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读书班上的辅导报告
深入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读书班上的辅导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2024年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读书班上的辅导报告
同志们:
党的XX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对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大文章"。其中"数字金融"作为"5篇大文章"落脚点,是非常有深意的,发展数字金融有助于其他4篇大文章更好地展开,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深刻认识发展数字金融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在数字时代,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和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数字金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
发展数字金融是扩大金融供给的重要举措。数字金融通过构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客户进行画像和分析,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和偏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创新。一是通过对客户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和偏好的产品和服务,按照智能算法推荐给客户,提高购买意愿和购买体验。二是通过数据分析,为客户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和习惯的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咨询;通过智能咨询算法,向客户推荐适合其需求的服务和咨询,提高客户服务的满意度。三是通过将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和挖掘创新产品、服务,提高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
发展数字金融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有力支撑。数字金融可以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大幅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和受益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数字金融通过无接触支付、线上贷款等创新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便捷、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精细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数字金融创新了服务传统产业的模式,金融与产业的合作模式逐渐从单一的金融服务转型到"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赢是结果"的新型共生共赢的局面。
发展数字金融是推动金融业态变革的内在动力。数字金融是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底层技术支撑金融行业变革形成的创新业态,体现了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供给侧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推动传统金融业态模式变革。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金融技术实现线上渠道的拓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和便利性;基于对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各方金融需求的综合挖掘,数字金融正逐步向"产融+投保+服务"一体化逐步迈进,通过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满足各个层面客户的需求。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数字金融可以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识别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数字金融还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数据的去中心化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数字金融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如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改变了传统银行的支付业务格局,"一部手机走天涯";互联网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保险业务运营。这些创新业务模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着力构建具有人保特色的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数字金融是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保险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为保险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集团数字化工作亟待加快变革,打造集团数字化新优势,赋能"保险+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加速形成集团新的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助力建设全球卓越保险集团。
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明确转型方向和路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一方面,经济转型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本身也需要做好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保险同业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纷纷开展数字化能力建设,以业务场景为出发,创新驱动,数字化赋能应用已成为保险行业共识。集团党委、总裁室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工作,近年来从科技支撑、科技赋能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发展逐步升级,有力支持了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积极融入数字金融发展、总体谋划集团数字化发展路径,集团印发《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数字化建设行动方案》。规划将以战略为引领,以业务价值为导向,以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密切协同为目标,以数据底座为基石,明确数字化发展目标蓝图;产、寿、健子公司要结合业务发展转型规划设计完善业务架构、匹配优化IT架构,构建集团两级法人框架下的架构规划,设计实施路线图、实施保障机制等;借助应用数字化、使用科技组件、设计数据模型等能力,积极推动应用系统集中部署,通过线上产品供给和服务功能建设、全流程线上赋能、线上用户运营、专业团队协同配合等举措,构建作业标准统一、流程运转高效的共享运营体系,迅速响应基层,以数字化等科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要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数字化之路。集团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研究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实施路径。一是明确发展愿景。对集团数字化发展进行全局谋划,围绕中央要求、主业需求、基层诉求、客户需要研究设计数字化发展规划,所有工作主动围绕数字化转型开展,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建立健全机制。研究构建强有力的数字化转型组织机构,建立配套考核和激励机制,并培养转型文化理念,凝聚每位员工的创新活力,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不竭动力。三是把握工作原则。坚持战略与执行统筹、业务与技术协同、自主与合作并重的原则,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具体执行,推进业务和技术有机融合,提升关键领域控制能力,构建互利共赢生态。四是实现演进升级。