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精选10篇】
【导读预览】阿拉题库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精选10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求职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一篇】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认识片面、精细化管理要求不够具体的现状,从大一新生刚一入学亟需解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入手,利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及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精细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途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片面
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盲目跟风,听凭家长支配的现象严重。辅导员在工作中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为重点,缺少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1]
(二)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高
许多高校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甚少,没有做到精细中的再精细。[2]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体系
新生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们会按照专业的不同,请权威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然后,再与每位学生做深入细致的交谈,根据他们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的不够自信、家庭贫困、心理问题较大的学生,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特别的关注,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日后还将补充他们的日常表现和奖惩情况,以便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依据。[3]
(二)实践拓展,职业训练,做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
要想达到人职匹配度最高的有效途径就是参加素质比赛,通过实战,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进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是:在大一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演讲赛、写作比赛、规划大赛等,发现个人兴趣所在,开拓视野,培养各种能力;大二时,参加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发现职业兴趣,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大三时,着重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树立择业理念,鼓励其到企业去实践实习,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大四时,举办一次制作简历大赛、一场模拟招聘和就业心理调适讲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真学,真会,真用。[4]
(三)细致入微,方式多样,做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操作过程
大学生的性格、职业兴趣及价值观是长时间形成的,所以,要想真正发现并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更需要细致周到的工作。具体做法是,与往届生源相比较,找出共性和相同点;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利用微信、微博、QQ、博客、主题班会、走访宿舍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对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充分地加以掌握,从而对其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5]
(四)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做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效果
定期深入课堂、比赛现场、宿舍等进行走访、调研,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尽早落实,使其由感性的接触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定期与家长联系,检查其职业生涯的执行情况,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得以有效落实;以问卷、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职业生涯情况进行调查,以检验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6]
三、主要成效与经验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其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以本校软件学院2008届毕业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其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专升本的比例为15%,两年后一人考上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近80%的学生通过规划成功转到非软件行业。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一步到位,但它确实为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标准,为其成功求职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其职业能力、应变和决策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7]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诸多方面做精,做准,做细,做实;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施全方位指导;要将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
四、加强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指导,特别是在调查报告的选题,撰写方面要与专业相结合,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要注重质量,讲求实际效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发现与专业相关的素材,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行业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职业背后的诸多秘密,由表及里地看待问题,为进一步的规划做出准确判断。
(二)加强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经验太少,对企业缺乏基本判断力,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实践实习基地的增加可以为更多同学提供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使其大大增强了职业判断力,缩短了毕业后与新工作接触的磨合期。[8]
(三)增强亲和力,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的建立。指导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感情,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急不躁,宽厚仁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忍耐力。[9]
(四)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思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增强文字感染力。有些教师的微博、博客虽已开通,但点击率不高,这与发帖的内容不够新,工作方式比较陈旧有关,缺少吸引人的亮点,没有使其成为学生们经常光顾的主战场,因此,除了增加宣传外,还要充实一些学生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为学生们解决实际困难。[10]
(五)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讲课水平,用更好的表达感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做好职业指导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更具职业眼光,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2]张瑞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东方文化研究,2013(6).
[3]韦琨.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河南教育,2009(10).
[4]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5).
[5]余信丰.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10).
[6]毛剑.精细化管理应用于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学管理,2012(29).
[7]余玉湖.转型期地方性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工作路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1(3).
[8]陈国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0(4).
[9]姚伟龙.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10]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二篇】
摘要本研究将基于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利用德国首创的目标导向项目管理理论(ZOPP)的问题—优势—目标分析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结合政策层面、高校层面、师资层面现有的优势,围绕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项目识别。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导向项目管理项目识别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概述
职业生涯教育最早发源于欧美国家,我国古代基本上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中华民国建立后,这一理念才逐渐从欧美国家深入到内地。关于职业生涯的概念,目前,学界的观点各有不同。大多数职业心理学家较为认同美国生涯理论专家Super的观点:职业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业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
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个连续不断做准备、做决定、做评估的过程,通过对自我、机会、限制、选择与结果的了解,确立与职业生活有关的目标。并根据个人在工作、教育与发展方面具备的经验,规划出具体的履行步骤。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7年12月就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为各高校进一步规范职业指导课的开设,把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指导课应实现的教学目标作了详细的要求,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基于ZOPP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项目识别
2-1ZOPP及其问题—优势—目标分析简介
ZOPP是德语ZielOrientiertePro—jektPlanung的缩写,即目标导向项目规划。ZOPP始创于德国,是德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之核心。它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在其调查、分析、诊断、项目设计、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监测与评估和项目管理,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一套操作工具和一套工作技术。其应用程序为:问题分析—优势分析—目标分析—项目规划—项目选优排序—项目实施规划—项目实施。其中,问题—优势—目标分析正是整套方法最为重要的三个步骤。
问题是现存条件与人们的欲望之间的差异,要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的一个障碍就构成了一个问题。“树”的关系是描述问题间因果关系的最佳模式。运用“树”的关系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造成核心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核心问题产生的结果,建立问题“树”。
优势与劣势就如同硬币的两个面,是相对的,又是每个问题都存在的。充分开展调查、分析,利用问题的固有优势,规避其劣势,将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问题的快速解决。
目标是对未来的描述,是未来打算实现的、解决问题后将达到的未来状态,是未来的方向。目标的确定离不开问题的存在,问题为目标的确定打下基础。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将问题翻改为相应的目标,就产生了“目标树”。
2-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问题—优势—目标分析
2-2-1问题树构建
如前所述,近年来,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和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色和内容需要,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手段开展。笔者基于校基金课题——“A校ME学院本科生全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研究”,利用问题矩阵分析法,分析得出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34个问题中,最主要问题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2-2-2优势分析
目前,各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诸多优势: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处于繁荣与发展期;国家教育部《教学要求》的颁布;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及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由相对稳定的高校辅导员和相关学科专职教师构成的师资优势;社会网络资源、专业培训机构、测评系统等;以及大学生自身优势等。
2-2-3目标树构建
结合问题树进行问题和目标的转换,将问题“树”翻改成目标“树”。课题组研究表明,如要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34个问题,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开展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
