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作报告实用【通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发展工作报告实用【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支持一下小编了!
发展工作报告【第一篇】
摘要:介绍了西吉县自然环境状况及农产品发展现状,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方面论述了干旱地区西吉县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以期为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西吉县自然环境状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3130km2,耕地万hm2。
主要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海拔1688~2633m。
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约400mm,主要集中在7—9月。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灾害较多发。
2西吉县农产品发展现状。
西吉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主导农产品包括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且在全国各大农产品市场销路畅通,特色农产品绿色无污染、质优品高。
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狠抓农村劳务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形势严峻,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任务艰巨。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压夏增秋”,增加马铃薯、特色蔬菜、地膜玉米、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创建一批马铃薯、特色蔬菜、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1-3]。
扶持草畜产业,大力扶持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小规模、大群体”并重,推动草畜产业扩规模、增效益,努力打造全区养殖大县和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强县。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蔬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切实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4]。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全方位、多措施降低农业生产经济支出。
同时,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益。
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就业能力。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强化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西吉县土地确权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扶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建一批马铃薯、特色蔬菜、草畜产业等高标准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通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示范引导及监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国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示范带动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4结语。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经济,不能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对于淀粉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开展节能减排,防止对土地造成污染。
与此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有机肥施用量,逐步减少化肥的用量,逐步降低化肥对土地的污染,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以生态保护发展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参考文献。
[3]陈锡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2-4.
[4]唐金红.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148.
发展工作报告【第二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2个农业园区和12个现代农业基地,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了“粮、果、蔬、花”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我县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粮食总产量万吨,实现十连增,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连续十年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六年被省授予“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荣誉称号;被省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文宫枇杷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近年来,我县粮食生产面积保持在243万亩左右,其中,大春159万亩、小春84万亩。二是示范基地带动。扎实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已实现旱地“千公斤粮五千元”和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全年比大面积亩增产390公斤以上,增效900元以上。三是推进高产创建。我县属省级高产创建整县建制推进县,近3年每年推进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2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四是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20xx年,全县小春粮食测产达万吨,同比增长%。
(二)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县已建成现代粮食产业、龙桥蔬菜、兆嘉蔬菜、文宫镇枇杷、古佛乡枇杷、高家水果、鳌陵乡枇杷、黑龙滩镇柑桔(眉州红脐)、中农清见、新店清见、河口不知火、曹家梨子等12个万亩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其中珠嘉、龙桥、文宫、古佛、鳌陵、黑龙滩等6个示范基地已经省认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效益明显,水果万亩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年产量30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6000元;蔬菜基地建成2万亩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元。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到20xx年底,全县水果面积65万亩,年总产量48万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万吨、总产值亿元;全县粮经比65:35。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xx年以来,我县共实施省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示范县建设、20xx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0xx年“五小水利”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万元,市、县投资万元,群众自筹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田型调整万亩、灌排渠系公里、蓄水池1134口、山坪塘327口、提灌站11座、田间生产便道公里、机耕道公里。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县承包耕地面积万亩,承包农户万户。截止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万亩,其中规模流转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涉及农户9万户。目前我县正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6个、家庭农场35个,成员总数达47383户,带动农户64850户。其中:专业合作社中农业(种植业)215个、畜牧业158个、渔业56个、服务业38个、林业25个、其他4个;家庭农场中种植业11个、养殖业6个、种养结合的18个。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7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专业合作社40个,其中通过地标认证的2个、农产品质量认证38个(无公害认证21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有机认证4个)。
(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项目资金1800万元,完成全县60个乡镇农技站建设,配备配齐相关仪器设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现有在编农技人员528人,其中乡镇401人、县级127人,取得岗位证书322人,高级农艺师33人占%、农艺师190人占%、助理农艺师281人占%、技术人员24人占%。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强校县合作,加强与专家的合作,加大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实行“技术到户,指导到田”,重点推广“四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种、良法、良机、良壤、良灌、良制)。
(六)加强农业执法监管。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广泛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农资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春、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突出重点时节、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经营场所,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636人次、执法车辆153台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4家、市场91个、经营企业833个,取缔无证经营摊点3个,抽检产品21个,查处违规经营行为11起。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16个乡镇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全县56个乡镇110万亩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52个,其中无公害28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5个、地标2个,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80万亩,主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要优势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每年抽检农产品1200个以上,合格率保持在%以上。截止目前,全县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幅员面积广,加之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主动性、积极性下降,不愿投资新建设施,对原有设施管护维护也不到位,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滞后。
