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优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就业形势【第一篇】

关键词 失业率;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劳动力增长

扩大就业是经济增长之本。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劳动力短缺。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我国的就业局面就发生了变化,以前一直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房产、外贸和机械制造三大行业的招聘数大幅缩水。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陆续“告急”,东莞、深圳、上海有大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其中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农民工大量返乡。(如图中所示)2009年第一、二季度我国部分城市就业情况,就业增长比例均比较小,有的甚至为负,与我国近几年每年5%、6%的劳动力净增长相比,实在是堪忧。

第一部分分析当期那中国就业形势;第二部分分析失业的几种类型以及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探析如何从根源解决我国目前的悲观就业形势;第四部分预测我国就业形势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结论。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爆发,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劳动力市场供求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失业率上升。

经理采购指数(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图2),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经济处于萎缩状态。根据PMI与失业率的关系,2008年后期失业率下降,失业率还会继续增加。

大学生就业也更加困难。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也呈现出大规模攀升的趋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5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0万,2009年为610万。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2006年为62%,2007年为60%,2008年为65%。在往年未就业人数和本年度毕业生人数的双重压力下,在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减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实在是严峻。简言之,自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失业率升高,中国人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二、失业的类型以及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一)失业的类型

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二)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

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用近100年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率(原是名义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以下是我国1995年~2007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失业率的图表)。

由以上两个图标可以看出,在1995~2007的十几年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在前两年符合菲利普斯曲线,在后来通货膨胀存在但是失业率却居高不下。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高到达到菲利普斯曲线后期的状态,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区别。

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工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调节,我国工资总体升幅由国家调控,工资上涨增加的生产成本并不完全加在所有企业产品价格上而且不存在工联对劳动力供给垄断做出反抗。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失业率升降已不能仅用工资成本推动通胀低高的反向变动来解释。我国通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但近年由农产品、原燃材料价格和进口中间品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由城乡利益格局调整引致的结构性通胀以及由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构成我国物价上涨主要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自己的国情。我国存在基数庞大的人口,每年新增的城乡劳动力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在短期内都难以解决,劳动力大面积的供过于求导致劳动力与西方国家相比非常廉价。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失业现象,是政府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的结果。目前的失业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行业就业的冲击。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也不存在严格的长期稳定替换关系。

总之,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决策导向不适合中国,我国通胀非完全由工资成本增长率推动,失业率和通胀率无稳定负相关关系下。

(三)金融危机与失业率

2008年3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由此引发金融危机,这场金融风暴很快波及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中国自然也难以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亿人,其中,有%在第二产业就业。

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相对来讲,他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08年10月底,有%的农民工返乡,按照亿农民工总量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份,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拉动就业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将对城镇新增就业如大学生就业产生挤压。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还要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压力。

三、解决我国目前悲观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已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利用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已不可行,可以通过促进由技术创新引致的集约式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政府适当投入等综合治理措施,以控制通胀和失业压力。具体讲,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在劳动生产增长率超过工资成本增长率条件下,能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和由供不应求引致的需求推动型通胀,集约式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减低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和通胀的趋势。这种经济增长虽能随生产规模扩大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也会因产业结构升级或自动化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需求下降。

一方面有必要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个体行业的发展,使就业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劳动者就业及其技能培训,对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适当投入,有助于加速低技能的过剩劳动力向其他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部门或行业转移,缓解自然失业率问题,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此外,为应对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通胀压力,可采取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适时增强汇率制度弹性,采取适当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等配套措施治理。

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危机的时期也是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的大好时机,包括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创造机会。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从多个角度来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多人去找岗位,不如自己去创造岗位。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支持以及真正的贯彻执行。

