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抗震鉴定(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抗震鉴定范文1

关键词:抗震鉴定 加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该建筑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建于1993年,为三层砖混结构实验楼。东、西朝向,建筑平面近似呈矩形。建筑物总长度为,总宽度为,建筑面积为。首层层高为、二层为、三层为,室内外高差,建筑主体檐口高度。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屋面为卷材防水平顶屋面。主体建筑屋顶女儿墙高度为。

2抗震鉴定

该实验楼按原8度抗震设防设计,按照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该实验楼按乙类(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按B类砌体房屋进行抗震鉴定。通过现场鉴定检测、结构分析和抗震验算,对该建筑的现状做出判断,对房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结构加固建议及加固设计方案。

地基及基础

基础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自室外地坪以下。条形基础底板宽度为,底板厚度为300mm。基础构件设计混凝土标号为200#(相当于C18)。

墙体

1) 外墙厚度为360mm,内墙厚度为240mm,采用纵横墙承重形式。建筑高宽比为,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的距离为,均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最大抗震横墙间距为,大部分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楼梯间墙体未在休息平台或半层高位置设置配筋砂浆带,均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B类建筑抗震鉴定的相关要求。

2) 墙体设计采用MU10机砖、M5混合砂浆砌筑。经现场抽样检测,所检测首层至三层(每层各1道)共3道墙体砌筑用砖评定强度等级均为MU10,均满足原设计要求;所检测首层3道墙体砂浆评定强度等级为;所检测二层、三层(每层各2道)共4道墙体砂浆评定强度等级均为M1;首层至三层墙体砂浆强度评定等级均不满足原设计砂浆强度要求。现场所直观检查部位墙体砌筑质量一般,局部砂浆存在松散情况。

3)该建筑首层至三层墙体普遍存在碱蚀、抹灰层脱落现象;首层至三层内纵墙门、窗洞口上、下角部普遍存在抹灰层斜向开裂现象;未发现该建筑内外墙体构件出现其它明显开裂、较大变形等结构损坏现象。

楼(屋)盖

1)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楼(屋)盖预制板最大跨度,荷载等级为1、2级。经现场选点剔凿检查,楼盖预制板板面未设钢筋混凝土后浇层,不符合原设计要求。经检查,部分楼(屋)盖板构件预制板拼接处板底抹灰层存在开裂、局部渗漏现象;未发现楼(屋)盖板构件明显结构性损坏现象。

2)楼(屋)盖梁最大跨度为,梁截面宽×高设计尺寸为250×600mm、250×550mm;设计混凝土标号为200#(相当于C18)。经现场抽样检测,所检测首层至三层(每层各1根)共3根楼(屋)盖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等级分别为:C20(一层)、C20(二层)、C18(三层),所抽测楼(屋)盖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等级均满足原设计要求。经检查,各层楼(屋)盖梁构件无明显结构性损坏现象。

抗震构造措施

1)原设计内外墙体于每层楼(屋)盖板底标高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闭合圈梁,圈梁设计截面尺寸为120×240mm、360×240mm。经现场选点抽查,所抽检墙体部位均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

2)原设计建筑外墙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墙体及所有内外墙交接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截面尺寸为360×360mm。经现场选点抽查,所检查墙体部位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抗震验算

1)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出版的PKPM计算软件(2010版),并按照天津市宁河县8度()抗震设防要求和Ⅲ类场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规定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B类砌体结构房屋相关抗震鉴定要求,采用相关主体结构构件实际检测数据、现阶段实际荷载作用及结构布置情况以及其它相关原设计条件,对该建筑物的上部主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和结构抗震能力进行复核验算。

2)本次复核验算所采用的楼(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教室、卫生间/m2;走廊/ m2;楼梯间/ m2;不上人屋面/ m2。楼(屋)面均布恒荷载标准值为:楼梯间/ m2,楼面/ m2,屋面/ m2。

3)复核验算结果表明:该建筑首层、二层部分外檐墙、内纵墙、内横墙墙段的抗震承载能力、首层、二层内外檐墙个别墙段的受压承载能力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B类砌体房屋的相关抗震鉴定要求。

