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总结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大学语文课程总结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语文教材【第一篇】

[关键词] 英语教材编写;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人文性;《大学英文选》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54?04

近年来,英语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不断繁荣,各类教材推陈出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新思路,也丰富了教材使用的选择。但是,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教材尤其是综合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充分彰显专业人文性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已成为国内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教材是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核心材料,而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各种目标要求编写教材,其选材取向直接关系到《大纲》规定的各种语言知识、技能、人文素养等目标能否实现,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文秋芳提出了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三大原则[1]。庄智象则指出现有英语专业教材中对人文科学和文化重视不够的倾向[2]。这些论述,阐明了当前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包孕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对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具有较普遍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分析《大纲》教学要求的不平衡性以及教材编写过程中盲目的需求分析给编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以一本民国时期编写的英语教材为例阐述英语教育人文性内涵如何体现在教材编写选材中。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及相关问题

(一)教学大纲

《大纲》开篇指出,《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是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依据。这要求《大纲》确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必须在教材编写中予以体现。《大纲》确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3](1)。客观而言,这样的目标描述是比较全面的。

就具体的教学要求来说,《大纲》对各类专业技能如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又按级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在文化素养方面,《大纲》仅要求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3](1)。比较《大纲》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可以发现它们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前者条目清晰,层级分明;后者则笼统含糊。《大纲》仅指出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概况,学习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较强的创新意识,至于“文化传统”“人文知识”等究竟要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大纲》则语焉不详。从开设课程来看,专业技能课课程类型丰富,学时较长,体现人文素养的课程除了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少数课程外多数被列入选修课,而通观此类课程的教材,内容往往多介绍说明,少思辨分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诚然,关乎语言本体的知识和技能,在教材编写中须充分关注,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多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对人文科学和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要求上的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纲》较高层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不容忽视。此外,从教材编写者角度来说,依照《大纲》描述的语言本体结构特点进行选材编写,方便按部就班,易于操作。相反,要将文化素养这些高层次目标内容全面落实在编写中,则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编者自身视野开阔,人文素养深厚,语言功底扎实,这样在选材时方可博采人文精华,集成学习精品。

毫无疑问,包括教材编写者在内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在这一问题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编写者在选材编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兼顾基本功、知识面、能力及素质各个方面,做好各阶段各方面统筹考虑,在选材上要既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又认真挖掘较系统的人文科学素材,力争每篇选材“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帮助实现技能训练融入文化教学,实现《大纲》规定的各级培养目标。相反,若编者畏难怕苦而避重就轻,或缘于自身学养所限缺乏甄别眼光,则无法汲取真正的人文精髓,仅会炮制一些新的大众读物,其结果也必然是昙花一现,不能成为教材精品。

(二)学生需求

大学语文作文【第二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学;写作渗透

现阶段很多高校一味追求学生的高就业率,学生的分数,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是照本宣科的讲述理论知识,教师也很少布置相应的作文作业,平时只有有写好的大学生才会去写作,这使得大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不高,甚至于连简历和毕业论文也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这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更反映出了高校对大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写作水平,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为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垫定基础;第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使用措辞的灵活度,在日常的写作应用过程中能够得心顺手,帮助大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第三,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轻松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求职信等,自己晋升也可以轻松撰写职称论文和专著等,促使大学生抓住各种工作机会。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

1.众多的理工科院系仍然没有认识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理工科学生也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众多的理工科院系中到目前为止均未开设《大学写作》课程,也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很多理工科学生的母语水平和人文素养仍然停留在中学生的层次上。

2.文学院的《写作训练》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经历了高中的应试教育以后,许多新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面窄量少,许多基于学生一定阅读水平基础上的写作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同时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却又对带有“补课”性质的写作教学内容感觉“意犹未尽”。笔者建议应当推迟到大学二年级(至少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写作课程,同时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高级写作》的选修课,以满足部分同学进一步研究性学习的需求。

3.对于其他院系的《大学写作》课而言,除了新生阅读障碍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统一课程标准、缺少针对各专业的文体写作教材等问题。《大学写作》一般均设置为一学期,2个学分。一学期36课时的教学时间除去写作训练和随堂考试的时间以外,留给老师的讲授时间寥寥无几,两节课时甚至连期末考试的时间都不能满足。同时由于开课班级学生专业各不相同,所需教授的应用文体也大相径庭,没有分类细致的教材不说,不少写作老师也是半路出家,对于一些较为专业的应用文体缺少实际经验。笔者认为较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是:让某位教师较为固定地教授某专业的《大学写作》课程,同时鼓励其针对所教专业,自编部分讲义。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渗透方法

由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写不好作文一害怕写作文一不愿意写作文一更写不好作文”式恶性循环的厌学心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探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精神鼓励法

