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口调查报告精编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度人口调查报告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一篇】

根据保定市统计局发布的《保定市xx年人口调查报告》数据,保定市老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比xx年增加个百分点,高于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7%)个百分点。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近年来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在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下,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藉慰的需要,社区养老已成为一种重要养老方式。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滞后,使老人们总在期盼中渴望着。

近期,国家统计局保定调查队就我市社区养老问题随机抽取市区内6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专题调研: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目前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一)社区积极性高,但受到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6个社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例如开展卫生讲座,文娱活动等,但均表示对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能力远远小于社区老年人需求,社区仅靠自身能力很难开展水平更高、服务更广的养老服务。

(二)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难以满足。

6个社区中只有两个社区有松散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且志愿者中40—50岁仅占25%。

由于提供养老服务面临收入低、环境差、风险大等困难,很难组织出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卫生等知识的服务队伍。另外,在调查中有48%的老人感觉急需休闲娱乐活动和心理护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心理护理技能。

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4+2+1”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常态化,绝大部分的养老负担,将会由独生子女承受。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靠自己,有45%的老人同时依靠老伴照顾,能受到儿女子孙或其他家属照顾的仅占16%。“独子养老”而又“独木难支”,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都非常有限。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很不现实,社区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

(一)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

同时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要做出更细致具体、积极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对政策执行的力度监管,使“惠老”政策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鼓励社会资源进入。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在社区建立“托老所”和医养结合式的综合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对于正规的社区养老机构,给予财政支持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慈善捐赠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于开展养老救助项目。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倡导养老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对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登记、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擅长和服务热情。

(四)改变传统养老理念,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倡导老人接受社区养老的`新观念,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本社区老年人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义工、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之中。

本次调查的6个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占%,为高龄、失能低收入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占%。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养老问题中,96%的老年人认为平时生活急需医疗保健、身体锻炼和紧急救助三项养老服务,60%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医疗保健指导”这项技能,有48%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并及时维护健身器材。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二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阜新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严峻。于1999年底进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20xx年,阜新市总人口1,920,844人,60岁以上老年人2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16,034人,90岁以上老年人2,766人,百岁以上老年人24人。

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贫困老人11,71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20xx年,阜新经济转型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

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如阜新县东梁镇东五道桥子村,20xx年,低龄健康老人从事种植业的有24人,养殖业11人,庭院经济4人。三是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向老年人献一份爱心,伸出一双手,办一件实事好事,号召全社会关注贫困老人,帮助贫困老人解决困难。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贫困老人则更是弱视的群体,需要全民的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为引起全社会对贫困老年人的关注,市老龄委抓住国际老人节和重阳节等各种有利契机,下发文件,发表倡议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几年来,市老龄委先后开展了春耕帮扶、重阳助听、春节救勘贫困老人活动。

每年都专门下发(关于广泛开展助老解困活动的通知》文件。据20xx年末统计;全市救助贫困老人21,104户,救助金314万元,米面等如万斤,衣物等10.32万件。这项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动,帮助贫困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20xx年,仅阜新县各级团组织组织青年团员于重阳节期间慰问贫困老人50多人次,各学校组织学生为老人做好事20xx余件。市博麒电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雷、新华眼镜店经理陈智等我市部分民营企业家纷纷开展帮扶救助贫困老人活动。面对我市老年贫困人口问题,总体上来说,政府重视,老龄部门工作努力,全社会参与旷但是我市在全省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他们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形势严峻。今后,我们将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党政主导,全民关怀,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认真解决好老年贫困人口问题,让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三篇】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12年01月18号至2012年01月20号。

2.调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11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1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11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较2010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再次,可根据当地条件,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到引进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合理的利用耕地。另外,可对一些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用科学种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四篇】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号至20xx年xx月xx号。

2、调查地点:xx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xx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xx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xx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

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xx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较20xx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五篇】

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

流入人口基本数据分析。

一、指标注解:

(一)统计分析区域:我镇的x个村(社区)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x村、xx社区。

(二)、数据统计时间:分析中所用数据均是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以来截止3月31日的数据。

二、总体概况。

截止203月31日,10个(社区)流入人口信息系统汇总录入流入人口429人,房屋信息4772户、出租房屋58户、大型用工单位16个、流出人口804人,留守儿童21人、空巢老人12人、返乡人员12人。

