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再初中汇聚【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假若我再初中汇聚【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假若我再初中【第一篇】
1.眼泪很无辜,却不敢追问错在何处,因为我们都怕走出爱情的伤。
2.你,是无法企及的光。
3.每个人都在努力,并不是只有你满腹委屈。
4.人什么时候才会死?被子弹贯穿心脏的时候?不对!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不对!喝下毒蘑菇汤的时候?不对!是被人遗忘的时候!
5.没有人能改变你,别人只能影响你,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6.不举步,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
7.被特别在乎的人忽略,会很难过,而更难过的是你还要装作你不在乎。
8.遇到你之前,不曾懂得爱,遇到你之后,不再懂幸福。
9.望着别人幸福的笑容。心里总觉得不安!
10.在乎才会乱想,不在乎连想都不会想。
11.我只是害怕,害怕我那么多那么多的感情。。。你都不在乎。
12.命不能争,运可以造,弱者认命,强者抗命,能者求命,智者造命。
13.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14.为何泪流成河,因为放弃你是我从未作的选择。
15.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16.即使我们不是情侣关系,我也害怕你爱上别人。
1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拖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
18.当时间的主人,命运的主宰,灵魂的舵手。
19.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20.火车的一头是永远的牵挂,另一头则是永远的向往。
21.没电话,没问候,没消息,莪们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22.淡然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心心。
23.谁拿流年乱了浮生,又拿浮生乱了红尘。
24.你可以选择是否爱我,对不起,而我别无选择。
25.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26.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27.不是我不会读书,而是书不让我读懂。
28.想要的更多,想抓的更牢,却在刺伤了手心的时候,一切不经意间轻轻溜掉。
29.有些玩笑,开着开着,就认真了。比如,我喜欢你。
30.这个世界上任何奇迹的产生都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而得的,首先承认自己的平凡,然后用千百倍的努力来弥补平凡。
31.我还是那么没出息,处处留意你的消息。
32.人生要敢于接受挑战,经受得起挑战的人才能够领悟人生非凡的真谛,才能够实现自我无限的超越,才能够创造魅力永恒的价值。
33.我想这样我可以过的更好原谅我的自私。
34.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所谓成功,就是简单事情坚持做,重复做,用心做,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35.誓言只是对爱情的枷锁,是永远没有钥匙能够将其打开的。
36.我不是碰不到更好的,而是因为已经有了你,我不想再碰到更好的。
37.我的泪变成雨,也舍不得淋湿你。
38.说话时夹带外语就像牙齿上的肉屑,除了说明吃的好以外什么也证明不了。
39.别人再好,关我什么事。我再不好,关别人什么事。
40.有你的回忆里,每触及一下就是疼痛。
41.天长地久,根本没有。海枯石烂,纯属扯淡。
42.点开你的聊天窗口,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43.这年头,不是缺少爱情,而是缺少敢于为爱情买单的人。
44.我再也不用把别人寻找我知道有你就好。
45.不是所有爱情都可以经受你一次一次的考验与折磨。
46.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47.我开始喜欢最初的自己,那时候没有伤,不会哭泣!
48.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49.忘记失败的疼苦,铭记失败的原因。
50.谁的指间,流转的是你淡淡的娇颜?
51.有时候,努力一点,是为了让自己有资格,不去做不喜欢的事,为了能让自己,遇见一个喜欢的人时,不会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没能留住对方。为了避免,与朋友拉开差距,未来也能看到同一个世界。为了看清自己最后能走到哪里。
52.我相信,无论今后的道路多么坎坷,只要抓住今天,迟早会在奋斗中尝到人生的甘甜。抓住人生中的一分一秒,胜过虚度中的一月一年!