开展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其全程性和全面性。全程性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由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全面性旨在针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全方位的教育。设计全程、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意义在于:它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开展的需要;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可以降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成本,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
在完成目标“树”逻辑关系分析后,将目标“树”中相似或相近的目标归类,就可建立目标“群”,一个目标“群”也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群A: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项目
项目群B:明确课程定位项目
项目群C:课程内容模块化及教学方案设计项目
项目群D:本科生全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项目
3、结论及建议
分析表明:要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就必须从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模块化及教学方案设计、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等四个项目入手,开展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鉴于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将秉承这一思路,也建议志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各地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沿着上述四个项目的方向不断实践下去,帮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在职场上实现人职和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
[论文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2]龙庆华,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07(9):154-156.
[3]李剑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雏议[j].传承,2009(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四篇】
[摘要]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各高校的普遍开展,由于学校情况不同、学生情况不同以及学生就业的领域不同等,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校必须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各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校本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校本化
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起步晚等诸多原因,仍然存在着“不及时、不到位、不合理”的现象,存在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立足我国高校的专业与学科特色、行业企业岗位的需要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校本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研究要坚持以学生个性健全和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生为本、综合性和校本化的原则,避免学科化、形式化和平面化倾向。论文拟就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作一探索。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校本化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一个由国外引进的全新的概念,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职务的发展道路做出规划和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一生中在各个阶段所选择的行业、在行业中具体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职业队伍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个人在一生发展阶段的职业变化和为实现职业目标而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与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背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个人发展的环境等未来因素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条件和具体情况,留有适当的变通空间。
2、校本化的内涵
校本化为舶来品,英文为“school—based”,是以学校为本,起初源于20世纪中后期西方提出的校本课程的概念,后来运用到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校本化理论的提出,丰富了高校办学思想,在促进高校自主办学、特色办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所指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化教育均是指以特定的高校为本对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标准的“改造”,以期更具实效性。
3、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国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校本化“改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实施过程也就是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高校,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的正规专业分为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理、工、农、医等12大类,各高校存在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资源,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水平发展很不一致,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这就要求我们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因此,将校本化理论运用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存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不足、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是以高校为本、以高校为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立足于本校校情,在深入研究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源,组合本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它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是校本化内涵的拓展和完善。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高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高校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彰显高校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另一个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在坚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情况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改造”。这两个因素对推进实践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高校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课程目标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方面进行了非常可贵的探索,既实现了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目标,又充分彰显了高校自身的特色,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高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并由此导致行为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校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要求,片面强调所谓的“校本化”,甚至过于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课程的“改造”。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其前提还是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实践要求的实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本开发。因此,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结构、课时、目标等各方面的落实,然后才能根据高校的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进行灵活化的处理。校本化实施决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理论、内容和结构等的调整和完善。
第二个方面是校本化实施没有体现高校发展的特色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不少高校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往往照搬他人的经验,没有充分考虑本校的各方面特点而盲目效仿,结果导致既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又没有实现校本化实施的效果。在进行校本化实施之前,高校主管部门和参与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自己高校的教育情况,抓住高校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从高校方面来看,主要是主管部门如何对职业生涯规划课事务进行领导;第二个是从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进行“改造”。
(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体规划
高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场所,主管部门应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负有决策、组织、安排以及监督等职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是高校主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门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具体高校来说,主管部门和教师要根据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所规定的课程结构、课时数,以及每学年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总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制定自己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对此,主管部门负有很大的责任,体现了主管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领导权。
因此,从高校层面上来看,为了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还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高校自身发展特色与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找准契合点。高校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特色和条件,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更好地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课程实施既要体现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志,又要适应和满足本校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具体需求。高校不仅应该认真研究国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而且要分析本校各专业与学科的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计划和管理制度,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和学生发展进行深入和精确的评估,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取得较好的实效性。
2、深入研究和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室、校外实践基地等硬件条件,挖掘已有的可利用课程资源,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高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网络开发课程资源,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施的个性化程度。
3、努力调动教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的氛围和合力。要让教师充分理解国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图和目标,深刻认识到增进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实施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对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的重要性。
4、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尽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施的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但是为了落实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主管部门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主管部门在领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强调刚性的管理,如经常性地进行检查、通报等,而是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尽力帮助师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地在以上几方面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为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校本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改造”
