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的资料 黄帝故里导游词【汇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黄帝故里位于中国河南省新郑市,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传说中黄帝在此诞生并统一部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黄帝故里的资料 黄帝故里导游词【汇集5篇】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帝故里的资料【第一篇】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xx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6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至今依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1949年3月,蒋鼎文去中国台湾。临走时对亲友哀叹说:“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见,蒋鼎文在年过半百后,仍不愿远离大陆家乡。他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但又不好公开表达,只好向亲友发出“葬身何所”的悲叹。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故于中国台湾。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20xx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树高米,下围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他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诗词,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大了史册。

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20xx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腐败,弃文习武,于1920xx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前往武昌,在黄兴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1920xx年,衰世凯解散议会,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讨袁。1920xx年,程潜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屡立军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

程潜擅长隶书。当时他为黄帝庙敬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由于运输困难,用牛拉车运至黄陵县九里山时,车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黄陵县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无法晚回。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时隔不久,程潜就来信说,石碑被打,不必惊慌。运输困难,不必再备。请制作一副木匾,来年清明祭陵再写。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块石买才落了地。他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长、2米宽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请示程潜如何写。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匣,蘸饱墨笔,提笔一挥,写成“人文初祖”四个隶书大字。周围的人感叹叫绝,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苍劲中带有娟秀,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家祭祖标准程序。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由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所以山被称为桥山,陵被称为桥陵。自清代毕沅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桥陵之称更为著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改称桥陵为黄帝陵,以利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轩辕黄帝陵庙的管理,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专职管护人员进行了统一编制;在桥山之巅修筑了瞭望和望哨所,日夜有专人轮流巡山看护。现今,为确保黄帝陵景区内的8万余棵古柏树不受火灾侵袭,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传统的人工巡视、遍布林区的给水管网和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共同构成三重防线,请大家放心!

我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秦文公时祭祖己经相当隆重。秦灵公时代,恢复了早已荒废的祠庙祭祖,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祖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黄帝庙设列为国家祭祖场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祖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祖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祖。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祖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代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祖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祖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他在1371年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的同时,筹备祭祖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祖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祖活动更加频繁。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祖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1943年清明节,国共双方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63~1970年间,因多种原因公祭中断。1980年又恢复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内外各界代表参加。

从此,年年岁岁,祭祖不断,仪式隆重,场面恢弘,盛况一年胜过一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55年时陈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黄帝陵年久失修,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祖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黄帝庙设列为国家祭祖场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祖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祖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祖。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祖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代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祖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祖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他在1371年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的同时,筹备祭祖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祖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祖活动更加频繁。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祖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1943年清明节,国共双方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63~1970年间,因多种原因公祭中断。1980年又恢复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内外各界代表参加。

从此,年年岁岁,祭祖不断,仪式隆重,场面恢弘,盛况一年胜过一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55年时陈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黄帝陵年久失修,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黄帝故里的资料【第二篇】

清明节放假三天,大伯开车带着我、哥哥、妈妈、奶奶和大妈去游新郑黄帝故里。

新郑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皇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

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皇帝像前。皇帝像非常雄伟壮观,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大家纷纷来到这里祭祖、祈祷,我们也加入了这一庞大的队伍。继续往前走,我突然看见了一棵又高又大的金黄色的树。它像一个顶天立地、力大无穷的巨人穿着黄金盔甲在战斗!我感到很奇怪,就问妈妈:“这棵树长得这么漂亮,是什么树呀?”妈妈笑了笑,答道:“傻孩子,这是棵假树,叫“许愿树”,许多中国奥运健将把自己的愿望和签名写在一张红纸条上,挂在上面呢!”我被这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赶快在这里拍照留念!

穿过了一条狭窄的通道,我们来到了皇帝纪念馆。我在里面看到了许多图片和资料,使我懂得了不少的知识。

我们游遍了整个皇帝故居,虽然有点累,但却很开心!