53.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54.请让这一地的心碎、随风而去。
55.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56.爱笑的人,一旦哭了,比谁都撕心裂肺;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假装的太久。。。
57.许多潜意识觉得做不来而没去做的事情,都是我们对自己未知潜能的放弃。
58.试卷发下来一定要先吻一下,这叫“稳过”。
59.对不起!我不该还想着你。
60.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有时候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一次犹豫,一次背叛,一次意外,足以让它枯萎。挣脱一切,烟消云散。
61.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苦折磨自己。
62.我问我这世界是否一如往常,需要我在拥挤午夜发光。
63.如果要飞得高,就该把地平线忘掉。
64.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65.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66.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67.我微笑着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做个没心没肺的女人挺好。
68.时间在变,人也在变,有些事,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
69.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以貌取人多么痛的现实。
70.因为知道的太多,才不敢轻易许下承诺。
71.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会恨死我。
72.在野外遇到蛇怎么办?不要惊慌,面带温润的笑容撑起一把伞,假装是许仙。
73.也许我在你眼中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我还没爱上你的时候。
74.这一生,总有那么一个人,老是跟你过不去。你却很想跟他过下去。
75.难道这就是爱情么。真的真的好折磨人。
76.只是一天离开了你,你就狼狈得像是一个只需要我安慰的孩子。
77.她唱着终于看开爱回不来我们面前太多阻碍。
78.即使没有人为你鼓掌,也要优雅的谢幕,感谢自己的认真付出。
79.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80.一旦立下目标,不达目标绝不罢手,方可成功。
81.感谢我的不完美,让我看清了真正对我好的人是谁。
82.我假装不在乎你,但痛的是我自己。
83.对信任你的人,永远别撒谎;对你撒谎的人,永远别太相信。
84.所谓女人,就是最让男人烦恼的动物;所谓男人,就是最喜欢自寻烦恼的动物。
85.学渣的命就是:考得好被怀疑,考的不好就挨骂。
8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在人为:不去做你怎么知道行还是不行。
87.花开了,又谢了,只有荷叶还撑着,痴情地回忆花的容颜。
88.等与不等,我都等了。在与不在乎,我都已在乎了。
89.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认为自己必将失败。
90.我只是个平凡的人,受伤也会痛。
91.现在不玩命,将来命玩你,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
92.为了不损及莫大的成功,神不能不渗近一滴苦涩的味儿。
93.是不是看清后就变得看轻。再也不那般执恋你。再也不要爱你了。真的。放你走吧。
94.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95.如果有一天我变了,请你记住,有一句话叫做拜你所赐。
96.多少人为了一个人,由胖变瘦,由爱变恨,由单纯变堕落,把心脏虐的死去活来却依然放不下忘不了。
97.我听到花开的声音,也看到了花落的结局。
98.如果被等待是一种幸福,那么放手就是一种成全,双方的成全。
99.每次遇见你我都会故作镇定然后等你消失在我视线的时候抬头笑。
100.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的缘故。
101.其实,好的不用天天见面,天天对话,只要相信彼此,多大的诱-惑他她都不会离开你。
102.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103.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不要总是想让昨天的阴雨淋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104.你的心已不属于我,可我却还期待你的回应,明知不可以,却还是被牵引。
105.如果我从没遇见你,如果我从没爱上你,如果我一开始没坚信,也许我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自己。
106.我看清了你,却看不清自己,这是多么可笑。
107.手与手就算握着也隔有空气,嘴与嘴就算吻着也还有气息,心与心就算贴着也隔有距离。
108.在人生中,有时最好走的路不一定是大路,而是小路;在现实中,有时最便捷的路不一定是直路,而是折路。
109.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110.我的关心不过是你看来卑微的讨好,凭什么无怨无悔为你把青春当掉?
111.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112.其实所有人的青春,都差不多。梦一场,哭一场,痛一场,然后感叹,原来这就是青春。
113.种下的向日葵,发芽了,但没开花便枯萎了。
114.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15.纵使地域相隔千万里,仍感你心近在咫尺。
116.人生每天都在遭遇着历练。
117.不属于自己的,又何必去拼了命的在乎。
118.我的心不是公交车,不是有空位就可以坐下来。
119.你突然点醒我,我们相识的时间能够以年计算了,你说我找到了真爱祝我幸福,而我,还在原地徘徊着。
假若我再初中【第二篇】
昨日,终于耐不住性子的我给老同学发了一条短信:学校后操场怎么样?江边涨水了么?学校后操场修了排水沟。涨水了,晚上我们都住校,不准回去。收到同学的短信,谈不上不安,但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牵挂。
家乡的中学不大,倚江而建,每年春天涨水时,我们总会放几天假。潮退之后便会搞一天的大扫除。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在作文中这样描写道:春潮如期而至,学校后操场被水淹没了。水已涨到洗衣台上,操场中央的篮球架已倒下了,厕所和下水道的水不安分地呼之欲出,似乎要把整个后操场淹没……那是我在家乡的学校写的最后1篇作文,没有分数,只留下一点深深的红墨水,与往日的校园相嵌而成一张定格的`老照片。
如今,春雨淅沥,又是一个春天。我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同学发过来的短信,有点木然。是以前少不谙事的我伤害了谁的心么?如今让我如此的不安。只是当我知道老师重新把分数补到作文上时,才蓦地发现我是多么愚蠢。一场春雨,一股潮水,一个学校,一种团结。在我津津乐道地描述学校被大雨所摧残的不堪时,我忘记了大雨之后全校师生团结一心重建学校的情景,我忘记了那一份独属于我们家乡学校的坚韧与不懈,我忘记了大雨之后那一双求知若渴的明眸,我忘记了自己应该铭记的那一种精神力量。
假若我再初中【第三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1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1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拓展:
人物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总理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贺剑城评)。