(一)流入人口基本数据:

1、人口比例:10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6480人,其中流入人口429人,占%;其中流出人口804人,占%。

2、年龄结构:在所有流入人口中6岁以下的有10人,占%;6至16岁的有16人,占%;16至60岁的有374人,占%;60岁以上的有29人,占%。

3、流入人口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232人,占%;女性为197人,占%。流出人口性别:男性也多于女性;男性为428人,占%;女性为376人,占%。

4、主要流入地:我镇主要流入人口本市其他地区(市)县15人,

占%;省内市为216人,占%;省内县35人,占%;省外市39人,占%;省外县32人,占%,本区(市)县其他乡镇91人,占%;国外1人。

6、受教育程度:在10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101人,占%;初中文化的有230人,占%;高中文化的有46人,占%;大专文化的有23人,占%;大学本科文化的有10人,占%;研究生及以上文化1人。

7、职业状况:从事加工制造的有29人,占%;从事建筑行业的有36人,占%;从事服务行业的有98人,占%;未就业的有24人,占%;从事其他行业的有242人,占%。

8、培训状况: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加入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

9、流出人口方式:以组织输送流出的有18人,占%;通过亲友介绍的有61人,占%;自发流出的有725人,占%。

10、基本养老保险: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

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184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有41人,参加生育保险的有2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有25人,参加非城镇综合保险的有3426人。未参加保险的流动人口有222人,占%。

11、有无婚育证明(18—49周岁女性):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

12、政治面貌: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党员有14人,占%;团员有22人,占%;民主党派1人,占%;群众362人,占%。

三、现状分析。

我镇的流入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是处于成都市三圈层,流动人口少的地区,因而流入到我镇来服务、经商的人员相对较少,从对流入人口现状分析,我镇流入人口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流入人口多数为青壮年。

在流入、流出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流入人口的主流过到91%,且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明显特征。

(二)流入人口整体素质偏低。

流入、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技能已成为他们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关键。目前,流入人口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的占101人,初中文化占230人,高中文化的占46人,较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大多数年流入人口只能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

四、应用分析。

(一)服务民生。

1、就业培训。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口中,流出前参加过培训的仅有32人,占。

%,而未加入培训的有397人,占%。流出人口比例也差不多,建议劳动保障部门加大对流入人员有培训意向的技能培训力度。

2、劳动保障。

在已采集的流入、流出人口中,无论是在流入地或流出地参加养老保险的有64人,而未参保的有222人,。建议劳保部门加大力度切实保障流入人员参加基本保险的合权益。

3、司法援助。

这些流入人员到我地后,人生地不熟,一但遇上矛盾、纠纷和合法权益受损害时,求助无门,建议司法部门在流入人口工作生活聚居地,大型用工单位、社区、居民小区等设立法律援动联系点、咨询点和便民卡,方便流入人员就近申请法律援助。

4、计划生育。

在已采集的流入人员口,18至49周岁育龄女性有婚育证明的有2人,占%;无婚育证明的有332人,占%。建议计生部门加大对流入人口女性婚育证明的随时检查,以便督促她们在户口原籍办理好婚育证明,也使我镇便于更好管理和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5、其他服务。

针对流入到我镇的外来人员情况,建议房管、工商、公安、地税、教育、卫生等部门各行其各职、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大家一同来为流入人员服好务,以真情动人,以热情待人,才能更好地吸引外来人员到我镇投资、发展、创业。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六篇】

住房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研究城市居民住房状况数据,对了解本地区居民住房状况,探究消费心理,预测需求走势,制定相关政策具有积极意义。20xx年7、8月间,我小组对内蒙古地区城市居民住房状况实施了一次专项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呼和浩特、乌海、满洲里三个市,按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由调查员直接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90份,现从五个方面形成报告。

调查中,我们搜集了房屋类型、房屋成套情况、房屋建筑面积等有关住房居住属性的数据,反映出本市居民住房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家庭房屋建筑类型以高层住宅为主。在房屋结构及类型上。居住在高层住宅(7层-15层)中的居民占%,居住在多层住宅(16层以上)中的居民占%,居住在平房中的居民占%。显然,多层是居民住宅的主要类型。

(三)在现住宅满意度这个问题上。对地理位置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67%;对周边环境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69%;对配套设施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59%。

