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报告精编3篇
【导言】此例“股票投资报告精编3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股票投资报告范文1
对于某一投资资产的收益率或看好或不看好,这种现象被称作为异质信念(HeterogeneousBelief),投资者的这种分歧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们的投资行为上,进而反映到该资产的价格当中。在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之前,投资者看好一只股票,可以进行买入,但是当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持悲观情绪时,拥有:该只股票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卖出,而不持有该只股票的投资者却无法在市场上表达自己的“投资情绪”。在融资融券推出之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融券业务对股票进行卖空。因此,在融资融券推出之后,股票的价格对市场上信息的反映应该会更好、更快。故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对于加入融资融券标的样本股票而言,与加入之前,其盈余公告后漂移的程度会减少。假设2:对于盈余公告含有“坏消息”的股票而言,融资融券对其盈余公告后漂移的影响程度会大于盈余公告含有“好消息”的股票。提出这一假设的主要原因是,在投资者尚未持有该股票的情况下,对于有利好消息,投资者可以通过使用自有资金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买入,并不一定需要使用融资业务,但是对于利空消息,投资者只能通过融券业务进行卖空。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前文提到考虑到第一批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交易不活跃的问题,本文选取之后分别在2011年12月5日、2013年1月31日和2013年9月16日所进行的三次比较大规模的标的扩容股票为研究样本。实际上在2014年9月22日也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标的扩容,但是由于文章需要用到公司年报数据,而2014年的年报在2015年才会,故不将此次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本文还按照以下标准对融资融券标的中的股票实行了进一步的筛选:(1)剔除财务状况异常的*st或st股票,因其不具备与其他样本相同的特点;(2)剔除在样本区间内已累计停牌超过30个交易日或以上的上市公司股票,因其在事件窗口区间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停牌状态,市场反应可能已经不单单只针对盈余公告这个因素;(3)原先加入过标的但是后来被剔除的股票;(4)因文章的相关数据处理需要用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所以没有此类数据的股票只能予以剔除;(5)为确保预测数据的可信度,且对样本股票进行了盈余预测的机构数平均为10家,剔除对该只股票进行盈余预测的机构数不够10家的股票。最后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股票数为278只。此外,本文的年报EPS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EPS预测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笔者通过手动收集这些数据并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相应地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MicrosoftOfficeExcel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二)研究设计
首先,按照公式1计算出每只股票的未预期盈余(UnexpectedEarnings)。UE是一个衡量未预期盈余大小绝对值的指标,其中,EPSactual是上市公司股票年报所公布的实际每股收益,EPSpredicted是在WIND数据中获取的分析师在事前对该只股票每股收益所作出的预测。UE=EPSactual-EPSpredicted(公式1)由于UE的绝对值不足以说明其未预期盈余的程度,因此根据公式2对个股的UE进行标准化。其中,SUE是标准化未预期盈余(StandardizedUnexpectedEarnings),分母为每股收益预测值的标准差。计算出样本股票的SUE的目的在于测量股票的未预期盈余程度,正的SUE意味着利好消息,而负的SUE则意味着利空消息。对于两种不同的消息,市场对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所以必须以SUE为标准将样本股票分为SUE+与SUE-两组,以验证融资融券分别对他们的影响。
三、结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3篇股票投资报告是来自于山草香的股票投资报告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股票投资报告范文2
回顾2015年,市场一波三折:上半年市场波澜壮阔,上证综指扶摇直上5000点;6到8月历经两轮股灾,千股跌停,股市几近腰斩;三季度以来,市场触底反弹,股市重现希望。展望2016年,A股市场何去何从?海通证券研究所金融工程团队从市场风格切换、事件驱动等角度,为广大投资者分享了岁末年初之际,A股市场潜在的投资机会。
年底谨防风格切换,积极布局来年