黄帝故里的资料【第三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黄帝故里的资料 黄帝故里导游词【汇集5篇】”,标准不降,防疫要严,效果要好”为基本遵循,于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午9:50在线上举办,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黄帝故里的资料 黄帝故里导游词【汇集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大典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呈现方式将由现场简约而庄重的典制性拜祖仪式、网上拜祖、电视直播、插播网上拜祖和境外拜祖、主持人和专家访谈等共同组成。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在其它地方。

传说一: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黄帝出生地在河南新郑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大部分专家学者和民间机构的认可。

传说二: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周围。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

地理位置。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下辖新郑市中心靠西方向,往西不到3公里就是107国道,沿新郑市人民路往东就是京珠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从郑州驱车往黄帝故里仅需50分钟。

河南郑州—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

河北张家口-黄帝城。

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炎帝归附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第一都城。

浙江仙都-黄帝祠宇。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仙都是江南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黄帝祠宇的前身称为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公元326-342年)。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撰额。

河南郑州-黄帝宫。

黄帝宫,又名云岩宫,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新密东南刘寨乡境内。曾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相传黄帝初战蚩尤失利后,退居此地,潜心养志。用风后、力牧为相,研兵习武,整饬兵马,至今还有养马庄、仓五村、拜将台、宫殿、轩辕门、讲武门等古建筑遗迹。

河南三门峡-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三门峡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

陕西延安-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黄帝陵封土高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黄帝故里的资料【第四篇】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新郑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我们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在新郑市下高速,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

现在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黄帝故里了,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隋文帝登基三年后,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现已引领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并是中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郑州今日的辉煌也得益于四通八达的交通,它是东西陇海线,南北京广线的交江点,并且是东西连霍高速和南北京株高速的交汇点。我们现在行驶的正是南下的京珠高速。大家请看,道路宽阔而平整如同一个黑色的巨龙,我们乘龙而驰不久就可到祭祖圣地。在这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两旁,种植着我们河南的一大特产―红枣。请大家往右看,您会发现那里种了组多早熟,然而这些枣树的根部都非常地臃肿,这是为什么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新郑种枣树的记载。千百年来,枣农为了获得丰收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每年在春暖花开季节,就拿斧头在枣树的根部砍几刀。这样结出的枣儿又大又甜。枣不仅有营养和药用价值而且能美容养颜延年益寿,还是绝佳的礼品,有兴趣的朋友可带些本地的特产给亲人朋友。

速度可真快!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新密市境内。新密市原称密县,汉高祖刘邦开始设置县邑,1994年撤县建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并被评为“中国最有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之一”。新密市煤炭储量和产量都相当丰富,被誉为“乌金之乡”。新密的金银花、密玉等也很有名,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过了新密就到了黄帝故里所在地新郑市了。我国第二十一个国际机场、全国十大国际机场之一的新郑国际机场就在这里。提起新郑,都知道这里的卷烟厂也很有名,新郑卷烟厂还获得市政府对功勋企业奖励的100万元重奖呢!

好了,各位朋友,新郑黄帝故里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一同拜谒我们的祖先!

黄帝故里的资料【第五篇】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目前北方的黄帝陵就有五处,包括著名的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的黄帝陵——那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崩,葬桥山”之处。但大量史料及地理资料证据表明,黄帝陵最有可能在河南省封丘县东的黄陵镇境内。

一、“黄陵镇”地名是最有力的证据。

黄陵镇的“黄陵”,顾名思义就是黄帝之陵,在汉语中就如同太昊陵、女娲陵、炎帝陵、颛顼陵、帝喾陵、尧陵、舜陵、禹陵等的组词方式一样。我们知道,中国地名蕴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陵镇这个地名也在表明那是黄帝陵所在的地方。

资料显示,黄陵镇境内古代有黄陵岗,位于东经114°40′,北纬35°,西距封丘县城21千米。黃帝陵并非是黄陵镇孤立的历史遗存,这里还是舜帝和尧帝长子丹朱陵墓所在地。明代《长垣县志》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历朝历代,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非常讲究叶落归根、归葬祖坟的。舜帝是黄帝九世孙,由于黄帝陵在这里,舜帝基于归葬祖陵的夙愿,才会葬在黄陵镇。1980年10月,在距离黄陵镇直线约14千米的梁寨村,一位村民在村东南地里拉沙土的时候,发现了一块长约1米余,高约50厘米的浅青灰色的“鸣条之战”(商汤灭夏桀的决战)石碑,证明了鸣条就在黄陵镇境内。另外,更让人惊喜的是该村还存有几十通石刻,其中还有一通为“舜帝陵”碑。

