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景点导游词优质17篇
山西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等景点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山西景点导游词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2
导游词是导游沿途讲解的介绍词,包括导游欢迎词,景点介绍词,导游欢送词等。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导游词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关注留学网更多相关信息。
女士们、先生们:
地处三晋腹地的平遥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在平遥召开,会议首推平遥作为申报联合国“人类遗产”项目的第一个古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查后把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这座小城名声远扬,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利用行车间隙我把平遥城的历史沿革作个简要介绍。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史以来,建置沿革屡经变迁。最早称为古陶,是尧帝的封地;西周时名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平遥城的前身;北魏时改名为平遥县,并把县治迁到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它的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现存的城墙是明代洪武年间,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来经多次维修,使古城墙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她留给我们的主要遗产有:古朴典雅、胜景迷人的镇国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双林寺;雄伟壮观的古城墙;闻名全国的中国第一票号“日昇昌”旧址;以及明清一条街上的古寺庙、古市楼、古店铺和古代民宅。
首先我们要参观的是镇国寺。
镇园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郝洞村的镇国寺,创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原名京城寺。明朝时改称镇国寺。1988年被国务院批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天王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一进院东西廊有碑亭、三灵侯、二郎殿、财福神和土地各殿。二进院东西有观音殿、地藏殿等。
处于寺庙最前端的天王殿,是元代建筑。进入殿内,可参谒佛国护法神将——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执清风剑,气势磅礴;东方持国天王,眉清目秀,慈善温和,怀抱琵琶;西方广目天王,臂缠长蛇,泰然自若;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伞,气贯长虹。四大天王很受民间“欢迎”,因为它们代表“风、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出了天王殿,钟楼鼓楼相互对峙,钟楼上有金代皇统五年铸造的铁钟一口,形制古雅,工艺别致,而且钟声洪亮。据说在当年没有汽车火车的时候,镇国寺的钟声能传到30里外的平遥城内,算得上是一件珍稀之物了。
朋友们,接下来要参观的是居于前院中央的万佛殿,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堪称“千年瑰宝”。这座殿宇造型独特,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顶庞大,出据深远,但由于屋角反翘,使沉重庞大的屋顶呈现出轻巧活泼的建筑艺术形象,整个外观给人一种雄伟壮观、气势非凡的感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家在建筑科学方面的非凡技能。在殿内,共有彩塑11尊。中央是佛坛,主保释迎牟尼形体高大,坐在须弥座上,表现出安逸慈祥、和颜悦目的神态。旁边站立的是迦叶和阿南二****,阿南身着僧衣,一副出家人打扮,他显得聪明、慈善,是一位才气横溢的青壮年形象;另一侧的迦叶看上去是一位饱经风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因为他从小出家、一生勤勉求进,苦修一世,历尽艰辛。前面分别是两尊菩萨和供养菩萨。两菩萨衣冠紧扣、面额丰满,显得非常文雅娴静,俨然一副贵妇人形象。两供养菩萨体形丰满,线条优美,体现出少女特有的娇柔之美。在菩萨的前面是两天王和两供养童子。两天王手执兵器,头载盔甲,是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风采;两供养童子身体瘦弱、衣着俭朴,一副天真善良的农家少女形象。这11尊塑像虽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但却是按照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以形象塑造的。这些塑像是我国寺庙中现存的五代时期的惟一作品,堪称“稀世珍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朋友们,寺内还有更为精彩的去处,那就是三佛楼、地藏殿、土地殿。各位请随我一一参观。
这座三佛楼创建于明代,主像有三尊,分别是“法自佛、报自佛、应自佛”。这些佛像自然大方、造型优美。大家再请看两墙上的壁画,画的是释迎牟尼的生平八相图,集山水花鸟、人物于一体,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位于后院西侧的地藏殿,俗称阎王殿,建于明代,主像为地藏王菩萨,四周为十殿阎王,六位判官、牛头、马面立于地上,这些塑像有的怒不可遏,有的文质彬彬,有的慈祥和蔼。再看这墙上的14幅壁画,集绘画、书法于一体,描述了不善之徒被受刑制裁的场面,其惨状目不忍睹。这些情节表现的是惩恶扬善的哲理,但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处在社会的最下层,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来世,正如这幅对联所写:
“阳世奸雄欺天害理由直汝,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强烈地表现着惩恶扬善的愿望和人生哲理。
各位朋友请看土地殿正中的这一坐像,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得出他是土地爷了,他看上去和蔼慈祥,佛经中说它是山川郊社之神,他的两侧分别侍立着金童和玉女,手中各自拿着印玺和印盒,一副叫顺服侍土地的形象。
观赏完这几座主要的殿宇后,我们要返回前院,再去看看前院两侧的碑廊。这里共保存着历代石碑20余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半截碑”。由于该碑上下左右都有残缺,所以名为半截碑,以残碑的宽厚度估量,原碑非常高大。此碑内容与镇国寺无关,原来在镇国寺竣工时,在寺的附近捡回这块碑,想做碑座,结果发现书法甚佳,秀润苍劲,当时没舍得毁掉,才得以幸存下来。经考证,这块碑是北汉主刘崇之孙刘继钦的墓志铭碑,文物价值相当高。
朋友们是否注意到这棵古老的槐树,大家猜猜它的树龄是多少呢?这棵名为龙槐的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嘉庆《龙槐记》碑中记载,有了这座寺庙就有了这棵树,它长得高不盈丈,树身已满是裂缝,弯弯曲曲,枝干错综盘结,无头无尾,看上去张牙舞爪,腾云驾雾,也是寺内的一大奇观。
从寺门向寺内远望,杂树交荫,绿叶蓬松,环境优美,饶有古趣。
平遥城墙:从镇国寺出发,约半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古城。
女士们、先生们,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平遥城墙。据史书记载,西周宣王时,平遥旧城狭小低矮,大将尹吉甫驻兵于此,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筑西北两面城墙;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扩建为砖石城墙。以后历代多次修补,基本上建成为现存规模。但在日伪统治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80年国家拨出大量经费动工复修,使平遥城墙重现昔日光彩。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寓意为吉祥、长寿、青春永驻、金汤永固。据传说,城池南门为****,门外的两眼水井象征着龟的双眼;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池东西有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和下东门,前三门的外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的三条腿,惟有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城时惟恐“乌龟”爬走,于是将其左腿使劲拉直,井用绳索紧捆在麓台塔上。城墙的四周,本来还有护城河,并设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首先进来的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这里地方狭小,四周有高墙围护,即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大家再请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筑考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小关帝庙。把关帝庙修进瓮城里,此乃平遥人的独创。