(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由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为老弱病残,部分地方土地撂荒较多,同时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等接收能力较弱,影响和滞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三)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难。由于我县属典型丘陵大县,多数地方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田块多、单块面积普遍较小,加之受承包经营期限和群众法制意识影响,流转业主投入积极性相应受到响,致使土地成片规模流转难。同时在适度规模经营中,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且受自然气候、病虫害、技术、市场影响较大,从事粮食生产的较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受编制限制及行业的影响,目前全县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年青的、高学历人才较少。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混岗使用、一岗多用、另做它用,同时多数人基本上未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一)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完善基础、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的思路,继续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培育和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大技术推广和基础配套、政策扶持力度,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巩固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地位。二是扎实抓好优势产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基地示范,协会带动,群众自愿”的思路,巩固扩大12个万亩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优质“粮、果、蔬、花”等优势产业。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农户委托预转、村社代办流转、乡镇审核把关、部门审查备案试点,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积极推行育、种、管、收一体化社会服务模式,有效扼制和减少耕地撂荒问题。五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校县合作、校企合作和与专家的合作,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注重年青化、知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技术力量支撑。六是加强执法宣传监管。加大《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扩大知晓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常态化保持高压执法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二)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粮食规模种植大户扶持力度,在涉农项目中配套支持改善整理设施,同时县级配套出台补助政策。二是强化乡镇对规模土地流转审查把关责任,严防改变土地用途,严防造成社会稳定问题。三是加大年青、高学历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技术支撑。
发展工作报告【第三篇】
芜湖是一个以商业兴市的着名商埠,商贸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芜湖商贸业从商业业态到经营规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作为芜湖市商贸中心区,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33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xx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4家。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3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
凤凰美食街于xx年9月20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发展工作报告【第四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发表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发表,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着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发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机制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未来市场竞争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将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对县域经济真正起到推动和校正作用,有赖于它积极主动地履行制度创新的职能。(一)通过培育县域共同市场,建立起地区内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并与全国统一市场相接轨。地区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应当先于全国统一市场,首先是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开放式、竞争型的地区性市场,然后才能构成全国共同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去实现地区内部的整合,才能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二)县域市场机制的培育最重要的是使地方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撤离,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制订出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制度,依法维持市场竞争秩序。(四)创新县域经济调控机制。县域调控是地方政府为了克服市场缺陷而在一定限度内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职能。县域经济必须由政府的有力干预和宏观调控加以规范和推动,才能在利益、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得到合理的调整,因此建立区域调控机制已成为必要的议程。作为县域经济的调节者,地方政府应主要通过法律、财政、金融等间接经济手段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手段来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展工作报告【第五篇】
近年来,xxxx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四五一”工程,形成了皮革、化工、医药、畜牧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
皮革业:皮革业是县域经济第一主导产业。xxxx年底,全县有皮革企业120家,从业人员7万余人,年总产值23亿元,年利税亿元,纳税额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俄罗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国市场占有率%,是全国最大的成品革加工基地之一。化工业:全县化工企业100家,主要产品有苯胺、硫酸、糠醛、糠醇、环己胺、环氧丙烷、对氨基苯磺酸等30余种,年总产值亿元,年利税4048万元。医药业:规模生产企业达6家,拥有中、西药品种(批号)150多个,其中,复方依那普利、洛伐他汀属国家级新品种,血速生、利咽解毒冲剂属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年总产值亿元,年利税1020万元。无公害蔬菜种植业:以七汲镇王村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蔬菜总产量62万吨;王村蔬菜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鲜活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畜牧养殖业:以奶牛、肉牛、鸡、猪为主,存栏量分别达到万头、11万头、1200万只、3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
1、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不懈地做好项目工作。全力打好项目攻坚战,重点是在抓大项目、好项目上求突破。
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兴县”意识。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强项目谋划和跑办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更加浓厚的上项目、谋发展氛围。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进展。重点抓好合成氨扩能、钢结构扩建一期工程、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铁九线和羊曲线公路改造等项目,确保年内建成投运。电子气体生产、黑液提取、茶色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三是实行县领导分包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调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积极缓解资金对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全方位拓宽筹融资渠道,努力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特别是引导和激活民间投资,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进一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龙头。重点加大对皮革、化工、医药、畜牧、蔬菜等优势产业龙头的培育扶持力度。皮革业一方面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出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深加工企业,推动皮革业优化升级,重点扶持新亿鑫、泰隆皮革、新恒昌、顺昌皮革、冀利华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外向型、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皮革深加工企业,把支柱产业作大作强。化工业重点扶持中冀正元、华润化工两个龙头。制药业重点扶持华龙药业、华加药业、万和制药、华鹏药业等一批有规模、有潜力的企业。畜牧业以东丰庄奶牛场、冀鸿祖代种猪场等为龙头,加强管理,搞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等工作,带动行业更快更好发展。设施蔬菜业在进一步完善王村蔬菜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规模扩张,年内力争达到万亩至6万亩的规模,进一步增强我县蔬菜业的规模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3、以扩总量、提档此为目标,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千方百计保持皮革业的强劲增势,在进一步健全皮革业污染治理长效监管机制的前提下,以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鼓励引导规模企业发展深加工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借助外资、外力推动皮革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4、全力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实施“双提”工程的意见》,大力提速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质量。以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遏制腐败行为,改善投资环境。严肃查处涉卡寻租、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努力营造“招商、安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人均水平低。
