,也最终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重用,一步步走上了成功。

其次,精彩的人生应该勇于拼搏,敢于突破。如果李斯甘于平淡,甘于寂寞,就不会有千古一相,也不会有诸如统一度量衡等丰功伟绩,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被改写。“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就算我不能证明我可以,那也要证明我不可以。”李斯就是一个一直想证明自己可以的那个人,也是一直在努力尝试,努力拼搏,努力创造的勇敢的人。我们这一代恰恰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如果你一直在思考而不付诸于行动,那就将一事无成,一无所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再次,人生一定要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读书的时候老师和旁人总是在这样说。我想,李斯就是这样有准备的人。没有求学的准备,就没有以后腾飞的资本;没有游说的准备,就没有以后权力的巅峰;没有忧患的准备,就没有以后几经浮沉而不倒。人,一生要走很多很多路,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步;人,一生要说很多很多话,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句;人,一生会认识很多很多人,重要的却只有那么几个。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也许就只在于他们多走对了一两步路,多说对了一两句话,多交对了一两个人而已。就像李斯,走对了离开上蔡到荀子先生处求学这一步,认识了韩非、吕不韦、秦王政等几个重要的人,第一次面对吕不韦和秦王政游说时抓住了时势的要害,得到了对方的肯定。也正因为思虑在前,把握住了机会,他把甘罗推出去当了替死鬼,把蓖瞥鋈プ隽说布牌,才使得自己无恙,秦王掌权。

最后,我认为李斯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和卓识。在秦王、吕不韦和比方争斗中,他能够看清本质,明晰王会胜利,没有倒向吕不韦和比魏我环剑只忠于秦王政,才最终一展抱负,得偿所愿。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四篇】

花了几天时间将《流血的仕途》迅速的看完,也就匆匆忙忙地见证了一千年前的李斯,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跌宕起伏,却又让人惋惜的的一生。李斯因不满于现状离开上蔡,进入咸阳,从一介布衣一步一步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权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不料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国君主更替之后,李斯就身死族灭。

《流血的仕途》的作者曹昇,历史作家,人称“曹三公子”。15岁进入浙江大学,19岁毕业。研究历史十余年,对历史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成名于天涯论坛。该书试图采用镜像法则,站在李斯的角度,以正史记载为基准,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推断和揣摩,接续空白,贯穿前后,对李斯的一生进行详细还原,使之丰满而完整。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吏,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一天,李斯如厕之时有感于仓库之鼠和厕所之鼠的两种不同境遇,不禁感叹“人之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就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李斯和现在的北漂、沪漂、深漂一样,决定离开上蔡,远赴当时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咸阳。

李斯入秦之时,秦王嬴政初即王位,又兼年幼,所以秦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吕不韦的手上,被尊为“仲父”,权势滔天,因此,投奔吕不韦是李斯仕途进阶必经之路。

李斯来到秦国之后,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最终还是通过郑国的引荐才得以面见吕不韦。

吕不韦当时身为秦国相国也像战国时其他官员一样蓄养了三千门客,李斯向吕不韦力陈养士之弊端,吕不韦身为相国,现今大权独揽,乾坤独断,应该韬光养晦,如今边求天下之士,集于一门,会让全国都怀疑相国有谋反之心,相国身为外卿,早为宗室所忌,宗室一旦以此为名群起而攻之,相国就危险了。

当然,李斯早知道吕不韦为了自身名声肯定不愿背负杀士之名,因此,顺势提出了自己早已经准备好的两全之策,三千门客著书,一来表明自己无意养士自重,无意谋反;二来著书如果成功,吕不韦就可以遗泽后世,留下美名。

从此,李斯成功赢得吕不韦的信任,成为其门下核心人物。

李斯进入咸阳之时,吕不韦大权独揽,一人独大,嬴政年岁尚幼,羽翼未丰,太后无心国事,可是在李斯的'心中,已预测到即便是此刻权倾朝野的吕不韦,也不过是一时之势,一山不容二虎,嬴政必然不能容忍朝廷上面有这样的权臣;嫪毐因为太后宠幸的关系,乃至可以与吕不韦分庭抗礼,但是李斯深知,嬴政一旦掌权,凭嫪毐和太后之间的龌龊关系,一定死无葬身之地。李斯选择了坚定的站在嬴政一边。