市值效应是指,相比大市值股票,小市值股票具有显著的超额收益。市值效应在A股市场中长期存在。如果在每月月初等金额买入全市场市值最小的10%股票,构建投资组合,2004年底以来,投资者可以获得年化接近50%的绝对收益。
而同期,市值最大的10%股票的年化收益仅为15%,全市场股票的平均收益为27%。特别是2008年市场见底之后,A股市场的市值效应愈演愈烈。坚持小盘成长风格的投资者如鱼得水,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时间段,市值效应却意外失效。统计发现,2008年之后,1到11月份小市值股票能够以65%的概率跑赢大市值股票,而到了12月份,这一概率下降到了46%。同样地,从收益角度看,前11月小市值股票相对大市值股票的月均超额收益达到%,而在12月这一数值下降到了-%。种种现象表明,市值效应似乎存在着季节异象,并且这一现象在统计学上高度显著。
那么市值效应为什么在12月份会出现失效呢?研究表明,临近年底,资金成本高企,产品面临潜在的赎回与结算,使得投资者在年底倾向于加配高流动性股票。并且,股票流动性与市值息息相关。流动性需求的上升对大市值股票形成利好,是年底市值风格切换的潜在原因之一。
从成交金额相对全市场的占比也可以发现,四季度是大市值股票的成交活跃期,成交占比从前三季度的32%逐渐上升,并在12月达到峰值38%,而到了一季度,这一占比又逐渐下降,市值效应也重新恢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市场在年末确实青睐于大市值股票。
基于市值效应的季节异象,在临近年底之际,我们建议投资者均衡配置组合,谨防意外的风格切换。同时,经验表明,每年的一季度是小盘成长股的收获期。在低利率背景下,资产配置向股市转移;“十三五”计划开年,预期政策利好会不断落地。在类似的市场环境中,一季度常见的事件驱动策略,诸如潜伏业绩预增、高送转,以及IPO重启所带来的新股投资机会,都有出色的表现。投资者可以积极布局来年,享受春季行情。
潜伏年报一季报预增个股
所谓业绩预增策略,是指利用市场的失效,布局业绩预增报告的个股,获取短期收益。根据规定,上市公司需要在3到4月份披露年报与一季报。这段时间频繁披露的业绩预告给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从历年表现来看,年报一季报披露期间,也是业绩预告策略收益最为丰厚的阶段。相比于在业绩预告公布之后直接买入个股并持有固定期限,在对应的定期报告披露期前固定期限潜伏相关股票,在定期报告披露日退出,能够获取更加丰厚的收益。
根据业绩预告中的净利润下限以及净利润同比增速下限,可以得到单季度净利润下限与单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下限,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单季净利润下限大于1000万元,单季同比增速下限大于30%的相关股票。并且,在对应的定期报告披露日前两周建仓,定期报告披露日当日退出。
回测显示,2008年以来,根据上述策略潜伏年报与一季报业绩预增的个股,可以获得扣费后年化126%的超额收益,期间最大回撤仅为14%,收益回撤比高达9倍。
个股选择方面,策略对于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并不是特别敏感,当净利润同比增速在30%-80%区间上变化时,策略收益变化有限。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筛选指标阈值时无需担心策略收益随该指标变化出现大幅变动。但是,个股的退出时点对策略收益影响巨大。退出时点越临近定期报告披露日,策略收益越高。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持股直至定期报告披露日。
年报披露前的“高送转”
“高送转”,是指公司大比例送红股或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一般10送或转5及以上定义为高送转。一直以来,A股市场热衷于炒作“高送转”题材。实施高送转,或者被预期要高送转的个股,股价都会出现大幅上涨。高送转的炒作时点主要分为两段,一段是每年岁末之间炒作高送转预期,一段是年报披露之前。而高送转投资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预测潜在的高送转股票。
对于预测高送转股票,我们认为上市公司选择高送转方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是具备送转能力;另一方面是具备送转意愿。每股资本公积金越高,未分配利润越多的上市公司,高送转的能力也越强。而股本越少,股价越高,6个月内面临解禁,以及上市时间较短的上市公司,更加有意愿进行高送转。综合送转能力与送转意愿等因素,可以筛选出50只最有可能进行高送转的股票。统计发现,前50只个股中,有%确实实施了高送转,而前10只个股的准确率更是高达%。
在明确如何预测高送转股票之后,二级市场投资者同样关心策略何时进入与退出,以最大化收益。经验表明,三季报披露后的11、12月,以及年报披露前期是高送转策略的收获期。2007年至2014年间,高送转组合能在11月获得平均8%的超额收益。2015年11月,所预测的50只高送转股票平均涨幅更是高达46%。
而对于年报披露前,预测的50只股票在年报披露日前5天和10天的平均绝对收益率为%和%,相对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为%和%。前10只股票年报前期的收益表现更为优异,前5天和10天的平均绝对收益率分别为%和%,相对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为%和%。
IPO重启与新股打开后的投资机会
随着股市的回暖,2015年11月6日,证监会召开新闻会,宣布暂停4个月的IPO重新启动,并取消现行的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改为确定配售数额后再缴款。预期此举将大幅降低现行制度下的资金冻结情况,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不过,中签后再缴款也将大大降低打新中签率与收益率。
