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教学实践探索汇聚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林业教学实践探索汇聚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一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法治国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中职院校法学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增加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法学修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助力。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盲目开设法学课程,由于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意识培养方案,不能培养出真正的可以适应社会需求且具备法律知识的技能人才。基于此,对中职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尝试寻找出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一、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针对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进行实际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整个工作流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中职法学课程也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中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掌握并运用法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项目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1.项目化教学的目标。

项目化教学的目标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和基本法学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训练,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

2.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

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要注重对技能的实际操作,在设计课程时,首先要对专业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各个部分相关的法律进行总结与分析,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并制定项目表。项目制定完成后,要做好项目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变。要对项目表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流程分析,将项目中的各项工序与学生教学培养计划中要求的能力进行联系,使学生在工序中学到其中的工作技能。将教学内容与项目工序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教学贯穿到整个项目流程当中,在项目中学到该项工作要求的岗位技能。在完成教学内容与项目内容的分析转化之后,就要进行项目课程的确立。在确立教学项目的过程当中,要将教学项目中的内容与工作中实际的项目进行一一对应,对于教学项目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课程或者以一门课程的形式设置。在课程中根据实际工作的各个工序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划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项目化课程时,还要建立起项目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作为中职具备法律知识的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案,以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作为主体,将培养职业型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抛开学术性的教学,将实践教学放置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

二、中职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应用。

1.项目的设计。

中职法学课程展开应以专业岗位为主、法律意识融入为辅的方向作为开课的指导,遵循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原则。教师在制定项目教学培养方案之前,要对相关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调查,并制定出相应的项目表。然后根据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确立项目表中的每个项目主要内容,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学的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教材的需要有着很多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教师自行编制教材来制订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计划,减少学生在教材费用上的负担。另外,师资在项目课程中需要灵活分配,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配备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

2.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是项目化教学的.主要环节,在此我们以检察官出庭公诉的项目教学为例来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简要说明。

在进行项目教学实施时,教师首先要对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收集,合理地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对案件做好相应的准备,对学生思考及分析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认真地对待这项工作,较好地完成项目流程。教师还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安排,努力引导学生在各个项目环节当中都学到相应的知识。例如,在检察官出庭公诉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自身需要做的事情进行掌握,并结合法律知识来用法律语言对案例进行描述。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法律课程进行深入的思考,确保学生的体会能够更加深刻。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表现中出现的错误及偏差。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对工作进行总结与拓展,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将本环节问题全部解决。

3.项目的评价。

在项目工作完成之后,要对其成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对项目的评价是对项目与教学目的的达成程度进行的分析与评判。要以学生是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基本法律意识为标准进行评价。以原告为例,在完成项目之后要对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进行考查,是否能掌握出庭诉讼时所需要的法律意识和表达技能。在教师对项目成果评价之外,学生也可以进行组内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准确。通过对项目学习的评价来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总之,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具备法律知识的技能人才。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全面地发展。项目化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传统教学方式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04)。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贸学校)。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二篇】

摘要:目前一些学校盲目开设法学课程,由于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意识培养方案,不能培养出真正可以适应社会需求且具备法律知识的技能人才。基于此,对中职法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尝试寻找出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三篇】

钳工是生产第一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钳工技能教学是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文章结合丹阳市职教中心多年技能教学实践与经验谈了钳工技能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钳工技能教学师资力量钳工课改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四篇】

情感教学的功能是把知识的传授、思想观念的建立、融合情感内化为心理品质和价值,产生正确的行为。

化学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心态。

情感具有固有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与之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其次,在施教时有的放矢,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非智力品质、习惯用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学生的困难、兴趣爱好、性格、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

2.创设情境,予以期望。

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课堂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课堂情绪表现为:积极、活泼;积极、沉闷和消极、冷漠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课堂情绪,产生的教学效益是不同的,它表明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对教师的情感有不同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所以,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

3.鼓励性的评价。

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决定情感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增长的关键性措施。鼓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简单、适当的鼓励性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在学生遭到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信任和激励学生的信心、意志,争取获得成功。

4.差生和激励。

情感教学中要达到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因为差生学习困难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原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这些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三、初步效果。

1.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2.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3.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发生了变化。

4.转化差生。

5.课堂教学实施鼓励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都有所进步。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五篇】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出发,研究多媒体课件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合理得当的多媒体制作,探索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发挥其形象及信息量大的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内容丰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

电工学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修改的教学计划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将“电工基础”课程设立为全校公共平台课程,即全校所有工科类专业均开设“电工基础”课程。

