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热选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热选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第一篇】
一、住宅所在地区小资料。
本次调研地点选在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田园居住宅小区。该地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偏西,渭河北岸,东距西安市83公里,西距宝鸡市100公里。自然环境良好,相对高差小,地势比较平坦,气候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毫米。整体发展局势较好: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条件不断改善,商饮服务业蓬勃发展,民营科技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也有较大发展。
二、田园居住宅小区。
田园居小区位于神果路,共有三个出入口,分别为北门、南门和东门。社区道路人车混流,且路面宽度不是很宽而且没有明显的指示方向。社区内拥有自己的小超市,卫生所,自行车棚,幼儿园,休闲广场以及活动中心等。小区并未采用商住楼,没有地下停车场,但设有地下室。布置特点为行列式。社区道路采用人车混流,路面老旧,停车位少且停车线模糊,造成居民停车凌乱随意,给分享的“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热选5篇】”,进深约为30米,建筑层数一般为5至6层,有ab两座高层。建筑色彩为淡粉,建筑户型为一梯两户。社区内设有水池,雕塑,花架及其他建筑小品,可供人们休闲散步之时作观赏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草地上放置有景观石,休闲之余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三、总结。
田园居小区建设使用时间较久,整个小区不免有些苍老之气。通过这次调研,我觉得,小区内存在安全隐患,电子监控设备较少,而且停车位过少,没有地下停车场导致的车辆任意停放,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加上小区道路人车混流,对行人安全多有不利。此外,通过了解,下午2点至6点这一时间段内,小区内主要为老人,设置的老年活动中心,秋千等基础设施,也考虑到了老人及儿童的需求。休闲方面,小区公共设施及公共活动绿地可用性不高,总体给人感觉拥挤,道路较窄,部分健身器材也有所破坏,对残疾人的需求考虑也较少。美观方面,小区建筑色彩采用粉红色,公共绿地设计也不错,有很多建筑小品水池之类的设施。
总体来说,田园居小区地理位置较好,设施齐全,适宜居住。附两张小区内景图。第一张为休闲场地,第二张为一建筑小品。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第二篇】
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以改善社区环境为手段,强化全民卫生,意识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做到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努力完成我社区各项创卫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调研考核和验收做好充分准备,特制定如下计划:
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创卫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层层抓落实,并把创卫工作与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挂钩。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卫生、健康促进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并推动社区创卫工作及各项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以制度的完善保证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使各项工作更趋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开设健康教育课,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健康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教学水*,认真做好健教知识的宣传教育。
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设立创卫专栏和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进行更换:定期到居民区宣传创卫知识,普及创卫知识。
积极开展加强家庭、社区联系,拓宽健康教育、创卫空间。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小区、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和创卫工作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构建创卫工作与健康教育共创、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
开展卫生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居民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社区体育工作,增强居民体质和防病能力。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师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的认识,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对校园内发现的如“风疹”、“水痘”等传染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五早”措施,出现患病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回家隔离时经常与家长沟通,严防控制未过隔离期的学生提前返校,加强对发生传染病的寝室、教室的消毒指导工作,确保消毒工作及时到位,建立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使学校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以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创建活动为载体,着重做好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和控烟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重视艾滋病预防,开展不少于两次的专题讲座。
进一步绿化、梅花、优化社区整体环境。
按照上级要求,在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中,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做到人员、经费落实、检查到位,做好定期消杀和突击消杀相结合,各居民区定时喷洒灭蝇钥匙,投入灭鼠诱饵,消灭四害孳生地,使“四害”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认真做好创卫台账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创卫工作中的文件、材料、照片等要及时收集、整理、使创卫资料,达到科学、规范、丰富,确保国家卫生城市的考核验收顺利通过。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第三篇】
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主动融入到川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大的发展格局中去思考和谋划,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抓区域经济的发展,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走出了一条强区富民、和谐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20xx年以来,南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平方公里,达到9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增加了6万人,达到14万人左右;全区城镇化率提高了个百分点,达到%。南溪十分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统筹发展城市新区与工业园区,罗龙工业集中区已入驻企业129户,20xx年实现产值152亿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双轮驱动下,20xx年到20xx年,南溪gdp年均增长%,达到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倍,达到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95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7928元。南溪连续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目标考核一等奖,20xx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激励发展先进县(区)。归纳起来,南溪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经验之一:科学民主定规划,大手笔追求高品质,知名团队绘就新南溪。
城市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这是南溪党委、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20xx年初,南溪组织党政领导、相关干部和企业家到广州、深圳、珠海、重庆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集众家之长,仔细梳理和反复论证别人的做法在南溪的可行性。多方学习借鉴后,南溪在全省甚至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策划,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着重做好“古”、“水”两篇文章。聘请知名城市专业策划团队深圳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南溪城市发展战略策划方案》,提出了南溪“仙源福地,上善水城”的城市品牌定位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城市总规和控规编制。引进了世界500强之一的阿佩克思公司编制《南溪城市发展战略策划》;引进成都锦里古街设计团队和四川美院设计团队强强联合创作“千栋千面”的《桂溪河商业古街》;引进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编制《南溪西城城市设计》;引进水立方的中方设计总负责单位中建国际设计咨询公司(ccdi)进行桂溪河水上主题公园设计;引进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经验之二:无中生有造亮点,河滩地上建新城,推陈出新打造南溪精品。