(一)居民购房计划。未来五年内有住房需求意向的家庭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其中%的人预计在一年内购房,%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在2-3年内购房,预计在3-5年内购房的比例为%。对于购房后原住房的处置,%的居民选择自用,用于出租的占%,用于投资的占%,选择二次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的占%。

%和%。

(三)购房首要考虑因素。购户者中,以价格因素决定的占58%;地理位置因素占45%;房屋结构及套型占43%,配套设施占26%,交通状况占43%。

(四)购房时间。一年内购房的占26%;三年内购房的占44%;五年内购房的占%。

(五)购房价格。认为3000元以下/平方米较适宜的占91%。

(一)有83%的被调查者为改善居住条件而购买住房,以投资为目的的仅占2%。说明目前我市居民住房消费主要目的仍以自住为主,投资所占比例较低,过度投资房产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尚不会出现。

(二)被调查者当中拟在一年内购房的占26%,三年内购房的占44%,五年内的占30%。随着住房意识的增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如果土地、金融政策趋紧,极有可能会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状态,而重新形成供不应求,从而对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准备购买多层占87%,高层的占7%。说明目前居民对高层楼房接受程度较差,这显然同节能省地的住宅发展原则有差距,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上,舆论宣传上多做工作,引导群众理性消费。

(一)购买目的决定产品需求状况。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投资客户相对较少,而第一居所需求的人比较多。准备购经济适用房的高占72%;由此推测,我区的经济适用房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建设面积,用来满足市场普遍需求。由于购房用于第一居所的人比较多,在需求方面会呈现出在经济实惠的基础上,力求舒适的购房倾向。

(二)购房决策过程中价格成为敏感因素。调查中发现,有74%的受访者认为“价格高”是目前邢台市商品房存在的最大问题,所以,在购买过程中,价格往往成为最主要的关注因素,起到是否决定购买的作用(58%的人将价格作为购房第一关注因素),看来,价格仍然是目前人们心中甩不掉的“隐痛”。但是,在对房地产价格发展趋势进行询问时,又有近六成的人群“认为未来两年内蒙古商品房价格会小幅上涨”,在本次调查中还显现出:消费者所能够承受的购房总价主要集中在15—25万元,这说明,消费者也在慢慢适应市场的变化。一方面对房价过高提出抱怨和异议,另一方面又在无奈中认识着价格的上涨,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在置业过程中交织着的矛盾和复杂的.心理。

(三)中小户型需求较为旺盛。对于理想的购房面积,调查数据显示,集中在80—120平方米之间,对于小户型的需求,一直是市场的热点,似乎体现了首次置业者的心声“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该区间户型的特点较适合金字塔塔基与塔腰部分的客户,既满足基本需求,又能够涵盖舒适型需求,市场需求面积最大的是80—120平方米,承受最多的价位为15—25万元,我们可以简单地推测购房期待的单价在1500------1800元左右。

(一)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有购房需求的家庭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占%。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但目前存在的房地产投资结构与消费者购买力结构相错位的情况,使得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既达不到购买经济实用房、廉租房的条件,又无力承受大多数商品房的价格,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增加“面积不大功能全、价格不高质量高”的普通商品房供应,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

(二)积极改造旧小区,提升住房整体水平。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有购房需求的家庭中,%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购房,这也就说明多数人是有住房的,之所以购房是对原住房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是住房功能不全、子女上学不便或是周围配套设施不全等等。为此,可以通过优化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完善住房改造机制等办法达到提升住房整体水平的目的,多角度、多渠道地解决住房问题。

(三)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理性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居民住房需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的人希望购买80平方以上的大户型住房,这显然与国家提出的80平方米以下住房应占新增住房建设总量的70%以上的政策相矛盾。因此,我们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和消费预期;要及时发布房地产市场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不合理的住房消费预期;要引导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性购房,避免贪大求洋、盲目攀比和不切实际的购房。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七篇】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18岁以上占%、16岁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万人下降到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八篇】

在现在的社会,城市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外来人口,一般指从外地流入城市,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人,他们往往以就业的目的进入城市。这些外来人口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对此,外来人口的就业,生活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期我们就“城市外来人口住房状况”在陕西省进行了调研,以下是我们总结的调查结果。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城市外来人口的住房情况,找出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外来人口的住房福利水平做出一些贡献。

调查时间:20xx年10月1日——20xx年10月7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城市外来人口。