虽然,2016年的打新收益率会大幅下降,但是由于抢筹效应的推动,新股开板后仍有巨大的上涨空间。2014年限制发行市盈率政策实施以来,新股开板后的最大涨幅均值为34%,中位数为17%;同期,最大跌幅均值为17%,中位数为11%。可见,新股开板后收益丰厚,风险有限。随着2016年春季大批新股的上市、开板,投资者仍然可以通过精选开板后个股获取收益。
新股开板后的下个交易日有三分之二的概率下跌,并且日成交金额的均值在6亿,中位数为4亿。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在新股开板后下一个交易日介入,可以保证投资者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入足够数量的股票。而从持有周期看,新股开板后前3周的收益不断上升,并达到峰值10%左右。投资者可以在新股打开后2到3周左右获利了结。
此外,新股发行价、募资金额、发行当日市值、开板前一字板数量等因素,对开板后的收益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其中,低发行价、低募资金额、低发行市值、开板前一字板数量较少的新股,在开板之后的收益更高。而询价认购倍数、发行市盈率、发行市盈率相对行业估值溢价率等因素,与新股开板后的收益没有直接影响。
最后,还有一类新股在开板后几天换手率极高,股价不断上涨。这表明,投资者在不惜代价抢筹,这类个股在此后的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统计了开板后3天涨幅在20%以上的新股,其往后一周、两周的平均涨幅分别为16%与35%。我们建议投资者代价高度关注此类个股。
股票投资报告范文3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分析师队伍日益壮大。证券分析师作为专业人才,其提供的股票评级是否具备实际投资价值?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给出的股票评级在短期内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股票评级
随着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立足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流理念,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影响力也急剧扩大。公司研究报告是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总结,而其中的股票评级则是分析师报告的主要结论,也是对证券市场投资者而言最为直观和最受关注的信息。若分析师给予一家上市公司“买入”或“卖出”评级,则代表了分析师认为该公司当前股价被低估或高估的强烈信息,若投资者接受了分析师的信息,则将通过具体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影响股价的涨跌。关于证券分析师股票评级的投资价值,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对于个股评级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3年。Cowles(1933)分别收集了16家金融服务公司、20家火灾保险公司、1位华尔街日报编辑和24家金融出版媒体的荐股信息,经过计算发现被推荐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弱于大盘1%到4%。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由于当时证券分析师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关于分析师荐股的投资价值的研究开始兴起。
Diefenbach(1972)收集了()1967年11月17日到1969年5月23日期间(共80周)来自24家证券经纪公司的个股评级(包括买入建议和卖出建议),将这些股票自被给出评级后52周的收益率与同时期市场指数的收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获得买入评级的股票在未来52周的平均收益比同期指数收益率高出%;而获得卖出评级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则比同期指数收益率低%,且在全部获得卖出评级的股票中,在未来52周能跑赢指数的股票占26%。
Davies和Canes(1978)研究了股票评级二手信息的扩散对于股票的影响。他们使用市场模型对1970年到1971年华尔街日报“市场消息”专栏中的股票评级(包括597个买入建议和188个卖出建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些二手评级当日,买入评级的股票有着%的超额收益,卖出评级的股票有-%的超额收益,并且都是统计上显著的。另外,在二手评级后的20个交易日,被评级的股票并未发生超额收益的反转。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股票价格无法完全反应全部信息,因此即使的二手信息的传播也能够对股票基本面估值产生影响。
Groth et al(1979)以一家美国经纪商在提供的1964
年1月至1970年12月期间提供的约6200份股票评级为样本,并对日期的准确性作了交叉检验,他们以CAPM为衡量基准,发现买入评级的公司在推荐公布前6个月,月超额收益率始终为正,推荐当月超额收益率达到最高,推荐后一个月超额收益率急速下降但仍为正,数月之后超额收益率才变为零。推荐之后股票的超额收益率整体上低于推荐之前。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些被给予买入评级的股票在报告之前可能就已经历了利好消息引起的股价上升,而股价上升又吸引了证券分析师对这些股票进行研究,并给出乐观的评级。