可以说,“电工基础”课程是工科类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研究电路理论、建立电路系统方法论的入门课程,也是学习后续电类专业课程的基础。由于“电工基础”课程的覆盖内容较广,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有些部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同时某些专业因为其他课程原因,导致本课程学时逐渐减少,但教学内容不变。因此为了保证相应的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真正地了解“电工基础”课程,掌握电路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熟悉其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在教学内容方面,抽象的概念、理论性定理较多,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学生在接触伊始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觉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很难集中精神去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因此,要思考如何运用动态的图或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原本复杂、静态的内容以更加动态、直观、形象且逼真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化解学生在思维理解方面的障碍,将学生的精神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到教学中来,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地完成了上述功能。但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需恰当和合理。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并不代表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也有其优越性。实验教学中,尤其在实验前先放一段连接线路和最后相关结果的演示视频更直观,更具有针对性,这就是多媒体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2.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和内容需得当。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注意结构,课件的结构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有所铺垫,由浅入深。其次,在多媒体的制作上,每页的内容不宜太多,尤其是单纯的文字内容,不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并且重点不突出会使学生难以适应。应尽量使每一页的内容单一化,突出重点,且停留时间不能太短,要给学生留有熟悉和思考的时间。只有内容真正理解了,才会印象深刻。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的图、文、声、像并茂及动画的优势,在抽象的概念配以相关或相似动态图文,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

3.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一定要牢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它无法代替教师的智慧和课堂现场的教学经验。因此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度,切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或完全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讲授章节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设计和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把一部分时间和思考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想象和动脑筋去思考,还可以和他们去交流,让他们去提问或抛出问题给他们,使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辅助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一)课件的选题。

选择课题是整个课件开发的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并不适合本课程的每一个单元内容,因此确定一个真正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相关章节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对电工基础课程做全局地分析比较,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具有针对性而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章节与内容。因此,我们在选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选题的必要性。在制作第一稿多媒体课件时,应尽量选择电工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章节,或借助图片、动画等可以容易理解的内容,亦或是较为抽象或难理解的内容。切忌仅仅将板书搬上屏幕,然后对着课件朗读,这样的效果会比传统的效果更差。而对于那些用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实现的课堂效果和教学目标,暂时就没有必要运用太多多媒体内容,毕竟论证其制作后效果的好坏还需要一个阶段,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在后续版本进行增减或修改。

2.内容的单一性。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等,以上这些正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效果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要仅仅为了课件的丰富,加入过多的主题和相关性不强的内容,这样反而是画蛇添足,不仅造成了教学重点淹没在旁枝末节中,而且使“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作用事倍功半。

3.精美的艺术性。多媒体课件中的视听效果是调动学生课堂兴趣的保证。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应具有艺术表现力,从安排结构、字体色彩、背景设计、动画组合等都应具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力,逻辑思维应能引人入胜,使观看者印象深刻。一些抽象的内容用相关性强的图片或动画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时刻保持兴奋,更好、更快、甚至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

1.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件的重点内容应该首先立足于本课的知识点,同时要保证课件中所涉及的电路定理、定义、概念一定要准确无误。此外还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延伸。比如某个定理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相关背景或发明定理的科学家的相关介绍,这些扩展介绍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定理变得有血有肉。同时,再介绍一些典型的相关应用,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觉得学的不仅仅是理论,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学习目的的转变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使教学质量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2.系统设计、教学与反馈相辅相成。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准则,也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不能仅凭以往的经验方法去进行教学内容和结构的设计,而应该用系统技术与方法进行教学诊断、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学内容与结构的设计,教学信息表达的设计等。与此同时,要积极地进行反馈调查,认真分析学生对课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按照此设计思路对后续课件进行微调。

3.课件操作要尽可能简单。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应当可以极易操作。

首先应该使用大众的、版本低的多媒体软件,无需去专门学习新的或不常用的相关软件及其操作方法。另外,在课件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打开页面中的相关提示灵活自如地使用。

(三)课件的组织。

在数据的组织形式上尽可能采用超媒体,并采用有效的集成技术,使软件成为集成的多媒体软件而不要成为分散在电脑各个硬盘的散件,这样可以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更易于操作。在链接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多地采用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遇到难懂或抽象的知识点时,配以声音来解说或描述相关特性,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在内容上尽量使用超文本结构。超文本结构的优势就是操作简单、灵活,而且附加信息量大,它可以让学生感觉课件很丰满。在使用超文本结构时,使用者可以随时挂起正在播放的部分迅速地跳转到一些相关的实践应用、辅助或背景信息,然后再链接返回上一挂起部位继续播放,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并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时的不同需求。

