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第一篇】

一、坚持“三建一学,前移监督关口,实现事前控制

“三建一学”就是要建制度、建台账、建档案,学习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县总工会经审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全总领导提出的“工会经济活动运行到哪里,经审工作就监督到哪里”的指示精神,按照县级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为指导各级经审组织开展工作,我县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经审工作运行制度体系,建立了以审计为基础的审查监督机制,从制度、体制上为履行审查监督的职责提供保证。修订完善了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对下级经费审计制度、经审委员议事制度,出台了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工会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大额物品购置以及基建维修工程审计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等18项制度。使经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了盲目性、随意性,建立起一套运转灵活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良好运行机制。

建立了经审工作台帐,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活动有记录,年末有总结,制作了经审工作进度表,那项工作未完成,那项工作已完成,那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一目了然,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分类实施。

建立了工会经审档案。工会经审档案是记录工会经审组织实施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载体,是确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重要依据,以前经审工作存在着重审计、轻档案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计文书不规范,2、审计档案不完整,3、审计证据不充分,4、立卷排序不规范,5、归档不及时,保管不符合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制定了完善的经审工作档案制度,严格按照“审结卷成,定期归档”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认真做好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统计工作,确保经审档案完整、真实。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经审队伍整体素质。针对基层经审干部兼职多、业务不熟练的情况,我们根据基层经审业务实际,采取“领导班子上讲堂”活动,县总经审主任、财务部长自编教材,自制课件,亲自上讲台,为基层工会经审干部和财务人员讲课,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今年我们举办了财务经审干部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45余人。

二、坚持“三规一纠”,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堵塞漏洞,实现事中约束

实现全面监督,规范审计、规范程序、规范管理、纠正违犯财经纪律的现象是事中约束的重点。

在规范审计上,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监督”寓于“服务”,“整改”优于“查处”的新观念;在目标上,积极探索从查错纠弊向对工会内控制度评价的转变,促进经审工作水平的提高;在职能上,力争实现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领域上,从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监督审计延伸;在方式上,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把审计关注点 从以往局限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违规违纪事项等方面,拓展到源头治理、制度建设、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使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层次有明显的提高;在方法上,加强工会与审计、财政、税务部门的联系,争取其工作指导和配合,整合审计资源,组建本级实务审计兼职队伍,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在规范审计程序上,针对以前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计,审前无方案,审中忽略部分步骤,审计过程中不注重证据的收集,出具意见后不督导整改等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规范了审计程序,审前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中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下达审计通知书、签订承诺书、有审计底稿、审计报告预先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然后正式下发审计意见书,审后进行整改督查回访,使审计程序上得到了规范。

在规范管理上,我们坚持抓组织,建机制,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以规范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经审组织建设。为规范基层组织建设,县总工会专门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工会都要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和《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意见》的规定,建立工会经费审查委员,配齐配强经审干部,同时,还要求为一级财务管理的工会组织,在组建工会和换届选举时,工会经审会必须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经审会主任享受同级副职待遇,经审委员中至少有一名财务、审计资质人员。在基层工会中大力推行经审台账制度,积极开展创建星级经审会活动,年初制订经审考核细则,年底进行考核奖励。今年新建的7家工会组织全部建立了经审会,25家经审会进行了换届。

三、坚持“三查一追”,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全面评价,实现事后整改。

在当前工会经费审查审计覆盖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查预算执行,查资金使用方向、查整改落实、追究责任。不断加强对工会经费收、管、用的监督,做到事前有预算,活动有方案,资金运作按程序。

1、强化以工会经费预算、决算审计为主的审查监督,把好工会经费收、管、用的每一道关口。

县总经审会坚持每年年初对本级工会上年度经费决算和本年度经费预算草案进行审计。经审会及经审办负责人参与研究年度预算草案的编制及有关会议,认真审查工会年度预算列支否明确细化,投向投量是否安全合理,收支总量是否适度平衡。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本级工会经费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追加预算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审查监督,促进预算控制管理,维护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有效性,确保坚持工会经费为基层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为工会重点作服务。加强年中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深入分析经费收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有关方面予以纠正。在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县经审会向县总工会提出,要加强与政府领导和财政部门沟通,促进财政划拨经费的有效增长,促进政府补助资金按照到位,与地税协调配合,加大对工会经费计拨审计力度,提高经费收缴率,增加职工活动费和帮扶资金的投入,压缩行政费开支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从而促进了经费使用决策、执行、调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2、高度重视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保证专项经费规范运行。