城市发展的载体是什么,亮点和特色在哪里?这是南溪党委、政府考虑的关键问题。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南溪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无中生有”,以修建滨江防洪堤开发平方公里滨江新城为标志,城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xx年9月,南溪以滨江堤三期工程开工为标志,正式拉开了滨江新城建设的序幕。城市“三横五纵”骨干道路、桂溪古街、五星级宾馆等引擎项目快速推进,南溪职中迁建、综合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建设,带动长江国际、凯丽香江、盛景天下、巴塞罗拉庄园等一大批城市商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城初具雏形,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典范。南溪善于画龙点睛,通过打造桂溪古街等亮点景观迅速提升了城市品位。桂溪古街完全从一张白纸上绘建,融合了千年南溪的城市古韵和长江首善的水城风韵,整个建筑风格汇集了川南、江南水乡的民族风貌特色,将桂溪河水引入街内穿行,形成了“巷穿城、水融街、楼重院”的别致空间。同时,南溪还打造出一流的滨江景观带,形成“一带一心三核六区”的格局,充分展示了南溪的文化魅力与理念。
经验之三:市场运作添活力,大招商带来大项目,大项目推动大发展。
项目从哪里来,钱从哪里出,怎样快节奏地推进城市建设?这是南溪党委、政府考虑的重中之重。南溪坚持“梯次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将新城开发建设划分为“首期核心突破、二期拉开骨架、三期全面开发”三个阶段。引资亿元建设滨江及桂溪河景观带工程;引资5330万元代建万平方米安置房;引资8000万元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罗龙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同时在城市管理中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一律交由市场管理。如滨江景观带,政府遴选专业的园艺管理公司锦绣园进行管理和维护;宜南快速通道两旁绿化带项目,完全由企业投入推动土地流转,建立起大型的苗木基地,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南溪十分注重对项目的策划与包装,积极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加强与广东四川商会、重庆四川商会、北京商会等的战略合作,大力开展定点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积极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重庆博正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滨江护岸堤三期工程及罗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广东蜀粤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建设文体中心打捆项目。南溪在项目建设中全面推行“代建制”,专门成立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统一对政府性项目实施代建,切实保障了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为确保政府资金效率和干部廉洁,20xx年以来,南溪还通过优化方案、财政评审、决算审计等措施,有效审减项目投资亿元,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经验之四:团结拼博创辉煌,党政齐心铸就铁军精神,和谐拆迁催生南溪速度。
怎样形成共识,如何加快建设速度?这是南溪党委、政府考虑的核心环节。南溪在地上地下均无丰富资源的条件下,意识到唯有团结拼博、创先争优,才能超常推进南溪经济社会发展。南溪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领导班子的理念和思路得到高度统一,大家讲奉献、讲大局、讲风格、讲团结,坦诚布公、共谋发展,凝聚成了一股激情创业的强大合力。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公开遴选项目设计单位和营销单位,在遴选会上由区四家班子领导、专家、相关部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组成的评审团集体投票确定。凡涉及公众利益或城市形象的项目,如城市公交站台的样式和色调,都提交政府常务会集体审定;重要项目的设计方案由四家班子领导联席会确定。为切实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南溪推行“5+2”、“白+黑”,形成了为民服务铁的信念、众志成城铁的团结、令行禁止铁的纪律、勤政廉政铁的作风、勇争一流铁的目标的“南溪铁军”精神,在工作中采取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的方式,以重点突破带动了全面推进。同时,南溪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和谐推进征地拆迁,为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解决安置群众的后顾之忧,南溪还从20xx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建立实施了《南溪县失地无业年老人员生活补助简易参保试行办法》等制度。
二、从南溪城市建设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启示之一:规划水平决定城市发展的高度,重编制更要重执行。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总方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追求和目标。只有重视城市规划,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并且严格规划执行,城市发展定位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追求才能实现。南溪在规划上坚持大手笔、高标准,不仅高水平编制《城市发展战略策划》、《滨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等总体性的规划,还特别注重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质量。同时,南溪十分注重规划把关,决不轻易调整规划。
启示之二:项目建设决定城市发展的速度,重生成更要重推进。
抓城市建设,说到底就是抓一个个具体的项目。项目建得好,城市才发展得好;项目建得快,城市的变化才大。在城市规划区内,不同的项目都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不同的业主和不同的承建单位,由于项目实施的具体环境不同、工作水平各异,往往造成不少项目推进缓慢,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南溪发展为什么这么快,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抓项目、抓招商、抓投入,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抓手就是建立政府性项目代建制,专门成立了直属事业单位重点项目办,汇聚了30多名各方面的专家和人才,统筹实施各级各类项目建设。
启示之三:资金保障决定城市发展的广度,重投入更要重市场。
资金问题是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仅仅依靠财政投入推进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南溪为适应城市建设资金需求,在原国资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溪财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南溪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政府性投资平台。南溪还将城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畴,积极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招商引资,实现了“以地生财,聚财建城”。
启示之四:人才队伍决定城市发展的力度,重管理更要重提升。
人是搞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变化大不大,发展快不快,最终取决于人才。在城市建设中,不仅需要管好用好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有效提升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人才队伍,满足城市建设不断提高的新要求。南溪出台《南溪区股级干部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地治理和解决了“中梗阻”现象。强化对城市项目的服务管理,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对城区所有建设项目特事特办,优化服务,优先审批。出台了引进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方面的人才,充实到工程指挥部。南溪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教育培训资金,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城市建设专题培训班。并且借助铁军讲坛平台,邀请城市规划建设、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干部和企业家的城市建设经营理念,有力推动南溪城市品质的提升。
三、工作建议。
