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汇总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汇总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一篇】
2、文章写了一家祖孙三代______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的故事,反映了______的主题思想。
3、“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 ]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4、“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 ]
a、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c、在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6、阅读填空: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 )随意地铺着,有的( )有的( );树上的( )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 )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
速读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金黄的大斗笠》
1、文章的标题是《______》,选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作者是______。
2、本文是通过雨中小姐姐给小弟弟送斗笠的故事,勾画出一幅______的美丽的图画。
3、文章在栩栩如生的风雨图中还有三幅小风雨图,请你根据语言提示,给这三幅小风雨图各起一个名字:(尽量用成语)
第一幅:风小,雨稀( )
第二幅:风疾,雨急( )
第三幅:风更大雨更大( )
4、请用书上原话写出这三幅风雨图的根据: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5、阅读填空:
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了条______小辫;那边,露出一条______小山羊的滚圆的______。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______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趾头还在______呢。
6、请写“小姐姐”是怎样知道“风雨要来啦”的两句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小姐姐判断风雨来临的两句话,你认为小姐姐是个怎样的孩子? [ ]
a、观察较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细心的孩子。
b、天真活泼,爱玩,喜欢风雨的孩子。
c、关心小弟弟,能承担家庭重担的孩子。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a、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山这边,梯田里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遮着小山羊偶尔发出的咩咩声,遮着姐姐和弟弟的笑语。(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认真朗读课文,用竖线画出下列文章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a、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
b、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速读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参阅本课“难点、重点分析”的1~4题)
(三)精读导引。
第1题:从突出中心和增强表现效果方面考虑。
第2题: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3题:结合全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第4题:理解人物对话的作用。
(四)疑难讨论。
(参阅本课“难点、重点分析”的1~4题分析)
附:速读测试参考答案
《散步》
1、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莫怀成。(20分)
2、四口人,散步,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15分)
3、b(15分) 4、c(15分) 5、新绿,浓,淡,嫩芽,咕咕地,生命。(10分) 6、散步。(10分)
《金黄的大斗笠》
1、《金黄的大斗笠》,1986年,6月1日,《南京日报》,高风。(10分)
2、风雨中小姐姐给小弟弟送斗笠,姐弟俩活泼友爱,欢乐温馨的美丽图画。(10分)
3、第一幅:微风细雨。第二幅:急风骤雨。第三幅:风雨交加。(其它成语也行)(10分)
4、第一幅:“庄稼的叶子翻过背”,“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第二幅:“它抱住每一颗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哗哗响”,“小男……光着脚丫跑得噼哩啪啦的。”第三幅:“雨,只赶上洗洗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10分)
5、翘起的,揽着,胳膊,任凭,得意地动。(10分)
6、a、“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b、“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10分)
7、a(10分)
8、a、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夏天天气变化得快。
b、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梯田里的庄稼长得茂盛、茁壮及在风推动下的形状。
c、排比。生动地写出风雨中小姐姐和小弟弟愉快、欢乐的遮着雨,写出了他们纯真的童心和友爱。(20分)
9、a、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
b、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10分)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二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3.揣摩语词含义,品味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富含的浓浓深情。
背景链接。
《散步》的写作契机。
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疏通字词句。
1.给加点字注音,给划线词释义。
嫩芽()霎()时拆()散熬()过分歧()水波粼粼()。
委屈:
各得其所:
2.根据原文填空。
=1gb3①母亲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gb3②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3gb3③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4gb3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有的浓,有的淡;。
=5gb3⑤小家伙突然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6gb3⑥我的母亲高大,很瘦,不算重;儿子很胖,幼小,也轻。但我和都是,,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再读文本,品评人物。
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四.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体会加点字的含义。
=1gb3①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三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风雨场景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和风雨有关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交流预习。
1.走近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偌大()蜷曲()贾平凹()倏忽()模样()撩起()刹那()锥形()栅栏()。
三.整体感知。
第1段:树林全貌第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是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四篇】