请朋友们随我上城墙参观,领略古城风貌。城墙周长共6157米,高度为6—10米不等,墙身内是素土,外包砖石,顶铺砖面,在这上面可并行两辆马车,宽阔而坚实。
朋友们也许会问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它叫女儿墙,起保护作用。我们看出两边的女儿墙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修筑了垛口,垛口上留着供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是出于实战的需要。
大家很容易看到城墙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它的作用何在呢?大家猜对了,肯定是保护城墙的。我们知道,古代攻城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弩机,守城的土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这样使得城墙脚下变成防御的死角,为改变这种劣势,在墩台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射击网,从而大大增强了防卫能力。城墙上共建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据说是象征圣人孔夫子的三千****七十二贤人。
这座坚如磐石的古城,在古代起过抵御外敌的作用。如在清末,曾把抢劫商号,骚扰民宅的清军拒之于城门外,使平遥免遭其害。在抗战时期,城墙为挡住气焰嚣张的日寇作出了特殊贡献。
另外,在洪灾到来时,可抵挡滔滔洪水,使城内居民安然无恙。平遥古城,不仅以古老完好的城墙闻名于世,而且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古民宅,荟集一城,构成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古文物建筑群。闻名于世的平遥八景吸引着无数游客,这八景是:金井市楼、贺兰仙桥、凤凰栖台、河桥野望、源池泉涌、麓台叠翠、瀴溪晚照、超山晓月。另有民间神话传说的古城八宝,也很有情趣,即:市楼金井内的金马驹、贺兰仙桥下的金蛤蟆、清虚仙迹中的透灵碑、凤凰栖台下的金龟子、鹦鹉巷内的鹦鹉石、文庙大成殿的杞木梁、木楔柱和九连钟。
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城内几处重要的景点。
清虚观:古城内的主要街道有南北大街、东西大街、政府街和城隍庙街,清虚观就坐落在东大街的路北方向。这里现在是县文物局所在地,原是一座道观。门前这座木牌楼造型巧妙,偌大的楼顶全由两根立柱、四根斜柱支撑。在这里保存着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古碑很多,其中元代一通碑,正面用蒙文,反面用汉语译文,结尾处用属相纪年法记录时间,据专家考证,这通碑和陕西重阳万寿宫保存的著名“八思巴文碑”如出一辙,据推测碑上的蒙文很可能就是八思巴文,很有史料价值。
朋友们,前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日异昌票号的旧址了,我们一同前往参观。
中国票号博物馆:请大家看这座面宽五间的大屋,这便是有“天下第一号”美称的“日昇昌票号”的铺面,这里现已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的场面。朋友们可能很想知道票号究竟是什么?票号就是以前的钱庄、银号,在我国银行没有出现以前,票号几乎控制着全国的金融业。票号是随着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主要经营汇兑、存款、放款、代官府解粮钱、收捐税等的金融机构。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曾说“这里是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清朝时交通不方便,商人们来回押运金银既麻烦,又不保险。道光四年,原平遥“西裕成”颜料庄经理雷履泰就把颜料行改组成经营汇兑业务的商行,取“如日初升,繁荣昌盛”之意,定名为“日昇昌”,从此揭开了我国金融史上崭新的一页。
大家或许已经发现,这个门很特别,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层次分明的门坎呢?对了,就是为安全起见,层层防御!
请先进左边这间铺面,这个梯子是直接通往楼上的,大家或许会想象当年楼上一定存放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个疑问到了里间就可以得到回答。正加大家所见,这间屋子除了摆放着一箱假银子,看来并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金库到底会在哪儿呢?噢,对了!这儿有一个灰坑,把盖打开之后,这里便是金库!有人会问,这么小的地方,似乎与日昇昌的赫赫大名不相称吧?您说对了,这里只是个小金库,大库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个谜。
各位朋友,我们进前院参观。这左右两边是信房和帐房,都是日昇昌的重要机构。现在请随我进信房,大家请注意观察,这个大印和别的印章有什么区别呢?对了,它是由10个大小不同的小块组成的,这10个小部分分别是由不同的股东掌握,要想取钱,必须拿上有完整的股东印章的汇票才能领上,也可以说,这是种“股份制”的经营方式。
这是过厅,大家请看这幅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州防福地八方辐揍独居奇。”上下联中巧妙嵌入“日、昇”二字,紧扣票号名称,确是一幅妙联。
这里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就是在这小小的客厅,当年的商号精英们运筹帷幄,包揽清王朝的银钱汇兑,谋划着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全国各大城市以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汇兑业务。著名的日昇昌,它的经营者都是德才兼备的精明人士,其中最有名的是雷履泰、毛鸿翙、程清畔和程大培。
现在请随我到后院参观,这左右两边是客房,展出的有中国票号十大名掌柜和十大财东简介,包括当年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几位女商人。对面是当年光绪皇帝所赐“汇通天下”四个字,意思是日昇昌的票号通行全国。
朋友们请看这里也有一副对联:“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横批“万宝流泉”,可以看得出当时金融界大亨追求利欲和自满自足的心态。再请看通往东跨院的这座小门楼,门楼并不奇特,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这块匾额,匾上大书“数飞”二字,署名是傅山。
“日昇昌”资金雄厚,信誉卓著,其他票号都难与匹敌竞争,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末,雷履泰死后,日昇昌的竞争力日渐衰退,票号霸主地位随之失去,继而销声匿迹了。
朋友们,接下来请随我到明清一条街上浏览那里的风光。
明清一条街:这里是古城东西大街和南大街的交界处,向南走就是享有“明清一条街”之称的南大街。
前面不远处的路北有一座过街楼,因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称金井市楼。创建年代无从考证,现存建筑是清代遗物。请看楼顶上彩色琉璃瓦拼出的“寿”字非常醒目,从楼南还可看到楼顶另一面拼出的双“喜”字。二楼上还有平座,供人们登临参观。市楼以其雄姿壮观、造型华丽,被誉为该县八景之一。它和城墙一样,已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清代诗人赵谦得登楼云:“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提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
在市楼的南侧有个金井,传说井里有一只金蟾,是镇楼之宝,并且还能保佑平遥风调雨顺,不受虫灾侵扰。有一年,突然来了两个南方人,用法术引出了鹦哥巷里的金鹦鹉,然后让鹦鹉下井叼走了金蟾。据说从此以后,平遥的风水就不那么好了。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
朋友们,这条街基本保持了明清风格。街面不宽,但路旁店铺林立,房屋大多也是砖木结构的屋子,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平遥城多么繁华,铺面林立,结构井然有序,与平遥商人精明强干的美誉交相辉映。
朋友们请进这个店内。这里出售的都是推光漆器。“平遥漆器”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名牌产品。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朝,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到汉唐时基本形成了地方特色,明清时发展到鼎盛时期,产品风靡三晋大地,并开始出口。推光漆器不但画面立体效果强,而且具有防潮防热阶性能,是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外,平遥牛肉也是全国名产之一’一刀拉开,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品尝一口,鲜嫩的肉丝绵软,既没有半点的牛腥味,也没有丝毫的油腻气,只有满口令人回味无穷的浓香。平遥还有许多花样繁多的小吃,“碗脱子”就因受过慈禧褒奖而享有盛誉。
朋友们,接下来参观的是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文庙,即孔庙,坐落在城隍庙街南侧,它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庙前是东西南三座牌坊,庙内为四进院落,根灵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整个文庙占地面积824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2766平方米。其中大成殿是整个全庙的主体建筑,现在请一同前往参观。