鉴定结论

根据现场查勘及抗震验算,该建筑物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需采取相应加固补强措施,以保证建筑物在后续使用期的结构综合抗震能力满足规定要求。

3 抗震加固设计

楼板加固

将原预制板楼盖上混凝土后浇层及面层剔除,重新浇注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后浇层,后浇层内设A6@200单层钢筋网片。后浇层随打随抹,如楼面需粘贴面砖,应结合后浇层施工一次完成,总厚度不大于50mm。楼盖预制板底存在的预制板之间的板缝采用聚合物修补砂浆捻缝处理。

墙体加固

首层、二层墙体采用“墙体单面喷射钢筋混凝土” 加固方法;三层外墙采用外墙单面、内墙双面“墙体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两种加固方式。前者加固方法为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喷射混凝土组合层,从而大幅度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和抗震变形能力,形成“砌体-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体系,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使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后者加固方法为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

楼梯间加固

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作为逃生通道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本次抗震加固中的楼梯间楼梯梯段板、楼梯梁及人流密集的楼梯段所对应的楼盖板板底均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进行加固;此外,还对楼梯间墙体梯梁下加设配筋加强带,以提高楼梯间整体的抗震能力。

4 结语

此类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应根据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采用A类、B类或C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方法,在加固改造前,应对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几何尺寸、抗震构造措施、使用情况及现状损坏情况进行详细查勘及检测,同时根据不同建筑制定出合适的抗震加固改造方案,以获得良好的加固改造效果。本工程根据国家相应抗震鉴定规范及标准,根据现场查勘、检测情况及建模计算,做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设计,经施工验收情况良好,达到了相应的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以上4篇抗震鉴定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抗震鉴定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抗震鉴定范文2

[关键词] 中小学校舍; 抗震性能鉴定; 改造; 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seismic appraisal of certa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buildings in a southern coastal city, including the condition of those school building,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the appraisal of expose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visions of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lessons derived from 5 • 12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buildings to resist the damage of earthquake.

keyword: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buildings; seismic performance appraisal; refor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Talking about the seismic appraisal of a cit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uildings

Kuang Chunguang

(Zhuhai center for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on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zhuhai 519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eismic appraisa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a coastal city, Including the statu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results of seismic appraisal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appraisal. Under the existing provisions of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5 • 12 Wenchuan Earthquake lessons, Proposed alteration abou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uildings .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Buildings;seismic appraisal;alteration;Proposed.

1.引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级强烈地震,造成大量的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震区的中小学校舍倒塌和师生伤亡更甚,灾后仅四川省重建的中小学校就达到4100多所[1],地震震害举世震惊。2009年6月教育部等国家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2],要求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性能诊治。校舍安全工程的目标是: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舍的抗震性能进行排查、鉴定、加固,使其符合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4]GB 50223-2008规定:教育建筑物中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其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其抗震措施检查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抗震验算应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为达到此目的对不达标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提供指导意见,南方沿海某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鉴定工作据此开展。

2.某市中小学校舍现状

南方沿海某市共有中小学校191所,校舍1147栋,总建筑面积万m2。抗震鉴定过程中发现这些校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部分校舍的层数不超过5层、少数为六层。

(2)多数校舍(包括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主体结构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3)1993年前建造校舍的结构形式:有的是框架与砖砌体混合承重;有的是砖混结构;有的是底框架、上部砖混合结构;极个别边远离岛地方还存在石砌体混合结构,见图1。

(4)多数校舍均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设防类别丙类设计,未达到重点设防类(乙类)的抗震设防要求。

图1 石砌体混合结构校舍实例

3.抗震鉴定过程揭露的主要问题

砌体混合结构的问题主要有:

(1)构造柱布置不符合7度乙类设防要求,结构整体性连接构造也不符合7度乙类设防要求。

(2)承重砌体的窗间墙、洞口至结构边缘尺寸不符合最小宽度要求,详图2;跨度大于6m的大梁直接支承在独立砖柱上,也不符合要求。

图2承重砌体宽度不符合要求

(3)砂浆强度普遍低于设计要求,有的低于的强度等级。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问题

