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总结范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编辑工作总结范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咏柳古诗1
关键词:贺知章;《咏柳》;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咏柳》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考取超拔群类科,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被任用为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员外,官终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晚年告老还乡隐居,做了道士,不久因病故去。贺知章的诗文成就很高,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咏物诗、抒怀诗的风格非常独特,可谓描写细腻、感情充沛、语言通俗、空灵潇洒,因此备受世人赞赏。
诗题“咏柳”。咏:歌唱、赞美的意思。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深绿色的宝石,是形容柳树枝叶那种可爱的颜色。妆:装饰、打扮的意思。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指如碧玉般的深绿色好像不是柳树长出来的颜色,而是有人给柳树梳妆打扮成的一样。那么,是谁如此打扮柳树呢?是春天。一树:指整棵树,就是满树。高:指树的高度。“高”字本应放在“树”前作定语,但为了押韵,诗人将之放到了末尾。这句诗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好像全都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指柳树垂下的枝条之多。“万”是个概数,指数目多,不是确指。丝绦:是一种丝织的带子,可以用来装饰衣服等,这里是用来形容长长的柳条非常柔嫩、轻盈。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棵高高的柳树上,有千万个柳条像丝带子一样垂下来。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指柳枝上细嫩的叶子。裁:是裁剪的意思。句尾用问号,表示发问,引人思考。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裁”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把春天喻人,令其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是春姑娘在那儿用巧手裁剪出来似的。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的意思。这句是对上句的疑问所做出的答复。意思是说:是二月柔和的春风吹拂,像剪刀那样裁剪出这满树的柳叶。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柳树欣欣向荣的姿态,读来令人有春风送暖之感。前两句明写的是柳树的形状,暗写的是春天的实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巧妙地把“二月春风”喻作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是它把柳树裁剪得如此美丽动人。这种借柳树歌咏春风的高超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纵观全诗,通俗而新颖,独具匠心,形象而新奇,流畅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歌咏柳树、赞美早春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咏柳》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题《咏柳》,“柳”字要重读,“咏”和“柳”之间应有个一般停顿。第一句中“碧玉”读重音,结合想象来突出柳树的颜色之美;“妆成”之后有个一般停顿;“一”要读重音,强调整棵树,因在去声(树)之前,发生变调读成阳平声“yì”;“树”字后停顿时间应略长些。第二句中“绿”字要读重音,“万”字可读成次重音,“丝绦”要结合想象读出随风飘舞的美感。第三句中“谁”字要读重音。句尾是疑问的口气,所以应读成提升调。第四句中“春风”要读重音,体现对上句“不知”的回答,句尾“似剪刀”要读成下降调,表示答复上句。
全诗押的是“ɑo”韵,落在“高”“绦”“刀”三个字上。在朗读教学时,教者要注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这首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唐诗咏柳2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号称唐朝文学以诗为盛,宋代以词著称,所以“唐诗宋词”早已脍炙人口,唐诗中佳句流入文学甚至言谈中的成语很多。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山雨愈来风满楼”,“儿童相见不相识”等等,举不胜举。
1、唐诗的探索清康熙年间整理编刊的《全唐诗》有4万9千多首,出自2300多位诗人之手,其中涉及到植物及植物景观的很多。但由于诗人不谙植物名称,大部分语焉不详,统而言之大多为松、柏、竹、草、木等,如今整理起来还有一部分古代名称与今名相距甚远。从有限的资料中不难发现一些研究古诗词中花卉种类的问题:(1)诗人的情怀各异,植物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个抒绪的契机,并不对植物进行认真的描述,如王维写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四句中只用一个“柳”字,加上“青青”正为了点明初春时节,好像柳与送别并无太多相关之处,其实不然,在《唐诗三百首》中就有23首提到柳,古诗中出现“柳”的诗句与“松”几乎同居前列。(2)植物自发的气味或风雨引发的音响,往往受诗人的听闻而写出美丽的诗句。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有两句:“荷风迭香气,竹露滴清响。”;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两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白居易《夜雨》两句:“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等等。
2、宋词的挖掘收录在《全宋词》的词作近两万首,是宋代(包括南唐、北宋和南宋)1330多为词人的佳作。其中300首中提到植物的占216首,占72%。不过植物的季节变化、色相变化、姿态变化等,词人以不同的词汇称谓,其实都是来自同一种植物。草本、木本、野生、栽培的植物,被词人看在眼中或闻到香气而抒感,写在词中,从园林景观的角度,从唐诗宋词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以下问题:北宋期间咏入词类的植物类为见显著的增加,有3/4都是唐诗中已出现的植物,如:柳、梅、荷、桃等,野生植物反而相对减少。尤其词人对自然界的植物认识,采取漠然无知的咏叹,最多见是词内的“草”,用芳草、衰草、暮草、岸草瑶草、霜草等出现杂字里行间。由于许多诗人兼词人,他们在“诗”中能细腻地吟咏很多野生植物,而在“词”界中却比较少见,原因何在?估计是“诗境”与“词境”的差异。宋词三百首中涉及植物的共122首,占40.6%。所咏的植物约39种,不过咏花又咏果或四季的变化等均归在一种之中,以利于园林布景的参考。
二、小结
