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友 分享 时间: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之后,相关部门围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积极展开实践探索。因此,应对国内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动态进行比较分析,掌握学术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找准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难点、各学段之间衔接的堵点和思政课改革面临的痛点,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实现问题与对策的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现状分析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从数量上来看,呈现积极的上升趋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并在实践过程中涌现一批优秀做法与经验,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热点渐增。目前,党和政府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日益重视。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概念。随后,学术界开始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探索。2023年2月22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要求,涉及数字思政、学生社区、教师队伍等多个维度。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随着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展开,学术界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增加,并深入推进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意蕴阐释、问题分析及路径探究三个维度。例如,庞晨、曾令辉等学者在对意涵进行阐释时将抽象的宏观概念与具体的微观要素相统一,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效衔接是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是遵循教学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强教育实效的有力举措,是立足学生需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内学者从主体与客体、环节与体系、过程与评价、内容与方法等全角视域展开分析。例如,王喜满、吴秋林等学者认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待加强,从教材到教学再到实践的转换机制不够灵活;一体化组织建设有待优化和提升;一体化教学设计有待完善,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亟待加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方面,学术界注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管理等维度展开研究。例如,徐满、黄瑞雄等学者认为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逐层递进地贯穿于大中小各个学段,以一体化思路设计教学方式确保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优化资源共享平台,营造育人氛围,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激发评价管理内生动力,打造一个层次分明、前后衔接、资源共享的共同体,有效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稳步推进。目前,国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探索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各地区、各部门的探索进度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如天津、北京和山东等,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从高校到小学以片区为单位的学科基地,组建了由政府牵头和高校参与的一体化联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实施方案,搭建了大思政课平台,打造了一批品牌项目,编写了专门的思政课一体化校本教材。其中,开展的数字思政课效果十分突出,如由政府主办、高校协办的“共上一堂课”在“人民网+”客户端、咪咕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邀请业界专家和优秀楷模前来讲授,通过互联网将资源下沉到中小学,打破了时空局限。“共上一堂课”的形式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不同地区也都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各项改革措施和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思政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认知能力不匹配等。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呈现出横向拓展、纵深发展的态势,但是在探索中仍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研究困境。第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特征。高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排头兵,所在区域的高校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发文量反映了该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水平。目前,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水平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些地区高校较多,而这些高校的某一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又在有关思政课的发文量中所占权重较大。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由该领域的人才分布不平衡造成的。这一现象反映了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停留在个别核心作者牵头探索的阶段,未形成规模。第二,目前学界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破题”“承题”的层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方式仍是总结经验、解释文件和提出问题,研究视角单一、析出层次单薄、研究空间受限。第三,论证逻辑嵌套,缺少研究的深刻性与通透性。部分研究者借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热点视角,使之作为研究主题却被泛化,研究内容与“一体化”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利用其他研究对象置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目标主体,进行着与其无关的阐述、论证和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混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着重论述思政课的内容、方式、评价等,将“一体化”边缘化。第四,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脱节,研究结果缺少现实解释力和生命力。目前,有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缺少从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信息支撑,重视理论逻辑推演却忽视了现实动力,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践效益,缺乏实际价值。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地区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涌现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但是个别地区仍旧处于搁置状态,或者推进的举措多流于形式,呈现出“高校没有方向,中学仍在观望,小学缺少资源”的局面,面临着一些仍未解决且普遍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师队伍水平存在差异。从横向来看,当前大中小学缺乏针对思政课教师系统协调的培训机制,不同主体间目标不明晰、分工不明确、合作不紧密,政府部门、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教师培训资源难以共享,导致大中小学每一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学理性把握不足,未能将专业性问题讲清讲好讲透,授课方式仍停留在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阶段,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学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到位。也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拓展授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时把握不足,授课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得过于牵强,不能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难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预期效果。从纵向来看,目前小学的专业思政课教师配备仍然存在部分空额的情况,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思政课教师的现象;中学的思政课教师的定位仍以承担学生课时任务为主,对思政育人的理念把握不足;大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鉴于此,亟须建立思政课一体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育人需求。第二,教材内容体系不够优化。思政课教材既是学生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主要材料,又是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与基本参考。当前,我国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但是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教材内容的重合度较高,如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与高中的《生活与哲学》教材重复的比例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教材内容的难度设置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导致中小学生的理解力难以符合教学需要。同时,部分新旧教材更迭时出现内容衔接不一致的情况,对于思政课的整体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第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衔接不到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多元协作、综合育人的优势发挥不充分,难以形成合力,大多是单兵作战,各学段之间基本没有业务往来与合作。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虽然一些高校附属学校与高校的业务联系较为紧密,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但大多数中小学获得高校教育资源的渠道较少,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参与度较低。而高校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层面的推动,与中小学的对接较少,导致政策设计和实际情况脱节、教育资源在各学段的配置不均等,政策难以落地。另外,关于区域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协作方式多集中表现为访问和调查参观,缺乏实质性的推进工作。

三、对策建议

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对比不同地区和学校思政课建设存在的差异,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找出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并以之为着力点,实现问题与对策的互补与互通,从而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助力教育强国战略实施,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引领,压实各级责任,充分发挥党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推进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系统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逐步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效能,做到聚焦主要矛盾精准发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提供政策先导和制度保障。第一,大中小学各学段积极贯彻上级政策,特别是高校应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率先落实教育部门的决策部署。第二,大中小学要提高政策执行力,确保政策落实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第三,大中小学各学段人员应主动对标自身层面的发展目标和实践要求,做到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实、总体目标与分类目标、价值引导与知识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衔接机制。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之间要健全通道、打通接口,破除妨碍教育资源流动的制度壁垒,做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例如,当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共同发起建立一个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广泛吸纳中小学、相关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在论坛下设各部门,如教材编写委员会、集体备课组和教研室、宣讲团等,涵盖教师、教材、教学三个维度,各司其职;打造特色品牌,产出大思政课精品课,举办相关活动与赛事;依托网络共上一堂大思政课,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共建共享;等等。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整合不同学段资源,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效能。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建设。加强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建设应当从教师、教材、教学等层面入手。第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对一体化的认识、讲思政课的能力、对思想理论的学习等要素,在以群体为单位出现时就会达到影响一体化进程的程度。特别是中小学应着重打造一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备课组和教研室,培养思政课专职教师,减少中学政治老师“兼职代理”、小学思政教师大多空白的情况。打造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也要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进一步解决人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第二,重视思政课教材编写。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统一编写,各学段的教材内容要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大中小三学段的教材要构成有机统一体,才能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产生复合性效应。教育部门应根据其所处区域特色牵头编写具有校本教材性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第三,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上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帮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项目基金或论坛基金等,从而打造精品“大思政课”,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上一堂思政课”。

(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学生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其课堂参与度会影响思政课的效果和反馈,进而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学生既可以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也可能成为一种阻碍。要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转化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在课程设计时要重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统一,既要依据专门的教材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在原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挖掘和该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在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发展课程思政,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考、高考的备考“两不耽误”,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培养其家国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感受到情感的温度、知识的宽度、学理的深度和哲理的高度,上出“色香味”俱全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要保持发展定力与耐力,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实现整体性推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序落实、逐步发展。

35 2516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