大成殿,坐落在一个方形的高台基上,殿宇高大,气势雄伟,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古建筑。大成殿的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从背椽下的题记可知其重建的年代是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各地,文庙遍布,但像大成殿这样的早期实物大多已不复存在了,所以它是考证我国宋金时期文庙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这一古建筑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也为平遥县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添色不少。
平遥古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历代人才辈出。有著名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名人孙康,还有著名画家李琦,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也出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以说,平遥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朋友们,对平遥古城区的参观到此就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要去久负盛名的双林寺参观。双林寺距城约6公里,半个小时即可到达。
双林寺:双林寺坐落在乎遥县城西南的桥头村内。它以古老辉煌的艺术和迷人的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孙铁青曾为双林寺题词:“双林宝寺艺术殿堂,价值连城地久天长。”寺中有精美的彩塑艺术作品,故被中外艺术家称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创建年代很古,但没有准确纪年。依据寺内现存的一块古碑“姑姑之碑”的内容,可知重修在公元571年,即北魏时期。中都寺当初规模宏大,后遭兵戈烧焚,宋时重修,并依照释迎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名为双林寺。宋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元末,寺内建筑毁坏较多,于是明清时都曾大规模整修,而有现存建筑。
双林寺,建筑规模宏大,在建筑格式上是城堡式建筑。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修建在3米高的土台基上。寺院内十座殿堂组成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垂直排列着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娘娘殿。以天王殿、释迦殿为中心的前院内,还包括东边的罗汉殿、武圣殿,以及西边的地藏殿和土地殿;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东西两侧各为菩萨殿和千佛殿,组成了第二进院落;第三进院落主要有娘娘殿。
朋友们请随我进寺门参观,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前迎面而立的四尊金刚像。这四位金刚是天王的保护者,当然要对前来打扰天王清静的陌生人很不客气,你看他们中有的张口怒吼,有的闭嘴以待。看着四大金刚,会使人们忘记它们是泥塑的,以为是力大无比、血气方刚的武士,很具有艺术魅力。好,现在请诸位进殿。大家请看,这四尊天王中,手持宝剑者是南方增长天;怀抱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臂绕蟒蛇者是西方广目天;托塔举伞者为北方多闻天。其中的托塔天王衣服和腰带紧紧箍在浑身是劲的躯体上,仿佛再稍一使劲,衣带就会崩断、使我们看着都为他担心。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的是迦殿,整个建筑简洁质朴,释迦牟尼佛祖正中高坐。再看这四壁上的内容,讲述的是释迎牟尼从“白象投胎”,“四门问苦”,“夜半逾城”,“金刀削发”,“菩提悟道”,“初转****”’“灵鹫说法”直至“双林入灭”等成佛过程和度化众生的佛传故事。200多尊人物形象,身分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宫廷、城堡、山野、森林之中,生动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多种生活场面。此外,殿后还有“渡海观音”,她坐在粉色莲瓣上,神情坦然安详,背后是波澜起伏的蔚蓝色海水,画面色彩明快,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下面请进罗汉殿,“金刚天王好,罗汉更精彩”,这18尊栩栩如生的罗汉像是宋代作品,也是双林寺彩塑艺术的精品。这些塑像大大突破佛教造像成规的束缚,而更多地采取了造型手法上的“开放”,因而使眼花缭乱的各种精美彩塑显示出浪漫的色彩。这18尊罗汉个性鲜明,形神兼备。请看这个“哑罗汉”,眼睛圆睁、双唇闭合,冷眼凝视着人间,似乎看到无数不平,想说又说不出内心难言的苦衷。此外还有“病罗汉”、“多言罗汉”等,都是后人以其形象而起的别名。
武圣殿内,正中塑关羽坐像,气势威严,神态逼真。再请看四周墙壁上的悬塑,反映了关羽生平事迹,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水淹七军”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接下来我们一同去罗汉、武圣殿对面的地藏殿和土地殿。地藏殿俗称阎王殿,进入殿内,一阵冷嗖嗖、阴森森的感觉,迎门而立的牛头、马面体态怪异,面貌可畏,居中而坐的土藏菩萨威严肃穆,营造了一种恐怖气氛。我们再去旁边的土地殿浏览。殿内供奉着土地神,是我国神话传说中掌管山川郊社的神灵,所以被塑成慈和、忠厚的老者。朋友,前院到此参观结束,下面我们去中院参观。
现在我们面前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重建于明朝,殿内有佛坛三间,塑有“三身佛”四菩萨,迎门而立的是阿弥陀佛,它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故又称为接引佛。双林寺的彩绘壁塑最为有名,数量也很多,大家请看这墙壁四周,是诸天神将向佛陀顶礼膜拜的“诸天礼佛图”,构图严谨,气势非凡。
出了大雄宝殿,我们要参观东侧的菩萨殿。我国在唐代以后的塑像和绘画中,菩萨多以女性表现。这里的1000多尊菩萨多以宫娥、彩女的风貌为模特,把欢乐和严肃结合为一体。请看主尊千手观音,头顶日月,手托各种法器,惩恶扬善,以艺术的手法体现出慈悲为怀的菩萨救苦救难的情形。再请看这尊水月观音,她不是正襟危坐,而是随便地在这里布道,神态自若。所谓佛在心中,雕塑这些彩塑的艺术家们一定真正领略了佛家的教义。与菩萨殿对称的千佛殿,殿的前搪下布满壁画,绘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构图宏伟,画工精细。殿内正中供奉的是自在观音,你看她面相恬静抚媚,姿态舒畅自然,在她的左右侧分别是夜叉、韦驮立像,这三尊塑像同样是艺术精品。此外,在四周的墙壁共计有516尊菩萨像,有的对坐讲经,有的成队过海,有的独自驾云,但都朝着主尊自在观音的方向,表示归向主尊。朋友们,由大雄宝殿、千佛殿、菩萨殿组成的第二进院落就参观到这里。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本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娘娘殿。与前面不同的是,娘娘殿属于道教建筑,建于明朝,殿内供娘娘坐像七尊,娘娘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风俗神。正中的三尊是三霄娘娘,左右依次排列的是痘神娘娘、子孙娘娘、送子娘娘和乳母娘娘。娘娘神像脸庞丰满,眉目大方。再请看东北角“贞义祠”内的这两草塑像,一睡一坐,这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呢?其中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叫“睡姑姑”,在旁边坐着的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睡姑姑”和“药婆婆”本来是乡间凡人,怎能进入寺庙祠堂享受人间的祭奉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早年当地有一大户人家,一姑一嫂二人感情至深。先是小姑牺牲自己的青春帮助嫂嫂度过难关,后来变成“老姑”的小姑久卧病床,嫂嫂精心伺候直至临终。这时嫂嫂也因疲劳过度和悲伤难禁,竞也坐死在小姑身边。姑嫂一“贞”一“义”的品德,感动了人们,于是立祠纪念。
朋友们,参观完10座殿堂后,您是否为精妙逼真的彩塑而喝彩!是的,这2000多尊彩塑、100多平方米壁画,俨然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这些彩塑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丰富而独特的,它在吸收古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了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她确实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闪烁的明珠,这里不愧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女士们、先生们,古老而美丽的平遥城即将远去,愿平遥之行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谢谢各位朋友,祝归途愉快!