1.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亲情美。
2.联系生活,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亲情美。
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中的亲情美。
联系生活,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亲情美。
:、合作探究。
:两课时。
1.找出散步的人、时、地、产生的分歧、我的决定、他们最终的决定。
2.复述故事(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品评人物(请用“我最欣赏(人物),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1.给加粗字注音:
嫩芽()熬()霎时()分歧()拆散()水波粼粼()。
2.解释词语:
各得其所:
{明确了学习目标,解决了生字词,为准确地朗读课文,进入文本奠定基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快速抢答)。
a散步的人: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b散步的季节:明确:初春。
c散步的地点:明确:田野。
d产生的分歧:明确: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
e我的决定:明确:走大路。
f他们最后的决定:明确:走小路。
二、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注意:1.语言简洁明了。
2.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本文讲诉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三、三读课文,品评人物。
(请用“我最欣赏(人物),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五篇】
《散步》是1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1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六篇】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举轻若重”的特点。以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结构两方面)。
2.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组活动时,寻找典型词句,体会“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学习。学习策略有: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
教学时间:
1课时。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七篇】
1、理解文意,感受亲情,培养责任意识。
2、学会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获得写作方面的有益启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散步》是1篇优美的叙事散文——这里有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散步》。
2、齐读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1分30秒):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两处波澜?并说一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体会亲情。
深情朗读课文,想一想:一家四口中,你最喜欢谁?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1、我:孝顺母亲。追问: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作者孝顺母亲,关心母亲?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入文本,体会亲情。
母亲:疼爱孙儿。追问:体谅儿子,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对生命的渴望。
儿子:天真可爱。追问:像这样句式整齐、对称的句子还有哪些?
2、概括人物特点,归纳主题:(板书)。
我、孝顺;妻、贤惠;母亲、慈爱;儿子、天真。
母慈子孝,妻贤儿乖,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共同用心呵护着亲情。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1、写景句的作用:为散步营造美好的环境,也是对生命的礼赞,表达我希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
2、“整个世界”的含义。
3、给画面拟标题,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小组合作探究,选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拟定的标题,其它小组评价)。
整个世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情满小路、
亲情无边、温馨瞬间、生命,生命、
责任、最美的风景。
教师点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找“米”,提炼深刻的主题。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五、写作启示,构思练习。
《散步》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似一支感人肺腑的歌。在写作方面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1、总结写作方面的启示,知识树呈现。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波澜起伏,情景交融;句式整齐,用词准确。
2、构思练习。
家庭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如过生日、家长会、给妈妈洗脚……都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时常也会掀起一些浪花,涌起一些波澜。请撷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说说你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六、课堂小结。
亲情无价,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但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永恒地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八篇】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1篇课文,叫什么名字?
生:(齐)散步。
(板书:散步莫怀戚)
师:昨天有预习吧?有不认识的字词查过没有?
生:(齐)查过。
师:查过什么字词啊?
生:(七嘴八舌)jiqi
师:莫怀戚,莫怀戚会写了么?以前碰到过这个“戚”吗?
生:(部分)碰到过,亲戚。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字词吗?
生:(部分)sha
师:哦,一霎时,什么意思呀?
生:(部分)一刹那间,一瞬间。
师:哦,一刹那间,一瞬间。一刹那的“刹”,一瞬间的“瞬”会写么?
生:(异口同声)会。
师:嗯,真好!还有其他字词么?
生:(个别小声)没有了。
师:没有就没有,要大胆的说,这说明我们基础很好。随后,我们要记住文章里面的个别字词,注意不要写错了。
生1:大概是写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散步的时候体现出作者的孝顺。
生2:体现了他们浓浓的亲情。
师:哦,浓浓的亲情,是你读出来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从课文的注释里。
师:哦,从导读里面看出来的,很好,请坐。
(板书:一家四口人在田野上散步)
师:好,如果咱们完整一点,散步过程中,遇到什么啦?
生:(齐)分歧。
师:什么样的分歧呀?
生:(异口同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师:结果?
生:走了小路。
生:亲情。
(板书:孝顺爱浓浓的亲情)
生3:我从中读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意,以及母亲对孙子的那种关爱的心态。
师:哦,好的。孝顺,不仅仅有孝顺,恐怕还有敬意,最后敬意这个词用的重不重?
生:(部分)不重。
师:母亲对儿子、对孙子,那种浓浓的爱、浓浓的亲情是不是体现啦?
生:(齐)是。
师:好,还读出了什么?最后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走到一处不好走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
师:怎样背的?