二、黄陵镇在轩辕丘附近是更有力的佐证。

《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帝系》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丘”是轩辕氏大酋长(部落联盟)行政生活之地,即轩辕黄帝的帝都。典籍对轩辕丘在开封境内,也即大梁一带有认定。王莽新政时期的《新莽铜嘉量》铭文记载:“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这就是说,黄帝、虞舜的帝都不仅同在一地,而且都在古大梁一带。唐代王鹳《广黄帝本纪》、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轩辕黄帝传》、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还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目前,开封北郊10千米处的柳园口乡,有一个轩辕楼村,轩辕楼向东的刘庄附近,还有黄帝史官仓颉的仓王城、造字台和仓颉墓等遗址。多种史料记载表明,轩辕丘就在开封老城北部的轩辕楼一带。

另据“央视新闻”5月8日报道,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发现5300年前的一处古国都邑遗址。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认为:“不排除其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至少是早期中国的酝酿阶段。”双槐树遗址距离黄陵镇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50—160千米。倘若双槐树是黄帝都邑之一,去黄陵镇路途也不算太远。

三、一个延续千年的古老诸侯国——“封父国”国名之佐证。

上古时期,封丘之地名叫封父。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有功,公元前21世纪,启帝建立夏朝以后,“胙土命氏”,封姜钜的后裔于封父,古封父国从此立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还说:“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代商之后,封父国人被周王室全部迁往山东。也就是说古封父国——这个古老诸侯国历时夏商两代,在封丘之地延续了上千年。

史料显示,当时的封父国包括今黄陵镇在内,还包括现在的开封市。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战国年间郑国在目前开封一带建邑,因此地原属封父国,而封父国又是夏后启王最早封建的侯国之一,故将该地命名为“启封”。西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封”遂改称“开封”。《尚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相传《箫韶》这部中国最古老的乐舞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遂有《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如今,封丘县陈桥镇有一个凤凰台村,相传这里就是第一代封父国主的先祖后夔创作和演奏《箫韶》的地方。

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同时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舜、禹、皋陶、伯益以及夏朝、商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也就是说,黄帝的陵墓自然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舜、禹、皋陶、伯益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们共同的祖陵,这也难怪上古时代会出现“封父”这样一个如此特别的地名了。“封父”在这里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埋葬父亲(黄帝)”的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祭奠父亲(黄帝)”的意思。

历史的脉络应该是这样的:黄帝死后,黄帝的继任者把埋葬黄帝的地方尊为天下圣地,并把该地以“封父”命名。古人事死如事生,黄帝大臣无数,死后也当然要有大臣侍候。所以黄帝入葬以后,让黄帝最信任的大臣姜钜(为黄帝师)及后裔为黄帝守陵。由于姜钜的后裔世代为黄帝守陵有功,于是启建立夏朝后,就把姜钜的后裔分封为封父诸侯,建立封父国。最早受封的这个姜钜后裔也便以“封父”相称。封父即成为封姓的得姓始祖。说到底,“封父国”就是为了给黄帝守陵而被分封的一个古老诸侯国。

四、先秦时黄陵镇附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可为旁证。

正因为黄帝陵在黄陵镇境内的原因,才能解开先秦时期许多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黄陵镇及周边的历史谜团。比如“鸣条之战”发生在黄陵镇,舜帝葬于黄陵镇,“平丘会盟”发生在黄陵镇(公元前529年晋昭公在今黄陵镇平街村大会诸侯),夏朝的第7位帝王杼继位5年后,将都城迁到黄陵镇附近的老丘(开封东北约千米处的黄河大堤南岸,黄陵镇南10千米附近的国都里村)等等。

虽然大量证据指向黄帝陵就在黄陵镇境内,但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冲刷和风沙的掩埋,当年黄帝陵的遗存现已难觅踪影。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像发掘巩义双槐树遗址一样在黄陵镇区域及周边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或许会有石破天惊的重大历史发现。我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诗人,专栏作家。

64 3452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