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导游词【推荐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西湖导游词【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介绍西湖导游词【第一篇】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西湖一日游的导游,我叫杨子欣,大家可以叫我杨导。希望今天大家能过得平平安安、开开心心!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即将离开杭州时提笔写下的诗。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名言中的“杭”就是指杭州,杭州的出名也在于西湖。
西湖还有一个传说:地上的玉龙和金凤找到了一颗明珠。天上的王母娘娘想据为已有,在抢占明珠的时候王母娘娘手一松,明珠掉到地上,就变成了美丽的西湖。
好了,现在我们到了码头了,请大家不要在游船上打闹玩耍,不要靠在栏杆上,以免发生意外。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一山二堤”,即孤山、白堤和苏堤。请大家往上望,左手边那座山就是孤山。孤山海拔约25米,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因为曾有孤家寡人之称的皇帝在此居住过,所以叫做孤山。
孤山上有尊汉白玉塑像,正面碑石上该有孙中山手书“巾帼英雄”4个大字,这是秋瑾墓。所以杭州的出名不仅在于秀丽的风光,更在于有着众多的历史人物。如岳飞、于谦都葬在杭州。
好了,现在船行驶到了楼外楼。楼外楼是百年老店,创建于1848年,很多中外名人都来这里品尝过美味的杭帮菜。那边的拿手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等,晚上大家若是有兴趣,自由活动的时候可以来此品尝下。
咱们来到了白堤。白堤全场1公里。堤上有间株柳树、间株桃的比喻。杨柳苍翠欲滴,桃子酸甜可口。真可谓“桃红柳绿”啊!
湖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岛——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小瀛洲最大的特别就是岛南端的三座石塔。每座石塔有五个大小各异的小洞,每个小洞间隔相等。晚上,里面点燃蜡烛,湖上能倒映出几十个“月亮”呢。
我们到了苏堤,苏堤总长公里,堤上有6座拱桥。苏堤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希望大家下次再来杭州。
西湖导游词【第二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郑导,欢迎来到有2200多年历史的杭州游玩。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风景特别美丽,尤其是西湖。今天,我就带你们到西湖好好游玩一番。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方向,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西湖有十景,有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平湖秋月、花港观鱼、三潭印月等等。
我们先来到了断桥残雪。它位于白堤东端,为什么要叫断桥残雪呢?因为每当雪初晴,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残雪的后面是花港观鱼,池里有成千上万的红鲫鱼,非常的好看。你们看!有的鱼躲来躲去,一会儿藏起来,一会儿看看别的鱼的动静,像是在捉迷藏呢!有的鱼游来游去,像是在池中巡逻,保卫大家的安全。还有的鱼在寻找食物,好像饿得不行。你们可以买些鱼食扔进鱼池。鱼儿们就会立刻冲上前,争先恐后地抢着鱼食。这里一团,那里一簇,在水面上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西湖的美景说也说不完,你们自己可以慢慢去品味欣赏,两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乱扔垃圾,不要乱涂乱画,别破坏了“人间天堂”的美景哦!
杭州西湖导游词【第三篇】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来游玩这美丽的杭州西湖。
我先说几个注意事项:1、不许抽烟;2、不惜乱扔垃圾。现在,我先带领你们去那断桥残雪。这里有一则美丽的故事,我相信不用我说,你们都知道,那就是许仙和白娘子:“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
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你们看!那断桥上还有一丝丝痕迹呢!接下来我们要去游览曲院风荷:那曲院风荷的几棵高大的垂柳,那柳枝随风飘动,柳叶犹如一位仙女在翩翩起舞!接着,你会看到那一池的荷花(虽然是冬天雪白一片嘿嘿)但还是那么美丽!
最后,我们要去游览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三个香炉似的塔。现在是傍晚,晚霞的霞光映在水面上,更加称托出了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象……转眼间就到了我们该离别的时刻,希望你们大家下次还来找我做导游,谢谢,再见!
