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样例【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样例【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篇】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尤其显得更加重要。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他们在知识基础、习惯养成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果教师按照一般的方法进行教育,则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如果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那么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技术人才。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资质的教师,他们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和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教学不努力,也不在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不精湛,而在于他们是不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以说,教育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它熟练地应用于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关注学生心理使教学有的放矢。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公共理论学科时,有的同学会认为职业学校主要教的应该是技术操作,学习理论没有什么意义。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与“做”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学好了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改进操作,也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实现个体的成长。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快乐融入学习。
成功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可以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明白成长是一个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旅行,只有不断实现自己的低层需要,才会向更高层的需要进发,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好多没有学习的目标与方向,通过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重要,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源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娴熟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效益。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巧妙地进行心理暗示,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来渗透教师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从而在正向的评价、赞扬和鼓励中使学生爱上学习。
(一)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做出相关反应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发挥出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一直给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你能行!”“你真棒!”这样学生就可以抛开自卑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更加积极、认真。
(二)善于运用鼓励语言。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成绩不好等原因可能一直是被批评的对象,这也就是好多同学讨厌学习的原因。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后,教师一定不能再像原来那样打击学生,而是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来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时,当学生能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赞扬他们的勇敢;当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要表扬他们的思维方式;当学生完整地完成一份作品时,教师要中肯点评,并多指出其优点,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意见。通过运用鼓励语言,使学生自信满满,这不光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成功的教育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学生心灵相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心灵的沟通更加有必要,只有将心比心,善于换位思考,真诚地帮助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时,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这样在平等氛围下的沟通,可以让学生把老师当成“老朋友”去对待,也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多种措施并举为提升学生的健康心理保驾护航。
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成人”远胜于“成才”。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学习与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避免出现自暴自弃等不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还要调动起学生良好的学习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从主、客观等方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端正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
(一)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属于在升学考试中被筛选下来,在无奈之下才选择的职业学校。因为职业学校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向往,所以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影响到积极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处处有挑战,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这样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找回自信,树立起正确的成败观。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建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让学生明白既然选择,就要做到更好,从而使学生的积极人生观在不断渗透中形成,也就从思想上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正向激励,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所以“厌学”情绪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不想学、不会学、不爱学等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这些消极情绪,就需要采用正向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收获到更大的成功,这样学生的内动力就得到了激发,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就形成了积极的学习观。正向激励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正确归因,寻求最佳教学的切合点。
职业学校的很好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成绩不高往往归因于自己不够聪明,知识太难等方面,而没有从自己是否努力等方面找原因。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教师可以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自己不聪明,自己有很多的优点,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已,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并学会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找原因,从而避免学生消极地看问题。如对于理论知识学不进去的同学,教师可以让其着重于操作,当操作取得一定成效后,学生就会感觉到操作需要理论的支持,从而也就会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
总之,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篇】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落实,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在于抓好课堂。主要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阐述,而人性教育又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在学生教育方面更应该积极挖掘校本资源,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育有新的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育;高效课堂;人性教育。
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我想用两句古诗和一句哲理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正如鲁迅《故乡》中所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我们对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传统的语文课教学能否适应当前教育,这给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其实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观念、行为、角色、方法的调整,而高效课堂又如何体现出来,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简化内容、缩小容量、动脑动手、操作体验”,从而达到既高效又人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想、个性、追求和情感。而语文教学却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看到它就觉得枯燥乏味、讨厌无趣,更谈不上怎样热爱,学习成绩就更加不容乐观。所以,我想谈点自己的想法,达到“抛砖引玉”“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课堂中的'问题。