(1)教学楼普遍采单跨框架结构,见图3和图4,其它校舍也多数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数校舍的结构体系不符合规范要求。

图3 单跨结构教学楼标准层平面图

图4 单跨框架结构教学楼底层照片

(2)90年代建造的校舍,除主城区外混凝土强度参差不齐、不少竖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低于原设计要求;个别校舍的混凝土强度甚至低于C13,不满足规范最低要求。2000年后建造的房屋混凝土强度多数符合设计要求。

(3)抗震构造措施落实情况,普遍存在:①框架梁的加密箍筋设置多数基本符合要求,少数不符合要求。②框架柱的加密区箍筋设置、体积配箍率多数不符合要求。③2002年前建造的校舍,多数框架节点核芯区加密箍筋设置不符合要求;2002年后建造的框架结构校舍,节点核芯区均设置加密箍筋,部分间距、数量不完全符合要求。④抗震箍筋端部135°弯钩和弯弧后直线段长度多数不符合要求。⑤墙柱拉结筋的数量、间距、长度和锚固等不少不符合要求。

(4)抗震设防类别从丙类提高到乙类后,7度区多层框架抗震等级由三级提高至二级,B、C类校舍的钢筋锚固长度和搭接长度增加、柱的轴压比降低,原结构无一完全符合要求。

抗震鉴定范文3

[关键词]适用标准;结构安全;抗震鉴定

0前言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部和省教育局(闽教发[2008]61号)的要求下达专项文件,要求对学校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抗震排查。目的是确定这些校舍工程的结构安全是否满足有关鉴定标准和抗震设防的要求,提出抗震排查、鉴定初步意见,对这些工程的加固与处理提供技术依据。

1多层校舍建筑抗震鉴定适用的标准

既有中小学校舍的建造年代绝大多数在1980年后。按照采用的抗震设计规范不同可分为1990年之前按《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设计建造、1991-200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设计建造、2002年-2010年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设计建造。随着抗震设计规范在设防要求、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中小学教学楼等校舍建筑属于乙类建筑。对于既有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能力评价,不能采取建造时期相应设计规划的要求来评定,而应采用新颁布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标准来评定。在这本标准中给出了按不同后续使用年限采用不同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对于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划分为A类,对于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划分为B类;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划分为C类。并给出了各类建筑抗震鉴定方法和抗震措施、承载力验算等要求。对中小学教学楼等建筑的安全鉴定可采用《砌体结构设计规划》(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划》(GB50010-2010)、《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对于建造于不同时期的校舍工程的安全与抗震鉴定中的楼面活荷载、风荷载和雪荷载取值则应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的规定。

2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现状质量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1)外观质量普查。既有建筑的质量缺陷会反映在结构的外观质量上。因此,在现场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进行安全与抗震检测鉴定的所有建筑物的外观质量进行普查。普查内容包括结构构件外观质量与缺陷情况,各层承重结构有无开裂、受损等情况

(2)建筑垂直度检测和地基基础评价。1)采用经纬仪对进行安全与抗震检测鉴定的所有工程进行垂直度的检测,以确认该房屋是否存在倾斜和不均匀沉降;2)根据结构构件下沉和倾斜等情况,对地基基础进行评价和必要的检测。

(3)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采用回弹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的抽样检测的样本容量和各房屋混凝土构件的数量确定抽样的数量。对多层砌体房屋则应抽取楼梯梁、承重梁和构造柱等;对所抽取混凝土构件进行碳化深度的检测。

(4)砖墙材料强度检测。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承重砖墙,应区分楼层和不同设计强度等级进行砌筑砂浆强度和砖墙块材材料强度的检测。

(5)现浇构件主筋和箍筋配置的数量、间距检测。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楼梯梁、承重梁和构造柱等混凝土构件进行主筋和箍筋配置的数量、间距检测。

(6)其他损伤情况检查与检测。在全面普查该工程现状缺陷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损伤进行仔细检测,比如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等,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7)砌筑质量检查。对进行安全与抗震鉴定的所有砌体房屋的砌筑质量进行检查,包括砌筑方法、灰缝质量、砌体偏差、留槎及洞口等项目。

