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总结精编4篇
【导言】此例“课程设计总结精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程设计总结1
1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汽车设计》这门课程中,制定任务时可以根据每章所讲授的知识点制定具体的设计任务,如“驱动桥设计”一章中,设立“驱动桥壳设计”设计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给定不同的初始设计参数,在任务实施阶段,各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设计出最佳的设计成果。
汽车底盘中的七个总成和整车设计共计八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再分解成多个小的零件设计任务和总成设计任务。尽量指导学生多利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先计算选择参数,确定设计的基本结构;然后利用三维设计的相关软件如CATIA、UG或者Pro/e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YSYS或者NASTRAN等对零件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分析,针对零件的薄弱部位进行优化设计;对于总成设计还可以在完成零件的三维装配后,利用虚拟运动仿真软件如ADAMS进行运动仿真,发现装配干涉和运动干涉,避免设计缺陷,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将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引入到教学中
原有的《汽车设计》只局限于汽车零部件的参数选择和零件的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而现代汽车设计的流程的还包括结构优化和性能优化、运动仿真和校核以及结构、性能试验,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一体化设计相结合。原有设计知识单一,单纯从静力学角度思考零部件设计,与现代汽车设计理念有较大偏差,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融入实际的汽车零部件设计中去。上课时可以结合某一个汽车零部件的实际设计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际工作中的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将课程设计融入《汽车设计》课堂教学中
我校的《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授课和课程设计。理论授课在 48 学时,理论教学通常不讲授课程设计的知识内容,以往的课程设计是在《汽车设计》理论课结束后,集中在两周内进行,通过课程设计补充完善一些理论授课中欠缺的内容。
改革后将《汽车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及时穿插到理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各个设计步骤。在理论授课时,按照课程设计的模式先给出一组参数,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例如课程上到悬架章节,就根据所给参数,确定该车型悬架的型式、选择合理的弹簧型式、计算弹簧的各个主要参数等。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课程设计时的负担,还可以改善《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探索需要进一步融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考核等内容,改变目前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的评价形式,建立面向工程应用能力的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
课外大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是强化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的一个基本教学环节。本课程教学改革在讲完各个总成设计后,以 6人为 1 组,布置一个大作业。要求每个同学在课程结束前必须完成至少一项大作业。比如整车设计,老师给定设计书,要求每个人根据设计题目中的具体特点,先进行整车主要参数选择,然后进行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驱动桥以及车轮的选型,根据所选总成进行整车性能计算,实现整车的优化匹配并绘制车辆的总体布置图课外大作业的布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技能
目前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课堂理论学习轻实践,态度不端正,对所提供的参考资料不加分析,盲目模仿,甚至照搬照抄。
2)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先修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等)掌握不牢,尤其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薄弱。集中表现为:图纸中视图摆放方位不合理,装配图中有的零件无法装入和拆卸、尺寸标注不规范、标准件尺寸随意确定、剖面线和中心线忘记画、标题栏书写不规范、技术要求没有或者乱写等。
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强化课程设计功能,“真刀实枪”操练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课题从汽车企业实际需要筛选出来,严格按照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实际研发和制造标准要求学生。对于学生课程作业,尤其是零部件图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考评,并选择优秀学生作业,进一步指导使课程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技术文件。
引入先进设计方法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要将现代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应用到汽车设计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出发,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中提供必要的CAD应用训练,要求学生采用CAD软件绘制设计图纸,尤其是掌握三维到二维的转换;引入 CAE设计软件,要求学生能利用CAE软件进行应力应变和运动干涉等方面的工程分析;引入Matlab实现优化设计计算,要求学生初步掌握Matlab的简单使用,使学生加深对优化设计的理解和应用,减轻学生设计中反复优化计算的工作量,培养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
课程设计总结2
关键词:结构设计原理;激励机制;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35-03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介绍RC结构、PC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等构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及构造等。通过“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既要使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变形规律,并能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资料进行构件的设计,又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桥梁工程、建筑结构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可以看出,一方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联系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与实际结构设计的重要纽带,是相关设计规范的直接体现,学生不论是毕业后从事施工、设计还是监理等工作,“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均是保证结构满足设计规范、保障结构安全的重要屏障。
