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活动总结【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元宵节活动总结【范例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与地坛2500字作文【第一篇】

我总是觉得,固执,是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词汇。即使面对命运,我们笑道:休论公道,我们还是固执地不愿在死神与命运的逼迫下沉沉睡去,固执的向远方跑去。

而在远方,该是有一堵青灰色的墙,如上帝一般,温柔,但是冷酷;永恒,但是脆弱。

所以我不愿让那个叫史铁生的人被淹没在世人眼中的地坛里,淹没在世人口中的苦难残疾里。因为他应该是一堵墙,离上帝最远,但最近的墙。

我时常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抗拒死亡却又最终接受了死亡的存在?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在接受死亡之后又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活着?我不知道。在读完史铁生先生的故事之后,我还是不知道。但我想,应该只有这本书,才会让我真的有勇气去面临死亡,才会让我真正睁开眼睛,心平气和的给即将逝去的人收拾行囊,也应该只有这本书,才会教会我生命而不仅仅是死亡。

“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

就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就在他觉得自己对医学对生命还未及了解,甚至还舒心的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里想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了”的时候,他还未曾意识到这将是打垮他人生的一段劫数,也是他最终在自己中发掘出自己的重要旅程。他一点点在延长的时间里安慰自己:“好吧好吧,就算是三个月!我平白的相信这样一个期限。”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么“平白”两个字里面有多少的心酸与回首的艰辛。

在一个月有一个月的等待里,他从不安,到乞求,最后到终日躺在病床上一言不发,心里由着一个死字去填埋,他渐渐的,渐渐地明白过来:这病是生在骨髓里的,好不了的。二十一岁终于过去,他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他没有死,却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如果没有经历过,我们应该很难想像在青春的大好年华里失去了双腿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应该也很难想象在生命的初期便遭遇了死亡,和一辈子这么飘渺的字眼。没了,没有了,一辈子都不能站起来了,奇迹的案例都没有发生过,这该是有多大的绝望。

多么庆幸又多么后怕的是,我也曾经这么真实的面对过:“一辈子”这么让人心慌的词语。2016年,在一次大跳跃中,我拉伤了大腿肌腱,在病床和轮椅上的日子里,我的脑海里不止一次的想到医生的诊断说明:永久不能做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就因为这么一句话,我不得不放弃民族舞的学习。但我不死心,没有放弃动作幅度很小的拉丁舞。但是,2019年的年末,我再次因为旧伤复发,不得不彻底放弃舞蹈。

我只是放弃了舞蹈,而史铁生先生,却是放弃了一生走路的机会。

但是史铁生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上帝的恩赐和千难万苦之后,还有一句话:“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史铁生

双腿残废之后的史铁生,在一个叫做地坛的小公园里整日整日待着不出来,他曾经对着这院里面的一面墙愤怒过,咆哮过,乞求过,最后又归于了平静。就在那段最难熬的时间里,有一天晚上,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那个郁郁寡欢的少年突然开始想写点什么,那也许就是他创作欲望最初的萌生。只有在那一刻,他忘记了死。

在古园里度过的日子里,这个少年终日思考的只是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是干嘛要写作。他终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望着自己戛然而止在问题里面的人生,会不会有时候觉得不值当要去活下来,我不知道。他似乎已经融入成了这个古院的一棵柏树,他知道园子里有个每天坚持练唱的小伙子;遇见一个有天赋的长跑运动员,平静地与他讲错失机遇而不再跑步的经历;还看到一个漂亮却有残疾的小姑娘,受尽了陌生人的欺辱却有一个对她很好的哥哥保护她。他知道这个院子的春夏秋冬都有些什么样细微的变化,他知道这个院子里的每一面他凝望过的墙都在对他说些什么。

最终,他听清楚了这里园神对他成年累月重复的话: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

这个曾经离死亡这么近的人,他终于承认了说:命运叫我写一样叫做小说的东西。

几乎每一个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这件事太奇妙了。就只是冥冥之中的一句话,一种感觉:“写点什么吧”,就能让你拿出命去写。即使你不知道写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即使你不知道你的作品到底有没有人去读,你就是突然有一天就觉得是时候要写了。