咏柳古诗3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逐渐变得先进。从原来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让老师与幼儿在教学上的沟通进一步加深了。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幼儿期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往复地学习,幼儿总是能熟练吟诵出古诗,而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却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完全不明白。这样的记忆形式是一种无意记忆的形式,孩子的有意识记不能达到更好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像一个大型的触摸屏手机,具有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我需要的素材全部储存在里面,孩子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散,然后可以随时调用我资料库里的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白板古诗教学之《咏柳》: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欲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课程一开始我使用电子白板播放《咏柳》的诵读视频,在欣赏完古诗后,请幼儿告诉老师,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好听的词语?在完整的欣赏过古诗后,我开始逐一讲解古诗中的语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句,我采用了电子白板的页面记录功能。让幼儿观察到图像中柳叶逐渐增多,装饰出一棵碧绿的柳树。然后请小朋友将柳树上的一片树叶“采”下来,在电子白板中放大,然后从资料库中调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柳叶的颜色像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诗句在学习前,我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柳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同时从白板的资料库里调出各种各样的树叶形状,让幼儿选择。在正确的树叶上连接笑脸动画,当幼儿到白板前来选择到正确的树叶形状时就出现笑脸,让幼儿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选择好树叶形状后,再请小朋友和生活用品资料库里的物品比对,看看柳树叶子的形状像生活中的什么?——丝带。这时可以解决古诗中的一个难词“丝绦”,告诉幼儿,在古时候,人们管丝带叫“丝绦”。这样幼儿就很容易理解记忆了这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请小朋友用绿色的彩纸和剪刀,剪出一片柳树的叶子。我们小朋友用剪刀剪出了细细的柳叶,但是柳树没有剪啊,它细细的柳叶是谁帮它剪出来的呢?请小朋友结合诗句,来回答问题。小朋友很容易就知道是“二月春风”。这里面有个“似”有的小朋友不理解。老师首先请小朋友想一想“似”可能是什么意思,然后从白板资料库里调出一张弯月的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引出句子“弯弯的月亮似小船”这样对照着来理解,小朋友很快就知道“似”→←就是“像”的意思。诗句的最后两句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幼儿也很容易就记住了。
最后我运用了电子白板里的声音播放功能,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请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咏柳》。
每次教新的古诗,我都会准备形象的背景图、制作相关的课件、下载有动感的FLASH,用讲故事、情景讲述、观看画面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
电子白板可以让古诗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孩子展示古诗情景,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孩子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为孩子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
参考文献:
[1].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
[2]电化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研究。
咏柳古诗4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 诵读教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阅读是开展语文课程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古诗文特有的韵味、情味、意味、个味决定了最适合开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诵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古诗文更加深层次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小学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学期总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还要制定课堂上具体实施的目标。就小学古诗词的学习来讲,进行诵读教学主要希望达成三个目标。首先,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技巧。古诗文中往往饱含深厚的情感,为了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需要掌握充分的古诗文阅读技巧,包括如何诵读的语调、诵读的速度、诵读的停顿等等。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的获得来源于对古诗文大量诵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语和局势,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帮助。
二、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星海,如何从庞大的素材库中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章,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诵读教学选择的古诗文的来源有两个途径。首先来源于课本,课本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的,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十分有限,从量的角度来看不符合学生诵读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课文古诗文之余,教师还要自选一部分诵读内容,为了不使这部分增加的诵读内容成为学生的负担,古诗文的难度应该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来制定,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古诗文诵读是提高古诗文理解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教学的作用,也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在课堂上重视了诵读教学的地位,但是往往采用老一套的诵读方式,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脱节,没有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因此需要对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科学探讨。