以管理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变革为基础,以业务转型为关键,以商业模式优化为目标,把每项行动和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探索演进,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推动全集团的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技术侧的科技应用,更是业务转型、技术转型和组织转型的统一实施。在两级法人治理结构下,集团和子公司要分工明确,技术架构、基础架构以集团为主,业务架构以子公司为主,两级法人各有侧重。在业务转型方面,坚持"业务驱动、科技赋能",积极推动业务模式转型、产品与服务创新,并结合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重塑传统业务流程,强调用户体验和管理质效的提升。在技术转型方面,推动传统集中式应用架构向分布式、微服务应用架构转型,实现应用、平台上云;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建立数据资产服务清单,在保障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统筹发展和安全,密切关注信息网络、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供应链安全等风险;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科创管理体系,形成全集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科创管理机制,积极推动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组织转型方面,建立扁平、复合的组织形态和高效、敏捷的协作流程,凝聚和发挥合力。
发挥核心竞争力,支撑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强调,金融机构需要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中台,表明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战略是聚焦于实现业务、技术和数据的高效融合。数字金融依托于先进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效率,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高度重视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探索,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4篇大文章的能力,紧抓业、技、数融合带来的业绩增长机遇,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应用,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八项战略服务,有力支撑卓越战略顺利实施。一是支持发展科技金融。数字金融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先进技术和数据分析应用于产品设计、核保定价、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环节,实现了保险保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助力科技金融的发展。比如,在巨灾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卫星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及地震、火灾等灾害模型预测,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提前预警并做好防灾减损工作;对于可能遭受地震、火灾等高风险的企业,通过精确计算损失概率和预期损失规模,定制符合企业需求的巨灾保险产品,从而转移和分散风险。二是支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保险作为一种新兴保险形态,为环境资源保护、绿色产业发展以及绿色生活消费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是保险业服务国家大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借助物联网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环境风险进行更准确的量化评估,辅助设计出针对环境污染的新型绿色保险产品。在风电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定制化的风电设施保险服务,利用基于气象预测的大数据模型计算风电机组损失概率,为风电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提供全面保障;采用GIS可视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内外部市场项目风险数据,建设保险行业风电风险数据库,为客户提供风险量化分析以及项目可视化管理。在新能源保险发展方面,为新能源车建立以保险风险保障属性为主的数字化档案,实现一车一码一档;持续与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关联企业通过隐私计算或联合建模等方式进行合作,丰富驾驶行为模型和定价模型的数据维度,为实现精细化管控、差异化定价、精准化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三是支持发展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正以全方位、深层次的方式重塑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行业,让康养服务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推动打造智慧养老和智慧医疗生态系统,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权益,助力养老金融的发展。在智慧养老领域,利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老年人及其家属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提供沉浸式体验,了解养老环境和设施,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结合智能算法推荐系统,依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条件、心理需求等多维度信息,推荐最适合的养老院或者居家养老方案;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监测老人的日常活动和生理指标,对潜在跌倒风险进行预警;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养老金账户管理的透明度和安全性,确保养老金的安全支付与流转。在智慧医疗领域,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医疗大数据,精准评估投保人的健康风险,进而优化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利用AI和远程医疗服务,为参保老人提供在线诊疗、疾病预警、健康管理等服务,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应用OCR和RPA等技术,实现医疗保险病人报销时的高效智能化录入、审核和结算,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参保病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四是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有助于解决普惠金融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普惠金融提供丰富多样的实现路径。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AI、大数据、大模型等保险科技应用,赋能保险业务运营全流程;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数字金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精准的风险保障和金融服务;在服务安全发展方面,不断完善大灾损失预警及损失估算模型;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建设全球货运、船舶智慧运营平台,促进物流产业和保险业务深度融合,创新航运保险业务运营模式,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开展海外业务风险地图建设,为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区域海外保险项目提供可视化管理等服务功能,支持海外业务拓展和风险减量服务管理。