我们刚刚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出来,那我们一会儿要经过山西另一个鬼斧神工的建筑——应县木塔,相信大家对佛教知识还是记忆犹新的吧。那么大家一定记得那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一句对见义勇为的道德情操赞美的话,同时,它也反映了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浮屠即是塔的别称。
塔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印度,最初的佛塔都是舍利塔,也就是佛的埋骨塔,有坟茔的意味。那在这儿就给大家讲讲舍利。舍利是梵语的音译,主要是指得道高僧们在荼毗后炼出的结晶体,它们坚如金刚,闪闪发光、形态各异、色彩也各不相同,常称为“五色舍利”。例如五台山净如法师,在圆寂之后,发现了各色舍利5000余颗。据专家研究,白色的舍利是骨舍利,黑色的舍利为发舍利,赤色的舍利为肉身舍利。
那随着宗教文化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塔也在不断地发展,塔的意义已超出了其建筑本身,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塔文化。
由于最初的塔是埋葬佛舍利的地方,所以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寺庙中的大雄宝殿,那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中就有了专门供奉佛像的殿阁,那塔和殿就可以相提并论了,唐代是塔修建在殿旁,直到宋代塔才修在了殿后。
塔的用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改变。塔在汉朝传入中国,最初为木塔,后来出现了砖塔,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石塔、金属塔、琉璃塔。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最早的为覆钵式塔,到后来有了楼阁式、密檐式、还有最为宝贵的金刚宝座塔,全国这种塔仅存5座。作用也从最早的舍利塔,发展到藏经塔还有一些世俗塔,比如风水塔、文峰塔。
塔的层数通常是奇数,面数通常为偶数。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数为阳,偶数为阴,而阳为天,阴为地,所以塔也可以称得上是负阴抱阳,顶天立地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塔,它一般都分为四部分,即塔刹、塔身、塔基,地宫。
我国最早的佛塔修建于东汉年间的洛阳白马寺内,遗憾的是这座塔早已被毁,我国最大的塔林在登封少林寺,共有229座。山西也有很多珍贵的宝塔,广胜寺的七彩飞虹琉璃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琉璃宝塔,太原双塔是我国最高的双塔,普救寺的莺莺塔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五台山的大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塔,也是五台山的代表。
那讲了这么多,这应县木塔到底有什么值得参观的地方呢?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我国木构建筑的奇迹,它的珍贵价值可以概括为最古、最高、最多、最巧、最固这几个词。
最古是说它的塔龄,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1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最高时它的高度,它的高度有米,相当于20层楼房,不仅是全国最高的木塔,而且是当今世界最高的纯木构建筑,所以,它也堪称是一个擎天柱。
最多是指它的斗拱种类。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三者交叉重叠,合称斗拱。木塔共用54种不同形制的斗拱,堪称斗拱博物馆。
最巧是说木塔的设计。木塔为纯木结构,米的高度没有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和卯咬合,造型美观。据统计全塔共用木料10000方,重约7400吨,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坎尽黄花松,建起应州塔。
最固是说它的结构。我们知道高度和稳固是成反比的,越高越不稳定。应县木塔米,那为什么951年了,它仍屹立不倒,这与它的结构有关。它是一个双层套桶结构,这就增加了它的稳固性,此外,这样的结构还巧妙的发挥了木头的柔韧性,所以,在经历了十几次大的地震后,宝塔还能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还有一绝,名匾众多,我们站在塔下,会看到大大小小的牌匾,共有53块,有的叙事,有的赞扬,那在这就不给大家一一介绍了,我们介绍其中的几块。
在塔的第三层有一块这样牌匾,上写三个大字:释迦塔。三个字写出了塔的本质属性,那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在其旁边还有很多小字,不要小看这些小字,共236字,却记载了木塔的修建年代,为对它的历史的考证,提供了有利的历史资料。
此外,还有明武宗朱厚照留下的“天下奇观”:明永乐皇帝所题的“峻极神工。
那塔的外观就介绍到此,我来看塔的内部。
塔既然相当于殿宇,那它的内部就一定会有塑像,整座塔在每一层都有塑像,而且造型都不一样,那所供奉的最多的就是释迦牟尼。
在第一层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像是最有特点的,高11米,所塑的是释迦牟尼的说法印,大家细细观察会发现,佛的鼻子下面长有绿色的胡须,而且还戴有耳环,这也正是辽代男子的特征,所以,塑像也为考证木塔的建造年代,提供了依据。
那大家会问了,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建这么高大的一座塔呢?大体有三个原因:
一、礼佛。辽代的统治者是崇信佛教的,所以就建了这么一座塔,用来礼佛。
二、军事作用。辽代时,经常发生战争,而这里又是军事重镇,当时,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先进的瞭望设备,那么,高大的古塔就成了军事瞭望塔。
三、历史作用。在辽代,萧氏家族共出现了三位皇后,那为了炫耀家族势力,他们就建了这座古塔,作为家庙。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萧皇后是应州人,建这么一座塔,是为了让她,登塔欣赏家乡的风光的。
此外,在春夏,大家会看到一景,那就是麻燕围绕木塔群飞,本身木塔就是一个谜,那麻燕群飞就也成了一个谜了。其实,这也是木塔千年不毁的一个原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所以大家就不用担心,木材的天敌白蚂蚁了,这里没有:但是,应县在山西地区又属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所以难免生虫,那麻燕就是在这里守护木塔,防止它被虫蛀,因为它们都在觅食。
应县木塔不仅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所以它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合称为世界四大奇塔。
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亲自看一看,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样的鬼斧神工到底神在什么地方。
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城东20公里处,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最高处月坪梁海拔2100米,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区内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险洞,并有奇花异木,珍禽异兽和清幽泽润的山泉流水,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为旅游胜地。
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这里是层层峰峦,森林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库存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游人往县城西南远眺,见有东锦屏峰、西锦屏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四山峰仙态神姿,隐现于云烟苍茫之中,将高米的玉柱峰环抱其中,“有偃蹇伛楼之伏”,犹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贵宾之势,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担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官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四峰帮立不敢前,俨然商皓翌帝子”。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爷视,或如椽笔耸天,或或者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道教排列为“第五十二福地”。
从众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荣纪事,又有许多民间传说轶闻,宋代杨业在此屯兵练武,兵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安营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物都有许多传奇的趣闻,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庙会,南北商贾官吏云集人数多达数万。现存明万历年木刻《条山玉柱晴峰图》、民国初年印制的《新绘山西虞乡县西南五老峰胜景全图》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直到日军人侵前,从山下的虞乡西关到山上的玉柱峰顶,沿途开设的茶馆、饭律就达四十多处。山口的寺庙、梨园社戏轮番献艺,余音缭绕,民间娱乐活动及迎神赛会尽情抒怀,热闹非常。之后,出于多种原因,五老峰便逐渐衰落而鲜为人知了。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3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导游词,我们来看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导游词(一)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
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
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
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
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
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
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4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是一座具有25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因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
平遥双林寺,内有数千尊彩塑是我国罕有的五代原作;阳泉平定的娘子关,是唐平阳公主挂帅驻防的知名关隘;昔阳的大寨,曾在现代农村发展史上名重一时;汾阳的杏花村汾酒厂,是知名的汾酒之乡;祁县乔家堡民俗博物馆,把往昔晋商的豪宅变为展示晋中民俗特色风情的胜地。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5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_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着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爱,这里多仅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晋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
祠祀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功能与形式。