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对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造”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的直接手段。由于各个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师对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进行增加、删减部分内容变得较为普遍,所有这些“改造”大都是无意识进行的。因此,高校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有意识地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进行开发“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促进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改造”由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同时形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开发改造。
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框架之内的校本化“改造”也是教师课程运作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之后,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让课程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同时让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规划,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教师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内容进行灵活处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具备像语文、数学等这些学科课程一样的知识逻辑体系,很多高校不知道如何去落实和实施,还是在沿袭以前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校本化的“改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高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高校所能利用的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予以实施。这样,教师不仅是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课程,而且也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校本化的处理。
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层面的校本化实施和教师层面的校本化实施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高校更多的是为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宏观指导和外部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实施也为高校层面的课程决策、课程规划提供了新的依据。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可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好地适应不同地方、不同性质高校的特殊教育条件和具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要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图和教育价值。此外,由于高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的实践场景,因此,各高校以往在教育中的各具特色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因素也可以很好地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当中,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更好发展。一方面,高校落实了国家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发掘自身资源优势,体现高校发展特色,丰富自身办学思想的过程。显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本化实施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可以很好地弥补“自上而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变革的不足,为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扎实实施、高校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五篇】
摘要:本文回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概括总结,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展望。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回顾展望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职业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社会财富,获得一定报酬,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种工作。职业生涯即与职业相关并贯穿于人一生的所有经验与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的设计,是一系列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活动。
为此,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这一主体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计划,不断增强所选职业所需素质的一个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职业发展理论
有许多种类的职业发展理论,我们选择介绍金兹伯格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金兹伯格(Ginzberg)认为职业发展不是一个短暂的决定,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发展理论探讨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并进一步把青年人的职业发展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实现期。舒伯(Super)在上述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
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Holland)认为人格有6种类型,分别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性。与此同时,工作环境也有6个类型与人格类型相匹配,人的职业发展由二者的交互作用而决定。
职业锚理论
施恩(Schein)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他怎么都不会放弃自己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人们如何在未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职业锚起着重要的作用[1]。
以上三种代表性理论分别从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职业锚的角度,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了简单地分析与论述。这三种理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本文重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回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很多,笔者选取了几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学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有:
(1)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认识;
(2)大学生对于自身与相关的环境认识不够;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对盲目,缺乏相关的方法与对策;
(4)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2][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个人、高校和国家几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为将来更好的择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能力是个体或团体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心理特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即大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心理特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有之意,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内容。
裘开过(2008)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分为: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反馈修正。而且各种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为此,根据不同的性别、年级等特征有区分、有计划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很有必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机制的研究
杨丽(2011)的研究从指导机构、专业队伍、网络服务、课程体系和测评体系几个方面介绍了教育体系的建构,同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个性、市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整个过程的发展[5]。该研究既尊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也尊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还很好的结合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性,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机制也十分重要。建立良性的培养机制既可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能够有规可循,也可使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刘兆平(2007)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办学理念、学生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的相关措施[6]。从宏观的办学理念到微观的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机制的建立值得我们借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是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等的影响。实效性越高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能落到实处。何泽彬(2012)认为时效性的考察应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有效方式、队伍建设和有效评价五个方面[7]。在实际考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以上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展望
努力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阶段是一个增长知识与技能过程,职业是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实现价值并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一种途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确定和实施合理的目标,并根据结果对以上环节不断跟新、进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从学业规划和结业规划两方面入手。学业规划可根据SWOT分析方法在大一到大四制定不同且有针对性的计划。就业规划要实时关注就业信息,不断增强就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自身兴趣等,进行合理的就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与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仅从理论上的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的检验,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体系才会不断完善。为此,高校应当把学生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并更新理论。只有这样的循环往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还要特别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网络服务的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在发布信息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加以有效利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实效性将越来越受重视
我们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看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今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指停留在课堂的讲授、期末的考试等事项,而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重要内容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的研究制定更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学生也应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化
由于大学生扩招等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巨大。大学生就业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应对就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例如:基层在教育、医疗和农工业技术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大学生应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就业,在基层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另外,大学生创业也是值得深入了解与发展的内容。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选择创业既可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5]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复旦大学,2009.
