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汇聚【推荐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汇聚【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一篇】
早在2011年,听说杨澜出了《一问一世界》这本书,就一直神往已久,希望通过阅读她,来更多地了解我喜欢的这位女性名人。如今,终于圆梦,在寒假中,细细地拜读,品味着杨澜精彩人生经历。
翻开目录,内容正如书名,杨澜梳理了六个大问题,向读者介绍了国际政治、商业、女界、体育和艺术等领域若干对象的采访手记做了回顾。我从这书中看到了杨澜,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综艺主持人到家喻户晓的杰出女性的成长经历。她的人生,在不停地追梦中进行。文中介绍的,正是她最风华正茂的二十年。在主持《正大综艺》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毅然离去,选择赴美到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这正是我所佩服的。她满心可以在《正大综艺》节目中继续火一把,因为她还年轻。就比如现在央视的综艺一姐董卿一样,可以稳稳稳地在那个位置上再呆上若干年。但是,杨澜,为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到手的成功,重头再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更令人可敬的是,她这一转身,成为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她游弋在各个领域,和各界名流打交道,如鱼得水,转型后又获得了成功。
这一次成功的背后是她付出的巨大努力。她视自己建立的'阳光卫视为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她在不断地为它付出着。虽然它是一个民营平台,但是,从央视走出来的杨澜,见惯了大场面,因此也按照最高的规格来布置她的阳光卫视,使得这个平台的运转需要巨大的财力来运转。由于这是个收费频道,观众的数目有限,收支不能平衡,但是,为了梦想,她义无反顾。这是让我最为敬佩的地方。我想,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过,就不会后悔,人生有多少人能像她那样去追梦呢!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二篇】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不能达到的,而杨澜这个奇女子做到了,想来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注定需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凭海凌风》中带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问一世界》的整个语境平和大气了很多,虽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组成,但前后的衔接如此巧妙,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艰辛。看完后除了敬佩,还带有一丝羡慕,原来能做自己,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乐着的事。她个人的信仰,她所带领团队的共同理想,《杨澜访谈录》所有人员的敬职敬业,他们真的可以在杨澜为主心骨的“绳索”中拧在一起,不问名利,不问得失,不问职级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大家庭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纯粹地为了一个节目而工作和奉献。
合上书的瞬间,竟有一丝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离开了一个大家庭。突然有一种想加入他们的冲动,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们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谈恋爱般的工作了,夫复何求?我生活的现实似乎离他们很远,很想追逐他们,却又遥不可及,顿然有一种无所依靠,没有思想,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许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的只是苍白和无奈的不快乐。
后转念一想,书中曾语: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还在路上。杨澜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想让我们成为像她采访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义,也不是想让我们都加入她的团队才算真正的工作,她应该是想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诚然,人生没有到达杨澜的高度,没有加入这样的团队,确实有遗憾,但有时遗憾就如同远方的曙光,代表着希望和方向,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名人传记,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灵读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社会,如果觉得赚钱养家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错了,这个世界上比赚钱更辛苦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放弃,并且能和现实社会相融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三篇】
断断续续的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略读了杨澜出道二十几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1000字。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她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下面,是书中我喜欢的几句话,希望与大家分享:
3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问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
4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6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
7明日的创建,今日的改变。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四篇】
杨澜20年的采访生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况,就是“问”。在她的传记作品《一问一世界》中,她用自己20年的奋斗历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对梦想坚定执着的女人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一名资深传媒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或许是因为一直仰慕杨澜的努力与真诚,或许是源于我自己十年前作为一名记者和编导的经历,对这本褒贬不一的书,我付出了少有的热情。
全书六个章节,也是六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杨澜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采访谈话的记录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这本书的开篇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是用来问的。杨澜眼中的世界,皆源于她的“问”。她把每一次采访都比作一次探险,一种对人心的探险。特别是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一个从未见面的人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可是,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这就好像进入一个丛林,你只是大概知道一个方向,并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想办法到达目的地。因为好奇,因为专业,因为执着,因为诚恳,杨澜让一次次访谈变成了一次次有趣的丛林之旅。我想,这是杨澜的成功之道,也是她对“问世界”乐此不疲的原因。
