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13篇行政审批服务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环保局、统计局、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信局、供销社、知识产权中心、应急局
各部门积极推动行政审批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优化自然资源管理,提升环保服务,完善统计体系,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强化供销服务,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应急管理能力。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打算行政审批服务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环保局、统计局、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信局、供销社、知识产权中心、应急局”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年度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打算 2
年科技局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15
年自然资源工作全年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23
市XX县生态环境分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32
5.国家统计局太和调查队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40
6.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47
7.区统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59
8.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65
9.市供销社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76
10.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86
11.县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92
12.县行政审批服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101
13.县应急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113
2022年度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打算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争当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决策部署,对标一流,创新实干,切实提高企业群众办事的满意度、获得感。全市政务服务工作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指标连续二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今年1-3季度政务服务指标监测位居全省第一。
一、2022年工作回顾
(一)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强攻一号改革工程
1.全面铺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不断健全审批体制机制。一是市本级及永修县、共青城市、经开区、柴桑区等一市四县(市、区)行政审批局有效运行,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自2021年5月以来,市行政审批局完成了18个部门127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累计办理各类审批万件。2022年4月,修水县等10个县(市、区)经省政府同意列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单位,并即将批复,年底有望实现市、县两级改革全覆盖。二是全面开展全市行政审批提速增效"四减一优化"专项行动。积极组织自查和清理简化,实现减环节1720个、减材料2065项、减时限19216个工作日(在法定审批时限基础上)、政府收费应减必减、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让企业群众享受改革福利。三是积极推进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编制公布《九江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实现事项名称和依据的统一,规范后的事项总数358项,除法律规定清单之外无许可。四是进一步完善审批管理制度,划转的127项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调整为一般205项、较大127项、重大34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五是开展依法精准赋权落实省级赋权.我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积极承接省级赋权事项,九江经开区承接25项,共青城高新区承接47项,同时,将省级85项下放委托行政许可事项融入我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一并公布;开展市级精准赋权,印发《九江市赋予国家级开发区市级权限指导目录(2022年)》和《九江市精准赋权事项目录(2022年)》(56项),有力推进了"园区事园区办"和"乡镇事乡镇办".
2.全面推行"受办分离"改革,创新推出"市县同办"服务。为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模式,加快实现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事项为中心转变,今年2月,市本级成立改革专班,高标准推进通用综合窗口建设,构建事项集成服务"大综窗",整合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港航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工信局等26家市直部门,将621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纳入8个无差别通用综合窗口办理。创新将市级权限124项事项统一委托至16个县(市、区)受理实现"市县同办"服务,着力打造"以事项为中心"和"市县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自3月9日运行以来,市本级通用综合窗口共受理12085件,办结出件11929件。今年在通用窗口建设市县联动同步发力,每个县市区都设有主题综窗,基本上都有无差别综窗。截至目前,全市综合窗口数为972个,其中市县两级分类综合窗口854个、自设无差别通用综合窗口118个。
3.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推进个人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根据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的重要生命周期阶段,按照不同应用场景、业务情形,将多个相关联的"单项事"合理归集,梳理形成政务服务"一事通办"事项清单。通过一线调研梳理、事项场景颗粒化、整合材料表单、优化再造流程、编制办事指南、试点县区推进、下发全市铺开实施方案,大幅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实现多个事项"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主题式、套餐式服务。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推进个人、企业及项目"一件事一次办"158个,上线赣服通和政务服务网74件,其中,个人类29件、企业类45件。
4.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改革。先后推行联合验收、深化区域评估、创新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改革,扎实推进工程建设专区一站式审批,市本级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65项事项,已进驻事项49项,全程网办事项13项,因场地等原因不进驻事项3项;在全省率先推出水电气通信广电"一站式"报装和水电气通信广电外线接入并联审批,率先开设"水电气共享联办窗口",首创联合辅导改革,率先扩大新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实施范围,审批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审批环节压缩为10个;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证照,已启用全流程电子证照29项。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改革。按照"一事思维、一链办理、一码通行"原则,全方位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系统集成。控制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时限,在经开区试点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基础上,在中心城区退出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建设用地的房屋建筑工程"拿地即开工"改革,将企业开办与立项批复并联审批,创新"拿地即开工"专窗,提供全天候定制化服务。
(二)多措并举便民利企,奋勇争先打造一流政务环境
1.持续推进"一门办"。为深入推进政务服务"进一门",对市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政务中心的进驻情况进行专项摸底调研和督促整改工作,市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共计1721项,涉及市直相关单位53家。其中,依申请类行政权力事项1253项,公共服务事项468项。除涉及安全保密等特殊因素未进驻以外,市本级政务中心实际进驻事项为1670项,进驻率为%。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完成"进一门"改革,多次对各县区政务服务事项"进一门"改革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全市共198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进驻率%。
2.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帮代办。以"党建"为引领,扎实开展政务服务"党建+帮办代办",印发《扎实开展政务服务"党建+帮办代办"努力打响九江红色"小赣事"品牌工作方案》,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努力打响九江红色"小赣事"品牌。同时,与中国邮政合作,签署《九江红色政务+邮政代办合作协议》,制定出台《九江红色政务+邮政代办合作方案》,梳理红色"小赣事"代办事项清单103项,建立九江市红色"小赣事"帮办代办队伍,16个县市区共计红色"小赣事"帮代办员2877名,其中市政务服务中心55名。全面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党建+政务服务+邮政服务"的联动帮办代办服务体系。
3.大力推广"网上办"。全面推进网上申报,依托电子证照系统加快推进电子证照的应用,切实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申报材料,将服务送到群众"网上、掌上、指尖上"。目前,电子证照系统全市已进驻337个部门,开通本地证照242种,上线率100%;承接省级证照257种,累计制证签发电子证照246万余张。系统中市县两级涉及电子证照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5904项,配置用证事项4889个,其中市本级配置用证事项822个、县市区配置用证事项4089个。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45类证照和批文注册和电子印章采集工作,与九江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完成了21种电子证照联调与开通上线。支撑了免证办大厅免证办理事项应用,实现了电子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无房证明"、电子身份证、不动产权证、教师资格证、退休证等20种高频常用个人和企业证照免提交,"赣服通"九江分厅开通了"无证办理"专区,上线"免证办"事项324项。
4.积极推动"异地通办""跨江通办"。为着力破解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往返跑"等问题,积极推动"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模式,与"粤鄂皖湘桂黔"等6省17市共同构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机制,推进"标准规范、相互授权、异地收件、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业务标准。根据上级改革要求,持续加强与长江中下游三省六市的政务服务主管部门沟通衔接,草拟了《长江中下游三省六市政务服务"跨江协作"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按照"统一标准、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模式,强化长江中下游三省六市政务服务跨层级、跨区域、跨业务共享应用。今年,省政务服务办将九江纳入首批试点地市,并提供"政务驿站"系统平台支撑九江开展特色"跨江通办"政务服务。依托省级政务驿站,构建九江黄冈"跨省通办"新模式,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已录入九江跨省通办事项140项,推动"跨江通办"事项"掌上办"、"指尖办"。目前,全市已实现"跨省通办"事项160项、"省内通办"事项438项、"全市通办"事项825项,解决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往返跑"等堵点、难点问题。
(三)技术赋能做优平台,全方位构建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1.着力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构建集"查办送"一体、市县一体的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基础上,高标准推进"惠企通"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融合化惠企通平台。出台《九江市惠企政策资金兑现"直通车"工作方案》,按照"上下联动、市县一体、分步梳理"原则,加强惠企通平台应用,统一编制事项梳理要素标准和办事指南模板,全面规范事项名称、事项类型、办理流程等核心要素,线上依托惠企通平台、线下打造惠企兑现专窗,建立了统一受理、分类流转、审核确认、兑现支付、结果反馈的惠企资金兑现服务流程,推动"惠企通"平台事项全流程管控、高质量上线,同时强化同财政部门的联合协同,实行惠企政策事项与江西预算一体化管理系统精准匹配,实现惠企资金高效审核、高效拨付。截至2022年11月30日,"惠企通"九江分厅上线事项1690项(全省第2);累计申报量5570件(全省第4);累计办结量5283件(全省第4);累计兑现金额万元(全省第5);累计兑现企业数3859户(全省第4),累计企业注册数54138家(全省第7)。
2.大力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平台功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次积极主动与省公管办、省信息中心、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软件公司、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采购办、市数字发展中心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全省率先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音视频监控自动刻录存档系统、在线预约自动抽取评标专家系统、管理评价系统,率先促成数字证书在线办理,全面实行使用数字证书(CA锁)评标,提前实现政府采购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完成政府采购监管及移动交易项目方案,全面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平台服务功能,逐步拓宽远程异地评标范围,实现跨省专家资源共享,与安徽安庆、阜阳两地通过"易彩虹"远程异地评标系统进行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目前市本级全流程电子化率、不见面开标率及投标保证金退付率皆为100%。2022年截止到10月份,市本级进场交易941宗,交易金额亿元。不见面开标489宗,交易额亿元。"远程异地评标"192宗,交易额亿元。外地企业中标占比%。本地企业中标占比%;为企业开具投标保函亿元;免除政府采购保证金亿。参加不见面投标企业万家,节约企业费用4300多万元。
3.深化拓展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功能。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基础上,依托"赣服通"、营商环境投诉专窗等线上线下多个渠道,创新打造了九江市市场主体问题建议办理工作平台,12345系统与"赣政通"系统对接,各级领导可随时查阅市场主体问题及办理情况,自今年1月14日九江市场主体建议平台上线以来市场主体问题建议办理总数3700余件,按时办结率%,回访满意率%。完成了九江市12345热线与省12345热线全量数据对接工作,省市两级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与110报警服务台互联互通,从源头上分流了110非警务警情事项。2022年,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有效工单37万件(热线接听电话逐月攀升,由最初每月不到1万上升到现在每个月超5万),接收率为%,办结率%,满意率均达%,承办单位整体配合度较高,各项工作运行平稳有序,充分展示了一个办实事、敢担当、负责任的政府形象,"12345有事找政府"更加深入人心。
4.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一是以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落实公共数据开放机制,按要求梳理标致政务数据资源需求清单,分批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从网上能办向网上好办、群众愿办转变。二是扎实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智慧政务一体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技术赋能持续巩固我市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和基础,目前项目进入财评阶段。三是持续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优化提升,网上可办率、即办件占比、承诺时限压缩占比、零跑动占比等指标从7月初的全省后三,经过调度、推进、落实、提高,现所有指标均进入全省前三,如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即办件占比达%、"零跑动"占比达%、承诺时限压缩占比达%。四是推动自建业务系统与"一窗式"平台对接,目前市本级现有自建业务系统22个,除不涉及企业群众办事的部门内部管理系统外,59个自建系统实现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全市各地各部门认领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国标)万项,为企业群众提供"网上可办"事项万项,网上可办率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务服务基础不扎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水平低,在政务服务事项名称、依据、类型、编码的"四同"上有待加强,基层服务机构和场所名称不规范统一,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支持和兜底服务职责不明确,市、县、乡还未形成统一的最小颗粒化事项清单,乡村两级的政务服务体系覆盖范围不全、乡村两级职能定位认识不到位。个别县区场地建设还未完成,少数县区政务服务事项还未实现"进一门"或者进驻率低。
(二)改革创新亮点不多。对标意识还不强,比学赶超的改革氛围不够浓,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不多。
(三)"网上办"数字化水平不高,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电子证照应用推广不高。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不足,仍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等现象。所谓的共享停留在"数据通而不动",数据应用受到限制,涉及民生领域的水、电、气等公共数据归集协调困难,数据共享及应用场景不多,多数不能进行数据实时交换。归集的数据量不大,数据质量不高,难以实时、高效地为地区和部门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数据服务支撑,数据价值和效益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三、2023年工作打算
(一)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点,助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全面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不断完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确保各县(市、区)行政审批局运行正常,推动"一枚印章管审批"在全市铺开,打造一流行政审批服务环境。二是做好全市行政备案清单编制工作,进一步推动行政权责清单管理常态化、规范化。三是不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改革,深化审批标准化,定制更加符合需求的"主题式"项目类型、审批流程;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推出远程视频会商、会审、踏勘、"项目参谋"等特色功能,加大智能化场景应用。四是持续深化"一事通办",推动更多事项上线赣服通,制定政务服务"一事通办"事项清单,全面推广个人企业全生命周期改革成果,积极打造全省、全国亮点。五是全面推进"受办分离"改革,将更多事项纳入综合窗口,提升综合窗口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以事项为中心"和"市县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向纵深发展。六是加强审批监管协同,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做到"审批事项前台化、服务管理后台化、审管分离联动化"。
(二)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一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编制、发布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同源、动态更新、联动管理。推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等与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的同类名称、类型等要素一致。推进县、乡政务服务进一门。二是推进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升级改造,推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群众关心、基层需求迫切且有承接能力的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办理。将部门高频政务服务整合纳入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并向基层和公共场所延伸,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办""就近办"服务。三是积极开展相邻城市点对点"异地通办",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强化"异地通办"专窗功能,为异地办事提供更多快捷便利服务。四是以党建为引领,加快推进"党建+帮办代办",全面打响九江红色"小赣事"品牌。五是2023年底前,结合实际情况,在2022年的基础上再推动各地各部门再梳理发布不少于10%的关联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的事项清单,并实现应用场景清单。
(三)以数字赋能为支撑点,推进线上线下双向融合。一是优化全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资源,畅通诉求渠道,高效受理诉求,提高便民利企服务水平,强化热线整合,打造专家坐席亮点,优化诉求办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实现市民服务热线电话"接得更快、分得更准、答得更好、办得更实"。二是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推动依托一体化平台整合对接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系统,进一步推动社会面的市县两级自建业务系统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办事业务系统对接。三是构建"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惠企政策简便快速兑现服务体系,动态调整惠企政策库,积极推动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即审即享和承诺兑现"。四是持续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提升项目建设,推进跨省异地评标,极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服务平台--"长江链"。五是不断完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平台,深化"一网选中介",引进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中介服务市场,推动中介服务减时降费、提质增效。
(四)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一是持续开展"改作风、树新风、抓落实"专项治理行动,全面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二是加强干部培训教育,继续开展"每周一课"制度,让干部长见识、长本领,做新时代的政务服务工作好能手、行政审批工作多面手。三是坚决落实家风家教等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重视家庭建设,珠珠家教家风。四是加强日常监管,健全制度机制,严明工作纪律,强化工作考核,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政务服务工作队伍。
政务服务永远在路上,我局将坚决扛起"做示范、勇争先"的光荣使命,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九江政务服务环境"全省示范、全国争先",为打响"江西办事不用求人、江西办事依法依规、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暖心爽心"营商环境品牌贡献九江力量。
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工信、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局紧紧围绕省、市、县的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保持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积极主动作为,较好地完成市、县下达的各项指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局2022年工作总结如下,并提出2023年工作思路。
一、2022年科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科技和工业经济稳健运行
今年共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家,增幅28%。积极发动县域内科技型企业入库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3家。湖南甜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湖南省专家工作站,东安湘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了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东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组织申报了湖南省众创空间平台。为20家企业兑现高新企业技术奖补资金520万元,全县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8个,交易额亿元以上。我县科技专家服务团人数达86人,在省级特派员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运虎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联村、联企业,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助力企业增产、农民增增收。针对东安特色产业,开展了山羊、油茶、沃柑种植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