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虽然统御天下,驾驭万民,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嬴政的生命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嬴政三十七年,秦始皇于巡游的途中在沙丘驾崩,传位于公子扶苏,也就是未来的二世皇帝。赵高与李斯密谋,传位于胡亥。据史记记载,李斯拥立胡亥继位主要是担心蒙恬抢了自己的宰相之位,李斯的一念之间,让秦国的走向完全脱轨,最终也断送了自己和族人的性命。胡亥继位之后,不理政事,赵高隔绝中外,架空皇帝,大权独揽,拥有巨大权力和名誉的蒙氏一族和李氏一族自然成为了赵高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先后被连根拔起。

纵览李斯的一生,因不甘于作为一个楚国上蔡的看守粮仓的小吏,远赴秦国,最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但临死前却发出“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感叹,不知时光倒流,李斯是否会后悔当初的抉择!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五篇】

曹升,年近30,杭州人士。文章连载一年多来,一直雄居天涯煮酒论史人气第一,成为与当年明月齐名的历史红人。读者称其为“曹三公子”。15岁入浙江大学,19岁毕业。研究历史十载。因《流血的仕途》一文,一举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历史写作明星人物。后期有出了一本《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这本书我也借阅到了,下个月的观后感有的写了。

《流血的仕途》站在主人公李斯的角度,已正史记载为主,正史无法准确记载的地方,用合理的推理和揣摩,接续空白,贯穿前后,对李斯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还原,李斯被历史评为最有名的宰相之一,华夏五千年有多少人从这个世间走过,又有多少人能在历史上留名,李斯帮秦始皇统一6国,虽然秦朝很短暂,而且李斯的下场并不好,但是并不影响李斯在历史中的精彩表现,说到作者也是个厉害人,大家看电视剧都是讲三国,汉,唐,清这些朝代的,没有拍过秦朝或者以前的,因为历史资料太少,可供参考的太少,可作者却用李斯的语气,思想写了这本书,而且销量还不小。说明作者的功底还是很厚的。虚构与史实都让人信服。这本书用现代文笔写出来,有时候还有网络语,停有意思,作者是学历史的,古文上也比较扎实,大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好古文方面需要有一些基础,要不看着有点累。

通过读书了解了世界,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丰富了内心,多读书,读好书。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六篇】

话说吕不韦,本来是个很有本事的商人,当年己腰缠万贯,幸福美满,但还不满足,总想获得无穷大利益,竞做起了政治投机这个风险生意来。这笔生意就是,他要把当时还在赵国做人质的、不被人看好的当时秦王孙嬴异人扶上皇位。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他不怕风险,花巨资、献爱妾。生意终于做成了,将赢异人父子先后扶上秦王位,他自已登上了丞相、仲父这个能够傲然于世、俯视众生的权位。他曾独揽秦国大权,真心实意、勤勤恳恳地为秦王国立了不世奇功,好不威风!从当时来说,他的这笔生意确实是获得了无穷大的利益。然而待嬴政长大执政后,还是被迫下台、遭驱逐、自杀身亡。

再说李斯,本来是个家乡的小官员,家庭幸福美满,可他不满足现状,辞官继续求学,最后去了秦国,希望通过他的实力来体现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实现他助秦王统一六国的梦想。凭着他的智慧和才能,最终得到了嬴政的信任和重用。他帮助嬴政铲除了成蟜、缪毐、吕不韦及其他皇室成员对嬴政王位的威胁,彻底巩固了这位小王子的地位。还处心积虑、出谋化策,努力帮助嬴政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业绩,他的人生梦想实现了,坐上了秦帝国丞相的位置,权倾一世。他的梦想实现了。可就在嬴政皇逝去的当口,由于他的私心,倔服了宦臣赵高的逼迫,违心地杀掉皇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秦二世皇帝。从此秦帝国和他本人的命运都日落西山,最终被听信赵高谗言的昏君胡亥帝下令腰斩、珠连三族。他在人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刑场上对他的小儿子李瞻说的:“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免,岂可得乎!”