祠庙建筑是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创造出来的。精神功能指人们的心理功能,它包括审美、认知、崇拜三个方面。祭祀是祠庙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祭示篇》云:“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日报功,二日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对自然神的祭祀出于报功的心理,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报恩了。而民间百姓则主要出于禳灾祈愿的现实需要和对自然力的恐惧依赖的矛盾心理。古代人谢神和祈祷仪式是极形象而富于浪漫想象力的。《乐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秋祭曰尝;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技悬;祭川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就根据所祀对象的不同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手法。《礼记·祭法》郑玄注说:“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最早的“先祖之尊貌”可能就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宗庙之主“石”。《说文》云:“石,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日大石,约在汉代又演为木主,也就是后代的祖宗牌位。应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产生了。并随居住、宫殿等营造技术的发展,祠祀建筑也由野外的坟、坛、石进入了有顶的庙宇,又因祭祀仪式的分工专门化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又演变为寝殿、献殿或香亭的组合群体。
禳灾祈愿的心理——祠祀方式——坟、坛、祜、庙宇。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有的还形成了商业、集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
人们在祭祀时怀着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赛社中如神兼娱人,在朝山进香时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这就使祠庙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现出特有的宗教与世俗共存的双重性。因祀神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数众多的乡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礼目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又必詹呈现出世俗性。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是栖神献礼的寝殿、祭坛、献亭为核心;娱神、娱人的乐楼,戏台相映衬;大容量的活动空间场院为过渡,突出开章的牌坊、照壁、门楼以及长长的香道为序幕的有机完整的空间序列。
环境与选址。
晋祠的选址和环境是非常讲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话赋予自然比拟人化的道德属性,并使自然之美带上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这种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晋祠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本身就是人类最初祠祀的主要对象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风、防洪、排水、交通等条件外,用山之峻峭,以壮其势;用水之波涛,以秀其姿,并进而增强其神秘气氛。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优势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居高而筑,也就成了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
依山作势:高山犹如通天之路,能出风云,导雨水,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所以人类与山有着自然的缘分。一方面是人对赖以生存的山林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人对高山深谷、洪水猛兽的畏惧,故人们视之为神灵。《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中,也出现了吟颂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观念。
晋祠被选择了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廓线。
凭水添姿: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结合水的形态,运用波光倒影和水质水声、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无论东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因高借远:由于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给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同时高也是表达雄伟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峦之势。”依地形及景观的轮廊特征,巧为辅高设,将建筑对自然的适应与景观中优美的轮廊相统一,“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由于建筑手段在表达纪念性、象征性上,不像其它艺术手段那样可以具体描绘,所以往往用崇高、伟大等概念来表达,祠宇选择于高坡之上,以增强其崇高,便是这样的道理,从工程方面来讲,挖填的土方量也近于平衡,是最为经济的,而祠庙中又具备了深远丰富的层次,以至能近观咫尺于目下,远视千里于眼前。
空间与布局。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祠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分行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组织序列,引人入胜:出古城南行,时逢夏秋之季,但见麦浪翻滚,稻菽千顷,时有微风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路边荷塘之中有一古刹,是创建于北齐的崇福寺(俗称北大寺),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再向西折,鸣溪夹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远入山峦延绵无际。过观音堂,穿仙翁阁,山麓间一片密林,树梢上露出塔尖,隐约可见许多殿宇,附近是村庄庐舍,前行便是晋祠山门。这样由远及近,从半掩到迎面的转换,层层殿现,层层烘托,借天然的地势及河水景色,反复强调了其神圣,刻意创造了一种使人崇敬的隶穆之感,增强了对人的吸引力。北宋欧阳修诗曰:“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宽阔、开敞的场院:进入祠门,有一戏台,台东部为乐楼,西部为三面开敞的戏台,面向圣母大殿,四周开阔,可容万人聚集。其实早原始人砌筑祭坛、竖起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柱时,建筑空间就从一定的自然空间中划分了出来,有了人的属性。
由竖向之物形成的空间,不象线、面那样有围合区或平面界线,然而,它却给人以巨大的内聚力强烈的吸引力,有了一定的区域。就像人们通常喜欢聚集在旗杆、路灯、大树下一样,它的确蕴涵着实用功能目的(原始部落的巫术礼仪,就在这里举行)。因祭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种开阔的场所,虽经开敞到围合的演变,却一直在祠庙建筑中继承下来,形成了大容量的场院。这样由线和面围合成的空间,具有稳定性、聚合性,从而为人们观看戏曲、举行庆典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祠庙中有这样一个露天却围合的良好空间,从功能上讲,起到了一个融合、过渡区域的作用。殿宇、戏楼的“外”构成了院落的“内”场院的“内”,彼此从属又互为依托,创造出一种微妙的内外互含的关系。
通透、过渡的献殿:晋祠圣母殿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068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上安叉子,状如凉亭,格外通透宽敞。在圣母殿与献殿的鱼沼泉上架十字形飞梁,既有四通功用,也增加了灵透感与层次感。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活灵活现。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为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增加了空间层次,在举行祭典时,透过渺渺的烟雾,更有一种超凡脱俗、虚幻飘渺之感。
幽暗、封闭的寝殿:寝殿是祠庙中敬神祭祖的神圣场所,设于主轴线的后部,由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便仿照前朝后寝的形式来建造。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前廊深两间,异常宽敞,殿内无柱,内置神龛,中塑圣母,四周侍从42尊,仅前部设直棂窗复加柱廊。殿内的光照环境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殿内幽暗,前廊光线透过柱廊,斗拱愈显柔和,殿顶瓦垄密密排列,明暗相间,阴阳交错,殿前鱼沼波光粼粼,形成了富于韵律的光影效果。通过自然光,透、折、控、滤等手法,利用人们的心理效应,创造了忽明忽暗、朦胧仿佛、高深莫测的感觉,使人敬意倍增。
这样,通过层层递进,主次、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明暗的对比突出了主体空间,给人以变化丰富的感受,增强了其意境的表现力。晋祠建造者在组织空间序列时,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法,着意处理各个空间的连接和过渡,从内部、外部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整体,天空、山峦、流水、林木、瓦屋、殿宇交叠显示,时隐时现,晋祠那庄重、隶穆、神圣的气氛也愈加强烈。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6
来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非常欢。
迎大家。
来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一下五台山概况。一下五台山概况。五台山概况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余里。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
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7
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过“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关于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开化寺拜师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刚起床,就听一妇人喃喃自语:“哪里的野人,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离去。”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霆之怒,咱们慢慢地商量。”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许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
铁索岭是抱腹岩上面一个高约200米的山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到达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峰峦迭翠,一片绿色世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
