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实验报告【通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互换性实验报告【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互换性实验报告【第一篇】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8-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一门过渡课程,它介于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之间,是产品设计实现生产的重要技术语言,本课程具有要求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目前有些高校采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的方式,以充实和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的认识和理解[1],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次到企业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但是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时间有限,让每人都动手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这个条件。
1 课程要求及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要求是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及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在图样上标注;熟悉典型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授课周期一般为半学年左右,教学安排一般为每周一次课(2学时),其中包含约4学时实验。
学习方法的转变
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理论和经验,再加上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和基础课程有差异,所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
课程要求与课时分配的矛盾
该课程理论授课一般分配30学时左右,由于学时较少,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课程知识点全部讲解清楚完整,主要讲解技术测量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等内容,而且讲解重点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等方面。对于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一般以课本例题讲解为主,学生接触的实际应用较少,无直观感受,而在产品设计中公差与配合的合理选用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课时分配周期较长
授课周期长,而每周课时量一般为2学时,由于每次课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延续性较差,课前重新回顾不仅占用了时间,而且周而复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课程教学慢于教学周历要求,甚至课程内容讲授不能按计划完成。
课程实践分配较少
该课程实验学时一般为4学时,实验内容少。而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论课学习中得到的概念、符号及选用原则等均需在实验或实践中得到灵活应用,而这4学时实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培养要求。
考核形式单一
该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学生为应对考试,学习的重点在记教材知识点、公式,背概念等,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习不够深刻,最后往往在毕业设计期间就暴漏出了问题。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模块,分别设立学分,独立考核[2]。课程实施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应,同步进行,实践要依附于理论,理论要到实际中去应用。
理论教学可以安排该课程总课时数的2/3,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实践教学在相应理论课程后交错开展,也单独设立学分。比如尺寸公差与测量部分,理论课上任课教师对尺寸公差理论知识和测量器具的使用及测量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课后由实验室提供具体的工件和相应的测量器具,学生分批自主进行测量,独立制定实验方案、步骤,处理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及总结。实验教师通过观察,适时给予实验指导和监督,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价。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程可以通过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实践教学部分则可以对学生每次实验的情况或通过综合测量等方式进行考查。
3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室是基于机械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掌握和巩固基本公差理论和技术测量知识,掌握通用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及实验规范、数据处理和实验方法等所建设的实验室。教学改革思路的实现主要就是着力于实验室充分开发利用及开放管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上教师指导、演示为主,学生观察模拟为辅的枯燥实验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根据理论知识自己寻找测量方法、制定实验步骤、处理数据等,最终完成检测项目。
实施时可根据实验室接待能力及授课学生人数,分组分批进行。实践教学部分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测量。本阶段是学生在学完相应理论课后到实验室进行测量,这些测量项目主要有:孔和轴尺寸测量,各种形位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参数测量及齿轮测量等。比如,理论课讲到形位公差的代号、标注、公差带及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和控制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即可在课后到实验室进行相应实验项目的检测,通过实验操作领悟理论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开拓思路。同时也对两次理论教学课进行了有效的衔接,避免两次理论课间跨度较长造成的遗忘问题,节省了下次课程回顾上次课程内容的时间。
此外,在第一阶段中,为防止学生分批实验过程中产生抄袭,在实验室对每一测量项目都准备多种测量工件,在实验前由学生随机抽取。
第二阶段:综合测量。收集校工厂或企业里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要求、产品图纸、产品样件(含合格品及不合格品),分组编号作为综合测量检查的样本。在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将学生分小组,对提供的产品样件依据产品图纸要求进行检测,检查各处尺寸、公差、粗糙度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判断样件是否是合格品。同时对提供的产品图纸依据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是否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最终要求提供一份产品样件、产品图纸的检测审查报告,需对样件的每一个检测项目,列明检测方法、所用检测器具、检测值等;同时对图纸的各项设计标注值,列明其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的判断依据。
指导教师对检测报告进行审阅,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最后将正确的检测检查报告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课将课堂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接触到了实体产品,与企业实际工作相吻合,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本教学改革可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满足机械专业对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克服了由于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缺乏的障碍,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主要借助实验室来完成,一般的院校都有该课程方面的实验资源,在实施上也较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
[1] 朱祥熹。高等工程专科公差课实践性教学方案探讨[J].教学研究,2005,28(5):446-448.