而另一方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仅在RC结构这一部分就包含11章的内容[1]。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各类基本构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最终能够从事工程实践,这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师而言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一、“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一直以来的教学传统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讲述上,特别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述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强调抽象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和强化。而对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何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使课程更生动、更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重视非常不够[2-3]。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是,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严谨、枯燥、艰深而充满压力的,需要不断地积累和融会贯通,需要经过不断地勤学苦练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达到举一反三和灵活应用的程度。
很显然,上述存在的问题就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将该课程学通、学透的目的,学生需要将丰富而活泼的个性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严谨和理性紧密结合起来。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授课教师除了需要尽量删繁就简、化难为易,采用最巧妙的方法、最直观和最感性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最大程度培育学生的兴趣。
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引入激励机制的意义
激励教学在幼儿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4]。而在更高层次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中,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是否需要激励、需要什么机制的激励、需要何种层次的激励等问题,一直还没有定论。从教育心理学来说,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 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5]。
可以看出,基于激励的基本原理,在严谨而艰深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能够让学生在枯燥而充满压力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来自教师的激励对其而言可以看作某种形式的成功从而使其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通过来自教师不断的激励可以使其不断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自信和成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自信和成功之间能够形成螺旋上升的正向循环,这很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良性结果。
将激励融于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对知识和未知的渴求及期待保持恒定,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情感等,与智力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积极竞争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激励机制的设计
考]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他们在初高中阶段的教学中除了考试分数、进入更好的学校等结果性的激励之外,其他类型的激励或者很少,或者很单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激励就更少。另一方面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还很少,全过程教学激励非常缺乏。
总体上来看,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处于激励饥渴状态,在艰深而枯燥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更是如此,这或多或少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一)设计原则
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的一点是,课堂激励只是一种来自外部的方法或者手段,在学生的客观认识上不能将激励看作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授课教师的实际操作中不能将课堂激励看作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和教师都应认识到,课堂激励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吸收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课堂上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和活力,进一步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首先,“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课堂激励应遵循适时的原则,所谓适时包含时间的长度和频度两个方面。一方面,课堂激励所占用的时间不能影响或者干扰正常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一次课堂激励的时间长度以5分钟左右为宜,在此时间长度内除了完成课堂激励的实际操作之外,还应抓住时机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激励的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过频繁容易导致学生的激情疲劳,时间间隔太长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激情减退,所以课堂激励的时间应合理掌握。
其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课堂激励应遵循适度的原则。课堂激励与管理激励或者企业激励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切合激励对象即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特点,不能造成学生“唯激励是图”的错误观念。另外,当前高校并没有各类课程课堂教学激励的制度设计和经费安排,激励必须在授课教师能够承受的程度范围内开展。
最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课堂激励应遵循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仅有精神激励容易导致学生看不到短期的成功和效果,从而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慢慢减退;仅有物质激励又容易导致根本激励目标的异化,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二)激励机制