生:(教师领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有什么感觉?谁来试试看,把你的感觉传递出来?
生4:还有很浓的责任感。
师:嗯,怎么读出责任感的?
生4:就是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觉得那个责任感很强烈。责任感很重,要照顾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负起一家人的责任。必须要缓缓地、慢慢地,这样才能照顾好。
(教师板书:责任感)
师:缓缓地、慢慢地。缓缓地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慢慢地,仔细的。
师:走的稳稳地是什么角度写的?很小心,对吧?慢慢地是速度上,是吧?
生:(齐)是。
师:走得很仔细是什么呀?
生:(部分)小心的。
生:(齐)孝敬。
(教师板书:孝敬老)
师:对孩子,对小的下一辈?
生:(齐)关爱。
(教师板书:关爱小)
生:(齐)明白了。
生:(齐)小。
(教师板书:小)
师:太小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经常发生啊?
生:(齐)是。
师:你看,哪有一家不去散步,不去公园玩,不去看看电影的,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家庭都会上映。但是从这个小事中,作者莫怀戚,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一上来就感觉到了。
(教师在板书中给“浓浓”两字加着重符号)
师:感受到了,“整个世界”这个词传递出来的“责任感”。
(教师在板书“责任感”下加着重符号)
师: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很大?算不算大?
生:算。
师:应该算,好。
(教师板书:大)
师:(指着板书)那么这么小的事情,怎么能够传递出这么大的感触来呢?这个怎么混合的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把这个小事写得这么意义非凡?我们通常是怎么写的,比较一下也许就能发现。先来看第一段,我请一位同学来把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齐举手)
生5: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嗯,很流畅。那个孩子,你读的时候,你想传递出一种什么感觉来?其他的同学也轻轻的、默默地读。你想传达出什么感觉来,来,来说说看。
生5:我想找到,就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非常幸福的感觉。
生6:我读出了非常悠闲、非常自在的感觉。
生7:我看出了他们一家很和睦,很幸福。
……
生8:我们家人去田野里散步了。
生9:有一天,我和我们家人去散步了。
师:好,这两位同学说的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生10:同学9加了时间。
生11:同学8的意思是全家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的意思是不一定全家去散步。同学8的意思是他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什么的都去散步了,而同学9说他和他的家人,有可能是他和他爸爸散步,他妈妈没有出来。
生12:人数上有区别,一个是全家人,一个是部分人。
……
(生出声读)
生13:我的感觉是,作者比这两位同学说的越来越具体了。
生14:作者在这写的是有次序的,把母亲放在第一个,就说明了对母亲有敬意的感觉;把小辈放在最后面。
师:嗯,她还发现了个顺序问题,那放在第一个的是谁呀?
生:(齐)我。
师:那按照我们刚才那位姑娘的次序,放在第一个的应该是谁呀?
生:(齐)母亲。
(学生静默两秒)
师:很有挑战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孩子问这个问题!
(部分学生举手)
生15:我想的应该就是,这个“我”放在第一位,说明我的责任最大;把“母亲”放在第一位,母亲的责任就最大,而“母亲”已经老了,我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的,所以把“我”放在第一位。
师:从文章里找出一些支撑你观点的语句来。(面对其他同学)他已经有非常好的感受了,来,小伙子你在读了这么几遍文章以后,你从哪里感受出了,作者的责任感特别特别的强?其他同学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帮他。
师:好,我们好多同学想帮你,你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么?
(生点头示意)
师:好,后面那个女孩子。
生16:先是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一样。”
师:嗯,这句话圈一圈,非常好。
生16:然后是,第六自然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同样要圈一圈,找的好吧?
生:(齐)好。
师:嗯,还有同学想讲吗?这两句话一定要圈一圈哈,等会我要看你们的笔记。
生17: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生18: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我觉得他这样具体的写出这些人物,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写出他们四个人去散步的事情,更能体现出他想表达的浓浓的亲情。
师:更能,确实是更能,但怎么就更能?
生:我觉得就是,他一个一个介绍,说明这些人对他都非常重要,都是有同样的重要性,不是说他偏向谁。然后,把“我”放在第一个,就是我的责任是,能够帮助他们,能给他们一些温馨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很有,就是很放心吧,跟我在一起。
(板书:一个一个介绍很重要)
(生点头)
师:为什么聚光灯要一个一个的打上,镜头要一个一个的对上去?就是这每一个人都是,(停顿一秒)非常重要的。
师:我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请刚才第一个读这段的那个男孩子,你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其他同学听听看,先回想一下他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这一遍他读起来有没有一点调整,好吗?来。
生5: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有变化么?