互换性实验报告【第二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创新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mechanical basic cours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Huiling, Li L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nstructing mechanical basic course system; analyzing the teaching reform mode of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bility as a main line, re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resear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od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courses.
Key words: mechanical basic course system;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我校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机械制图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绘图以及读图能力;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设计知识并具有创新设计的能力;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的基础知识和具备机械零件几何参数检测的基本能力;机械工程材料主要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选择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的能力;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工作,但是由于概念抽象又具有较强实践性,师生普遍反映机械基础课程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其实,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是前后衔接、贯穿全程的课程体系,共同成为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石。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论课是整个课程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开设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着重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实际物体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具体性与实践性。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1)播放视频展示机械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如加工中心、机器人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掀开高科技产品“神秘”的面纱,并暗示学生只要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来,将来就会成为这些产品的设计师。(2)案例教学法,比如制作多功能椅子,第一,我们要进行市场调研,确定椅子的功能和规格;第二,根据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确定实现椅子功能所需要的传动机构,根据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确定椅子各个部位的材料,根据机械制图课程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根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确定椅子在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第三,根据图纸加工各个零件,装配、调试到产品合格。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能够了解到即将学习的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用途,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3)绪论结束时,布置一些题目要学生课后思考。随后在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时,给学生一一解答,并与他们讨论,直到课程结束,所有解答全部完成,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例如在机械制图绪论课结束时,笔者布置了4种不同类型和结构的零件要学生思考如何绘制零件图,同时布置了4张零件图和1张装配图要学生思考如何读懂工程图。在整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调动了课堂气氛,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与学的过程。
2精简教学内容,构建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多、课时数相对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第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械工程师为目的,有些太深奥的理论可以选择性地讲解,比如机械制图中的旋转法、机械工程材料中金属学方面的晶体结构理论等。第二,应不断更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删除当今工程技术所摒弃的理论和方法,着重介绍现代设计方法和检测手段。第三,严格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日历,严格根据教学日历备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是由已知知识推导出待学知识,确保整个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
其实,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组成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某一门课程的完整性,还要注意本门课程与前面课程之间的衔接,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来。比如,圆柱齿轮减速箱可以作为几门基础课程之间联系的桥梁,机械制图课程教授学生如何绘制减速箱的装配图以及各个零件的零件图;机械原理课程教授学生减速箱的工作原理、如何选择合理的传动比以及确定齿轮的规格;机械设计课程教授学生如何选择减速箱的连接装置、密封装置、润滑装置以及如何确定各个零件的结构与大小;机械工程材料教授学生如何恰当选择各个零件的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授学生如何正确提出零件的技术要求。在每门课程的绪论部分,我们都可以把减速箱作为一个引子引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从机械制图课程开始就对减速箱比较熟悉,所以在随后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每学一门课程都是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有课程构成了前后衔接、贯穿全学程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由于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较强,所以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注入式”教育,让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上可采用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让教与学互动起来。比如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讲授读装配图时,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读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再针对难点重点讲解;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讲授带传动张紧、安装和防护时,让大家一起讨论都有哪些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授课中,形成互动。另外,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结合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实际应用。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工程实际知识而产生厌学情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图片、实物来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网络和电视录像的辅助教学作用。如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清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形态,或播放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录像,如齿轮的加工过程,表面粗糙度的检测过程等,变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感性认识。这样可将不易讲清,学生难以理解,实验中又看不到的现象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械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介绍实验背景、原理以及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精力放在引导、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上。实验方案的选择、具体的实验步骤由学生完成,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只能告诉学生结果,实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思考,从实验现象中认识本质,每门课程结束后,应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设计综合性实验。比如在机械设计的实验中,除了满足基本实验外,可开设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螺栓连接综合实验、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模式