二是经济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比重大、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仍是主要县情。
三是缺乏强县大项目。还没有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和地方财力的骨干企业。
1、强化财政激励政策。进一步强化省对县定额分享、超分成增长率全返等财政激励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
2、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
3、改革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取消户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工作报告【第六篇】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既存在着由于经济落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存在着现代化本身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因而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要确保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扬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具有优秀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产业要素,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明显的社会、自然和历史等优势。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教育等在省内也位居前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开放形象,不仅可以发展一般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还具有开发商务旅游、专项旅游(包括修学旅游、节庆活动等)等要求较高的旅游形式的条件。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网纵横,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优美。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度假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省级森林公园等无工业污染、无城市喧闹、具有大面积的绿色氛围和自然野趣的旅游地,具有开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条件。
(三)人文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众多。扬州旅游体现着历史的延续,自春秋、而汉唐、再明清、而至今,脉络完整清晰,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
发达的交通缩短了扬州与其他省市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一些交通设施作为旅游资源正在进行开发。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众多,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破坏性开发,政府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然存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旅游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应对措施滞后;四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区(点)或旅游地域开发深度不够,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五是部分旅游区(点)开发文化层次较低,品位不够;六是扬州各地旅游发展差异日益突出,不利于旅游业的总体发展。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要求
全市到20__年要将旅游业从三产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不但要实现产业份额量的突破,并且要实现产业发展质的突破。
到20__年,要将扬州市建设成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活跃、旅游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国内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5。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的18年中,必须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资源不断增殖,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维护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5、保证已有旅游资源持续的利用价值。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扬州市社会、经济国土资源开发较早且覆盖面近百分之百,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后备资源匮乏,造成全市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再生、优化、增殖的余地比较小,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作保障,发展旅游业必须优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要协调、配套。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强化综合决策,加强环境法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20__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体制;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并得到有效保护;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污染防治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期末削减10以上;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环境规划目标如下:
1、水环境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以水域面积辽阔而著称,水面面积合计约占总面积32。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百余条(不包括田间渠道),湖泊数个,分属长江、淮河等水系,又有京杭运河自北而南贯穿其间,相互连通,构成完整的水道系统。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扬州市旅游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扬州市旅游发展的关键。
(1)长江
长江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交通运输、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城镇,系因江而立、因江而兴。
在“十五”期间,长江沿线地区,特别是重点城镇要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合理安排沿江工业布局,控制排污总量;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或固体废弃物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同时,依法严格控制船舶排污。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贯穿全市,流经宝应、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起始线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运河旅游线是江苏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8条旅游线路之一,运河面貌对扬州城市景观和扬州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为配合“南水北调”,扬州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进运河水质状况,包括工农业结构调整,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浪费严重的生产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实施清污分流和必要的生态工程。
2、大气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是人们衡量城市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因子之一。城市和旅游区(点)的空气质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商务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到20__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各旅游区(点)要达到各自的功能区标准。城市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
重点治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推进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工程的实施。推进城区和旅游区的集中供热、供气。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合理布局、搬迁重点区域的污染企业,继续抓好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保护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加城乡绿化面积,加强施工场地管理,减少扬尘。
3、声环境
城市建成区和旅游区(点)噪声达标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面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结合城市道路和全市交通工程建设,合理安排交通干线走向,避免干线穿越城区和旅游景点。整顿交通秩序,严格控制高噪声车辆进城和机动车鸣笛。调整公路的敏感地段应建设声屏障或其他工程措施。继续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4、固体废物