是在一个下午,我在阳台上坐着,秋风不强劲但细密,吹得人只能眯起眼。我平铺开一张纸,用夹子夹住,开开笔盖,有些东西慢慢的在脑中成型。有一刻,我就是知道我该写点什么。我空下一切时间去写,我慢慢的想,慢慢的写,然后有一日发现字数可观。

也就是在那一段时间的某一天,只听得“突”的一小下,电脑的硬盘宣告报废。就一个晚上一句话的事情,颠覆了我整个世界。那些日日夜夜一下子就全都没有了。

那是我在写作路上所遭受的最猛烈的一次挫折。也是我第一次发现,南墙就像上帝跟你开的一个玩笑,把你撞过去时所有的力气无声化解。

封笔不再继续的日子已经过了很久了,我不知道我接下来是不是还会再写下去,我也不知道我接下来还会不会再选择写作,毕竟未来的时日还多,心里的墙除不掉,也放不下。

我也终于知道,写作对于史铁生先生,或是对于我来说,并不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那是一种融在你的命运和血液里的劫数,不得不去,却撞墙撞的心甘情愿。

写作到底是什么?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还是不明白。我唯一知道的是,这样的劫数是史铁生先生生命里不得不经历的命,也是多少怀揣着文学梦的人午夜梦回,用生命去创作,去完成的东西。

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实质上是由好多好多个或长或短的散文编写而成的,读完全书,我反倒不甚在意那些大家公认的好文章和好句子了,尽管我知道那真的写的挺好挺好。我只记住了1篇文章《墙下短记》,我也只记住了一句话: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

但要接受墙。”

这难道不就是对于生命最好的解答了吗?最终的最终,你要学着接受一切,接受死亡,接受活着,最后接受自己,尽管那个自己很让你讨厌。

生命的真谛,是我们自己去寻找出来的,所以我不愿意让那个少年淹没在世人眼中的地坛里,淹没在苦难残疾里,淹没在对生命的泛泛而谈。所以我也不愿懂得了,我们总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地坛,不是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范文【第二篇】

1、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史铁生《记忆与印象》

2、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我与地坛》

3、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面对死――这就像你在告别故乡的时候,是仍然怀念她,还是已经不想再来。――史铁生《灵魂的事》

4、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史铁生《我与地坛》

5、上帝不许诺光荣和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困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史铁生《病隙碎笔》

6、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史铁生

7、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史铁生《庙的回忆》

8、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我与地坛》

9、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史铁生《病隙碎笔》

10、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不能说,也不能想,也没有忘。――史铁生

11、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史铁生《我与地坛》

12、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

13、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史铁生《务虚笔记》

14、就像输惯了的赌徒把屡屡的败绩置于脑后,输光了裤子也还是对下一局存着饱满的好奇和必赢的冲动。这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史铁生《灵魂的事》

15、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处于一部浩瀚的音乐中,难免恐惧.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总之,他即听到了音乐的呼唤,又看见了社会美德的阴沉脸色。这恐惧迫使他先把自己藏起来,藏到甚至连自己也看不到的地方去。其实这也不可能,他既藏了就必然知道藏了什么和藏在哪儿。――史铁生《病隙碎笔》

16、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史铁生《我与地坛》

17、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史铁生《病隙碎笔》

18、任何思想都是有限的,既是对着有限的事物而言,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有效。灵魂则指向无限的存在,既是无限的追寻,又终归于无限的神秘,还有无限的相互干涉以及无限构成的可能。思想可以依赖理性;灵魂要超越理性,而至感悟、祈祷和信心。思想说到底只是工具,它使我们“知”和“知不知”。灵魂则是归宿,它要求着爱和信任爱。思想与灵魂有其相似之处,比如无形的干涉。――史铁生《病隙碎笔》

19、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史铁生《爱情问题》

20、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立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史铁生

21、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史铁生《消逝的钟声》

22、死不足惜,关键是活着。一个正常人的死,并不比一个残疾人挣扎着活下去更难思议。不幸的人挣扎地活着是生与死的较量证明着生。生命之美不在于一副完好的身躯。也不在乎生与死。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是难的。――史铁生《史铁生文集》

23、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史铁生

24、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史铁生《灵魂的事》

25、人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合欢树》

26、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史铁生

27、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北风呼号,老树被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入死而观,你能够听我在死之言,此后死与你我毫不相干。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史铁生《永在》