考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课程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目前,机械基础课程一般采用以笔试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以常见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题型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一卷定成绩”的做法不仅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反而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试卷不能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最终成绩可由3部分组成:试卷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占60%,由期末考试笔试获得;实验成绩占20%,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做实验的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给予评分;平时成绩占2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以及考勤等给予评定。这种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较全面地考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6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石,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程的纵向课程体系。同时,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贴近实际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各门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断完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声,吴跃波。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3):61~63
[2] 孙志忠,汪治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23(5):192~194
[3] 梁永政,赵亚东。机械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9(4):107~108
互换性实验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稀释效应;盈余反应系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42-02
引言
已有文献一般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告日(或前后一定区间)公司股票价格是否显著变化检验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但是得到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当公司宣布拟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股价明显下挫,而在日本,股票价格不降反升。国内在该领域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也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刘娥平(2005)与刘成彦、王其文(2005)的研究,前者发现了显著为负的异常收益,而后者则发现存在显著为正的异常收益。
我们认为,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上述文献所采用的方法,难以将可转换债券发行事件本身对公司价格的影响和其他影响完全分离开来。特别是在中国发行可转换债券具有一定的门槛,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如果某一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同时也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是“好公司”的市场信号,从而做出正面的市场反应,因此拟发行公告事件前后的超额收益率,不一定就是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现有会计准则要求对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不仅要披露基本每股收益,而且还要披露稀释每股收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机会,因为这两者之差刚好表示可转换债券对每股盈余的稀释程度,而考察稀释程度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可转换债券的稀释效应。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中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根据新会计准则编制)披露基本每股盈余与稀释每股盈余。为了增加样本数量,将2007年年报中披露的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期初数,作为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对2006年每股盈余的稀释程度,并根据下列条件选取配对样本:(1)资产规模最为接近;(2)未发行可转换债券及其他任何稀释性证券;(3)处于同一行业。最终我们得到30个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和30个对照样本。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2008V》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2008V》。
(二)检验模型
首先用下列模型建立其会计超常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关系:
URit=α0+α1UEit+α2SIZEit+α3LEVit+α4RISKit+α5GROWit+εit (I)
式(I)中URit为第i家公司第t年的异常报酬率,UEi t为第i家公司第t年的会计超常盈余,系数α1即为盈余反应系数。SIZEit、LEVit、RISKit、GROWit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第i家公司在第t年的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市场风险、成长性。
然后在上述模型中加入稀释程度与会计超常盈余的交互项,考察稀释程度(DILU)对盈余反应系数、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URit=α0+α1UEit+β×DLIUit×UEit+α2SIZEit+α3LEVit+α4RISKit+α5GROWit+εit (II)
式(II)中,交互项的系数β表示稀释程度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
二、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下表1报告了发行可转换债券样本公司和配对公司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对盈余的稀释程度总体来说偏低,平均值仅为,不过,稀释程度的最大值达到了。这说明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但近几年的发展也是较快的,特别是2006年以后(2005年全年和2006年上半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暂时停止),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受到更多上市公司的关注,单个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额度也越来越大,对每股盈余的稀释程度也相应增加。