2022年度,我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平稳。1-9月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入统4家;规模工业增加值1-8月同比增长%,全市排名第一;用电量1-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14557千瓦时,同比增加%;工业用电量累计7222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工业实缴税金1-9月累计完成31206万元,同比增长%;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技改1-9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全市排名第七;工业技改投资1-9月同比增长%,全市排名第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分别完成普通上云200家、深度上云60家,上平台40家,超额完成任务;"千百十"工程推动了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在"千百十"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一手抓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手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整体上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格局。
(二)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算力支撑:通过联合行动,协调解决了一系列的纠纷。截止到目前已完成305个5G基站的建设开通工作,其中电信完成56个站点的建设任务,联通完成127个站点的建设任务,移动完成122个站点的建设任务。
2.动力支撑: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采用上年度数据。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报数完成亿元,完成比例%。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成技术合同登记68个,交易额亿元以上,超额完成年初任务3亿元。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考核2021年数据,东安为、增速%,增速排第一。在当地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数,东安共有外国人才2人,今年新增1人,完成比例100%,排全市第二。
3.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连续2个季度考核排名全市第一;与市工信局对接汇报4次,请市工信局产业投资科科长唐绍金同志带领县科工局长王湘钧到省工信厅产业投资处汇报。准备在省工信厅内刊发表东安县"百十亿"工程经典做法。市工信局有意向推荐东安县为典型。
(三)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指标完成情况。
1.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理。东安县委县政府把清欠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清欠既定目标,周密谋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全县无新增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拖欠账款持续为零,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万千百"工程。连续2个季度考核排名全市第一;与市工信局对接汇报4次,请市工信局产业投资科科长唐绍金同志带领县科工局长王湘钧到省工信厅产业投资处汇报。准备在省工信厅内刊发表东安县"百十亿"工程经典做法。
(四)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氮肥厂棚户区改造工程。主体工程和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均已完成,目前在组织补办各项手续和完善验收资料,待全面验收合格后可组织实施分房和拆迁原址。
2.永州市火工园区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永州市东安县与冷水滩区交汇处,总投资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约702亩,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48个月。项目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占地亩,投资约9500万元,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目前一期主体已基本完工,同时做好了二期项目建设的立项报批和前期准备工作。
(五)上级各项任务坚决完成。
一是疫情防控工作紧抓不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的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开展。成立了科工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在做好本系统干部职工及家庭的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效保障了全县的物资保障工作。二是认真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经进一步核实,我局乡村振兴挂驻点紫溪市镇乐园村完成了21,22,23组三个组的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并在施工中。积极协调,协助县交通局完成了过村紫黄公路4公里的修补工程,为民办了件大实事。积极筹备资金6万元完成了通11一16六个组,乐园水库边的危桥加宽加固工程。争取乡村振兴局资金万元,完成19,21,22,23四个组二千米水沟改造工程。三是推进禁毒工作全面开展。我局成立了"东安县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东安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2022年禁毒工作实施方案》,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举行禁毒宣传进企业活动,动员全民关注禁毒工作、积极参与禁毒斗争。另外在科工系统组织科工局全体党员干部及国家工作人员签订禁毒承诺书,与工厂、企业签订禁毒责任书,在开展禁毒工作的同时,建立完善台账制度,并定期交由局禁毒办汇总。四是严抓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局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做到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首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为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局实行"一岗双责"和三包责任制,做到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先后成立了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三防工作领导小组,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统筹、指导局各股室开展反恐、三防、消防安全工作,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其次,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消除重点领域安全隐患。今年来,根据上级的部署要求,我局对生化技术监控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工业盐等领域进行了摸底排查行动,无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开展对局下属企业、局出租场所、局干部职工(住宅)进行消防安全检查,针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隐患立行立改,已完成登记、造册。五是县委巡察提出涉及的问题,认真落实整改;通过整改落实,改进工作作风,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做到了谋实事、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2022年,我局各项工作虽然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
1.科技支撑不足。科技支撑作用不强,科技创新环境欠优。企业研发投入少,研发机构少,研发人员少。全社会研发投入统计单一,大部分集中于入统规模企业,县内无高校、科研院所入统,医疗系统研发也无入统口径。奖补落实兑现效率不高,对高企奖补资金兑现周期过长,其中2021年5家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仍未兑现,企业申报积极性不高。
2.科技经费投入不足。2021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比全市的%低个百分点,比全省的%低个百分点。受新冠感染疫情等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县级财政举步维艰,2022年全县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但保持与全市平均水平齐平仍有一定差距。
3.高企发展滞后。我县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还不强,缺少科技含量高,对地区发展有显著牵动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更缺。目前筛选上报的企业,其自身条件离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的专利都是通过转让获得,而不是自主研发获得,企业成长性指标也不高。遴选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企业少,高企申报难度逐年递增。
4.受疫情和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的影响,建材、传统冶炼行业及轻纺制鞋行业冲击明显,呈下滑趋势。红狮水泥受房产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产能不能完全释放;华维节水业务暂未大范围拓宽,营收及税收未达预期;传统冶炼焊剂行业受原材料价格影响等原因,处在盈利与亏本的边缘,产能均未全部释放。
5.红狮水泥受环保压力影响,产能不能完全释放;华维节水业务暂未大范围拓宽,营收及税收未达预期;传统冶炼焊剂行业受原材料价格影响及限电等原因,处在盈利与亏本的边缘,产能均未全部释放。本年度新引进的企业(如美弘、鸿富邦、太田服饰)等企业均未成规模,达不到规模以上企业的入统要求,短期内难以"补位"。
三、2023工作思路、目标及措施
2023年预计,新增规模工业企业入统10家,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10%以上,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加10%以上。2023年争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亿元以上,全县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以上。建立创新服务平台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0家以上。全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23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0个,完成交易6亿元以上。
一是要再挖潜力,扩大"四上"企业增量。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预期目标和市政府为落实全年经济增长工作任务关于指标重新调整的新要求,掌控进度,加强督查,再挖潜力,鼓励、引导更多的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破解资金难题,尽快出台"四上"企业奖励办法,推动更多"四下"企业进入"四上"笼子。
二是要引导扶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强引导伟丰服饰、毅荃服饰等传统产业升级,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强化服务意识,引导、鼓励、扶持我县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省转型升级转型资金助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以我县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库为依托,重点培育扶持特征明显企业,争取年底前再认定一批示范企业,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力,以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升级、技术升级、设备升级,促进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酿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要精准施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总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高四新"这一全新发展定位,以"大招商,招大商、选好商"的理念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首先,要"去库存",先行消化已经引进的项目,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其次,继续坚持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及实施精准招商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招商,吸引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项目和高科技含量大型项目落户我县。
四是要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中的代理人顾问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继续加大力度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经常性互动,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继续开展产学研合作,弥补企业人才技术不足。协助相关部门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落户我县;听取企业需求,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在科技项目申报、政策宣讲、高企认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建议及辅导。
2022年自然资源工作全年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的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立足"三高四新"发展战略,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尽职尽责保护自然资源,尽心尽力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22年自然资源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1.履行政治领导责任,意识形态持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研讨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社会主义简史",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12次,完成党支部书记、委员补选工作,办理行政应诉案4起,复议案1起,回复信访件129件,累计发表各类新闻报道40余篇,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加强。
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积极创建清廉机关。强化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清廉机关创建,积极营造"清廉机关"创建浓厚氛围,集中开展违规借贷谋利问题专项治理及"严惩庸懒散、推动闯创干"自查自纠行动。制作"清廉单元"宣传专栏4个、"清廉文化"标牌10块、廉政警示2处,签订《清廉家庭承诺书》294份,印发《工作通报》4期,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诫勉等组织处理干部职工13人,行政警告、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处分干部职工4人。
3.持续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事创业激情。坚持"筑巢引凤"引人才、"关口前移"育人才、"有序流动"聚人才、"搭建舞台"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选派1人到省厅、4人到市局相关业务处室跟班学习,引进1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土建测绘类专技人员,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培训1243人次。职级晋升49人,内部交流干部23人,提拔11人,免职5人,把一批忠诚干净、表现优秀、敢于担当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实现思想作风"破冰提能",干事创业激情明显提升。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积极组织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敲门行动,上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开展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2次抽调8人到鹤城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25人参加卢峰镇5个社区疫情防控核酸采样工作,全局未出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例。
5.精准把握资源政策,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山背花瑶梯田景区观光索道一期等26宗建设用地项目获省、市政府批准,获批面积亩。12月份预计上报省、市政府批准项目19宗,用地面积约亩;供应土地192宗、面积亩,其中划拨供应土地37宗、面积亩;出让155宗,面积亩,收缴土地价款亿元。交易耕地占补平衡节余指标450亩,收益6000万元;交易增减挂钩指标195亩,创收2070万元,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有力。
6.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投入800万元用于全县耕地保护工作,制定《溆浦县"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做到一田一牌、一牌一人和网格化巡查监管。设立乡镇级田长50个、村级田长412个、网格田长1660个,制作田长制公示牌437块,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田长及网格田长责任体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万亩,连续17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不减少。
7.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构建城乡规划新格局。持续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三线划定和耕地保护"一张图"工作,召开县规委会7次、技术评审会10次,完成13个专题专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次,正在编制专题专项11个,启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227个村庄规划编制,超额完成省市任务57个。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公顷,远高于市局下达的增量指标。
8.狠抓行业安全生产,筑牢生命安全屏障。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动摇,完成"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扎实开展汛前排除、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摸排临坡切坡建房2789户、地灾隐患点302处,验收地质灾害应急工程28处,处置灾险情35次,紧急避险转移群众30317人次,连续多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抽调55人参与全县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及百日攻坚行动,配合相关部门排查自建房213602栋,鉴定经营性自建房6842栋,整改房屋1475栋,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9.纵深推进生态修复,奋力守护绿水青山。砂石土矿规划已获省厅批复,正在编制第四轮矿规,新设砂石土矿6个、保留1个、关闭注销34个,封堵废弃矿洞617个,封闭非法开采点14个封闭,扣留挖机14台,遣散作业人员140人。抓实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提质改造工作,完成11家绿色矿山建设,超额完成4家。办结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件17件,"夏季攻势"砂石土矿专项整治顺利销号,深子湖硅砂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程全部完成。
10.坚持高压打击态势,维护自然管理秩序。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执法工作的通知》,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3件,处理12336平台举报违法线索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线索17户,拆除违建项目8处,移送纪委4件、财政7件、公安1件、相关部门处理15件,收缴罚没款200余万元,2022年违法用地实现"零"增长。
11.用心办好民生实事,营商环境更加优化。37个"多测合一"项目全部线上办理,税务、住保中心等部门入驻不动产登记专区,赋权长沙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开展抵押登记业务,设置了多测合一、维修基金、税费收缴等办事窗口,在今典小苑、大盛郡府2个楼盘开展"交房即交证",真正实现专区内一站式办结、"一网通办"和新建商品房开发项目"交房即交证"。办理不动产权证书14933本、证明5337份。协助征收契税万元、维修基金万元,协助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亿元。
12.编制住宅标准图集,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对北斗溪镇坪溪村等4个村派驻工作队12人,派出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责任人88人,结对帮扶32户、结对联系338户,拨付北斗溪坪溪村、茅坡村和龙潭镇芙蓉村、栗山村等村乡村振兴工作经费共计12万元,想办法、出措施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编制印发《溆浦县新时代农村住宅设计标准图集》至各乡镇,推进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主要成效及亮点
1.高位推动耕地整治,耕地恢复居全市第一。全力推进耕地恢复整改工作,县委书记郑湘、县长杨廉喜亲自交办、亲自督办。县纪委监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紧盯目标,全程监管,工作专班挂图作战,实行"每天一提示、每天一调度、每天一通报"。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实补足任务万亩,净减少耕地核查入库亩,整治耕地恢复任务亩,位居全市第一。
2.率先安装铁塔天眼,铁塔哨兵作用凸显。在全省率先安装79个铁塔监测摄像头,对县域的耕地、林地、水域、矿区全覆盖监测,实现"人防"向"技防"的转变。目前共预警31起,其中"非农化"22起、"非粮化"1起、疑似违法建设3起、森林火情5起。"看得清、快识别、能预警、全处理"的"铁塔哨兵"作用初现。尤其在火情监测中,做到了起火即发现,为及时灭火赢得了时间,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认可。
3.精准实施边沟工程,防灾经验获全省推广。精准实施"小边沟"工程在今年6月多轮洪灾中发挥了积极防御作用,连续多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副县长张勤焕在今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作典型经验发言,并获全省推广。
(二)以更高起点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指挥部、森防指等议事机构议事协调机制,重点深化安委会、专委会"1+12+16"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切实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全力压实党政责任、全面落实部门责任、狠抓企业主体责任,常态化执法评估,守好"一排底线",将执法评估与"一排底线"安全生产专线工作同落实、同考核。强化镇街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作用,持续整合优化安全监管、风险排摸、隐患排查、应急救援职责一体化的基层工作模式,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将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目标落到实处,不断推进全县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以更强力度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突能力。强化"一盘棋"应急指挥机制建设,持续优化应急救援协同机制,落实应急值班值守机制;加快推进应急能力提升行动,完成基层消防救援站建设,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减灾示范县争创工作,全力做好第一次自然灾害普查迎查国家验收,促进成果转化为减灾防灾能力;全面完成应急物资仓库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县应急救援指挥视频系统建设,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加强应急预案修编,强化应急预案综合性实战演练,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到一线进行抢险处置。
(四)以更高要求进一步提高抢险救援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做好防汛抢险、森林防火等各种工作,进一步压实责任,抓好防汛、森林防火隐患排查整改,不间断开展巡查排查,继续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联合值班,配备相应的抢救救援装备及卫星电话,加强常用物料物资储备和基层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储备充足必需、急需的物资,切实提升基层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4.推进"月清三地两矿",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按照"一地一策",对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进行"地毯式"清理核查,全年处置闲置土地9宗、违法用地103宗、净地攻坚闲置土地项目4个、批而未供项目22个,批而未供处置率达℅,闲置土地处置率达82℅,低效用地处置38℅,提高了土地高效利用,盘活了土地资源资产,实现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5.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多项工作获省激励。第三次国土调查获评省厅先进单位,自然资源行政执法查处案卷获评省厅优秀案卷,《溆浦县自然资源工作》获评省厅优秀文稿,我县被纳入全省自然资源铁塔视频监测"先行县",农房一体化发证工作获省政府奖励资金60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1.项目落地推进难。房地产市场购买力较低,土地征拆矛盾增多,供地压力巨增,部分项目规划不符合条件,严重影响用地报批工作。土地财源难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矿产需求矛盾大。我县矿山大多已过期,还未办理延续登记,环保问题突出,而建筑砂石、炭质板岩、矿硅砂矿和花岗岩矿等矿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3.环保整治任务重。我县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对地质环境破坏较大,环保问题突出,整治任务重,压力巨大。