另外,本人认为,作者在讲述秦朝故事的时候,总喜欢不留痕迹地穿插些后世才有的话语,比如德国二战纳粹、张艺谋、姚明…不太好,会混淆部份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文中多次出现大段英语描述是否有点作秀,这是中国作者的作品,是中文版,不是外国人写的,也不是翻译作品。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七篇】

公元前2,小时候缺钙长大后缺爱而且长期超负荷高强度工作后宫太多耕耘难度太大外加吃了多年的巨资炼成的有毒的“仙丹”,正值盛年的50岁的嬴政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闪耀着荣耀与辉煌的大秦帝国,他这一去,天塌了!

当时嬴政正在第五次巡游的途中,在沙丘行宫—当年烜赫一时的赵武灵王修建的行宫—之中,他驾崩了。此时秦始皇的长子公子扶苏(也是他临终前一刻指定的帝国继承人)和秦国名将蒙恬已在北疆守卫多年,巡游队伍中秦始皇带着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胡亥,还有丞相李斯,他和扶苏向来政见不合,而且扶苏被发配边疆远离政治中心权力被大大削弱李斯是逃不了干系的,还有中书令太监赵高,他是秦始皇晚年的宠臣,负责皇帝衣食起居,是胡亥的老师,和蒙氏一家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于是一个惊天的阴谋横空出世了,这个阴谋,葬送了李斯,最后葬送了整个刚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

嬴政驾崩,这个李斯发誓效忠一生的至高无上的神一般的王,在他的眼前去世了,死得与常人无异,而且尸体很快散发出了阵阵恶臭,年老的李斯多年的信仰坍塌了,为了防止扶苏继位威胁到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荣耀和生命,在赵高的怂恿之下,在彻夜难眠之后,李斯在最后一刻选择背叛了嬴政,写下了他一生中让他痛悔不已的最大的不可消除的人生污点: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以始皇之名处死扶苏和蒙恬。不怪别的,只能怪嬴政死得太早,留下他李斯必死无疑。此后两年,在奸险异常指鹿为马毫无道德底线做事不考虑任何后果的大太监赵高的各种阴险毒辣的手段下(太监很容易在失去男人最重要的东西以后接着失去做人的道德底线,由此不难理解电视里面这么多大大的坏太监),自恃强大目空一切鄙视阉人的丞相李斯终于在人生的尾端遭遇了自己的克星,最后被诬陷谋反,夷灭三族,“千古一帝”的最重要的助手“千古一相”终于走完了他流血的仕途。在此期间,整个帝国各地的起义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李斯的长子李由战死于保卫帝国的战斗中,抛洒的鲜血宣告了他父亲对帝国的赤胆忠心!

历史的镜头推向最后一幕,公元前2初冬,咸阳市,刑场……。

李斯惨笑,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无可改变。他看向跪在身边的儿子李瞻,强笑着说出了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句台词:“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毕,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父子二人相拥痛哭。

死亡是一杆秤,用以衡量那些逝去的光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现在李斯脑海的,居然不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年轻时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时候,他总是和两个儿子一起,牵着一只黄狗,出上蔡东门,在野外追逐狡兔。那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将在家乡上蔡终老一生,作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倘若就那样平凡地了却一生,难道就真的比他现在所过的一生要不幸许多吗?这个问题,李斯无法回答。

李斯最终离开了上蔡,走上了一条流血的仕途,达到了个人价值的巅峰,成为了天下第二人——帝国的丞相。然而那又如何,今天他的结局,正应验着杜甫的那一句诗: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如果让李斯重新选择一次,他会不会仍然选择从故乡出走?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

刽子手好不容易才将李斯父子分开。李斯面色平静,不再说话,他从来都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将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腰斩就腰斩吧,一死而已,犯不着像别的死刑犯那样,临死前非得喊上那么一嗓子,“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用以换取围观人丛中如豺狼嗥叫似的喝彩叫好。他是李斯,他没那必要。