假若我再初中【第四篇】
季羡林一生读过两所大学。一所是清华大学,一所是德国哥廷根大学。1930年,19岁的季羡林风尘仆仆地从山东临清赶到北京考大学。那时节,没有全国统考,数量不多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季羡林报考了清华和北大,结果榜上都有名。经过一番掂量,他选择了清华,因为清华出国机会多。季羡林读的是西洋系,专修德语。四年下来,能看懂德文书,至于听和说,那就是聋子和哑巴,换言之,即是收获平平。
倒是一门选修课和一门旁听课使他受益终身。选修课是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旁听课是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季羡林听朱先生的课听了整整一年。朱先生的口才并不出色,但讲课“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朱先生介绍西方流行的文艺理论,常常以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佐证,说得明明白白,朴实无华,同学们一听就懂,而且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开课不久,季羡林“就爱上了这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一项乐趣”。季羡林听陈先生的课感受尤为深切。陈先生讲课,一如其为文,分析细如毫发,鞭辟入里,实事求是,不武断夸大,不断章取义,彷佛将学生引进山阴道上,山重水复,盘旋曲折,最后步入阳关大道,一切豁然开朗。听陈先生讲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直到晚年,季羡林对朱光潜和陈寅恪上的这两门课依然念念不忘。他曾深情地说:“我搞一点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显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语和中亚古代语言,则同陈先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互派研究生的协定。刚刚在山东济南中学就业不久的季羡林闻讯后,再一次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的母校,报名应考,结果如愿以偿,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
这一年,季羡林刚满24岁。踌躇满志的季羡林告别父老乡亲,一路乘风破浪,来到了欧洲腹地的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兼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其中所学的外国语包括梵文、峇里文、吐火罗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德国教师“彻底性”的工作态度堪称世界著名:认真、细致、谨严、热心,对学生关怀备至,循循善诱。正是在这些教师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布劳恩教授等人的严格训练下,季羡林克服重重困难,用六年时间修满所有课程,1941年,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饮水思源,对这些德国教师常怀感激之心。季羡林曾在1篇文章中谈及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帮助他修改论文的情景,这位教授对他的批评,使他深深认识到“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他在另1篇回忆西克教授的文章中则写道:“西克教授,是我平生遇到的中外各国的老师中对我最爱护、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师。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剧烈地跳动,老泪立刻就流满全脸”。
季羡林其所以能在1956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其所以能被人誉为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乃至国学大师,这中间固然与他个人的天资、勤奋、爱好密切有关,但无论如何也是与他就读了两大学即清华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以及两所大学的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精心培养分不开的。
假若我再初中【第五篇】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做一个知识丰富的好少年。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定会呵护好与朋友这朵友谊之花,不让他在自己手中凋零、枯萎。坚持对的,改正错的,用真诚呼唤友谊,用真心换来挚友。不小肠鸡肚,不斤斤计较,我要每一天都与朋友们在欢乐、嬉笑中渡过。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我愿向我的启蒙老师说声“心得体会谢谢”!是她,在一株嫩芽破土而出时给予嫩芽第一滴甘露。于是这株嫩芽为了回报这一滴甘露而努力汲水生长,长成了一棵茁壮的小树。
假若我再初中【第六篇】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1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1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1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反观我们中国的.学术界,情况则颇有不同。在这里有几种情况。中国学者博闻强记,世所艳称。背诵的本领更令人吃惊。过去有人能背诵四书五经,据说还能倒背。写文章时,用不着去查书,顺手写出,即成文章。但是记忆力会时不时出点问题的。中国近代一些大学者的著作,若加以细致核对,也往往有引书出错的情况。这是出上乘的错。等而下之,作者往往图省事,抄别人的文章时,也不去核对,于是写出的文章经不起核对。这是责任心不强,学术良心不够的表现。还有更坏的就是胡抄一气。只要书籍文章能够印出,哪管它什么读者!名利到手,一切不顾。我国的书评工作又远远跟不上。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为贤者讳”,怕得罪人,一声不吭。在我们当前的学术界,这种情况能说是稀少吗?我希望我们的学术界能痛改这种极端恶劣的作风。
我上了9年大学,在德国学习时,我自己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以上两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卑之无甚高论。我不去争辩。我现在年届耄耋,如果年轻的学人不弃老朽,问我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讲,我就讲这两点。
知识延伸。
(~),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文档为doc格式。
。
假若我再初中【第七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1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1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假若我再初中【第八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1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1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1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