党的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把宜宾放在全国和长江经济带、川滇黔区域去定位和谋划,确立了建设“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形象定位。这是深刻把握形势、充分审视市情、凝聚各方共识后形成的战略决策,是宜宾城市建设新的纲领性要求。当前,全市上下正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我们借鉴南溪区的主要做法,立足宜宾城市规划建设实际,围绕“拓新城、改旧城、建中心、造亮点”的要求,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工作建议。
建议之一:科学制定规划,刚性实施规划,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先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高度重视,目前,我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经确定,总体规划正在抓紧制订。下一步,应以编制出台高水平、高标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科学推进具体节点的城市设计,尽快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抓紧编制修建性详规和交通、绿化等专项规划,加快编制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街景设计和沿街建筑色彩的设计,促进总体规划与控规、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无缝对接,通过精细规划促进城市建设上品位、上档次。同时,进一步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执行和落实规划。
建议之二:优化项目实施平台,注重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好项目推进速度的问题。
根据各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平台,尽量避免多头实施、多头管理的情况。除有明显政策要求等情况外,政府性投资项目在直接委托市级建设主体代建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选择项目代建单位,切实推动项目建设速度、质量、效益整体提升。在财政、审计、监察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政府资金效率和干部廉洁。针对推动难度大的重大项目,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强有力的工作力量,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靠前解决,共同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建议之三: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围绕三产互动、产城相融,加快“三个中心”和“六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按照“政府组织、市场运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经营城市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城市。围绕“三个中心”和“六大基地”的建设任务,抓住市民普遍关注的重大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下大功夫加快推进一批城市建设项目,迅速提升城市形象;应抢抓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重大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退城入园”,鼓励大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建议之四:高度重视城市风貌塑造和功能完善,培育城市风格,提高城市品位。
在城市建设中,追求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树立自己的独特风味和环境品位。高度重视城市风貌塑造,对每一栋单体建筑都从造型、色调上进行严格把关。科学规划造绿,有序推进现代城市亮化工程,切实做到历史与现代,建筑与人文融为一体,展现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名城风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打造城市综合体、大型卖场和星级酒店,切实留住外流的高端消费,努力吸纳周边城市的消费群体。加快建设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历史文化旅游设施,对独具特色的古迹、古街、公园进行包装和打造。应培育和提升酒文化、长江文化、工业文明,对拟建、在建的城市文化设施进行旅游包装,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旅游景观。应结合城市文化元素、给城市以人文文化内涵,全面提高旅游的可停留性。
建议之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拆迁等问题,依法管理好城市。
以群众利益为上,让好处真真切切落实在百姓的口袋里、群众的房子上。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将拆迁安置作为党委政府推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尽量创造条件满足群众的要求,切实做到“拆迁一处、造福一片、稳定一方”。坚持建管并重理念,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做到“重心下移”。整合政府部门的工作力量,落实日常巡查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有效消除城管盲区。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市民诚信、规范、参与的观念,使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花草树木和市政设施成为广大市民高度自觉的行为习惯。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第四篇】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12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万亩,年产水果万吨,总产值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万株,年经济收入达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牲猪养殖基地86个,年可出栏生猪万头,创经济收入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万吨,年创经济收入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级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12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亿元,分别比2009年的亿元、2010年的亿元、2011年的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近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说可能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二、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平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平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选题【第五篇】
城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信息中心,对城市周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对于本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繁荣,保持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就加强市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查资料、实地查看、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高等级化、人民生活幸福化的建设,市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就。
1、工业化建设取得历史新突破。
市抢抓扩大内需机遇,争项目、上技改,生态型、循环型工业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一是转变生产方式。顺利关停红磷分公司3号硫酸系统等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使辖区内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实现产业转型。以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云南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市)建设为契机,积极鼓励、支持各大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国电小龙潭发电厂、大唐国际红河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流化床机组的运用,云南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引进,解化集团、云天化国际红磷分公司一大批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企业发展的重大变革,促进了产业转型,为企业生存、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通过上述两项措施,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利税总额亿元。
2、城市化建设提升新形象。
市实施“东扩、西盘、南延”战略,打造“绿城水洲”,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公园二期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完工,有效开展五星级酒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达到国家水质标准,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
3、农业产业化进入新时期。