通常“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按照每周6学时排课,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左右,持续时间为11周左右。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后续评价的考虑,课堂激励的频率分别按照1次/周、1次/2周、1次/3周来进行设计。
根据提出的设计原则,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的精神激励模式、物质激励模式,分别如表1所示。结合具体授课班级、人数等的具体情况,将所授课的每个班级分成3组,每组人数10人左右,各班每组学生的分配基于该班学生以往所有课程成绩的优劣进行合理搭配,使得以往课程成绩优、良、中、差等每一等级的学生比较均匀地分布于该班的各个组别之中。最终建立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激励机制矩阵,如表1所示。
四、“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激励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好的激励效果,通常该课程刚开始时并不告知学生会采取明确的激励机制,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潜在地实时开展。直至课程结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激励的效果时,才明确地告知学生整个教学激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基于上述激励机制,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并分别从学生和授课教师的角度对激励机制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基于学生角度的评价
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授课结束之后,授课教师才告知学生各种不同的激励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组别及人员,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感觉的角度,请各组别的学生从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对
课程学习的帮助、激发积极竞争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总体意义等6个方面,如实真诚地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激励及相应的激励模式按照百分制进行评分。
首先对所有授课学生的评分进行汇总,从学生自我认知的角度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激励机制的效果进行总体上的评价和衡量,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经过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这种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帮助、激发积极竞争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学生评价的优秀率均达到86%以上。除了极少数学生之外,92%的学生将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的总体意义评价为优秀。
然后,分各班级各组别对学生的评分进行整理取平均,从学生自我认识和感觉的角度对各种激励模式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以“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总体意义”两个方面为例,绘制基于学生角度的激励机制评价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激励频率的降低,学生对语言负激励模式的评分逐渐增大,说明语言负激励的频率越低越容易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而随着激励频率的降低,学生对其他5种激励模式的评分逐渐减小,说明正面激励的最优频率为1次/周。另外,不论激励频率如何设置,学生对6种激励模式的评分总体上按照语言负激励、语言正激励、情感卡片激励、价值1元的小奖品、价值3元的小奖品、价值5元的小奖品的次序递增,说明在学生的情感上对价值5元的小奖品这种激励模式最为认同。
(二)基于授课教师角度的评价
将激励融入“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短期目的就是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期望学生在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束的学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毫无疑问,教学激励的最终长远目标是期望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兴趣和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火
种,并期望最终有一天发展成为创新的成果。
显然,基于长远目标的教学激励效果评价起来还很困难,因此主要从短期角度分别基于到课率、平时作业和学期考试成绩,按照百分制来对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该课程的期终成绩按照到课率占10%、平时作业占20%、学期考试成绩占70%的权重进行加权平
均,从而从授课教师的角度对激励机制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以“期终成绩”为例,笔者绘制了基于授课教师角度的实际激励机制应用效果评价图,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激励频率的降低,语言负激励模式下学生的期终成绩逐渐增大,说明语言负激励的频率越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越好。而随着激励频率的降低,其他5种激励模式下学生的期终成绩逐渐减小,说明正面激励的最优频率为1次/周。另外,不激励频率如何设置,学生在6种激励模式下的期终成绩基本按照语言负激励、语言正激励、情感卡片激励、价值1元的小奖品、价值3元的小奖品、价值5元的小奖品的次序递增,说明在实践应用效果上价值5元的小奖品这种激励模式最好。
五、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学误区,基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激励的思想,在遵循激励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切合实际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模式。
通过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别从学生和授课教师的角度对提出的激励机制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
师生双方的评价结果和所提出的激励机制实践应用的效果均表明,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 92%的学生对激励机制总体意义的评价为优秀,最优的激励频率为1次/周,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会获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从本质上来讲,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只要教师爱教学、爱学生,学生爱教师、爱学习,只要激励适时、适度,并很好地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师生共同努力,“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他任何课程的教学也应如此。
参考文献:
[1]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14:2-3.