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对于经济和金融范式的转变来说,数据是最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要把数据治理作为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保险行业的经营基础是数据,核心是数据资产的运营,能否积累有效的数据,形成有效的数据资产运营模式,进而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这些都在探索中。推动数据体系建设和数据治理需要业务、数据、技术的协同配合,既要发挥好业务场景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技术平台架构的有力有效支撑,并统筹协调数据上下游各相关方,合力挖掘和发挥数据资源价值。从业务视角看,要促进数据与场景深度融合。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公共数据开放应用,提出现代农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领域的重点行动,促进数据要素在业务重点领域的价值赋能。由此可见,有效的数字应用是业务场景和数据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是金融机构真正实现业务数字化、组织数字化、经营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机构数据化发展和转型程度的重要标尺。一是赋能客户数字化经营。前台要打造数字化新媒体流量运营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信息流等运营方式,获取公域流量,开展用户洞察和粉丝触达,实现营销宣传和销售转化,提升线上化客户运营服务能力,增强客户黏性,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后台要加强客户画像和数据标签体系建设,数据标签是支撑业务价值挖掘的重要数据资产,围绕客户、产品、渠道等对象实体打造的标签体系,全方位刻画客户行为信息、偏好信息,有效支撑面向前台的客户经营、精准营销,面向中台的渠道投放、私域营销等场景。二是赋能产品精细化运营。随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流通应用,特别是公共领域数据的逐步开放,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的数据资源基础进一步扩大,国家数据局三年数据行动计划提及多个涉及保险服务的领域,未来面向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地理、健康养老、安全责任领域数据的开放应用,将进一步支撑保险产品开发设计,扩大可保业务领域。同时,客户画像和标签体系的完善,也能够支撑面向客户的精准产品设计和差异化服务。三是赋能数字化经营决策和风险防控。在经营决策方面,指标数据是公司重要的高价值数据资产,是对业务领域信息的高度凝练和萃取。通过建设统一完备、逐级分解的数据指标体系,能够支撑管理逻辑的有效传导,发挥数据信息决策支持作用,及时洞察和响应市场业务变化,通过对维度的指标数据开展对比分析和归因分析,赋能一线业务经营管理。在风险防控方面,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确定性快速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尤为重要,而风险管理就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要建立数据集市,集团基于统一数据平台初步构建风险数据集市和审计数据集市,全面汇集业务源头和过程管理数据,为风控领域数据赋能奠定坚实基础。要建设指标体系和规则引擎,基于数据集市进一步建设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风控规则引擎,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内部审计等,可依托各子公司风控模型向集团智能风控平台输出筛查结果;集团风控筛查结果及其触发条件也可直通至子公司风险类系统,以便于子公司更好地跟进风险问题。要强化风控领域数据赋能,开展风控大数据建模,应用于业务场景,如在反保险欺诈方面,保险诈骗手段日益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团队化的特征,对保险公司的风控提出巨大挑战。应用"大数据+智能算法"的黑团伙挖掘技术,对团伙成员进行风险排序,不断找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风险节点,提升诈骗团伙挖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反欺诈风险能力。从技术视角看,要搭建高效集中的数据算力平台。"数据、算法、算力"是数据治理体系核心的三个要素,其中算力是数字经济的物理承载,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平台能力支撑。一是打造企业级的数字基建和基础算力平台。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集团推进多地多中心数据中心布局,构建两地三中心架构,建设标准化基础资源体系,提供弹性可扩展的云资源服务,为数字化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数字基建和基础算力平台。二是建设集团统一数据平台,支撑数据资源互联互通。统一数据平台集中汇聚集团各类基础数据资源,支撑跨公司数据应用的联通共享。通过打造湖仓一体的数据汇聚节点和高效数据链路,支持实时和离线数据处理,为数据融合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支撑。三是建设面向业务前端的自助数据服务和智能分析平台。在数据分级授权基础上,通过灵活的前端数据报表服务平台和BI分析工具,支持业务侧开展快捷的数据自助查询分析,为前端提供标准化、可复用的数据API接口和数据产品服务,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数据分析师"。建设行业领先的智能分析平台,为业务前端提供语音智能、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服务能力,通过算法模型和业务场景的融合,提升业务运营的智能化水平。四是建设安全可靠的数据交互平台。充分把握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精神,构建基于隐私计算、多方安全、数据沙箱的数据交互平台,支撑数据可用不可见,为内外部敏感数据信息的交互融合,提供有力的安全技术平台支撑,保障敏感重要信息的有效隔离和合规流通。从组织视角看,要搭建全面穿透的数据治理体系。当前,集团已在数字基建和数字资产领域陆续启动相关工作,随着数字化建设工作逐步深入,如何推动数字应用有效落地,持续赋能业务经营管理,是后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着力点。数据体系建设不只是科技的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业务力量,推动全员共同参与。一是健全数据治理管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组织架构。集团两级法人架构下,要搭建有效的数据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架构的穿透覆盖,有效支撑集团内部数据的共建共享。近期集团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数据治理工作的统筹领导,统筹调度资源配置,指导和推动相关数据工作。二是统筹集团数据资产管理,推动数据流通共享。各级数据管理部门要牵头推动数据资产的统筹管理和流通共享。数据是集团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将沉淀在各公司、各环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扎实推动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治理,提升数据资源价值。要推动提供标准化、自助化的数据服务,通过推动数据产品化、构建数据产品体系,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降低业务侧数据使用门槛。三是推动数据、业务有效协同,构建双向融合的专职团队。要打破业务和数据的壁垒,发挥业务实践引领作用,推动数据和业务团队有效融合互动,借助系统平台和智能化手段,持续将业务需求和最佳业务实践转化为数据产品和服务,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数据服务响应时效,形成数据价值应用闭环。目前的数据应用更多是传统模式下的事后分析,数据赋能价值还未有效发挥。未来,衡量金融机构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数据和业务的关系是否能从"跟随"(事后,离线分析),走到"伴随"(事中,实时分析),再到"引领"(事前,智能服务)。数据战略应当作为企业战略,回归业务本源。从解决业务问题、赋能业务场景出发,推动业务、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锚定业务价值目标,以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应用为驱动,推动系统平台建设升级,聚焦数据的高效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分析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潜能,提升集团数字化应用能力。
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抢抓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这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集团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提档加速,助力实现具有××特色的数字金融发展路径,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独立自主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集团下一步将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自有数据中心和信息技术队伍,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关键设施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步伐,推进研发、技术等各类基础平台建设,打造自主可控、稳定安全的技术生态体系。一是要推进信创替代工作,逐步解决西方依赖问题。数字经济破题关键是要发展信创产业,信创是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建设内核。金融信创通过金融数字化的实践,拉动构建金融信息技术底层架构体系的国产化,实现软硬件的国产替换,旨在解决金融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卡脖子"问题,以保障金融领域的全面安全。集团强化信创技术基础能力建设,要从满足集团及子公司基础算力需求、保证年度信创建设目标入手,完成应用系统资源部署,达成年度信创建设目标,保障集团及相关子公司生产系统全年运行稳定。二是要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建立自主技术生态体系。基础平台建设是发展数字金融建设的重点。基础平台包括信息通信网络、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等,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要素,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数字化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基础平台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数字金融的增长潜力和动力。