(8)结构构造检查。对进行安全与抗震检测鉴定的所有砌体房屋的构造措施进行检查,包括构件高厚比、梁垫、壁柱、预制构件的搁置长度、构件端部锚固措施、圈梁、构造柱或芯柱等。

(9)目前房屋实际荷载水平核查。调查各类房间的活荷载和改造情况,为结构安全与抗震能力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

3多层砌体校舍结构安全与抗震鉴定的内容

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应从结构布置、结构体系、抗震构造和构件抗震承载力、结构抗震变形能力及结构现状质量与损伤状况几个侧面进行综合。若结构现有的构件承载力较高,则除了保证结构整体性所需的构造外,结构变形能力方面的构造鉴定要求可稍低;反之,现有的构件承载力较低,则可用较高变形能力的构造要求予以补充。

结构布置与结构体系

结构布置鉴定应重点检查结构的平、立面和抗侧力构件布置是否规则、楼梯间是否设置在转角或尽端等。结构体系鉴定应重点检查结构类别和构成、结构体系的合理性、结构相邻楼层间的传力是否明确、传力途径是否间断等。

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

(1)结构抗震验算应包括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和结构变形验算。乙类建筑结构抗震验算的地震作用不提高。

(2)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1)验算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应符合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方法;2)验算使用的计算模型,应符合其实际受力与构造情况;3)结构上的作用应经调查或检测核实;4)结构构件上作用的组合、作用的分项系数及组合值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规定执行;5)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应根据结构的实际状态确定:原设计文件有效,且不怀疑结构有严重的性能劣化或者发生设计、施工偏差的,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调查表明实际情况不符合上面要求的,应进行现场检测;6)结构或构件的几何参数应采用实测值,并应计入锈蚀、腐蚀、风化、局部缺陷或缺损以及施工偏差等的影响。

抗震构造措施

对于新建工程的乙类建筑的构造措施应符合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对于2001年以前建造的既有建筑、其合理的使用年限较新建工程要缩短,所以既有多层砌体教学楼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其构造柱的设置是否满足要求应根据增加2层后的总层数对照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来判断。

4多层砌体校舍抗震性能的主要问题

结构布置与结构体系

(1)建筑结构平面绝大多数基本上为矩形,对于超过规范长度或结构平面为L形等不规划的结构均设置了防震缝;结构构件、砌体抗震墙布置对称、规则,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比较小,对结构抗震有利;但也有一部分教学的平面为L形等构成。

(2)建筑总层数为2-4层,极个别的总层数为5层。多层砌体校舍的建筑总层数不超过4层的为满足抗震规范GB50011-2010关于对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米和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规定降低3米,层数相应减少一层的规定。对于个别校舍建筑总层数为5层的工程,应在综合分析其抗震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加固等处理建议。

(3)楼梯间在1992年以前建筑的基本设置在端部,且楼梯平台板有的为预制板,楼梯间墙体因楼梯斜梁的作用而刚度增大,楼梯间的预制平台板削弱了楼梯的整体性,使得这些校舍的楼梯间成为了房屋抗震的薄弱环节。

(4)外纵墙开洞率大,使得窗间墙的高宽比大于;对于外纵墙的窗间墙多为高宽比大于时,其外纵墙的抗震能力相对比较差。

(5)外廊建筑的两个外纵墙的开洞率均较大,使得外廊建筑的抗震能力较内廊式的多层砌体校舍还差。

(6)个别房屋结构体系不合理;如:结构是局部框架与砌体房屋组合、砌体房屋与单层构件混凝土排架结构组合。

抗震构造措施

由于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历了4次修订,其抗震设防的目标和要求及其构造措施均在不断提高和完善。