介绍浙江杭州西湖的导游词【第四篇】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南屏晚钟、双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闻莺。暨“春夏秋冬花,晚云夕月柳。”
苏堤春晓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苏堤长达二千余米,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路。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曲院风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下面我将带大家游览代表西湖夏景的曲院风荷。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被称之为“曲院荷风”。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来曲院逐渐衰芜。到了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并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当时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我们现在所在的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大家看,荷花都绽开自己一朵朵的粉嫩的花朵,莲叶田田,菡苞婷婷,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此时感受曲苑风荷的情境,真的就是“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如果登上那边的迎薰阁远眺,便可见到“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而乘坐游船行走在荷花边,看着那五分碧叶,四分荷花,更留一分与水,暑气一扫而光。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是不是觉得所有的烦恼都化为乌有了呢?
几多名品,数首赞歌,西湖如西子,淡妆又浓抹;荷花比佳人,意境亦如是啊,你看宋人杨万里的一张大图,“红白莲花共半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平湖秋月
我们现在所到的地方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了。杭州人中秋赏月有三大去处:一是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是在湖中赏月;二是历史上南宋皇城遗址凤凰山坡的月岩景点,是在山上赏月;至于在西湖岸边,首推这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平湖秋月了。平湖秋月景区东临白堤西端,南濒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而是指秋夜于湖中泛舟尽揽秋风明月的情景。这可以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虽在唐代时就建有望湖亭,但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建景碑亭于其左。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说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月光下的西湖,山溶水意,一派清绝,有多少人为之陶醉?平湖秋月三面临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真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啊。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道出了平湖秋月平日赏景的绝妙之处啊!
断桥残雪
白堤尽头的这座单孔石拱桥就是著名的断桥了。这座桥看起来虽然很普通,但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却是最大的。在《白蛇传》中,白蛇娘子与许仙在此雨中相逢,借伞定情;又在此邂逅重逢,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因这段人与妖之间的奇情奇事,断桥名望冠于西湖且蜚声天下,享湖上第一情人桥之誉。断桥之名得于唐朝,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50年代又经修饰的。
“断桥残雪”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也有人说,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画家取残山剩水之意,于是拟出了桥名和景名,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可取。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他认为“断桥残雪”,事实上是说月影。
“断桥残雪”景致确实美不胜收,然而在断桥上观西湖雪景,更是销魂。每当雪后初晴,伫立桥头西眺北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铺琼砌玉,湖山晶莹朗澈,些许冷艳,些许凄清,胜却喧哗热闹、绿浓红盛多多,名列西湖十景当之无愧。难怪古人常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了。
当然,断桥观景,不止冬日雪残时分,明末画家李流芳曾说:“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可知,断桥观景,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花港观鱼
各位游客,这就是杭州著名的花港观鱼公园。它位于西湖的西南角,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为一处以花、港、鱼为主要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式园林,是观鱼、赏花的好地方。据记载,从前在西山大麦岭后的花家山,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处流入西湖,叫做花港。水因山名,地以水名。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为花港了。而“花港观鱼”名称,源于宋朝。当时,有个内侍官叫卢允升的,在这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花园别墅,称为“卢园”。园内栽种奇花异木,叠石为山,凿地为池,引花港水于其中,畜养异色鱼数十种,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颇及一时之盛,堪称胜观。南宋宁宗时,宫廷画院画师祝穆、马远等创立西湖十景名目时,就把卢园观鱼也列为西湖十景的一景,题为“花港观鱼”。从此,这偏于西湖一隅的私家花园,就闻名遐迩了,成为西湖著名的游览胜地。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今天的花港观鱼公园占地20多万平方米,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等景区,是杭州人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也是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自2003年公园免费开放之后,更是游人如织。我们现在所在的红鱼池,是全园的主景,池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大家可以在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然后倚桥栏俯看,可见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戏水。微风过处,沿池岸的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在这里纵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