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时间短、选取的证券公司数量少且代表性差、个股可能集中于某几个行业等问题。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数据库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有关研究进一步深化。Elton et al(1986)利用IBOS数据库,收集了自1981年3月到1983年11月的来自34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其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评级的股票而言,上调至强烈买入的股票在报告当月产生较大正超额收益,且这种正超额收益在此后的两个月会变小,但依然显著;评级下调至卖出的股票在报告当月存在显著负超额收益,这种负超额收益在报告后一个月仍然显著,且绝对值会变大。
Barber 和Loeffler(1993)分析了1988年10月到1990年10月来自华尔街日报”标靶”专栏的股票推荐。该专栏由四位分析师每月各推荐一只股票,作为对照,华尔街日报会随机选取四只股票。他们发现,专栏公告后两天之内,产生4%异常收益。
Womack(1996)利用First Call数据库,以分析师评级的四种极端变动为样本,发现分析师评级的变动对股价有显著影响。在3日事件窗口内,“新添到买入列表”和“新添到卖出列表”的规模调整收益率都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和-%;“从买入列表中删除”和“从卖出列表中删除”的规模调整收益率也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和%。
二、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报告数据库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完善,因此国内学者对于股票评级的早期研究大都基于对财经媒体荐股“二手信息”的
市场反应研究。林翔(2000)收集了《中国证券报》每周一“咨询机构看市场”栏目1998年4月13日至1999年6月28日来自601家上市公司的共1414次股票推荐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股票推荐前后是否存在超额收益情况。结果发现用市场模型计算的个股超常收益在股票推荐之前第4周就开始显著大于零,在推荐前一周达到最大值。推荐公开后10周都存在显著的负超常收益。他认为其中原因在于证券咨询机构拥有一定的私有信息,在推荐公开以前,私有信息已经在咨询机构的客户中扩散,客户和追随趋势者的过度买入造成了推荐公开后的抛售压力。
朱宝宪、王怡凯(2001)以《上海证券报》每周日“为您选股”栏目的投资建议为研究对象,搜集了1999年1月至11月共44周总计565次股票推荐,以市场指数调整的收益率为衡量基准。他们发现,总体来讲“投资建议”股票组合的收益率统计上显著高于大盘;将“投资建议”划分为短期和中期投资建议后,发现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组合收益率高于投资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但中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组合收益率几乎都低于大盘。研究结论认为,一些专业投资咨询机构具有相当的把握市场短期热点的能力,但对中长期的预测能力不足。
徐立平、刘建和(2008)收集了2000年12月1日至2002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每周一“本周股评家最为看好的个股”这一栏目的荐股统计数据对A股市场中证券分析师荐股的市场影响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事件研究法,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非正常收益率,结果发现分析师所推荐的个股在推荐之前正向的非正常收益率(PAR)表现相当明显。推荐之前六个交易周时正向的PAR表现最强,而后依次下降,并在公布基准日后短期内下降为负值。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负向的PAR也越来越大。
徐永新、陈婵(2009)手工整理了2007 年1 月至12 月《中国证券报》“实力机构周末荐股精选”所推荐的A 股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他们发现股票推荐之前一周,所推荐的股票已经具有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股票推荐前一周的累计超常收益率超过4%,推荐前的第一个交易日的超常收益率高达2%左右;股票推荐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有1%左右的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而第二至五个交易日均为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率,且推荐后第二至五个交易日累计超常收益率中值低于-1%;同时,推荐前后市场也均有超常的交易量反应。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股票推荐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
