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精彩5篇】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宗教信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最新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精彩5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第一篇】
游客同志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洛阳最富盛景的旅游胜地——龙门石窟。大家叫我郭导就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地,这里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佛教游览地。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
龙门石窟创于北魏年间,据说唐代人对佛教犹为重视,所以那个时期大规模的建造佛像,共有97000余尊佛像,全部建外陡峭山壁上。最大的佛像高达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大家看,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又一大型的北魏建筑。此洞高达10米,深约6-15米。主尊释迦牟尼佛高6米。这个洞内最具特色的是莲花雕刻,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大家小心路上台阶较多,前面就是潜溪寺。高,宽约为9米多,据说唐代有位李潘的宰相在这里建造过别墅。龙门石窟,我还有个小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洛阳有个村子,里面有个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声音,回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后告诉他,如果再听到问话,就说:开。谁知话音刚落,山崩地裂,龙门山顷刻之间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出倾出;水流之后,两山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窿,窟窿内人影绰绰全是石像。”
好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两个小时后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开心,玩的愉快!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第二篇】
大家好!
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旅程,我们由郑州出发,走连霍高速,直达洛阳,之后前往距洛阳市13公里外的龙门石窟参观。
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洛阳龙门石窟。此刻围绕在我们周围的是郑州市市区,大家请看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因良好的绿化,素有“绿城”之称。郑州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它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天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发达的经济引领着河南甚至整个中原地区)。现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甚至是中原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商贸发达,商战连连,也有“商城”之称。
此时此刻我们正行驶在连霍高速上,这是一条平安和希望的坦途,它横贯中国大陆连接连云港和新疆霍尔木兹,全长4395千米,途径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6省,在河南共计611千米,目前有41%的部分为高速公路,其他为一级公路,连霍高速将成为中国高速公路的横向骨干。
朋友们,我们今天顺利的旅程正是得益于脚下这条黑色的巨龙,速度可真快,现在我们渐渐驶入洛阳,来洛阳就要对洛阳有所了解,接下来,我把洛阳介绍给大家:洛阳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其古城区在洛水之南而得名,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年,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历史人物活动在这里,因此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你必须来看看洛阳。
最能代表洛阳的就是洛阳四宝了,“洛阳牡丹甲天下”,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牡丹由于其花色花型雍容华贵,世称“花中之王”,是我们的国花。象征吉祥富贵,每年4月15—25日举行牡丹花会,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赏花,可谓“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第二宝是当年贵为国礼的唐三彩,其中黑色的将军马还被英伦友人称为“伦敦黑”、“黑宝石”。可称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第三宝呢,是洛阳水席,共24道菜,采用行云流水的上菜方式,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口味,不仅丰富洛阳人的饮食口味,而且是外来宾客的首选,那么第四宝呢就是咱们马上要参观的龙门石窟了,至于它为什么叫第四宝,我们来亲自揭开谜团。
好了,各位朋友,洛阳龙门石窟到了,请大家关好窗户,带好贵重物品,随我下车参观龙门石窟!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佛祖的游说像,佛祖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第三篇】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晚上的石窟看起来是非常现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满了神秘感。它以下是网友分享的“最新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精彩5篇】”,现在我们就在龙门的入口,不要心急,我们立刻就进去领略里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它们详实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大家都知道龙门石窟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相信大家都是为了这个慕名而来。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远远看过去,石窟安静伫立在那里,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静静的。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xx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宾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大概公元386~520xx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我们沿着栈道继续前行,会经过珍珠泉、万佛洞、药方洞(内有许多济世药方)、莲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莲花洞为特殊。莲花洞是继宾阳三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0xx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据说,人大会堂的顶灯就是仿它而做。这里除了大佛造型细腻外,最大的看点是南北它是龙门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好了,我们现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龙门石窟的精华部分。或许你们曾经在电视上看过,现在让我们走近它,亲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这里远远可以看到那边人很多,我们还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而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看!这个就是远处看到的卢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的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微露笑意,形象庄严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这尊主佛却被女性化,传说卢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对云岗石窟,看过龙门后我们都明显感觉云岗石窟佛像雕刻线条古朴粗犷,龙门则精致细腻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线条清晰,给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觉。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尽情地享受它的熏陶吧。当然,除了欣赏卢舍那佛像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旁边的那些同样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这些,都同样雕刻得十分传神的。同样能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好,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就到龙门石窟历史最悠久的古阳洞。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华的部分,让我们近距离接触石窟,感受它的每一个细节。就像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洞,一进来就可以感受它浓厚的贵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风格。像在这道墙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石窟的每一处都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不容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参观一下石窟,到晚上我们还要欣赏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让我们吃完晚饭就一起来感受龙门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请看,石窟晚上看过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样?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来是非常现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满了神秘感。进去里面看,灯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灵光?这些金色的灯光把佛像衬托得更有神圣感。不愧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好了,龙门石窟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充满了感慨,觉得真是不枉此行。欢迎大家下次有机会再来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谢谢。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相遇,大家一路走来,旅途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们xx旅行社热烈欢迎大家来龙门石窟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xxx,大家可以叫我x导,或小x,你们感觉怎么叫合适、怎么叫顺口就怎么叫吧。
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是一位驾驶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司机,所以,坐在他的车上大家就尽情的享受沿途的风光吧!