[2]常万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3]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刘兆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7]何泽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六篇】
摘要: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深入探索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和管理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管理
一、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述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和工作职业相关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所有阶段及过程。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的阶段,具有鲜明的特点。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来说,高校大学生属于职业生涯的培训阶段,主要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认识、规划和探索,个人通过学校、社会活动及各种工作实践,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自我观念及职业角色,对选定的未来职业进一步的修正和能力提升。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客观的、理性的认识自己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深入的了解社会上各个行业、各种职业、社会环境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经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进行自我修正,从而有效地提升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要的决策和应变能力,发展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并且制定有效的、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理论规划,有效地培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观念,丰富未来职业发展的工作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意义
根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对自我职业期望的理解等方面,在方法技巧上表现欠佳,因此,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时光,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短短几年,显得尤其宝贵,经不起折腾和浪费。因此,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使大学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在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中,首先要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发展,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经过对自身的条件、所学专业的特点的优劣势、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分析与研究,确立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标,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提升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在大学生活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发展,避免和消除了学生在大学时期漫无目标、得过且过的生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2.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现在在校园网站上流行一句话:有时候人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高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设计出一个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然后就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所以说,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对大学生具有激励的作用。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过程中,分阶段分步骤不断地向规划出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发展,激励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力。
3.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鞭策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充分体现了高校以生为本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地奋斗。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信心和乐观心态,对学生走入社会、实现个人理想、发展职业生涯具有鞭策作用。
三、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制定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而且在校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步入社会,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自我规划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目标不明确。有许多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习的专业,因此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感到迷茫,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在入学前自我认识不足,选专业时缺乏对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的考虑。因此,在大学时期对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甚至出现厌学现象,沉迷于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中,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时出现了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不利于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2.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对职业的抉择能力不足。一些高校大学生因升学压力等因素,在大学所选择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现偏差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在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中对未来职业的抉择出现了迷茫和犹豫,既想坚持自己喜欢的职业又想做专业对口的职业,缺乏对未来职业的抉择能力,严重地影响了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合理性。
3.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中执行能力差。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这一代人普遍具有依赖性强、过分追求自我、做事目标不明确等特点。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做事情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差,因此在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中的执行力差,做事不分主次顺序,没有时间概念,控制力差,是阻碍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实现科学、合理的重要因素。
4.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中价值观不合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中,对自身及职业的认识不足,对职业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及择业态度中,大部分学生的职业选择基础是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和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现实出现较大的偏差,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和管理
基于当前的时代特征,针对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校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认识自我,树立崭新的思维理念。认识自我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有所认识,性格和爱好也是职业选择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对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有明确的认识,专业水平的高低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指大学生的生存方式问题,人生价值和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观能够影响职业发展的好坏。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崭新的思维理念,确立规划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在规划中能够扬长避短,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树立目标,把握具体的规划要素。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主要是由职业理想、发展过程和执行策略等要素组成,其中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核心,它是由学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得出的比较科学的、合理的结论,也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方式、学习动力的决定性因素。它有效地弥补了大学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质量,是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针。