1.以教师诵读带动学生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诵读的过程更像是模仿诵读的过程,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备较高的诵读水平。如果教师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和谐悦耳,那么学生也就会不自觉的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作品中来。因此,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带着他们一起诵读古诗文,这样能够消除生僻字的干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使用泛读代替领读,使学生整体把握诗文整篇的情感和节奏。领读和泛读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朗读功底,能蚴褂帽曜嫉钠胀话诵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咬字清晰准确。其次,教师要能够根据古诗文所描述的环境和表达的情感熟练灵活把握文章节奏,包括句子的停顿、缓急、语调等等。最后,教师要在课前多次诵读古诗文,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感悟,在领读或泛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加深对古诗文的喜爱。同时,高超的诵读水平也会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赞美,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2.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主要包括近体诗和词两种,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每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十分严密的格律,词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是诗歌题材,句式长短不一,但是不同词牌的词的句子有固定的字数和固定的平仄押韵,因此同绝句律诗的诵读也是相同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诵读技巧的提升,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古诗文内涵的剖析方面,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文的本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帮助微乎其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层次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们对于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训练学生们的语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诵读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专门诵读的时间,在诵读之前,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诗文的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同时正确把握字音,初步保证能够顺畅的朗读句子。在通读的基础上,通过控制诗句的缓急、轻重、停顿等来丰富诵读的情味,彰显诗文独有的情感。
3.对比诵读,提高鉴赏能力。对比诵读是鉴赏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比诵读有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同作者诗文的对比诵读、同时期诗文的对比诵读等等。
以同题材诗文的对比诵读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这一题材的意蕴风格,同时也可以对比不同作者在这一题材诗文写作上的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小学诗文更多的题材是山水风景的描写。将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同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拿来对比诵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绘了春柳枝条飘扬,葱翠袅娜的美好画面,而《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绘了江岸两边美丽的春色,但是在同时能够送诵读者能够感受到诗句中饱含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泊船瓜洲》与《咏柳》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的诗句,但是在情感上形成明显的反差,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平仄起伏要注意区分。
以同作者诗文的对比为例,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作者不同时期诗文的诵读,能够对作者的人生境遇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王之涣的两部作品《登鹳雀楼》与《凉州词》,前者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后者描述了山川的雄阔苍凉和戍边战士处境的危险孤独,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前者语调更加激昂,后者则略显悲怆。
四、结束语
唐诗咏柳5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他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有如技术高超的摄影能手,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写山行所见之景。首句说:“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见出山路的高远。“寒山”暗点秋光,为下文枫叶红作铺垫。“石径”是人工铺治的栈道,为下文的“人家”伏笔。次句说:“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正是山之深处,几户人家便生活在那云遮雾掩的僻静地方。这对一个在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人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诗以“斜径”、“人家”作为淡淡出现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远近配合,浓淡相间。然而更为迷人的还在后面。第二句的“生”字特别传神,仿佛让人看到白云在冉冉升起浮动。有的本子又作“深”字,把动词换成形容词,顿使全诗黯然失色,因为“深”字只不过写出了白云的浓密幽深,却难以描绘出白云的动态,更不能唤起人们的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枫林,红叶覆山,又恰在晚霞辉映之下,更增一层红润的光泽,所以赛过二月鲜艳的“红花”,引得诗人停车驻足把玩。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把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巧妙地连在一起,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这也正体现着杜牧诗风的“俊朗”、清快流转。“坐”是因为的意思,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一说“坐”为坐赏,“晚”指观赏之久而至晚暮。这首诗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再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画面上有“菱”和“浮萍”编织成的“绿锦”,又有鸳鸯身披的“红衣”,色彩是多么绚烂;菱叶“透”浮萍,夏莺“弄”蔷薇,鸳鸯“浴”红衣,动作是多么鲜明;“尽日无人”,环境又是多么清幽。诗人赞赏夏日生趣图的形象油然而生。