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学成绩要求过高,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就过高。一味地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人性教育的关怀。
2.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学生的自身价值没有得以体现,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3.由于学校承受着社会评价和家长期望的双重压力,所以就一味地要成绩、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性引导和精神教育,所以学生中的不良心理倾向、不健康嗜好,乃至暴力行为有增多的趋势。
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只有实践和探索,才能谋求解决之道。()因此,我在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之后,我认为开展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人性教育很重要。
二、学习目标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人性教育。语文课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造就人的完美品格的教育。简言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我们需要着力挖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走出一条切合校情、师情、生情的道路,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素养,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转变师生观念,大力开展语文中的“人性课程”,不断加强各科之间的渗透力度,在文明礼仪、交往协作、强化责任心、关怀心方面,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同步和谐发展。
基于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反思,我认为:(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到底是否有帮助;(2)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3)寻找一种适合农村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模式;(4)怎样使语文老师让学生不厌语文课;(5)体现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
三、方式方法的问题。
随着洋思模式、杜郎口经验的全面落实,如何使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我校的语文教育,我们很有必要反思目前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进一步做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兴趣爱好与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利用本校的人力、物力和文化资源,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学体现高效内容。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设地方课程和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当然,我们也不指望通过地方课程和大课间的开设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确实感觉到这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和帮助语文教育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2.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我为学校争光”的感恩意识、回报意识,始终以我校的特色为荣,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使学生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乡、爱国家。
3.开设传统的社交礼仪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应有的社交礼仪,让学生逐步明白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使校园的各种陋习不复存在。
4.开设经典诵读课程。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和语言魅力,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情文并茂,洋溢着人性真谛的好作品,可以长久地印存在学生的记忆当中,给学生以精神滋养,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使课堂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教后记的呈现问题。
老师在上完课之后,是否反思本节课的优与劣,是否二次备课,是否调整教学策略,是否让语文高效课堂得以呈现,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语文教育更好地开展,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
1.强化语文课程中的人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染教育,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增加知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多种养料的滋养。尤其是名着、名篇、名作、名段、古诗词曲的阅读与鉴赏,更能激活学生的各种文化素养。
2.长期开展“读书活动”以及写读后感的习惯,使不同的知识在个性化阅读中融汇,使学生在与课本的交流与对话中感悟祖国文字的魅力,所以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传记作品、科普作品、美文,都可以给学生以情感感染和审美熏陶。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的审视和关注,这就是语文高效性带给学生的精神食粮。
这是我在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和谐理念下的高效教学研究丛书》这些书籍,以及在许多年教学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一点心得。
参考文献:
何嘉隆。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三篇】
1.首先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价值,特别是对于学习不自觉的'孩子,更加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关心爱护,所以教师要非常关注学生和尊重学生,不能只是口头上,要施行在实际行动中,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语、态度和表情,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上学习。教师要拥有互换心理,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真诚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进行积极交流,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健康地进行语言和思维交流互动,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是朋友对待,发挥学生自身优势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创建非常良好交际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语言本身就一种文化和艺术,学生要有目的地进行英语语境学习,生动具体进行和谐场景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把学生带到自己理想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冬动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积极态度对于教学,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加快思维进程。3.教师要能够创造性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学习,积极情感体验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把课堂知识可以很好转化给学生进行学习i,让学生能够独特个性和良好习惯对于课堂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表现欲,努力把课堂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
二、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措施。
1.教师要及时发挥主动性,激励学生学习,增加积极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于问题做到非常合理了解和判断,对于思维习惯方式进行合理管理,让学生对于问题能做到非常合理认识。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客观评价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天赋差异问题,教师要对于学生评价进行合理分析,对比问题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努力实现成功。
2.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评价,加强集体意识,适应学生好胜心理,对于学生个体进行合理体验活动,提出问题要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小组竞赛中,努力实现个人成功体验活动,获得自我价值体现,增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多体验到被关注,及时沟通分享团结和合作。
3.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不断提高记忆力,学习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自己方法,教师要不断采取真实语言进行合理教学活动,使用有声和有动感的模式进行直观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引用兴趣教学方式,学生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烈好奇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进行比赛活动,比赛优胜者要表扬,落后者进行鼓励方法。
4.要使用直观教学方法,上课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多媒体手段进行语言教学活动,创造非常良好英语学习气氛,让学生沉浸在其中进行学习,培养自己英语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用英语歌曲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方法,使用音乐旋律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歌声中进行知识掌握和学习。还要充分使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固定课堂活动实现教育途径,不断延伸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广播模式,提高学生自己学习兴趣,反复巩固学习英语知识,增加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
5.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充分学习,针对学生能力不同和态度不同进行一定学习认识,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学习,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教学活动中要提高一定认识,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强化记忆力模式,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学阶段要充分提高获取知识能力,让学生能够保持非常良好记忆能力,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三、教师要规范自己言行对学生影响。