近年来,中央、省、市加大了专项资金的投入,专项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发挥的效用也越来越明显,确保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不出任何问题,工会经审组织负有重要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坚持每年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和使用。我们在对县总帮扶中心审查时发现物质管理发放上不是很规范,困难职工档案不完整、帮扶资金存在超期使用、改变用途、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都一一提出整改意见,县帮扶中心积极落实整改,完善了帮扶物品管理制度和资金发放程序,在今年的专项资金审计中未发现任何问题,确保了专项资金安全完整、使用高效、专款专用。

3、将工会经费计拨审计融入税务稽查工作内容,形成“以审促收,审收并重”的工作模式。

实行地税代收,工会经费收缴面在扩大,工会经费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工会经费是否有少征、漏征,是否足额申报,工会经审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地税代收就万事大吉了。为此,我们加大了与地税部门的联系,与地税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基层计拨工会经费进行审查、审计,从源头上堵塞工会经费收缴漏洞:一是成立工会组织,看成立批复;二是查工资总额,看是否漏缴;三是建立基层工会帐户看是否建立。对审计中发现的欠缴、漏缴工会经费的由地税部门负责追缴,对未成立工会组织、工会未独立建账立户的及时与县总组织、财务部门沟通,及时指导建会建账,并下达审计意见书,限期整改。同时我们将审计情况反馈给企业老板,与老板及时沟通,宣传有关工会及经审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了对基层单位的约束力,使大部分单位拨缴工会经费的意识明显增强,工会经费明显增加。较好的解决了税务代收一收了之的状况,堵住了因少报、瞒报所产生的工会经费流失的漏洞,为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创造了物资条件。今年我们共审计基层工会20家,其中在16家的审计意见中,对工会会费收缴不到位、行政工会经费拨缴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审计意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对此进行督促回访。

4、突出整改落实,提高审计实效

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第二篇】

一、内审档案的定义与收集范围

1.定义。从国家档案法对档案的定义来讲,所谓内部审计档案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合同审签、经济事项审签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以纸质、磁质、光盘和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录。审计档案管理是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统计、鉴定和移交审计档案的活动。

2.收集范围。审计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的排列规则是:要本着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原则来整理。总之,一份完整的内审档案,应清晰地反映整个项目审计的工作轨迹。应当归入档案的内审文件材料有结论性材料、证明性文件材料、立项性文件材料、其他备查文件;应归入合同审签档案的文件材料有合同审签单、经济事项登记卡;应归入经济事项审签档案的文件材料有经济事项审签单。

二、规范内审档案的作用

⒈保存审计证据,规避审计风险。内审工作的重点是查处违反财经方面法纪和制度的问题,这将牵涉到科室利益或者被审计对象的处理,会发生复审、查证的情况。所以,准确可靠的审计档案可作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复核和备查的依据,也可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审计情况提供证明材料。此外,可以证明审计工作是有关规定合法开展的,从而达到对审计结论的支持,对审计人员的保护作用。

⒉利用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一些内审项目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预决算项目审计等,连续性很强。为缩短审计周期,节约人力和时间,审计人员可利用归档的审计档案进行审计。审计资料立卷归档的过程是对以往审计工作的一次回顾和检查,可以从档案中发现审计工作的缺陷,从而能够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对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⒊发挥内部职能作用,当好参谋和助手。通过建立医院内审档案,对不合规范的现象达到预防和遏制作用,使其能真实、合法、有效地履行职责,保障医院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免疫系统”。同时,帮助审计人员系统总结医院内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理清今后内部审计工作思路,为医院各项工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三、目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⒈对档案管理认识有欠缺。内审人员普遍认为其工作保密性强,档案上交后保密性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内审人员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重视审计过程控制和结果,轻视内审档案的积累工作;对资料归档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调阅的历史卷宗已经是归档材料,其复印件不须重复归档。

⒉收集资料和归档不齐全。内审材料一般为每年一次归档。在此过程中,内审资料形成部门的工作细致程度、对档案工作是否支持便成为影响档案质量的因素。事实上,管理部门由于工作较忙,或对内审档案重视不够,内审档案质量、归档率难以保证。

⒊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存在没有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无章可循;或虽有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或制度较完善,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和保证措施。

四、对 策

⒈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医院领导及管理部门要将内审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医院及科室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全面部署内审档案建设工作,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安排既懂内审业务又懂档案业务人员分管这项工作,经常分析研究内审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清晰内审档案工作的方向。

⒉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根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订出较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内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内审档案流程性、规范性的制度,如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程序、整理方法、归档要求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档案责任性和奖励性制度,如档案保管、安全保密制度,明确职责,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