(1)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工业固体废物绝大部分得到利用。据环境统计数据,20__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万吨,其中贮存万吨、处置万吨,其余基本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明显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据测算,全市城镇每天约产生1500多吨生活垃圾,且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填埋量约占处理总量的90以上。填埋场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普遍存在标准不高、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基本属无组织排放的问题十分严重。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对环境极其有害的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其处置成为一大难题。农业废弃物已成为重要污染物。附着农村能源结构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秸秆不再被利用,或焚之于田野,或弃之于河沟。随着专业养殖户的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畜禽粪便和污水也不再被利用,大多数流失于环境。在扬州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不仅影响景观,而且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近期规划目标
到20__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地区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和危险废物的乱排乱倒现象。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在秸秆禁烧区内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及旅游区(点)不再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3)主要规划措施
对固体废弃物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治理。工业企业要执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生活垃圾要积极推进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加快建设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场所。对农业废弃物要结合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综合利用的技术。
5、自然生态保护
(1)全市自然生态保护现状
扬州市建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为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5。基本消除宜林“三荒”,实现平原绿化市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15。江都、宝应、高邮、仪征4县(市)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获得国家的命名和表彰。“九五”以来,农村环保"三创建"活动进展顺利,共建成6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144个“生态村”和20个“清洁文明生产乡镇企业”。依照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全市划定了秸秆禁烧区,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已开始启动。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试点面积已发展到百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以上。但由于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开发,扬州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土壤、林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退化,河湖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增无减等等,都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2)近期规划目标及保护措施
“十五”期间,将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原则,着手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到“十五”期末使扬州林木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并扩大生态林的比重;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入世的需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逐步壮大生态经济;建立有效机制,遏制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建立健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机制。
(一)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增加投入,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使扬州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确保扬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体、协调、美观、生态的要求,大力改善重点旅游区(点)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搬迁、改造和治理旅游区周围的建筑和污染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的旅游硬环境基本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大市建设、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和生态市建设,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保护、挖掘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退田还湖、还林及植树造林等具体生态工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一些观光工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扬州许多城镇甚至小村庄,都有其“闪光点”,只要保护好、开发好,就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四)对重点旅游地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都要严格实行综合决策,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避免发生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以及旅游地区的环境与旅游产品不相协调等现象的发生。
(五)在旅游行业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及“绿色环球21”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特别是要着重推行已得到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航空联合会(iata)、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国际旅游饭店联合会(ihra)等权威机构承认的、成为绿色旅游和环境友好象征的“绿色环球21”认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六)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和法律体系。
1、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协力配合、社会共同参与、企业具体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的高度,来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要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综合决策,对旅游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
2、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鼓励集体、个人、内资、外资都可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实行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行的经营机制。
3、切实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的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各行各业、各级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以及省根据实地情况制订的各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旅游业管理法律法规。
(七)大力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意识,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珍惜人类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人类文化历史遗产、创造新的文化艺术精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一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运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其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引导和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避免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
发展工作报告【第七篇】
服务业在拉动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潜力很大,而发展服务业离不开政府的税收政策扶持,本站网友为大家整理了(*),现就我市贯彻落实浙政发[20xx]55号、56号文件和我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情况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一、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20xx年全省服务业工作大会后,我市根据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政发[20xx]55、5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协调机构。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会多次对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组织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财政、商贸、旅游、交通等28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也进一步健全了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为创新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要求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强化形成合力。
究》等子课题调研,最终形成《加快金华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总课题调研报告。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金华市区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等,为加快金华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万元,其中20xx、20xx两年共审核兑现万元;市发改委在修改完善《金华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印发《金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和《金华市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指导有关县(市)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实施工作;义乌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永康、东阳、武义等县(市)也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相关扶持政策。