4.行政执法执行难。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而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不足,未形成执法合力,难以禁止非法占地和偷采矿现象。
四、形势分析
1.耕地占补平衡困难。2022年度上级下达我县需恢复耕地面积为公顷,拟分10年完成。而我县地形属山地、丘陵,用于耕地开发的地块、面积不多,开垦出来的耕地质量不高,满足不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将限制县域经济的发展。
2.产业项目用地减少。截至12月我县获批项目用地总面积公顷,同比增长51%。其中耕地公顷,占比38%,同比增长60%;公益类项目公顷,占比61%,同比增长423%;住宅类项目公顷,占比36%,同比增长34%;产业类项目公顷,占比3%,与去年同比减少80%。
3.超额完成土地储备计划。2022年我县土地储备计划30宗,面积72公顷。截至年底,完成土地储备33宗,面积公顷,超过年度储备计划%。
五、2023年工作打算
1.全面从严治党,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在空间规划、土地审批、矿产资源管理等重点岗位的风险防控工作,建立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聚焦工作主线,服务县域经济中心大局。优化自然资源供给时序和结构,积极向省市争取用地指标,推动重大项目"应落尽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3.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全力推行"田长制",实现"占优补优、占一补一、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加大耕地恢复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4.科学谋划布局,打赢空间规划攻坚战。强化规划管理,严格"三区三线管控",加大规划岗人员的学习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动国土空间规划。
5.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格局,全面推动矿业转型发展、资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和绿色矿山建设,压实矿山企业生态修复主体责任。
6.加强地灾防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乡镇主体责任,严格控制农民高坡切坡建房,扎实稳妥实施邵怀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水项目,筑牢地质灾害防治生命防线。
7.严格执法监察,切实维护自然资源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监察机制,加快自然资源行政执法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将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新增违法"零容忍"。
8.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在优化审批流程上精准发力,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和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延伸服务,化解涉土涉矿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打造审批流程少、办事效率快、服务水平优的一流营商环境。
XX市XX县生态环境分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一、环境质量状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12月24日,全县大气主要考核指标平均浓度为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6天,优良天数比例为%。(预计全年能够完成市级下达年均浓度目标微克/立方米及以下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6%及以上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值。)PM10平均浓度为7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
(二)水环境双百达标。全县3个国考水质断面(涡河三桥水质断面、上桥闸上水质断面、四方湖闸上水质断面)和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城西水厂、新城自来水厂)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三)土壤环境整体安全。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污染土地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总体安全。
(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力有序。全面完成2021年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组转办94个问题整改。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我县2个问题(开发区水环境问题和跃进沟水环境问题)正在序时推进;市纪委交办13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6个,剩下7个问题正在加快推进整改。
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协同增效,持续开展源头替代管控和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深入挖掘大气环境容量,2022年减排烟(粉)尘吨、二氧化硫吨、氮氧化物吨、挥发性有机物吨,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的环境要素保障。充分发挥三级网格化精准管控作用,今年共巡查交办并整改完成大气环境污染问题180项,完成率100%。落实秸秆禁烧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完成了全年卫星监控零火点目标。
(二)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状况排查,实施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北淝河下段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北淝河下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Ⅳ类以内,4次达到Ⅲ类标准,初步统计,可获得市财政300万元的生态补偿金。全力推进在用县级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全覆盖工作。
(三)稳步实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一住两公"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启动虹桥化工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编制完成《农村畜禽养殖规划》。扎实开展农村四项工作,目前已完成市级下达的1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6个乡镇驻地生活污水提质增效以及17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9家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21家企业完成自动在线监控安装联网。加强现场执法监管,持续推进"1+1+N"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和市纪委交办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常态化排查和"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行动,累计出动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企业次数900余家次,累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0件。强化"党建+信访"闭环管理,共计受理并回复各类环保信访件429件,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
(五)全面提升为企服务水平。实施"环境影响区域评估+环境标准"应用,对壹石通等重大项目建立常态化环评调度机制,审批时间压缩法定时限的30%。截至目前,共计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65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备案162件。深化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1773个固定污染源已纳入监管范围。强化入企指导帮扶,开展"个十百"行动结对帮扶,组织指导全县42家企业参与环境信用评价,帮助2家环境信用受损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六)积极谋划生态环境治理项目。XX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期项目,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已经通过省厅专家评审。同时,积极谋划争取生态环境部土壤污染资金库项目。编制完成《XX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XX县城区规划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以及《北淝河流域国控断面"十四五"水质达标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2022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稳中向好、持续向优的基础还不稳固,对照上级相关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式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仍较为缓慢,一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突出环境问题仍会反弹。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较大。大气方面,部分施工建筑工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六个百分百"落实不到位,存在物料露天堆放、场地积尘、运输车辆带泥上路和沿路抛洒等问题,乳泉大道柴油货车禁限行管控不力,抓拍系统未能使用。水环境方面,国控四方湖闸上断面水质不稳定易反弹,芡河湖省控断面水质恶化趋势严重。土壤污染治理方面,虹桥化工污染地块修复治理进度和"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开展进度缓慢。
二是环保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新老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雨季汛期污水直排入河道,对河道水体水质污染严重。全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较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不理想,管网覆盖不完善,收水率较小。
三是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进较慢。市纪委交办13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中,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问题和XX经开区龙亢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问题逾期仍未完成整改,混凝土搅拌站清理整治不彻底,稻米加工企业季节性环境污染突出。
四、2023年工作打算
我们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围绕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总体要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依托大气网格化监管体系,推行精准施策,坚决落实"五控"措施,强化对涉及工业企业、新城区的施工工地和高皇产业园及进出车辆监管力度,加强对新城区的主要道路保洁,增加雾炮作业频次,尽快启用乳泉大道柴油货车尾气抓拍系统等,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要以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为重点,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大气质量改善。按照稻米加工企业整治专题会议要求,开展全面排查整治,规范落实好污染防治设施,确保所有稻米加工企业各项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对涡河、芡河、北淝河、茨淮新河上下游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县乡村各级河长要将涡河、芡河、北淝河、茨淮新河污染防治作为日常巡查的重要内容,发现问题及时交办,各乡镇村要落实好属地责任,加强排查整改,强化截污控污措施,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巡查,部门和乡镇要根据各自职责,全面清理整治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问题,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大对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镇驻地生活污水提质增效行动。继续推进乡镇黑臭水体整治,在巩固提升今年1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申报明年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在这里要强调,加快推进跃进沟环境问题整治进度,确保按时完成,恢复水环境功能。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继续开展建设用地风险管理,怀投集团和经开区要持续推进虹桥化工和意明化工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和管控工作。加快"一住两公"地块污染状况调查,国土部门要及时梳理"一住两公"地块清单,积极与环保部门沟通,加快调查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排查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按照畜禽养殖问题排查整治专题会议要求,积极推进全县畜禽养殖规划工作落实,规范养殖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规范养殖排污行为。
四是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改。
1、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
11月30日上午,郑栅洁书记在全省推进2022年第三季度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我们按照"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原则,主动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细化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切实压实排查和整改责任,开展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按月逐项建立问题、任务、标准、责任"四项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于每月25日前,将排查出的问题报县环委办。县环委办对排查形成的问题清单,录入全省的"1+1+N"突出生态环境整改调度系统。同时,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情况开展调度督办,对零报告的乡镇组织抽查核实。
2、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回头看"工作。这项工作市县环委办都已经下文进行了安排部署,主要是对2017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2018年"回头看"反馈问题、2021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以及在此期间的群众信访件反映问题、2017年和2019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在此期间的群众信访件反映问题、历次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大起底、回头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等已整改完成的问题,开展全覆盖"回头看"工作,文件对具体时间、任务要求、工作方式等都进行了明确。请各单位和乡镇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落实,认真开展回头看,现场核查要全面、细致,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确保问题整改全面彻底、不反弹。
3、市纪委《XX县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督办单》交办13个问题,按照整改时限要求,2022年年底前需要整改完成11个,目前仅整改完成6个,逾期未完成整改2个(分别为:重点工程中心1个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问题和XX经开区1个XX经开区龙亢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问题)。另外3个问题(交警大队柴油货车禁限行管控不力问题、XX经开区周边水体依然存在污染问题和生态环境分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站至今未建成问题)也未整改完成。请以上单位加大整改力度、提速增效,确保问题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整改,并备齐材料及时报送县环委办。
4、加快完成非法混凝土搅拌站清理整治任务。这项工作市里已经下发两次督办通知,仍未完成销号。请住建部门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督办整改要求,加大整治整改工作力度,尽快完成整改销号。
国家统计局太和调查队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2022年,国家统计局太和调查队在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统计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经过努力,太和队荣获"2021年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第十四届太和县文明单位"称号和2021年度全县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现将今年以来太和调查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创新做法
(一)深化学习十九大及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建工作。
2022年,太和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党的建设。二十大以来,太和队突出统计特色,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推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到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干部,深入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学习、读书班、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深入思考学,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
不断坚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于统计现代化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强化正风肃纪,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认真完成各项制度性调查任务。
今年以来,太和队严格按照国家调查方法制度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部署,周密安排,圆满完成了各项制度性调查工作,并保证了调查数据质量。
1、圆满完成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
今年以来,太和调查队牢牢抓住"新一轮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这根主线不放松,精心谋划,认真部署,撸起袖子加油干,扎实推进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各环节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把大样本轮换作为全队今年重点调查工作任务进行部署和落实,熟悉吃透工作方案,争取县政府发文支持,4月26日,下发《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的通知》(太政办传〔2022〕28号),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县直有关单位全力配合做好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二是宣传跟进。针对新一轮住户调查大样本轮换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范围广、影响大、跨度长等实际情况,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协作意识,注重宣传引导,多形式通过不同场合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住户调查的目的意义,提高社会公众知晓度和调查对象配合度,争取调查对象的理解和支持,为新一轮住户调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创新发展。在明确队长为大样本轮换工作总指挥的基础上,加大住户调查人员调配,扎实做好大样本轮换工作;同时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保障大样本轮换工作,全队上下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以业务培训、实地走访、现场核查为抓手做好大样本轮换系列工作,确保新周期住户调查工作执行率和准确度;四是俯下身子。积极加强与县统计局、乡镇统计站的交流合作,就前期准备、抽样框确定、摸底和开户等方面工作进行详细的沟通和探讨,特别针对如何保证抽选户的代表性和数据衔接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深入各镇街、村居委,将人口数据、贫困数据、发展指标数据等进行核对,保证基础数据说得清、说得明、说得透和经得起检验,为后期记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五是甩开膀子。及时召开各乡镇统计业务人员培训会,传达国家局、省总队相关文件精神及工作部署,保障县、乡、村三级同步熟悉国家调查方案,及时制定新周期住户调查工作的进度安排表和各阶段任务清单,不断加强对各乡镇特别是抽中乡镇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指导和薄弱环节的跟踪督导,有序推进工作开展,切实将大样本轮换及住户记账工作自上而下、一以贯之。
(六)以广协同重实效为引领,增强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在防灾减灾救灾中有新举措
对标全灾种、大应急,毫不放松的做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是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实施应急预案编制年、应急演练提升年"双年"行动,积极修订《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县应急管理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修订生产安全事故类、自然灾害类8个应急预案,举办XX县2022年危化品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贸行业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危化泄露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为XX县应急救援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是预警体系更加高效。以县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商系统为中心,接入了县内1700多路企业视频监控、"雪亮工程"监控等,实现对县内重点区域、重点道路、重点水域、重点林区的实时监控,发布大风、雷电、高温预警等130期,积极推进应急直通车建设,完成254个村居(社区)、136家企业安装工作,实现对全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全覆盖,切实打通应急管理直通基层的"最后一米"。三是应急基础更加坚实。编制印发《XX县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县、镇街应急力量建设标准及任务目标,积极推进我县救援队伍和镇街应急消防救援站建设,成立了XX县应急能力提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XX县应急能力提升推进专班,专门推进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落实。按照"一镇一站"规划,已完成4个镇街建设,12个镇街建设进行中,积极推进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四是应急保障更加有力。加快应急物资仓库建设,编制印发《XX县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XX县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调整充实各类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搭建起政府储备为基础,企业储备为辅助、社会化储备为补充的全县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物资仓库已完成主体建设,部分仓库已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为应急抢险、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支撑。
(七)以做好灾害预防为推手,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效能,在增强防范应对能力中有新质效