调查课题:城市外来人口住房状况。

调查过程:

1.准备工作:在老师指导下,先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步骤,制定活动计划,确定开展的活动。

2.调查阶段:

1)查找资料:

通过上网、书籍等资料,制定调查方案,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城市外来人口生存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开展调查活动。

2)着手问卷调查:

结合现状,制定针对问题,深入了解针对性的问题分析查阅。

3)发放问卷,回收问卷,了解实际。

4)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5)小组讨论,小组各成员针对统计的数据轮流发言。

6)针对统计数据提出分析结果感想和改进意见。

7)整合调查结果,写调查报告等结尾工作。

一.问卷内容:

详见附录。

二.小组讨论问题。

1.城市外来人口的收入及生活现状如何。

2.城市外来人口的住房现状。

3.城市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情况。

4.住房保障对城市外来人口的覆盖状况。

5.陕西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6.对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岁的占24%,50岁以上的占1%。

2.城市外来人口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文化程度中学的占35%,技校的占9%,大专的占15%,本科的占38%,硕士及以上的占3%。

3.城市外来人口中,大多都没有本市户籍,部分是外地城市户籍,部分是农村户籍。其中有本市户籍的占17%,外地城市户籍的占43%,农村户籍的占40%。当谈及家庭婚姻状况,未婚的占42%,已婚的占58%。

4.当谈及工作的时候,大多数的工作是稳定的,其中有固定工作的占71%,29%的工作是临时的。但不是有稳定工作的都订立了正规的劳动合同,在这有固定工作的人中,有54%的人有正规的劳动合同,46%的人并没有合同保障。他们的月收入,大多数中等水平,有11%的人月收入1500元以下,66%的人月收入在1500-4000元,21%的人月收入4000-6000元,2%的人月收入6000元以上。

5.在所在单位是否缴纳住房公积金或发放住房补贴问题上,20%有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14%只有住房公积金,18%只有住房补贴,但是什么都没有的占总数的48%。

6.城市外来人口中,82%不会经常更换工作的城市,18%经常换工作城市。在他们更换工作城市时,72%会把住房条件当成主要考虑因素,18%则不会把它当成主要因素。

二.住房现状及需求。

针对现在外来人口的住房现状,我们认为形势不容乐观。

1.目前外来人口的住房情况有22%的外来人口是单位提供的住房,有55%的外来人口是租房住的,有9%的外来人口是借住亲友房屋,有19%的人自有商品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西安外来人口是租房子住的。

2.在租赁状况方面,租赁公房的占19%,租赁私房的占有46%,而有一小部分外来人口是靠租赁单位宿舍和合租房。由此可以看出租赁公房的人口比较多。

3.在租赁房的房租方面,每月500元以下的34%,500--1000元的房租占有39%,1000--1500元的房租占有15%,1500--2000元的房租占有10%,2000元以上的房租占有2%。此处看来房租的租金基本上能够为大家所接受。在我们所调查的范围之内,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房租占工资收入的.比重为25%~50%,这一部分的人占有55%。

4.在谈到对住房情况的满意与否时,有10%的人认为满意,有22%的比较满意,有47%认为一般,有21%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几乎没有人对现在的住房情况不满意,在对目前的住房状况不满意的原因中,面积小这个原因占26%,户型结构差占12%,觉得房屋生活设施不完善的占有14%,嫌工作单位远的占有9%,在距离市中心远的问题上有12%的人不满意,在住房支出高,小区物业管理差,小区交通不便利,小区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等方面也有少部分人对此不太满意。

5.在改善住房条件方面,有63%的外来人口不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改善条件,这部分人的外来人口认为还有其他用钱的地方,有37%的外来人口愿意更多的花钱来改善住房条件,这一部分人想要住得更好。

在住房需求方面,我们在以下这些方面做了调查,1.在对未来的展望方面,有24%的外来人口计划在5年之内买房,有22%的人计划在五年之后买房,47%的人对此没有计划,另有一小部分的人不准备买房,想一直租房下去。

2.针对买房时的付款方式,有22%人选择一次付清的方式,有28%的人选择商业贷款,有21%的人希望公积金贷款。另有23%的外来人口选择组合贷款。在外来人口的购房资金来源方面,父母出资和个人积蓄承担占主要部分,另有一小部分的人会选择像朋友亲戚借,单位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方式来筹集资金购买房子。