1.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客体,还随时都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非常良好自我形象意识,维护自己品格,从而很好教育学生,对于学生进行无声影响,提高学生自身精神面貌,塑造学生具有非常良好人格魅力,教师要使用非常幽默语言,不能有一丝影响到学生情绪的举动存在,教师要积极备课处理,对于教材要进行深刻认识,及时处理课堂上存在问题。
2.教师要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具体到每一个细小细节,教师要把高尚道德意识做到学习榜样,及时端正自己态度和品行,举手投足都体现了教师人格魅力,教师需要仪表端庄和举止大方得体,为学生树立非常良好的个人形象。
四、结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提高专业知识认识,丰富教学活动,确立非常良好教学模式,创新性提高教学方法,自觉发挥自己观察力,提高学生自己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努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能力,应用多种活动提高教学活跃性和生动性,科学理论指导教学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摸索总结自己教学经验,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于知识求知欲。参考文献:[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26.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四篇】
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态度、情绪等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发生变化,向着更高级的情感品质发展,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学活动顺利的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即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情感素质。
情感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要求将情感教育与过程方法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主动探索语文的奥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提高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融汇情感教育。
教师应注重将情感教育有效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建立在教师对于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其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结合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完美情感氛围。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语言的运用,通过精彩的描绘将课文内容生动的重现在学生面前,给予其以美的享受,陶醉在中国传统文字的美妙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领悟语文课文中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一过程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以集体朗诵的形式品味古文和诗词的美好,也可安排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物所处的环境,揣摩人物心态,从而带入具体的情景当中,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其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其客观、真实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其情感空间,使得语文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如在讲述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济南冬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配合有感情朗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济南冬天的美景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注重教学实践,有效培养情感。
初中语文除了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之外,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文意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运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课程和阅读理解课程,锻炼其正确运用词语表达感情、抒发感情的能力。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于生活中的实践和观察。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自然中领悟到美,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积极开发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五篇】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进程中,高中数学教学逐渐将基于价值的数学文化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教育研究者认为,将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逐渐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能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数学教学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数学文化的具体内容逐渐融入到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怎样才能将数学文化内容有效地融入数学实际教学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将数学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实际教学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大量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模仿练习等枯燥内容使部分学生逐渐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去理解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是所有高中教师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适当向学生讲述与教学相关的一些数学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和接受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定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关于数学家或数学概念怎样发现及发展的历史内容,通过对数学历史的讲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概念的兴趣,有效降低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让数学成为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这一学科,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2.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向学生介绍数学知识产生的重要背景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的关联,它不仅是一门知识、一种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只有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数学具有的内涵,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使他们灵活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学会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主要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基本特征,代表了拥有数学文化多种层次的基本素养,其中主要包括数学具有的观念、能力、思维等内容,还包含了数学态度及数学的价值取向等内容。数学基本素养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的有效思维,解决数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及思维方式,有效推动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内容。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素养,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进一步研究数学具有重要作用。
1.介绍数学基本发展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数学文化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发展变化的历史,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来源及发展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发现、发展的整个过程。学生只有了解了数学理论知识的整个过程,才能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掌握更有效的数学方法。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一节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关于数学向量知识产生及发展的整个过程,18世纪末期,由挪威测量学家威塞尔提出了这一理论,并利用坐标表示复数,后来经过19世纪及20世纪末大量数学家的研究,将空间与向量建立连接。教师通过对向量历史发展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向量法与一般的逻辑推理存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向学生讲述向量法的基本特点。向量法利用坐标系,通过不同坐标点,利用坐标的.方式表示各种不同的向量,利用存在的数量关系,研究数学图形具有的位置关系及基本性质。向量法就是利用各种代数的方式,探究解决几何问题存在的各种更加便捷好用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这一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将人文精神作为传播数学文化的优秀素材,促进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存在很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内容。