从抱腹岩下行,我们将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殊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传说五龙死后就葬在这里。北宋文人为这段山水作了写照:“路尽山尤险,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
朋友们,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这里地势险要。继续往前走便到了“一锅泉”,这里地下埋一铁锅,水由崖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参观完一锅泉,我们就该往回返了。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8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中国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参观这里就像是观看主戏前的序幕。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我们面前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
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三学街的称谓也就一直延续下未了。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经看到中间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棂与灵通用。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殿,这说明我们已经游到了孔庙正殿。“大成”取自《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犹作乐者,集众乐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其意思为,孔夫子好比乐队指挥,能把演奏的内容融为一体,变成大型演奏,故称大成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此钟高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颜鲁公”。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17年。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迹,经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宝有2200余件。所以,历史上曾有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为唐人写碑与唐太宗崇佛和爱王羲之书法有关。唐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书法家。为了使皇帝写的碑文和王台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怀仁决。小集字勒石成碑。这时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条件是有大量王体真迹。为此,怀仁和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巨大代价,历经24年才完成这通特殊的丰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参观到此结束。有兴趣的话,您还可自由游览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谢谢!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9
太原是我长大的地方。要我来评价的话,那一定是“灯火通明中透出宁静,来去匆匆中现着悠闲。”
我家旁边有两个早餐摊和几个便利店。早上六点二十多的时候,卖饼子的摊就已经支起来了。人并不很多。出租车司机会去买几个饼子,然后坐在车里,开着车门,放着广播,慢悠悠地吃着饼子,遇到认识的人还会笑着问候上几句。
这个点已经有出门遛狗的人了,狗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叮叮”声,听着很是舒服。
时间往后一点儿,早餐摊就支起来了。我喜欢吃摊子上的丸子汤,不管是什么季节,只要喝上一碗热腾腾的一碗汤就会觉得活力满满。茶叶蛋也不错!那味道我形容不出来,但是和丸子汤配在一起简直绝美!便利店也会买早餐,大都买的是包子。那些包子我没有吃过,但看上去应该味道不错。比起包子我更喜欢面包,我最喜欢一种铺着一层厚厚的蓝莓酱的吐司面包,不仅味道甜甜的,而且还冰冰凉凉的,使常温且没有味道的吐司面包变得又甜又好吃。我也不知是我口味独特还是别的什么,那个面包我总不见人买,那些去便利店里买早餐的上班族连看都不看一眼。
天晚了,小巷里的小卖部亮着灯,门前打牌的人安静的只能听见牌与桌子摩擦的声音,偶尔会有几辆摩托车呼啸而过,在那一瞬间被打破了的.宁静很快又安静了下来。店主家里养的狗慵懒的趴在地上要孩子们摸。所有人都在享受着太原夜晚独有的宁静。
太原是我生活的地方,我所留意的从来不是终日繁华的街市,它吸引我的一直是人们看似忙乱,但总能慢下来的感觉。
文档为doc格式。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0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博大丰厚,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品位均居全国前列,现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万处。下面是学优网为大家带来的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清宫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明末清初,太谷达官富贵云集,因资本一度集中而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师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太谷县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四十五亩粮田,适宜北方各种农作物生长,而且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其中年产小麦亿公斤,玉米亿公斤;蔬菜种植9万亩,总产量亿攻击;红枣、核桃产量亿公斤;水果产量亿公斤;色素种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亿公斤;法国葡萄拈阄葡萄种植3000亩;畜牧业方面已形成规模养殖小区206个,猪年饲养量38万头,鸡年饲养量300万只,产蛋3700万公斤。
通讯十分方便。城内程控交换机容量10000门,农村交换机容量5000门。人均拥有电话量名列全省前茅。无线寻呼机和移动电话畅通,实现了全国联网漫游。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发达。本世纪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创办了铭贤学校,目前县境内还有“一大三专”,即山西农业大学和太谷师范学校,晋中卫校、山西交通技工学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县内还驻有山西果树研究所、山西生物制药厂、兵器工业部753厂,航天工业部513所等研究单位和军工企业,为我县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
医疗卫生方面,县内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晋中二院、人民医院、中医院、职工医院等较强的理疗体系。本县工业已初步形成玛钢、农机、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玛钢管件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中华精品飞象牌农用车、“远”字牌龟龄集和定坤丹、糖醛、树脂、顺酐、硫酸、水泥、铁锹、药用曲颈安瓶及乳制品、电力金具、纸面石膏板等名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享有教高声誉。农业基础交好,规模种植、养殖、林果业发展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乡和农副产品基地。同时,商业兴盛,市场日益繁荣。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1
平遥县位于太原盆地南端,东连祁县、北接文水,西邻汾阳,西南与介休接壤。南靠沁源,东南与沁县、武乡毗邻。总面积1253平方公里。现辖5镇19乡。人口万。县政府驻城关镇。平遥县,古称平陶。汉置京陵、中都二县。北魏太武帝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平陶县来治,并改平陶为平遥。京陵县亦同时废入平遥县,从此平遥县名沿用至今。全县现有耕地793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高梁、薯类、棉花等。境内主要矿藏资源有煤、铁、锰、石膏、耐火粘土、石灰石等。主要工业有煤炭、化肥、机械制造、水泥、陶瓷、建材、纺织、制鞋、印刷、五金、食品加工、服装等行业。平遥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
平遥古城建于明初,城楼、敌楼,角楼雄伟壮观,是全国现存的五座古城之一。此外,还有五代的镇国寺;金代的文庙大成殿和慈相寺;元代的清灵观等。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的双林寺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该县特产平遥牛肉,以颜色红润、香嫩软绵、无腥味、无腻感,能久储藏等特点而享有盛誉。此外还大量生产甘草、红花、五加皮、苍术、冬花等中草药。平遥生产的推光漆器,始创于唐,历史悠久,这些传统工艺产品远销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和香港等28个国家和地区。本县工业发展较早,民国年间就有火柴、发电、面粉等现代化工业。建国后又有了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建材、食品等门类齐全,友谊针纺织较为突出,是全区最大的针纺织品生产基地。推光漆厂的漆器屏风为国家优质产品,北京口岸免检出口。件速器、聚乙烯双胶软线等为省优产品。
境内交通较为发达,邮电事业不断发展。平遥自古为商业繁荣之地,,清朝中叶就是晋中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建国后国营、集体商业获得较大发展。三中全会后,私营商业再度崛起,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在全区首屈一指。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2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山西玩,我们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晕车难受极了,当时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抖擞。只见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到了壶口这里汇到一起冲下悬崖,注入深潭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落差约三十米,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站在这里真正体会到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
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又去看了世界一绝的悬空寺、古老的平遥古城、壮观的云冈石窟、灵险的五台山、纯木结构的应县木塔等等。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3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临汾盆地之间,扼太岳、吕梁两大山系交汇处,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南接霍州,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总人口万,辖8镇10乡316个行政村,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宝藏众多,地广物阜,是开发较早的千年古邑之一。灵石地处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发祥地,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繁衍,劳动生息。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造福三晋众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胜古迹遍地,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勤劳,历来是平安富庶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来,灵石人抢抓机遇,艰苦奋斗,拼搏实干,使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工业产值亿元,乡镇企业产值亿元,县财政总收入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冶金、化工、建材、商贸等综合发展、优势突出的经济格局。实力雄厚的煤炭工业。灵石县素称“煤海之乡”,是全国重点主焦煤产区之一,储量丰富,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年产原煤、洗精煤、焦炭达1400万吨,是华北最大的煤焦生产县。前景非凡的冶金、建材工业。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灵石的优质石膏产量位居华北第一,铝用炭块占全国销量的1/4,生铁、铸管、水泥等产品初具规模优势,称雄市场。