花港观鱼导游词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为西湖十景之一。据记载,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内侍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史称,源出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作西湖山水画的画题。清代,康熙南巡至杭时,曾手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自此,该景更是声名远播。
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等七个景区。以鱼和花景观为最,池内蓄养数千条红鲫鱼,或潜或跳,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从池边曲径走去,便是花的世界,仅牡丹有四百多株名贵品种,有“酒醉杨妃”、“娇容三变”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别有情趣。这里一年四季鲜花繁茂,锦鳞戏水,港汊通幽,芳草如茵,是一座集观赏、游憩、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公园。
“卢园”是南宋内侍卢允升的私人花园,因其处有清溪自花家山流下,故名“花港”,花港观鱼,与苏堤前接,西山在北为其护屏,还有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全园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等七个景区。公园中部的南端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红鱼池。池中满蓄金鳞红鲤,池畔花木扶疏。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现公园的主景区为牡丹园,用牡丹、湖石等组成,小径迂回,布置紧凑有致。仲春时节,站在耸峙高处的牡丹亭向下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妍,令人流连忘返。不久将再辟芍药圃,与牡丹亭相媲美。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花港东大门。门前这座小拱桥,名叫“定香桥”。过了小桥,大家看到公园门口挂着一块“花港观鱼”横匾。
请大家随我一同进公园参观。我们先去看一下右边的碑亭。各位请看,“花港观鱼”四个字是康熙皇帝的手笔,各位细心的团友或许已经发现“鱼”字的写法跟通常的不一样,是的,鱼字少了一点,为什么呢?原来康熙是信奉佛教的,佛孝最讲究的是普渡众生,因此他在题字的时候,想到鱼字下面是四个点,而“火”字在古汉字中也可写成四个点,所以康熙故意在写鱼时少写了一点,表示鱼是在水中畅游,而不是火中烧烤。
参观完碑亭,大家随我再往左边走,现在我们来到这座幽静的竹院,院内这幢画楼,原名小万柳堂,因后来罢售给上海商人蒋苏盦,谷称“蒋庄”右边的一亭一池,就是当年康熙题景处,也就是原来花港观鱼的旧址。
穿过竹院,绕过雪松,前面是一片大草坪。草坪周围种填了高大挺拔的雪松和浓密常绿的广玉兰林带,使之同周围的景区分开,隔离噪声。
草坪一角的假山叠石上建有一阁,就是藏山阁。
花港观鱼在景区的布局上,根据自然地形,不是采用主轴线的导游方式,而是采用不规则的景区组合,将游客引向主景区。它的整个布局是由牡丹园、红鱼池和松林湾后面的花港三个部分组成。
穿过大草坪,现在大家来到的是红鱼池,花港观鱼所指的“观鱼”胜景就在这里。这池中有5000多条红鲫鱼。
走完了红鱼池的九曲桥,大家看到前面一处竹制的长廊,称为“濠上乐”,名字取自庄濠水垂钓怡然自乐的意境。大家可在这里停留观赏。
再往前就是牡丹园。牡丹园位于整个公园的中心,占地1万平方米。大家请年,建于牡丹园中央那个古朴重檐的八角亭,就是牡丹亭。在牡丹亭的四周,可以看到各种名贵牡丹400多株,多数是安徽省宁国县的“玉楼春”品种,花呈粉红色。从整体上来看,牡丹园好比是一个大盆景。
从牡丹园下来,山回路转,前面就是密林区和花港,从位置上来讲,它们都位于公园的西部。密林区得用原来的土丘,种植常绿阔叶的丛林,并结合地形,修建林间小道,环境宁静,宜于休息。花港乃是得用原有零星水稻田和水塘疏挖而成,大部分是人工挖掘的,它是沟通小南湖和西里湖的游览河道,把整个花港观鱼公园环抱在水中央。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到了花港西大门,前面这条路叫做西山路,所以花港公园一度也被称为“西山公园”。整个花港观鱼的导游介绍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各位。
南屏晚钟
各位游客,大家是否有听到一阵悠扬的钟声,这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了。南屏晚钟,因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声而得名。南屏山绵延横亘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且多空穴。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每当山下净慈寺等寺庙里梵钟鸣响,钟声回荡,随风远飘大半个杭城,余音缭绕,经久不息,尤其在暮色苍茫时,那阵阵晚钟特别动人心魂,故有“南屏晚钟”景致。是西湖十景中最早成名、最具魅力的胜境。北宋末赫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净慈寺是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俶(chu)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的,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南宋时才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了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
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钟声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回音迭起,尤其是在天气晴好时,交响混合,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兴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不断演绎着兴衰盛败。现在的青铜大梵钟是在1986年12月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重10 余吨,高3米,钟上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文, 计万余字。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年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双峰插云