杜牧的写景绝句中更多的是寓有感慨,蕴藉有思致,耐人寻味。
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诗人另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对那些巧取豪夺者为了“买福卖罪”而大兴寺院奉佛表示愤慨,对武宗朝禁佛毁寺之举表示赞赏,对南朝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的愚昧表示谴责。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看,诗人感慨兴亡的微意便不难体味了。所以这首绝句表面写景,但暗喻咏史,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使这首诗情画意的绝句更富有弦外之音。
如果说这首写景绝句命意十分隐蔽,那么《泊秦淮》这首写景绝句的命意就十分明显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分,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
再如《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写黄州秋天傍晚所见之景。一二两句描绘黄昏落日时分的特有景象:在溪桥上所见落日只有“两竿”高,将要贴近地面了。人们习惯说“日上三竿”,这里却移用来形容落日,化为“两竿落日”,出语脱俗惊人。再看在轻烟似的雾气中溪岸的柳树,模糊隐约,成为“柳影”。人说“一缕轻烟”,诗人偏说“半缕轻烟”,越发形容那水雾的轻袅若浮,若断若续。这两句对偶极工,用语极巧。就在这迷茫朦胧的秋天傍晚,蓦地吹来一阵西风,那在水中早已感受到了秋寒威胁的绿荷只得以背相对了。诗人赋予绿荷以人的感情,所写既有姿态,又有爱憎。“相倚恨”状荷叶之茂密,用互相倚偎来抵抗秋天带来的寒意,表现出它们对秋风的憎恨。而当西风肆虐,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绿荷时,它们便“回首背西风”,这是风翻绿荷之状,又表现了绿荷不畏强暴的姿态。写的是绿荷,我们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形象。诗人曾自诉“吊庆参请,亦多废阙”,“俯仰进趋,随意所在,希时徇势,不能逐人”,“自顾自念,守道不病,独处思省,亦不自悔”(《上李中丞书》),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自白也就是背对西风的绿荷的最好注脚。这类写景抒情寓慨融为一炉的绝句含而不露,意境绵邈,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杜牧的这些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这些特色也体现在杜牧那些“咏怀古迹”的“史论诗”中。
二、咏史诗。
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和他的《阿房宫赋》一样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因而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
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一首讽刺唐玄宗奢侈腐化的咏史诗。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这首咏史讽刺诗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又极为含蓄,它并未加任何评论,也没对转运者疲于道路,死尸枕藉的悲惨场面做任何描写,他单单拈出“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特写镜头来,让人们在滚滚尘烟和破颜一笑这含蓄的对比中,生发广泛而深刻地联想。该诗不着一字议论,就把他穷奢极侈滥用民力的昏庸荒淫揭露无余,这“妃子笑”的后面含有多少人民的血与泪!又如《汴河怀古》,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时,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
见微知著,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诗人也借咏史以寄托他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题魏文贞》曰:“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唐太宗采纳魏征的意见减轻赋税,达到“天下大治”,因而感叹说:“此征劝我行仁义”,“惜不令封德彝见之”(《新唐书.魏征传》)。杜牧就此事写诗,以生在夏天的蟪蛄(蝉类)哪知冬天的霜雪为喻,说明贤哲不被俗士所知,可惜当时反对魏征的封德彝死得太早,不曾见到贞观年间的太平景象。诗人赞美贞观之治,显然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在咏史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诗人敢于发前人所未发,独具慧眼,表现了独到的胆识。
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垓下而悲壮自刎,历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可是杜牧却翻出新意,认为胜败为兵家常事,能在失败中崛起才称得上英雄好汉。
就艺术性而言,这类咏史诗虽有新意,富于启迪,毕竟过于直露,缺少余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赤壁》诗,其戏剧性的形象十分感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从沙滩上偶尔捡到折戟,磨洗一番,认出原来是经过六百余年风浪冲击剥蚀的赤壁大战的遗物。一二两句平平淡淡,似无深意,第三句却从反面设想,周瑜破曹是靠东风烧曹军而取胜的,假定没有东风之便,周瑜打了败仗将会有什么结局?真是问得出奇教人意外。第四句答得意味深长,出现在曹操住的铜雀台上的将是大乔和小乔,启人遐想——二乔不是普通美女,一个是孙策夫人,一个是主帅妻子,她们的命运与孙吴的存亡息息相关,胜则安享富贵,败则沦为奴婢。那二乔将被掳掠到铜雀台上供曹操享乐了。这首诗精彩之处不在前两句,恰在三四句的议论,不仅是论史,而且表现诗人自负不平之气。周瑜在赤壁打败曹操,是借东风之势用火攻。三四句强调了东风的作用,自然对巧用天时的周瑜有肯定之意。但这肯定是用假设一种相反的情况来表现的,意蕴就不是单一的肯定了。其中还含有“赤壁的腮利是适逢天缘,周瑜的才能不过如此而已”的意思。诗人反面落笔,含蓄有致,通过富于戏剧色彩的想象,把赤壁大战关系吴国命运的重要性表现了出来。如果不是作此衬托,而是正面叙述描绘,真不知还有什么诗的味道。杜牧好议政论兵,颇有抱负,但却无从施展,也流露出一些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这首《赤壁》堪称咏史诗的杰作。
下一篇:学习情况总结报告【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