生19:他感情有变化。他把“我”,还有“我的母亲”加重了。
师:哦,加重了,还有什么变化?速度上有变化么?
生:(异口同声)慢了。
师:慢了,慢了就怎么样啊?
生:(部分)强调。
师:强调,强调的意味就出来了。我们一家在田野上散步,那是什么口气呀?
生:(齐)欢快的。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慢慢地……
生20:“散步”两个字可以体现出来,他们速度要很慢,因为散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生21:这几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出来,像逗号,冒号,“我”后面有个逗号,“我的母亲”后面也有个逗号。
生:(齐)责任感。
生:逗号。
师:为什么不用顿号?顿号的停顿就是?
生:短暂的。
师:短暂的,比较短促一点的。做了笔记没有,同学们?
生:要长。
生22:我和我的妈妈去散步。
师:“母亲”和“妈妈”这个称呼有什么不一样?
生22:我觉得,“母亲”这个称呼就尊重一些。
师:嗯,为什么说“母亲”就尊重一些?那“妈妈”是什么感觉呢?
生22:用“妈妈”感觉也可以,就是没有,没有,怎么说呢。
生22:说“老妈”的话,我会感觉到比较亲切一点,“母亲”听起来就感觉是对长辈的比较尊重。
师:他的感觉非常好,叫“老妈”显得亲切,叫“母亲”是?
生:(齐)尊重。
师:“老妈”是什么时候用啊?
生:(七嘴八舌)平时,随意,偶尔……
师:“母亲”往往用在什么场合?
生:书面语。
师:哦,书面语,有感觉了吧,很好,请坐。你看,第一段里我们有几个发现?
(学生七嘴八舌)
师:第一点我们发现了,所有对象一一出现,是不是?
生:(齐)是。
(教师板书:1、对象一一出现)
师:第二个我们发现了什么?对象排列的?
生:(齐)顺序。
(教师板书:对象排列的顺序)
师:第三个我们发现了什么?考考你们。我们从什么来判断语速?
生:(齐)标点。
(教师板书:3、标点)
生:(齐)逗号。
(教师板书:逗号、冒号)
生:(个别)对母亲的称呼。
师:对“母亲”的称呼是书面语。
(教师板书:4、书面语)
师:了不起吧,同学们?现在停下来,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节、第二节,我让大家已经读了四五遍了,不要齐读,自己读。节奏一定是慢的,作者心中一定是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感觉的,慢慢地把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读出来,自己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师:嗯,同学们读的很轻,是不是有点感觉啦?
(生点头示意)
师:这种表达,让我们这么小的事情变得?
生:(大部分)重大。
师:所以以小见大不是一下子拔高,而是一开始作者就有意识的一种,我们给它一个命名吧——庄重的表达。有意识的一开始就用一种庄重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庄重的表达。
(教师板书:庄重的表达)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做指导)
师:有感觉的同学就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让我来听听你的感受。
生23:说“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从这句话我读出了,他对母亲在冬天里熬过的那些艰苦的日子发出的感叹,春天来了,他为母亲感到高兴。
生:是。
生:(齐)严冬。
师:严冬,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所以这个“熬”字是一个程度深的词。
(教师板书:5、程度深的词语)
师:还有么?
(教师在众多举手的同学中,寻找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找的那段,就是“但春天总算来了。”这句写了他盼望春天的到来,也盼望母亲的生命能够到春天的感叹。
师:这句中哪个词语程度特别深呀?
生:(齐)总算。
师:好,总算。这句中还有吗?我们既然找到了这句,我们就要盯着这句,把这句琢磨透。
(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找寻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回答问题)
生2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这句话。我听说,老人在严寒的冬天一般都是体弱多病,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他身体也就好一些了。而作者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太迟太迟了。
师:嗯,对呀,你看他读了四遍,他觉得两遍不过瘾,
(师生笑)
师:这个地方作者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反复。
师:反复,懂不懂?学过没有?