充满生机的化工工业。灵石拥有一批规模较大、设备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硫磺块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电石、石炭氮、双氢氨、二硫化碳、焦压硫酸钠、甲醇、煤沥青、炭黑等名优产品在海内外久负盛誉。灵石山川皆优,森林覆盖率高,天然侧柏林面积为华北之最,物产富饶。“绿色食品”众多,荆条蜂蜜、蜂王浆、柏籽羊、核桃仁、德和源香醋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灵石是一块资源丰富,山河壮丽的宝地,又是一块充满魅力,极待开发的热土。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灵石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开放的软硬环境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完全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惠顾灵石,投资开发,观光揽胜,经商贸易、携手创业,共展宏图,同享灿烂似锦的明天。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4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
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守,成为一双互补的伴侣,成为一对互相依托的搭档,成为两个互相呼应的知音。黄河的浪涛把两地捆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而它们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船,这种古老的运载工具,如今又加上了发动机。所以,船在黄河中行驶,便响起了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随着马达声的由远而近,便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
这碛口确是有些古韵的。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景观。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响的陈列。烧饼铺子散发出浓郁的饼香。现打、现烤、现卖,热腾腾、香喷喷,确实诱人。更引人的是这街面上的条编,这些,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里人都是很难看到的。而那些鲜亮的铜器,发着黄灿灿的光韵,则更是分外耀眼了。各种铜制品,与碛口的古韵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五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五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背后,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转弯处故称西湾村。
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上看,西湾村过去的人绝不是普通靠种田吃饭的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曾经有过的繁荣,绝非黄河沿岸的普通小村庄。
碛口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成为名躁一时的“九曲黄河镇”、“水旱码头小都会”。令人称奇、赞叹的是当时的碛口镇已有非常合理的城建规划布局,它依照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由于街面上地段的功能分区明确,各类店铺相对集中,进货方便,经营时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互相支援。同时也会有比较、有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对客商来说,这样的商业布局也便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和多家商号洽谈业务,比较货物的品质和价钱,不必东奔西跑被满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头涨脑而找不到散布在各处的货栈、商号和店铺。二百多年前碛口商人的智慧实在是让今人佩服甚至有几分惭愧。
让我们游览就从西市街的古码头开始吧。在碛口镇兴盛时期,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出发来碛口的船便有四千艘,再加上五原、包头、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每天都有几十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这里总停泊着上百艘,并列五、六排,绵延好几里。我们现在看到的码头,在那时候,每天有几百个苦力忙忙碌碌,把水上运来的各种货物卸到驳船,泊到岸上,再跳过踏板,尔后把货物扛到镇上的货栈里去,杭育杭育的号子声响成一片,在山和水之间回荡,当地管这些人叫“脑包子的”(脑,方言,意为将包子扛在肩上与脑袋一样平)。从上游下来的货物主要是粮食、麻油、盐、碱、药材和皮毛,叫做“六大行业”。通过陆路运到晋中、河北、山东、河南、京津,回程时,又把东路来的货物,布匹、绸缎、茶叶和“洋板货”(即洋货)运过黄河到陕、甘、宁、蒙。
西市街镇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是粮油货栈,西市街的大货栈都是大四合院,上下两层,有的是前后两进,临街还有店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荣光店和四十眼窑院,后部都层层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货栈之间有小山巷,共十三条,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是百川巷,垂直排列的小巷既为各商号大院提供了交通方便,又有利于泄洪,可以想象当初碛口商人的智慧。由于都是做大买卖的,所以当时碛口街上的“害灾”(方言,指公益性事业所需的花费)一般都在后街起(收),比如唱戏或修桥、修庙等等。在西市街,我重点向大家介绍荣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窑院、十义镖局、广生源等。
荣光店是当时著名的大型粮油货栈,荣光店的创始人王佩珩的父亲,道光年间人,初到碛口买地的时候,位于黄河边上的房基是一片乱山石坡,原主要价五百两银子,王父嫌贵没买,几天之后,他又要买时,要价涨到八百两,他仍然犹犹豫豫没有买,恰巧他在包头做买卖的的长子佩珩回来,看了这块基地,立即买下来,这时已经出价一千二百两,后来荣光店因为靠近黄河码头且经营有道,生意十分兴隆,到咸丰年间时,王家资产有白银30万两,水地上千亩。荣光店的望河楼是当时货栈老板品茶休闲与监工的地方,伙计们在他的监视下是丝毫不敢偷懒的。
天聚永是当时碛口的油店,是民国年间平遥人开设的。院子宽敞,储存油篓的小窑洞并排有20多孔,一层屋顶上的小孔是“气眼”,是当时贮存粮食所需。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大门上、窗台上、明柱上那些黑乎乎硬邦邦的东西,这就是当年搬运工人搬运完油篓后,总要顺手在门上、柱上擦一擦的结果,现在已成为见证碛口繁荣的“油化石”。油是当时碛口的大宗买卖,每天要卸几万斤。有民谣为证:“碛口街上尽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又说:“碛口三天不发油,汾阳店面上就点不着灯”。
四十眼窑院其实叫裕后泉,只是因为它前后共有40孔窑洞,所以当地人叫“四十眼窑院”。四十眼窑院是晋西首富陈晋之家的祖产,民国五年,陈晋之兄弟三人在此开办“裕后泉”,专营粮食。并酿造“裕后泉”白酒。古语云: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菜。然而,陈家就凭着这条黄金水道,将西北特产的小米、黄米、豆类等杂粮源源不断运来碛口,又将“裕后泉”白酒运往西北。
十义镖局是随着碛口的商业繁荣而应运而生的,当时晋商由于有经常的商品贩运及银票往来等,所以早在乾隆年间山西人张黑五就在北京首开兴隆镖局。十义镖局是由碛口西头村人王泰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结拜兄弟开设的,这十位兄弟个个武艺高强。据说在一次押镖途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惧色,直至匪徒全逃。此后,只要插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圆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物主意的。十义镖局建有类似于今天防盗窗之类的东西,只不过它是用木头建的,估计是特别贵重的东西在此存放。
广生源是一家京广杂货店。是碛口街上很讲究的店铺。在当时离石与临县县城都还没有三层楼。它的建筑是很有特点的,一层是面临二道街的三孔座底窑洞,当时是屏门敞开式店铺,窑内又有四孔黑窑,弯来拐去。二层主体建筑向东面临正街,靠街为屏门式铺面,中间大门进去是四合院,建筑很精致,三层可存货或居住。
广生源是民国年间晋西首富陈晋之兄弟在碛口的主要商号之一。京广杂货当地人也称“洋板货”,主要有洋市布、洋瓷盆子、洋烟袋、洋火(火柴)、洋胰子(香皂)等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5
游击战体验园位于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旧址——蟠龙镇砖壁村,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地形、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便于隐蔽,是个极好的战略要地。
游击战体验园正是利用砖壁村这一险要地理位置,依据朱德总司令提出的“八路军十大游击战法”为主题设计,共设有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和围困战等参与项目,并加入美轮美奂的'现场情景表演以及真人cs实战体验、儿童军事体验区等多个景点和项目,利用机械、声、光、电等现代手段,生动再现八路军与日寇斗争的艰苦历程。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中,真正当一回抗日英雄,体验烽火年代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6
西安城墙,是古都西安的符号性景观。现存的城墙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古城墙。城墙总周长约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本上建成的,包罗护城河、角楼等一系列办法。
今朝西安城墙共有八处可以登城,别离是:东门(长乐门)、南门(永宁门)、西门(安宁门)、北门(安远门)、含光门、文昌门、僻静门、尚德门,旅客可以就近登城。个中南门是西安城的迎宾门,也是旅客选择最多登城的一个门。
除了步行,在城墙上骑自行车是一种很不错的游览方法,在骑行中,你会有一种年华穿越的感受。今朝在东、南、西、北等四门都有租借自行车处事,骑行竣事后在上述任一门都可以返还自行车(景区划定会有变革,提议租借时再咨询确定)。同时这四个门还提供参观车环抱处事,你可以乘坐参观电动车,在城墙上绕城一圈,全程约50分钟。
在西安城墙游览,尚有机遇抚玩到一些特有的表演勾当,如仿古开城典礼展演、城墙习惯展演,表演所在都在南门,详细表演时刻可参照官网或电话咨询。
导览。