3.循序渐进,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中,不仅要正确地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技能,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社会因素。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中,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环境,以及环境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地、合理地修改和完善,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实现的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的发展目标。
4.具体实施,实行有效的生涯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在社会上,用人单位往往对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格外青睐,而一些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淘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拥有高学历却被工作经验丰富的低学历者打败。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勇于实践,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将职业生涯规划付出行动,实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以增长见识和才干,丰富自己的视野,更加了解社会企业的需求,增强在未来求职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对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计划,是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而建立的职业方向、发展阶段、行动实践的具体方案。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今,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和管理,制定适合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的规范的职业规划,是学生提高就业力、竞争力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参考文献:
[1]沈道海.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8-39
[2]熊艳.论高校学生的自我规划及其管理.教育与职业,2008,9:149-150
[3]杨红艳.关于就业难形势下在校大学生自我规划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
[4]吴萱,董俊.大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5]龙山红,何晓蓉,余绍军.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9,20
[6]王立,张浩玮,曾俊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及改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七篇】
摘要:生涯人物访谈是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将从生涯人物访谈的有效性、操作要点和影响三个方面,阐述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
大学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更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合理规划好大学四年的时光,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还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选择职业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约70%的大学生对未来缺乏合理规划,对自我和工作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其结果是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的盲目性较大,难以实现人尽其才和人职匹配,就业后的离职率比较高。面对这种状况,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要求全国所有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职业生涯访谈是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越来越常用教学方式之一,是通过与拥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人士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优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旨在为大学生选择未来就业提供更多的方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生涯人物访谈作为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新兴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你设法找一个职场人士(通常是你感兴趣的职业的从业者)进行采访。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生涯人物访谈打破了以往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能帮助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工作者的内心感受,这些信息是书本知识所不具备的。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在校大学生还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立体感,更有助于规划职业生涯。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访谈式的教学方法,他要求学生确定访谈对象、采访访谈对象并在访谈后进行总结。这一些列过程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和反思的能力等等都是一种锻炼,通过实践采访使学生对职业选择、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或职业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流程
(一)寻找采访对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前必须寻找采访对象。在寻找的过程中,“知彼”变成了访谈成功的基石。在了解成功人员职业生涯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达到“知彼”的效果,对自我有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后,大学生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因此,在职业规划课上完成自我探索的教学任务之后可布置关于生涯人物访谈的相关作业。
(二)采访对象的确定
对生涯人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专业和兴趣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结构合理,既要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要有工作了一定年限并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后者更重要。由于学生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容易将一些与他们同龄的职场新人师兄师姐们作为访谈对象,这种访谈对象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某个职业的进入门槛,以及作为职场新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但由于这些人自己在职场中都还处于适应、摸索和调整阶段,对职业的认知可能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所以,建议在选择生涯人物时应该优先考虑一些行业中的佼佼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他们工作时间长,心智相对更成熟,对职业的认识较全面,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更为理性和客观。
决定了访谈对象后,进行正式访谈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生涯人物的信息。信息的搜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访谈对象,并且有助于访谈过程中的互动,使生涯人物在接受访谈时愿意积极主动地透露更多有用的职业信息。访谈结束时,还可以请访谈对象再给自己推荐一些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可以以网状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并积攒不同的社会资源。
(三)采访内容的准备
作为一个采访者,对访谈过程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实际操作时,部分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访谈对象非常健谈,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接受采访,并且这些人的经历往往非常丰富和有趣,此时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访谈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应非常明确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并且在访谈过程中要牢记这个目的。事先认真列出访谈提纲,一旦发现访谈对象将话题扯远了,应对照提纲适时地将访谈拉回原有轨道。在访谈中,由于信息量较大,要善于抓住要点,做好记录,以便过后整理。