(四)积极创新,拓展发展新路。
为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沟通搭建平台,更好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我市于20xx年9月30日举行“金华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论坛”,以“联动发展、合作共赢、转型升级”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7+1”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内容、形式、措施和途径,拓宽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思路,进一步畅通物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交流的渠道,深化各方共识创新发展举措,积极推进我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并研究和完善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改善要素保障,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次探讨调研的基础上,我市将制定出台有关推进市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0xx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工作成效明显,发展业绩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量规模快速增长。“”以来,我市服务业呈现。
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从20xx年的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亿元,翻了一番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服务业发展增速从1990年开始已经连续20xx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20xx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快速提高至20xx年的%。20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浙江省11个设区市内排名第四,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第三位。20xx年我市被评为“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之一。
元。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金华国际茶花节、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成为国际知名会展。现代物流快速推进,市场大市、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浙江省第四大物流枢纽逐步建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中国东阳横店影视城成为“东方好莱坞”,是全国最大的影视产业实验基地。
发展。
(四)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从经济增长看,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xx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xx年为%,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税收收入看,20xx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亿元,增长%,增幅比第二产业高出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税收贡献继续增大,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税收的重要来源。从社会就业看,20xx年底,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万人的%。20xx年我市个私企业服务业从业人数达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万人的%,对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稳定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我市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五)集聚效应有效提高。
业增速均高于gdp增幅,其中永康、磐安两县(市)增速均超过15%,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四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市规划的36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部分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辐射效应,成为引领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其中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浙中信息产业园、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5个已列入全省首批40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另有金华国际物流园区、武义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东阳木雕竹编文化产业集聚区、磐安中药材产业集聚区4个被列入省级备选集聚区名单。
三、推动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扶持有新举措。
20xx年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大会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品牌建设、服务外包、分离发展、人才培养等一批新的政策举措,修改完善了《金华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下达了《金华市区服务业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加大对市服务业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共扶持55个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争取到国家各类扶持资金万元,共争取到国债资金5626万元。
(二)改革创新有新推动。
展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评选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典型宣传推广,我市东阳横店影视实验基地和金华比奇(5171)网络有限公司被评选为全省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三)分离发展有新进展。
根据省五部门《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市地税局等部门深入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全市新增31家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已达到145家,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四)人才培养有新推进。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五个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新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570人,积极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10个,全市已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8家,提供见习岗位1252个。在各类中职学校建立了25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0个。
(五)统计制度有新加强。
20xx年以来,制定出台了《金华市服务业统计。
工作方案。
》、《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金华市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加强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提高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时效和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规划发展有新突破。
个,规划市区各类服务业集聚区22个,列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5个、备选4个。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部分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幅射效应。
四、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我市服务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一)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制约显现。
1、金融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减弱。20xx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增幅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下降到%。随着国家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显现,以及房贷等的影响,预计20xx年金融存贷款增幅难于提高。
2、房地产业已成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制约。20xx年我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增幅低于整个服务业增速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渐趋浓厚,市场预期偏于冷淡,居民自住购房意愿普遍下降,投资购卖力减弱、购房需求明显缩减,预计20xx年房地产发展回升难度很大,一度程度上将影响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3、消费市场压力逐渐加大。在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综合作用下,汽车市场加速发展是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最有力支撑,20xx年我市汽车及燃油类两类商品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个百分点,对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个百分点。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加上基数不断升高,市场压力会逐渐加大。
个百分点,比全省低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比重全省为%,而我市仅为%,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点,比全省低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20xx年我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较快增长,但主要依靠房地产拉动,若扣除房地产业,则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不快。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过快。
