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

冠军 分享 时间:

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开展整改工作,明确责任,强化培训,完善制度,确保合理用药,提高医疗安全,维护患者权益,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1

1、用药不对症

肚子痛用什么药?止痛药?止泻药?消炎药?胃药?其实,擅自用哪一种都可能是错误的选择。要知道,腹痛的原因有数十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怎能轻易判断自己腹痛的病因,又怎能做到对症用药呢?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仅凭一知半解或自恃“久病成医”,或听别人的用药“经验”,不经诊断,未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症时就随意用药。这种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要知道许多症状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却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用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延误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疗,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

中成药的使用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胃痛,有脾胃不和、食积停滞、脾胃虚寒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所用药物是不同的。失眠也有心肝血虚、心阴不足、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和肝郁化火等类型,治法也不同。中药也有不良反应,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药源性疾病。

2、用药时机不对

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以乙肝的治疗为例,许多人认为,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在未查明病毒在体内复制情况时,就应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有研究表明,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并不好。其原因是:1、体内没有病毒复制时,使用抗病毒药是无效的。2、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麻痹状态”(免疫耐受)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差。3、不考虑病情,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往往可增强乙肝病毒对药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发生变异。4、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脏发生纤维化的作用。

从小的方面来看,每天的服药时间是有讲究的。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的解热镇痛药就一定要在饭后服。

另外,不少降压药都需要保持相对恒定的血药浓度,比如有的药一日服两次,应每隔12小时1次;每日服3次的药,需每隔8小时服1次。不少患者往往在三餐前后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而夜间较低,影响疗效。

可见,用药时机要正确掌握,不能想当然,在遵医嘱或者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若有疑问,应主动咨询医师和药师。

3、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便随意加大剂量;有的人又经常忘服、漏服药物,问其原因,答曰病情有好转,就不把吃药放在心上了。

需知,药物服用的剂量是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的,此类随意用药行为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是十分危险的;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因此,使用药品时,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

与一般老百姓的认识不同,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的好坏来决定的。当您感觉已经正常时,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并未被清除。可见,在对待用药疗程的问题上,要相信医生,而不要被主观感觉欺骗。以下几种情况,都是用药过程中需要杜绝的:

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对控制疾病发展不利。

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细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能成为慢性感染。糖尿病的治疗中,有时症状虽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时若自行停药,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突然停药,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甚至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

随意换药,有些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时间,如伤寒病程为4周,用药(以氯霉素为例)总疗程不少于2周;抗结核病药需半年至1年。随意换药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5、对治疗目标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得了病,大家总想通过一次治疗“断根”,认为长期服药就等于自己的`病治不好了。这种愿望是人之常情,但也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除少数能获得持久免疫的疾病如麻疹、天花、水痘、风疹、伤寒等感染性疾病外,绝大多数疾病是难以通过某种“神奇的治疗”而根治的。

以高血压为例,没有一种药能吃一次就把血压永久地降下来,但是只要坚持服药,就可以把血压控制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而这,就是我们治疗疾病的目标。

对疾病的康复,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心理预期,才能避免不合理用药。

6、盲目联合用药

部分人有这种心态,认为将数种药物联合使用,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还可以增强疗效。事实上,盲目的联合用药危害不小。首先,有些药物商品名不同,其有效成分是一样的,同时服用就会导致重复用药,使剂量累加。例如降糖药中,格列齐特与达美康是同一成分,不必同用,格列齐特与优降糖虽非同一成分,但都属于磺脲类,也不应同用;其次,有些药物间存在配伍禁忌,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应;第三,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还会加大毒副作用。

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2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推进“阳光工程”系列建设活动的统一部署,全力支持全省卫生系统实施的以“保障质量、改善服务、公开透明、提高效能”为主题的“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进一步加强我院药品采购管理,规范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更好地维护患者就医的合法权益,我院年初特制定“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与相关医药人员签订了“阳光用药”责任书。按照实施方案,回顾一年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不够

少数人员对“阳光用药”具体指标、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还只停留在走过场、搞形式的片面认识。要用习惯改变不够。个别老医师、老专家,仍依靠经验、习惯用药,无临床指针用药。