三、多媒体课件的脚本编制。

要想顺利地进行多媒体教学,除了上面提到的要选择一个好的制作原则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即进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脚本编制。

1.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需重点讲授的内容,以保证在脚本编制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2.组织授课教师进行讨论,确定教学中的难点,针对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的经验及好的教学方案反映到脚本的编写过程中。

3.根据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具有的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更加直观等特点来编写脚本,不是一味地依据课本照本宣科,而是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引入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超链接(超媒体和超文本),扩大教学中的知识量和提高生动性。

4.在课件的编写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课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延伸点,例如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电机方面多一些笔墨,对建筑类的学生可以在安全用电和电网布控多一些介绍,这样既可以防止千篇1律,又增强了课件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个真正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完成应是设计—制作—使用—反馈—评估—更新—再制作的不断循环。其中信息反馈的环节尤为重要,这里的信息反馈既包括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感受、对于授课效果和进度的意见,也包括老师在运用时发现的包括字体大小是否合适、画面是否清晰、是否易于操作等细节问题。课件的更新既包括对反馈信息的反应和修改,又包括授课内容与科技进步、知识更新的同步性。制作者通过及时地翻阅与电工基础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资料,对相关内容作局部修改,也可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映射到课件中,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四、总结。

作为研究型大学,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正从知识型向创造型转变。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保障,而得当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使看起来抽象、单调、繁杂的电工课程变成一门让学生为之兴奋、激动和难忘的课程。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六篇】

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长期以来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师向学生陈述知识,重复教材观念;学生的任务是记忆和考试时背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也普遍存在,教学走进了陶行知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现代教育的理论素质,而另一方面却仍然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在实施教学。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顺利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给高校教师教育也带来了新挑战,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施现代教学的能力。而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课程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难以掌握教育理论、形成教育技能。甚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得到的必然还是传统教育经验和能力,这样的高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将无法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不可否认,高校教育理论课程与高校其他的理论课程一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相当严重,开展实践性教学就是有效解决传统教育“重理论、轻能力”的有效方式。如何开展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对广大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十一五”期间,切实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抓上去。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正是具体落实“质量工程”的要求。

2.有利于改革当前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弊端。

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直接导致目前本科教育“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分工对各层次和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些都要求高校教育理论课程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3.是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专门培养人的职业,不仅要有比一般人丰富和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作为自己实施教育教学的原材料,而且更需要掌握一般社会成员不需要或不必系统了解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和道德等多方面。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在将来成正成为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教师。可见,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环节。

4.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深,素质教育名存实亡,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

基础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实践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指导现代教育下的实践教学,很容易使实践教学变质为“应试”活动。高校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必将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格老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做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这方面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1.教师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负责地学习,教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让大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更多的事情。

2.怎样把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变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中,不是简单地学生多做、教师少做,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做学术研究。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要注意应用现代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推广应用的教学模式有:

1.研究性学习。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讲授式的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就是上课、作业、考试。学生没有具体的任务,学习也就没有动力。教育理论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要设计科学、合理、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使之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学习目标。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选用不同的案例。

(三)改变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实质上是教学的继续,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不同的评价,对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的教学评价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目前的教学评价过分重视考试以及分数,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在学生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来。

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做以下的改革:

1.评价内容研究。评价要多元化,不仅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体现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等。

2.形成性评价研究。用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生参与评价研究。加强大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通过评价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

高校教学设施的改善,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物质保障。

1.要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参与互联网络的学习。

2.要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的报纸、杂志是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基本手段,必须培养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让学生形成网络学习的正确策略。网络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要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有益工具,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其毒害。

四、结论。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是改革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让高师生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培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从事现代教育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七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开放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l.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小组间质疑解疑。

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同时,有些问题怎么解释也搞不清楚,但如果通过举例子或巧妙的练习,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5.看书小结。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6.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既是对本节课的一次系统总结,又是对本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以便及时反馈补救。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40分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再或很少布置除课外阅读、课外讨论之外的作业。

以上六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开放式教学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想方设法凋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l.主体性。

开放性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时,开放性教学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没有教师的主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了解、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2.民主性。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惟我独尊,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如果我们不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学生的主体作用怎么能充分发挥出来呢?所以,开放式教学的前提就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其次,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开放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八篇】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的'现状,提出了工程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现该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作者:游明英彭军杨治明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市,401331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642关键词:软件人才工程化实践实践教学体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九篇】