强化对外协调、对内联动,加强会商研判、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统筹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一是全面做好防汛备汛工作。全面落实防汛责任,与16个镇街签订了防汛责任书,重新调整县防汛抗旱成员及成员单位,构建了"1+2+16"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深刻吸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梳理自查问题短板6类19项,并于汛前完成了整改。自3月10起,组织16个防汛督导检查组深入对防汛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查出隐患52条,已全部整改完成。坚持人民至上、避险为要的原则,根据防汛重点区域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编制工作分工方案及时编制转移避险方案,确保汛期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应转尽转。落实县乡村三级防汛责任人1546人,其中县级责任人35人,镇级责任人619人,村级包防责任人892人,全县共落实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568名,并在XX县政府网站公示并更新现场公示牌。二是全面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印发了《关于落实森林防灭火"两个清单"工作的通知》和《XX县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调整充实了包山头责任人,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压紧压实了防指成员单位、镇村属地、森林经营单位、护林员4级防火责任,积极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防火责任体系,聚焦重点林区、部位、人群,落实落细人防、物防、技防各项措施,做到山头巡牢、路口守住、火源管好、隐患清零、宣传到位。9月28-9月30日全市森林防灭火指挥员培训会暨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全面提升了我县的森林防灭火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全面做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统筹综合防灾减灾,建立《XX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并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规范化建设247个应急避难场所;推进我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建立《XX县自然灾害风险会商制度》和《XX县自然灾害灾情会商评估制度》,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对自然灾害形势进行分析研判;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减灾示范县,印发《XX县创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实施方案》,是全市首个出台有针对性奖补措施文件的县区,集中争创一批省级减灾示范社区;出台《XX县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XX县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全方位、多领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总量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处在基层末端的一些小微企业、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作业环节没有得到有效管控,"三违"问题屡禁不止,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隐患自查自纠工作机制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督促强化。
二是执法检查水平有待提升。当前县应急局、各镇街应急办执法检查人员数量匮乏,极大限制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基层执法队伍,执法检查的精准度还需加强,执法人员专业水平、执法装备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
三是应急管理体系还需加强。专业、专职抢险救援队伍数量少,各领域应急演练"重演轻练"的现象较为普遍。部门与部门、部门与镇街之间的联动协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升。在应急物资储备上,大型救援物资、装备、运输工具储备不足,难以满足"防大险、救大灾"工作需求。
三、2023年工作打算
(一)以更严标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本盘。以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和省安全生产"八抓20项"创新措施为主线,聚焦日常监管,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扩面提质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加快推进危化企业中度过危险源、无人机、信息化建设,强化风险管控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全要素"安全评价,在动态排查企业风险基础上,发挥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牵头作用,集中开展燃气安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各领域的专项整治,确保取得实效,强化"闭环式"整治、"全链条"执法,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切实消除一批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全力稳控安全生产形势。
(三)以提升安全本质为根本,切实加强风险防控化解,在统筹安全发展中有新作为
坚持检查与执法相结合,提高措施精准度和穿透力,系统治理突出问题短板。一是统筹协调紧盯关键领域。牵头部署"迎冬奥、庆春节、保两会"、"防风险、除隐患、保底线","大排查、严整治、保安全、迎盛会"、安全生产大检查、动火作业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每天调度,每天上报,及时对整治情况进行总结。全县共计派出检查组7249个,督导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8843家次,排查整治各类隐患37659条,责令限期整改企业779家,暂扣吊销证照48个,行政处罚万元,停产整顿3家、关闭取缔8家、警示曝光2家;开展企业职工隐患奖励的企业2840家次,奖励982人,奖励金额万元,建立晨会制度企业1497家,安全教育培训员工万人,企业自我开展安全生产诊断1917家,聘请专家1360人次,发现问题8237个,确保了冬奥会、春节、国庆节、党的二十大等重点时期,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二是立足主业强化安全监管。以最坚决的态度推进直接监管领域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整治工作,在危化品和工贸领域对企业"人机物环管"进行全面评级评价,已完成448家企业全要素评价,排查安全隐患10075项,所有隐患已整改复查完成,实行整改闭环管理。在危化品领域,先后开展安全生产大诊断、重大危险源安全专项督导检查、烟花爆竹专项检查、创新举措"八抓二十项"安全督导检查、加油站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行动,共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60余家次,排查隐患问题4984项,强化工作措施严密管控各类安全风险。积极推进7家危化品生产、使用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7家企业完成"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技术改造,90家加油站安装了监控报警系统,企业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工贸领域,先后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危险作业、外包作业、安全生产大诊断等专项行动,共计对726家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推进"一企一册、一岗一卡"、生产经营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完善等工作,在622家工贸企业中推广应用,进一步增强企业自查自纠能力,增强一线员工现场操作和应急处置水平。三是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三管三必须"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部署要求,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责任,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危化品企业核酸检测追检系统,督促相关企业及时做好员工信息录入及核酸检测追检调度工作,全县危化品企业及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共计2300余人已加入县应急局下设的企业核酸检测追检系统。加强对企业重点人员摸排,严格落实落细排查措施。常态化组织对企业进行疫情防控专项督导检查,截止目前,共检查危化品企业9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45家,发现相关问题60项,均已整改完成。四是县镇一体精准执法检查。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环节、重点工艺,采取"县局+乡镇+相关部门+第三方机构""3+1"执法模式,配合省市扎实开展"省异地+双随机、市执法评估+专项、县计划+举报投诉+夜查督查"执法检查活动,有力有效地查处违法违规企业,整改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660人次,检查企业550家次,发现隐患1730项,已完成整改隐患1730项。已立案92起,行政处罚万元。积极参加应急管理部典型案例报送工作,六起执法案例均被筛选为典型案例。
(四)以提升安全生产能力为追求,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在优化服务保障中有新成效
坚持标本兼治,全面下沉工作力量和重心,推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一是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积极做好复工复产线上安全教育、重点人员能力提升、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等培训工作,共计1400余家企业,两万余人次受益;组织开展"刷脸考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工作,完成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一线员工考试一万余人次,从业者安全素质显著提升;整治安全生产培训"走过场",督导检查企业620家,立案查处5家,自查问题和安全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二是全面强化基层治理。出台《全县2022年安全管理规范化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16个镇街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按照镇街自评、科室初评、县级复评的工作原则,加大抽查督导力度,确保全部镇街验收合格,截止目前,有7个镇街重新配置了应急办公场所,全县共有175个村居重新配置了微型消防站,镇街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队伍不断充实,基层监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三是安全宣传引导共治。成功举办了"防灾减灾日"、组织并直播了""安全生产咨询日,承办全市安全文化书画摄影展等现场宣传活动;扎实推动安全生产"五进"宣传,录制公益广告3期,在全县范围内滚动投放;在应急报发表新闻信息28篇,其中4篇被应急部转载,在省厅发表新闻信息5篇,在临沂日报、临报融媒等主流平台发表信息1700余篇;"安全XX"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工作动态、应急知识等常规栏目坚持更新,新开设了查保促、以案释法等多档专栏,针对性宣传,夯实群众基础。
(五)以保底线守安全为核心,守牢安全生产红线,在维护高质量发展中有新保障
坚决守好"一排底线"安全生产专线,防控化解重大风险,引导企业自治,为全县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牵头做好"一排底线"安全生产专线相关工作,坚持每周一研判,每周一分析。及时与市安全生产专线、县联席办对接,配合做好日常调度。5月30日,市联席办到我县进行调研,专门到安全生产专线进行实地查看,对专线各项工作表示肯定。截止目前,召开联络员会议6次,调度汇总16个镇街、17个县直部门月度风险研判报告6次,开展专题研判10次,形成研判报告10期,统计汇总安全生产专线风险隐患546条。二是抓好一氧化碳中毒防范。对联合省督导组全县16个镇街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工作进行重点督导检查,实现对全县所有村居(社区)全覆盖督导,抽查1360户居民;组织对全县13103户非集中供暖户进行了排查,发放明白纸万张,观看警示教育片社区41个,观看人员万人次,广播(村村响)万次。
2、高度重视县级粮食产量调查工作
一是经费落实到位。积极与县政府沟通联系,取得了专项资金支持,并得到了县政府领导的批准;二是执行制度到位。严格按照产量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进行"实割实测",牢记"两个坚持",确保了产量调查每个环节的调查质量;三是客观评估到位,产量数据出来之后,太和队与太和县农业、统计、气象、粮食等部门联合召开座谈会,对农产量调查数据进行认真评估,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可信。
3、高标准开展畜禽监测调查工作
太和队进一步加强对调查数据的审核、录入、分析研究及辅助调查员的培训指导等工作。密切与畜牧部门联合开展了各畜禽调查点的督导和检查,充分利用好部门力量,积极探索畜禽监测调查新模式,创新工作方法,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今年的畜禽监测调查工作。
4、高质量完成价格调查工作
一是夯实基础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对辅助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技巧培训,提高辅助调查员的工作技能;面对面对调查户进行台账填写培训,督促调查户记好台账,发生一笔记录一笔,及时解决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加强数据评估,保证数据质量。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保证源头数据质量。对上报数据层层审核把关,对异常数据一查到底。
5、积极做好农民工调查、劳动力调查工作
一是规范任务布置,加强联系,提高调查工作的有序推进;二是加强入户陪访,一对一指导,提高调查人员的调查技能;三是加强查询审核,做到完善细节,提高调查数据的源头质量。
(三)全面防惩推进情况。
开展自查抽查,防惩统计造假。分批次对城乡居民收支、粮食产量、畜牧业和劳动力等业务开展了基础工作自查和数据质量检查,切实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电子记账、e调查等新技术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多措并举降低数据腐败风险。
(四)基层基础建设情况。
聚焦双基建设,夯实源头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红线和底线,太和队严格遵守《统计法》《统计法实施条例》,认真执行《意见》《办法》《规定》和《监督意见》,坚决贯彻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规范执行统计调查流程。突出导向引领作用,实施全面数据质量控制,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一是各专业严格规范调查工作流程,同时采取股室自查、互查,队领导抽查的工作模式,开展多次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确保全面防范和严肃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保障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二是强化对源头数据的管理,利用各专业入户调查和"双随机"执法检查的机会,对调查户手中的各类台账进行检查指导,督促辅助调查员定期入户核实,确保统计源头数据完全真实可靠。
二、存在问题
一年来,太和队在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出于防范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填报过多的指标。二是调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调查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23年工作思路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深化学习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进一步树立"两个意识",坚持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分析研究为重点,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着力打造"一流班子、一流队伍、一流业绩"的调查队伍。2023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一是开展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学习,确保政治学习始终在路上。二是深化落实《"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依法治国理念,并以之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依法统计、做守法、执法的表率。
(二)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水平。一是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以适应统计改革发展需要,提高统计调查的工作能力。二是拓展学习渠道,积极与兄弟县队及上级市队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学习,以拓宽队员的视野和工作思路,提高队员业务素质。三是做好辅助调查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帮助他们熟悉调查业务,认真做好调查工作。
(三)继续狠抓数据质量。继续以强化数据质量为工作核心,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意识,恪守"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职业操守,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将提高数据质量始终贯穿于明年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四)拓展信息渠道,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拓展信息渠道,加强统计调查研究,结合夏津经济发展重点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统计调查工作,增强分析研究的预测、预警功能,提高服务的档次、权威、信誉及水平。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的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主要负责人承诺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XX区是全省22个畜牧大县之一,规模养猪场400个,截至2022年11月底生猪存栏万头,完成全年任务的%,较去年同期下降了%;其中能繁母猪存栏万头,完成任务的%,较去年下降了%;1至11月累计生猪出栏万头,完成全年任务的%,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牛饲养存栏万头,其中肉牛万头,出栏万头;羊存栏万只,出栏万只;家禽存笼万羽,出笼万羽;畜禽肉类总产量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环比上涨了%。
截至今年11月底,我区水产品总产量达18300吨,同比增长%;养殖水域面积64990亩,在全市排名第三;全区稻蛙产值亿元,占渔业产值的30%。预计到2022年底我区水产品总量可达18817吨,比上年增长%;稻渔综合种养(稻蛙共作)面积3200亩,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指标。
2022年中央下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53万元,省补资金51万元(其中28万元用于补贴插秧机、23万元用于育秧中心建设,2万元用于"四有三能"农机维修网点创建,目前已发放插秧机省补26万元),截至11月底,我区已使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发放到位补贴资金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720台/套,受益农户433户,全区农机销售收入达万元。
9月20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及抚州市农业农村局一行到我区进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2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授牌。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全力主攻主责主业,稳定市场保障民生。
1.紧盯2022年生猪生产目标任务,把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的政治任务,牵头制定了《XX区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压实责任、落实措施、提振生猪养殖信心。积极开展能繁母猪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工作,共发放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省级资金万元、市级配套万元、区级配套万元。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或大型养殖场采取租赁、入股、寄养或代养的方式增养能繁母猪,重点培育了绿缘实业、方盛生态、裕隆牧业、红星种猪等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生猪产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全区共有省一级种猪场7个,市二级扩繁场2家;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7家,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7个,省级示范场8个,市级示范场2个;生猪养殖合作社30多家,备案的规模养殖场396个,专业化规模养殖占全区饲养总数的95%以上。
3.全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支持生猪生产、环境控制、动物防疫、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标准化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鼓励和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在线可视化智能监控系统,推进可视化监管。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依托"畜禽智能洁养贷"贷款平台,成功为22家生猪养殖企业授信贷款6549万元,2022年新增"洁养贷"1200万,新增及续贷财政惠农通、财园通贷款2000余万元。同时,强化保险保障效能,深入推进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落实能繁母猪、育肥猪、仔猪保险保额政策,简化程序、应保尽保、应赔尽赔,截止11月份共增养能繁母猪10543头。
5.全力开拓市场,鼓励大型养殖场及规模育肥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进一步畅通我区生猪外销渠道。目前已有21家生猪养殖企业申报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同时还有6家"点对点"对接浙江等屠宰企业,已销售生猪3000余头。
6.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培育优质畜禽产品。一是深入推进XX花猪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全面推进XX花猪保种场建设,场地施工道路已经修整完善,项目一期土地已平整完工,正在全力抢抓建设进度。同时,全力培育江西裕隆、红星种猪等省级良种企业,做强做优种业特色,今年已拨付"XX花猪"复种增养保种经费万元。二是按照联合攻关内容,深入推进XX绿壳蛋鸡联合攻关项目,现已拟定《关于推进XX绿壳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初稿上报至区人民政府审核。
(二)聚焦春秋两防,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
1.及时安排部署,召开全区重大动物疫病春、秋季防疫集中行动工作部署会,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春秋两防期间,出动16人次对各乡镇(场)春秋两防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发放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相关宣传资料2000余份,下发不同种类消毒药20余吨,针对屠宰场、规模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等地点开展了重点消毒行动,全区共完成消毒面积1240余万平方米,免疫生猪96万头次、牛万头次、羊2万头次,家禽500万羽次,免疫密度100%,免疫效果评估均符合国家合格率标准。
2.抓好强制免疫"先免后补"政策落实。指导各乡镇(场)兽医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上门服务等不同途径的宣传方式向规模养殖场开展"先免后补"宣传,确保符合先免后补条件且有意愿的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先免后补实施范围。目前我区共有28家规模养殖场开展了"先免后补"强制免疫直补试点工作。
3.继续做好疫情排查工作,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建立规范非洲猪瘟排查日报告制度,设立疫情举报电话,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屠宰场尽快建立完善洗消通道等防疫设施设备,做到辖区内生猪养殖场户全覆盖,全面提升生物安全防范水平,严防输入性疫情。同时,强化非洲猪瘟病原学监测,1-11月份共监测年出栏20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266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监测样品数量3290余份,阳性监测率为零。
4.加大疫情防控指导力度,强化动物疫情应急处置。今年已开展应急演练2场次、共计30余人;应急物资储备消毒药30吨、防护隔离物质1000余套,消毒器材15套;应急储备金20万元。严格落实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基层兽医站人员24小时值班制,公布值班电话,做到疫情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同时积极创建动物疫病净化和无疫小区,现有四家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种猪场向省农业厅送审了无疫小区申报材料,一家一级生猪扩繁场向省农业厅送审了疫病净化创建材料,待审核后逐步批复创建。
(三)调整优化渔业结构,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今年我区水源供应充足,绝大部分养殖户渔业用水情况良好,没有因水量问题影响鱼苗种放养,但后期天气干旱,对水产品产量有一定影响。
1.大力推广稻田养蛙技术,建设稻蛙养殖示范点,引领、带动全区稻蛙综合种养,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现已建设稻蛙养殖示范点五个,分别是孝岗镇2个、小璜镇1个、虎圩乡1个、珀玕乡1个,每个示范点养殖面积50亩,全区共有稻蛙养殖户72户,稻蛙养殖面积达3200亩。
2.打造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基地,增加渔业产品附加值。现已争取项目资金307万,建设以江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基地。
3.加快推进国家级泥鳅原种场建设,该项目建设资金1000万元,建设规模200亩,建设地点江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坐落于XX区幸福水库下面,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100%,正在准备项目验收。
4.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我中心对接上级项目要求,积极组织50亩以上成片池塘养殖企业,申报高标准池塘改造及池塘养殖尾水处理项目,现已申报2家。
(四)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抓好农机生产关键环节。
1.及时召开农机购置补贴培训会,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突出做好宣传工作,严格程序、规范操作、阳光运作。坚持"农民自愿、扶持、方便、促进更新"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业机械及时报废更新和升级换代,加快节能、环保、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切实优化农机装备结构。2022年,在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完成报废拆解农机具66台,发放报废补贴资金万元,受益农户62户。