二、基药应用比率不高

普遍认为几分钱几分药,药价太低肯定药效差。医院的高价药比率明显增高,大处方仍有出现。

三、处方不合格比率偏高

根据处方点评,不合格处方均在15%上下,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处方仍有缺项、错项、不合理用药的出现。

根据以上不足,医院“阳光用药”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及时将相关信息向院长回报,同时组织讨论如何整改,经过研究特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医院不定期的利用各种渠道、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医院人员的认识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群众的宣传,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的大力宣传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乱用药的危害性。药剂人员在发药的同时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当面宣传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知识,要让每位患者都“三知道”。

二、加强培训、补充不足

认真学习贯彻浙江省“阳光用药”工程的思想,方针,政策。药剂科、基本医疗科结合平时的“三基”培训,新增合理用药知识,特别是基药的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合格处方的书写等知识。

三、阳光公示、全面监督

逐步建立和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的医疗服务用药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医院根据处方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基本医疗科沟通,对个别义务人员进行约谈,具体指标可以计算到个人,对个别无整改认识的在医院职工大会上点名批评。每季公示医院用药监测相关数据,接受社区、群众、患者、和医院的全面监督。

四、严格考核、奖罚分明要将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情况与医师定期考核、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发放、年终评奖评优等工作挂钩,推动医务人员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逐步提高国家和省定的基本药物品种使用金额比例。严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门诊≤35%、住院≤25%。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药师联系3次以上未按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或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为进行及时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并给予警告,做好医疗药学服务直接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接到病人投诉者一次扣科室绩效1%,以此类推。

不合理用药整改报告范文3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由于知识不足导致诸多的不合理用药,其危害在于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损害健康,浪费金钱,甚至延误治疗,引发进一步的严重后果(1—2)。

1用药不对症

肚子痛用什么药?是止痛药、止泻药、消炎药还是胃药,其实擅自用哪一种都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要知道,腹痛的原因有数十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不会判断自己腹痛的病因,不能做到对症用药。

同理,有些人仅凭一知半解或“久病成医”,或听别人的用药“经验”,不经诊断,未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症时就随意用药。

这种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要知道许多症状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却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

用药不对症,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延误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疗,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

2用药时机不对

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以乙肝治疗为例,许多人认为,一旦感染了肝病毒,就应立即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

但有研究表明,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效果并不好(3)。

其原因:①体内没有病毒复制时,使用抗病毒药是无效的。

②体内免疫细胞处于麻痹状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③不考虑病情,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往往可增强乙肝病毒对药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发生变异。

④过早地使用抗病毒药物,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脏发生纤维化的作用。

可见,用药时机要正确掌握,不能想当然,在遵医嘱或者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基础上,若有疑问,应主动咨询医师和药师。

3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的快,便随便加大剂量;有的人又经常忘服、漏服药,问其原因,回答是病情有好转,就不把吃药放在心上了。

众所周知,药物服用的剂量是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的,此类随便用药行为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老人和儿童,是十分危险的;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因此,使用药物时,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4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立即停药或者频繁换药

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觉症状的好坏来决定的,当您感觉已经正常时,身体机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并未被清除。

可见,在对待用药疗程的问题上,要相信医生,不要被主观感觉欺骗。

以下几种情况,都是用药过程中需要杜绝的。

①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对控制疾病发展不利。

②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如细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

若用药两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就可能成为慢性感染。

糖尿病的治疗中,有时症状虽然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时若自行停药,可能会导致并发症。

③突然停药。

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

不要擅自停药,否则会旧病复发,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

④随意换药。

有些药物显示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伤寒病程为4周,用药总疗程不少于2周;抗结核病药需年,随意换药可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难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5对治疗目标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盲目联合用药

得了病,大家总想通过一次治疗断根,认为长期服药就等于自己的病治不好了。

这种愿望是人之常情,但也应该看到,到目前为至,除了少数能获得持久免疫的疾病外,绝大多数疾病是难以通过某种“神奇的治疗”而根治的。

因此我们对疾病的康复要有一个科学的心理预期,才能避免不合理用药。

还有部分患者认为将数种药物联合使用,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还可以增强疗效。

实际上合用的药物越多,它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联合用药时务必咨询医师和药师。

上一篇:安全生产整改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35 3495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