生:学过。
(教师板书:6、反复)
生:(大部分)有。
师:说一遍,还是说好几遍?
生:(大部分)好几遍。
生:(齐)是。
生:感受到了。
师:其实还有,不过我相信你们还会有其他的发现。愿意讲这句也可以,愿意讲其他的发现也可以。
(大部分学生举手)
生25:“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啊”这句话体现出了,他对母亲的关爱。
师:哪个词,哪个句子?
生25: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师:语句是非常重,非常肯定的。还有么?(前两排同学都把手举得很高,后面也有部分同学举手)你看我们前两排,从这开始我要找一下中间的举手的,好,这一排这个小姑娘举过,那个小姑娘举过,最边上的小姑娘你好像不喜欢举手,举了一次我没来得及叫你,来,你来把你们的想法讲讲。
师:有发现吗?第二节、第三节,后面都可以。
(生26沉默,教师继续提示)
师:没关系,刚才我们同学讲了两句体现作者责任感的句子,你们划了吗?
生:(齐)划了。
师:第二节中的哪句话?
生:(七嘴八舌,纷纷将手举得很高)……
生26:(小声地)现在母亲老了,她想依靠我,她觉得我就是很值得依靠。
师:是,她觉得我值得依靠,这句话可以看得出。很听我的话,用的什么词?
生:(齐)很。
师:(指着板书)程度深吧?这个前面也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态度。
(学生踊跃举手)
师:哪个词?
生:(齐)信服。
(学生纷纷举手)
生27:这一段讲了,他母亲对他很体谅,他母亲也就信服了,跟他一块出去了。
师:“体谅”这个词调整一下?他的母亲对他,可能也有体谅,但更多的地方是什么呀?
生:(大部分)信任。
(学生纷纷举手)
师:这个是比喻句吗?
生:(齐)不是。
师:是一个什么?
生:(七嘴八舌)比较、对比……
师:比较、对比。这个比较看出什么来啦?
(大部分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后排)
师:来,旁边那位同学,我还是要换一个同学,来,你来说说看,这个比较能看出什么来?
(教师板书:7、比较)
生28:我觉得更能看出,我的那个责任感很重。
师:怎么就看出他责任感很重的,你把推理过程告诉同学们来。
生28:用到一个词是“信服”,还有就是,“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句能看出来,就是他想表达自己的责任感很大,很重大。
师:嗯,这个感觉可能还不够敏锐,来,坐下再想想,再想想。
(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师:(笑)是不是唯一的?
生29:(笑)不是。
师:不要去讲唯一的。
生29:就是主要的依靠就是母亲,我现在长大了,母亲主要的依靠就是我,她很相信我。
师:有感觉了哦,发现了两个时间段的词语没有?
生:(七嘴八舌)小时候,现在。
师:小时候,现在。他讲道,小时候母亲对于我来讲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现在我成了母亲?
生:(齐)最信赖的人。
师:这样一个很近似,回环那样的,对称的句子。比较中看出这两个人的,什么?
生:亲,亲近。
(教师板书:关系)
生:(七嘴八舌)……
师:母亲对孩子肯定是,很?
生:(部分)喜爱。
师:很喜爱,很负责任。
师:现在呢?
生:(七嘴八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是啊,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我们同学那样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感觉,出来了吧?
生:(纷纷点头)出来了。
生:是。
师:做笔记了没有?
生:做了。
生:(齐)可以。
师:(指着板书)这个庄重的表达,我们今天发现了七点,发现了吗?笔记都做好了没?
生:(齐)发现了,做好了。
师:你回去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是第一项作业。第二项作业是,我们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有三句话被删掉了,大家看投影。
(屏幕显示教材里被删掉的三句话)
师:大家把这三句话加到你们的课本里,看看该不该删?
(学生抄被删掉的三句话,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抄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已经很认真的把文章分出了层次,这个不一定分的情,不是每1篇文章都要分层次的。同学们,你们很认真,我很感动,但是不要想着每篇文章都先分段落分层次。今天,我们重点研读了第一、二节。
师:好,最后,我们一起带着一种庄重感,虽然我们离作者的中年的年纪还很远,我们对责任感的感受也不一样,(指着课上发言的一名男生)你看,我们有责任感那么强烈的男孩子,我相信我们班还有很多。确实,你们向大家见证了我们初一(四)班是个充满责任感的好班级!我们带着这种使命感,把第一节、第二节,我建议还有第三节,一起来读一遍,好么?好,一、二、三。
(师生齐读课文“我们在田野上散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整个世界就在我们的手中,就在我们的未来。好,下课!