cpi的持续上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20xx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从消费看,在我市消费市场旺盛的背后,实际增长已呈回落态势。20xx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但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
五、下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总体要求。
基础,进一步深化体制政策创新,把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调整服务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左右,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左右,努力将浙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继杭、宁、温后的第四大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
(二)工作重点。
第一,突出改革试点工作。我市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前一阶段,我们制定了《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并报省政府审批,下一步我们要分解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二是推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三是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机制;四是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做好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
第二,突出重点行业提升。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即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专业市场的提升发展;围绕培养消费热点,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增强对浙中城市城市群和其它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引导永康、东阳、兰溪、浦江等县市发展特色优势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引导中心镇围绕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
第四,突出重点平台建设。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积极推进已列入省规划的4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年内要全面完成4个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其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规范、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为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第五,突出重大项目推进。主要抓好远、近两类项目。一是实施好《20xx年金华市区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加强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服务,认真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要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保障,做好政策处理、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用地指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应优先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二是认真做好“”时期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储备,根据服务业行业分类,结合实际和项目实施进度,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到“成熟一批、储备一批”,为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筛选提供基础,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业品牌建设,今年工商、质监部门要加大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力度,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年度的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积极推进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要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知名企业。要做好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推荐争取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落实好配套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重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主要举措。
第一,抓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一是健全完善统筹协调体系。督促全市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二是健全完善统计分析体系。要围绕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三是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快制定市级部门服务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评价办法,每年组织开展绩效考核。
第二,抓扶持力度,做好政策落实。一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用好用足省、市、县(市、区)出台的鼓励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税收和规费减免政策。二是落实放宽放活政策。真正做到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消除服务业与其它产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差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发展条件。三是落实扶持政策。特别要重视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对重点规划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给予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和投资贴息补助等。
第三,抓要素保障,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强化融资保障工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积极支持服务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信贷业务,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工作。要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项目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工作。要把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切实改善服务业人才待遇和工作环境。
第四,抓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树立抓服务业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结构调整、抓节能降耗、抓改善民生的观念,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二是明确部门责任。按照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的要求,加强各方协作,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品牌提升、商务咨询、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互助和桥梁纽带作用。四是营造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几点建议。
我市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服务业发展改革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改革需要触及到体制、机制、现行政策规定等深层次问题,困难不少,办法不多,需要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在政策体制上能有所突破。
2、建议对金华服务业发展改革给予政策倾斜。
由于我市地处浙江中西部,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服务业发展困难较多,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建议在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省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和省重大服务业项目推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争取“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等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建议支持金华市开展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改革试点,支持金华市开展服务业行政管理权限配置改革,支持金华市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金华向国家争取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帮助争取国家重大服务业项目在金华布局,推动金华服务业加快发展。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发展工作报告【第八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
4、开展无声自习、自主劳动、自主间操,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好习惯相随,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好习惯。
通过核心素养落实活动的实践,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课上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学习氛围浓郁,通过“三自”行为习惯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潜心专研业务,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使得课内教育的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延伸,学生真正学以受用、学以致用、学以我用。通过文艺活动,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成为自我调节的最佳方式方法,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找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作为身边学习的榜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