按照惯例,开学第一次写作课都会安排一次水平测试以考察本班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以便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第一次作文,对每位同学的作文都给出详细的以赞扬、鼓励为主的批语,不放过文章的任何一个闪光之处。即使是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应当从修辞、字迹乃至于写作态度等诸方面给予适当肯定,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以后的作文批改和评讲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指出学生的点滴进步,每次评讲课上都安排2~3名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讲台阅读自己的作文,在班级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气氛。为了鼓励学生课堂外自主创作的热情,同时考虑到中国大学生特有的腼腆,笔者在班级留下电子邮箱,欢迎同学匿名寄来习作并及时批改回复,同时积极向相关报纸杂志推荐学生优秀习作。

2.成绩奖励法

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大学生也不例外。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们宣布了平时成绩奖励制度,从学生有创意地主动回答问题、主动上台演讲,到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都按约定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同时对作业成绩实行多次批改、择优给分,鼓励学生对所作文章进行反复修改。这一奖励办法较好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因材施教法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实践的对象——学生。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个性等方面为原则来展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备学科前沿动态,更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笔者觉得至少包括以下三点内涵: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样的教学内容,给不同院系的学生上课时,应当有所侧重,在给美术系同学讲“意境”时,可以结合中国画用墨的浓淡、空白来讲解;而给音乐系同学上课时则可结合《琵琶行》中音乐的疏密、停顿来认识。二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意加以引导,而不要以自己的认识加以贸然判断。笔者曾经发现部分同学喜欢读一些“口袋书”——比较低级的通俗小说,笔者没有断然否定,而是趁势给同学们分析了“口袋书”模式化的构思和套路化的表达方式,既引导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传授了写作知识。三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由于起点不同,所以教学重点应有不同,预期教学效果也应有层次区别。

4.作品阅读分析法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作者想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感受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作品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情感趋向,同时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教师选择《背影》作为例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细节描写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这就很符合大一新生阔别亲人、负笈他乡的心境。又如选择爱情题材的《王桂庵》作为例文,重点讲述炼字炼句的重要性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符合学生的情感趋向,教学效果良好。

5.任务模拟法

在应用写作单元中,可以结合所讲内容进行任务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设定的工作任务中认识体会丁作的实际状况,理解应用文写作的行文规则,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将文体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通过特定的假定任务将相关文体贯穿在一起,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例如,在讲完行政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后,设计召开南师大学代会,围绕这个会议的召开,让学生商讨怎样运用各种文体来组织会议,以保证会议的顺利展开。比如,如何请示上级领导部门批准召开会议,请示时如何处理团省委和省学联的关系,如何向与会人员通知,如何向兄弟学校及领导发出邀请,会后如何就大会情况进行会议记录,如何在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在训练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扮演三种以上角色,完成其中至少三种文体的写作(请示、批复、通知、函、请柬、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较好。有同学反馈在秘书岗位公务员面试中就碰到了同样的题目,完成得非常顺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写各种应用文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现阶段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学院相比理工学院情况好些,但是整体而言水平普遍不高,原因在于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写作方法,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语言的理解能力,促使大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齐瑞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文化艺术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周龙。浅谈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安徽文学,2013(02):128.

大学语文【第三篇】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语文教育

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达成普遍共识,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关于这一困境,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此,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情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一位学者认为,以工具性为主的语文课程属性应当在中学语文阶段完成,已经没有必要将之作为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

三、人文教学是“育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生活的有机性、整体性,同时也在于促进个体的成长的有机性、整体性。文化和技能训练是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存于一个紧密的整体之中,远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无论是中西方,都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中的“人文”,一般指西方的人文主义。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个体而言,可以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明智地确立发展的目标,审慎地选择发展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地谋求和掌控发展的结果……对社会而言,大量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分子分布于全社会,社会将获取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公共关怀,诸如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和谐、公共福祉以及共同善等价值和追求,将得到更好的尊崇、维护和实现。大学语文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无疑仍是依靠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的内容,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以中国历史上先贤的名篇为主,科目涉及文学、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历史、法学等。

四、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因为大学语文教育最大也是最根本的特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教学的基本实现途径。“审美教育即美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全面充分的发挥。它是人们达到精神解放和实现完美人格的先决条件。”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运用形象思维,需要情感介入。其他一些人文教育课程当然也运用形象思维,也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但在程度和效果方面,则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大学语文教学中还更多地应用直觉感悟的方法,并获得上佳的效果。因为,“思维并不都是逻辑的,还有直觉的、感悟的,直觉感悟是靠近心灵的一种思维。”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五、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有人指出,一个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些大师的素质,兴趣广泛、思想深刻、知识渊博,而且在秉持专业情操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陈寅恪批评说。国文则全国大学所研究者,皆不求通解及剖析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创造文学为旨归。殊不知外国大学之治其国文者,趋向固有异于是也。换而言之,中国早期的教育包括大学语文教育是曾经确立了人文教学的。现在,已到了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恢复和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王宇,王文玉译。森?A?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江晓原。人之上升(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明清,丁璞。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霍尔?S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泰勒?E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语文教材【第四篇】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 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5 1969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