2.全力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供给充足。春耕备耕期间,中心牵头派出农机维修小分队3个,深入各乡镇指导农机手对春耕机械开展检修服务60余次,帮助和指导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具1000余台/套。开展水稻育秧、农机维修培训两次,培训种粮大户、农机手300余人次。秋收期间,中心制定了《XX区疫情防控期间秋收农机应急方案》,下移工作重心,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及时统筹协调,统计好全区水稻收割面积及在种油菜面积,准确掌握全区联合收割机、油菜直播机保有量、分布情况和需引进外地机具数量等,做好跨区调度。及时上传相关信息到数据库,跟踪做好天气情况、跨区作业信息等后续服务推送。截至目前,全区发放跨区作业证10张。
3.积极抗旱保生产,今年8月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组成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察看旱情,全面摸清受灾情况,积极研究抗旱措施。一是组织开展捐赠活动,向旱情严重的马圩镇桥西村捐赠3组抽水机,并派专人现场教学,积极投入抗旱,大幅度缓解稻田抽水难问题。二是做好对接服务,积极与经销商、农机合作社等沟通联系,补充足够货源以满足农民对抗旱农机具的需求,帮助群众度过抗旱难关。
4.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一是全力推进水稻育秧中心建设。今年,已有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拟申报水稻育秧中心建设,其中新建单季育秧能力1000亩2个、单季育秧能力3000亩2个,改扩建单季育秧能力1000亩1个。目前,已完成改扩建1个,开工新建2个,为提升全区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水平夯实了基础。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指导抚州为农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省级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目前,该农事服务中心已完成项目整体规划,并购入农机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烘干中心(王桥基地)已完成厂房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和育秧中心(小璜基地)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覆盖5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填补育秧、插秧和烘干短板问题,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区域水稻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5.扎实开展农机农艺技能培训,培育XX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骨干"力量。我中心联合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开展全区农机农艺技能培训,采用"理论+实践"的形式,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老师前来授课,扎实提高每位学员的农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环节,技术人员向学员仔细讲解机具的调试、维修保养及具体操作技巧等专业知识并进行现场实操演练,扎实提高每位学员的农机操作技能;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机"土"专家队伍。同时,积极动员机手参加2022年江西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我区选派2名选手参加,其中一名选手荣获二等奖。
(五)抓好产品质量安全,落实安全生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中心严格履行动物防疫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坚决防止病死猪和未经检疫、检疫不合格的生猪进入屠宰企业。
1.将检查督促屠宰厂和养殖场"瘦肉精"自检工作作为官方兽医检疫出证的重要条件,做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截至2022年11月底共出动监督检查人员185余人次,排查生猪、肉牛养殖场户、禽类养殖户共153余户,监测各类样品1046份,检测结果合格。同时,完成省、市下达的抽样检测任务,对生猪定点屠宰厂进行了季度检查4次,抽检样品673份,未检出阳性情况。我区目前参加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养殖场有72家,其中生猪养殖场66家,蛋鸡养殖场5家,肉牛养殖场1家,参与率为18%,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参与率达到15%的工作任务。1-11月全区生猪产地检疫数量万头,禽类检疫万羽,牛羊检疫等481只,生猪定点屠宰厂屠宰检疫生猪万头;检出病害生猪38头,无害化处理不可食用生猪产品公斤,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2.要求各乡镇基层工作人员依托属地政府,切实担负起病死猪无害处理监管工作职责,及时将病死猪数据录入监管平台,完善台账管理,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无害化处理中心加强生物安全防控,高效处理病死猪,不因运输或处理不当而引发动物疫情。截至11月底,全区共无害化处理病死猪万头,病死猪处理率为100%。
3.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宣传力度,要求行业管理生产企业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人职责,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对全区相关企业进行了4轮次的日常监督及安全生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178人次,发放安全生产宣传相关资料1500余份。
三、存在的问题
1.生物安全防控仍需加强。在非瘟常态化管控形势下养殖户非瘟防控意识虽显著提高,但非瘟疫情时有发生,生物安全防护难以做细做实。
2.养殖企业信心仍然不足。自2021年初以来,生猪市场行情持续下行,跌至今年3月仅12元/公斤,远低于饲养成本15-18元/公斤成本线,后生猪价格触底反弹,一路上扬,现价元/公斤左右。虽然当前猪价上涨,饲料成本高位回落等各种有利因素不断叠加,当前的生猪价格已远超过养殖成本,但因前期养殖户长期亏损、资金短缺及非瘟疫情等原因,以及对当前生猪高价位运行的后期价格把握不准,不敢盲目扩大生产,9月份后增养热度有所下降。
3.渔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区水资源本来就不足,水库又退养,水产业要取得比较大的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稻蛙共作)是我区水产业增产增值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年五月份我区按照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要求对稻渔综合种养(稻蛙共作)做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得到初步结论,稻蛙共作相比水稻单作亩产收益提高到5倍左右,而且大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水稻充分分解吸收黑斑蛙的食物残渣和排出的粪便,起到生态净化池的作用,解决了养殖污水处理难的问题。
六、2023年工作打算
(一)聚焦市场准入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准出便利度。一是推行"电子营业执照+N"融合应用改革。在继续深化电子营业执照融合应用的基础上,推行"电子营业执照+N"融合应用改革,推出"企业身份码",实现数据信息集中展示,企业办事更便捷、服务更精准、监管更高效,打造"码上服务"品牌。二是探索开展市场主体除名和强制退出制度。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加快清退"失联""僵尸"等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三是推行市场主体证照联销制。在撤销市场主体设立登记时,同步注销经营许可。
(二)聚集工程建设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开工加速度。一是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智能化改革,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最多70天",依托临沂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深化强化项目前期策划生成,进一步推进市政报装主题服务和联合验收改革,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系统、监管方式四统一;二是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制度,按照《郯城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一批豁免清单(试行)》,将列入许可豁免清单的建设工程类,建(构)筑物类、设施、设备类两大类建设工程项目免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实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改革,依法依规探索对已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进一步扩大打捆审批范围,园区内多个同类项目建设单位,共同委托一家环评单位打捆编制一个环评报告表文件,实现审批局一次性受理、审查多个项目,最后统一出具一张批复。
(三)聚焦政务服务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一是深化打造"无证明城市"版本。完善提升"无证明城市"信息核验系统,进一步扩大取消告知承诺范围,推进"减证办";强化电子证照数据共享,推广"免证办";加强码证关联实行"一码办";应用大数据分析,推行"主动办"等多种举措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从"减证便民"到"无证利民"的转变,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二是拓展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聚焦电子证照社会化便利应用,督促所属机构开展电子证照应用行动,推进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社会生活等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便利化应用场景(如景区游览、场馆参观、交通出行、水电气暖、金融通讯、教育入学、住宿就医、招标投标等)的广泛应用。持续拓展场景范围,加快推动服务内容从政务服务向城市生活、智慧社区等便民服务延伸,全面提高助企便民服务水平。
(四)聚焦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源交易市场透明度。一是持续完善提升交易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政府采购网上商城等业务覆盖面,不断丰富进场交易项目类型,完善交易平台服务功能,力争在产权交易等方面实现交易量大幅提升。二是加快交易项目"一键归档"系统建设。完善公共资源数据分析、电子档案、数据治理、电子监管等系统功能,加强交易趋势分析研判,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测分析智能化水平,打造"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全程留痕""一键归档"电子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
县应急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2022年以来,XX县应急管理局党委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立足岗位职责,以清廉机关和模范机关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创促建,以创促改,充分发挥党委带头作用,不断破解工作难题、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确保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现将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提高政治站位为主线,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在凝聚奋进力量中有新气象
党的建设坚强有力。始终坚持党的引领,推进应急管理党建工作发展,抓实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今年共接收4名预备党员,7名正式党员,深入推动"党建+"业务及其他各项工作的融合互促,在线上线下"双线"开展党建活动,运用"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系统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组织全体人员参加网络培训,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线下,定期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开展"我和我的支部"、"学党章强党性守初心"等主题党日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10次,各支部共开展"三会一课"活动38次,进行两学一做集中学习40次,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为实现应急管理事业创新发展、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2022年4月,被中共XX县委评为"2021年度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5月被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中共临沂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市级机关党建工作示范点"。
(二)以捋清权责体系为导向,切实压紧安全生产责任,在提升安全水平中有新征程
坚持底线思维,全面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凝聚安全生产工作合力。一是安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先后9次听取全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22场,研究推动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县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观看《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参加"双月学"安全生产专题报告会,保安全就是保发展、保安全就是保民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安全责任更加清晰明确。制定《县委常委会成员、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2022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清单》,县安委办专题制作《县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提醒函》、《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工作提醒函》督促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重新调整县安委会成员并设立12个专业委员会,自上而下织密了安全责任网格,齐抓共管格局有效建立。三是安全监督更加权威高效。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评估工作,实现安全生产执法评估与"一排底线"安全生产专线工作结合,强化督导调度,创新评估模式,在镇街实施月度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评估,在行业领域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对全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督导。同时,县安委会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对全县16个镇街、23个行业领域实现2轮全覆盖暗查明访,发现隐患240余项,配合省安全生产专项督导组实施7个专项监督。四是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更平稳。XX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正式印发,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正式成立,参公编制核定为23人,在执法装备方面配备了专用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等,执法人员全员配备了执法服装,全面提升了应急管理执法水平。
三、奏好"振兴曲",乡村集成改革持续推进
(一)推动"跨省通办"向"全国通办"延展。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全域跨域"就近办"。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和"全市通办"的实施方案》,梳理确定81项"跨省通办"事项、298项"全省通办"事项、626项"全市通办"事项。同步出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事项目录清单》《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机制》等文件,以"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的全新服务模式,实现异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目前,电子证照辅助系统使用6000余次。二是多地合作互动,实现经济融合"新跨越"。加强与省内外单位的沟通协作,推进"标准统一、相互授权、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域通办"新格局。今年来,与浙江省长兴县、泰安市宁阳县等16个县市区新签订通办协议,组建"跨省通办"帮办代办"王牌军",先后加入了"海宁+"、"云上办"等"跨省通办"合作联盟。截至目前,覆盖领域扩展至"25省512县市区",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85个,平均办理时长30分钟,办理提速60%,典型经验连续被山东省数字经济协会评为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优政"领域优秀案例。
(二)推动"就近去办"向"出门即办"迈进。一是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县级新政务大厅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占地万平方米,设有服务窗口149个,工作人员240余名,进驻人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税务、金融、水电气暖等部门48个,服务事项1352项,实现全县审批服务事项全进驻,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镇级便民服务场所达标行动取得成效,全县13家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中,7家达到标杆型建设标准,6家达到标准型建设标准,达标创建任务全部完成;村级政务服务实现便利化,全县95家重点便民服务站点均达到"六有一能"要求。二是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实现深度融合。推动自助服务终端在县乡两级应用推广,自助终端机集审批、证明、缴费、公共服务四大类常用功能于一体,可实现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行业综合许可证等多个证照的自助办理;编制完善政务服务地图系统,按照15分钟路程为基准,将郯城县域划分为117个"15分钟政务圈",为群众提供精准办事导航服务;线下规范提升预约服务,实施"365天不打烊"行动,在非法定工作时间共办理业务1500余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办理模式,建立"自助办理、人工受理"相结合的一体化办理途径,政务服务"全时办",把政务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目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县乡全覆盖。
四、围绕"惠民生",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整合各类证明事项和材料,通过数据共享、部门核验等方式实现证明免提交。先后发布3次免证办清单,第一批梳理证明事项348项,第二批梳理证明事项720项,第三批梳理证明事项530项,共梳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278项,证明事项清理率达到%。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证明事项年度清理任务。
二是构建完成线上"亮证"通道。加强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等应用,率先在快递服务领域开展电子证照应用专项行动,企业群众可以通过"爱山东"APP掌上服务出示电子身份证替代实体身份证,实现身份、资质有效核验,可实现群众、企业办事材料有效压减30%,信息填报提交减少30%,跑腿次数减少40%。
三是创建"特殊人群优先办事"制度。对接智慧齐鲁公司,"双线"进行适老化改造。线上,在爱山东APP、自助终端等各种平台开设"特殊人群服务"专栏;线下,配备大厅无障碍通道、单独叫号、配备轮椅、老花镜、拐杖等设施,设置"特殊人群优先办事"专区、专窗,利用"沂蒙政务云客服"、帮办代办、上门办的方式接待特殊人群,让每一个"小我"都不被落下。
四是深化帮办代办全流程服务。以企业服务中心为阵地,设置帮办代办窗口,统一配备帮办代办及窗口服务人员70余名,整合县镇两级帮代办服务资源,组建14个镇街全覆盖的32人的"沂蒙政务云客服"队伍,负责解决企业群众困难诉求,共累计接听企业群众咨询电话3000余人次;成立"舒郯办"工程项目建设手续帮办服务队,对全县130个重点项目实行上门指导、个案分析、帮办代办,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共收集重点项目反馈土地、规划、环保、能源、资金等问题7大类、40余个,目前已协调解决问题30余个,郯城万华禾香北方大家居产业园"禾香项目",从法院解封、土地资源盘活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办理,比预期提前4个半月,受到办事企业的交口称赞和县领导的表扬;设置联合会商室、VIP服务室、明星工作室,打造企业和个人专属服务空间,全程跟踪项目服务,定期反馈办理进度,直至办理结束;以"郯妈妈"志愿服务品牌为契机,深入乡镇项目现场,实施"1+1"服务,对项目单位进行政策辅导,为项目"量身定制"审批流程。今年先后为71个项目提供了360余次上门服务,郯润食品、孔师酒业等30余个项目实现拿地当天就办结施工许可。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推动改革落实的狠劲不足。在工作面临较多困难和多重压力下,单位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意识还不够强。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面,盯住抓、经常抓、从严抓的韧劲和狠劲还有所欠缺,改革推进力度还不够大,落实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改革的调度不及时,督导不到位。例如,一次性告知制度未落实到位,补齐补正材料未严格使用一次性告知单,只是口头告知,导致部分主体反复提交申报材料。
二是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开展调查研究不深入、不细致,对实情掌握不透。虽然党组坚持对改革决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但在一些工作的谋划决策和推动落实上,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还不够主动充分。例如,在推广使用"爱山东"APP过程中,过多的追求下载量,对群众的实际应用需求考虑少,系统登陆程序复杂且不稳定,群众体验感差,导致平均日活度仅有%。
三是业务平台不够完善。例如,无证明城市系统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下载数据混乱的情况,输入相关数据后下载的证明材料并不是办事人员所需要提供的材料。并且,存在审批系统偏多的问题,仅市场准入一个科室就有9个业务系统,且各系统之间不能连通,导致数据需要多次录入,客观上增加了工作量,影响了审批效率。
四、2023年工作计划
1.压实主体责任,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区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优势,及时解决好畜牧水产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紧盯生猪出栏目标任务,强化定期调度、督查督办、考核问效,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完成全区生猪生产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由江西中育、抚州农垦、浙江华统合资成立的饲料生产企业及现代化生猪屠宰深加工企业的建设,加快实施800万羽家禽深加工项目。引导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布局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化畜牧产业体系。
2.壮大绿壳蛋鸡特色产业。建议由市级国有企业为龙头,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为辅,按照"规模养殖、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绿色发展"的思路,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行订单生产,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原料(饲料、鸡苗等)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资金结算。积极推进各乡镇场采取村级集体经济或者家庭农场形式建设发展2-3家绿壳蛋鸡养殖企业,形成年存笼200万羽养殖规模,壮大发展绿壳蛋鸡产业。
3.提升生物安全防控水平。继续加大对非瘟防控宣传,进一步增强养殖户生物安全防控意识,并贯穿生产始终。中采取区域性联防联控,引导无法完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的养殖场(户)有序退出养殖,鼓励大中型养殖企业自主建设完善洗消烘等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紧盯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强化消毒灭源、疫病监测、调运监管等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把控产地检疫、屠宰监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关口,毫不放松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屠宰场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完善清洗消毒通道、生物隔离带等防疫设施设备,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快区洗消烘一体化洗消中心的运营推进社会化畜禽运输车辆进入清洗消毒中心洗消。
4.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积极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在稳定传统渔业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蛙共作)技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标。根据《渔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实施方案》,到2025年,在稳定我区传统渔业的基础上打造稻鱼综合种养面积10000亩,全区黑斑蛙产值突破2亿元,力争培育年销售量收入超过5千万企业1家。