曾经,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也是把提问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害怕提问到能够与采访对象畅快的交流,我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克服了许多障碍,有心理上的,有技巧上的。但我知道,必须不断尝试各种提问的方法,不断的问,而且,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够问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问得好,得到答案,问得不好,积累经验教训。杨澜的这本书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我深信,只有在问的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的火花不断的闪现,才会有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诞生,才会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因为对周遭世界天生的好奇,我们会本能的问。就像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能喊“爸爸”“妈妈”之后,就逐渐走入了“为什么”的阶段,就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问”来认识这个世界。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慢慢的学会了主动的问,开始真正的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杨澜回忆到,在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几乎鲜有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的,一直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其实,“思考-发问-思考”,才是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提问,代表着你在积极的思考和参与,从被动的接受到积极的探索,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伴随着欣喜的。成为母亲之后,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希望他从小就学着“问”。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五篇】
暑假中在新华书店逛了逛,看到了摆在书店中心书架上最明显位置的这本《一问一世界》。作者的是名字是杨澜和朱冰,前者是比较吸引我的,但,关于杨澜,我都知道些什么呢?知道她曾创立自己的阳光卫视,知道她为申奥付出了很多还担任“申奥大使”,知道她是湖南卫视《天下女人》和《杨澜访谈录》的主持人,当然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本书中引用她做主持人请别人回答的6个问题,现由杨澜本人回顾总结她入行20年的风雨历程。细细品味这6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睡觉?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杨澜总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向别人发问,而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高端”人物。或许她并没有这个机会和各个国家的总统、政要来交流,但是面对人生的转折,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系。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很幸运的被中央电视台辛少英选中去主持《正大综艺》。正是在杨澜。
自我介绍。
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给辛少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杨澜很顺利通过层层考试走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1994年,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杨澜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对于她放弃主持的工作赴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这一事令我敬佩,我认为当时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不轻易满足她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她的这个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回想我小时候的上学时代,好像特别的顺利,从小学、初中到教育学院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挫折,一直都特别的顺,而且我又是爸妈眼中的乖乖女。从小开始,我也在朝着我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前进。
待她学业完成时她在犹豫自己是去还是留,当时杨澜毅然决定要回国,因为她去意已决。回国后她给丈夫说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丈夫一直支持她并为他完成她的梦想:创建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刚开始的创建特别的艰难,因为人手、资金等问题磕磕绊绊,但是杨澜能够和丈夫一起共同面对并和其他朋友并肩作战将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做的风生水起。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关键是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自己的心态以及面对这些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找根本原因、分析原因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还不够成熟,但在朋友、同事、爸妈的帮助下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以后的几年杨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家庭和事业上双丰收。她荣升当了妈妈,自己主办的阳光卫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后来的种种原因致使杨澜不得不把阳光卫视转让出去,就像自己的孩子要送给别人养育那么不舍。但是她并没有把这当做终点而是把自己的金牌节目《杨澜访谈录》保留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力量把这档节目力求做到完美、极致。整本书前面的三分之一都在讲杨澜是如何组织来自四面八方的那些优秀的制片人、策划、编导等。杨澜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通过她的真心邀请、热情的关心照顾,使得他们的团队充满了爱的力量。当她通过个人魅力将能用的优秀人才都安排得当时,她也在为自己的支持生涯积累经验,收获果实。她是中国首届支持人“金话筒奖”的获得者。这和她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书中的好几个片段都在讲杨澜在赶往某地路途中的飞机、高铁、汽车上还在认真、专注的看着关于访谈人的密密麻麻的资料、故事。她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虽然有时我有些偷懒,但我相信杨澜的专注会一直激励着我,在我偷懒时想想她的付出,我会内疚。