生:(起立鞠躬)老师再见。
师:(鞠躬)同学们再见。
(全场掌声响起)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九篇】
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这些新课程理念一次次闯入我的视线,而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我却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曲折晦暗的小路,直到我教完了《散步》这篇文章,才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理念的真谛。
《散步》是1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10年前,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蕴合丰富的语言为重点,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但10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读这篇文章,我的心灵震颤了,我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爱的抉择中。我突然间明白对中年人复杂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积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我一夜无眠,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启动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所以,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主,让老师、学生、家长一道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情境描述:
在布置预习作业 时,我破天荒地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 题,是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题目设计如下:尊敬的家长:您好!《散步》是1篇语言优美、寄意深远的散文。为使教学效果更佳,我真诚地邀请您加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读读这篇课文,并写下您真挚的见解。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由有两点:中年人读这篇文章最能引起共鸣,通过家长的参与,拓宽合作的领域,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这一问题把孩子们领进了精彩的问题空间,它既关注了作品人物情感态度,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有人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她的脸涨红了。她又补充说:“我妈妈这么说的。”看来我布置的预习作业 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表述。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
“我曾听到一个荒唐又残忍的故事:‘倘若你的母亲、妻子同时掉入水中,你只能救一个,那么你救谁呢?”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有点七嘴八舌了。最后他们大多数表示说,无法选择,然后拿眼睛静静地瞧我,等待我的回答。
我有点激动地说:“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你们看文中——”我故意停顿。学生心领神会,恍然大悟。我请了跃跃欲试的同学发言:“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同学们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接着用红笔在黑板上勾勒了一个爱心。机灵的良修叫道:“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学生找到了问题的钥匙,所有学生的情感都在升腾,他们为自己的抉择而感到快乐、幸福。我说:“这个抉择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很多同学一下子都想到了文章中的最后一句,仿佛它似乎早已定格学生的脑海里:“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大家声情并茂地能朗读着。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同学们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一边提示,一边板书,通过板书。然后提问:“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什么?”同学们这时明白了,靠的是责任。三代人跟责任有什么关联吗?有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面对“难、应该”,我借机推进一层:“尊老、爱幼”哪一个更可贵?谁更能体现责任?”这个问题一下子又将他们激活了。他们情绪高涨,有说“爱幼”更可贵,有说“尊老”更可贵,也有说二者都可贵。这时我陷入了抉择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责任”、“尊老爱幼”乃至“整个世界”的含义,让他们的情感作一次高尚的旅行。我要不要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大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作一次爱的抉择,用“真爱”阳光照耀青少年生命成长的大道呢?经过思量,我一反常态,可以说是涨红了脸,声音有点发颤地说:“同学们,我不想马上对尊老爱幼作出评价,我想让大家帮助老师作出一个抉择。先听听老师的故事。”学生听说老师有故事,都兴趣盎然地瞪大了眼睛。我动情地说:“十年前我也教了《散步》,那次我和同学们都作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十年后的今天,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我,再教《散步》时,却再也不能愉快起来。因为三代人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我。我的丈夫是独子,我们有一个8岁孩子。公公婆婆把全部的爱都倾泻在我们身上。为照顾我的身体和工作,他们帮我带孩子,做家务。如今孩子大了,特别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有很多分歧。要不要让他们回乡下呢?我一直矛盾着,我该如何抉择呢?”我讲完以后,轻轻地舒了口气,同学们听了我的富有感情的诉说,都被我的情绪感染,都陷入沉思。我从自己的感情中回过神来,真诚地、充满信任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就当老师是一个学生,向你们提出问题,请求帮助,给我一点建议,好吗?”于是,小组成员开始了小声的讨论,我看得出他们的小脸都非常紧张、认真,同时讨论越来越激烈。我巡视了一下教室,他们有的在讨论《散步》,应该用它来帮助老师;有的拿出家长的作业 ;有的拿出中外名人名言。这可是帮助老师回答家庭问题呢?得有理有据,还要负责任呢。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讨论,他们小组代表举手开始发言。他们的发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又精辟又深刻,而且发自肺腑,表情认真,语言急切,让我听之动容,为他们对生命、对责任的抉择感到震撼。
“《散步》一文告诉我们,只有责任感代代相传,世界才会被扛起来,中年人(我和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承接,还是给下一代的示范。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老师应该选择让他们留下,给他们欢乐,这样,你老了也会得到同样的欢乐。”
“对,《散步》中的整个世界,应该包括老人、中年人、小孩,也就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应该这样。这是理想的生活,生命的理想。”
拿课文作示例,解释的比我还深刻。《散步》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开花了。
培根说:“哺育女子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尊老是人类特有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老师,我相信你有这种美德。”他的目光充满信任,让人怦然心动。
“老师,我的家庭生活没那么完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奶奶唉声叹气,说只有上孝下,没有下孝上;妈妈经常爱生气,我呢?两头受气。我们和奶奶分开住后,亲情好像淡了许多,但没有唠叨和争吵,这对大家都好。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喜欢奶奶呢?她们不都是母亲吗?”