5.打造高能级农机创新平台,健全农机综合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引入,搭建特色化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打造本地化研发团队,根据本区域农业及特色作物的生产需要,围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开展重点攻关,因地制宜组建项目建设团队,开发本地适用的农机产品。对症下药加大力度举办全区农机农艺技能培训会,采用"理论+实践"的形式扎实提高全区农业工作者农机农艺水平。加快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补短板"行动,着力打通水稻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区粮食生产安全高效,有效提高全区综合农事服务水平。
区统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2022年,XX区统计局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做好统计监测,优化统计服务,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基础建设,提升统计基层治理能力。一是推进基层统计站标准化建设。完成了省定的10个规范化建设标准推进基层统计站标准化建设。由于工作抓得早、抓得细,今年9月,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成为全市典型。二是开展统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专项纠治工作。根据省、市贯彻落实国家统计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对"四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入退库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正常在库法人单位进行全面数据质量核查。三是强化统计执法检查。今年,共抽检了14家"四上"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调查单位开展执法检查,达到了预期效果。在省局组织的执法检查中,我局唐忠良同志表现突出,被省统计局通报表扬。
2.夯实统计基础,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一是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常规统计调查和样本轮换工作。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完成了农业、工业等常规统计调查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住户大样本轮换和粮食监测点样本轮换工作。二是做好"四上"企业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入统"四上"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单位48家,其中:工业7家、零售业6家、房地产3家、建筑业7家、投资25家。此外,年度入统申报待审合计15家,其中工业3家、零售业6家、住宿业1家、服务业5家。
3.强化监测预警,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研判分析。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定期研判分析,及时报送监测预警报告。前三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排全市第5,取得了近30个季度最好的成绩之一。二是优化统计信息服务。紧紧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做好经济运行分析,不断提高分析研判能力,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统计依据。截至目前,共发布统计月报11期、发布公报1篇,决策参考3篇,统计分析2篇。
二、存在的问题
1.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指挥棒"。随着国家统计督察的深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统计法规制度频度之密、治理统计造假乱象力度之大、统计执法监督尺度之严、推进统计环境变化之显著都前所未有,对各个专业的数据质量越来越高,对上报数据的审核越来越严,统计的压力越来越大。
2.统计预测的前瞻性有待加强。对经济发展整体状况的预见性需不断增强,以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3.升规入统工作有待提高。升规入统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先有库才有数。我区今年虽入统了"四上"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单位48家,但与2020年(94家)相比,仍然差距较远。一是入统工作越来越难,审核越来越严,对企业提供资料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我区没有专门针对升规入统的专项资金或奖励政策,企业入统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企业的主观意愿普遍不高。目前我区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靠个人感情去做企业入统工作,没有激发内生动力,企业负责人的主动意识不够,甚至对升规纳统有抵触情绪,担心入统后有更多的监管、更多的工作。
4.统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我区基层统计力量薄弱问题亟待改进,局机关年轻人少,乡镇街道统计员兼职居多且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数量与统计工作任务不匹配。
5.法治宣传仍需深化。《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传达宣传不够深入,针对性、特色性的统计法治宣传不够,法治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
三、2023年工作打算
(一)抓各项统计调查监测,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1.农业。坚决抓好全区15个粮食监测点双季稻种植,做好田间管理,做好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上报。狠抓生猪稳产保供,着力提升生猪产能。多举并措抓好蔬菜生产,确保蔬菜供给稳定。
2.工业。改变目前"一烟独大"的窘境,推动稀土产业园以及相关产业落地生根,引进培育新的工业企业,打造新的增长极,争取今年年前投工一批。抓好锰冶炼企业的技术改造,保障满负荷生产。
3.投资。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我区投资基数越来越大,增长陷于"坡顶"困境。如果明年没有新的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投资增长的压力只增不减。因此,必须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项目建设上下狠功夫,认准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从年初开始冲刺,起步就是冲刺。
4.消费。培育有支撑作用的大、中型企业,支持汽车市场做大做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将他们纳入限上企业的统计中来,弥补前2年因疫情影响而破产倒闭的企业(如中拓五菱、红太阳大酒店等),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5.建筑业。鼓励并帮扶我区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提升资质等级,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样能承接更大体量的项目,可促进建筑业总产值的提升。同时,想办法将外地有实力的大的建筑业企业引进到我区。
6.房地产。稳定房地产市场,保交楼、稳民生。政府承诺的购房补贴应尽快发放,刺激房地产市场,只有多卖房才能提高网签数据。盘活土地市场,促进房地产开发。
(二)抓经济运行监测,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1.抓企业升规入统。按照"在库企业抓扩能,达限企业抓入库、近限企业抓培育、新增企业抓跟踪"的工作思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统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同频共振",主动靠前服务,形成工作合力,为全区企业升规入统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抓经济预警研判。围绕区委、区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加强宏观形势研判,加强经济运行预测预判,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开展监测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和趋向性问题,立足早分析、早报告、早预警,找准优势和短板,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当好参谋助手。
(三)抓统计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基层基础工作是抓好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1.夯实基层统计力量。继续抓好乡镇(街道)示范性统计站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
2.扎实开展业务培训。科学设置培训专题,创新培训内容,紧扣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分期分批开展多层次业务培训,提高统计局、乡镇和企业统计员的业务能力水平。
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始终把统计法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依法统计、依法治统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抓第五次经济普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是对我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这对我区来说,是一次"大体检",是对经济的"全面透视",对我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统筹安排,精心部署,要把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指标情况。一是经济总量增长。工业倍增目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全省第4;工业投资完成亿元,增速%,全省第4,预计全年新增规上企业70户。二是发展质量向好。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累计完成工业税收亿元,同比增长?%。三是考核排名进位。前三季度,全市新型工业化指数排名全省第5,开发区高质量考核综合排名全省第4。四是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发力,1-11月生产原煤万吨,同比增长%;铝型材万吨,同比增长%;洗精煤万吨、焦炭万吨、钢材万吨。新兴产业体系稳步构建,1-11月"2+7"产业板块投产企业640家,现代物流实现增加值约亿元(前三季度),其它产业板块实现产值亿元。五是项目建设加快。2022年新型工业化"四个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亿元;预计2022年完成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建成(含试运转)项目12个,在建(含部分建成、收尾)项目24个,拟建尚未开工项目4个。新兴产业"8个5"市级重点建设项目40个,建成投产项目2个,新开工项目17个,年内拟建成21个。
(二)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1.坚持转型升级为主线,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理清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一区三基地四集群"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完成"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完成全市焦化产业发展规划修编,启动了"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和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加强产业谋划。对原七大产业板块优化调整为"2+7"产业板块,成立专题调研组,形成能矿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并在市委举行专题学习会上讲解,获得领导一致肯定。三是加强上下对接。对上积极汇报,围绕国发2号文提出"煤-焦-气-化"一体化精深加工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恒超副市长带队赴省厅专题对接,目前盘北经开区化工园区已公示完毕待批复,六枝、盘南化工园区申报工作正加快推进;对下主动指导,分市区成立4个项目督导组,到各市区、开发区督导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2.坚持目标任务为导向,经济运行基础逐步夯实。一是压紧压实目标任务。制定了"一张清单,三类目标"(即全年任务清单,含新型工业化、工业倍增、GDP支撑3类目标),实行"月调度分析、季监测评估",确保各项指标任务按序时进度推进。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新型工业化工作专班机构和工作机制,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并在高质量考核中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派出3名业务骨干到省工信厅跟岗锻炼,做好上下工作衔接、指标考核对接和争资争项各项工作。三是超额完成争资争项任务。2022年全市获省工信专项资金7523万元,完成年度目标(4219)万元的%;获省级工业基金项目13个金额亿元(较去年增加11个项目金额增加亿元),占全省%,排名第3(在我市能源产业占比较高、制造业占比较低的艰难背景下,仅次于贵阳、遵义),工业类基金占全市获得总额(全市基金亿元)的%,居全市之首。
3.坚持产业发展为基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增强。一是抓主导产业,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电建贵阳勘测院签订合作协议,拟配置13个风电光伏项目共140万千瓦,大湾2×66万千瓦低热值煤电厂项目开工建设,盘南2×66万千瓦低热值煤电厂已获立项批复;全省首个超超临界火电盘江新光2×66万千瓦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二是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市开发区共梳理首位聚集相关企业共354户,实现产值亿元,占总产值的%。水城经开区已聚集铝及铝加工企业47家,初步"三链两集群"产业发展格局。红果经开区加快建设能矿装备产业园,已聚集先进装备制造企业25家;盘北经开区氢能源产业去年在全省实现"四个第一"示范运营,目前正申报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4.坚持主体培育为重点,企业梯次格局逐步形成。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将50家企业纳入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计划在"十四五"培育200亿级企业1家、100亿级企业1家、10-50亿级企业29家、5亿级企业19家。今年4月为183户企业兑现工业倍增行动激励资金万元。深化地企共建,水钢高质量发展焦系统结构调整项目(一期160万吨/年),争取到新型工业化基金5亿元支持并已启动项目建设。二是做优做精中小企业。新增29户企业纳入省"专精特新"企业库,水钢金属有限公司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贵州邦虎金属制品公司等10户企业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较2021年增加3户。三是扎实做好入规入统。多次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制定了《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工业经济稳存量提增量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全力推进规上企业新增入库培育,全年预计新增入库70户。
5.坚持重大项目为抓手,项目建设推进逐步加速。一是高标准抓谋划。谋划投资亿元以上新型工业化"四个十"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亿元,并实施动态跟踪调整;依托原七大产业板块和新能源电池材料,谋划新兴产业"8个5"项目库;梳理"一库五包"(产业转型、基金、资金、债券、中小企业信贷通等5个项目包),巩固争资项目基础。二是高标准抓推进。实施市县园区三级负责制,深入开展入企走访活动,不断完善领导领衔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20万吨金属制品改扩建等9个提效挖潜项目建成,盘北锂离子电池等10个在建工业项目已开工建设或进入收尾阶段,盘县火腿等5个新建项目实现试生产或部分投产,水城铝箔轧精深加工等2个转型升级项目已部分建成或进入收尾阶段。
6.坚持平台建设为支撑,产业承载能力逐步提升。一是规模壮大。1-11月全市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投资亿元。二是产业聚集。1-11月共签约项目111个,签约到位资金亿元。已开工项目95个,投产项目62个。佳顺焦化、红果PCB产业园、盘南新光电厂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六枝磷酸铁锂、红果盘誉泰合,水城莹聚恒热轧铝板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建成投产。三是活力增强。推动全市开发区社会事务剥离工作全面完成;六枝经开区推行"一区三园"及钟山产业园区优化整合有序推进;稳步推进六盘水高新区、红果经开区创新改革试点改革,改革方案已报审。四是效能提升。建立"3个1"机制、确定"135"工作路径,标准厂房入驻率提升到%。推动完成"三区三线"划定,301个重点工业项目全部纳入"三区三线"范围,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五是深化协作。推进我市与中山市共建园区3个建设,产业合作项目22个,2022年已完成投资亿元。
7.坚持数字赋能为依托,数字经济步伐逐步加快。一是数字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预计达33%,西部红果煤炭交易、宏通通讯信息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服务商,金河矿实施全省首个井下5G应用。二是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3,2022年预计全市共培育融合标杆项目12个;融合示范项目共105个;融合带动企业户数共189户,全感知5G智能矿企云平台、力威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成为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三是数字化治理水平加快提升。贵州省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六盘水专区开放数据量位于全省第2;累计建成数字治理示范项目6个,数字民生示范项目10个。四是大数据发展环境优化改善。深入实施"六网会战"互联网专项行动,全市互联网出市带宽超过2500Gbps,通信光缆总数达万公里;2022年建成5G基站2647个,5G示范场景应用项目达40余个。
一、唱响"主旋律",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发挥
(一)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抓好责任落实。制定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建立健全党组全面监督、党支部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监督体系。4月份组织开展了廉政谈话,6月份组织开展了履职谈话,全面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履职效能。
(二)创新丰富学习内容,抓好学习教育。一是坚持"五到位",做好"五结合",推动"学悟见创"走深走实。构建"3+1"理论武装体系,把"学悟见创"活动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努力创建一流的基层战斗堡垒。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12次,重点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内容展开学习讨论,形成关于全县政务服务基本情况及效能分析等调研报告7篇,推动8项改革任务落实;二是严格落实《新形式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则》,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社区"双报到"等工作。截至目前,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各11次,支部委员会各10次,讲党课7次;组织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活动7次;三是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行政审批服务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专题培训。组织业务骨干到济南、青岛等地对标学习,推荐2名优秀党员到基层和企业挂职,先后开展业务学习60余次。
(三)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抓好作风转变。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推动管党治党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开展"破解中梗阻、学习杜金梅、我该怎么"办大讨论,紧紧围绕全县作风建设五个方面重点任务,深入查摆问题,单位层面共查摆问题4条,个人层面每人查摆问题2条,目前均已整改到位;牵头抓好全县第三方服务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推动形成统一规范、开放竞争、健康有序、高效便捷的第三方服务市场,截至目前,梳理的4个问题均已整改完毕;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开展"三个一"廉政教育,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本领高、服务态度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审批服务队伍。
二、紧扣"放管服",改革创新步伐持续加快
以"五个审批"改革为抓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改革创新、狠抓问题整改,有力推动了全局干部作风建设大转变,政务服务水平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
一是深化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实现项目办理再提速。推进项目审批特殊环节规范化,全面梳理精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18个事项的44个特殊环节,用具备施工条件承诺书替代现场踏勘环节,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耗时长、费用高"的问题;推动"一事一流程"向"多事一流程"转变,推出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等4类套餐式全流程服务和"我要立项""我要审图"等15个单环节主题式服务,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不会办"的问题;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行政审批、备案等61个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按照6个主题类别和4个阶段办理,实现"一口登陆、一次申请、一网办理"极简审批;整合线上资源,将商品房预售许可事项,纳入"掌上踏勘"平台,实现远程核验,进一步提高许可证核发效率。目前,共完成房屋预售许可远程踏勘17件。
二是深化商事登记领域改革,实现市场门槛再降低。推行股权继承简易办改革,加快办理股权继承事项,目前,共通过简易办办理股权继承事项6个,节省公证费用3万余元;推行简易注销改革,将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至20天,今年以来,全县约90%注销企业以简易注销方式退出市场;推进建设项目取退水集成办改革,将水资源论证与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合并办理,建设项目办理取退水业务平均节约时间15天以上,减少材料67%以上。目前,已经为3家企业办理了取退水业务;推进药店集成办,将开办药店涉及的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备案、执业药师注册等事项深度整合,2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药店开办"全链条"许可办理,审批时限减少50%,申请材料减少80%;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减少了企业50%以上的申报材料,审批时间压缩了70%以上,大大节省了企业增设分支机构的时间和成本,目前已经对临沂杰羚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发放"一照多址"营业执照。
三是深化政务服务领域改革,实现服务流程再优化。实施"双全双百"工程,新推出了"农机一件事""我要建工程一件事"等12个"一件事"集成服务,编制《关于创新推出林草种子(普通)生产经营许可"承诺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创新推出林业植物检疫"检易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林地审批集成办模式,共办理完成7个林地审批事项;教师资格认定全程网办,实现"不见面"审批,共认定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证1669件,协助认定高中、中职教师资格证336件;推行医疗机构集成审批新模式,整合"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等各事项申请材料,实现"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申报",审批时限减少67%,申请材料减少50%。
四是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实现交易过程再精简。推促实施阳光交易,选聘来各领域监督员21名,召开3次社会监督员现场观摩培训会议,组织11名监督员参与8个项目监督交易;打造"招投标一件事"应用场景,编制《郯城县工程建设项目"我要招标"、"我要投标"、"我要评标"一件事主题服务办事指南和事项清单》,梳理形成"一件事"标准化、流水化作业和流程图,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变成"中枢大脑",夯实了公共资源配置"一网通办"数字底座;取消投标担保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目前,建设工程类项目成交45项,429家次企业参与招投标,取消投标担保全年为企业免去8600万余元投标担保费用,交易竞争活跃度不断攀升,企业参与量同比增长%;精简交易环节,充分运用"互联网+交易"模式,最大限度精简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减少企业跑腿。截至目前,共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44项,实际成交金额亿元。
五是深化法治审批领域改革,实现审批流程再规范。动态管理行政权力事项清单,根据行政权力事项清单,目前我局共有各类行政权力事项215项,其中行政许可181项,行政确认2项,行政征收4项,其他行政权力28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政许可"双公示"信息七日内报送机制,全量及时规范完整报送"双公示"信息。截至目前,已公示万余条信用信息;强化审管联动机制,将营业执照、林木采伐许可等328项审批业务纳入"审管联动"平台,审批与监管部门实现审管互动。今年以来,全县推送行政许可决定数量已达万余条,推送率为100%。
(四)强化进位意识,全力打造亮点
1.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全县研发经费达到亿元,比上年净增亿元,增长89%,增幅超出全市39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二;研发强度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跻身全市第三名。有望获得研发投入工作先进县(目前综合得分第二)。
2.研发企业、人员占比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列全市第2位;研发人员占比%,列全市第2位。
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列全市第3位。
4.认定科技型企业创历史新高。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列全市第三;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净增18家;认定为瞪羚企业1家,实现瞪羚企业零的突破。?