(1)由于抗震规范GBJ11-89于1992年7月以后才正式实施,在1991年以前按抗震规范TJ11-78设置的构造柱比较少,多数房屋仅在楼梯间四角、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设置。这主要是由于该规范把构造柱作为超高的措施运用。抗震规范GBJ11-89和GB50011-2001把构造柱和圈梁一起作为约束脆性砖墙而达到提高多层砌体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构件,按照这两本抗震规范设计的多层砌体校舍的构造柱设置较为合理,但也存在内纵墙构造柱设置偏少的问题。

(2)多层砌体房屋校舍中楼(屋)盖中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非常重要。在1991年以前建造的多层砌体房屋校舍圈梁的设置不够合理,基本上是有横墙处才设置圈梁,使得圈梁间距均在米以上。对于1991年以后建造的多层砌体房屋校舍,其圈梁设置较为合理,在纵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的每开间构造柱设置的部位采用现浇板带作为圈梁,形成了纵横向圈梁与构造柱相连接约束砖墙的作用。

(3)多层砌体房屋校舍中部分横墙承重结构的承重梁下没有设置混凝土梁垫,虽然没有出现承重梁下砌体因局部承压不足产生的破坏,但是在地震作用下支承承重梁的墙体是薄弱环节,会率先破坏并导致楼板的垮塌。

5提高多层砌体校舍抗震能力的对策

(1)对于墙体砌筑砂浆强度小于的多层校舍建筑,考虑到其抗震能力较低和加固量涉及所有的墙体,其抗震加固费用会超过新建工程的70%,以及存在由于砂浆强度太低很难达到加固效果和难满足乙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等问题,对这类校舍房屋应拆除重建。

(2)对于砌筑砂浆强度不小于的建筑,其砖墙抗震力与抗震设防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通过采取加固措施可以使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要求;同时,在结构体系方面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的纵墙承重或总层数大于4层等,在抗震构造上构造柱、圈梁设置不合理的多层砌体校舍建筑,应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进行整体加固,包括墙体加固、内外纵墙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钢拉杆以及楼梯间三面墙体加固等。

(3)对于砂浆强度等级满足设计要求,其墙体抗震承载力也满足设防要求,但存在构造柱、圈梁设置不合理或楼梯间设置在端部等校舍工程,应采取在内外纵墙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钢拉杆以及楼梯间三面墙体加固等的局部加固措施。

(4)对于结构体系不合理、结构布置不对称的校舍建筑,应从改变结构抗侧力体系和改善结构的对称性的抗震加固入手。对于楼梯间的加固应根据楼梯间的位置确定加固方法:若楼梯间在转角或房屋尽端,则不宜加得过强,可采用适当加大配筋率的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也应同时加固相邻的横向墙体,即不能使加固后楼梯间墙体较相邻墙体的抗侧力度增大很多而加重其破坏;若楼梯间在中部,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

(5)对于承重柱、梁、楼梯梁不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以及楼板开裂等混凝土构件,应采取增大截面或粘钢等加固补强的措施。

(6)对墙体抗震承载能力和抗震构造措施均满足要求,但存在外墙渗漏、墙体或梁、楼板出现裂缝等情况,应采取维护、修补措施以确保校舍工程的耐久性。

抗震鉴定范文4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工作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建筑结构鉴定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不够先进,有的鉴定人员没有掌握鉴定技术,使得鉴定的结果并不准确,鉴定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可以保证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会出现变形或者倒塌问题。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者应对抗震鉴定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

1、抗震鉴定与加固设防的目标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一定要求,要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在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根据鉴定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行业发展很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单位需要对原有的设防目标进行调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国家抗震设防的要求。另外,建筑行业对抗震设防的技术也进行了改进与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行业地震设防的水平不高,投入也不足。在设置抗震规范与抗震鉴定标准时,应结合建筑工程所处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我国当前的鬼情,抗震鉴定与加固的设防目标应符合建筑行业及业主的要求。在我国的强震区,建筑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抗震鉴定工作。