[2]徐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
[3]吴海军,张学富,吴国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启发式 教学探讨――以预应力概念的教学为例[J].重庆交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课程设计总结3
关键词:精密仪器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Reform on experiment teaching in design of precision instruments
Wu Shilin, Zhang Qi, Xiong Jiulo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the experiment items of design of precision instru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several problems that appear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ss are analyze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design of precision instruments;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课内实验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症下药”并改进教学。因此,课内实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密仪器设计课程融合了光电、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多学科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难理解的问题也多。因此,其实践教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合理设置课内实验尤为重要。
1 精密仪器设计教学内容
精密仪器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所学的测控、机械、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四大系列基础课程的知识。课程重点讲授以下内容:
(1)精密仪器的总体设计。内容包括设计任务分析、工作原理选择、结构参数和技术指标的确定、造型设计以及总体设计中要遵守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原理。
(2)精密仪器各分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光电系统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电路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四大部分。具体涉及各分系统组成、作用、设计要求、设计准则及设计要点等。
(3)精密仪器精度理论。仪器设计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要求,精度是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指标。精度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仪器误差来源、仪器误差的分析、仪器误差的综合、仪器精度设计等。
(4)精密仪器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仪器可靠性建模、可靠性预测、可靠性分配、提高仪器可靠性的技术措施等。
2 精密仪器设计课内实验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精密仪器设计课内实验设置情况
教学目的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精密仪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和设计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了解精密仪器中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
(2)掌握低噪声电路设计方法,完成一种低噪声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3)掌握仪器电路系统的设计方法,采用单片机系统实现步进电动机的运动控制。
(4)掌握仪器软件系统设计方法,实现步进电动机运动参数采集系统处理算法。
(5)掌握光机电一体化的精密仪器的设计方法,完成精密仪器的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
实验1:精密仪器系统总体设计(必做)
内容提要:完成一种仪器总体设计。题目任选,例如:
(1)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总体设计
(2)便携式波形发生器总体设计
(3)体温及心率动态监护仪总体设计
(4)电子秤总体设计
实验类型:设计
学时分配:2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地点:教室或实验室
备注:课外利用4~6学时完成设计,课上进行总体方案论证答辩
实验2:低噪声电路设计(必做)
内容提要:任选其一
(1)低噪声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及评价
(2)低噪声差动放大电路的设计、制作及评价
实验类型:设计
学时分配:2
主要仪器设备:具有噪声测量功能的锁相放大器、晶体管交流毫伏表、示波器、信号源
实验地点:实验室
备注:课外利用2~4学时完成设计,课上焊接电路、调试
实验3: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选作)
内容提要:实现步进电动机转角、速度、方向、定位的控制
实验类型:设计
学时分配:2
主要仪器设备:单片机开发系统、步进电动机
实验地点:实验室
备注:课外利用2~4学时完成设计,课上焊接电路、调试系统
实验4:步进电动机运动参数采集系统处理算法设计(必做)
内容提要:实现数据采集系统对步进电动机转角、速度、方向、定位等参数的数据处理算法
实验类型:设计
学时分配:2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
实验地点:实验室
备注:课外利用2~4学时完成设计,课上完成软件调试
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课内实验设置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时紧张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
精密仪器设计课内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设计,而学生进行课内实验时正处在紧张的考研复习阶段,能保证课上认真实验已是不错了,课外准备时间根本无法保证,因此,所设实验均不能按大纲规定保质保量完成,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缺乏具体应用背景导致实验特色不突出
由实验内容可以看出,实验2~4均是相对单一的、针对某一知识点设立的,实验未结合具体的仪器进行,总体上感觉与精密仪器设计关系不密切,实验2更像是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实验,实验3和4更像是机械工程类课程的实验,没有鲜明的仪器特色。
(3)实验内容要求与课程内涵结合不紧密
除实验1涉及仪器总体设计的知识点外,实验2~4的要求不能明确反映课程内涵要求,精密仪器设计的精华内容,主要是总体设计、精度理论及可靠性设计。精度理论和可靠性设计如何落实,应该在各分系统设计中予以考虑。实验2~4是对仪器电路系统、机械系统及软件系统知识点的落实,但并未从精密仪器的角度予以强调,未突出精密仪器设计中的精度问题及可靠性问题,而仅仅从仪器基本功能实现的角度设立,因此与课程的内涵结合不紧密。
(4)系统性不强,实践验证欠缺
实验1涉及仪器总体设计内容,但仅要求学生完成总体设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总体方案的论证答辩。学生仅从理论上对总体方案进行了探索,并未进行实践操作与验证,理论脱离实际,该实验的设置违背了课内实验的初衷。