佛家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1000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相视而笑。”今天,大家有缘在同一辆旅行车里,并要相伴度过一天的时光。所以,此时此刻,请各位再一次的回头同周围的人彼此认识一下,那也请各位在接下来的旅游过程中珍惜这份来之易的缘分相互照顾,相互关心,让这次旅程给我们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朋友们,下面我讲一下注意事项:路上的车特别多,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您的把头和手伸出窗外,以免被擦伤。把垃圾呢,放在座位旁边的垃圾篓里。不要向窗外仍果皮纸屑等杂物,要是保持道路的卫生。如果有人容易晕车,请坐在前排座位上,或靠近窗户的位置。也可以吃两片随身携带的晕车药。车前面放的有纯净水,需要的话,我给大家送到座位上。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洛阳吧!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城市。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古都中,经历朝代最多的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司马光曾说:“若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说到洛阳,就不得不说咱们洛阳的牡丹,自古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历史上曾有无数文人写诗赞美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李正封赞美牡丹的诗句。刘禹锡说得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些美妙的诗句道尽了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从1983年起,洛阳每年4月至5月举办牡丹花会,吸引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花会期间,牡丹们一个个竞相怒放,谁也不服谁,那场面真是壮观的很呐!
民以食为天,洛阳最有名的菜,莫过于洛阳水席啦,它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都有汤;二是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这一回来洛阳,大家千万不要忘了品尝一下洛阳水席奥。
朋友们,下面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龙门石窟。它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雕凿,历经400多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达10万余尊。两山窟龛的造像,因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而闻名于世。龙门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朋友们,咱们现在已经在到了景区门口的停车场,请大家带上自己的随身物品,关好窗户,记着咱们车啊,是蓝色大巴车,车牌号码是:,我的手机号是,下午三点在咱们的大巴车旁集合,好,现在请随我下车,一起游览龙门石窟吧!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米,头高4米,耳朵长米。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古阳洞也很出名。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北魏晚期至盛唐(493—756年)中国造型艺术极盛期的优秀作品,展示了在龙门形成并影响全国石窟造像的“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划时代的造型艺术的风采,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高32cm,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头挽波状高髻,眉间有白毫像,脸形修长,五官清秀,刀法刚健有力,颈下连一截斜披袈裟之襟缘。处于雄浑阳刚的云冈期向秀骨清像的龙门期的过渡时期,系北魏后期龙门佛教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优秀范例,艺术价值高,雕刻手法洗练,刚健有力。身首复原后,旅法雕塑家熊秉明高度概括为:“斩金削玉、简净瘦硬”,“生命顿出、神采奕然”,展现了鲜卑拓拔族刚强雄毅的民族性格。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收藏。于1920xx年至1920xx年期间被盗,首先运往法国,后流落比利时,七十年代末被美国收藏家购买、收藏,1991年陈哲敬先生购得。1992年冬,在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学者的帮助下,经测量、核对,发现其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盗凿接口完全吻合,证实该佛头为高树龛释尊佛首。1993年著录于《龙门流失雕像集》(图版1,龙门石窟研究所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版)。20xx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古阳洞(第1443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为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洞窟,是北魏“秀骨清像”造像风格的代表作,同时在北魏法书“龙门二十品”中独占十九品。高树龛属龙门石窟古阳洞左北壁上层著名的杨大眼大龛上方一列小型龛中的一个,这列小龛雕刻精细,但主尊头部全部盗损,此佛头是现知存世唯一的一件。高树龛开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布局为一释迦牟尼坐佛(禅定印)并二侍立菩萨,佛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平台之上。圆形头光内层刻莲瓣纹,外层环绕过去七佛,舟形身光,内层刻八身飞天,外层刻火焰纹,非常精美。龛左侧“造像记”为赫赫有名的北魏法书《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魏碑中之佼佼者,惜该龛佛头连同左肩袈裟一部分被盗凿。如释尊佛首复位,此龛当可完璧。2、火顶洞观音头像。高37cm,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头顶挽饰有化佛的高发髻,脸型丰腴适中,五官比例匀称,神态静穆端庄,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造像的背面有一条隆起的契形棱线,破损沟槽的痕迹很长,从整个头顶延伸到腹部,颈下至胸前衣襟部分断裂,疑为盗凿时已破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盗。此头像系陈哲敬先生早年收藏,多次在中国台湾展览,1989年著录于台北出版《中国古佛雕》。1992年,经龙门石窟研究所王振国同志勘测确认为龙门石窟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之头像,接口完全吻合。