勇气可嘉,掷地有声,好像在指责我,我的脸更红了,多么纯真的质问。
“老师,请你听听我的爸爸,对《散步》这篇课文的理解吧。”因家长字迹有点潦草,便由我当堂代读,我和学生的内心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震 憾。
当我随意翻开课文《散步》,心灵随着字里行间不断震动,我的世界已被震撼!记忆所及,我们一家三代似乎从未散过步,然而我对于我的责任和亲情,我感觉得到,理解得到,可是我没有做到。我和母亲各自为家,一起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散步了。其实,生活的本质仍是亲情至上,关心老人、爱护老人,应该就像对待初生的朝阳般对待逝去的夕阳。因为老人+小孩=整个世界。
震撼之余,深感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自己责任重大。感谢老师,也感谢儿子,使我明白了我的责任和不足。
读罢此文,还有很多学生交上了自己和家长的作业 ,我来不及细看,我和学生的脸上都写着感动和幸福,我庆幸自己的抉择,感动学生的抉择。我动情地说:“有人说,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而我认为,给予爱和幸福,给予光明和温暖,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学会肩负责任,让生命以最美好的方式延续。”最后,我用多媒体打出字幕,我和学生一起诵读:“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夕阳,一手递给朝阳;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手递给晚霞,一手递给朝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金秋,一只手递给初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老人,一只递给小孩。”
在这个散步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以及家长在欣赏这篇美文时,经过爱的抉择,不仅仅得到了的心灵的震撼,而且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问题讨论:
如何理解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诠释与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学生,他们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者,教师主要要创造教学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课前组织学生和家长合作、交流,课中提出了:“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样抉择?你该给老师做怎样抉择?”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时间,这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师生、生生互动、互助、合作交流中,使学生已有直接或间接的知识和经验这种课程资源,形成新的的个性化的体验。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到关注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可能生活世界是一种对人生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学生在两次抉择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人文世界观,从而使他们正确抉择自己未来的可能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享感情与认识,学生看见老师的坦诚和人格魅力,并以此为榜样。而我在与学生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帮助学生开掘了他们的潜质,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造。
从我设计《散步》教学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我常常被自己感动,也常常被学生感动,每上一堂课,对我的心灵就是一次巨大的震撼。以前的我像个救世主,给学生知识,给他们力量,给他们关爱,在学生面前,我永远是正义的、强大的、乐观的、豁达的,我因学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满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独,因为这份骄傲是不真实的。现在我和学生一同哭,一同笑,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虽然有时我变得非常“无知”,难免脸红尴尬,但我真实而轻松,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我感谢新课程,感谢《散步》,感谢学生,感谢一切可以感谢的美好的事物。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文介绍【第十篇】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新教材的预习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在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度来说,达到“品味温情”这一程度,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学纲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练习却都将要求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在赡养上一代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这自然是对《散步》这篇文章的最好解读,但窃以为却并非是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最好解读。何也?究其原因,正在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的创设者所考虑到的对象即学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认为,后者过于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者的创设其实是来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画龙点睛的一笔: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达到“品味温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尴尬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下一篇:家长的自我介绍范例(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