此外,4个实验间关联不强,互相脱节,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精密仪器设计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
3 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与拟设实验项目
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
课内实验主要针对课程内容中抽象、艰深而适合通过实验解释的部分开设,一般穿插在理论教学期间,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其他实践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精密仪器设计课程课内实验的开设面临两个主要难点:一是实验点设置较难,如何合理选择实验知识点,对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突出课程特色、紧扣学科内涵至关重要;二是实验点设置之后,实验的具体实施较难,包括实验设备配置、实验难易程度的把控及实验过程的辅导等。
根据目前所开设实验现状及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笔者对实验项目设置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利用8学时的课内实验课时,仅开设1个实验项目:从精密仪器总体设计的角度,对某一具体的精密仪器进行分析,重点是其各分系统的组成,各分系统是如何保证仪器精度的,仪器的误差源,仪器的数据处理,仪器的可靠性设计等。这样,用一个实验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检验,不但不用课外附加学时,而且能保证学生理解精密仪器设计所有知识,且能满足课程内涵的要求。
拟设实验项目(任选其一)
(1)立式光学计结构原理与调试
实验内容如下:
①拆分立式光学计,了解其机械分系统、光学分系统、电路分系统及软件分系统的作用与组成,对立式光学计工作原理进行分析;②根据其光学结构分析其放大倍数;③分析立式光学计原理误差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整光学计结构参数,对立式光学计进行原理误差补偿;④用立式光学计测量某物体高度,正确进行测量标定和数据处理;⑤分析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保证仪器系统的可靠性。
(2)测量显微镜结构原理与调试
实验内容如下:
①用测量显微镜测量电路板过孔的直径尺寸,并给出测量结果(D±D);②分析测量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给出该仪器的性能指标,画出系统的结构布局图;③分析测量显微镜的误差来源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④设计一个针对小孔直径尺寸自动测量的测量显微镜的结构,画出系统框图、结构布局图;⑤分析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保证仪器系统可靠性。
(3)自选实验项目
由学生自己选择某综合性精密仪器进行分析,重点了解其各分系统的组成,各分系统是如何保证仪器精度的,仪器的误差源,仪器的数据处理,仪器的可靠性设计等。
要求所选仪器是教学实验室或科研课题组现有的,以便对其进行实验验证。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笔者分析了精密仪器设计课程现设课内实验存在的不足,对课内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希望能为提高精密仪器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浦昭邦。测控仪器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课程设计总结4
合作、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了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阅读课程设计相关文档)、小组讨论分工、完成系统开发的各个文档、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小组汇报PPT、个人日记,个人小结的任务。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我们便对这次任务进行了规划和分工。在以后的几天中,我们组的成员一起努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网站的开发设计,并最后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及个人总结。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课程设计总结和制作PPT,并上台汇报。面对这样的任务,我开始真的很担心,不是害怕要写那么多资料,而是怕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的人,我怕讲不出话来。有过两次上台经验的潘同学就耐心的给我传授一下他的心得。而且这是我们必经的过程,以后走入社会肯定会有很多场合需要我们在公共场合讲话,现在如果不去讲的话,那以后我们怎么办呢?还是硬着头皮上吧,没有别的选择了。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感动,经历了一起奋斗的酸甜苦辣。也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这次的课程设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课程设计中文档的撰写我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就是网站的设计我真的很担心,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的就不是很多,而且对于软件我就更抓狂了。这时候小组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了集体的效用。
在这个过程,我受到了好多帮助,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杯热热的咖啡,让人有无比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其实这次的课程设计我的最大的感受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人格的磨练和交际的能力。
和大家想的一样我们也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产生小矛盾的时候,我们没有逃避。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解决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它,这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问题。我想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会学到很多,学会了怎样去和别人沟通,理解别人所做的事,别人也会宽容的对待我们,从而我们就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经验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人类这个群体之中的。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那么他不可能长久的生活下去的。
课程设计这样集体的任务光靠团队里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好的,合作的原则就是要利益均沾,责任公担。如果让任务交给一个人,那样既增加了他的压力,也增大了完成任务的风险,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所以在集体工作中,团结是必备因素,要团结就是要让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真诚,自然,微笑;说礼貌用语;不斤斤计较;多讨论,少争论,会谅解对方;对他人主动打招呼;会征求同学的意见,会关心同学,会主动认错,找出共同点;会接受帮助,信守诺言,尊重别人,保持自己的特色。
下一篇:分析化学实验报告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