28、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儿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掩蔽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你还是要去吗?不甘就范?那你可要谨慎,以孤胆去赌――他人即天堂,甚至以痛苦去偿你平生的夙愿。――史铁生《病隙碎笔》

29、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史铁生《灵魂的事》

30、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史铁生《我与地坛》

31、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史铁生《合欢树》

32、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不断地想起,未必一定是思念,那更像是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所养成的习惯,是平静河流上的一个摆渡――就像是集邮,把往日的收藏拿出来看一看,无论是引出快乐还是引出痛苦,都益于时光的流逝,然后依旧把它们收藏起来,不让它们为非作歹,打破一条河流的通畅,包括不让往事把今天弄得脸色惨白。――史铁生《务虚笔记》

33、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史铁生《我与地坛》

34、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史铁生

35、人有时只需静静的呆着,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合欢树》

36、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

37、独自贴近墙根我往回走,那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记忆在这儿又出了差错,好像还是街灯未亮,迎面的行人眉目不清的时候,晚风轻柔的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里,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捡根树枝,边走边在墙上轻滑,砖缝间的细土一股股的垂流……咔嚓一下所送走的都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那可能是我对与墙的第一印象。――史铁生《我与地坛》

38、所以,虚无的悲叹,寻根问底仍是由于肉身的圈定。肉身蒙蔽了灵魂的眼睛,单是看见要回那无中去,却忘了你原是从那无中来。――史铁生《病隙碎笔》

39、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

40、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史铁生《我与地坛》

4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我与地坛【第三篇】

但是,他----史铁生,留下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悄然长逝,即便是现在他已回归母亲的怀抱,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成为了精神世界的永恒……这些都不能妨碍我们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我们继续思考下去,继续冥想下去,继续去剖析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奈。

世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不会停止的,只要生命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便会有很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够将生命的本质和内核一点不剩地挖掘出来,只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遮蔽了人们广袤的视野,使人们的思想变得过于狭隘和片面乃至于偏激,很少有人能够像史铁生那样专注地思考生命的得失,季节的轮换,草木的荣枯,宇宙的发展和消亡,也许因为他双腿瘫痪,他才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一连15年天天造访地坛,也便是在地坛,他得出了“死是一件不必过于着急的事情,它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这样富有理性思维的结论,也是在地坛,他完美地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从一个自暴自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富于盛名的作家,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有多么不易,他有好几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善良是母亲让他明白到“人道这个世界上一遭,绝对不能白死,至少我还有我母亲和妹妹”,是的,他还有他的母亲和妹妹,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现代人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史铁生是求生,是艰难地求生,这是生之不易;而有些人是求死,是虚假地求死,这是死之虚伪。

史铁生曾经梦想过自己有托马斯。刘易斯那样矫健的身躯,可以进行那样挥汗如雨的长跑,他认为那是生命的奔走,是超越肉体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奔跑,是燃尽生命也要获得胜利的一次豪赌,但奇怪的是,史铁生在奥运会上看到了偶像刘易斯惨败,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反而认为“人都是不健全的,生命也是这样,赢要赢得干脆,输要输得磊落。”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俯仰之间无愧于天地”吧!

我认为史铁生不仅是一位作家,它更像是一位哲人,是超越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中国哲学家,尽管他研究的哲学领域只限于生与死的对立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包含了宇宙万物存在与发展,消亡与重生的终极关系,体现了任何哲学体系的思想精髓,然而又推陈出新,尽管不能自成一个体系,但是我还是想将他对于生死的哲思命名为铁生主义,因为有了铁生主义,我明白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唯物和唯心这两面旗帜来区分,因为生死问题早已超脱了物质与思想的界限,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史铁生我与地坛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生命 死亡 残缺 感悟

史铁生在当代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曾经这样评价史铁生:“中国作家中像史铁生这样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不多了,他不是用心血,而是用生命创作。”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用生命创作”的代表作,这一作品荟萃了作者基于人生体验的生命思考;作者离开我们已近六年,但至今人们尚未悟透这一名作所蕴涵的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体味这一作品蕴涵的生命思考。

一。以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

众所周知,史铁生在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上”[1]多种疾病接踵而至,最后瘫痪。《我与地坛》记载了史铁生当时的精神状态与理性思考: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想以简短的方式结束自己苦难的人生;然而,他想到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还有自己对人生的留恋,陷入了痛苦的两难思考中。