2、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方法

在建筑行业抗震鉴定中,抗震等级有两个,一级是以建筑结构体系、局部构造为主,二级是以抗震能力指数为鉴定指标。建筑结构达到一级标准后,则需要进行二级鉴定。鉴定的过程中采用的鉴定方法多种多样,下面笔者对几种常见的鉴定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对已有房屋综合抗震能力的判断。在对已有建筑的结构进行抗震鉴定时,鉴定人员需要从抗震构造、承载力等方面入手,对建筑综合抗震能力进行客观的分析,鉴定人员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了解重点鉴定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确定鉴定的流程。在鉴定的过程中,需要先从主要部位入手,然后再从局部进行鉴定。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在抗震鉴定的过程中,都需要抓住主要部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

根据建筑场地条件和基础类型来进行抗震鉴定工作。对于不同地段的建筑物来说,所采用的抗震方式也不同。如果建筑地基所处的场地环境较好,可以不进行抗震鉴定工作,或者是鉴定次数可以适当地减少。对于一些地基环境不利的地区,需要将抗震鉴定工作不断加强。

合理性检验。所谓的合理性检验就是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具体的房屋规则和建筑工程的尺寸等因素来进行。在建筑结构鉴定工作中,要根据抗震条件的不同来不断提升抗震工作的需求量。

对抗震鉴定工作的相关材料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强度等级来选择不同的抗震材料。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承载力,对建筑抗震加固工作加强控制。

3、不同类型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技术分析

木结构的抗震鉴定技术分析

一般来说,木结构的建筑是比较常见的,在农村或者是集镇上应用范围较广,对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功能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这种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严重不足,在构造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的现象。对于这种建筑结构来说,在进行抗震鉴定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增加少量造价的原则为基础,努力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升建筑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具体的抗震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部分。对于建筑结构的主体部位来说,抗震工作要对结构布置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底部的标高,进深,开间以及门洞位置的尺寸都应该符合建筑的抗震标准。另外,墙顶,配筋以及屋架和木桩等构造都应该符合标准。另外,房屋的横向和纵向稳定性都应该符合建筑标准。由于木结构建筑的主体部位比较重要,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重视。

第二,基础部位。如果地基的土质相对比较密实,地下水位也相对较低,这时,施工人员需要按照建筑结构的要求来对基槽进行开挖,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结构的基础形式进行砌筑。其中,毛石结构的强度以及砖体的强度都应该符合施工的要求。另外,砖基础埋入土层的部位也应该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水泥砂浆的配置比例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来进行。如果地基的土质为软土,在进行换土处理的过程中就应该采用垫层的形式。同时还应该对换土垫层进行夯实。如果建筑基础的含碱量相对较大,施工人员需要拒绝使用砖砌结构为基础。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分析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实质是通过改善结构的构件结构受力的途径,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结构的地震破坏。其抗震加固原则如下:

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要以结构的抗震鉴定结果为基础抗震鉴定是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设防要求,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固。可选择整体加固、 区段加固和构件加固。

2)在确定加固方案时,要对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特别应查明结构是否存在局部损伤,对已有的损伤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在抗震加固时加以考虑。

3)在确定抗震加固方案时,如果是抗震鉴定不合格,要重点考虑结构总体功能的恢复,而不要求每个构件都恢复功能; 如果是静载下出现的破坏,以各种承重墙( 柱) 等的加固为主。

4)在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中,首先以承载力为主,侧重于利用承载力的提高来弥补变形的不足; 但抗震鉴定结果仅为整体性不足时,仍以改善整体性的加固方案为主。

5)加固后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不应超过规定值的30%,且不宜超过下一楼层综合抗震能力的20%,超过时,应同时增强下一层的综合抗震能力。

6)加固方案的选择要避免发生内力重分布形成新的薄弱部位或导致薄弱部位转移,如果发生转移,应对新的薄弱部位进行处理。

4、结语

建筑在建成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在受到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后,建筑结构很容易发生变形问题,这极大的威胁着业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需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抗震鉴定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一定帮助,通过抗震鉴定,优化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后达到抗震减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瑜,陆伟东,杨放。 南京民国建筑的结构安全特点及抗震鉴定研究[J]. 建筑技术。 2013(02)

[2] 张敬书。 我国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的发展[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05)

[3] 郭忠凯,吕岩。 谈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J]. 低温建筑技术。 2010(11)

28 709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