通过她对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访问,我们能够清楚的记得杨澜专注的眼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枢纽,杨澜不仅展示了个人魅力,还向西方各国展示了来自东方中国的文化。最近几年也一直在关注杨澜,作为主持人的她,还荣获过国家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她在那么忙碌的工作中还不忘献出自己的爱心一直做着慈善,去汶川慰问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她还是我的好榜样。
杨澜身上的美丽、优雅的气质,工作中努力拼搏进取的上进心以及她兢兢业业、踏实诚恳的敬业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朝向我的目标迈进。记得最后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她是她主持的某个颁奖礼,沙哑的声音、美丽的容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超负荷的工作肯定很累,希望杨澜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自己的嗓子,美丽快乐将伴随她到永远。
很久很久以前就很喜欢杨澜,那时似乎说不出很多的理由,只知道她很厉害,很有名。而今有缘阅读了她的《一问一世界》,多年前的这份情感有了更真实的寄托,对杨澜的喜欢便有了更多真真切切的理由。
《一问一世界》是一本既具锐意度也有温暖度的作品,杨澜亲述她从1990年到2019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杨澜充满智慧,敢于挑战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性;她对员工的关心真诚,处理事情的大气、豁达;对待工作的敬业专注,她的风度,她的气质,她的才学,她的睿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杨澜身上的很多很多都让我自叹不如。不过,拜读过此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职业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梦想,这个字眼虽然令人神往,但它却总是和现实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把它付诸现实。
法国小说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杨澜全力以赴了,为了创办阳光卫视,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投入大量的精力;家庭上,她与子女共成长,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妈妈。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有范仲淹,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还有王羲之、匡衡等。今有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直接指引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最需要做到的是不要被现实消磨去梦想的光辉。要让梦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它一直对我们有所指引,并且一直尝试向它靠近。梦想给我们绘就了一张人生地图,只要敢于尝试和坚持,不放弃,即便梦想再遥远,也总会有到达的一天。杨澜是梦想的追求者,她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着和现实中的种种作着斗争,最终把成功紧握在了自己手中,让自己变得那么精致、那么美丽。
昨天终于看完了一问一世界,这本杨澜和朱冰一起记录的杨澜访谈录的成长史,见证着三方面的故事:制作团队的成长,一个又一个受访者的故事,和杨澜的心路历程。
[六个问题]。
这本以"问"为主题的书正是围绕着六个问题展开的:
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2、你不想赢吗?
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5、奥运可以时间很浪漫的事吗?
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一次"失败"]。
有一部很棒的电影叫做,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帅家境不错什么都拥有的男孩子,在一次车祸后身体粉碎性骨折,而他是一位体操运动员,一直以来的梦想便是代表学校取得冠军。意外遇到一位很智慧又神秘的老者,而年轻人和老者的对话让我记忆尤深:
老人说"youcancontinueyourtraining。"。
年轻人很不屑又绝望地说:"training?!aftermyaccident,youexpectmetocontinuemytraining?!"。
老人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只说了一句话:"youraccidentisyourtraining。"。
和杨澜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失败,成长,成功。
[一个故事]。
此书记录了很多名人的故事,本来我在这里想写下的是伟大的人,但老实说这样的定义实在不准确,伟大与不伟大,关键是看自己是否对得起良心,是否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呢,就是这些名人故事。从政界到商界,从文艺界到体育界,这些名人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或者一种精神。几百场访谈在书中至少也记录了一百个故事吧(没有去数哈),我能记住的的确不多,有一些也不太值得记住。所以分享一个记得的人和故事吧:
中国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
什么是"云门舞集"?在看到这书之前我也不知道。它是中国台湾最出名的一个现代舞蹈表演艺术团,创始于上个世界七十年代。舞者们的表现内容很多样,但看他们的舞有一种精神的锤炼。我在网上搜到了他们的一部叫做"行草"的舞蹈,那种慢条斯理,每个动作都很到位的感觉,有点反映出中国台湾人的价值观,也是真正认真做事的人独有的。
这部光,影也很棒。
杨澜眼中的林怀民是一个坚强善良的人。不论资金多么紧迫,练舞房的环境多么糟糕,他都没有放弃。年过六旬的林先生曾用这么一个有趣的办法训练舞者们:
为了让舞者感受到天人合一,以更好展现出舞蹈的美,他曾经让他的舞者们"在石头上睡觉"。将头枕在河床上,并适应石头的弧度,完全放松地任河水趟过。而演员们真的做到了,一个一个接着睡去。
[勤奋与专注]。
看杨澜访谈录我总是很佩服杨澜问出的那些"刚好到点子上,不过一点点也不差一点点"的问题。作为记者和主持人,问出好的问题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杨澜做到了。而看完一问一世界后,明白了这后面有一个制作班底为她找了很多资料。而杨澜在茶余饭后坐车登机时总是捧着一本厚厚的文件读,有时要采访一些专业度很高的人,她连人家的博士论文都得读一遍。深入浅出,才能问出最棒的问题。
。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六篇】
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略读了杨澜出道20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同时他也是以为企业家、慈善家。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高端、有品位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雷打不动的“杨澜精神”。在她的团队里,大家都是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甚至这套访谈录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生计的工作,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是《杨澜访谈录》此生的追求!