刽子手剥去李斯的衣衫,但见他背上青紫相间,伤痕纵横交错,无有一块好肉。刽子手也是心中一酸,李斯这么大把年纪,真不知这些酷刑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不用再熬了,一切的功与罪,一切的苦与乐,都将一刀两断,归于虚无。

李斯闭目不语,初冬的风,罕见的滚烫,吹拂在他苍老的脸庞。

刽子手拍了拍李斯的肩,道,“请老丞相放心,不会痛的。”说着,他的助手将一盆凉水猛地泼在李斯的身上。李斯猝不及防,浑身一激灵,正当此时,刽子手的大刀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带着反射的阳光,砍入李斯的腰间,其势不衰,竟穿越而出,将一个完整的李斯斩成两段。

李斯的上半身颓然倒地,却仍有残存的知觉。他在地上睁开眼来,果然不痛,只觉得热乎乎的,再定睛一看,原来是因为血的温暖。血正在从他的身体里往外汩汩地涌,而他,浸没在自己的血泊之中。

随着李斯的倒下,刑场立即变为屠场,十把刀此起彼落,李氏一门,老的老,小的小,皆在刀下鲜血横飞,变成一段又一段的尸体。李斯最疼爱的孙儿,只有五岁,同样被砍下头颅,而他的鲜血,飞溅到了李斯的唇边。李斯伸出舌头,舔向那血,是咸是甜,他却已无法分辨。

与此同时,胡亥正在咸阳宫内,喜滋滋地望着他新近搜罗来的一位绝色美人。美人也深谙卖弄风情之道,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赵高则在他的郎中令府中,提前试穿起丞相的朝服,并告诉他的裁缝,袖子还需要再加长半尺,腰带也需要再加宽三寸。而在千里之外的彭城,楚怀王正与其麾下诸将盟誓相约:谁能先攻破咸阳,谁便可以道孤称王。

李斯感到自己的血渐渐冷却,而他的意识,也和他的那些亲人一样,逐渐离他远去。

在三天之后,赵高代替李斯,进位为丞相,总揽朝纲。十个月后,赵高弑君,杀死了二世皇帝胡亥。十一个月后,子婴继位为秦王,车裂赵高。十二个月后,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十四个月后,项羽抵达咸阳,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六十二个月之后,项羽垓下兵败,自刎而死。六十四个月之后,刘邦称帝,天下再次统一。

:绝大多数地方是凭着记忆而写,不免有错误疏漏之处。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八篇】

甘罗死了,死的很是莫名其妙。“奉上帝命,召君归天上。”自此,天下便少了一个天才,多了一段虚幻的神话。像甘罗这样的天才,却死在了李斯的仕途下,真叫人惋惜,用现在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世间如李斯者何其多,或许某日我们也会成为别人路下的甘罗,亦或者他人成为我们脚下的甘罗。而本该属于吕不韦的'天下,却在李斯的介入下,逐渐形成了一幅三足鼎立的局势。常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但李斯能说是小人吗?该是不能吧!流血的仕途,玩的是计谋,斗的是心智。赢者笑傲天下,输者则粉身碎骨。

自去年十月获赠此书,就一直没怎么看,答应为华的读后感想自然就没办法写了。到现在看了那么几十页却发觉自己内心已经产生退意,不敢继续,但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去认清它,如此才能生存。为华,读后感想将后续补上。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九篇】

最近读了曹昇写的《流血的仕途》,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千年到那个中国历史大变革的宏伟时代,感同身受的经历着扭转中国历史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情绪时而激昂亢奋,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悚然似悟,时而陷入沉思。最终读完,不仅怅然感叹并不由的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之意义。

李斯送给历史的,是一个帝国的开端与终结;历史回赠给李斯的,是千百年世人对他人生的回望。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李斯所处的时代给了他从一介平民发展到宰相的绝好机会。