3.针对通过租房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大部分人能承受的最高资金为800--1200元。

三.关于保障性住房政策。

1.当提到您是否了解所在城市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时,30%的人较了解,50%的人一般了解,60%的受访者不知道,受访者一共有203人,几乎有80人对保障性住房政策不了解,这个数字非常大,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不了解保障性住房政策,更别提自己去买房问题。

2.关于您目前购买或租赁保障障性住房了没有,80%的人没有这个打算,20%的人有打算,为什么这两个答案差距这么大,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这个打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对此并不是很了解,33%的被访者因为申请太麻烦或没有城市户籍而放弃,20%则是因为想申请却不符合条件而被迫放弃。关于您认为保障性住房能真正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难的问题,选项差异较大,60%的被访者认为此项措施会有积极作用,但是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而12%的被访者认为有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没有作用甚至有消极影响。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加大这项举措的宣传力度,以及完善不足,让外来人口可以顺利住房,因为很多人不了解保障性住房政策,也有一部分外来人口因为门槛太高而无法享受这项政策。

3.对于保障性住房您比较关注哪些方面,37%的被访者关注价格,5%关注面积,27%关注地理位置,10%关注房型结构,3%关注配套设施,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均匀,受访者不单单只是关注价格,说明外来人口对房屋整体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有些房屋条件太差而导致外来人口不去选择。

4.对于现行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上,50%的被访者对现行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一般满意,30%不太满意,只有一小部分人还比较满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很大一部分住房条件不太好,影响了外来人口的选择。

而不满意的选项中,配套设施不完善占到11%,房屋设计结构差占到8%,交通差占到14%,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占到10%,申请条件苛刻占到23%,这些原因相差无几,所以说这些房屋整体是比较差的。

与此对应,大家认为廉租房应该具有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房屋本身的结构等条件却并不重视。99%的外来人口认为住房保障工作应该以租为重。大部分外来人口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房子,而不是租,但是应该占月工资的30%及以下。

5.在获得政府有关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渠道上,25%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电视机了解这项政策比较合理,其次是社会宣传,网络,最后是报纸电台。

结论与建议外来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的外来人口应给予尊重。外来人口住房无法合理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改变现状需政府、房东、外来人口共同努力。有一点是明确的,外来人口来到城市,不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站不稳脚的。同时政府也应该根据外来人口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政府应尽快关注外来人口,制定有效综合配套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制定使外来人口有序,城市有需的合理流动秩序;理顺政府与房东、房东与承租人之间的关系,缓解和消除矛盾;制定统一规范的住房租赁合同文本,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促其向前良性发展;加快都市村庄改造进程;兴建外来人口公寓。为外来人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任远等.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评述[j].北京人口研究,20xx(5).2.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北京人口研究,20x(x1).3.朱力.论外来务工人员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苏:江梅学刊,20xx:6.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九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xx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xx人,占总人口的xx%;65岁以上xx人,占总人口的xx%;80岁以上xx人、90岁以上xx人、100岁以上x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xxx人,占老龄人口的xx%;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xxx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xxlxx。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xx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左右,下降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xx年为岁,达到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xx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xx年的‰下降至的‰,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xx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超过全县平均数%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xx年的速度推算,到xx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xx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xx年至20xx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20xx年至20xx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xx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xx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度人口调查报告【第十篇】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锻炼,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整个社会,更好的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有必要做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在中学时老师就提到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时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随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通过网络.查阅图书.实际调查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我国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人口预测中心表明,目前我国老龄人口迅速上升。

由上表可知,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以上人口由6299万增加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由1990年的%上升到20xx年%,就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有几点预测:

1)、65岁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20%。

3)、80岁以上人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1、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

2、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农村为%。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由上可知,城乡的养老体制存在着差异,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农村的.老人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因此,必须完善养老保障体制,让老人觉得老有所养,老友所依。

1、医疗保障覆盖率。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占%,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农村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可见农村老年人缺医少药、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还很严重。

2、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有保障。

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xx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年平均收入同期从1651元提高到2722元,增长了%。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救助标准的比例同期由%下降到%。绝大多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据20xx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比20xx年人口普查7%高个百分点,按地区分:此表显示出这样一个特点,经济越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我国西部地区区域辽阔,人口密度比东部地区低,但全国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芜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35 2815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