集团初步建成面向多云多芯的云原生技术平台,构建了从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应用解决方案到标准体系的自主可控的金融级技术底座。该平台获得了人民银行组织的"2021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为保险行业首次获此殊荣。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平台生态建设,通过统筹完善技术、研发等基础平台建设,形成规模化、流水线式的软件研发能力,强化运维能力支撑,支持集团各公司业务系统分布式及信创改造,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三是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自有科技队伍建设,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被有效激发,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领域"领跑"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也要看到,不少领域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依然明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根本在于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打造"高精尖缺"人才方阵。集团围绕卓越战略,挂图作战,攻坚克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自有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引进,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力量,为科技工作有序推进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下一步,统筹集团内科技人才资源,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职务职级和薪酬激励体系落地实施,加快科技人才引进,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招募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着力构筑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为集团各公司提供高质量的科技运营服务。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主可控硬实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强调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要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数字金融、数字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价值。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可以提供高效、安全、智能的信息通信服务,促进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流通和价值释放;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是数字技术的重要载体,可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提升数字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条件,可以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发展;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可以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拓展数字惠民服务领域,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集团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布局,基于位于北京、廊坊、佛山等地的数据中心,结合稳态、敏态基础算力资源建设,设计构建同城双活、异地多活的架构体系,完成基础资源云服务模型和多云多芯资源供给设计,实现全栈信创云资源供给能力;未来随着西部等地数据中心建成,进一步构建"异地双活+数据备份"数据中心架构。要加强技术风险和数据安全管控。数字金融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从根本上要把握好数字金融价值与安全的"跷跷板"。为避免业务中断和技术短板造成的风险隐患,近年来集团明确了网络安全总体工作目标,根据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优化完善科技条线协同机制,建立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建设并推广网络态势感知、内部数据安全、桌面安全等安全技术平台,整体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下一步,将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加强创新业务管控,确保各项工作合规、安全。在技术风险防范方面,开展信息安全培训,提高系统上下的安全意识,建立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常态化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防范勒索病毒等给金融稳定造成的风险,持续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落实应用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管控操作风险、外包风险、新技术、开源软件等重要领域风险。在数据安全管控方面,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问责处罚,确保数据安全工作走向纵深。
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当前,各大保险主体均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升级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科技化和线上化水平,因此运用前沿科技重塑保险业务模式和流程,是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集团加速科创成果在保险业领域孵化、运用和推广,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下一步,将积极进行金融科技布局,强化前沿技术创新应用,赋能销售、承保、理赔、客服等业务提质增效,同时打造智能平台,实现通用服务的快速共享和应用落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一是营造创新体系氛围。完善科创管理体系,形成全集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科创管理机制,加快科创实验室建设,培育创新人才,开展科技专利深入挖掘,积极推动集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外部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与科大讯飞、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外部合作,深化具有人保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险领域大模型产品应用,构建支撑全集团智能化应用落地底座,借助隐私计算方法推动数据内外部共享共用、解决跨法人主体的数据合规问题,推广虚拟现实技术在智能客服以及客户推广运营等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三是开展前沿领域技术研究。研判技术发展趋势,把握保险科技风口和机遇,加速量子计算、5G技术、物联网等科创成果在保险业领域孵化、运用和推广,深入落地赋能基层,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在学习借鉴金融同业先进经验的同时,及时总结提炼并与行业分享自己的优秀科技成果,为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技术年度个人总结(精彩5篇)
下一篇:扶贫自查报告【参考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