三、生涯人物访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重新审视自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人物访谈的对象一般是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中比较突出的优秀人士,进行访谈前,学生需要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等。对于模仿欲较强、可塑性强、渴望成才、思想活跃却又缺乏人生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人物访谈可以让他们以优秀人物作为榜样人物进行示范传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可供借鉴的人生资源。他们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人生体验以及为人处事之道,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会成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社会环境,评估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其特点以及发展变化情况,把握其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增强职业认知,提高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来说,是了解职业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职业的认知,可以对从事岗位的信息更加了解,更应该包括对敬业、乐业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对众多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使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大学生的就业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他们共同决定了个体的竞争力。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大学生了解了一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所需证书、技能等方面,增加了获取就业机会的可能性;大学生还可以拓展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可以通过选取人物的自信、乐观、坚韧、勇于创新等良好心态对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今后的学校过程中不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生涯访谈是大学生积累就业资本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求职竞争力的一种方法。
(三)优化学生求职状态,调适求职心理
就业是关系到高校毕业生个人前途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双向选择制度的确立,让大学生容易产生自负与保守两种极端心理。人物访谈有助于学生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产生实实在在的体验。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也导致了毕业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充分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性求职心理,避免异常求职心理。人物访谈中的成功职业人分享人生经历,对于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挫折、失败等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求职心理容易在经历挫折后出现沮丧自卑的心理。
大学生群体比一般群体对自我有更高的要求,对于环境和自身的要求有时候难免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生活出现差距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调节好理状态,容易产生偏差甚至出现自杀的现象,这种现象也给我们带来警醒。人物访谈帮助学生在朋辈交流与榜样示范的作用下获得鼓励,激励自我奋斗,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以积极、自信的心态笑对人生。学校应该重视与更多有能力的校友进行联系,特别是聘请在社会上做出一定成绩的校友来现身说法,以各种手段调动在校学生的生涯规划的意识,发掘存在学生内部潜在的内驱力,通过现场实践的教学,使他们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发展更加的自信。
综上所述,生涯人物访谈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充分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将知识点的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中,增强学习效果,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关注就业,及早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完善自身,储备内化只是能力,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八篇】
1、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盲目性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大学毕业生,重庆人,是河南省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2005年本科毕业生,英语过六级。因为考研,错过了找工作的好机会,去年8月,回到重庆找工作。经熟人推荐,进人江北一度假中心做销售代表,底薪600元。仅仅干了17天,就被“炒鱿鱼”,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整天呆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不久,找到第二份工作,在一家生产眼科仪器的公司做打字文员。可每分钟打三、四十个字的速度还没来得及提高,又被“炒”了。去年11月12日,进人一家畜产公司做外销员,月薪800元。不过,可能是与另位外销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没干多久,被公司无故就解聘了。来不及伤心和难过,有了第四份工作,在花卉园一家中介公司做中介,月薪800元。不久,主动“炒”了第四个老板。现在,我拼命学习各种知识,还在考导游证。我只有一个希望:下一个工作能干得长久一些。
据调查,有这样经历的大学生,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不是个别现象。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不到半年已经有大约20%的人更换过工作。跳槽不是坏事,但盲目而频繁的更换工作,会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在频繁更换工作中迷失自我,失去自信,给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重大的人生损失!这种现象从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欠缺,学生对于社会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于外界的情况掌握的较少,对自身又缺乏足够的分析了解,这就造成学生们进人社会后,极其的盲目和不适应。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改进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们的学生认识了解自己,强化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增强竞争力。
2、职业生涯的定义及生涯规划的几个重要理论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担负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活动,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是以自我价值实现和增值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就是指个人和社会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基本上可以分为确立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下面介绍几个生涯规划的重要理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有一个著名的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霍兰德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职业或岗位的重要参数。他基于对职业性向测试的研究,一共发现六种职业性向,然后根据业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实用型。倾向于从事包含着体力劳动并且需要一定技巧、力量和协调性才能承担的职业;这类人通常遵守规则,实际、安定,喜欢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动,如操作工具,各种修理工作等。
(2)研究型。倾向于从事包含较多认知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内省,理性,创造,喜欢独立分析与解决抽象问题,如研究数学、物理等工作。
(3)艺术型。宜从事包含大量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以及个性化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想象丰富,做事凭直觉,冲动、无序,喜欢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如绘画、音乐、表演等。
(4)社会型。宜从事包含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这类人通常乐于助人,喜欢与人合作,富有同情心,如教师、医生、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
(5)企业型。宜从事人量以影响他人为目的的语言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喜欢支配、劝导别人,自信,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利益的活动。
(6)常规型。宜从事包含大量结构性的且规则较为固定的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有条理,顺从、有序,喜欢有固定规则的工作,如秘书,会计,出纳等。
霍兰德认为,失业者职业性向类型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系数越大,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他还认为人格类型与环境类型适配性越高,对所做的选择就越满意,对职业认同度也就越高。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分析自己的人格类型与所处的环境类型之间的匹配度,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选择职业的盲目性。
3、舒伯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的一位职业指导专家舒伯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过程。他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出生一14岁),是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
(2)探索阶段(15——24岁),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确立阶段(25一44岁),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尝试,变换工作,到逐步稳定;
(4)维持阶段(45—64岁),劳动者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持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60岁以后),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他还认为,生涯发展可能是循环的而不是直线的,并用生涯彩虹图描述生命全程和生活空间。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空间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其重要的角色。