下面我将带大家去游览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是古时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时的佛教名山,山顶都建有佛寺、佛塔。每当山雨欲来之时,群山云雾迷漫,双峰的塔尖若隐若现插入云端, 自西湖舟中远观,但见:云海浩茫茫,峰尖隐隐现。故名“两峰插云”,南宋时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代以来,两峰佛塔被毁,“插云”景观名存实亡。到了清康熙帝品题名胜时,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以足西湖十景全数,并建景碑亭于洪春桥,景观内涵迁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观。站在亭前沿正南和正西方向远眺,可以望见南北高峰,其实南高峰海拔仅254米,北高峰海拔314米,只因湖西近处群山低缓才得“高峰”之名。
两峰的自然风光异常优美,晴雨晨昏不同,尤其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西湖志》描述道:“每逢春秋佳日,凭栏四望,俨如天门双阙,祥云随风卷舒,日光遥映,常观五色,引人入胜。”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双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雨后初晴,云铺山腰,茫茫一片,翠黛的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峰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雷峰夕照
说到雷峰夕照啊,大家一定想起鼎鼎大名的雷峰塔了吧。很多人认识雷峰塔是因为白娘子的故事。但是事实上,雷峰塔并不像神话故事中所说的那样,是法海为镇压白娘子所造,他是公元977年吴越国王为庆贺王妃得子而建,并奉藏佛发,以祈求国泰民安。初名“黄妃塔”,由于塔地处城市西郊,老百姓又称其为西关塔,后人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
雷峰塔有太多的苦难经历了。北宋末,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为五级浮屠。南宋以后,雷峰塔木构檐廊屡毁屡修,当时画家陈清波等绘有《雷峰夕照》图,塔下又有御园以芳园。斜阳落照,塔起金轮,湖上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它的一席之地。岂料,明嘉靖年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俶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栖霞不过是也。”因为民间谣传,雷峰塔砖有辟祸镇邪的“神力”,故而盗挖者屡禁不绝,本来摇摇欲坠的雷峰塔就这样被他们挖着挖着在1924年9月25日下午轰然倒塌了。当时鲁迅先生曾写过《论雷峰塔倒掉》和《再论雷峰塔倒掉》,在他的文章里,把雷峰塔比做封建势力的象征。所以在几年前,关于是否重建雷峰塔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最后,杭州市政府以市民投票的方式决定了重建雷峰塔,使得雷峰夕照再现人间!
现在我们又可以自豪地说:“雷峰如老衲,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三堤凌碧波”了。
三潭印月
古时候,人们常把想象中的海上仙山琼岛统称为“蓬莱三岛”分别称做瀛洲、蓬莱、方丈。后来在中国古典园林营建中也恪守“一池三山”的模式,隐寓“蓬莱三岛”。西湖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就来游览被称为小瀛洲的三潭印月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此外,历史上三潭印月还以种植西湖莼菜而著名。
三潭印月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堆积而成的。早在吴越的时候,这里就建造过水心保宁寺。明万历年间,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形成初步的格局。到了清雍正年间,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对此苦心经营,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并建亭桥楼阁,植奇花异草,形成了西湖十八景之一的鱼沼秋蓉。清光绪年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小瀛洲最使人忘情的要数岛南面的那三座石塔了。这三座塔始建于宋元佑四年,是当年苏东坡疏浚西湖时,为防西湖淤塞而在苏堤外湖水最深处所立的标志,称为“三潭”,规定三塔之内禁止种植菱藕。南宋时,马远等人因此地波光潭影,风景秀丽,是湖中赏月最胜处,就题名为“三潭印月”。明代时三塔被毁,现在所见的三塔并不是原址,是明天启元年在此重建的。三塔位置呈等边三角形,每两塔之间相距米,塔高2米, 塔身呈球形,塔腹中空,四周排列着五个小圆孔,饰着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每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糊上薄纸,烛光外透,倒映在湖面,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明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中秋佳节,品尝着美味的月饼,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是不是会觉得“一湖金水欲溶秋”,发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的感慨呢?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宋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寺,死后葬此,这里又俗称回回坟。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这里的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等。故此地有柳洲之名。其间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中日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园南隅有句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陈兆仑旧居。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电影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
下一篇:三河古镇导游词【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