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参考8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显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促进了乡村振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文化素养。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1
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农民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文化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各地要把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室建设对于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与村干部和群众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当今农村文化室的现状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大部分行政村文化配套设施过于简单陈旧,文化室里一般只是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张椅子。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根本无法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大部分行政村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少,一个行政村大型文艺活动没有超过三次,这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农民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另外,由于农民自身对文化学习的觉悟性不高,一般不买书籍,不订阅报刊杂志,从而使自身精神世界比较匮乏。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的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我认为要发展好农村基层文化室建设,就要优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农村和农民才有精力来发展和改善文化生活。
当前国家虽然大力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往往在一个时期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而重视文化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
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我市农村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有些乡镇即使建立了农村文化室,很多也是有名无实,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当,甚至被挪作它用。农村文化骨干人才流失得快,文化队伍人才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就业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基层文化骨干相对减少,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缺乏后劲。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对于本镇村的历史人文,名胜典故、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设出现断层。
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室。针对以上存在的原因,我对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室建设提几点意见和建议:
镇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保护地建设,使近年来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才有更大的精力来参与到村文化生活中来。
当前国家虽然大力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农村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只有发挥文化监督员的作用,建立有力的举报机制,农村文化室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要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养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中,必须认真挖掘和鉴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将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先进典型、思想教育等内容编排成节目贯穿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2
皖南地区的古民居风貌保存得较好,尤其是西递、宏村更是在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保持传统民居的同时,皖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也相应展开,如何更好地将继承和创新精神协调好,在继承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皖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这次对皖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的实地调查对皖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以便为皖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并且为之实际施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主要是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乡碧西村;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统一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际联乡塔川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当场发卷填写,并且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0号--11月13号。
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该地的村民生活现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调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被调查的村民中,49%的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过,35%的村民比较了解,还有16%的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没听说过,也不了解。68%的'村民家庭20文化生活支出超出150元。83%的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是看电视。30%以上的村民更喜欢参加的文化体育活动是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只有28%的村民每年看戏和文艺演出的次数超过3次,48%的村民每年只有1--2次看戏和文艺演出,还有24%的村民每年没有看任何文艺演出。41%的村民每年观看电影,59%的村民不看电影。61%的村民对农村的文化生活的态度是“满意”和“比较满意”,39%的村民对农村文化生活的态度是“不太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约半数的村民认为农村应该建设的文化公共设施是乡镇文化中心、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和增添村级体育健身路径。村民对于所在乡镇是否有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所在行政村是否有文化室或老年活动室并不清楚,知道的也只是偶尔参加或是不参加。48%的村民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一般36%的村民认为“不重视”或是“不了解”。宗教信仰方面,77%的参与调查村民“不信宗教”。在传统民俗的保存上,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半数朝上的村民认为饮食习俗、婚礼习俗、殡葬习俗和建房习俗没有发生变化。参与调查的村民中大部分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和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在村民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中,主要有: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地区政策照顾、尊重农民、尊重民意、设立专项资金,培养农村文化宣传骨干、加强环境保护、完善体育健身器材的购置等等。
总结:根据上述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果:。
二.皖南地区的农民家庭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
三.皖南地区的农民对他们的文化生活持基本满意态度;。
四.皖南地区的农民的宗教信仰群体较小,信仰宗教的群体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和基督教。
五.皖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发生的改变不大,基本沿袭传统;。
七.皖南地区尤其是皖南旅游区的农民注意到了旅游业对农村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意见。
可以看到,虽然皖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还是处于初始阶段,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了解不多,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较为单调,但是都对之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尤其是对政府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意义的建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村民注意到了旅游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关的看法和意见,而不是一味看到旅游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对皖南旅游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3.继续保护皖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文化;。
4.尽快对旅游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采取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皖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很健康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关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关注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且的发展新文化的同时要协调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3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4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表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农村离婚协议书荐。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
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
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
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
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
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
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6
推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字电影20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7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10,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10户、好婆媳10对、好夫妻10对、好妯娌10对、好邻里10对。全县创建44个星级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350个为全县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欠缺。