透过生涯彩虹图,可以帮助我们具体而清晰地f解不同生命阶段中不同的角色是如何构建其特有的生涯类型,小同的角色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其特有的内容,角色的组合如何合理安排才一能达到址佳的自我实现。
4、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被归属于生涯发展理论的一种,主要关注发展理论的发展问题。将心理学观点与社会学观点相结合,以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领域作为研究职业抱负发展的3个重要纬度。gottfredson指出,职业抱负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淘汰和放弃那些不能接受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认可可以接受的社会空间。个体有时会为了那些虽不太喜欢但更可能得到的机会,以妥协方法调整抱负以适应外部世界。妥协有两种,一种是预期性妥协,即个人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知觉,意识到自己喜欢的选择不可能实现,于是调整自己的希望。另一种是经验性妥协,即个体在实施自己最喜欢的选择时遇到障碍,不得不放弃先前的选择。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决策者要回答“如果我有几种理想的工作可供选择,我应该选择干什么?”和“如果我不能干我想干的工作,我应该干什么?”我们通过此理论,可以确定自己可以接受的职业选择的范围,在选择和妥协中不断的达到内外平衡,寻找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
当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理论和专业测评工具充分分析自我,了解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合自己的价值观、分析自己的人格类型、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为我们今后的生涯决策奠定基础,提高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的承诺。否则,即使勉强就业,其获得的成绩和乐趣也远低于付出的辛苦。
5、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准确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大学生毕业求职的时候都会遇到定位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会定位,经常出现以下的误区:跟风攀比,盲目追求;被动地把亲人父母的期待,当作职业选择的标准;只了解职业的一小部分,而忽视职业的全貌,草率地作结论;只了解职业可以带来什么,而忽视职业要求自己做些什么,等等。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花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成功应聘了,可做了几个月后发现,每天做的工作我实在没有兴趣。”“上了四年大学,感觉发展方向很多,但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此种种,其实都是典型的缺乏职业规划的表现。从描述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他们的困惑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所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树立明确的目标与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确定了职业发展的方向,会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实现职业的持续发展,还能帮助我们善用资源。有人将职业生涯比做一次旅行,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则是旅行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也就是前进的指南,旅途的航标。因此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九篇】
摘要:有用的职业生涯方案教导,关于协助高校学生树立精确的择业观,为作业做好常识的储藏和心思的准备,解决作业难疑问,具有首要的效果。这篇文章就此做一讨论。
关键字:高校职业生涯方案
这些年,跟着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作业难疑问已逐渐变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疑问。高校学生因为对作业和自我的合理知道和定位,作业决议方案和挑选才能缺少,一些毕业生通常难以找到理想的作业,迫切期望得到有用的职业生涯方案教导。
一、职业生涯方案及其含义
职业生涯方案是指对职业生涯甚至人生进行继续的系统的方案的进程,是在对自个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剖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个的喜好、喜好、才能、特色进行归纳剖析与权衡,联系时代特色,断定其最佳的作业奋斗方针,并为实现这一方针做出行之有用的组织。生计方案的意图更首要的是协助自个真正了解自个,为自个定下作业大计,谋划将来,并依据主客观条件方案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展开方向。
职业生涯方案对其作业的挑选和往后作业的展开有十分首要的含义。
(1)方案能协助自个断定作业展开方针。职业生涯方案首要的即是对自我的剖析。经过剖析,知道自个,了解自个,估量自个的才能,评估自个的才智,承认自个的性情,判断自个的心情,找出自个的特色,发现自个的喜好,清晰自个的优势,衡量自个的距离,经过剖析,断定契合自个喜好与专长的生计路线,精确设定自个的作业展开方针。
(2)能鞭笞自个尽力学习和作业。职业生涯方案的一个首要功用即是供给了自我评估的首要手法,能够依据方案的展开状况评估现在获得的成果。能够说,职业生涯方案既是学生尽力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鞭笞。拟定职业生涯方案也有助于学生依据轻重缓急组织日常学习和日子。一起,方案能协助学生尽可能地表现潜能。
(3)方案关于学生求职的首要效果。从人力资源的视点动身,用人单位也十分垂青新员工是不是有职业生涯方案,是不是与公司的展开相一致。公司在简历挑选和面试中对毕业生是不是有职业生涯方案也十分注重,有的学生因为在简历或面试中论述了自个的生计方案,让用人单位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也标明用人单位关于大学生在求职时清晰写出职业生涯方案的做法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二、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方案中存在的疑问
1、对职业生涯方案知道不清晰。在校学生关于职业生涯方案没有满足的注重,遍及缺少职业生涯方案意识,有的把职业生涯方案等同于作业方针和学习方案,有的把职业生涯方案等同于找作业,以至于把作业方案当成了短期作业培训。大学生对自个的展开方案不清晰,不能运用作业方案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作业的提前准备和准断定位。
2、作业展开期望过高。一些学生过错地认为“文凭等于才能”,故而在自我评估和作业展开方面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作业展开期望过高,不考虑本身条件和社会实习需求。在择业进程中遍及向往高收入的作业,倾向于闲适舒服的环境,倾向于大中城市,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区域和底层。
3、作业方案不切实习。作业方案是一个连续性和期间性的进程,起点是不是精确,方案是不是合理,直接影响着职业生涯方案的结果。因为对职业生涯方案的知道不到位,一些学生在职业生涯方案方面存在应急性、片面性和盲目性。有的对自个不了解,盲目从众,有的过火注重自我方案,我行我素,不关心社会对作业的需求,终究自个的方案都难以实现。
三、完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方案的主张
1、展开职业生涯方案教学课程
大一是习惯、探索期间,要让学生开始了解自个、了解社会、了解作业,特别是了解自个将来所期望从事的作业或许与自个所学专业对口的作业,做出决议方案。因而,各高校应该在大一独立开设职业生涯方案课程,导致学生的注重。大二时,要经过一些作业心思测验,让学生深化自我知道,评估自个的中期学习方针,进一步加深对作业的考虑,使作业方案作业落到实处。大三或大四时,学生的首要方针是成功作业,要让学生强化自个的求职技巧,了解用人信息,积极参加各项招聘活动。详细施行层面而言,各高校能够依据自个的实习状况,编写并出版一些有关职业生涯方案的教材或许讲义、事例供学生运用,使学生知道、了解自个,找出自个的作业倾向,了解作业、了解公司和雇主、了解市场环境等,断定自个的作业方针。
2、健全有关组织,充分作业部队
展开职业生涯方案是一项专门化的作业,是一门学识和艺术。现在,有不少高校因为知道上的不到位,在实习作业中,存在着组织不健全、部队不安稳、从业人员本质不高级疑问。健全的组织组织和专业的人员装备,包含专门的施行设备、满足的资金投入,是展开好职业生涯方案的条件和保障。为此,必须加强职业生涯教导组织和部队建造。一方面,清晰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方案作业在高校作业中的地位,完善专门组织建造,构成全体教职工一起参加的教导大部队;另一方面,打造一支以专职老师为骨干、相对安稳、本质较高的生计方案教导部队,一起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办理,不断提高生计教导的专业化和作业化水平。
3、树立鼓励保障机制
第一,将作业方案教学规范化。校园可经过拟定有关方针,使其归入校园全体教学方案并给予经费支撑。第二,每年定期举行学生职业生涯方案竞赛,关于在不一样等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教导老师给予精力或物质奖励。第三,将作业方案教学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项首要内容。高校应鼓励大学生使用节假日从事社会兼职作业,展开作业实习活动,并将作业方案内容归入社会实习阅历和大学生本质拓宽评估系统中。一起,应展开职业生涯方案网上教导,引导学生依据本身职业生涯方案的需求,有挑选地使用网络资源。有条件的高校能够树立职业生涯方案网站,在网站上供给历届毕业生职业生涯方案的成功事例,供给职业生涯测验东西下载,并经过MSN、QQ等方法树立职业生涯方案沟通群,为在校学生与之沟通、沟通发明路径与方法。
总归,职业生涯方案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大学期间的方案只是一个起步,却对学生将来的展开有着至关首要的影响。因而,高校应把职业生涯方案教学作为高级教学的一项首要内容贯穿于各个期间,树立相应的职业生涯方案咨询组织,从多方面临大学生将来的作业方案供给科学的教导。
参考文献:
[1]姜军保.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方案[J].江西电力作业技术学院.2007(2)。
[2]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作业方案研究[J].职都论坛.2007(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第十篇】