⒊加强措施,提升执行力。在内审档案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完成制度执行的能力和手段。

⑴制度执行前,加强制度宣传力度。改变重审计项目的实施轻审计项目归档的观念,牢固树立起良好的审计档案意识。通过会议、参观学习、典型事例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内审负责人、干事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与日常工作的密切性,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⑵制度执行中,提升制度执行力度。坚持谁审计谁立卷,边审计边收集整理。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项目时,脑中都要有档案管理的思想,把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包括批件、定稿、重要修改稿、照片等收集齐全,将审计后的各类资料按档案单元的项目和内容顺序分理出来,确定哪些需要立卷归档。在档案的整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档案的各项标准化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整理。从初步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都要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档案完整。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审计资料进行最后审理后归档。内审档案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做好档案的整理、保管、统计等工作。在档案收集后,档案管理员应及时登记信息资料,编制查询数据,设定关键查询字段,为档案调阅、查询提供便利。

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第三篇】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坚持做到上下、内外、前后三者的有机结合,首先考虑上级审计部门、本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客观需要;其次考虑审计资源力量和客观任务的适应性;再次考虑以前年度的审计覆盖面。通过三者的结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

审前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被重视,做好审前调查可以让审计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好审计调查关要注重收集资料,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电子资料,根据项目特点,通过AO平台,建立原始数据库,为计算机审计做准备。也要做好调查,听取被审计单位及其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延伸审计。更要仔细分析资料,认真整理归纳。

三、把好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关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对单个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时,为了顺利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而对项目审计工作作出的具体安排。审计组长在做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平时工作经验,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审计实施方案必须要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如何安排时间,如何组织力量,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探索和运用以及运用哪些先进的审计手段、技术和方法,在哪些方面出成果,求突破等审计措施和要求,同时还要将责任落实到人,以增强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真正查深查透。一个合格的审计实施方案就是一张“施工”图,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才能按图索骥,易于操作。

四、把好审计现场实施关

很大程度上,审计的现场实施就是取得、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要研究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注意审计证据相关的取证范围、取证的全面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程序,根据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做到一事一记,内容全面充分、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记载的事实应当附有证明材料。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计工作底稿到审计决定,都要严格复核程序、复核权限,进行全面复核和检查,确保规范管理。

同时,审计组长和主审要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加强上下左右的沟通,对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查阅法规和资料,集体讨论研究或向法制和其他科室人员咨询。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审计现场,加强对现场工作的指导,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发现的重大问题,要迅速提出正确的工作意见,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完善审计方案,提高审计效率。对需进一步核查的问题,要深入到被审计单位查证或进行延伸审计。加强对群众来电、来信反映问题的搜集,做好群众上门反映问题的接待工作,注意发现案件线索。要加强审计现场的管理,优化审计资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和质量。

五、把好审计报告编审关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审计项目成果集中的体现。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相关资料,在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核对的基础上,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并由审计组组长定稿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要进一步研究、核实。如有必要,应当修改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及审计组的书面说明或者修改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关,经审计机关层层复核审理后,方可对外。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在内容上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的、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的方法。

六、把好审计移送关

在进行移送程序之前要加强审计审理工作,对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的事项,起草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移送要坚持公开公正、及时规范原则,要把握好审计案件移送的时机和尺度,要做好配合工作,提供详细证据材料,及时与司法、纪检和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沟通,了解案件处理情况,确保移送的案件线索在规定时间内件件有处理、有反馈。

七、把好审计整改关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规范、正本清源。审计实践中很多单位存在的问题是“屡查屡有,屡改屡犯”,没有达到“查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处漏洞”的审计效能。因此,要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建立审计组对审计整改事项的跟踪检查和后续审计制度,把审计整改同审计查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关注审计决定落实情况,坚持审计结果跟踪检查,疏通审计落实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督促决定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使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八、把好审计结果公开关

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公信力和透明度,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和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除及依法依规不予公开的信息外,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结果及整改情况原则上应通过主流媒体、书面的审计结果公告、政务信息公开网、审计门户网站、新闻会等立体化平台对外公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在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网和审计机关门户网站上公开。公开审计结果,应当严格履行审核、审查、批准程序,确保程序操作合法合规。

九、把好审计廉洁关

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第四篇】

一、传统模式下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的弊端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寻找审计发现,获取审计发现的过程。按照《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要求,审计发现是对有关事实的说明,内部审计以“应该是什么”和“是什么”相比较的形式获取审计发现,并在最终的内部审计报告中描述重要的审计发现。