市通过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关爱“三农”、支持“三农”,农村经济蓬勃发展。“55110”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9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蚕桑产业综合技术示范区,云南省商品禽蛋及禽种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发展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1户、州级8户。2个农产品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初步实现小康。
4、基础设施高等级化初步实现。
市全面实施城市主干道和景观景点“三化”建设,对城市3个入口进行绿化升级和亮化打造,各景点、景区和公共绿地的树木、花草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实施城市夜景梦幻工程,完成124幢建筑和临街树木亮化,优美的城市夜景更加彰显出“不夜之城”的魅力。通过“三化”建设,初步实现基础设施高等级化,切实提升了城市品位。
5、人民生活幸福化阔步前进。
市始终把民生保障工作贯穿到统筹城乡发展之中,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提升、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文体活动精彩纷呈。2009年建设廉租房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53万元。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发放城乡居民困难补助3522万元、社会保险补贴万元。开发就业岗位6580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500人。下调参保企事业单位保险缴费率个百分点,20户困难企业享受到社会保险和岗位工资补贴。阳光济困协会工作有效开展,共发放救助金万元,救助城乡困难居民4867人。通过贯彻落实各项社会关爱政策,百姓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探索适合市情的发展路子。
市城市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坚持把中央和省、州委的精神与的市情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立足实际,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增强了全市综合实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3、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实施“民生工程”,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全市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4、始终坚持依法治市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市始终坚持依法治市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改革,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市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主要问题是:
1、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还十分繁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60年一遇的干旱,充分暴露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农业产业不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
2、加快发展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消费空间有限、对外贸易发展不足、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实现经济较快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3、经济调控面临巨大压力。煤电供应紧张,给我市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运行方式带来巨大挑战;财政增收因素较少,收入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刚性支出增加,收支难以平衡。经济调控矛盾交织、压力巨大。
4、体制机制急需破解完善。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仍不同程度存在,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美丽市、做幸福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战略思路、发展战略重点,坚持产业为首、建设为重、民生为本、稳定为基、改革为先,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大力发展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要立足能源促发展,发挥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提升煤炭综合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要依托科技促发展,提升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云南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建设水平。要营造环境促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要提升服务促发展,强化协调服务,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各种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立足农业优势,走特色化和优质化发展道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要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基础设施,聚集农村发展力量,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是重点突破三产。要着力扩大城乡消费,着力搞活商贸流通,着力提升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打造新型服务产业,提升聚集能力。
2、加快建设,提高发展速度。
一是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充分利用国家投资政策,抢抓机遇,加大争取计划、项目和资金力度,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优化投资结构。二是精心谋划城镇建设,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把城镇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科学规划、建管并重、开发与经营并举,形成科学、有序的开发建设秩序,提升城镇化水平。
3、注重民生,建设幸福。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实施各项教育激励资助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完善提升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公立医院主导能力,完善升级服务水平,提升滇南医疗服务中心地位。三是积极鼓励就业和创业,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全局,着力培训和就业两个重点,大力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就业和创业。四是稳步推进民生福利。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民生福利,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五是加强民生政策管理。开展动态管理,探索民生福利政策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民生福利政策,确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六是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积极争取石漠化治理项目。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创建,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全社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4、创新改革,增强活力。
要全面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取得新突破。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银政合作,搭建新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发展资金。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节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流转市场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要坚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环境和未来招商,以特色和优势招商。认真执行招商引资政策,做到政府兑现承诺、企业兑现投资,提高项目履约率、开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吸引和促进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聚集。
我们十分感谢上级领导来我市调研,这是对我市最大的关怀,最大的鼓励。我市要充分利用上级领导来我市调研的契机,振奋精神,鼓足干劲,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带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战胜百年未遇旱灾,夺取新的胜利,不断把我市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真正造福于全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