摘要: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在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职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课程教育的“本土化”程度、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急需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宣传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测评体系、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等途径来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自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为了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人生,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各高校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了80%,约90%的学生能够在规划书中对自我进行客观分析和认识,仅有%的学生表示收获不明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确立更加理性的职业定位.增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自信心,进一步明确自我目标,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基础各异,教学效果有很大差别,因此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将对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在教师配备和进修学习上,很多高校没有专职的师资队伍,多由本系辅导员或年轻教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据邱慧青老师调查,%的学生认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理论和经验的指导教师”;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课时间短,学生只能从理论上完成简单认识,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学习;三是措施落实与监督管理不到位,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很多高校并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进行同步管理,对教师在该课程的授课方面疏于监督,对上课的效果很少过问。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薄弱。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就开始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系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美国职业规划课程的整体结构来看,其内容详实,结构严密,由浅入深,南表及里,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到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就业的“临时抱佛脚”现象,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时代的职业规划周期,实现从学习生活到工作生涯的过渡,打下终生受益的职业发展基础。J丰目比较而言,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社会关注度低,起步相对较晚。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中学阶段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习和教学以升学为中心,以提高考试课程的学习成绩为目标,没有开展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学生疲于考试竞争,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缺乏。进人大学后,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认为学和不学一个样,即使在课堂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只是把这一课程作为拿学分的手段,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规划和指导自身未来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专业针对性不强。
在美国,其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包括案例分析(easeanalysis)、团体训练(wor—shops)、网上支持(web—supporting)和阅读指导(readingguidance)。丰富的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讲授法的枯燥和抽象,营造出浓厚的集体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怛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多为大班集中授误,对学生的教育也仅仅局限于教师“满堂灌”式的单项教学方式,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案例分析不充分,学生参与性不强。据了解,圾少高校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安排教师、场地、课时、服务网络,大学的现有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实践需求,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与过渡。宋慧敏老师对此做过一个调查,在回答“教师授课时所针对的专业”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认为所针对的专业是“大学所有专业”,%的认为是“大学主要专业”,只有%的认为是“本学校专业”和%的认为是“本学校部分专、。HI(四)课程教育“本土化”程度不够。职业测评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整个课程实施的效果与成败,而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测评体系大多源于国外,有的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社会和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在实际测评中,导致很多测评结果脱离我国的实际,从而影响学生与授课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物是人非、不伦不类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的质量。
二、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宣传,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理念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途径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和高校等相关群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逐步形成社会高度关注、学生及早着手和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建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建立和健全公共的、开放的职业测评机构,随时满足人民的测评需要;在中学阶段开设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养成其及早树立人生理想,合理规划,科学奋斗的习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决定于自己手中,提高其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同时,把整个大学期间作为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该课程的投入力度,在硬件上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咨询辅导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模拟室等,满足该项课程顺利开展的基本需要;在软件上,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做好教师队伍的管理,定期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确保一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文化素质稳步提升、工作方法不断改进,使其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地方性差异、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与指导,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生涯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求职过程的指导是所有大学生的共性,而在自我认知、职业定位、生涯规划方面学生的需求各有不同,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坚持普遍指导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共l生安排相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在形式上可以采用集中讲授、专题报告等形式对其进行生涯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就业能力的提高等教育;根据专业、个性等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职业定位、自我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辅导、一对一个性化咨询,使共性与个性协凋发展,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另外,还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邀请校外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校友等,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心理测验、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了解名校铝师、名企名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难点问题的剖析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实况,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测评体系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测评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成立科研攻关小组,推进我国职业测评体系尽快实现新突破。相关学者要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及当代:赶学生的特点,通过实践论证,不断创建和完善基础性的职业测评体系,不同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特征,对基础性测评体系进行实用性改良,积极推进测评体系的特征化、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种类、性格、区域的人群,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测评体系,以提高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书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