实务中,审计发现按照重要性可分为三个层次:审计发现(问题),关注事项与提示事项。审计发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违规违纪事实,企业必须整改,关注事项与提示事项是企业为全面、真实反映情况或为规避审计风险而经确认的事实,无需整改,鼓励被审单位自查自纠,自我完善。

但是作为广大内审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的内部审计发现并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转化和充分利用,在企业运用审计发现对企业进行整改时,往往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审计发现的知晓范围只局限于主要领导、审计部门与企业范围内,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子公司没有或难以获取渠道获得完整信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出的问题具有“秘密性”,因而反映审计成果的载体——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往往只能在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递,很少延伸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因而不利于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职能部门与监督部门的重复劳动,影响了内部整体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形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降低了信息共享程度,影响了审计发现的整改工作;(2)由于审计发现的知晓范围局限,企业内部的低级员工不能产生共鸣,造成了整改工作范围局限,参与度低等问题。企业员工很少关注审计发现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认为这是管理层的事情,只要审计项目结束,就很少对审计发现进行跟踪整改,致使审计发现的利用缺乏有效地监督与反馈,整改过程流于表面。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部分审计成果比较敏感需要保密外,大部分是因为管理意识、管理手段问题。审计整改过程针对企业,纠错方案个别解决,共享内部审计发现缺乏必要的授权管理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既没有明确管理责任也没有信息渠道,这一切都降低了内部审计成果的增值作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下文借鉴宝钢审计发现成果运用案例以期帮助解决审计成果运用的难题。

二、宝钢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案例

宝钢于2002年成立审计委员会,随着内审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宝钢内审部门在加强自我约束,实施内部控制,督促履行职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传统内部审计发现运用过程存在的弊端,宝钢实行源头治理,让公司职能部门主动参与管理,在企业共享审计发现信息,有助于产生企业凝聚力达到共振效果。如在销售管理和资金管理环节的源头管理中(图表1具体描述销售管理和资金管理环节的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过程),企业内审首先将环节进行细化,判断各子环节风险来源,同时按照国家与企业的规范性要求,确立“应该怎么样”的评判标准,检查事实以获得事实证据,通过比较事实与评判标准之间的差异,判断和记录审计风险程度,制作审计底稿,与企业沟通以获得单位对审计发现的确认。确认企业审计发现之后,让子公司或公司职能部门也参与到审计发现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中,分析问题的性质以对症下药。

三、案例思考: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的新实践

内部审计发现与成果的落实和转化,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不断促进内部审计发现与成果的转化,乃是内部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借鉴宝钢审计发现成果运用实践,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发现与成果的转化。

(一)改善审计环境,创造审计发现和成果共享的良好空间。

对审计发现,由审计部门定期对典型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按照问题性质、风险大小予以分类,并将信息通报公司职能部门,以及其他子公司,实现审计发现信息在公司职能部门以及各子公司的双向共享。创造审计发现和成果共享的良好空间,需要各部门的员工要彻底改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传统认识,内部审计不仅仅是查查账而己,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还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增强对现代审计理论的了解,在内审人员配备上保质保量,支持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广开言路,增加途径,积极推介内审成果。

(二)抓整改,实行源头治理。

对审计发现进行整改,是被审单位的责任,也是提升审计发现和成果运用,促进管理水平的抓手。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而较难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审计部门负责跟踪落实审计整改事项,只会解决个案或表象问题。因此,孤立地由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导致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够充分,造成公司范围类似问题屡查屡犯现象严重。整改过程中要实现源头管理,源头治理即同源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者,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其在审计发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和倡导者。发挥管理者的作用有利于从上而下推进审计发现和成果的实践,减少类似审计问题的重复出现,对违纪违规现象起震慑作用,缩短审计发现和成果实践的时间。此外实行源头治理也有利于形成合力,各职能部门充当“宪兵”,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实施控制和监督,参与到实际管理行动中去,可对审计发现和成果转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确定审计发现管理的重点,完成整改的良性循环。

为解决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屡查屡犯问题,需要确定审计发现管理的重点。审计发现中个案管理的重点在于帮助被审单位完善内部流程、深挖提高,实现自我完善,共案管理的重点在于寻找关键控制点,专项推进。在对个案和共案的管理中,需要逐步推行管理问责制,对屡查屡犯、性质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完成从审计发现到审计整改的pdca良性循环,实现审计发现和成果运用这一完整过程(图表2描述了审计发现和成果运用过程)。

图表2

35 553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