我个人比较喜欢李斯,除了因为他有从布衣到宰相的不平凡人生,还有他的智慧。他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有目的,有步骤,有耐心的进行了坚韧顽强的奋斗,从不妥协。自从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后,并没有一时盲目的就想着怎样混入仕途,和其他官员搞好关系,最终受宠于君王。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必须要具备实现抱负的资本才华和智慧,从而去向荀子求学,在此期间,他耐得住七年求学的苦闷和向理想进军的漫长等待。求学成功后,他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能够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雄才,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他明白,只有去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割舍妻儿远涉入秦。同样,在吕府中,他志不得伸,但依旧忍气吞声的等了三年。即使吕不韦仅给了他一个郎官的职位,他也不自恃才高而拒绝,而是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甘心忍辱负重,寻找时机出头。

当然,李斯也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政治远见。他明白一个国家谁才会是一把手,因而他没有去攀附于一时得势的吕不韦,也没去追随发家缘于他的嫪毐,而是坚定的选择了秦王。即使落魄郁闷之时也没有轻易选择改弦更张,这也是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然而,李斯如此聪明,却为什么会最终落得个满门被抄斩的悲惨下场呢?

李斯耗费三十余年的精力,建立起强大的秦帝国,他贵为丞相,国家也按照自己当年的梦想运行,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就已经成为了李斯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的,他爱上了权力。因此,他没有抵制住赵高的蛊惑,选择了立胡亥为帝。后来,面对赵高的专权,李斯却没有组织出任何像样的反击,在他身上再也没有看到那个官场上游刃有余,意气风发的李斯,为什么?也许因为他的世界里没了嬴政,没了梦想,多了对权力的热爱,也许他真的老了。

如果可以,也许李斯会选择不离开上蔡,安安逸逸地度过一生,一样是一个美妙的选择。但是人生不会重来,历史也不会有改变的机会。李斯,可以是一代贤相,或是一个奸臣,或者只是嬴政的导师,韩非的小师弟。他只留下了几个典故,任后人评论功过是非。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第十篇】

《流血的仕途》讲述了李斯从一个蔡国小吏,通过丞相吕不韦这棵大树,当上了秦国的小吏。在此同时,李斯利用吕不韦与太后之间的瑕疵,引进了一个新人——嫪毐,将吕不韦的权力削弱不少,形成了三人鼎立——秦王嬴政、吕不韦、嫪毐。在职位上,他冒着生命危险,向嬴政讲述了一场大梦,这场大梦的名称叫“天下”。因此,他成为了嬴政“死党”。后来,秦王亲政,在李斯的帮助下,吕不韦、嫪毐相继被除掉。后来,李斯又在与宗室的对抗中获得胜利,取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丞相。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王临终前,李斯因为自己的私欲,和赵高合谋,立公子胡亥为“秦二世”。胡亥治国无方,加上赵高狼子野心,丞相由李斯变为了赵高,故李斯最后惨死,而秦王嬴政辛辛苦苦创建的秦帝国也消失于历史的车轮里。

李斯凭着自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游说技术,以及国人的胆识与智慧,一路飙升,成为了秦帝国的丞相。然而,李斯最终的失败还是源于他的自以为是:

他错误地估计了两个人的实力——高估了胡亥,低估了赵高,这是第二个自以为是。他认为胡亥是个合格的君王,只因为生不逢时,不是长子;他认为赵高不就是个太监,只会一味的吹捧,拍马屁。事实上,胡亥是个花花公子,治国无方,天天花天酒地;而赵高则是个富有心机,心狠手辣的敌人。

他完全辜负了嬴政一生对他的提拔与信任,在最后时机篡改遗言,没有遵守一个大臣应有的忠诚,这是第三个自以为是。因此,他只能做一个能臣,但不能做一个忠臣。最后惨遭杀害,真是可悲可叹,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代政治家就这样驾鹤西去。

同样的时代,在欧洲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当时,毕达哥拉斯也是身处高位,门下学生不计可数,还首次提出了“勾股定理”。然而,在晚年他仍然犯了“自以为是”的错。他先是擅自命名数字,什么5是结婚数等等;然后,他更进一步,凭着自己的意愿说“万物皆数”,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分数的存在。后来,他的学生发现在等腰直角三角形内,若直角边为1,则斜边就不是一个分数,而是根号2。因此,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被推倒了。毕达哥拉斯同样惨死,一代数学家就是这样的下场。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特别是身居高位,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地得出某个结论,这样的人下场往往总是非常悲惨。

61 2815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