随着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数据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师的一手评级信息进行相关的研究。王征、张峥、刘力(2006)整理了六家实力较强的券商研究所每月末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业绩预测和投资评级信息。他们将券商研究员2004年3月至2005年6月给出的19310次股票投资评级划分为增持、减持和中性组合,组合每月更新一次,并计算每月各组合的收益率。他们发现,在样本期间,分析师增持评级组合相对市场指数的超额年化收益率达到%,该超额收益率在经过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和包括动量因素的四因素模型风险调整后仍然显著。分析师减持评级组合的超额收益率为负值,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该策略在考虑交易成本后,仍能取得显著的超额收益率。他们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认为国内证券分析师股票评
级具有投资价值。
李雪(2007)收集了自 2006年1月1日到2007年4月1日四家研究机构308份股票评级调整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将所有评级调整分为调高与调低评级两组,以市场指数调整的收益作为衡量基准,发现在(t-10,t+51)的时间段内,调高组产生%的正异常收益,调低组产生-%的负异常收益。在(t-1,t+1)、(t+2,t+31)和(t+2,t+51)三个时间段,除了调低组(t-1,t+1)不显著之外,其他调高组和调低组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和负的异常收益。另外,不同研究机构影响力的差异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异常收益的显著差异,但在长的时间段内则效应不显著。作者认为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根源于分析师推荐报告的内容逐渐被投资者接受而导致的交易行为,而不是由于新的信息出现、推荐力度或者推荐机构的影响力造成的影响。
三、结论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早期的国外研究大多认为分析师的选股建议没有实际价值,而最近2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分析师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即他们的股票评级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特别是报告前后的短期时间内效果明显。研究报告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是证券分析师行业在资本市场中所发挥效率的反映,集中体现了证券分析师行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翔。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0(2):55-65.
[2]朱宝宪,王怡凯。证券媒体选股建议效果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4):51-57.
[3]徐永新,陈婵。媒体荐股市场反应的动因分析。管理世界。2009(11):65-73.
[4]徐立平,刘建和。证券分析师荐股的市场影响力研究。财经论丛。2008(4):70-76.
[5]王征,张峥,刘力。分析师的建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财经问题研究。2006(7):36-44.
[6]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证券市场导报。:72-77.
[7]Cowles, Stock Market Forecasters Forecast?.Econometrica,vol. 1,no. 3:309-324.
[8]Diefenbach,R. 1972."How Good Is Institutional Brokerage Research?"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 28,no. 1:54-60.
[9]Groth,J.,W. Lewellen,G. Schlarbaum,R. Lease. 1979."An Analysis of Brokerage House Securities Recommendation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 35,no. 1:32-40.
[10]Womack,K. 1996."Do Brokerage Analysts' Recommendations Have Investment Value?"Journal of Finance,vol. 51,no. 1:137-167.
[11]Barber,B.,D. Loeffler. 1993."The 'Dartboard' Column:Second-Hand Information and Price Pressur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 28,no. 2:273-284.
[12]Davies,P.,M. Canes. 1978.”Stock Price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Second-Hand Information”The Journal of Business,vol. 51,vo. 1:43-56.
[13]Elton,E.,M. Gruber,S. Grossman. 1986."Discrete Expect
上一篇:股票投资报告实用4篇
下一篇:微机原理实验报告【最新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