杨澜对于事业的狂热追求已经超出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任何东西。
杨澜对于他的传媒事业来说,由于狂热的追求,她,毫无疑问是位佼佼者,更是中国传媒业的领军人物!正式由于对新闻事业的狂热追求,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杨澜可以为自己的采访不惜一切的金钱来制作一期节目,高端、有品位已经烙如人心。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杨澜,也仅仅是一个对自己的新闻传媒有着狂热追求的女人,对于商场上的“低成本高回报”这一类术语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说她更本不在乎钱,因为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
杨澜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文化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
杨澜,也仅仅是个女人,一位母亲。杨澜的工作繁忙,可是杨澜可以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她回到家,能和女儿一起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在儿子的钢琴课上,是到勤率最高的家长,杨澜可以说把工作和家庭协调到了极致。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七篇】
《一问一世界》是由杨澜和朱冰著作,20xx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知道杨澜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气质,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后来经朋友推荐我借来她和朱兵共同撰写的《一问一世界》来看,看完之后,让我更加让我更加欣赏和喜欢上了她,因为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内涵的女子。
这本书的封面是穿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她手拿话筒,低头沉思,静静的眼神,飘逸的衣襟,给人一种很有内涵的美。再看封底,杨澜身穿一袭黑色长裙,身段高挑,眼睑低垂,旁边有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业的,可能是心灵的……”如此精致的女人,让你不觉如饥似渴的开始阅读。
在这本书中,杨澜告诉了我们她从1990年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籍。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她眼中的传媒江湖。个人命运与时代演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这个时代的真相。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提问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比如说,她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导演和制片人都说,杨小姐你一定要问问他莱温斯基的事情。杨澜感到这让她有些为难,即使是一位离任的总统也应得到尊重,怎么去问人家这种难堪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杨澜做足了功课。
看完这本书我也深受启发。首先要舍得放弃。杨澜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选择。一是1994年她选择放弃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各路比亚大学过级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第二次是身在美国的杨澜没有被各大著名企业的盛情邀请和丰厚的待遇所吸引,依然决定回国从零开始创业。她用经历告诉我,有时放弃眼前的华丽,选择对的方向会有更好的结果。
其次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要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要引起大家的兴趣。要提出共鸣的问题就必须得事先准备。有时候在访谈中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杨澜说这时诚意很重要。要让对方知道你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更关心事实的真相,这样对方才不会拂袖而去。功课非常重要,这样不会让对方觉得对牛弹琴,当然,采访工作必须要随机应变,灵活以对。
《一问一世界》非常值得我们去看,它不仅讲述了很多杨澜访谈的`经验,其中有其他名人激励青年们的肺腑之言,及在访谈中随机应变的方法,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深深感悟体会。
最后,杨澜精彩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
1、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2、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3、我欣赏一种观点: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问一世界个人读后感【第八篇】
杨澜的采访生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况,就是“问”。在她的传记作品《一问一世界》中,她用自己20年的奋斗历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对梦想坚定执着的女人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一名资深传媒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或许是因为一直仰慕杨澜的努力与真诚,或许是源于我自己十年前作为一名记者和编导的经历,对这本褒贬不一的书,我付出了少有的热情。
全书六个章节,也是六个问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你不想赢吗?”、“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杨澜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采访谈话的记录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她在这本书的开篇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是用来问的。杨澜眼中的世界,皆源于她的“问”。她把每一次采访都比作一次探险,一种对人心的探险。特别是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一个从未见面的人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可是,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这就好像进入一个丛林,你只是大概知道一个方向,并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都应该想办法到达目的地。因为好奇,因为专业,因为执着,因为诚恳,杨澜让一次次访谈变成了一次次有趣的丛林之旅。我想,这是杨澜的成功之道,也是她对“问世界”乐此不疲的原因。
曾经,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也是把提问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害怕提问到能够与采访对象畅快的交流,我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克服了许多障碍,有心理上的,有技巧上的。但我知道,必须不断尝试各种提问的方法,不断的问,而且,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够问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问得好,得到答案,问得不好,积累经验教训。杨澜的这本书进一步印证了我的这种感觉。我深信,只有在问的过程中,才会有思想的火花不断的闪现,才会有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诞生,才会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因为对周遭世界天生的好奇,我们会本能的问。就像我们的孩子,牙牙学语能喊“爸爸”“妈妈”之后,就逐渐走入了“为什么”的阶段,就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问”来认识这个世界。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慢慢的学会了主动的问,开始真正的了解世界、改造世界。杨澜回忆到,在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几乎鲜有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的,一直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其实,“思考-发问-思考”,才是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提问,代表着你在积极的思考和参与,从被动的接受到积极的探索,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伴随着欣喜的。成为母亲之后,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希望他从小就学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