1.战胜死亡

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痛苦,因为逃避,还因为自杀的诱惑。他在作品中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哪儿去,仅为着哪儿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逃向地坛,但地坛挽救了他。

荒弃的地坛,是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为他思考人生或死亡提供了条件。地坛是明清皇帝祭祀的地方,昔日的繁华鼎盛可想而知,但时过境迁,当下的地坛“变得荒芜的如同一片野地,成了一座废弃的故园”。地坛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青春韶华之际残废了双腿,一个由繁华鼎盛沦落到门庭冷落,一个由青春健康到双腿残废,他与地坛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于是,他的委屈、怨恨开始淡化。他人格化了地坛,开始仔细的观察地坛、体味地坛,向地坛敞开了心扉。

地坛虽然受人冷落,荒芜但并不衰败,这里的一切依然是生机勃勃,这里的生命以自己的存在演绎着生活的精彩。他注意到停在半空的蜂儿,摇头晃脑的蚂蚁,忽悠升空的瓢虫――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并不因其生命的卑微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它们虽然卑微渺小,但他们以特有的生存方式,默无声息地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园子里的动植物,引发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潜沉的思考:既然这些卑微的生物都能兴致勃勃的活着,为何作为高级动物的我不能活下去呢?他开始领悟人生,自杀的念头开始动摇。进而,他发现了院中的四季以及与季节对应的应景之物:那摇荡的串串杨花是春,爬满青苔的石阶是夏,青铜的大钟是秋,林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是冬。园子里的声响也有了相应的四季: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哨;夏天,是蝉歌与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取笑;秋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冬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笃笃”声。万物演奏着生命的和弦,原来生命是这般美丽!他体味到了生命的精彩,开始寻找人生的美好。

在进入地坛初期,史铁生的情绪是偏执和激愤的。他抱怨上帝为难他,打破他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让他活得狼狈不堪。地坛中的沉思、发现、体味使他安静下来,开始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病痛与残废,最后决定“延迟”死亡,“活下去试试”,不再“急于求成”。他在作品里写道:“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延迟”死亡及“活下去试试”,只是作者生命感悟的第一步。对于病残的史铁生而言,只有解决了怎样活着这一问题,才能最后战胜了死亡。《我与地坛》展示了作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起初,史铁生认为自己是为了写作而活着,写作是自己活着的支撑及活下去的理由。他在《我与地坛》中陈述了自己写作的初衷:“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作品发表了,得奖了,且“作家”的桂冠在众人眼里是那样灿烂。于是,他受到了巨大精神鼓舞,从此仿佛中了魔似的,“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写成小说”。这时的史铁生完全是为了写作而活着。就在这时,他产生了新的忧虑:万一哪天自己文思枯竭、像一条再也拧不出水来的干毛巾,我还能活下去吗?他又开始思考人生与死亡。随之,他发现写作仅仅是自己为了活下去而寻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活下去的欲望促使自己孜孜不倦地写作,事实上,自己“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由此,他对人生有了新的发现:“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因此,作者“竟然不那么恐慌了”,获得了“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至此,史铁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了正确定位,同时也坚定了活下去信心,彻底战胜了死亡。

战胜死亡,对于一身病痛、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而言,意味着他得承受苦难,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活着。然而,蚌病生珠,他与死神的精神搏斗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史铁生在哲学层面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病残苦痛的人生是否应该延续,自杀是否是必然的选择?《我与地坛》给出的答案是:生命有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第二个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作者给出了更具哲理性的答案: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欲望是生命个体延续的根本支撑。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有着不可忽略的正向引导作用。

2.参悟死亡

《我与地坛》是一部生命之书,它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归宿的哲学之思。

苦痛促使史铁生在更高层面观照生命的过程。他认为,人生是一次人世间的旅游或游玩,因而任何人都不可能“跑到这世界上来,玩得太久”,他最后必须“回去”,“回去”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他毫不掩饰地指出:人一出生便走向了死亡,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人生的每一步,其实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因此,他体会到了人生的悲壮。他以飘荡在地坛上空缠绵而苍凉的唢呐声隐喻人生的悲凉:“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史铁生形象地展示了世人对待人生旅途及最后归宿的不同态度:

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作者在此展示了三种态度:像孩子贪玩那样贪恋人生,害怕走向生命的终点;像老人那样睿智,坦然地走向人生的“安息地”;像恋人缠绵对方那样留恋人生,但最终理智地走向人生终点。作者通过感性的表述,阐释了一个抽象的哲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人们要坦然面对。显然,这种感性的表述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感悟。

史铁生还引导人们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他认为死亡是安息,是完成疲惫人生旅途之后的假期。他以一个充满诗意的比喻来描绘生命的归宿:“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和感激有这样的安排?”显然,史铁生的参悟早已超越死亡的恐惧,他对人生归宿的调侃中透露出一种释然的超脱。

总之,史铁生对死亡的参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深沉。因为他对死亡的参悟不是基于某些被当下奉为圭臬的价值观,也不是任何一种宗教教义,而是基于他残缺人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参悟的结果是经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苦难之后的大彻大悟。

二。理性地对待人生残缺

恶疾与残废给史铁生带来生命的残缺,但他最终接受了生命残缺这一事实,残缺如同苦难一般,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克服的、无法自我把握的[2],而多舛的命运使他更加透彻的感悟人生,理性地对待人生的残缺。

1.勇敢地接受残缺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故事。多年前,他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与一个比他稍大的男孩在地坛公园中玩耍,小姑娘漂亮、活泼,嗓音“很圆润甚或是厚重”。然而在十五年之后,“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几个大男孩戏弄她恐吓她,她大惑不解,不知所措,双眸迟滞没有光彩,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幸好女孩的哥哥赶来了,他驱散男孩们之后默默地带女孩回家。原来“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史铁生在心中“哀号”,为小姑娘的不幸而痛心,同时也开始思考生命的残缺。他得出两个答案:第一,人生的幸福或不幸是由上帝决定的,生命个体不能选择,“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第二,既然生命个体的幸福与否不存在公平,那么“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只能接受上帝的安排;因此,他认为男孩只能默默地把弱智的妹妹带回家去――“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从表面上看,史铁生在评说别人的不幸,是站在小姑娘的角度消极地看待人生,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史铁生从小姑娘的不幸出发,观照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身体残缺者的命运,这种观照体现了史铁生对不幸的坦然,同时也展示了他内心的强大与精神的坚韧。其次,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认为上帝的安排“又一次对了”,直面人生的不幸,这是史铁生超越苦痛之后大彻大悟,折射出他的智慧与理性。史铁生略带调侃的指出,“人类的全部剧目”包括苦难,残缺或不幸是生命的一种自在形态,必定有人“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因而抱怨上帝或怨恨命运不公是毫无意义的,不幸的人需要赶紧的事情是怎样承担苦难。

因此,史铁生开始思考不幸者的救赎之路。

2.一分为二地看待生命的残缺

一分为二的看待生命的残缺或展示残缺的“价值”,也许是史铁生最终找到的救赎之路。史铁生认为,残缺与完美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具有哲理性的陈述: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像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这段话至少蕴含这样几种哲理:1、残缺与完美是相对的,二者只有通过互相映照或对比才能彰显二者自身的特性。2、完美因为残缺而显现出自身的价值:愚钝凸显了机智的“光荣”,漂亮因为丑陋的存在而“维系自己的幸运”,恶劣和卑下使善良与高尚“成为美德”。因此,作者在后面指出:“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3、残缺与完美构成差别,而差别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作者认为,“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毋庸赘言,这段陈述内涵丰富,充满睿智与哲理。

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是,史铁生认为带给残缺者的并非完全是灾难,因为在某种情况下,残缺对残缺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财富。他在《我与地坛》中告诉人们:人世就是一个上演各种“人间的剧目”的舞台,人们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同时也是观众,因为他们每天都在观看人生舞台上的种种人间剧目。但令人遗憾的演员与观众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或角色,也没有参透人生;主要原因是:演员都认为自己只是在表演,在演绎别人的人生,“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而“倒霉的观众”坐得离舞台太近,“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使他无法看到人生的全景。因此,史铁生庆幸自己的残缺:残缺使他在地坛中体味生命,感悟人生,“旁观”人世,使他得以突破“身在此山中”的屏蔽,最终成为“懂得欣赏”的幸运观众。也因此,他听到了地坛“园神”对他残缺人生的看法:“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很明显,“园神”的看法就是史铁生参悟残缺人生的结果,在史铁生看来,人生残缺既是“罪孽”又是“福祉”。