四、我国就业形势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就业与人口、全球经济环境等因素都息息相关。比较我国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的人口增长率与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统计表明:我国近几年农民工的岗位缺口大约是1400万,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是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不考虑就业岗位继续减少的情况,大约需要新增将近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全部就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每年只能增加大约900多万的岗位,这明显不能满足就业需求。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预计会比较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必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而中国经济在08年结束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些都将对中国的就业产生空前压力。尽管2009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保增长”效果可以达到预期,它主要是依靠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仍然不稳固,内在动力仍然不足。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中国也不例外。在就业人口增加大于岗位增加,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低迷、本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在未来几年短时间内就业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并难以一时解决。到本轮经济危机结束,全球经济大范围复苏的时候,就业市场会一片蓬勃。

五、结语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就业也面临着空前压力,实体经济领域很多劳动者失去工作。分析近十几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适用于我国。为了解决我国目前的悲观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必须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以减少自然失业率,鼓励创业来增加岗位,并利用金融危机的契机来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鉴于我国就业人口的大基数增长、就业岗位增长供不应求、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足以及当前世界低迷经济环境的影响,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仍将面临巨大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2]《人民日报》.2009-02-06

[3]《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王沫。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商业经济》.2006(2)

[5]艾德华。我国菲利普斯曲线与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侧重点。《辽宁

我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第二篇】

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政策落实,推动城乡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为及时、准确掌握2019年一季度就业情况,我局通过深入企业、工业园区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市就业形式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城镇新增就业2636人,同比增加,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7人,同比减少11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0人,同比增加83人,创业带动就业12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7人。调研样本为全市77家企业,涉及制造业、纺织、物流、批发零售、食品加工等11个行业,其中,食品加工业占25%。所调研的77家企业中,用工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二、就业形势分析

(一)从企业运行情况来看。根据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截止目前,停产减产企业仍较多。去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3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岗位减幅为;有150家企业累计产值同比负增长,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第一季度产值下滑及停产半停产企业多,失业人数小于就业岗位数量。就业岗位与求职登记情况分析,全市就业岗位基本能满足失业人员求职需求。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人数等未出现明显波动;农民工外出务工基本稳定,与去年同期相比无较大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调查显示,全市企业总体用工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有所减少,“两节”后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大多数企业开始招工,生产一线人员需求增大。例如:宁夏锦泰新材料、中涛新材料、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青鑫炭素、宁夏沃野肥业等生物化工制造企业用工规模有所增长。调查的77家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岗位稳定,没有裁员、减薪的计划,企业工资待遇水平有所提升。

(三)从行业用工情况来看。纺织、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形势依旧严峻,依然存在“招工难”问题,纺织企业达到、食品加工企业、饮服务业。主要原因分析: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主要是“求职者对薪酬期望值过高”,居各选项之首;的企业选择“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居第二位。第一季度,全市房地产业、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用工明显缩减,用工计划有所“减少”。

(四)从企业用工结构来看。年龄结构方面,大多数企业招聘25—35岁年龄阶段的人员;文化程度方面,企业除对招聘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要求较高外,大多数对招聘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性别方面,主要与需求工种有关,如车工、纺织工偏向女性,生产操作、繁重的体力工则多数需要男性。总体来看,劳动用工素质不高、现代化水平低、人才流失迅速。

(五)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调查显示,的企业对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预期评价为“良好”或“正常”,与上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对本行业总体经营状况预期评价为“良好”或“正常”,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就业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用工难与城乡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二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三是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四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层次较低。五是就业形式多样化使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加大了稳定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难度。六是资金问题仍将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受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

四、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人力资源交易中心。

我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第三篇】

2022届本科生已就业3680人、升学4416人、出国(境)425人、不就业拟升学1062人、待就业599人。

2022届硕士毕业生已就业4830人、升学664人、出国(境)51人、不就业拟升学29人、待就业663人。

博士研究生毕业已就业840人、出国(境)8人、待就业104人。

吉林大学2022届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前五的省份:吉林省4354人(本科2078人、硕士1933人、博士343人)、山东 省1494人(本科656人、硕士743人、博士95人)、河南省1490人(本科850人、硕士547人、博士93人)、黑龙江省1356人 (本科808人、硕士469人、博士79人)、辽宁省1014人(本科599人、硕士347人、博士68人)。

我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第四篇】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_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35 913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