敌台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是专为射杀爬城的仇人配置的。敌台之间间隔的一半,刚亏得弓箭的有用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仇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正楼(城楼)、箭楼、闸楼冷武器期间兵器落伍,城门又是独一的进出通道,因而这里是守城者苦心策划的防止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别离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浸染是起落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内里,是城的正门。角楼西安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也许是为了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余的角台都是方形的。角台上修有比敌台更为高峻的“角楼”,表白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职位。
山西景点导游词 篇17
接待各人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胜景之前,我先给各人先容一下本日的太原和汗青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诲中心和交通关节。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个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生齿约280万,个中市区生齿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气魄威风凛凛迥异的大桥又将对象台湾牢牢连在一路。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矗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长,尽显壮观的当代都会派头。趁便汇报各人,太原的街道极为类型,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树路、五一起、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对象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对象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利便,断无迷失偏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绚丽,各具风范。因此,古来就有“俊丽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汗青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处所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以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后世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其时晋国的中心在本日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权势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定于春秋末期。约莫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本日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属以晋阳为据点积储权势,奠基霸业。
公元前453年,把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连系韩、魏攻打赵襄子。赵依附晋阳高城深池听命,使智氏难以到手。智伯情急智生,发明晋水从龙山何处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即是晋桐智伯渠的泉源。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原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朋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皇帝正式认可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职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国都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都城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必要声名的是,太本来义为辽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道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牢靠下来。以后,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管辖太原、上党等六郡。以后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也许源于太原位于对象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多半会。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瓜代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雄师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获得较长时刻的休养生息,而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下场限弘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代替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起身之地太原举办了大局限的建筑。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光辉绚丽水平远远高出都城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孔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期间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制作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越发利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代替。而兴唐的李渊父子即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恒久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渡过,被人称为“太原令郎”。在隋末全国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昔时11月便攻人长安,成立唐王朝。太原这段非凡汗青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职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更名“北京”,最后又规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实,唐代晋阳已经成为凌驾汾河台湾、由三座城池联接构成的多半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里面包罗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所有席卷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对象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对象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美满无缺,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互相呼应,互为依托,气魄威风凛凛奇异。唐末五代全国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浙江导游词,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京城”,这里的新闻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华夏。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皇帝”都是从太原发迹篡夺全国。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成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平静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服信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敌视晋阳军民的固执抵挡,二则恐惊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命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落难失所的城中黎民纷纷外迁,个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事实是北方计谋腹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需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上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即是此刻太原城区雏型,太起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宋朝统治者避忌“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配置了阳曲县,以后太原又有“阳曲”之称。必要声名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皇帝与其争夺山河,就把太原的街道多半计划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现在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成长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家、风物奇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俊丽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浊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火食有数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后世朱棡为晋王,坐镇世界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本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很多地名仍相沿其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败门、旱西门等。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生齿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获得了长足成长,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多半市,并且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故国的当代化建树中施展着越来越大的浸染。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汗青上名家辈出。春秋期间有闻名构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闻名墨客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字画家米芾;金代名墨客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闻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汉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孝顺。在漫长的成长进程中,太原积淀了富厚的文化遗产,生涯至今的如晋祠古构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浏览和研究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抱负的旅游场景。
上一篇:山西景点导游词【参考9篇】
下一篇:西安的导游词【精编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