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高校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总结了教育现状、学生需求及改进建议,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校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的实现条件,是激发大学生励志成才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需要新时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辛勤劳动。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青年大学生获取真知的实践起点,通过劳动可以激发大学全面成长信念。因此,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关注智慧劳动和人机协同劳动形态、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形态。高校应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凝聚德智体美劳育人合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地位虚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缺乏应有重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由于学科划分和归属问题,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但仍存在着"智育重、劳育轻"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设置为独立课程,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计划。大多数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管理者、教师到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只是劳动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并且劳动教育的内容少,教学时间短,相较于智育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二,大学生劳动教育软硬件配置薄弱,高校普遍缺乏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过硬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个别高校甚至没有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师,由思政课教师、部分专业课教师或聘请社会人士兼职。此外,高校在劳动教育经费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开展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实践场所、体验场地、劳动设施等,薄弱的硬件设施影响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使得学生无法深刻体验劳动教育的魅力。
2.价值迷失: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功利化、娱乐化倾向。目前,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层面出现了部分问题,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其一,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重形式而轻内容,内容设置、考核方法单一,只关注学生是否参与了劳动而忽略了在劳动过程中的思想感悟和知识获取。部分高校只是组织学生参观劳动,而教师也只是考核学生是否完成了劳动教育任务。其二,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常常用劳动教育活动替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增智、树德、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3.内容空泛: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简单化、碎片化现象。劳动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内容体系,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着内容简单化、碎片化的问题。其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在对劳动认识、态度、品质和精神等方面有深刻认识和较高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些认识和要求,制定的劳动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知识认知,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低水平循环性的劳动,没有引发学生对劳动精神的思考和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同时,部分高校将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甚至将家务劳动理解为大学生劳动教育,以上活动彼此之间缺乏科学的逻辑关系,不利于发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4.资源有限:校内外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不足。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足阻碍了劳动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其一,高校未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高校有着一定数量的勤工俭学及校园有偿劳动服务岗位,目前这些岗位未能充分整合,大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机会,同时高校还有部分实习岗位也未被充分利用,使得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劳动教育锻炼。其二,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劳动教育仅局限于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打破学校生活的局限,进一步挖掘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企业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劳动教育资源平台。由于劳动教育观念和合作机制等原因,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同时,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他们有着丰富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感悟,这些经历和感悟能很好地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目前由于缺乏合作平台等原因,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机制层面:完善科学的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一是构建完善的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明确新时代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建立一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教育的专门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二是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要把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制度规范、分工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机制。在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机制中推动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多元化,凸显劳动教育的实际效用。高校可以通过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发现并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经验,以此来逐步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完善劳动教育模式。四是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互动机制。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汇聚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合力。
2.理念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劳动教育的元素。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教化作用,帮助大学生理解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理念,摈弃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高校要坚持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完善融通共建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促使德育、劳育形成协调效应。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可以积极探索"上好社会实践课+就业联动+技能实训"的劳动教育新模式,组织学生开展暑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的劳育考核中,从政策上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重实效、重价值、重成果"为基本思路,推动"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引领成效,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劳动教育。
3.主体层面: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主体作用。高校各部门应协作配合,共同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发挥各级各类组织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作用,充分发掘各级学生组织等平台中所蕴藏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习惯与劳动素养的养成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奋、勤劳的品质,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使劳动教育从"课本教材"到"贴近生活"。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配置,通过引进、培训,打造一支既懂劳动教育理论又懂劳动教育技能的师资队伍,完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晋升和职称评定的保障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身劳动教育,不断提高育人本领和水平。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力量,引导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教师加入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促进劳动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开展,更好地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及劳动技能,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
4.平台层面:创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其一,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纳入大学生较为关注的就业问题,以人为本,构建兼具育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教学模式,探索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劳动教育质量也将迈向更高层次。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以劳动教育破解就业困境,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实践路径,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中服务学生就业,开拓劳动教育的平台。其二,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资源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高校要重组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打造校内劳动育人基地和文化空间,利用高校现有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一站式"社区等场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发挥实训助力劳动教育的功能。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色,横向推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劳动育人,组织学生前往校企合作的单位、实践工厂参加劳动实践,在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传递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助力学生形成现代劳动观。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离不开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推行模式、实践路径的思考和追问。深入挖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航功能,对做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布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