5.承担国家级项目创历史新高。1家企业完成1项国家级科研成果,1家企业承担了1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6.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历史新高。3人入选省"双千人才"计划(考察结束待公示),为全市最多的县;引进1名外国专家。
7.科普大赛获奖创历史新高。3名干部获得科普讲解大赛全国三等奖,全省一、二等奖,2名干部获得全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中,以铜加工产业为主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占比过高。县域内规上工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难以提高。
2.创新主体较为单一。县内没有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体量偏小。加上高企申报认定更加规范,企业申报积极性普遍受挫。省市对从事铜加工的企业、化工企业在高企认定上从严把关,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难以为继。
3.平台载体数量偏少。省级以上高能级平台只有2家,建有研发机构并开展实质性研发的企业较少,在铅企业运用的都是外地成熟的技术,企业实际上等同于生产车间、加工厂。
4.人才引育难度较大。人才待遇相对较低,留才的工作环境、研发条件不够优越,人才成长的环境土壤得不到保障。
科技干部队伍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足、业务素质不高,与新时代科技创新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2023年度工作打算
坚持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美丽新铅山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站在全省看铅山"的视野和姿态,向"高"攀登,向"新"前行。坚持以"创新江西"建设任务全面落地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研发投入提质、平台载体建设、科技人才引育"五大工程",激发创新"活水"澎湃如潮。
1.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引进、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力争完成培育入库12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瞪羚(潜在)企业。
2.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聚焦"1+2"主导产业,聚焦创新联合体组建,积极对接长三角、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推进一批科技成果登记、技术转让,完成成果登记9项,实现技术交易额5亿元。
3.大力实施研发投入提质工程。持续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及组织实施程序,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兑现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励补助,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意识,促进企业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努力实现研发强度再增个百分点,达到%。
4.大力实施平台载体建设工程。鼓励科美格、新中野等企业与江西理工大学、亚林所共建产业研究院、实验室等,推进驰硕科技申报微型电路板产业孵化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整合河红茶种植加工资源,打造国家级星创天地。
5.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积极对接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信江产业新城等重点产业,完善科技创新"一企一策"计划,摸准科技创新需求,梳理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实施好《铅山县人才引进暂行办法(试行)》,及时兑现奖励政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让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五、对县委县政府意见建议
1.持续营造创新浓厚氛围。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得到彰显和体现,召开全县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全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会议,对大胆创新、勇毅创造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让劳动、创造和人才得到充分尊重。
2.持续加大科创经费投入。县财政加大对优质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扶持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后补助金额,及时拨付科技创新项目奖励资金,全面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3.持续调优产业结构布局。做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源头活水",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链强的企业,全力调优产业结构布局,增强企业在全市、全省的竞争力。
4.着力强化科创中心职能。当前科技工作行政管理职能逐步需要减弱,事务服务职能需要强化。上饶市科技创新中心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参照市里规格,将现有铅山县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上创造铅山经验。
县行政审批服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流程再造,在全市率先实施"企业服务中心""取退水集成办""阳光交易""医疗机构集成审批"等改革举措,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第四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21年度临沂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21年度青年文明号""临沂市工人先锋号""临沂市十佳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临沂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改革创新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审管联动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数字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农机服务"全链条"经验做法被央视新闻频道播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被《山东新闻联播》宣传推广;"掌上踏勘"改革被评为临沂市2021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案例;"3+1"理论武装体系工作经验被《临沂日报》《临沂新闻》刊发推广。
8.坚持国企党建为引领,国资监督管理逐步规范。一是抓好国企党建。聚焦基层党建工作"543"工程各项工作任务,红果经开区等5个开发区产业链联合党委有序推进;开展市属国企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风险排查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排查。二是抓好国企改革。推动市属投融资公司市场化实体化集团化转型,全面完成六盘水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市水投公司发展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延长水产业链;支持市医药公司优化增量资本配置和资产资源划转整合;开展月照机场6户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每年节约费用200万元。
9.坚持要素保障为基础,综合服务效能逐步提升。一是实行"双找双清单"工作机制。加快"贵商易"平台推广运用,累计注册用户70705家,注册使用率%,注册量和注册使用率均排名全省第2。二是开展"双问双服务"走访活动,由32名市领导联系服务162户重点工业企业,制作发放"六盘水市服务企业联系卡",深入开展入企走访活动。三是完善"双向双对接"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成功举办2022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共签约项目101个,签约金额亿元。四是围绕创新驱动增动力。组织企业积极参加省级创新平台创建,先后组织15家企业参加品牌培育创建,6家企业申报企业技术中心,1家企业申报工业设计中心。贵州初好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贵州瑞泰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成功入选2022年新认定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名单。贵州岩博酒业在第七届"创客中国"获得优胜奖、"碳排治理术"团队项目荣获总决赛一等奖,进入全国500强总决赛第12名。五是抓好疫情防控保障。及时做好全省、全市隔离转运工作会议精神提供通信保障;实时掌握全市医疗物资储备、生产、调配、储运等方面的最新情况,确保物资储备充足。
10.坚持安全环保为底线,安全生态屏障逐步筑牢。一是开展安全生产攻坚。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信部门累计开展民爆及工业行业安全环保督导检查173次,检查企业(场所)260家(处次),查处隐患问题765条,已整改765条,整改率100%,实施行政处罚19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改1家。二是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印发了《2022年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纳入名单的有绿色园区3家,绿色工厂19家,绿色设计产品7家,绿色产业链1家。三是推进工业固废利用。《六盘水市"十四五"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及2030远景目标》已完成编制工作,按程序报请审批。四是深入推进工业节能。5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工作梳理出25户企业"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节能减碳改造项目56项。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1.工业指标运行趋紧、部分指标回落。一是制造业难题较多。1-11月,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个百分点。二是煤电产量增长乏力。1-11月,原煤产量仅增长%,洗精煤下降%,全社会发电量下降%。三是主要产品价格下行。洗精煤、钢材、水泥价格约同比下降650元/吨、435元/吨、123元/吨左右。
2.要素保障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一是部分重点项目因土地问题、资金短缺、用电、用气、人才短缺、手续办理等问题制约,导致一些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甚至处于停工状态。如聚鑫煤矿项目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盘北锂离子电池等项目资金短缺迟迟未开工。二是部分企业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停产减产。电力直接交易价格大幅提升,双元铝业电力用电价格为元/千瓦时,同比增长%。用气成本大幅攀升,六枝任进轻质建材用气价格由元/方上调至元/方,8月、9月企业停产。
3.平台作用发挥不好,园区贡献不大。一是开发区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部分开发区"等靠要""躺平"思想严重,导致招引项目少、项目推进慢。除盘南、六枝等开发区外,多数开发区缺乏顶天立地大项目支撑,甚至个别开发区开工项目仅1-2个。二是开发区作用和贡献不够。部分开发区首位产业谋划不深不透、企业主体培育力度不够。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到达2080亿元,力争达到232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550亿元;工业企业户数8688户(规上企业77户)。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完成目标1442亿元,奋斗目标为1570亿元;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323户。
(一)狠抓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工程"。坚持"循环+"、"大数据+"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煤-焦-气-化"一体化示范区,加快盘北化工园区的培育建设工作,推动盘南、六枝化工园区认定申报工作。二是"能源产业创新工程"。支持煤炭、电力、煤层气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着力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全流程绿色改造。三是"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实施"2+7"产业板块三年提升行动,坚持产业"链长制",确保每个产业开工10个以上项目。四是"产业配套提升工程"。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强化产业自给能力配套,龙头引领,招大引强,提升企业间配套协作能力。?
(二)狠抓平台建设。实施"开发区建设攻坚年"行动,开展"四个专项行动"。一是开展首位产业提升专项行动。围绕首位产业建立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份计划、一张图表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首位产业集聚壮大,确保首位产业产值占总产值60%以上。二是开展产业大招商专项行动。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招商,利用领导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委托专业机构招商等多种形式,确保全市引进项目不少于60个。三是开展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建立开发区年度重点项目建设清单,明确推进目标任务,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服务班子、一套推进体系、一套解决方案思路抓推进,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四是开展服务效能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探索"管委会+运营公司"管理体制机制,以开发区高质量绩效考核和绩效薪酬制度创新,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狠抓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围绕工业市场主体培育目标梳理规上企业培育清单,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抓好新投产企业调度服务和规下企业上规培育。二是开展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以盘江、首钢(水钢)等企业为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配套企业,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督促各市区、各开发区分别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遴选"链主"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开展上市企业培育行动。研究制定开发区企业上市培育方案,对拟培育企业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上市融资,力争2023年在上市企业培育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四是持续实施"星光行动"计划。着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小巨人",争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户及以上。
(四)狠抓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项目谋划。强化项目前期研究,紧紧围绕"2+7"产业板块,每个板块谋划梳理10个落地开工;按"一库多包"(如产业、基金、资金、债券、中小企业信贷通项目包),夯实项目基础。二是抓好"四个十"行动,谋划2023年"四个十"重点项目,各市区因地制宜谋划重点项目清单和领导领衔推动项目清单。三是抓好项目推进。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关键项目,重点推进野马寨电厂、湖南镕锂针状焦、水钢、宏源新兴铝合金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获得省级新型工业化基金支持的项目,务必在生产经营或项目推进上要有重大进展。
(五)狠抓大数据发展。一是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建立完善产业互联平台,重点推进红果PCB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中国联通(六盘水)智能矿山研究院落地,推进5G通信模组与矿山设备、传感器等进行配套改造,不断做大做强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二是围绕"四化"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加速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力争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加快发展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加快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和融合创新应用,加快打造高质量通讯网络,创建省级"千兆城市"。
(六)狠抓安全环保。一是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作业规范的学习,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安委办安排部署,全面抓好工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二是重点围绕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培育具有较强产业带动能力的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带动更多的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三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四是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全面退出,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确保落实产能应淘尽淘。
市供销社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2022年,市供销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XX的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服务"三农"宗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社的大力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重点,推动供销事业不断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一是抓实政治自觉。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以党组理论中心组、党组扩大会议、干部职工会议、"三会一课"等方式开展集中学习,同时利用学习强国、贵州网院、为干部职工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自学,不断增强干部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抓实政治学习。坚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认真学习、带头记录学习笔记、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开展研讨发言,为干部职工做好示范表率,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通过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组(扩大)会议、干部职工大会等会议,带领全体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上党课2次、党组成员上党课4次,组织研讨6次、班子成员撰写研讨发言材料24余篇;三是抓实政治落实。坚决维护核心,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在"干"上下功夫。敢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在思想上有新解放,实践上有新创造,工作上有新思路。四是抓实作风建设。聚焦"一把手"担当履职,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社纳入工作常态,把从严治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聚焦"全员性"素质提升,强化警示学习教育。聚焦"转作风"专项整治,有效转变干部作风。以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和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违规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对机关全体干部及社属公司班子成员进行全面"体检",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台账,逐一进行销号,让全体干部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二)着力推进主责主业,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发展指标
一是主要发展指标超任务完成。截止2022年11月底,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占全年任务亿元的107%;实现资产总额亿元,占年目标任务27亿元的108%;实现销售总额亿元,占年目标任务86亿元的124%;实现农资供应万吨,占全年目标任务27万吨的106%。二是"为农"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完成为农服务综合体建设8个,改造升级薄弱基层社25个,完成村级供销社建设26个;申报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申报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基层社社员47931人;根据要求,"三会"制度建设完成县级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设置,比例已达到100%,监事会主任均已到位;完成市、县级联合社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设,完成比例100%。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区、乡、村三级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努力推动新农村现代商贸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基层网点236个;完成大方县社有企业改革试点,组建大方县供销集团,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有效服务"三农"迈开发展步伐。同时巩固威宁、黔西等流通体系,持续开展全市农资流通服务。积极探索县域流通服务新模式,完成以"柒星商贸物流"为试点的服务平台建设试运营。三是抓实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切实为全市粮食安全提供农资服务保障,市供销社紧盯工作重点推动工作开展。积极开展化肥储备,采取厂家直销、直线代理等方式,全力落实货源渠道,并积极做好化肥流通服务,除县级农资公司储备外,积极组织257个基层社参与农资储备工作。如:金沙县采取与贵州赤天化集团公司直线销售方式,由金沙县益民农资有限公司统筹,106个基层农资网点参与销售和储备农资。2022年全市供销系统现有化肥储备万吨,完成化肥供应万吨;供应种子吨;供应农膜吨。四是抓实驻村定点帮扶工作。按照市委安排,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定点帮扶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驻村定点帮扶工作,两次到帮扶点开展实地调研座谈走访,其他班子成员也多次到帮扶点开展调研走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认真落实干部驻村工作,调整派驻驻村干部1名,帮助解决产业帮扶资金万元,专题听取驻村工作汇报2次。
(三)筑牢风险防控防线,营造安全稳定环境贡献供销力量
一是稳慎推进社员股金服务组织清理整顿工作。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主动担当履职,积极稳妥推进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制定县级《供销社社员股金清理整顿工作方案》《一企一策》方案,开展综合督查1次。以截至2021年12月31日股金规模为基数,对清退和清收工作实行项目化、清单化、数据化管理,有序开展清退和清收工作。将省级下达的2022年清退30%、2023年清退40%、2024年清退30%的总体目标任务逐一进行分解落实。目前完成2022年清退任务的%。??
