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开展劳动教育也是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目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5月中下旬,市政协副主席*带队、教科卫体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先后赴*市、*市、*县及我市部分中小学校实地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方式,学习外地好的经验做法,了解我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现综合调研组意见建议,将协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劳动教育工作现状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安徽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构建“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体系,市教育局着力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督导,坚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高度重视,保障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发展
市政府成立“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五大行动”实施,研究解决教育发展改革问题。市政府将推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均衡健康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出台了《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编办、财政局、资规局、人社局等相关单位,为助推全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多措并举,推动劳动教育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全市各中小学都将劳动课纳入课表,落实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求,开课率达到100%。二是经常性开展校内劳动,让学生全员参与文明校园创建、美丽校园打造等工作,通过体力劳动出力流汗,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与艰苦。三是将家务劳动作为家庭作业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放假期劳动教育打卡表和比晒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做家务的习惯,让劳动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四是不定期开展校外活动,如到大型农庄、种田大户等开展“田园”劳动,体验农事农活,让“劳动教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五是建设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校外劳动教育途径。市教育局还将“劳动教育”作为本年度“书记项目”,以党建引领推动劳动教育落地开“花”。
(三)因地制宜,打造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场地
劳动实践场地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除在劳动课中开展爱劳动教育和相关劳动技能的传授外,还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辟和建立劳动活动场地。部分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租赁场地或利用学校闲置场地打造小规模的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如第三中学租赁学校操场围墙外闲置土地打造成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场所;*中心小学与周边茶叶种植基地签订协议,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主阵地;*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中心学校等学校均设有劳动活动场地。
(四)家校联动,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教育观念。
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设立全市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每年5月第2周),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意识有待加强
基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学校、家长、社会尚未完全达成教育共识,将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增设劳动课程,理念和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劳动教育的最佳氛围尚未形成。认识上存在“五育分离”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各吹各的号”,在“五育”融合格局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载体、手段、评价等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虽然各校都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有关文件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劳动教育课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课表,或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被其它文化课挤占,或简单将其等同于打扫卫生,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加上我市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还未正式开营,致使校外劳动教育缺乏施展平台。
(三)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有待加强
我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大,乡村学位富余,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47所,而城区学位紧张,学校活动场地有限,制约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经费投入方面,各校的劳动教育经费普遍吃紧,小规模学校运行经费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和实施。
(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有待建设
师资队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我市目前没有一个专业的劳动课程教师,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有劳技专长的兼职教师,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
三、意见建议
为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建立课程完善、内容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委员们在充分调研、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多方发力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推动劳动教育进课堂、进课程、进家庭、进社区、进基地。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规范、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严格落实学年劳动周时间要求,不得出现“阴阳课表”、有课不上的现象。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参与孩子的劳动教育,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计划于今年9月份开营)要大力发挥校外劳动教育职能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和师资队伍,科学建立课程设置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有序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到基地集中开展5到7天劳动教育。建议根据劳动教育的需求,在主营地附近(如痘姆)流转100亩左右田地做为劳动实践场所。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及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积极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免费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
(二)丰富劳动内容,拓宽实践载体
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需要紧密衔接课堂内外劳动教育,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入。一要挖掘校内劳动教育资源。基于“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强化日常生活劳动的参与力度,设立“宿舍管理、餐饮服务、校园绿化”等志愿岗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教室、校园空地、周边资源等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开展小制作、小手工等校内劳动比赛,加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培养,提升学生基本生活技能。二要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注重家校合作,形成“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劳动素养实践培育模式。联合中小学生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三要加强资源整合,把因生源减少、合校并点而闲置的校舍充分利用起来,打造综合劳动实践基地,让闲置校舍重获“新生”,赋予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劳动教育职能,做到校外劳动教育有人做、有人管。
(三)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保障机制
教育局聚焦主责主业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劳动教育组织实施工作机制。一是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实施长期规划、专项方案相衔接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创设目标牵引、过程实施、监督反馈、改进提升的劳动教育工作闭环机制,发挥校、班、组纵向贯通的劳动教育组织作用。二要构建科学的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劳动素养评价以培育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目标指向,避免“价值”与“能力”的二元分离,发挥劳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三要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在学生评优评奖、考试升学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让劳动素养评价功能真正“硬起来”。四要积极争取劳动教育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充实人员配置,增强队伍力量
针对当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通过校内外引育并举的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以辅导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荣誉教师为主的劳动实践指导团队,聘用本地的劳模、农技师、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到校兼课或上指导课。
(五)积极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观念宣传教育,大力传承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依托校园网、官微、校报、社区等宣传阵地,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让学生获得劳动成就感。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要教育节点,开展特色鲜明、生动灵活的劳动教育活动。
下一篇:某市土地承包管理与改革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