摘要: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创新,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课以培养大学生科学体育锻炼能力从而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将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下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为促进学生社会化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育改革;身体素质。

新课标的颁布至今已十多年了,为基础体育教育也指明了工作方向,但改革的效果却不明显,作者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链接处断档。本文从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入手找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除了具有大学城的美誉,还有很多中小学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示范单位。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参加国内国外的各项竞赛当中都有优异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创新。但吉林省高校及中小学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与这些光环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1.吉林省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专家访谈法对省里体育专家进行走访得出,省内的中小学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教法及教师的示范动作,有着明显下降的趋势,大多数人还在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在随着网络及媒体的普及,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应该值得深思,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为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示范,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直观上的疲劳,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理论知识的缺乏让学生对体育教育淡薄,再加上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启发式教育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形成,从小学到高中是一名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身体的协调性、力量、速度、耐力及运动中心理素质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能不断下降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吉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综上的一些问题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环境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体育教育改革将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前功尽弃,成为一句空话。

2.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吉林省内普通高校进行了体育选修课的全面普及,对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学校高层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体育器材缺乏、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教师质量的高低、大学生中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欠缺及大学生体育基础能力与体质情况都是我省普通高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上述几种情况一直是影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及问题。

1.吉林省基础体育教育的影响因素。

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对基础教育是高度重视的,但对体育这个学科的重视度还尚有不足,导致基础体育教育下降的主要因素除了学校管理层的关注不够外,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组织教法落后、教师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脱轨,不能在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直观的授课,经常把体育课堂的管理随意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观点不正确,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长期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意识淡化,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2.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在全国素有大学城的美誉,这证明了我省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吉林省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一直遵循着由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在对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发现还有很多学生达不到标准。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之间教学类型的不同,对科研、论文、著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也包括其中,导致很多人把体育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科研当中,从而忽略了教师的体育技能及组织教法的培养,给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感觉,加上大学生在基础体育教育的阶段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造成与高等体育教育的脱轨,对高等体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建议。

1.加强对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链接的关注。

面对基础体育教育的淡化,学生在基础体育教育当中无论是体育技能还是体育理论知识都很缺乏,高校体育教育面对此困难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完成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的链接。

2.加强对高等体育教育教师的培养。

针对体育院校和具有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对于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要严格把关,力争求实创新,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3.正确树立在职高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改中的思路。

普通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目的是为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现在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在职的高校教师应正确看待科研工作,不要只重科研而忽略体育技能及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高等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知道在普通高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科研与体育技能都要过硬,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而体育技能则是让学生直观、有效的学习运动技能,两者之间是并存的,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

4.加强高校管理层对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视。

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应对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给予全力的支持与监管,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体育科研与体育技能一体化的形成,从而合理、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理论、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为高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稳步向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四川体育科学,(03):1.

[2]冯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再审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08):4.

[3]毕晓文,毕强。体育社会化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7):4.

[4]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2):34.

[5]刘刚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创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05):35.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

林业教学实践探索【第十篇】

摘要: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简要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煤化工企业实现机电一体化意义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概念向自动化领域的渗透,使得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必将对机电一体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智能化机电一体。

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必要的。

(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

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

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4).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

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

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特别是“人格化”发展引人注目,即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

一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另一层含义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1、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化工企业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2、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焦化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操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

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运输、阀门的开启等,不仅可以使操作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减少去有毒有害场所的次数故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增加了经济效益和工人的劳动收入,焦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焦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工人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工人的生活质量。

煤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市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选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的建议:

1、企业在引进机电一体化产品时,要考虑工艺是否成熟,是否是主流技术,产品的稳定性,维护方面的投入等。

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尽快转化为自己的技术,解放生产力。

加大职工培训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操作人员,减少维护成本。

2、选择机电一体化产品时,要注重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这样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实现文明生产。

3、劳动强度大的场所选择机电一体化可以通过机电一体化来降低生产现场的劳动强度,并能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所以焦化企业,更适合开展这项工作。

4、选择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同时,应同步培养机电一体化的操作和维修人才,如我们煤化工股份公司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都在积极的引进最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时也在积极的挖掘、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并将优秀的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是我公司上市以来的又一聪明举措,对我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是我国电子电控行业实现大跨越的一个发展阶段,产品结构有了大范围的调整,产品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现在,国家提出了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句话正适合于企业的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企业要想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水平,去赶上或超过当今世界水平,机电一体化成为了必由之路,而想要走好这条路,电子电控企业与整机企业的共同努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35 2325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