勇敢地接受残缺,一分为二地看待残缺,使史铁生自信而顺畅地行进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而更关键的是使他窥见人生真谛,发现人生独特的风景,能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

三。睿智地思考生命过程

人生残缺促使史铁生去沉潜地、深邃地思考生命的过程。在《我与地坛》中,他给出了两个思考答案。

1.生命或人生是一个过程

史铁生在散文《好运设计》中从健全人的角度“设计”种种人生,但种种“好运”带给人们的都是绝境或绝望,因此,他倡导人们放弃“目的”,转向人生的“过程”。他这样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对,过程,只剩了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它了。不信你可以慢慢想一想,什么光荣呀,伟大呀,天才呀,壮烈呀,博学呀,这个那个呀,都不行,都不是绝境的对手,只要你最最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你无论怎样都得落入绝境,只要你仍然不从目的转向过程你就别想走出绝境。”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讲述一组小故事更集中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过程论”这些发生在荒园中的小故事隐含着两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寓意。

第一,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你是否实现了目的,而在与你怎样经历了生命过程。“最有天赋的长跑家”因为“”而坐牢,出狱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地坛公园里勤奋地练习长跑,跑了十几年,但直到三十八岁时才被一位专业教练发现,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平静地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随后带着妻儿去了遥远的地方。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欲告诉读者的是:“长跑家”最终能否实现梦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消弭了怨恨与懊恼,度过了人生危机,有了完整的家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不断刷新的长跑记录。正如作者在《设计命运》中所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第二,漫长的人生旅途事实上是短暂的一瞬,人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过客。作者通过地坛十五年中的“人事变化”演绎了这一寓意。在过去的十五年中,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不修边幅的饮者、文静的女知识分子、等候一种鸟的到来的捕鸟人、胸怀梦想的长跑人等各色人等先后出现在地坛公园中,随后又悄然无声地消失,最后只剩下一对夫妇,而这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作者在此并非消极地感叹人世沧桑,而是向读者呈示自己独特的人生发现,惋惜地陈诉生命过程的短暂。很明显,地坛中的过客与亘古不变的地坛是作者表达寓意的喻体。

2.人类生命是永恒的

《我与地坛》的最后一章归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史铁生毫不掩饰生命个体走向死亡的悲剧性,他在作品中乐观写道:“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在此,作者不仅仅是引导人们变换角度观察事物,更关键的是他用类比和隐喻的手法,呈示了人类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这一客观事实。接下来,他用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哲思: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是:如同太阳下山一样,有一天我会平静地走向我生命的终点,但像太阳升起一样,会有新的生命诞生,任何一个新生命都可能是已经逝去的旧我,是再生的我,至于这个人是否名叫“史铁生”,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显然,作者超越自身恶疾与残疾所致的死亡恐惧,进而超越所有生命个体对于生命终极死亡的绝望,展示了一种大彻大悟的哲思与悟透生命之后的豁达、达观。

命运同时把残缺与智慧给了史铁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残缺使他成为智者与哲人。他的散文集《病隙碎笔》获2002“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其颁奖词是:“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笔者认为,这一评语更适合于单篇散文《我与地坛》,因为《我与地坛》荟萃了《病隙碎笔》及《好运设计》、《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一系列作品的精髓,是一部蘸着苦痛写成、记录了作者心灵历程和生命感悟的大书,是史铁生以残疾的生命去体验人本的困境、在宿命的挣扎中不断突破个人的局限和命运的无常的华章![3]从作品中,我们能体味到作者超越苦痛、超越死亡之后的宁静、豁达、明净,我们能感知作者战胜“大得不可消灭大得不可动摇”的痛苦之后所到达的“审美的境地”,[4]但我们暂时还无法把握作品的全部内涵与意蕴,因为作者把自己毕生的、基于苦痛与绝望的沉思与感悟溶进了作品,而沉思与感悟所凝结而成的思想又是如此深邃、精深、博大!因此,本文的探索仅仅是继前人的探索之后,在史铁生的精神领地中又朝前走了一小步。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温江斌。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J].江西: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90.

[3]李弈诗。残疾、宿命、死亡――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挣扎与超越[J].山东:现代企业教育,2007(10):113.

35 577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