从表1还可以看出,对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公司,和未发行可转换债券的配对公司,其会计超常盈余、公司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率、成长性以及规模等变量的差异不大,但是股票超额报酬率的差异非常明显,样本公司超额报酬率的均值为%,而配对公司的股票超额报酬率为%,后者比前者高出近60%。这说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对公司价值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我们以公司总资产最为接近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采用OLS方法对模型(I)和模型(II)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没引入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的情况下,会计超额盈余(UE)的系数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引入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增加到,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引入交互项后,会计超额盈余(UE)的显著性增强,对股票超额报酬率的解释作用也增强。表2模型II中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小于0,和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当上市公司没有发行可转换债券时,盈余反应系数为,此时等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而一旦发行可转换债券,盈余反应系数等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减去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乘以可转换债券对盈余的稀释程度,由于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负,盈余反应系数随着可转换债券对盈余稀释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然而,表2的结果也显示,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的回归系数虽然与预期相符,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所以不能拒绝交互项的系数为非0的假设,市场对可转换债券的反应并不充分。这可能由以下一些原因引起。首先是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规模较小,大部分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其融资额度较小,因此对未来盈余的稀释有限。其次是研究样本数量有限,中国从2007年才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而之前并没有在年报中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最后,在选择配对样本的时候,不同的配对原则,可能也会影响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分析
以营业收入相近的原则选择配对样本进行稳健性分析,发现会计超常盈余(UE)和市场风险(RISK)两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提高外,其他关键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报告结果)。引入可转换债券的稀释程度和会计超额盈余交互项后,会计超额盈余(UE)的回归系数,比没引入交互项情况下的回归系数更高,同时交互项的符号为负,但仍不显著。
结论
可转换债券对公司价值的负效应确实存在,这一点和大多数的文献一致,但是统计上不显著也说明市场并没有对这种稀释程度做出充分的反应。
参考文献:
互换性实验报告【第四篇】
关键词:
互换性;实验教学改革;机械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3201
1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验证性实验过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对于理论课程教学来说,验证性实验是必备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是其他高级实验的源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能力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积累各种测量方法。但是,目前来说,各大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大多均为验证性实验,例如轴孔类单一零件的测量、简单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训练,一个课时如此,每个课时均如此。再加上许多高校重在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验方面,导致实验设备不齐全,或者鉴于互换性实验设备一般均为精密测量仪器,价格不菲,让学生自己运用的机会很少,渐渐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启激发他们自己思考问题,使得实验教学枯燥无味,在学生眼里慢慢成为休息课程,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淡化学生积极性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到最后的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几乎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一路走到底: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记录数据——计算分析——写报告……完全属于被牵着一步一步走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阻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考核体系不完善
针对实验成绩的考核,目前大多数高校均以最后的实验报告形式上交实验成果,完全根据实验报告来给学生进行评分,这种做法让学生慢慢形成固定思维:只要字写得好,报告写得完整肯定拿高分,忽略了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的乐趣,更湮没了实验中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也让撰写实验报告成为了学生眼中的负担,慢慢认为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2实验改革方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
首先要打破封闭实验仪器的想法,互换性实验设备一般比较昂贵,但是不能因为这样而不让学生灵活操作,实验任课老师应该充分讲解每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把实验设备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根据实验大纲和指导书,自己研究,自己解决实验问题。遇到不懂或不会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除此之外,不能一次的实验课程结束实验室就完全封闭了,要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做到学生想学,学生学习需要的任何时候,实验室都能敞开大门表示欢迎,并提供适当的辅导,这种实验模式虽然会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深切体会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加深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真正做到完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
增加综合测量项目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力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课程,开设诸如确定“判断某零件是否为合格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图纸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要求,自行分析合理选择测量器具,确定相应的测量方法,测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位置误差,并完成后续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完成这样一个零件的测量实验,能掌握很多公差技术概念,使学生领会各种公差的含义,能分析其作用,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测量基准了解零件加工的工序问题,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将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激发学生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全面运用知识、综合处理问题、勇于思考创新的能力。
健全实验考核方式
传统实验评分方式多为实验报告,会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态度懒散、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假造实验结果等各种不良现象,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求学生实验课签到保证出勤率,其次学校提供完好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成功率,再者实验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对实验报告严格要求,按照各自实验结果进行撰写,要求数据可靠,错误的数据必须重新检测,数据后期处理得当,结果分析到位,实验思考题要求能够尽量作为课堂的发散题自己通过实验解决。这些环节均纳入评分中,一方面督促学生端正实验态度,各个环节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3结论
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检测项目和健全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教学取得满意的成效,努力为培养机械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丽。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6).
[2]李孟源,尚振东。强化测试技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3]徐巧玉,蔡海潮,尚振东等。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
上一篇:纪检监察工作总结范文4篇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