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播,有效地将人文与科学建立起有效的关系,塑造更加深奥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今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想要传播各种数学文化的内容,需要不断渗透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人教a版高一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集合发展的重大数学历史事件,启发学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推动数学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各个数学学派,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派在数学中的地位。教师介绍学派之间成功的经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及讨论等形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文化的各种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沟通与交流能力,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蕴含的丰富数学文化内容。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多平等的机会,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不同领域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内心拥有的情感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数学资料,通过先进的数学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推动每位学生不断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片或视频等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数学知识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其他学科教师定期交流与沟通,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教育教学只有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才能与时俱进,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数学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张定强,吕世虎。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解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维忠。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数学文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1)。
[4]黄秦安。对数学教育研究文化视角的若干透视[j].数学教育学报,2010,(2)。
[5]王宪昌。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1)。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六篇】
摘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因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要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而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现结合本人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变“教”为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但是传统的语文教法却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却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所以说,现在的语文老师要考虑:1.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变教学观念,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并且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求异。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
(二)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三)创造性地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明确协作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可一周改1篇为两周改1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3.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办小手报,向报社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一方面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自己这些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更好的展示出来。以前,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紧接着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七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技巧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八篇】
摘要:本文从赏识学生的学习进步、赏识学生的道德情感、赏识学生的质疑意识三个角度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以赏识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策略。
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但初中语文教学总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导致无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失去学习自信。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以赏识教育理念为指导,赏识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与智能优势,让学生在被赏识中重燃学习热情,稳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赏识学生的学习进步。
赏识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表现与突出进步给予赏识性评价,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付出的点滴努力都被教师记在心中,进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学生的学习进步会直接反映在考试成绩上,为了避免伤害学生自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予以纵向评价,以量化数据激励学生进步。具体到本班学生,笔者会认真记录他们在每一轮考试中的成绩,并绘制成个人成绩折线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起伏。当学生有了明显进步时,毫不吝惜地予以表扬,肯定学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此外,还可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如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变多、与同伴展开合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升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了保证赏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需要控制好赏识力度与赏识时机,以“饥饿营销”策略保证教师赏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失为一种好做法。
二、赏识学生的道德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语言文字与文学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与人生哲理。因此,教师既要赏识学生的智力发育,又要赏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显露的道德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是非观念与真善美的品质,帮助学生明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教学《风筝》一课,笔者鼓励学生以5人为一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探究文中主人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并根据段落结构总结段落大意与课文主旨。在本轮教学活动中,有一名学生的表现十分优异,他不仅给每名组员设定了明确的合作任务,使得他们都参与到了课文探究之中,而且还认真帮助本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跟上教学进程。为此,课堂上我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的团队领导能力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希望他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良好品质。
三、赏识学生的质疑意识。
每名初中生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生活环境,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着他们的智力发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见解,使其从多个角度分析与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视学生提出的质疑。为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探究与思考价值的质疑观点要给予赏识性评价,使学生相信自己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诗歌意象,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内涵与诗人的`人生态度。以这首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就“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拦路虎’”这个主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为理想奋斗的真实经历说明应如何面对人生逆境与不幸。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分为两派,有的认为逆境与不幸是为了敲醒我们,让我们不要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浪费时间;有的则认为应该以“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迎接生活的所有磨难,而我们要永远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只要学生能提出有理有据的个人观点,教师都应加以肯定。总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扬长避短,让学生实现个性化进步与成长。为此,教师应以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思考悟道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