二是压实责任抓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事关人民利益,事关改革稳定,市供销社党组切实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结合市供销社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下属企业负责人和各县(市、区)供销社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XX市供销社关于印发
三是全力以赴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大疫情常识宣传,要求每名干部职工做好自我防护,筑牢干部职工"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意识,储备适当防控物资,保障办公区域正常运转。不定期调度干部职工,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疫苗接种情况,提醒应接种干部及时接种疫苗。??????
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积极完成法治XX创建、档案管理、机要保密、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
二、工作中的特色亮点
一年来,XX市供销系统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呈现出了一批有特色和亮点的典型。一是对外宣传有质的变化。全年共得到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采用信息19篇,省社采用信息?60篇,省级以上媒体登载4篇,其他媒体转载11篇。市委、市政府采用4篇。据统计,2022年,XX市供销信息被采用的总量,是近10年来最好之年。通过宣传,XX供销对外形象得到有力展现;二是推动省社专门出台了支持XX高质量发展意见。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出台后,市供销社党组积极争取,得到省社大力支持,省供销社于2022年12月2日出台了《贵州省供销社关于支持XX市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省社预计下拨项目发展资金850万元左右,用于专门支持推动XX高质量发展的项目,资金量居全省第一;三是XX市供销社药肥实验取得成功。以"科技服务创新"服务"三农"为抓手,开展药肥试验推广,建立科技服务样板示范。在七星关区、纳雍、黔西等地开展玉米种植药肥试验推广应用,试验基地20亩左右,通过测产比对,今年较上年每亩增产200斤左右,主要做法得到总社刊载转发;四是威宁电商供应链示范效应得到释放。组织全国100个以上供应厂商、3万个以上品种的农村日用工业品上架,供应链段已上线的商品SKU超10000个,把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建立了"电商+供应链+新零售"融合发展,好的做法得到国家总社、省社高度认可;五是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七星关区建服务网点300个,被纳入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有关方面具体组织实施;六是综合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市直社有企业组建XX供销兴农贸易投资有限公司,实行资产经营和业务经营相结合,七星关区组建"柒星商贸网站"、建设运营平台、县级商贸集配中心,大方县组建大方供销集团、组建"黔大供销网站"、成立传媒公司等,有力助推改革发展,实现营业收入总量增加。
三、存在问题
2022年,市供销社虽然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员股金清理整顿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原基数大,有关县(市、区)政府调剂使用资金归还不及时,物资变现难等问题,导致推进效果不明显。二是综合改革推进不平衡。由于基层组织较为薄弱,部分县(市、区)供销社班子调整频繁,导致在推进改革方面还存在差距。三是社有企业带动力不强。由于改革遗留问题较多,社有企业统筹系统发展的能力不足,统筹力、控制力还存在差距,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基层供销社组织服务体系"碎片化"比较突出,带动力还不强。四是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基层供销社属于集体所有制性质企业,随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激发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上不健全,缺乏活力,造成基层社干多干少一个样,发展动力不足。
四、2023年工作打算
县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科技局全体干部坚持以"谋深、干实、勇闯"的工作劲头,以"小单位也要撑起一片天"的责任担当,按照"紧盯硬科技、提升软实力,营造生态圈"的思路,全力开辟县域科创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现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行政编制8人,事业编制3人,4050公益性岗位1人,劳务派遣2人。设立秘书股、业务股和二级事业单位科创中心。
重点以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三大类95家科技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其他非科技型企业为培植对象。
二、工作情况
(一)强化使命意识,服务中心大局。以最大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中心工作。一是坚决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与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组工作,接到疫情命令义无反顾冲在防疫一线。努力克服人手少考评压力大的矛盾,不讲条件完满完成3轮驻守隔离点任务。二是坚决完成"双一号工程"建设任务。结对服务城南社区、龙庭小区和工业园区657户企业(商户),率先完成赣服通、赣政通和满意度测评任务。积极开展入企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三送"活动,将科技政策、项目申报条件流程汇编成册,制成二维码,方便企业手机保存随带随查。三是坚决完成挂点乡镇帮扶工作。全力协助乡镇虹桥乡抗疫、防火、抗旱、维稳、乡村振兴工作,挤出资金为森源村购置会议桌椅。
(二)强化责任意识,推进重点工作
1.创新生态在优化。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铅山县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铅山县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试行)》《铅山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铅山县落实推进全面建设创新江西任务实施方案》《铅山县工业和开放型经济绩效考评办法》《铅山县科技创新十强企业评选办法》,将科创工作首次纳入对乡镇工作考评。"组合式"政策文件的出台,推进了科创工作干有目标、行有路径、抓有重点、成有激励。成功举办"全市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展、《科技进步法》讲座、创客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全民更加关注科技,全县科创氛围逐渐浓厚,科创生态逐步优化。
2.科创主体在壮大。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植工程,把培植对象确定在前,方法措施谋划在先,打好提前量、做实培育功,以集中培训、上门辅导、重点服务等方式,全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认定瞪羚企业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
3.研发强度在提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拿出"真金白银"以各种措施激励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力度。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的%,均列全市第一。全县研发经费达到亿元,比上年净增亿元,增长89%,增幅超出全市39个百分点,列全市第二;研发强度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跻身全市第三名。
4.技术合作在深化。坚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效的机制破解技术瓶颈。积极策应省政府组建创新联合体的重大决策,动员13家企业加入创新联合体,以求靠大联强、借力攻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全力推进2个已揭榜项目的研究进展。坚持借智"长三角、融入G60",促成新中野与亚林所达成共同开展"医药级油茶皂苷及微囊制剂的研发"项目,合作制定的《油茶皂素质量要求》国家标准(GB/T41549-2022)获准公布。推进推进思远再生、塔益莱、鼎鑫金属、东沿药业、金丰药业等企业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16个科研项目正有序实施。
5.成果转化在提速。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登记转化,从年度有效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研发成果中刷选可登记、可转化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完成科技成果登记9项。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亿元,为上年度的6倍。
6.科技人才在成长。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认真落实《铅山县人才引育实施办法》,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全心做好科技人才服务工作。引进了塔益莱金勇彪、绿和有机资源董春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个。引进外国专家1名。跟踪做好省"双千人才"申报服务工作,绿和茶叶陈亮、广恒铝业刘玉林、万象盛世丁路等3名科技人才经过形式审查、加分排序、网上审核、专家答辩、组织考察等程序,即将公示,我县为人数最多的县。选派4人次参加全国、全省科普讲解大赛,1人先后获得全国三等奖、全省特等奖,2人分获全省二等奖,2名干部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7.队伍形象在扭转。全局干部职工以"抓好第一等的落实,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为主线,持续推进"转作风、优环境、抓落实、促发展"活动,倾力打造"服务科创争先锋"品牌。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推出系列科技人物创新创业事迹报道,社会反响良好。"求实、务实、落实"蔚然成风,单位形象、队伍素质得以提升。
(三)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深化改革
2022年是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第一年,是各项改革举措全面实施之年。及时出台《铅山县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3年实现的目标和9项一级任务、36项二级任务。根据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做出彩的原则,紧盯重点任务、紧盯小的切口,依托特色企业以点带面打造亮点。一是抱团创新。打破"单兵作战"格局,推进产业链科技创新。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依托14个产业链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的部署,围绕我县"1+2+N"的产业体系,建强创新链。坚持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牵引,推动项目、资金、人才资源向科技创新联合体集聚。目前,已经征集到13家企业申报加入全省创新联合体资料,以求靠大联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借力创新。我县依托特色企业新中野茶业科技公司加强与长三角国家级院所合作制定国家标准;三是探索创新。在研发投入攻坚行动中,做好"四道加法"提升研发强度的做法先后在科技日报、江西改革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刊发。
二、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服务能力
1、召开工作会议,统筹推进重点工作。3月,组织召开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结合省局、省中心工作要点和XX实际起草印发《XX市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要点》,安排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做好分工;7月,协助召开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和高价值专利培育考核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知识产权保护,高价值专利培育,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国专利奖、省专利奖参评事宜;9月底,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学习知识产权强国、强省纲要,研究通过《XX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方案》;10月,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知识产权保护暨标准化创新发展工作会议,总结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经验,并就下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2.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持续提升。1-10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1677件,同比增长%,列全省第5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列全省第4位。11月份,根据非正常专利反馈情况对年度高价值发明专利增长率进行预估测算,能够完成18%的年度增长率目标。
3.全市专利质押贷款取得良好成效。3月,召开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会议,对2022年各区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目标任务进行部署,解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策及操作流程。1-10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件数164件,同比增长%;金额亿元,同比增长%。
4.积极参与各级知识产权奖项评选。山东鲁阳浩特高技术纤维有限公司,山东蓝星东大有限公司、蓝星(北京)技术中心有限公司2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省专利奖三等奖;共有35项优秀专利项目参加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获3等奖1项,优胜奖5项。
5.培育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积极申报山东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1月底,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印发《关于公布首批山东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的通知》,我市山东理工大学、XX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获评首批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
6.编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共梳理汇总知识产权申请相关服务事项8项、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服务事项7项、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事项2项、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事项3项,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通过中心网站进行公开。
7.建设专利代办工作站。组织2名专职工作人员赴济南参加专利代办工作站业务能力培训,依托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预审服务大厅建设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和专利代办站,实现知识产权业务"一窗受理"。
8.获批国家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山东分中心工作站。8月,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印发《关于设立第一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山东分中心地方工作站的通知》,我中心获批首批地方工作站。获批后,印发了指导程序规定工作方案、申请须知等程序规定,建立了专家库,为东岳、鲁阳、金城等3家企业出具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书,持续加强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指导。
9.获批知识产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应用单位。11月,省局印发《关于确定开展知识产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应用的单位和产业领域的通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准开展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
(二)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
1.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结合活动主题和XX市"品质提升年"总体思路,出台《关于开展2022年全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的通知》,XX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俊杰在XX日报发表题署名文章庆祝世界知识产权日,并到XX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召开"XX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活动和预审员进企业活动。XX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2.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和知识产权"五进"活动。成立省对市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省对市考核工作任务清单,分别赴各区县督导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区县知识产权干部提高业务能力,确保完成省对市考核各项任务目标;出席市人才办"人才服务联盟"发布会,向社会发布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知识产权人才培育重点工作;结合服务企业专员联系企业活动和知识产权专题宣传培训,开展知识产权进学校、进单位、进网络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意识不强,创新创造不够活跃、保护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因资金原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等惠企资助政策无法兑付,涉及资金的新政策也暂时无法出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起点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检查评议机制,加强企业涉外重大经济贸易活动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区域、科技、贸易、文化、教育等政策的衔接,把高标准的知识产权奖励、扶持、资助作为"人才金政50条"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来淄创业兴业。
(二)高质量推动知识产权创新创造。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引导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强化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校城融合发展,发挥知识产权在激励创造、保护创新中的关键核心作用;发挥中国(XX)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有效缩短专利授权时间,争取到2025年,通过保护中心实现高价值专利授权1500件。
(三)高效能促进知识产权融合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鼓励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力争到2025年,全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在国内掌握行业话语权的知识产权(群)达到10项左右。
(四)高水平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和经济的深入融合;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产权领导干部、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
2023年,市供销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XX贵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供销社、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抓实供销各项工作。
(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
要聚焦市委、市政府2023年工作战略部署,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一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为契机,抓实各项政策、资金、项目的落地落细落实。要牢牢把握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去谋划、布置供销的农资、农产销售等各方面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供销业务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既不搞高大上的形象工程,也不搞一事无成的不求发展。工作中,既要"稳"字当头,但也要有"跳起来摘桃子"举措,要通过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任务。
(二)全面或超额完成省社下发的各项目标任务
要通过加大市场培育、优化市场环境、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政策配套等措施,使购入、销售等实现良性循环,增长基础条件更加成熟,进而在销售总额、社有企业营业总收入、社有企业利润、农资、农产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国家级或总社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改造升级薄弱基层社、新成立村级供销社、基层社示范社建设(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等工作中,稳步走在全省的前列。在优化农资供应和服务、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增强日用消费品销售能力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在规范建立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推进社员股金服务组织清理整顿工作中继续走在全省前面。
(三)全面深化销综合改革
一是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发挥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理顺联合社和社有企业关系,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形成社企分开、权责清晰、整体协调的理事会授权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实现社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本级社有企业整合重组,采取合并、划转、收购等多种方式,成立供销集团,发挥集团公司战略引领、资源调配、支持服务、监督管理作用。二是供销综合改革,发挥统筹指导作用。积极宣传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宣传综合改革取得的成就,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二是进一步聚焦体制机制难题,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瓶颈,厘清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经济发展三方面的职能边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联合社运行机制,提高统筹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全面抓实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制度,强化风险信息掌控和动态监测,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危险源监控、安全检查、隐患整治等安全防范措施,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工作。二是积极做好防汛抗旱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省、市、县有关要求,建立有关应急预案和启动应急防范机制。三是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时刻绷紧"外防输入"这根弦,认真履行疫情防控责任,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四是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加大社员股金清理整顿的力度,严格按省市要求完成清理整顿工作。同时注意防范风险,发挥办公室作用,调度好有关县区,确保不发生挤兑等风险事故。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社
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意识形态贯穿于工作始终,确保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履行党组、党组第一责任人及"一岗双责"责任,压实各科室、资产运营公司及各支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压实机关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健全"三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逐步理顺社企关系,全面从严治社,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打算
一、创新创优工作成效
(一)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
2022年,我市将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国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成立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XX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推进申报工作。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评审结果,我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桓台县、博山区、高新区分别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县、试点区和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
(二)中国(XX)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验收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任务被列入《XX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一号改革工程"目标任务。6月22日,保护中心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组正式验收。目前保护中心备案通过的新材料领域企事业单位共373家,完成快速预审案件172件。
(三)知识产权分析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
撰写并向市委提报《从专利视角看我市创新能力-全市专利情况分析报告》,分析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匹配情况、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意见建议。7月19日,原市委书记江敦涛阅后作出批示:"知识产权工作要常抓不懈,要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获批省级"揭榜挂帅"项目
"试点开展银行在线代办专利权质押登记"项目被省市场监管局列入全省知识产权领域"揭榜挂帅"试点任务清单。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和各银行的参与度,确定邮储银行XX分行作为试点银行,协助邮储银行申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系统专用账号,实现登记材料提交、业务办理、登记结果获取全程在线代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