1993年,著录于《龙门流失雕像集》(图版79、80,龙门石窟研究所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版)。20xx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龙门石窟火顶洞开凿于唐武则天至中宗时期,此菩萨位于火顶洞北壁,为正壁主佛的左胁侍,有学者认为其“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3、高唐代佛头。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面目丰满圆润,高眉长目,双目微闭,唇部略抿微翘,神态文静高雅,雍容大度。面颊丰满,嘴唇较厚,双目微闭,似入禅境。顶有波状高肉髻,饰三朵旋涡纹,发髻三涡纹呈“品”字形排列。雕刻手法朴实,刀法流利自然,应为龙门唐代某佛龛中散落的小佛的佛头。陈哲敬先生收藏。专家认为此佛头具有龙门唐代立佛像特征,发髻样式为龙门佛像的主流样式,石质及钙化特征与龙门石窟地质条件吻合,应为龙门石窟流失文物。20xx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4、长36厘米飞天造像。青灰色石灰岩岩质,部分表面钙化。飞天呈横l形,姿态优雅,面部表情异常文静,饱满秀丽,端庄飘逸。身体造型随飞舞动势呈左高右低、腰身倾斜,脚部弯曲,披帛飘舞,体态轻盈,妩媚端庄,悠然自得,生动传神。雕刻简洁,洒脱自然,为龙门某洞窟成组伎乐天中盗凿下来的珍品。陈哲敬先生收藏。专家认为此飞天具有龙门唐代前期造像特征,石质及钙化特征与龙门石窟地质条件吻合,应为龙门石窟流失文物。20xx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5、高23cm弥勒菩萨头像。青灰色石灰岩岩质,表面钙化较轻。头像脸型瘦削,戴莲花冠,中央莲瓣雕一坐佛,眉目清秀,脸型稍瘦,双目低垂,鼻梁挺直,阴线弯月眉,姿态安详。陈哲敬先生收藏。专家认为此头像具有龙门古阳洞交脚弥勒造像特点,为北魏时期风格,可能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有关。20xx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6、高43厘米佛头像。青灰色石灰岩岩质,宽27厘米,保存完整,形体硕大,石皮风化程度显著,右眉骨及右颐部有剥裂痕。造形为龙门石窟典型盛唐样式。应为大型立佛或坐佛之头部。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收藏。专家指出,盛唐为龙门石窟鼎盛期,雕塑艺术价值极高,所以龙门石窟盛唐时期佛头盗损严重,目前龙门盛唐时期大型立佛、坐佛40余尊,大多有身无首,此件如能经现场查对原处位置后予以复位,意义重大。20xx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7、高厘米天王头像。宽15厘米,石皮风化,凝浆显著。保存完整,神气十足,为龙门石窟典型盛唐样式。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收藏。专家经比对资料认为,此件极有可能是火顶洞两件流失天王头像中的一件(另一件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如能经现场勘查确定,与火顶洞观音头像一并复位,意义重大。20xx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回国。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第四篇】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最新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精彩5篇】”,欢迎参考!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成为宾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来源于《尧典》中的“寅宾日出”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南北二洞和中间的主窟风格迥异,截然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开凿的过程中北魏宫廷突然发生了内乱,打断了宾阳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这三座洞窟开凿的时间最长,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用工多达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主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大家请随我继续往前走,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于675年完工,皇后武则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有人把卢舍那大佛比作东方的“蒙娜莉萨”,说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总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询问,长着的关切,母亲的慈爱!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情亲和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雕塑艺术上的折射反映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洛阳龙门奉先寺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20xx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是咱们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浑然一体,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潮的技艺,玄秘的宗教幻化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心情。景区的主要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这里集合。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这名字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出污泥而不染。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让我们下次再见!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的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米,头高4米,耳长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第五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20_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下一篇:苏州园林导游词实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