目前全县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875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真正成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
我县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在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
全县14个乡镇只有14名文化员编制,同时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
另外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层生活的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县图书馆藏书总量为769120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基层群众无书可读。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二)构建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充分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个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兴办公共网络文化事业,提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等各项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以增强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力,促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盂县规划和建设公共网络文化设施,填补图书馆、艺术馆的空白,并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方式,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级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完善各类文化产业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奖励、贷款贴息以及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组织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评奖推介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县现有文化资源和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方面的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根据我县北、西、东、南部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观光园区,在藏山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系列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扶持3-5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小型多样、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文化品牌,推出盂县精神。举办具有影响的地域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运用舞台艺术剧、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县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响的文化品牌的同时,为艺术品交易搭建展示、营销平台。
(四)、根据目前我县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盂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建议按照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条例,规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院团名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盂县要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制定《盂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实施办法》,把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艺术生产和文化活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为繁荣创作和组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在全国或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精品给予重奖,对宣传盂县和树立盂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投资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将各种要素资源集中于营造环境,提高艺术节的品牌价值上,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议制定盂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效果更为明显的基础。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较多的现状,拟组成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全面开展编制盂县文化产业规划工作。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要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为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设立盂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凸显忠义文化为主体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会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格局。
从盂县文化建设的整体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使群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使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活力得到实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资落在群众中,是政府从办文化、送文化逐步转型为政府管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种种积极探索。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8
为了进一步推动例子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府、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我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座谈、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xx文体服务中心现有职工10人,其中文体服务中心4人,影剧院6人,全部属于自收自支。已先后成立了xx书画协会、信鸽协会、书画研究会、诗词书画协会和篮球协会。到目前为止,各协会共有会员322名,遍布全镇各村、各行业。同时协助文艺骨干成立了楚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一体的的文艺团体——xx文工团。
全镇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个,面积75平方米,投资6000元,篮球场15个,总投资20元;小型舞台戏台2个,投资6元,文艺体育团体协会4个,人数215个,活动范围镇内外,今年演出演出场次33次,文化中心户8个,总投资35000元;新增健身器材23套,日平均人活动人数800人次;新增体育器材45套。
今年三王村、黄矶村、庙湾村等12名村民通过自筹资金,购买图书、报刊、棋牌等,积极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白浒镇村以全省“百镇千村”示范村为抓手,前力抓好村级文化建设,投资12万元,村级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已建起健身场、篮球场。今年8月15日还组织了全镇首届“铁牛杯”篮球邀请赛,全镇12支篮球队参加角逐。在该项村妇联的组织下,每周开展腰鼓表演、太极剑、太极扇表演和歌舞表演成为我市第二个“周周乐”,也是全市第一个农村“周周乐”。黄矶村运用村级民兵活动室,经常对外开放,让广大群众开展小型体育比赛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镇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以后,我镇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迅速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文化的副镇长任副组长,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为主要成员,配齐配强专班人马,拨付文化建设专款,专款专用,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对文化建设作出详细的安排,同时制发了《xx镇新农村建设的以补代奖方案》,对文化点建设中涌现的个人和集体予以重奖。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舆论氛围,镇党委、政府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切实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一是召开全镇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员会,传达省市有关精神,统一认识;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将白浒镇、黄矶、熊湾三个省级示范村作为典型,尤其是以白浒镇村为榜样,积极推广该村妇代会组织广大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的经验;三是宣传标语到基层。镇党委率先在政府门楼前挂横幅,各单位纷纷响应,挂横幅共计28条,张贴宣传标语82条,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四是宣传栏、简报到支部。全镇共办宣传栏31期,出简报6期,已下发到各支部,同时由办公室成员撰写的新闻稿件《秦富湾村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在全市乡镇中率先被《鄂州日报》刊登。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及时反应了我镇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三)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镇党委、政府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500元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由于引导措施得力,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白浒镇村村民王中权在政府的引导下组建起了xx地区文工团,他在经商之余,经常带着30多名业余演员到各村组、外地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开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导,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小学“六一”节、教师节都有文艺演出,好戏连台。
(四)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一)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难题。强劲的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发展经济的多起来了,参与抹牌赌博的少了;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颈。黄矶村以前盗窃现象较为突出,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识。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情。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3、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4、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5、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下一篇:员工年度工作报告【精编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